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5-7-9 21:56: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盘点美国新媒体外交六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骆家辉乘坐经济舱、奥巴马打伞、希拉里竞选视频的传播,美国利用新媒体推动外交工作的做法渐渐为人熟知。其中,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有些做法则需要我们寻求对策。

美国在推行新媒体外交方面,主要有六大招数。

第一,高举旗帜,理念当先。

美国人做事,首先要认为它是“正义”的、有利于全人类的,然后就高举这个旗帜进行大张旗鼓的推广。不管别人怎么说,至少他要这么表述。

推动新媒体外交背后的理念是自由,实际口号是推动“互联网自由”。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在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Newseum)发表题为《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时表示,美国已经将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优先点。以此理念展开行动,为的就是抢占道义上的优势和制高点。

第二,领导带头,高度重视。

奥巴马当选总统,和他善于利用新媒体大有关系。因此,对利用新媒体推动外交工作高度重视,他带头起到了表率作用。除了Twitter外,奥巴马还四处开设社交账号,Facebook、Google+都有,可谓不遗余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奥巴马也会选择在一些社交媒体上露面,而不仅仅出现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上。

希拉里一上任,就大力支持社交媒体,将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列为美国“21世纪治国方略”(21st Century Statecraft)的重要措施。2010年1月7日晚,她和奥巴马在白宫小范围宴请10名美国IT界高层时指出,美国21世纪的重要策略就是利用Google、Twitter和YouTube等技术力量来推动外交。

第三,引进专家,知人善任。

美国政界、学界和商界,有一道“旋转门”。今天还是商界巨子,明天可能就成为财政部长,如鲍尔森;从总统或国务卿位置上退下,转身也可以成为商人。吸引专家、学者进入政界,负责专业事务,是美国多年的传统。在利用新媒体推动外交工作时,也不例外。

美国大力启用社会化媒体专家,负责社会化媒体外交的组织策划和领导工作。身兼奥巴马和希拉里的高级顾问的艾历克·罗斯(Alec Ross),被称作美国新媒体外交的“三驾马车”之一,他是美国国务院推行社会化媒体外交的灵魂人物。

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在关于技术政策的演讲中,正式抛出了“网络外交”的概念。这场讲话的幕后推手是国务院创新高级顾问罗斯。

创新高级顾问是美国国务院新增职位,希拉里交给罗斯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利用网络为美国外交服务。罗斯深谙技术和政治的结合之道,21世纪之初,他就致信比尔·盖茨等IT界巨头,筹集资金用以“填补不同社会层级间的数码沟壑”。作为创新者,他被《赫芬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列为影响新媒体的关键人物。

另外,杰瑞德·科恩、安妮·玛丽·斯劳特、本·斯科特、查德·波利等人,都是美国社会化媒体外交方面的顶级专家,受聘进入电子外交办公室等部门工作。

第四,有的放矢,融入本土。

美国的新媒体外交,不是设立一个网站,爱谁来谁来,爱谁看谁看,而是有重点地突破,不是平均用力。也就是说,和哪个国家关系不好、哪个国家对美国的威胁大,就对哪个国家重点发力,重点“关照”。比如说,古巴、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俄罗斯,就是美国新媒体外交的重点领域。当然,中国更是不可忽视的。

为加强对伊朗的渗透,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建立了“美国驻伊朗虚拟大使馆”,大使馆有英文和波斯文两个版本,直接与美国国务院波斯语社会化媒体相呼应,给伊朗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数字外联小组(Digital Outreach Team),则重点关注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乌尔都语(UrDu,巴基斯坦官方语言)的网站、博客及论坛,并参与各种在线互动,其主要任务是阐释美国外交政策及防止信息误导。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小组并不隐瞒身份,不是“水军”,他们公开表明自己是美国国务院的工作人员。

