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6-4-11 23:5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朝记者,一世记者!曾被黑帮分子悬红追杀的传奇新闻老将陈婉莹告别港大
2016-04-11 Jeffie Lam 媒记

▲陈婉莹(摄影记者:Nora Tam)

“如陈婉莹教授之于汕头大学新闻学院,胡舒立之于中大传播学院,范以锦之于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内地的《中国青年报》在2014年的一篇评论曾如此提到陈婉莹,排名犹在范以锦与胡舒立之前,可见陈婉莹在业界地位之崇高。2012年陈婉莹卸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之职后,继任者范东升是中国著名报人范长江之子。

如今,身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的创立者的她,也将离开她执教服务长达17年之久的香港大学。今年三月底,消息即证实,国际资深媒体人瑞凯德(Keith B. Richburg)将接棒陈婉莹担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新总监。这个被媒体描述为“个子不高、外表平常”的女人,“拥有惊人的胆色”,“20多年来,凭着一腔正义感和娴熟的笔上功夫,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即使受到黑帮和权贵的威胁、追杀,也毫无惧色。”

下文为南早中文网关于陈婉莹的人物报道,版权归南华早报所有,作者是Jeffie Lam。小标题为媒记君所加。

本文略有删减,祝福YingChan。



黑帮分子悬红追杀的小个子女记者

1993年6月,载着大约300名没有合法文件的福建乘客“金色冒险号”,在纽约皇后区Rockaway半岛对出海上搁浅。10人在试图登岸的过程中溺毙。

陈婉莹教授当时是《纽约日报》(New York Daily News)的记者,并已经写了一系列关于“人蛇”的调查报道。她决心要找到“金色冒险号”惨案背后的黑手,这使她成为了黑帮分子悬红追杀的对象。

《纽约日报》请了两名保镖保护这个来自香港的小个子女记者,直到罪犯最终被绳之于法。

这只是这位新闻老将职业生涯传奇的其中之一。今年9月,陈婉莹将离开她在17年前一手创办的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你是记者,你无惧一切。你尊重所有人,无分贵贱,但你不会被吓怕。”

在香港大学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之后,陈婉莹在纽约做了超过20年记者,为中英文报章撰写报道,她特别关注中国移民的苦况。

JMSC从只有1名助理到桃李满天下

陈婉莹的工作让她赢得了著名的乔治波尔卡杰出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1995年,她成为了哈佛大学尼曼学者(Nieman Fellow)。

1997年,她获得保护记者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颁发的国际新闻自由奖(International Press Freedom Award),和她同时获奖的还有《亚洲周刊》台湾分社总编辑谢忠良。陈婉莹和谢忠良曝光国民党投资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泰英,向比尔克林顿竞选连任美国总统献金1500万美元,之后,陈、谢两人被起诉诽谤。

台湾的法庭最终判两名记者胜诉,肯定了新闻自由的宪法权利,这是台湾新闻和司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998年,陈婉莹回到香港,在香港大学成立了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一开始,该中心只有1名助理和2个房间,如今,全球各大新闻机构中都有该中心毕业生的身影。

“讲故事的方法已经变了”

陈婉莹说:“(传媒)行业受到冲击。”她指的是数码化的崛起,以及传媒收入的缩水,今年一个月内,香港已经有两本出版物和一个电视台关门结业。

“你终于看到(香港的)媒体正在顺应科技变化,(但)出于很多原因,仍然慢过中国内地和世界上许多地方。”

除了要求中心的学生基于个人兴趣修读第二主科,陈婉莹还推行融合教学的方法,将数据挖掘、创业等内容融入课程。

最近上线的数据新闻网络课程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远至苏丹和洪都拉斯,都有人报读。

“讲故事的方法已经变了。但做出好新闻的核心技能没有变,即关心弱者、面对强权说真话、公平、独立、可信。”

她说,“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的新闻”,香港在这方面要扮演战略性的、非常重要的角色。

“世界希望了解香港、中国和亚洲正发生什么事。我们应该告诉他们。”

“一朝是记者,一辈子是记者”

今年9月将接替陈婉莹执掌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的Keith Richburg教授,形容陈婉莹是备受敬重的传奇。

“她从零开始,以有限的资源成功建立了一所获得地区和世界认可的新闻训练中心。她要出去寻找资金、学生和老师。”

陈婉莹的强势让她在业内被昵称为“Typhoon Ying”(译:飓风莹)。

69岁的陈婉莹说,虽然她未有细致计划,离开港大之后,她还是会继续在传媒行业内工作,“一朝是记者,一辈子是记者,不是吗?”

她说,做新闻让她保持年轻,因为她从未停止学习。

“作为记者,你可以就你一无所知的东西写文章,”陈婉莹笑道。有一次在飞往美国的客机上,她采访了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虽然她对音乐一窍不通。

陈婉莹呼吁记者们——不管老少——保持斗志。

“我们仍有新闻自由。一切都是相对的。在巴基斯坦,有记者被杀死。我不是说这很容易做到,但我们要保持开放、创新、迎接挑战。”

* * *
本文首发于南早中文网(www.nanzao.com),版权为南华早报所有;不代表媒记立场和观点,若有不同观点,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162#
发表于 2016-4-14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司法部下属杂志记者被抓 曾揭露莆田凤凰山别墅违规
2016-04-14 烟云说事


      据腾讯微博@媒体人欧菲曝料称:4月11日,司法部主管的《法律与生活》杂志记者张凳峰,被福建省莆田城厢公安分局处以治安拘留七天,理由是“网上传播不实信息”。
      @媒体人欧菲在微博中提到:而所谓“不实信息”,正是该杂志公开报道《莆田风景区凤凰山铂郡楼盘46幢法式独栋高档别墅与打四折白菜价土地》(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看报道内容)

网友评论;

@海岸;触动到某个官员的福利了。
@99;记者不说,有多少人能知道内幕!还没办法堵住记者的嘴不成?!一声令下,抓起来,尝尝什么叫厉害!
@百度人生: 无法无天,太岁头上都敢动土。






报道内容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    阅读 5499     投诉
163#
发表于 2016-4-17 14:29: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湖南卫视的危与机

2016-04-16 传媒1号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专栏作者 | 青枝  (转载须经授权)
投稿邮箱 | fenghuangxueyuan@163.com

欢迎关注“传媒1号”,查阅作者4月12日文章《省级卫视新三国时代(上)——沪浙湘三足鼎立》

省级卫视新三国时代(中)
湖南卫视的危与机

我在“省级卫视新三国时代(上)——沪浙湘三足鼎立”中对三大卫视的2016开局表现作了一番分析,接下来将重点探讨湖南卫视的危机与出路。面对2016年一季度的收视成绩,相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引领风骚多时的湖南卫视,究竟如何走到这一步?这是2012年的危机重现,还是新的机遇出现?

危机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要知道,湖南卫视走到现今这个求新求变的关口,既是环境使然,也是自身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一次显性爆发。

作为户外真人秀和与韩国模式方合作的先行者,湖南卫视最早在中国如火如荼的真人秀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且凭借《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系列的制作与运营,为行业树立了同类节目的标杆。特别是《爸爸去哪儿》,从综艺到大电影,从图书到游戏,打造了电视综艺的一个旗帜IP,节目最火的那段时候一度大街小巷、地铁超市里都是“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这首主题曲。

彼时的湖南卫视,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综艺节目似乎做一档火一档,广告商趋之若鹜。随着其他电视台、社会公司的加入,大量资本的流入,整个国内真人秀市场热起来了。群雄争鹿,你从韩国买宝典,我直接与韩方合作请导演、请编剧、请摄像;你与韩国模式方合作,我直接把韩国综艺的金牌PD挖过来;你从韩国挖人,我开始借他山之石自主研发。

一方面是多屏的激烈竞争,当各家卫视迎头赶上、实力纷纷提高,湖南即显得不那么出挑。浙江手里握有好声音和跑男两张王牌,且以点连线扩及至面,把好声音和跑男两大IP的价值发挥最大化;东方卫视在黎叔改革后加快转型步伐,同时加强优质版权内容生产和购买,几年的布局和积蓄迎来2016年的发力。

另一方面,湖南卫视一向引以为傲的创新能力出现裹足不前的迹象。湖南的2016广告招商总额虽然逆势上涨,但静下来观察就能发现,2015年湖南创新乏力,现象级综艺节目缺席,新节目的开发创新严重不足。两档老节目——《爸爸去哪儿3》口碑不如以前,关于未成年人参与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真人秀的争议越来越多;《我是歌手3》稍好一些,选人成功,捧红新一代国民男神李健,总决赛直播时的孙楠退赛和汪涵机智救场名噪一时,湖南一时风头无俩,掩盖了此时还不甚明显的模式倦怠、歌手资源补给不足、观众审美疲劳等种种问题,等到第四季时问题全部爆发。新节目没有出现现象级爆款,被寄予无限厚望的《全员加速中》、《偶像来了》堆砌明星,变成一场粉丝的狂欢;《我们都爱笑》、《奇妙的朋友》、《真正男子汉》、《一年级》都略显平淡。2015年,湖南自比为一架“冲上云霄的飞机”,称“将加大棚内节目的创新,在创新上做足功课,在制作上也不要一味以拼明星资源为噱头……”如今看来都没有做到,事实上也没能“冲上云霄”,反倒在2016年第一季度被拉下云层。

人才流失问题也浮出水面。在当下娱乐节目制播分离的趋势下,电视台只是一种载体;对制作人而言,节目生产平台有了更多选择。继易骅、张一蓓相继带团队出走后,2015年底,《变形记》、《爸爸去哪儿》制片人谢涤葵宣布个人离职,自主创业。

从历史经验来看,湖南境遇转换的节点,与管理部门的导向、政策息息相关。娱乐立台,湖南的综艺总是游走在限娱边缘。2012年,在国家广电总局“限娱”、“限广”两道指令连发和湖南卫视暂停当年选秀的背景下,湖南遭遇空前危机。其中一条,“限娱令”要求娱乐节目播放时间安排在晚上10点之后,而在当时,实力较强的地方卫视中,只有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在晚上10点以前。早在2006年,湖南卫视首创晚间十点档的金鹰剧场,空出来的19:30到22:00黄金档,改播湖南卫视自制的娱乐节目,这种自制模式在2010年达到了鼎盛。“限娱令”之后,湖南卫视的黄金档上只能留下《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两档老牌综艺节目,《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调至午间档,还有一批节目被取消。相似的是,2015年底,“限真令”靴子落地,坊间猜测成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遭遇寒冬,《爸爸去哪儿4》直接腰斩,新节目《妈妈是超人》项目夭折。

至于一向强势的湖南剧场,2014、2015年的繁荣背后也潜藏着危机。湖南卫视对其播出电视剧的暴力剪辑一直遭人诟病,《最美的时光》每集长度从45分钟缩减至25分钟,分明只有80集的《因为爱情有多美》,最终变成了108集。到去年《花千骨》播出,观众的不满达到顶峰。为了博收视,湖南卫视盲目注水、拉长播出周期导致剧情拖沓,混乱剪辑乱加闪回,重头戏遭剪刀手。群情愤慨,一众网友声称再也不看湖南台的电视剧了,甚至有剧迷直接向湖南省委书记投诉。经调查《花千骨》重复播出和“前情回顾”时长过长问题属实,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责成湖南卫视立即整改。可惜,整改没多久,《伪装者》播出,大火,热度掩盖了之前暴露的严重问题。

2012年,湖南广电遭遇严重危机。前有卫视混战群雄割据,后有新媒体虎视眈眈收割年轻受众,限娱令出台,新节目乏力,人才出走,湖南卫视一时收视如山倒,排名一度跌至十名开外,甚至有广告商要求撤资,“娱乐秀场”江湖的“芒果独大”地位岌岌可危。与现在的情况是不是颇为相似?