第五,循序渐进,重视青年。

通过网络的沟通、交流来改变其他国家民众的看法,需要细水长流,难以一蹴而就。用美国官员——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塔拉·索南夏恩(Tara Sonenshine)女士的话说,是增进了解,而不是让人喜欢美国。

塔拉在和我聊天时,曾表达过美国新媒体外交的理念。她说,社交网络绝不会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坐在饭桌前,倾听与家人之间的谈话,仍然让人觉得妙不可言。但是,社交网络所涉及的广度更大,比如,能在同一时间与多人交谈的功能,就非常强大。她对“科技增进关系”持乐观态度,“我的副国务卿办公室会积极推动各种方式的交流,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新技术,特别是那些为青少年所喜欢的方式。”

第六,部门协调,齐头并进。

2009年2月23日,白宫任命了一批新媒体技术人员,充任奥巴马私人班子的网络顾问。尽管没有独立部门,但白宫对外将这些顾问及其助手统称为白宫“新媒体小组”(New Media Group)。

不少白宫网络新贵是从2008年大选中脱颖而出的,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梅肯(Macon Phillips)被任命为“新媒体小组”主任。他在2008年一手打造了“改变”网站,为奥巴马聚拢网络人气。这个小组吸纳了美国IT界精英,比如,小组“公民参与项目”负责人卡蒂(Katie Stanton)曾是Google公司的产品经理。

打造亲民形象的同时,奥巴马并未放松对网络安全的警惕。2009年5月29日,奥巴马对外正式宣布设立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年届60岁的施密特(Howard Schmidt)走马上任,成为首任办公室负责人——网络安全办公室协调官。此时,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美国网络外交新政发表讲话正好一个月。

网络安全办公室属于总统顾问班子的一部分,由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共同管辖。该办公室并不直接拥有制定政策或获得预算的权力,但办公室负责人必须定时向奥巴马汇报工作并与之就单个问题进行沟通协调。

在白宫和国务院积极介入网络事务之前,美国网络安全主要由国土安全部负责。国土安全部于2003年6月成立国家网络安全科,下辖100多名员工,管理美国的网络应急系统和险情处理程序,同时保护政府网站免于受到黑客袭击,是美国的“网络警察”。

有评论认为,如果说国务院和白宫下属网络部门的职能,是对外伸出触手和对内协调作战,那么,国土安全部则将一如既往地构筑美国网络防护甲。(王冲)


http://www.lanmeih.com/index.php/Home/Reporter/detail/id/4110.html
162#
发表于 2015-7-20 20:24: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华数传媒发布新媒体战略 解密“华数视频+”

7月20日,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数传媒)在京举行了以“绽放”为主题的新媒体生态战略发布会。这是华数新媒体事业群全新重组后首次公开亮相,发布会邀请了众多合作伙伴共同见证华数新媒体生态战略的正式发布,解密“华数视频+”计划的华彩绽放!


华数新媒体是什么?

华数新媒体——基于广电网、通讯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融合媒体平台。作为广电领域的上市企业,华数传媒是最早在运营基础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的公司,如今华数的新媒体业务已全面展开,并与有线网业务形成了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融合媒体平台。

在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同时,华数不断寻求转型升级,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理念和平台经营,为用户带去更好的服务和价值。为布局新媒体与新网络,新媒体事业群全新重组,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与互联网电视事业部,分别主导移动端、PC端产品线和互联网电视产品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传媒平台,发挥平台、内容、终端、用户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华数视频+”计划是什么?