危与机,常常可以相互转化。我们都知道2012年危机之后,是电视湘军的重新发力。2013年,《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相继开播,让湖南卫视重回卫视第一。

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电视湘军绝非大势已去,唱衰说不值一提。但现在的湖南卫视,还能重演当年的绝地反击吗?它还有什么法宝吗?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给出猜测。

164#
发表于 2016-4-21 22:5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磅!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离职,纸媒是否必然面对失败?
2016-04-21
作者 | 李广
来源 | 蓝媒汇
无论是中国新闻周刊官网“关于我们”的介绍,还是李径宇个人微博的认证,他的身份都还是“《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而蓝媒汇获悉,李径宇已于近日确认离职,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至于李径宇的继任者尚不确定。
去年11月,李径宇曾发表长文《态度鲜明地支持“内容创业者”》,反思作为传统媒体人,应真正回归到“传播者”角色,才能改变内容创业的格局。
据了解,昨天李径宇去单位跟同事进行告别,他在和同事交流时表示,自己不再停留在纸媒做融媒体的尝试,而要因应趋势,投身新媒体的运营与孵化。
李径宇曾撰文《内容创新是媒体转型的根本》,他认为让媒体人安心做基于内容创新的各种探索,再塑造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才是正道,虽然正道但布满沧桑。也许尘埃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都难以落定,但可以相信的是,优质的易于传播的内容,将会继续给附着在其上的盈利路径以更持久的支持。”

为何要放弃体制内的职位选择去转型?有观察者指出一个现象,这些受到关注的离职的高管都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古人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实际上这个时期的人更易思变,只不过人到这时候不像年轻时有冲劲儿,一个决定需要权衡再三,脑子里也是有好几个小人在打假,就看谁能打赢。
去年10月14日,李径宇在微博上说,“到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越来越没有能力改变自己了,一副死什么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但有两点,当别人提醒时,还是要立马改变,一是保持善良,别再麻木,二是保持轻松,别太沉重。”



《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于2000年,被称为“中国第一时政周刊”,这本由中新社主办的杂志,曾被认为是中国社会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之一,在纸媒界曾具有标志意义。
如今,作为这本杂志的掌舵者卸任转身,李径宇自陈希望能“离开一个既有的、运转成熟的体制,重新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李径宇前,大批媒体高层已相继离职,投身转型。《新周刊》前执行总编辑封新城离职,加盟黎瑞刚华人文化基金;《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辞职创业,创办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甚至如传统门户网站,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网易总编辑陈峰等也相继离开。

如今,业界对媒体人离职的消息已然见怪不怪,“他去由他去,我在故我在”。不过有点反常的是,进入2016年以来,媒体人尤其是媒体中高层离职的消息十分稀松。

不反常的是,2016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一季度前两个月的情况看,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在盈利与亏损之间苦苦挣扎。也不反常的是,媒体融合、内容为王依然是不变的话题。
2015年最后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李径宇撰写了刊首语《我们特别珍视不变的力量》,他这样写道:“人总是不太在意悄然瓦解和微变革时代里所发出的信号,不能拼起一跃而采取大的行动”。


附 |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李径宇:在读者寡情的新媒体时代,纸媒是否必然面对失败?
在纸媒转型的大氛围下,《中国新闻周刊》的固定订阅量连续几年来呈上涨趋势,并且,借助新媒体的推动,杂志社全媒体架构开始发力。
近日,就纸质媒体的危机和挑战,记者与《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李径宇进行了深入对话。
记者:有人说,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受到挑战,好像佛学里说的“末法时代”,你觉得呢?
李径宇: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不懂佛学,但这个比喻挺有趣。据说,佛陀快要涅槃时开示弟子,有一天世间有人加入佛门,但宣扬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佛陀说,那就是正法即将灭尽之时。

我倒觉得,自媒体人本身就是媒体的一部分,传播的东西纷繁各异,但本质上跟媒体是一样的。因此,不能说新闻业进入了末法时代。

这两年,所有的职业记者都面临一个问题,所谓独家新闻已经大多数不是由职业记者所首发,而是由自媒体人和各种当事人所生成。职业新闻人所行持的专业操作手法,往往只用于跟进证实和证伪。记者独家披露的功能被淹没于无形。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新闻的制造者和媒介,新闻业貌似告别了学院派,告别了专业主义。这种专业主义,是由纸张的特定质感和有限空间建构起来的,现在纸张的功能式微,所以建构在纸张之上的专业主义给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底线就是“值得付印”。

前段时间天津发生爆炸,《中国新闻周刊》第一时间就派了几名有调查经验的记者,这当然是作为一本权威的时政杂志的应有之义。

但同时,你会看到,各行各业的各种微博微信公号,都在关注这件事情,而且很多公号不是简单的转载《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等专业新闻媒体的稿子,而是在做延展性内容整合。比如,知道现场疑似有700多吨氰化钠后,一些公号就整合了氰化钠的解释性文章;知道牺牲了消防员后,很多公号就整合了历次消防员突进火场的感人场景。

有的稿件可读性比较强,有的观点也颇有见地。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新闻人的压力可想而知——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值得付印呢?

记者:像《中国新闻周刊》这样媒体的记者,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径宇:也说天津爆炸事件,当时媒体用一个很感人的概念称颂消防员,叫做“逆向英雄”。消防员当之无愧,他们用血肉之躯逆流而战。事实上,逆流而战的也有记者。

据我所知,有几家纸媒记者都进入了爆炸的核心区域。《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深夜挺进硝烟弥漫的现场,一晚上只睡一两个小时,有的记者一连在爆炸现场周边工作了10天。

为了抢时效性,几乎所有现场的纸媒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稿件。日报还稍微好点,像《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既要力求在几天后杂志内容要有独到价值,又要在第一时间给读者发出有效信息。

重大事件发生时总是不到现场的新闻媒体,很难说是主流新闻媒体。

有新闻理想的记者从来不怕吃苦受累。有一句话说“成就感是最好的春药”,但现在,成就感确实在衰减。记者日行千里奔赴一线时,心里其实是不安的,总是在担心,这篇稿子出来之后,还有没有人再关心此事。自媒体在第一时间内已经狂轰滥炸了一轮,读者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已经麻木了。同时,人人都是发布者,使得热点随时出现,此伏彼起。你奔着一个热点去了,公众已经跟着下一个热点走了,纵有新的发现,但很难拉回读者的注意力。

记者:记者的辛苦,读者不需要关心,读者关心的是内容,不是内容的制造者。

李径宇:读者天然是寡情的,这没什么奇怪。记者本质上只应该是无名之辈,个别记者有点名气也都是速朽的,不能真把自己当知名人士。当一个记者不再生产内容,读者立刻就忘记了他。读者终极意义上只关心内容,除非记者本人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当然,以出名为目的的记者,喜欢站在前台的记者,也可以理解,任何职业的人都会有此想法,不足为怪,何况名记者可以给自己所在的媒体带来品牌价值的增益。

记者:也可以接受为了出名而出名的编辑记者?

李径宇:欢迎。只要尊重自己的媒体和同事就好。

得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名利的方式。名利无罪,如果有人把名利当真,那就尽管追求,这是个人的选择,没什么不好。

但最好的名利是基于本职正精进的。行胜于言。新闻行业能出名的机会太少了,记者还可以署名,编辑更是只能作嫁衣裳,偶尔有同行和同事出名,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记者:在“外围记者”如汪洋大海时,读者并不会关心你们记者是否去了现场,不会因为舍生忘死搞原创而更偏向于你们的杂志。

李径宇:这是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观点,也自有它的道理。大家都这样认为,所以都不去现场。去现场干什么,花钱冒风险,不如在电脑前喝着茶聊着天就能整合几篇像模像样的稿子,还能抢在第一时间发出,用一个貌似有料的标题吸引来10万+。

媒体本质上也有生意的属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新媒体已经形成自己以小博大的路径依赖。偶尔有一些从纸媒转型到新媒体的专业新闻人,想搞原创,大张旗鼓之后大都偃旗息鼓。为什么,与新媒体的路径依赖相抵触。

但天津爆炸事件后,专业人士梳理总结后发现,真正有增量价值的新闻都是几家纸媒发出来的。如果没有原创的增量新闻稿,很多新媒体客户端就成了无源之水。

当然也有新媒体愿意花大成本,毕其功于一役,将原创进行到底,这是新闻人最愿意看到的景象,假以时日,他们的成功也是可期的。

记者:可是,读者会因此选择你们的杂志吗?

李径宇:第一,想进一步了解深度新闻的读者仍然会选择我们的杂志。当然,前提是我们杂志还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提供给读者更多的有深度的原创内容。

第二,新闻媒体本质上是一个公信力承载物,公信力是靠流血流汗、客观理性、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有公信力的媒体永远有读者。

第三,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是供消遣阅读的,而是推动事实披露和重建,对社会具有干预性。这样的内容放在新媒体上,新媒体就有价值,放在纸媒上,纸媒就有影响力。

很多人在讨论新闻纸媒的误区在于,将它与一个供人茶余饭后阅读的内容载体相提并论,觉得这种内容新媒体完全已经取代,不需要纸媒了。其实,新闻机构的内容,表面上是内容,本质上是力量,有种力量触动了你,你不去看看它怎么回事吗?

记者:你所说的干预式报道,就是批评报道吧?

李径宇:更准确的说,是调查报道。媒体没什么资格批评人,无凭无据批评人的不能算是负责任的媒体,有凭有据批评人的也不能等同于有担当的媒体。媒体只是一个呈现工具,记者只是将值得调查的事实告诉给读者而已。如果这个事实恰好触动了利益攸关方,就为推动社会进步尽了一点力。

记者:正面报道呢?

李径宇:调查报道都是正面报道,是基于建设性深入发掘真相的报道。

记者:调查报道也不是纸媒的独家秘笈,新媒体也可以做。

李径宇:第一,大多数新媒体不会这么做,因为对新媒体来说性价比不高。

第二,即使有新媒体去做,也并不与《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纸媒有冲突,这个焦灼的世界,从来不缺少新闻资源。

第三,调查报道向来不会赢得所有读者,定位大而全的新媒体亦无法持久坚持。

第四,调查报道也要穷尽其专业逻辑,满足于之前大多数纸媒调查报道的质量,是不够的,需要更专注,更专业,深入成就力度。

记者:可是,大量做符合纸媒内容标准的新媒体,也都不容乐观。

李径宇:大多数的效果很差。

第一,纸媒的专业化本身才刚刚在中国成型,正要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出现了新媒体,所以,大多数纸媒的新媒体内容跟纸媒内容一样,都是不够专业的,没有料也就罢了,还无趣。

第二,相对专业的纸媒做的新媒体有如温吞水,原因还是纸媒里真正有分量的报道不够。

纸媒的容量少,一些新闻纸媒,平均每年只能生产出少量的有分量的报道,就靠这几篇稿子扬名立万。现在这几篇稿子放在新媒体的汪洋大海里,如泥牛入海,只能激起一点涟漪。加上对原创保护的不足,转载的到处都是,一些新媒体在转载时会把出处删改掉,因此没有读者会专门留意是哪家媒体做的,也不会专门买来你们的杂志或报纸给你点个赞。

如果每期能有一篇这样的作品,纸媒也好,新媒体也好,还是会声名远扬的。但显然,这是非常难的。

记者:做调查报道的风险未免太大了吧,有关部门会支持吗?

李径宇:这一点,我比较乐观。

10年前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全国各地有影响力的媒体都会派记者前往,几乎每个省会排名第一第二的都市报都会出动记者,很多全国性媒体也会派记者。现在,即使发生天津大爆炸这么大的新闻,只有几家纸媒派了记者。假如连这几家纸媒都不派记者,大家只能接收到通讯社、央视和自媒体上的消息。如果事件更小一点,连通讯社和央视都没有记者,就只剩自媒体的信息了。自媒体的信息是最快的,具有传播的穿透力,但呈散点状,不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理解事件。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趋势,10年前有价值的新闻现场,现在没有记者去了,或仅有三两家媒体派记者去。这种局面不利于信息公开,不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仅仅靠下级呈报的信息和道听途说,显然不足以掌握全局,不足以支持科学有效的研判。

所以,调查报道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

记者:可是目前来看,与纸媒定位相匹配的新媒体很多,大多数还是失败了?

李径宇:这是一个十年前的老话题了。我理解,再多的失败者不能证明失败是必然的,三两家成功者也不能证明成功是必然的。但成功者可以证明的一点是,成功的逻辑是存在的,九死一生后这个事情是有戏的。

这方面没有经验可以分享。原来大家都说新媒体搞原创这一行为本身就与互联网思维相抵触,有人认为这是新闻类纸媒的新媒体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问题不在于原创,而是原创的模式,照搬纸媒的原创方式和内容当然是不服水土的。

在新媒体时代,只重内容不重传播的原创,是没有价值的。有的编辑部特别较真于一个选题的是与非,而不注重这个是非本身有没有传播的价值做一些传播不动的内容。自己的朋友圈都不愿意转,读者怎么会转。如果说纸媒的内容标准是“值得复印”,新媒体的标准恐怕是“值得转发”。

建构在纸媒之上的内容标准和建构在手机之上的内容标准本来应该是一样的,但因为载体不一样,纸媒上的部分内容放在手机上后,原有的弱点就会被放大无数倍,以至于完全失效。

比如,纸媒上讲究可读性和必读性,在手机客户端上,可读性若没有必读性做内核或引子,就基本毫无意义。必读性,是指文章的干货含量。即使卖鸡汤,也得在里面扔两根骨头,否则,只能应付消遣类的读者。你总不能老是起哗众取宠的标题引导读者吧,没料的话终归还是行而不远的。

局限性是一个事物的终结属性,是纸的局限性而不是纸的优越性造就了纸媒的特质——包括它的内容生成体系、发行体系和广告体系。

同样,手机的优越性并不会定义新媒体内容的根本属性,反而是手机的局限性最终会定义什么样的内容是符合手机及相关客户端有效阅读和呈现的,以及会定义其生产流程和运营模式,因为手机的局限性不得不如此。

纸媒从业者之前总是从PC端或手持客户端的便利性来考虑内容的转化,直接把纸媒上的内容重新排一下版式放在网上,那当然是失败的。

也许,基于手持客户端的局限性,建构新媒体内容的标准和生产线,再造编辑部,打造原创,是新闻类纸媒新媒体的转型路径。

记者:所以,内容仍然是最珍贵的。

李径宇:新媒体是暂时的,旧媒体是永恒的,因为新媒体转眼就是旧媒体,谁都不要以新媒体的“新”自居来建构自己的商业模式,除非只想热闹那么三两年。作为内容提供者,我们更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某个新媒体平台上,根本的出路还在内容本身。

拿微信公号来说,前两年风口期时,靠整合和转载起家的“搬砖号”,现在或多或少遇到了瓶颈,粉丝不涨反掉,加上微信平台支持原创的政策,使得很多“搬砖号”不得不考虑原创,就得找有原创能力的高手。

纸媒的编辑记者若能“放下身段”,重视和研究自媒体的传播规律,很快能生产出“值得转发”的内容。

记者:也有一些专业记者辞职后,做了自媒体,他们会对传统媒体有挑战吗?

李径宇:他们从前的声名留在了纸上,成为传统,成为经典。要说的是,专业的新闻内容是一个流程性产品,靠编辑部的选题机制、采访机制、编辑机制等流程所控制,才会有一个标准的出厂产品。单个的自媒体人很难持续的生产内容,而跳槽到非媒体公司的媒体人,带有新公司的立场和需求,很难再生产出客观公正的新闻产品。

但是,遇到大事件,这些专业的自媒体人还是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某种程度上更超脱,会在瞬时爆发能量,生产或整合出优质的单篇内容。这些内容将与媒体机构相呼应,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舆论场。

记者:悲观的是,不管做什么内容,纸媒的广告模式已经出现问题。

李径宇:新媒体的广告模式更会出问题。广告是跟着流量走的。你有没有足够的流量,并且一直保持足够的流量?很多纸媒做的新媒体的流量,也许自己觉得可观,放在流量市场上根本看不见。

而且广告总量会越来越少,因为大的广告主除了自己做新媒体外,还可以收购成熟的新媒体,并且和销售平台直接绑定——大的销售平台本身就具有直接的广告效应,最后只会漏一点给新媒体。一个有几万粉丝或者几十万粉丝的公号,如果不能垂直到销售产品和其他地面变现,最终还得考虑自己的出路。并且,垂直领域也是一个专业的行业,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因此,更悲观的是,对于任何媒体形态而言,广告模式本身,不是永远成立的。

记者:但是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广告。

李径宇:10到15年前,纸媒的广告多得排不下,都在扩版,催生了厚报和厚刊。当年,广告只青睐行业内做得最好的纸媒,剩一点给排名第二第三的媒体,后面的媒体就只能苟延残喘。现在,广告主起初不知道投给什么新媒体,调整姿势后,马上就会将广告投向行业第一的新媒体。

当然,新媒体会细分出比纸媒更多更密的行业。和纸媒不一样的是,纸媒版面和发行的硬成本比较高,新媒体类似的硬成本增加量微乎其微,广告位置理论上说是无限大的,所以,最具广告价值的第一新媒体会有广告的虹吸效应,剩给第二名第三名的残羹冷炙会很少。遍撒胡椒粉的效果不管是在纸媒还是新媒体上,都会有问题。

广告模式不是新媒体的应有之义,依赖传统广告模式的新媒体不会有根本出路,只能图一时。事实上,广告模式也正在自我革命。广告本身也是一种媒体行为,本身就可以是新媒体。

记者:广告模式被颠覆后,纸媒只能求包养了?

李径宇:有人说,纸媒应该被公益企业包养起来,因为社会需要纸媒。

几年前,有个美国的传播学者提出“单向度”的现象,说互联网时代,貌似信息海量,但人们的阅读面反而收窄,变成单向度。喜欢体育的人只关注体育,喜欢军事的只关心军事,喜欢游戏的只关心游戏,他们上网后大部分时间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单向度”,知识结构和性格都会因此出现问题。而纸媒的好处是,他拿到手里后都会翻一翻,知识结构更有综合度。

此类看似合理的观点,更多是一厢情愿,其实行不通。即使有人包养纸媒,但你要让沉迷或习惯于手机阅读的读者放下手机立地读书,他们是不情愿的。所以除非你的纸媒值得他这么做,其他办法都是白搭。

还得说一句,广告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最终广告投放方会将纸媒和新媒体放在一个标准来选择,一个有几十万订阅量的杂志,广告的打开率比几百万粉丝的新媒体,哪个更高,广告的受众哪个更精准?这一切,最终还得理性衡量。

记者:现在先不关心新媒体,我只关心纸媒究竟靠什么生存?

李径宇:不靠什么,靠自己,若自己没有造血功能,就长久不了。广告靠不住,发行费靠不住,什么能靠得住呢?目前很多纸媒已经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我们也在做,并且有所成效。

靠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要把自己的小利益小算盘小逻辑放下,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予读者和合作方,自己什么也没有了,也就拥有了一切,和自己相匹配的资源自然就来了,这些资源会重塑一个新的你。

有的纸媒恐慌,拼命想抓住一线稻草,结果什么也抓不住。这也许是一个哲学命题。纸媒能不能重生,前提是敢不敢涅槃,向死而生。涅槃并不是闭上眼跳到火堆里壮烈就义,不是拿根绳子把自己挂到树上。涅槃前,你得做足功夫,你得有正法护持,没有正法护持的涅槃仅仅是自杀,不会重生。

记者:不懂。

李径宇:嗯,我也不懂,静待其变吧。

你一开始就讨论“末法时代”,我觉得,想不堕入末法,就得依据和守护正法,所谓正法,就是安身立命的本来。优质的内容提供商只会越来越稀缺。

新闻的本质是满足和引导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需求,与人的欲望没关系的新闻,就不是新闻。所以,现在应该是新闻人的盛世,因为人们的欲念炽热。各种智能软件的推出,阅读量越多的新闻越被各种客户端所推荐,恰好呈现了人们最粗粝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这些需求暴露出来后,本身会形成一些现象、秩序或者说一种趋势性的潮流。对这些现象和潮流,如何从发展中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梳理和总结,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判断和呈现,是摆在做深度内容的杂志人面前的挑战。显然不能人云亦云。

可怕的不是判断错了,而是没有判断。没有判断的纸媒,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调查报道,还是其他报道,本质上都是判断,都是见地。没有见地的内容就是简单的资讯,资讯是人人都需要的,但在自媒体时代得来全不费工夫。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平台 微信ID:china-news-school,2015年11月19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4MjUxMw==&mid=2653643235&idx=1&sn=306192bb2ef7a1cac76a70f0c5f57eec&scene=1&srcid=0421G9Nm6zJVc17VvAjqzmia#rd



记者站
165#
发表于 2016-4-22 11:5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百年普利策新闻奖是纸媒的胜利吗?

2016-04-22 记者论坛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本文综合《北京商报》、《现代快报》等媒体报道,记者陶凤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北京时间19日凌晨3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2016年普利策奖的获奖名单。纸媒几乎包揽全部奖项,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斩获重要奖项。其中,美联社由于其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而获得新闻类“公共服务奖”,这是美联社第52次获得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结果公布后,记者采访了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迈克·普莱德。他于1999年加入普利策奖评委会,已任职17年。

在哪种平台上传播,好新闻都是赢家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本次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入围者中,还是由传统纸媒占主角,您怎么看?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纸媒仍然是新闻界的主导者?

普莱德:在这次的获奖者名单中,非营利性民间新闻网站“为了人民”(ProPublica)以及非营利组织“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roject)主要都是依托网络新闻来进行传播,它们是靠新媒体获得的普利策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凡是获得普利策奖的传统纸媒,它们的报道也具有网络传播的创新性。在从大部分获奖者的报道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特点。

在我看来,最好的新闻报道,无论在哪种平台上传播,都会是最后的赢家。

新媒体新闻报道真实性有待提升

记者:您如何评价近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普莱德:现在看来,很多非常好的调查性质的题材都由新媒体在进行报道,有时这些新媒体也会和传统纸媒一起合作进行报道。

记者:现在我们都在讨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您是怎么看这样的竞争呢?

普莱德:我觉得现在的情况是,大量传统媒体都在巧妙运用新媒体的道路上取得重大进展。而在新媒体当中,我认为它们之中的一部分表现得很不错,但根据新闻业的最高标准,还有一些新媒体在它们的报道之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记者:在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您如何看待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劣势?

普莱德:传统媒体的优点是对于整个事件的叙述能力,并且传统媒体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公平性、准确性以及无私性,这些都是一篇好新闻的标准。而新媒体的优点是迅速。但是这种迅速也导致一些新闻网站无法对它们的新闻进行二次审核,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待提升,并且,这些报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只浮于新闻表面。但不管怎么说,当今世界媒体是多样且瞬息万变的,在其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非常棒的完全依托于网络的新媒体。

记者:传统媒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加强呢?