“华数视频+”计划——多屏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华数注脚。“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华数以擅长的视频为着力点,精准解读“互联网+”,消化用户需求。会上,华数传媒互联网事业部总监卓越为大家详细解密“华数视频+”计划, 基于华数融媒体的多种合作模式,计划推出四款终端跨界应用模型,以视频点亮你我生活,开启视频行业新模式。

交通行业,华数联合城市交通部门推出“华数眼”产品计划,运用视频监控,布局城市交通出行系统,实现出行方案的互联网操作。该产品搭载在已上线的华数TV视频移动客户端中,有效弥补现有地图类APP的公共交通拥堵的场景欠缺和在线视频分享的不足。医疗行业,华数以视频服务为载体,与“春雨医生”共同打造开放式医疗服务平台、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打通TV、PC、移动端等平台推出“私人医生”产品计划。农业领域,推出“无忧农业”产品计划,与黑龙江农垦共同融合政府、电商、物流方面的资源,卖家版为农业商户提供农产品视频技术解决方案,买家版为用户提供农产品原料的食品视频直播、点播服务,搭建买卖交易平台,实现农副产业的互联网效应。智慧工厂领域,更是与富士康合作,推出“幸福工厂”产品计划,打造幸福工厂的理念,极大地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华数先行探索、积极布局“华数视频+”计划,在发布会上正式启动与异业伙伴的合作。作为全国知名的视音频内容服务商,华数以视频为媒,生产传播泛娱乐化的用户体验。十年的积累,储备了优质内容、广泛渠道以及用户资源,有着极强的视频服务能力,能够集中地为合作伙伴提供视频化解决方案。华数将蓄势待发,在移动互联网的蓝图浓墨重笔,为“互联网+”时代写下华数的注脚。

华数新媒体生态又是什么?

华数新媒体生态——四大生态战略,打造移动互联的华彩未来。华数传媒副总裁谢斐正式发布了华数新媒体生态的四大战略,希望以此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传媒平台,使平台、内容、终端、用户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内容战略:通过资本投资与内容的孵化布局上游,大数据指导版权内容的采购布局中游,内容原创与定制布局下游,打造全新产业链。

产品战略:华数将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全网多屏产品(TV+PC+APP+WAP+PAD)。

共赢战略:华数希望能与合作伙伴共赢,贯彻执行“华数视频+”计划,专注视音频业务练好内功,寻求跨界合作,务实开放拥抱互联网。

人才战略:业务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渴求,高效的组织及广阔的空间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华数的葵花籽项目吸纳年轻新势力,同时也为新媒体业务寻找“超能力”人士。

华数传媒副总裁乔小燕女士与咪咕视讯、富士康、索尼影视、春雨天下、黑龙江农垦通信进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并一起邀请上海电信、电讯盈科、蚂蚁金融共同启动华数传媒新媒体生态战略。

华数将一如既往地回报产业链伙伴的信任和支持,以开放者的姿态,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异业结合的极致体验,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传媒集团。

来源:传媒大观察
http://www.mediaob.com/internet/2015/0720/2393.html


163#
发表于 2015-8-12 21:54: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怎么玩微信


作者:刘璐

来源:解放周一

编者注:84岁高龄还能玩转新媒体领域?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嘿嘿,不用大惊小怪,阿拉《参考消息》就是这么强!!

至今拥有超过300万份发行量的《参考消息》在新媒体领域的表现可谓是风生水起,目前微信公众号的订阅用户数量“在靠近100万的路上”,不仅每天的内容“软硬搭配”,更量身定做了专供微信的原创语音栏目和原创视频栏目,绝对丰富到你想象不到滴程度~~

那么“参考消息”的“底气”在哪里?这样严肃与呆萌兼备的公众号背后,是一群什么样的操盘手?解放周一为你解答心中的疑问!

84岁“高龄”的《参考消息》,至今仍以超过300万份的发行量,居全国日报发行量之首。在新媒体领域,他们又是如何巩固和开辟“战场”的呢?

站在报纸的肩膀上

“参考消息”是微信公众号最早的注册者之一,2012年10月,在公众号刚刚进入人们视野不久,便已上线。

这种速度,大概来源于深入血液的基因。与新华社同一天诞生的《参考消息》,至今已有84岁“高龄”。80多年来,《参考消息》经历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的洗礼,以它的独特魅力和特殊作用,影响了几代人。直到今天,它的发行量依然超过300万份,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脱胎于报纸的“参考消息”公众号,在新媒体领域的表现也算风生水起。据了解,目前公众号的订阅用户已经超过了50万,“在靠近100万的路上”。

那么,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的“底气”在哪里?