普莱德:就现在传统媒体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很好的经济链来支持现在“昂贵”的新闻业工作。而对于新媒体来说,它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拥有和传统媒体一样的新闻价值观以及理想。

记者:您能预测一下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吗?

普莱德:我认为现在的媒体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改变过程。我不会去预测未来,但是正如今年,从这些高质量的普利策奖获得者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新闻行业的前景再困难,这些伟大的报道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

百年普利策的变与不变

在新闻经历剧变的时代,几乎包揽全部奖项,这或许是普利策送给纸媒最好的礼物。从1917年到2016年,普利策依然故我;而在传统报业与互联网阅读狭路相逢的当下,百年普利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杂志来了,互联网越来越受关注,普利策在秉持传统与革新自我中走向新的百年。

调查未死“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这句名言之于普利策新闻奖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解释了为何调查性报道屡放异彩。

“揭露”、“虐待”、“枪击”、“悲剧”、“折磨”、“难民”等词在获奖理由中频繁被提及,在本届评出的14个新闻奖项中有13个是负面,多为深度调查报道。沿袭了去年《华尔街日报》“医疗揭秘”系列调查报道揭露美国医疗提供商此前从未公布过的机密数据,今年美联社因揭露东南亚渔业虐待劳工报道获奖,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湾时报》和《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因调查当地精神病医院的黑幕荣获调查报道奖。

对于社会负面的关注,在《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罗伊·J·小哈里斯的《记者与真相:普利策金奖的故事》中有所提及。罗伊表示,“媒体一个主要功能是‘看门狗’,即记者们竭力寻找差错和那些需要改正的东西。记者也认为告知公民信息是义务,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敲响警钟是媒体的主要工作”。
普利策的青睐改变不了调查性报道捉襟见肘的困境。在获奖结果公布前,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迈克·普莱德在一封邮件采访中直言,很多报纸难以负担“看门狗新闻”的开支,不再拥有自己的调查性新闻报道队伍,尤其是一些社区报纸和中小城市的新闻机构。

杂志来了

在100岁的时候,普利策奖终于有了杂志。杂志是否能参加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在此前一直存在争议,而在今年揭晓的普利策奖中,《纽约客》获得了“特稿写作奖”和“批评奖”,也就证明了“将纸质杂志和电子杂志的报道纳入评选范畴”改革的方向。

上一届普利策新闻奖仍然对杂志是否应有机会参与奖项的评选有所争论,而且媒体经营同新闻编辑部门的分裂依然存在,但杂志的最终入选代表着普利策奖秉持沿袭传统的决心和变革的勇气。

在过去,不论是纸质还是数字的杂志的出版物都不会被允许角逐普利策奖。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转向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取每日新闻,并且越来越多的杂志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站,普利策也需要改变。

普利策奖获得者Mike Pride在一份讲稿中说,“他设想到了未来的新闻人会‘因为有利于公众利益,或者因为公众认为有必要,或者单纯地因为时代变了’而改变普利策奖的评选方案。现在越来越多的在线和纸质杂志都已经扩大了自己的使命,那么是时候来扩大普利策奖的覆盖面了”。

目前新闻传播组织运营的网站仍无法参与普利策奖角逐,并且普利策奖本身主要关注文字新闻,即便这样,评选委员会承认网络媒体已经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方便记者整合文字和多媒体内容的渠道和方法。“为了保持普利策奖关注以文字为载体的新闻传统,评选委员会仍会继续以文字的持久价值和严肃报道为评选重点。与此同时,我们毫不怀疑互联网媒体所创造的文字、音乐和视觉元素结合的信息传播、分析和讲故事的方式的价值。”

互联网呢?

被认可的优质调查报道囊括了新兴网络媒体。两家数字网络媒体 “马歇尔计划”和ProPublica的记者共同获得普利策释义性报道奖。他们的报道聚焦官方未能调查强奸举报的漏洞,马歇尔计划仅成立17个月,2007年成立的ProPublica是第3次捧得普利策奖。

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将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开放,申报作品可以完全是在线内容。随后,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在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异军突起,连续多年夺走普利策奖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多个奖项。

并不像ProPublica那样有名,击败了《华盛顿邮报》跟《波士顿环球报》这样的报业巨人,只有7个职员的在线新闻机构InsideClimate News赢得了2013年最佳国内新闻报道奖成为网媒成功逆袭的样本。

ICN是一家小型的非盈利在线新闻媒体,7个全职成员中有6人都散落在西半球的不同城市。没有新闻编辑室,所有的编辑跟记者都在不同的城市,所以当三个记者得知自己获得了普利策奖时,他们甚至没办法聚在一起开庆功会。

网络媒体常被看做是快餐新闻的代名词,但ICN的取胜法宝确实专业和深度。如普利策奖委员会西格·基斯勒所说,ICN尽管还不如《赫芬顿邮报》或ProPublica另外两家曾获得普利策奖的在线新闻媒体有名,但他们代表着大多数获奖者的共同特质,即“对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的执着与奉献”。

获奖的专题报道名为《Dilbit灾难:你从未听说过的最大原油泄漏事故》,深入探究了一起发生在2010年的原油泄漏事故,他们甚至亲手检验了dilbit(一种带有腐蚀性的原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报道增添了理性依据。

附录:2016年普利策奖名单(部分)
  ●公共服务奖 美联社
  获奖原因:9篇系列报道揭露了美国大型超市和餐馆海鲜供应链上严重的劳工滥用情况,两千名工人因此重获自由,“包工头”被绳之以法,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
  ●调查报道奖 《坦帕湾时报》《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
  获奖原因:两家媒体合作完成报道,揭露了佛罗里达精神病院里不断升级的暴力和漠视问题。
  ●地方新闻报道奖 《坦帕湾时报》
  获奖原因:揭露了地方学校董事会把一些县属学校改造成工厂,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国际新闻报道奖 《纽约时报》
  获奖原因:深入的报道和动人的文字,为那些被迫忍受无法言说暴行的阿拉伯女性发声。
  ●突发新闻报道奖 《洛杉矶时报》
  获奖原因:这是一篇拥有本地和环球视角的优秀报道,在圣贝纳迪诺枪击事件发生后给予第一时间报道,并进行了后续的调查跟进。
  ●解释性报道奖 “为了人民”“马歇尔计划”
  获奖原因:调查显示了在强奸案的不恰当报道上,执法力量的长期不作为给受害者带来的创伤。
  ●国内新闻报道奖 《华盛顿邮报》
  获奖原因:报道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全国的数据库,展示了警察开枪杀人的频率、原因以及最有可能的受害者。
  ●突发新闻摄影奖 《纽约时报》
  获奖原因:捕捉拍摄了难民一路艰险的旅程,以及争取收容的不断努力。
166#
发表于 2016-4-26 19:2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观察|张泉灵自曝这半年哭的时间比前十年都多,转行到底有多难?

2016-04-25 记者站


作者 | 江川

来源 | 蓝媒汇

老话说,“做女人难,做一名出了名的女人,更难!”如今,张泉灵用自己的眼泪证明了这句“真理”。

昨天在腾讯理财通大讲堂上分享自己转型投资人以来的感触时,张泉灵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半年,我自己一个人偷偷哭过的时间,比我之前十年加起来都要多。”

自从去年9月9日,张泉灵以“生命的后半段”为题在微博中发布了自己离职央视加入紫牛基金的消息后,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张泉灵在人们心目中的角色正慢慢的从央视主持人向风险投资人转换。

媒体在报道这一切时,习惯于用“华丽的转身”来形容。只有当事人明白,任何转身都不会是华丽的,尤其像投资人和主持人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角色转换。

“当了半年投资人,现在很多人一介绍到我的时候,都会说张泉灵女士在2015年下半年华丽转身。我都不知道‘华丽’这两个字怎么来的,怎么看出华丽来了呢?”张泉灵在演讲中说。

去年的9月16日,辞职之后的张泉灵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曾说,鉴于自己之前所从事的新闻工作,自己对如微信公众号等内容方向的创业项目非常感兴趣。

结果,入行第一个月张泉灵对外透露自己投资的3个项目时,就惹了一场纠纷。张泉灵投资的一个微信号“年糕妈妈”,被网友指责抄袭。



去年6月,“年糕妈妈”在她的公众平台发表一篇科普文章《宝宝不能戴墨镜?眼睛坏了你负责么?!》 ,被粉丝举报抄袭,随后一场撕逼大战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幸的是,张泉灵的第一次投资行为就选中了它,结果把这场争议之火烧到了自己的身上。

“年糕妈妈背后竟然是张泉灵”“张泉灵投资了年糕妈妈公号,因此抄袭我就可以不道歉不删帖?”这样的标题充斥在网络中。甚至有网友跑到张泉灵的微博下抗议。



对于这件事,我们没能看到张泉灵的公开回复。相比网友的不满,同样让张泉灵郁闷的恐怕还有行业内泼来的冷水。在4月13日的“名人跨界”主题演讲中,张泉灵自称入行第一个月就投出的3个项目取得了成功。随后就有文章指出,张泉灵投出的项目均处于天使轮或A轮,与成功还八竿子打不着。

让张泉灵操心的事还不止这些。有道是隔行如隔山,虽然张泉灵在播音主持界又是“金话筒”又拿“长江韬奋奖”,个人影响力及人脉资源都没得说,可进了创投界,一没有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背景,二没有学习过专业的风险投资知识,要想像做主持人一样顺风顺水,也并非那么容易。

考资格证就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今年2月份,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

对于张泉灵而言,这个公告意味着,要想在这一行更好的干下去,就不得不把基金从业资格证考到手。面对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一总体通过率为78.4%,科目二总体通过率仅48.5%的现实,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张泉灵,不知背后会有多少压力?



在资格考试的当天,由于飞机误点,张泉灵凌晨才到北京。“本想在办公室凑合三小时,然后再奔考场。结果我的智能办公室没预期我这个点来。悄悄报告了保安,我才在沙发上躺下,保安就冲了进来。然后,它继续智能地我一翻身就默认办公室有人,灯就自己亮。”结果,张泉灵睁眼到了早上7点多,而到考试快开始时,她却开始犯困了。





试后,张泉灵在微博上自嘲,“这个岁数考完一场试,最大的感受是,还好不用考完等开家长会了。”看来,她对这场考试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

诸如此类。辞职后的张泉灵曾说,自己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去调整内心的恐惧。

“原来碰到坑,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一环,有偷懒的心态,就想绕着走,凭什么我来填,应该有人填。但现在怎么办?有坑怎么办,你不跳谁跳,你跳了之后路才是平的,别人才能走过去。”张泉灵说。

离职央视后这半年,张泉灵参加过的各种活动(不完全统计)

2015年:

10月,张泉灵现身山东烟台某高校,出席活动。

11月5日,张泉灵现身四川“互联网+医疗”创新创业大会。

11月14日,张泉灵亮相湖北卫视创投节目 。

12月11日,张泉灵出席第三届中国(深圳)科创发展论坛。

12月25日,张泉灵做客腾讯,分享内容投资的行业干货。

2016年:

2月22日-25日,张泉灵出现在西班牙巴塞罗那MWC世界移动通讯大会现场。

3月8日,张泉灵参加“智联招聘2016中国女性领导力高峰论坛”。

3月21日,张泉灵做客《搜神记》。

4月9日,张泉灵参加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虚拟现实峰会。

4月13日,张泉灵在2016年中国投资年会上发表演讲。

4月15日,张泉灵担任海外创新人才大赛总决赛主持人。

4月21日,张泉灵在papi酱贴片广告拍卖会上发表演讲。

4月22日,张泉灵携手益田玫瑰府邸举办投资讲座。

张泉灵演讲实录:做投资这半年偷偷哭过的时间比前十年都多(有删节)

来源:澎湃新闻

当了半年投资人,现在很多人一介绍到我的时候,都会说张泉灵女士在2015年下半年华丽转身。我都不知道“华丽”这两个字怎么来的,怎么看出华丽来了呢?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对投资人三个字有误解,老觉得投资人就是高高在上的,做甲方,要给别人钱,别人要求着你,投资人都应该有一个豪华的大办公室,每天用眼角看着说,这个给钱,那个不能给钱。如果我们用一只狗来形容投资人,大家都觉得我高抬下巴,保持芭蕾舞演员的姿势。

其实真实的投资人,特别是天使投资人,是这样的状态:你得有项目投。天使投资,竞争有多激烈,你要能看到真正好的项目。这项看着不错,特别看好,那我投一点,他说还有一个基金也找我,那我除了给你钱,还能帮你做别的活,比如做市场分析、PR,找下一轮的投资。一边眼睛在盯着你的竞争对手,另外一边到处在地下找宝藏的感觉。

投资人一开始要控制成本,成本主要来自于基金的管理费。作为一个早期成立的天使基金,第一支基金的规模不能融得很大。一旦融得规模特别大,你就很难出业绩,钱不花到一定的比例,很难说我的账面资产变成多少倍。紫牛基金刚起步的时候,第一支基金只有一亿多,管理费是两百多万,包含所有基金的房租、差旅、人员工资等一切市场营销的开销。你就可以算出来,投资人怎么也华丽不起来了,收入还没我原来高呢!可能有人说,没你原来高,你有病啊?为什么?