用参考消息新媒体中心无线总监郭毅菲的话来说,核心竞争力还是“站在报纸的肩膀上”,“新媒体时代,同质化的内容一定会被边缘化。我们拥有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外媒资源,用户能在这里看到别家媒体看不到的东西。这样发展起来确实会比较顺遂,但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微信号的宣传语——“纵览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参考消息”公众号当然“只报外媒”,有时也会发一些专供微信的特稿、独家稿。

现在,“参考消息”的发稿频率是一天三波。早上第一波,单条,叫做“参考早读”,就是针对当天报纸,选五条重磅新闻进行播报; 中午一波四条,一般两条是“硬”新闻,一条偏话题性的,一条稍“软”的;下午一波四条,一般是比较有深度的评论稿,以及原创的视频稿。从反馈来看,用户更偏爱“硬”一点的内容,一旦涉及军事、大国关系等话题,阅读数就噌噌攀升,这其实和报纸的定位比较相近。所以,每天报选题时,编辑们常常会玩笑说,“今天又是hard(硬)模式!”

不过,除了照顾用户的普遍口味以外,微信编辑也有自己的选稿标准,考虑到“软硬搭配”也是有必要的,同时也会兼顾趣闻、生活小常识等信息。

从“中年大叔”到“参考小胖”

“如果拟人化,《参考消息》 可能是一位45岁的中年男子,而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的代言人是神似鲁迅的一位‘参考小胖’。”采访中,一名微信编辑这样告诉记者。

“神似鲁迅”,是因为《参考消息》报头字体,系从鲁迅手迹中搜集而来。在“参考消息”微信号上,几乎每条内容的末尾,都有这位“参考小胖”的形象,他萌态可掬地指示读者扫描二维码,让人忍俊不禁。

“参考小胖”和另一位“参考小妞”,是公众号里相对活泼的元素。编辑们有时候会原创一些漫画,以他们的形象表达一些有趣的观点。不过,把握好分寸,也考验着编辑的专业功力。“毕竟,顶着‘参考消息’这个招牌,该有的严肃还是得有。”

微信菜单里的“今日看点”,包括头条、军事、趣闻等栏目,这些都是经过数据分析之后,根据用户兴趣精准推送的。“根据用户反馈进行的内容调整,其实一直都有。”郭毅菲告诉记者。在微信上,用户想看什么,就会点击什么,或者还可以通过回复数字、查看分类新闻等选择他们喜欢的内容。这样,编辑就可以从用户行为判断他们到底对哪一类新闻感兴趣,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内容。

此外,“参考消息”还根据新媒体的特点,量身定做了专供微信的原创语音栏目“参考听听”,由一男一女两位编辑搭班配音,一般选择一些生活类实用信息。定下选题后,编辑先写稿、送审,然后先找个会议室,自行录制、上传,效果还不错,并且女声更受欢迎。

光是音频,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公众号又从去年8月起推出了原创视频栏目“早间读报”、“视界”。编辑负责选题、审稿和把关,画面、配音等流程,则是请专业视频制作团队来操刀。

地地道道的一家人

这样严肃与呆萌兼备的公众号背后,是一群什么样的操盘手?

记者了解到,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是报社新媒体中心的产品之一。如果告诉你,真正负责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运营的,目前只有两个人,你是不是会惊呆?不过,这就是事实。

除微信外,新媒体中心还有网站、客户端、微博、手机报等业务。这里的小伙伴和纸质版同事分属不同团队,与后者相比,前者成员更为年轻。整个团队不到50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男孩子稍微多一些。

大家根据分工不同,有早中晚三个班次,早班7点就上班了,晚班则要在晚上10点才下班。对此,团队成员们表示,“还是挺辛苦的。不过年轻人在一起,做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一个欢乐有爱的集体。”

而在这群年轻人眼中,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与纸质版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人。参考消息报社自己的翻译室,现有100多名各语种的翻译。在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之前,翻译室只负责向纸质版供稿,现在则既要向纸质版供稿,也要向新媒体供稿。另外,新媒体中心也有比较完善的约稿机制,所以,这里和报社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都是打通的。

对话:两个“战场”,并不重叠

解放周一:是否调查过,微信用户里有多少是原来报纸读者直接“转 粉”到公众号,有多少是没有纸质媒体阅读经验的?

参考消息:在微信上,报纸用户“转粉”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新用 户。两个“战场”,并不重叠。

知道我们的目标受众吗?就是“爱看《参考消息》报纸的人和不爱看《参考消息》报纸的人”。有点玩笑了,不过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用户,我们确实也在更接地气、更活泼上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我们会举办一些活动,像发起投票啊、答题游戏之类,为会员定制礼品等。当然,后台也欢迎粉丝们“适度调戏”。

解放周一:在纸媒发行量普遍下滑的趋势下,“微信支付”这一招是否有效?

参考消息:《参考消息》是中国首家接入微信支付的媒体。微信订报项目主要还是为了新媒体融合,巩固老订户、吸引更多新订户。2013年10月22日,我们正式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参考小秘书”账号,为数百万读者提供微信支付订报服务。实效超出预期。当然,因为报纸的订阅量实在太大了,所以,微信订阅这一块的潜力还比较大。

解放周一:有人说,新媒体不过是在做传统媒体的内容搬运工,你们怎么看?

参考消息:我们的新媒体应该是站在报纸肩膀上、相对独立的一块。无论从内容还是运营模式,都和报纸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有些比较“硬”的新闻,我们会在微信文章里把事件的起因、外媒的相关评论以及一些名词解释,都嵌进去,这样阅读起来更充实、更丰富一些,不像报纸往往就只有一条单独的报道,这也是新媒体的优势。报纸标题有字数限制,微信标题在字数方面较为宽松。我们也会选出文章的亮点放在标题中,可能会比报纸显得更灵活一些。

解放周一:纸质版对你们来说,是可以倚靠的大树,还是压力的来源?

参考消息:纸质版在行业内的地位,对我们来说,就是标杆。在纸媒遭遇冲击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报纸发行量仍然保持在300万份以上,对此,我们新媒体中心的小伙伴都是相当佩服的,我们下定决心,绝对不能在新媒体领域输了。我们希望能延续报纸的成功和地位,开创在新媒体领域的新天地。

解放周一:做新媒体与做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参考消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都会存在各种困难,但都是能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的,所以,我们觉得那些不算什么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真实,改变风格。


来源: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18530
164#
发表于 2015-8-13 23:14: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媒体Vox获NBC环球2亿美元投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3日上午消息,NBC环球今日宣布2亿美元投资Vox媒体,后者在美国拥有The Verge和Re/code等多家知名科技媒体。
  康卡斯特(Comcast)旗下的全资公司NBC环球表示:“Vox媒体具有强大的领导力、顶尖的评论人才和独一无二的科技平台。我们很高兴能实现该项投资,并在评论内容、广告与技术方面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官方上个月曾宣布,康卡斯特与Vox和BuzzFeed两家媒体谈判。据报道,本周晚些时候,NBC环球将宣布2亿美元投资另一家媒体BuzzFeed。
  在完成该融资后,Vox媒体的融资额将达到3亿美元,公司估值为10亿美元。作为康卡斯特的对手Verizon也开始进军新闻业务。近期Verizon投资了美国在线(Aol),该公司拥有赫芬顿邮报、TechCrunch和瘾科技等媒体。(晓查)