人做一件事情都是有理由的,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我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看起来你花的时间要比原来多,看上去你至少挣的没有原来多的事情。在说为什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整个生活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原来在央视的工作量算是比较多的主持人和记者,因为一碰到大事件我都会去现场,一般工作量可能是别人的一两倍,但现在的工作状况是什么样呢?好忙啊!我每天差不多要看六到七个不同的项目,而且现在的忙跟原来的不一样,原来是可以自己去安排工作进程,忙一段时间,去了事件突发现场,去了还可以回来给自己调整一段时间,进程是可以自己把控的。现在的忙是一种常态,要维持一家基金的时候,就需要这样的工作量。原来的忙,是大量去了别人去不了的地方,见了别人见不到的人,“回来是可以吹牛的”。现在这个好忙,从数据上证明,一天大多数的时间见的是不靠谱的人。

我刚入行的时候,有投资人说,你真的以为投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吗?特别是天使投资,你见的95%的人都是不靠谱的人。就拿紫牛基金算,我们半年大概投了二十个项目,这在早期的项目算是比较快的,我们每天大概收到100多个项目,有99%都是不可能你会去投的,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会在你觉得一听就是不靠谱的项目上在费口舌。

你整个的姿态,原来你在央视当主持人,基本上你是甲方心态,大量是别人来求你,有些你去求别人的,做不了大不了就不做了。但现在是典型的乙往后数的N方心态,你的合作伙伴得去维护,各种上下游关系得去打通。原来当你在一个行业里面积累十几年经验的时候,你基本上是一个得心应手,偶尔抓狂的状态,否则就意味着原来在那个行业里面,那么多年的积累没有积累够。但现在稍微一得心应手就要反思,我是不是有路径依赖了,因为这个思维的路径依赖极有可能带给你的就是惨败。现在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时候不能应该是我这么擅长,如果我这么擅长,一定有哪个我没有想到的地方,一定有哪个坑我没有去填。

说到坑,原来碰到坑,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一环,有偷懒的心态,就想绕着走,凭什么我来填,应该有人填。但现在怎么办?有坑怎么办,你不跳谁跳,你跳了之后路才是平的,别人才能走过去。你带一个团队,做一个创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是见坑就得往下跳,填平了,让你的团队走过去,然后你再爬出来,去填下一个坑。这就是去操作一个系统和你在一个系统当中担任一环最大的差别。

这半年,我自己一个人偷偷哭过的时间,比我之前十年加起来都要多。它会不断地把你逼向那种,我觉得我跑不动了,有一天我的合伙人傅盛找我谈了一次话,谈话的时候我很高兴,回办公室我又哭鼻子,逼到什么感觉,就像玩那种杂技从一个秋千跳到另外一个秋千那种感觉,从这跳到那,你闭着眼睛去抓,然后你要鼓起勇气跳到下一根秋千上,但是这个时候放开手里那根杆,真的好难。但毕竟你还知道他逼你的方向是对的。你可能自己进步的速度没有整个事业要推进的那么快,而不像原来你跑在最前面等着后面的团队来追你,表现出你的优越感,不能快点吗,我都在这吗,能不让我失望吗?现在是不断地在逼自己说,下一步我可能不知道,下一步我可能不做不到。有什么办法,去跳,然后奋力地抓住空中那根秋千。

这半年我怎么思考投资行业,怎么思考财富增值,而财富增值的背后是有没有机会你能实现原来心中的理想和梦想。我做投资有一个比较运气好的点,就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重新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

在我转型做投资人的时候,我就看到,内容创业可能特别好的时机要到来。但是你看到大量做内容的怎么变现,不是非常清晰,包括自媒体。在我去做投资之前,大家可能看到我两个前同事,马东、罗振宇去做内容创业。有投资人问,罗振宇现在是2亿美金的公司,他怎么变成20亿美金的公司呢?他的生命周期有多长?罗振宇反复被问到的问题是,你所有的价值是你个人的标签,如果你病了、遭遇不测了怎么办?很不客气,投资人一定会问这样的问题。内容创业风口一定是到了,具体怎么走,大家都是懵的,我有点运气,蒙对了几个。Papi酱这个事情,提醒我们,变现的可能性是多元化的,形成个人的IP是非常重要的。

紫牛目前有两大投资方向,一个是和内容相关。内容一定不是内容本身,看到内容背后的需求和生命力。还会投一部分黑科技。第一个方向跟视觉识别有关系,对于我来说,未来的世界当中,视觉识别就是机器和世界交流的途径,机器怎么来认知环境,机器怎么认知你,知道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机器怎么理解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要靠视觉来完成。这一部分目前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在中国、硅谷都有一部分团队的投资。这个在未来人工智能本质上可以把目前互联网上的应用做再一次的颠覆。

给大家举个视觉识别的例子,好比我们居住在小区,对安全有特别高的要求。说一个小偷进来了,保安室里有摄像头,靠人工判别谁可疑,然后去追踪这个人去哪了,小区的摄像头很难做到无缝链接,从这个摄像头到那个摄像头,未必能确定下来,可能就把人跟丢,你未必有这样的能力去24小时发现这个人。有一种视觉识别的方法,一旦圈定这个人可疑,他在小区任何一个摄像头之间的移动,即便当中断了,他只要出现在另外一个新的摄像头之前,他是可以被辨识,甚至换了衣服都可以被辨识。想想更大场景当中,比如说新疆西南边境,其实像这样的安全领域,未来我相信一定会冒出大量的人工智能的公司会大有作为。

我们也会投资一部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的内容,从我熟悉的入手,我们对VR只投资两样东西。我们不投头盔,因为这些硬件一定会有大厂家来。在轻量,结合手机的领域,是大的厂商的水平,而他们打回来最有机会。

一是和内容进行交互的技术。我们做交互的,我儿子戴上VR眼镜的时候,他说戴上VR眼镜伸手不见五指,本质上人更自然的交互是你的行为,我看到一个东西在一个虚拟不存在的世界。我特别相信小孩子的直觉,他戴眼镜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是大家直觉的部分及也是产品真正存在痛点的部分。

二是内容的部分。VR现在说起来很新,其实VR的内容,十来年之前在央视虚拟演播室就应用了,我们在2009年做直播的时候,就是要把翟志刚做成虚拟的形象,可以在演播室直接打招呼。当时没有来得及上线,是因为当时计算的能力有限,跟大家打招呼的翟志刚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现在投了一个团队,做了人的重建,现在可以被压到15分钟以下,这一代整个计算的能力,GPU的使用能力,的确是超过以往经验知识累计的,你不能轻易地做思维路径依赖。

我为什么要当一个投资人?是因为它很有趣,它可以让你见到这个世界原来无法想象的爆发,让你去理解,这个世界你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通过你的手去完成,可以是你实现梦想的一个部分。

最后用一个例子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跟我的初心有什么样的关系。我当主持人、记者的时候,有很多年都在跟地沟油做斗争,但这件事情非常难,仅仅靠监管是极难做到的。靠记者的暗访能查几个,靠政府打击能查到几个,我们能深入到每一个后厨吗?我们做不到。记者当到后来的时候,会一直面临这样的困境,很多事情我们都想做,凭现有的力量做不下去。

现在,我投一个企业服务系统。你理解企业才能做出好的服务系统,你必须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弊端在哪里。一哥们有十多年做软件的经验,他为了做这套餐厅的服务系统他开了一年半的餐厅。他在北京CBD一栋楼里面,卖客单价20块钱的餐厅,他盈利了。他能够把翻台率从一天5-10桌的翻台率变成14桌,把18个服务员变成14个人。他那个餐厅大量的人不是坐到里面才点菜的,有70%的人是点完菜才来的。这样不仅点菜的服务员减少,而且后厨也可以少人。可以让同一个时段进来的人三份菜同时炒,这个在不影响口味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后厨的工作,整个的效率就提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板有什么必要要去用地沟油呢,你要相信大多数的老板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打算给你用地沟油。

经过这件事情,我真的想明白了初心,原来想做的事情,今天是可以通过科技和商业的力量去完成的,这也是我愿意走到这条路上的原因。谢谢大家!

167#
发表于 2016-5-2 17:1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17家报业集团出现亏损

2016-04-30 传媒圈


整理丨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ID:lanjingcj)
来源丨中国记协网

4月29日,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英文版,中文版全文近3万字。

报告中首先道明的是,这一年中,媒体格局持续深刻变化,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市场压力,积极探索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

从目录可看出,报告主要就新闻从业环境、传统媒体转型及媒体融合情况、新兴媒体发展情况、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建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对报告略做梳理,提炼了报告中提到的媒体从业者较为关心的几个问题。

17家报业集团出现亏损,改革当头“融”字占主流


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数463.9亿份,较2013年减少18.5亿份,降低3.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减少78.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减少11.2亿元,降低12.8 %。

有46家报刊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与16%,报业集团中有17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3年增加2家。

该报告认为,媒体融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在积极进入新兴媒体领域,一个形态各异、载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初具雏形。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光明日报为例,“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网上通讯社”和多载体多层次的传播报道体系等的发展体现了媒体融合的良好开局。

广播电视多步并推,融合传播已成常态

广播电视节目融合传播已成常态,全媒体传播格局初步形成,既从总体上增强了广电媒体内容的影响力传播力,也为新兴媒体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撑。

报告指出,节目普遍实现在自办网站传播。中国地市以上电台电视台绝大多数开办了音视频网站,包括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形成了庞大的自办网络平台。多数电台电视台将节目上载到自办网络平台,一些台对节目进行再加工,转化为适应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的不同版本。



广电媒体还与新兴媒体开展节目融合制作。广电媒体与自办新兴媒体在节目制作中采取共同策划、分别实施、统一制作、互为补充、融合呈现的方式,有些台探索建立媒体融合演播室,实现新媒体和电视媒体内容制作深度融合,有些影视节目从制作阶段就兼顾了新媒体的需求和特性。

各级电台电视台加快面向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的云平台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都在发展自身的广播云和电视云服务。