来源:新浪传媒
http://news.sina.com.cn/m/wl/2015-08-13/doc-ifxfxray5533672.shtml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09:2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乔姆斯基:新媒体终究还是在“制造共识”





2015-08-23     北大新媒体

将近三十年前,诺姆·乔姆斯基与爱德华·赫尔曼合著了《制造共识》。在这部批判西方商业媒体的力作中,乔姆斯基提出,在结构上,西方商业媒体与主导社会的精英集团密不可分,它们为了精英的利益“制造共识”。商业媒体内置的“过滤器”决定了哪些资讯将成为“新闻”,乔姆斯基向读者展示了在外表民主的西方社会,宣传是如何通过“自由”媒体的自我审查逐步向社会舆论蔓延的。然而,时隔多年,许多事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如今我们有了互联网。随着那些“制造共识”的传统媒体遭遇了巨大的财政困境,乔姆斯基对现状的分析是否也有别与从前?以下是英国新媒体公司Byline联合创始人李承润对乔姆斯基的专访。
李承润:27年前,你在《制造共识》中写道,在西方民主社会中,精英主导着政府和私有部门,而大众媒体最主要的作用是动员公众、博取公众对精英利益的支持。然而,从完书之日至今,过去了许多年,发生了许多事。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分散了权力,侵蚀了传统媒体的权力,并促生出了自媒体。例如,弗格森镇上发生的事一开始是通过推特曝光的,然后才登上了传统媒体的版面。互联网的出现是否使您提出的“政治宣传模式”变得不再符合现实?

乔姆斯基:事实上,大约10年前,《制造共识》曾经再版发行。我们在前言里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我的意见能够代表合著者的意见,你可以读一下那本书的介绍部分,我们觉得如果世界起了变化,这(互联网)肯定是变化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变化),比如独立纸媒数量的减少,这也是相当惊人的。

我们认为,书中的基本分析大体没有改变。确实,互联网带来了从前很罕有的机会,现在你要做研究只需打开电脑,不用再去图书馆了。毫无疑问,今天人们可以更加轻易地发布信息,还能发布不同来源的信息,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存在缺陷。总的来说,整个系统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根本性变化。

李承润: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新闻学塔尔中心主任埃米莉·贝尔最近在牛津大学演讲中说:“新闻空间不再属于新闻从业者了。报刊媒体无法继续扛起新闻自由的大旗,因为新闻故事抵达读者的主要渠道不再掌握在他们手里。如今,硅谷一小部分私有公司把持了公共舆论的空间。”今天,几乎所有内容都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享有更大的发言权的,不再是默多克,而是谷歌的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和脸书的扎克伯格等人。他们是否和传统媒体里的老古董一样,也在“制造共识”?

乔姆斯基:首先,我不同意这种笼统的说法。比如,现在我想了解乌克兰、叙利亚或者华盛顿的最新局势,我会去读《纽约时报》和其他大报;我会去看美联社和英国媒体的报道。我不会去看推特,因为它不会告诉我任何事情。推特上虽然充斥着人们对于各种事情的意见,但它们都过于简短,所以非常肤浅。在上面你找不到重大的核心新闻。我的观点与你引述的观点恰好相反,我认为新闻源变得更少了。
就拿我们现在所处的波士顿市来说。波士顿曾有一份很好的报纸《波士顿环球报》。今天它仍然存在,但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它只剩下一个苍白的影子。它曾经在世界各地设有分社,汇集了一大批最优秀的记者,对中美洲发生的战争进行过最出色的报道,并对美国国内时事进行过精辟的批评。现在,你再去报摊看看《波士顿环球报》,上面基本全是本地新闻,以及通讯社通稿,还有从《纽约时报》转载的稿件,其他东西基本没有。
实际上,美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报道世界各地情况的新闻源变少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带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纽约时报》、《卫报》或《独立报》等大报的报道——我们当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但至少它们还在那里,我们还能读到这些报纸。哪里有新闻事件,哪里就有记者,现在记者少了,所以新闻来源也就变窄了。换个角度看,我们在另一个方面得到了补偿:比起二十年前,我们现在更容易读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新闻了,我们只需连接互联网便能读到外国新闻,不必去图书馆或哈佛广场国际书报亭。所以,这产生了多重效应。至于硅谷,就拿谷歌来说,我敢肯定他们正在试图制造共识。如果你想买某种东西,你先“谷歌一下”。我们都知道谷歌是怎么回事。搜索列表上第一条链接是广告商赞助的。这些信息虽然排在最上面,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最重要的。它反映出的是谷歌基于广告的商业模式,广告其实正是(我们书中提到的模式里的)过滤机制之一。

我天天用谷歌,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工具。我在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或者《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我很清楚读到的材料都经过了媒体的选择与加工,所以必须(用网络来)弥补这个缺陷。当然,谷歌等网站通过巨大的监控系统,试图获取用户习惯和交互数据等个人信息,从而塑造向用户呈现信息的方式。这些私人公司进行的(监控)比美国国家安全局更多更细。
李承润:《华盛顿邮报》前主编罗伯特·凯撒在题为“关于新闻的坏新闻”一文中写道:“我们所熟知的新闻遭遇了危机,所以靠新闻媒体监督的民主治理也面临着风险。数字技术是历史上人类释放出的最大力量之一,它引发的社会变化破坏了新闻媒体和民主治理。”不仅《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013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以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这个价格相当于该报纸几年前价值的一小半)等大型新闻机构遭遇了财政危机,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以维持生存;就连英美许多地方报纸也纷纷倒闭。我知道,在你眼里这些新闻机构不过是“认同的制造者”而已,但在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怎样的资助才能让高质量的新闻长盛?

乔姆斯基:BBC的经费是谁出的?

李承润:是公家出的。

乔姆斯基:以美国为例吧。美国刚成立时,人们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是这样理解的,它具有双重功能:第一次修订的理解:它使信息的生产者不受国家控制,但它也赋予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权利。因此,如果你看看战后的法律,它们的实际目的是为各类报刊提供公共补贴,使它们能够努力呈现最多元的观点和信息。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模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中去。不受外部控制,你只能算实现了消极自由;你合理的人生目标能得到满足,才算拥有了积极自由——在这个例子里,积极自由是指获取信息的自由。这是一场打了数百年的战争。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场大辩论,人们争论媒体是否应服务于其双重功能,一方面给予人们免受国家控制的自由——这一点得到了全盘接受;另一方面,为人民提供广泛获取信息和观点的权利。第一种模式有时也被称作“企业自由意志主义”,它获得了胜利;第二种模式却被抛弃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国家广播公司比其他国家少得多。这便涉及到你提出的问题——另一种替代模式是公众对媒体提供支持,使后者能提供最广泛的信息和分析。我认为,在有效的民主制度中,这样的媒体模式具有核心重要性。

李承润:在没有现成商业模式的情况下,Buzzfeed和Vice等新媒体开创了所谓的“原生广告”模式,这种形式的网络广告旨在让消费者相信,他们阅读的编辑部的“评论文章”而不是收费的广告。基本上,这种形式的广告可以被归为“软文”一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是《卫报》这样进步的报纸也会挂出由高盛银行赞助的内容。您对原生广告有何看法?