在经营上,广告资源融合经营、节目内容融合运营以及平台融合运营联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网络新闻发力,步入微传播时代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6.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手机上网使用率达90.1%。

在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5.64亿,网民使用率达82%,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82亿,网民使用率为77.7%。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新闻门户网站日均覆盖人数达5573.7万人,新闻门户网站有效浏览时间达9938万小时。

报告指出,网络新闻呈现出入口多样化、内容推荐精准化的特点。

网民接触新闻的渠道增多,除了传统的门户网站、专业新闻网站外,用户规模庞大的浏览器、即时通信工具、社交媒体以及一些应用分发类APP都利用其用户基础来推送新闻,其中浏览器、分发类APP主要扮演用户和流量导入的角色,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则发挥社交属性,转发新闻资讯并同时加载个性化评论。各新闻渠道通过推荐引擎技术解读用户,从而实现精准化推荐,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 亿,使用率为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79.4%,新浪微博日均发帖量超过1.2亿条。

截至2015年12月,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账号总数达到6.24亿,占网民总体的90.7%,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 5.57亿,占手机网民的89.9%。

增强新闻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加大对新闻界突出问题的核查力度

在“新闻队伍的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建设”板块中,报告指出,中国记协作为中国新闻界全国性的群团组织,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工作,采取多项措施维护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2014年10月,中国记协制订《关于向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的办法》,规定每五年对从业30年以上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2014年至2015年,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界20495名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报告也提到了新闻界较为突出的新闻寻租现象。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受理新闻报刊领域群众举报240件,办结率80%;公开通报《理财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产经新闻》《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文化报》和21世纪网等多家媒体违法违规案件,对相关媒体和违法人员依法做出行政处理。

中国记协累计接受举报574件,进入核查程序36件。根据受理的举报内容,中国记协抽调专门人员,深入河北、江西、河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地开展实地核查,对多家媒体涉及新闻敲诈、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严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了通报。

加强对外合作,推动新闻职业道德机制化建设

报告指出,一年多来,中国新闻界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开展与境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特点主要围绕“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围绕新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展开。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中国记协2015年邀请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新闻代表团访华,访问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单位等,了解中国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举措。

在新闻道德领域,自2014年底起,中国记协与英国新闻道德联盟开展交流,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访英,调研英国新闻自律机构的变革情况;邀请英国新闻道德联盟负责人访华,与有关试点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人、媒体记者座谈,交流工作经验。

链接:
案例一:人民日报社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一手抓传统媒体建设,一手抓新兴媒体发展,由一份报纸发展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数百个终端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

目前,报社共拥有30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31种手机客户端以及近2万个电子阅报栏。根据测算,用户总数超过3亿。

“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项目是报社推进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标志工程与战略引擎,是实现新闻资源互联互通、业务转型升级的基础。平台包含“全媒体新闻大厅”、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系统、“新闻超市”和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等部分。

其中,“全媒体新闻大厅”是项目核心,也是整个报社新闻采编的指挥中枢和中央控制平台;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系统重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新闻超市”主要实现报社所属媒体和全国主流媒体在采编力量、内容资源、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共享;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重在为各类媒体提供全面的媒体融合云服务。

通过平台建设,重构生产流程、打通内外渠道,整合内外资源、重建用户关系,优化管理决策、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2014年3月,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旨在培育国内一流的媒体技术创新核心团队。

案例二:新华社探索现代通讯社采编流程再造

新华社顺应互联网和信息传播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以“开放、创新、协作”的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求发展,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新媒体之路。以提升新媒体内容传播能力作为建设“网上通讯社”的重要抓手。

着力打造更强大的传播终端,“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网先后改版。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机器人写稿系统正式运行,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上岗,系统适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日均智能生成稿件约100条。新华网率先成立新闻无人机队,参与多次报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以高空鹰眼提供独特视角等。

2014年12月31日,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成立,2015年7月7日正式启动。平台由新华社总编室牵头,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音像新闻视频部、新华网、新媒体中心、技术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媒报道平台为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增强新华社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完-
168#
发表于 2016-5-3 18:3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系毕业10年感悟: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2016-05-03 记者论坛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作者:徐振江(本文经作者授权“记者论坛”发布)
来源: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微

作者介绍:徐振江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以来第一届学生,历任南方人物周刊见习记者、河南商报记者、经济新闻部主任、杜康控股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骏域基金投资总监,现任郑州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

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一个新闻系学生毕业十年的经历和感悟
文 | 徐振江

我最近一次回到河大校园,应该是在今年4月份初的一个早晨。那是个很早的清晨,我就在那个庄严肃穆的大门口静静地站着。十年了,这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和我十四年前第一次看到它一模一样:大门外依旧是车水马龙,小轿车、电动车、三轮车依然如十年前一样混杂前行,一群群学生结伴走进学校,青春的气息一如十年前的我们。校门外车水马龙和校门内的幽静素雅,依旧对比那样强烈,仿佛在一瞬间完成了市井与典雅的切换,那种切换,依然是我内心中最强烈的记忆,尽管它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是的,毕业十年了。十四年前,我们背着行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开始了我们包含认知、学习、思辨、恋爱等一切要素的青春大学生活;十年前,我们又背着行李,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开始了包含工作、仕途、婚姻等一切要素的社会生活。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变化,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校园的四年,改变了我们以后的人生,也奠定了我们刚刚过去的十年甚至下一个十年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所以,诗人西川说: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实习生涯:失之交臂的南方人物周刊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的理想一直是当一名作家。

我大学时代其实是个很羞涩的人,除了按部就班地学习专业课外,我每天下课就到图书馆的阅览室,拿一叠稿纸写小说,先草稿写一遍,然后再誊写一遍,几乎每天如此,周六周日也没什么休息。在大学四年里我写了几百万字,也曾经在《青年文学》、《长城》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中篇小说,我成为开封市作家协会会员的时候,才22岁,是开封市作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员,当时开封作协的秘书长樊明对我非常的器重,也经常在他们办的《东京文学》上发我的小说,几乎每期都有。我当时最大的志向就是毕业以后,去河南省文联,当个专职作家。

但我阴差阳错还是去做了记者,而且是跑到遥远的广州。我记得那是2005年的8月份,暑假刚刚开始,学生基本都已经离校了,选择考研的同学已经开始忙碌的准备,准备就业的同学大部分联系好了实习单位,已经开始了在如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的实习生活,我的理想是当作家,但当作家去哪里实习呢?我很迷茫。

正好有一天我在校园里瞎逛,碰到了编辑学老师严励。她问我的实习情况,我说我没找到实习单位,严老师问我介意不介意去广州实习?我说只要有个实习的地方就行,我愿意。

严老师有一个研究生的同学叫徐列,是当时南方周末主办的一份杂志——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编,严老师给他写了一封邮件,把我的情况介绍了一下,后来徐列老师回复说可以来。就这样,严老师就把徐列老师的电话号码给了我。

我这里特别感谢严老师,我并非专业最优秀的学生,以前交往并不多,但就是因为我是她的学生,她就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我找到了实习单位,应该说是中国新闻最活跃、最具激情的地方:南方周末。

2005年的9月份,我手里只拿着一个电话号码,然后坐上了郑州开往广州的火车,开始了我为期一年多的实习生涯。我家来自豫东一个很贫困的村庄,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出过我们县城,在河大上学期间我最远的地方只去过郑州,广州更是只存在想象中的一个城市。我在上车之前对我在广州的生活毫无概念,我甚至还背上了一套厚厚的被褥,没钱买卧铺,连硬座也没买到,只买到一张站票,我从下午的5点半在郑州上车,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的9点钟在广州下火车,下了车脚有点疼,一看,脚脖子都肿了。

我在广州的一年多,深刻地体味到了生活的辛酸,没有地方住,我在广州的第一个晚上其实是在天桥下过的。后来在广州一个叫火炉山的山脚下,找到了一个名为岑村的村庄,和河大广告班的两个同样来实习的同学合租了一套房子,每个人每月只需要100块钱,我每天去广州大道的《南方人物周刊》,都要坐一趟名为180路的公交车,这趟公交车我从头坐到尾,基本上需要两个小时,然后晚上又是两个小时回来。因为没有钱,所以我早上都不吃早餐,饿着肚子来到单位,中午人物周刊给记者们免费提供盒饭,我就给办公室的小姑娘说帮我多订一份米饭,一份菜吃两份米饭,我基本上吃得很饱。晚上下班的时候,我一般都要拖到8点才下楼,南方报业的后面有一家蛋糕房,晚上八点以后,所有的面包打五折,我在蛋糕房门口晃悠一会,看到他们挂出五折的牌子后,进去买两个面包,边吃边去赶公交。

虽然生活艰辛,但精神的收获让我倍感激动,南方报业集团当时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记者,他们有新闻理想,有信念,跟着他们跑新闻做选题,那种氛围和思路,让人眼界大开、醍醐灌顶。2006年3月份杂志社交给我一个单独的选题,就是做一期原来南方周末的总编辑江艺平的专访,如果你不了解江艺平,那么你一定听说过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这个献词,就是出自江艺平。我在操作这个专题的时候,采访到了大量的南周人,包括陈菊红(时任南风窗总编辑)、郭国松(时任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等,在对他们这些媒体人的采访中,我不仅仅了解到江艺平,更是从这些优秀的媒体人身上,感染到了一个媒体人的价值观。

我当时很迫切想留在《南方人物周刊》,这里是新闻记者的圣地。其实到2006年3月份时,我就以见习记者的名义单独写稿子了,包括三门峡卢氏的少年自杀事件两个整版的稿子,也包括当年在海南的亚洲博鳌论坛,我都获得了提问的机会,并且单独操作稿件了。我想留下来的想法也得到了杂志社领导和老师的支持,有领导也曾经侧面给我提过,等我拿到毕业证,就可以办理入职手续了。


2006年3月,作者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特派记者,全程参与了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这是从业以后,第一张工作照。

但我终究没有留下来,那一年开始,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对公开招聘有了新的要求,必须由集团统一公开招聘,然后再分配到各个子报子刊,杂志社也报了需要四名记者的指标,但我在登录网上报名系统后,连名字都没有报上,因为报业集团招聘的条件之一是毕业学校必须是211院校,在报名系统的选项里,没有河大。

尽管包括杂志社的领导和老师都先后做过工作,但最终我仍然没有留下来,2006年的9月份,我带着遗憾离开广州,开始了在郑州的工作生涯。
     
媒体生涯:河南商报最年轻的经济部主任

我回河南的时候,《南方人物周刊》的很多老师都很惋惜,知道我要回郑州,他们纷纷给我写了推荐信,其中江华(现在南方都市报做经济部主任)、黄广明(现在人物周刊的编务总监)、李玉宵(腾讯新闻的总编)都给我写了推荐信。 所以我拿着这些推荐信,很容易就获得招聘考试的资格。

我回到河南的第二个月,参加了河南商报的招聘考试,我记得当时是笔试第一名,面试也是第一名。

我在与《南方人物周刊》失之交臂的时候,曾经埋怨过我的河大,你为什么不是211?但当我回到郑州参加招聘考试的时候,我突然又感激起它,正是因为那种纯朴的学风,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拥有了扎实基础本领。我记得河南商报的招聘考试里,最后有一道题是: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是哪首?请你默写出来。

大部分考生都写的床前明月光之类的,但我默写的是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诗里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有60句,每句14字,一共840字。

你觉得当一个改卷的老师看到,一个参加媒体招聘的考生,竟然把唐朝最长的一首诗,60多句一句一句地默写出来,你觉得他会怀疑这个学生的基本功么?

2006年10月份,我开始了河南商报的媒体生涯,做经济新闻部记者,很快成为了报社的主力记者之一,所有人都知道,从南方人物周刊来了一个年轻的记者,写稿子很好,采访也很扎实,我记得我还是见习记者的时候(新记者必须见习三个月),我都被领导鼓励着,参加了河南商报的部门主任竞聘。2009年,河南商报经济部主任离职,刚入职不到3年的我接任河南商报经济部主任,成为了全报社最年轻的部门主任。

有两个采访活动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2007年陕西“假华南虎”事件,一个名为周正龙的山民号称拍到了野生的华南虎,我本来是经济记者跟这事不搭边,但报社最后让我奔赴陕西省镇坪县采访,我在镇坪县周正龙家附近整整住了一个多月,发回了大量的报道,当时全国记者都蜂拥而至,这个事件发酵成一个全国性事件;第二个采访活动是2010年河南力推中原经济区的概念,我带领一个采访小组前往北京,采访到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等一系列的专家、学者,最后出了一个特刊,成为当时省委宣传部重点表扬的对象。


2007年11月,轰动全国的陕西真假华南虎一事,作者作为特派记者,在陕西安康市镇坪县的周正龙(号称拍摄到了华南虎的那个陕西农户)家里住了一个月,旁边的是周正龙的妻子罗大翠。

2010年,我从河南商报经济部主任的职位上辞职,原因很多,但总得来说有点疲惫了,做了主任以后,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开编前会和报题会,跟社会接触很少,总有一种焦虑感。2010年的9月份,我跳槽了。
         
艰难转型:从媒体人到企业人


2008年6月,建业集团在香港上市,作者见证了河南最大地产公司在香港挂牌的那一刻。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河南本土的白酒企业做总裁助理,日常做一些协调类的工作,协助总裁办公会召开等,但一年后,这家企业的总裁突然离职,离职前我们多次谈,他鼓励我跟他一起到北京创业,我当时觉得他的想法不错,于是决定跟他去北京。

2011年的5月份我举家(当时我女儿刚出生2个月)前往北京创业,我记得我妻子带着包得严严实实的女儿,一起拖家带口坐高铁前往北京。但这个公司运作并不顺利,一年后我决定离开。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机会,我在媒体工作时有一个好朋友,原来在三全食品做副总裁,后来2010年思念食品收购了杜康控股,这个朋友就去了杜康做总经理,他邀请我回郑州加盟杜康,但我当时在北京还不想回去,正好杜康也在筹备北京分公司,我就顺便当了杜康控股的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这个时候我也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有个好朋友在中欧商学院上过学,因为我在北京,他拉拢了一批中欧同学,我们开始合伙创业,合伙人基本上是河南籍的中欧商学院校友,加上我共有9人,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是把河南优质的特产,如杜康酒、宋河酒、山药、红枣等产品,通过团购的方式卖给在北京的河南人尤其是河南企业家,我同时出任公司副总经理,主管各地驻京办的公关和团购。

这个公司前期业务开展很好,我其实当时已经有了定居北京的想法,在北四环安慧桥附近的安慧里租了一个二室一厅,开始着手在北京长期生活的打算,但后来随着三公消费的限制,我们生意慢慢地不好了,2013年时,公司业务陷入停滞状态,2015年这个公司倒闭,资产进行清算,我拿到了一点现金,这个创业算失败了。

其实在2012年的下半年,我的重心就移到了杜康控股北京分公司,北京分公司业务很好,每年有3千多万的销售,后来公司考虑把北京和天津市场合并,成立京津大区,让我负责更多,但在北京两年的一线销售工作,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我不愿意再这样做下去了,就跟公司申请回总部工作。

2013年的年底,我带着妻子和两岁多的孩子回到郑州,出任杜康控股总经理助理兼公共事务部总监,主管团购事业部、定制酒中心和招商中心。一年后,杜康控股的母公司思念食品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整个集团的融资、投资和资本运作,我被集团领导抽调到这个公司,任投资总监。

思念食品大家都很熟悉,但思念集团其实有三块业务,第一个是就速冻食品,水饺汤圆,是速冻行业的领军品牌,第二块是地产,在郑州有瀚海置业和中部大观两家公司,瀚海晴宇、思念果岭、瀚海海尚、万博商城、瀚海北金、璞丽中心、苏荷中心等很多项目,地产板块在郑州也能数得上前五位吧;第三块就是杜康控股,主要是杜康酒的生产和销售,这家基金管理公司就对外以思念食品的名义进行投资,对内则是优化资产负债,对符合要求的板块进行资本运作。

今年是我进步很快的一年,忙碌之余我不忘学习,参加了去年年底的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也如愿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工作上我又从基金公司抽调到思念食品的另外一个子公司——千味央厨,负责公司的上市工作,任董事会秘书,负责协调公司上市工作。这家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餐饮半成品供应商,主要为世界五百强的餐饮企业做半成品供应。我很满意我现在的状态,每天忙碌,但都有收获。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作者作为服务两会代表的工作人员,和正在采访两会的记者李娜合影,他们两个是同班同学,毕业十年后,工作已经截然不同。

十年感悟:当我们感激母校时,我们感激什么?

在这篇分享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谈谈我的十年感悟。

我很期望,在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里,以毕业十年的名义,再次回到河大,河大校园里怒放的鲜花和古朴的建筑,正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美好的画面。

只不过是近乡情更怯,我能够想象,当我们重新踏上那片土地时,我们的脚步会更为小心翼翼,相比十年前,我们少了很多的年少轻狂和放肆,更增添了尊敬和感恩。

所谓命运,不过是人生众多选择节点的集合。四年的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价值判断,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节点中,不断地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换而言之,十年之后,我们再次朝拜河大,我们感恩什么?

首先,感谢河大给了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的,我见过太多学校毕业的学生,只会干自己的熟悉的工作,不会学习。十年之内,我从媒体到企业,从人物记者到财经记者,从基层销售到基金公司管理者,每一次新的岗位,都给我带来了挑战,但这是河大赋予我的这种学习能力,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一一学会,正是这种学习能力,给了我在工作上的成长动力。

感谢河大的老师,我甚至认为,在全国的各大高校里,可能没有比河大老师更懂得爱护学生、帮助学生的老师了,我无法分析到底是河大的百年积淀和氛围形成了老师们的这种爱,还是正因为这种爱的存在,所以河大才有如此的积淀和氛围,感谢我的老师,你们纯朴的作风,对学生无私的爱,让我内心永远铭记。

最后,感谢我们自己,十四年前来到这所学校,我们班基本上都是落榜而被调剂过来的,我们也有过彷徨,也有过伤心,也曾经退缩过,四年以后,我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四方,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傲人的成绩,我们如同一粒粒金子一样,让河大这块百年招牌熠熠生辉,感谢我们,没有让河大失望,感谢我们,让河大感到自豪。
169#
发表于 2016-5-5 21:53: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人职业转型的四个选择

原创 2016-05-05 丁方舟 新闻记者
对于新闻人来说,职业转型意味着在变动的结构中重新寻找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平衡点。他们或通过创新性手段来延续文化目标,或通过放弃文化目标来适应制度性规范,又或同时放弃两者来追求另一种可能的平衡状态,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失范反应类型: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与反抗,与之相对应的新闻人职业转型选择分别为新媒体转型/创业、转投其他行业、回到学校与成为自媒体人。



▉ (一)创新

“创新”这种反应类型指的是摒弃制度性的做法,但保留文化目标。对于仍然怀抱新闻理想的传统媒体人来说,传统媒体已经难以再为他们实现文化目标提供制度性保障,因而向新媒体转型或创业就成为他们应对失范的一种创新性手段。

例如,从南方都市报跳槽到搜狐网的陈朝华就表示,转型是为了“更好地用移动互联产品,实现自己的传媒理想”,而这种理想就是生产优质的内容。邱兵在“澎湃”2.0上线时发表的《月亮和三千元人民币》一文中也写道,那轮月亮“连头都不用抬,连看都不用看,它一直就在我们心里”。此处的月亮喻示内心始终坚持的新闻理想,相对应的人民币则是指新媒体时代的商业冲击。可见,在邱兵的理解中,打造“澎湃”的意义就在于以新媒体产品来保障新闻事业的延续。因此,对于这类新闻人来说,他们投身新媒体是为了通过创新性手段来保留新闻的文化价值,从而应对文化目标的紊乱与固有制度化手段的失效。换言之,新闻文化价值始终是他们的主导性文化目标,转投新媒体则成为了手段。

故此,造成这类新闻人转型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新闻场域的商业与技术变迁,更重要的是,纵然传统媒体正在失去新闻生产的垄断地位与固有的文化权威地位,这些传统媒体人仍然不希望因此失去实现新闻文化价值的舞台。为此,他们选择在传统手段逐渐失效时进行创新式突破,从而继续追寻认定的文化目标。正是基于此,这些新闻人的职业转型仍然主要发生在新闻场域内部,因为一旦离开新闻业,就难以再实践新闻理想。概言之,选择创新这种反应类型的新闻人通过成为新闻场域积极进取的行动者与革新者,留住新闻业的文化根基。

▉ (二)仪式主义

仪式主义意味着个体通过自我克制、放弃或限制文化所定义的目标和抱负,以期符合制度性规范,从失范的挫折感中解脱出来。具体到新闻场域,行业转型造成的职业发展瓶颈等迫使部分新闻人对实现新闻文化价值失去信心,转而将财富成功视作主导性目标,并通过转投其他行业来追逐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例如,《新京报》记者田颖在离职信中就称,让理想走开,“姐赚钱去了”。言下之意,在新闻理想和个人成功之间选择了将后者作为主导性目标。在仪式主义这种反应类型中,对文化目标的放弃是一种被迫的选择。因此,这类新闻人在选择放弃新闻理想时,并非瞬间就能够做出决断,而是有一个心理上的冲突过程。田颖在信中就写道,宁愿“记者并非我的理想,而只是一个混饭吃的工具,那样我就不会伤心”。而这类新闻人一旦做出职业转型选择,就会从技术与商业的双重压力角度来说明职业转型的必要性。例如,有新闻人就表示转行的原因在于,连门户网站和微博平台都在逐渐式微,不禁怀疑到底有多少人在看自己写的文章。在类似表述中,新闻的文化价值已经被放弃,代之以工具理性思考,而这些新闻人的转型选择也多为离开新闻业,转投从商业角度来说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根据上述分析,以仪式主义来应对失范压力的新闻人并非简单地放弃新闻理想,而是被迫在新闻文化价值与工具理性这两种价值体系的冲突中选择了后者,虽然这样的选择过程是充满纠结的,其间他们也会抱怨这是由于新闻业不能够再为实现新闻理想提供足够的制度保证所致,但当他们完成价值体系的取舍之后,就会从个人成功角度出发,选择以职业发展为主导性目标,并通过转投更具市场前景的行业来缓解失范带来的危机感与焦虑感。概言之,对于选择仪式主义这种失范反应类型的新闻人来说,原有的文化目标被忘却或舍弃了,代之以转型期社会主流的工具理性目标,并据此选择相应的制度化手段。

▉ (三)退却主义

退却主义的反应类型包括同时放弃曾经崇尚的文化目标和导向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惯例。在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路径中,与这种反应类型相适应的转型选择是回到学校,包括回校任教、继续学业等。对这类新闻人而言,正是因为他们赋予自己的新闻理想以情感和高尚的价值,才难以承受制度化渠道不能实现这些目标的痛苦。而通过回到学校,虽然放弃了作为新闻人的身份和实践新闻理想的现实途径,却能够以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继续关注他们热爱的新闻业,由此缓解失范带来的挫折感,并在目标和手段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FT中文网前总编辑张力奋就选择了离职回到母校复旦大学担任全职教授,并表示会专心于写作和研究。从业界到学界,意味着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同时转换,但不同于仪式主义的反应类型,这类新闻人并没有因为工具理性而放弃新闻理想,而是选择了与原有新闻伦理较为相近的学界伦理作为主导性文化目标,新闻研究也仍然与新闻实践有着亲近的关联。正如前《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在选择离职读博时所写,“我会继续写作,虽然不再是职业记者的身份;我会继续观察中国的新闻业,虽然不再是身居其中的一线工作者……我站直身躯与之挥手作别……并将在未来以另一种方式和它相连”。

因此可以说,选择退却主义这种失范反应类型的新闻人,虽然从新闻业界退场了,却在以另一种迂回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新闻理想。在此基础上,他们既在内心保留了原有的价值体系,又通过职业路径的转换解决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从失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 (四)反抗

反抗这种失范反应类型是以脱离起支配作用的目标和手段为前提的。它涉及价值体系的真正变革,当制度化手段被看作实现价值体系变革的障碍时,就有可能出现这种反应类型。与这种反应类型相适应的新闻人职业转型路径是成为自媒体人。历史上,专业新闻机构与新闻人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过程,在此期间,以追求真相和服务公众为宗旨的新闻伦理逐渐建立起来,新闻场域的制度性规范也就此传承下来。然而,自媒体的出现有可能意味着对新闻场域原有价值体系以及制度化手段的双重颠覆。

皮卡德曾将当前新闻场域的结构变迁概括为从产业模式到作坊模式。在此过程中,新闻业原有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如新闻的真实、准确、公正等原则遭遇挑战,因为许多自媒体更乐于提供带有倾向的评论性信息而非事实信息。与此同时,以自媒体为基础的作坊模式新闻生产对传统以新闻机构为基础的产业模式形成了挑战,使得新闻人可以在现有制度化手段之外寻求职业发展,这就有可能颠覆现有新闻业的组织基础,成为新的制度化基础。

对于选择这种反应类型的新闻人来说,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被同时放弃,但这种放弃既不同于仪式主义的被迫抉择,也不同于退却主义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例如,第一财经总编秦朔在离职时就称,将创建自媒体品牌,“定位移动社群,提供经济、创投和互联网方向的内容产品。每周一写一个评论,每周五做一个视频”。不难发现,这些内容与传统的新闻相去甚远,新闻的文化价值也不再被强调。同样转战微信公众号的财经媒体人吴晓波也称,自媒体的出现不是“旧房重修”,而是“异地新建”,所有的旧世界里形成的价值都必须被重估。言下之意,自媒体人试图走出固有的新闻体制,重建一种在价值标准与手段方面都完全不同的新闻体制。
  
(本文摘自丁方舟:《创新、仪式、退却与反抗——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类型研究》。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新闻记者》2016年第4期原文)
170#
发表于 2016-5-8 20:59: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揭网络主播年薪千万真相:收入仅300万

2016年05月08日 14:30:3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网络直播平台运营成本高昂,收入主要有广告收入、用户打赏(包括礼物、道具等)、与游戏公司及外设厂商进行合作等。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等收入并不能完全覆盖大多数直播平台的成本,许多直播平台目前还是依靠“融资”支撑。

  近日,一份针对网络直播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络直播平台大约200家,有几乎一半的网民表示看过网络直播。一些网友疑惑,如此众多的网络直播平台,是不是说明做直播平台是很简单或低成本的事情?这些直播平台的成本几何?收益又从何而来?在网络直播中,动辄显示有上百万人同时观看,那么,这些观众数字是真实的吗?主播们的收入又是怎样的呢?在采访中,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直播平台还处在“烧钱”状态,其中成本最高的是主播和宽带的费用,最高的主播年薪有300万。

  现象

  顶级主播年收入300万

  网络直播的内容种类繁多,游戏是网络直播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传统的游戏内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少出现在主流媒体上,而在游戏数字收费频道中,也并没有统一渠道。但是在网络直播中,游戏却成为几大直播平台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每天吸引着上百万的用户观看。YY执行副总裁董荣杰曾表示,“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很看好游戏直播,虽然就现状来说,它面临一大堆问题,但是从我们的心态、战略上来说,我们还是非常看好游戏直播。”

  一份网络流传的“某直播平台金牌主播价目表”显示,该平台“身价”最高的主播签约价已达到一月200万,相当于2400万一年。而这份价目表中的主播都来自时下热门的网络游戏,如LOL、dota2等,他们每天的直播时间段是12点至20点,签约价从每月50万到每月200万不等。这样的“身价”,甚至堪比一线明星。

  但“身价”或“签约价”并非主播个人拿到的真实收入。网传1700万身价签约某平台的主播Miss日前正式回应:“真实的数字远低于媒体之前的报道。在视频行业,大型节目合作涉及数十人的团队、大量的设备投资等等,千万级公司间合作并不稀奇。本人的所得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网络节目的人力、设备等成本高昂,合作所谈的价格需要涵盖如上成本,最终落入个人主播口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顶级的主播年收入也就是300万,并且能上百万的并不多。

  体验

  观众送给主播的“礼物”价格不菲

  北青报记者随机打开一个直播网站,看到在直播页面正上方和正下方分别是某两款游戏的广告,中间才是直播的主要窗口。在直播窗口右侧,实时显示用户与他人的对话内容,如果有用户为主播送上了礼物,则会实时浮动显示。而在该页面的最上方,有一些用户的名字与排名,这些是本场直播中送礼物的前十位用户。

  同时,在直播窗口左下角显示“竞猜本场比赛”。用户在登录后可以下注回答竞猜题目,如果竞猜正确,系统会按照比例结算,而这些“注”在前期是需要用户花钱购买的。另外,页面的最下方是“热门推广”,其中包括官方推广的硬件、道具、活动等内容,及其他游戏、硬件等广告内容。

  在直播中,观众会送给主播“礼物”,这些礼物虽然是虚拟的,但换算成人民币,价格不菲。例如,在斗鱼平台,有鱼丸、鱼翅、飞机、火箭等道具,其中鱼丸最便宜,约100个鱼丸=1角,鱼翅1元一个,而飞机和火箭分别价值100和500鱼翅,也就是100元和500元。一位用户对北青报记者表示,一场直播中被砸几十万是常见的事情。他说,送礼物的用户的名字会显示在直播间里,送价值高礼物的用户名字会直接显示在直播屏幕的弹幕上;如果连送相同的礼物,还可以刷出一种视觉特效,不仅房间内的其他用户都会留意是哪位“土豪”赠送的,主播也会在节目中特意对他表示感谢。

  但是据介绍,这些礼物并不全部归主播,而是主播与平台分成,不同的平台分成不同,有的五五开,有的三七开,而一些知名主播是单独谈好的分成比例。因此,这部分分成就成为平台收入的一部分。

  追访

  网络直播平台人数有水分

  去年某天,知名主播小智与国内某知名战队约战在斗鱼直播平台打LOL游戏。实时数据显示,该房间内观看直播的人数一度飙升至444万,这一数字被网友截图并在网络广泛流传。

  但是,网络平台的数字经常被质疑有很大水分。有用户透露,不同的平台水分也不同,有些房间在半夜直播时在线人数也会显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很不科学”。去年9月19日,《电子竞技》公众微信号上爆出斗鱼直播人数的乌龙事件:原WE队员微笑在斗鱼平台直播时,其显示观看人数竟然超过“13亿”,这一数字几乎是我国人口总量。

  还有工程师曾在单个PC上模拟N个用户同时访问直播间,发现平台12万人的房间的在线数可能只有4万,水分高达70%。另外,2014年9月,一名主播在直播时直接透露,平台对外显示观众数12万,但对主播显示8万,原因是自己的绩效由观众数决定。

  揭秘

  直播平台还是靠“融资”在撑着

  在视频行业,除了人力的成本之外,大量的设备投资成本也十分高昂,宽带投入是其中的一大部分。战旗TV负责人银虎表示,战旗TV每月带宽支出高达千万级别。宽带,决定了画质和速度,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直播用户体验。受到高昂的宽带费用影响,许多直播平台都在亏损。陌陌副总裁贾维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目前陌陌的抽成收入已经可以支付宽带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直播平台的带宽取本月带宽峰值月结。那么按照目前行业内给出的2000万元/T/月的带宽成本,假设按照现在的标准,提供给用户720P的清晰度,相当于每位用户需要1.5M左右的带宽,那么如果峰值时有100万观众观看直播,就需要1.5T左右带宽。照此计算,该直播平台理论的带宽成本为每月3000万元左右。但由于直播会应用IDC、CDN等技术,也就是允许多人并发同时操作,实际占用的带宽和费用也低于这一数字,有的可能会除以3,为每月1000万元左右。

  但如果峰值超过100万观众的话,这一成本还会水涨船高。以虎牙TV为例,其投资方欢聚时代2015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欢聚时代2015年第四季度来自虎牙直播的营收为人民币1.336亿元(约合2060万美元),第四季度带宽支出(包含虎牙直播与其他业务)为人民币1.611亿元(约合2490万美元),每月带宽开支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前YY执行副总裁曹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运营电竞直播比赛平台来说,目前宽带的成本大概占据了整体运营成本的40%,内容费用包括版权、赛事和战队的成本占比在30%-40%之间,20%为公司的运营成本。有的公司还需要在推广上再付出20%左右的成本,做下来很烧钱。”

  不过,直播平台虽然运营成本高昂,但收入方式也较为多样。据了解,直播平台的收入主要有广告收入、用户打赏(包括礼物、道具等)、与游戏公司及外设厂商进行合作等。有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等收入并不能完全覆盖大多数直播平台的成本,许多直播平台目前还是依靠“融资”支撑。

  今年3月,直播平台斗鱼TV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B轮超一亿美元融资,A轮投资人红杉资本及南山资本都将继续投资;今年2月,ImbaTV宣布获得了英雄互娱的投资;直播社区火猫TV去年底宣布获得合一集团,也就是优酷土豆的千万美元A轮融资;去年11月,游戏直播平台龙珠完成近亿美元融资,由游久游戏领投,腾讯跟投;去年12月,视频直播平台微吼获得 B 轮亿元以上人民币融资……许多案例说明,游戏直播平台在融资方面风生水起,且融资也是直播平台赖以生存的方式。

  监管

  “主播黑名单”还在不断更新

  今年1月,斗鱼TV被爆出“直播造人”,此前,该平台还屡次被爆出不雅视频及主播大尺度直播视频;除了斗鱼,许多直播平台也存在类似问题,直播平台内容的监管成为业内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表示,针对近期网络直播类平台出现的涉“黄”涉“低俗”情况,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协调部署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严肃处理了斗鱼“直播造人”等涉嫌传播淫秽视频事件中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同时,对各大直播平台加大监测力度,例如,公安部在YY等重点直播网站设立网安警务室,工信部组织技术力量针对境内外50余款主流网络直播平台开展信息安全评估,并及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网络直播违法违规信息的依法处置。此外,还督促各地严肃处理违规直播平台,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的法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直播平台,协调有关部门予以停业整顿直至关闭。

  除了政府部门加大惩处力度,行业自律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今年4月,多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发布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据了解,该《公约》是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同北京市网络文化协会共同起草的,内容包括主播需要实名认证、网络直播视频保存不低于15天,不为18岁以下主播提供注册通道等内容。同时,一批主播被纳入“主播黑名单”,进入黑名单的主播将不得再被网络直播平台雇用,而这份名单还在不断更新中。

  文/记者 温婧 供图/视觉中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