乔姆斯基:(原生广告)这种形式使现有问题加剧恶化,而这个严重的问题其实原本不应该存在。报刊对广告商的依赖性塑造、控制、甚至在本质上决定了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在《制造共识》这本书里写过,这是一种“过滤器”。回顾过去,你会发现自由媒体这个概念因媒体对广告商的依赖而从根本上变得扭曲了。你想想商业媒体的本质是什么,不管怎样,这毕竟是一桩生意。一间公司总要为市场生产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大型企业。市场便是由其他企业构成的广告客户群。生产者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便是读者(或观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模式就是大企业将读者提供给其他企业。其实按照常理你就可以判断,这种模式明显塑造着新闻的性质;要是你认真研究它,能进一步证实这种观点。所以你现在所讲的东西原本就不该存在,然而它现在却变本加厉了。
李承润: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做过一项研究,测试读者能否辨别阅读内容是广告还是文章。让我吃惊的是,60%的读者没有发现他们阅读的其实是广告。
乔姆斯基:一向如此。从媒体产品——无论是新闻还是评论——的性质中,我们能明显看出媒体对广告商的依赖以及公关公司对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肯定存在的,这就是市场。

李承润:《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了斯诺登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监控措施的揭露。这样的报道无疑伤害了主导政府和私营部门的“精英利益”。这起案例是否削弱了您提出的“政治宣传模式”的说服力,抑或这只是个例外?

乔姆斯基:关于“政治宣传模式”,我们曾明确解释过,那只是我们对媒体运作方式的首次估量,已经相当接近本质。我们也提到,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事实上,如果你再翻翻《制造同意》这本书,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实际上是在为媒体辩护,针对的是“自由之家”等所谓民权组织对媒体的批评。批评者严厉地指责媒体破坏了政府政策,实际上就是将媒体人等同于叛徒,我们是在捍卫媒体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我们本应知道,它们相当的专业。

媒体不喜欢我们的辩护,因为我们说,对北越“春节攻势”进行报道的记者非常诚实、勇敢、精确、专业,但他们的工作是在政治宣传体系默许的框架内进行的,记者们对此是无意识的。政治宣传系统提出的口径是:“我们在越南的行动明显是正确且正义的”,它默默地支持着美国的教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它也拆了政府的台,暴露出政府某些说法中的谬误。以水门事件的曝光,或商业腐败的曝光来说。曝光商业腐败,最佳的信息来源是商务人士。媒体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曝光,商界愿意接受对腐败的曝光。当政府对个人生活和商业活动进行过多干预时,商界不高兴,他们很愿意接受对政府的曝光,因为他们不想国家过于强大、干涉面过宽。这不是批评《卫报》和《华邮》曝光斯诺登和格林沃尔德提供的材料——媒体当然应该这样做,他们是专业记者。各方面的因素有很多,我们挑选出其中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但无法做到非常全面,事实上,我们给出了反例。

李承润:那您是否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斯诺登是一个反例?

乔姆斯基:它不是反例,它只是展示出,还有其他因素。 除了主要因素,还有我们讨论过的次要因素,比如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

李承润:您认为群众募资是否有助于使新闻更加独立?

乔姆斯基:凡是能增加媒体种类和范围的措施都是有益的,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一般性原则。当然,与所有方法一样,这种方法也有它自己的问题。不存在一种毫无问题的理想模式,但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种类更多,对我们更有好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Y5NDkxMw==&mid=207805761&idx=2&sn=b2448651e8bb595110f952aff7839df9&scene=5&srcid=Xs9Cty65kZw2X8l9FCik#rd




166#
发表于 2015-8-24 16:28:55 | 只看该作者
【NEWS网编训练营】你是我的眼!网络新闻标题编写技术贴!制作角度体现你的水平?


                                    网络新闻标题编写小技巧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内重要网站的崛起,网络新闻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网络传媒的虚拟性,网络容量的无限性,致使大量的新闻信息通过互联网爆炸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大量新闻信息中,网民如何找到自己关心的新闻和信息,网络编辑如何使自己编辑的新闻和信息吸引网民的“眼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编辑的标题制作水平。
  闻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打开报纸,最先映入读者眼帘并吸引读者关注的,是新闻标题。读者读报,首先也是先读标题而后再选择读新闻内容的。
  由于报纸新闻是“题文并存”,只要将报纸标题通过字号的选择,大小的变化,字体的风格略加变化,再加上不同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位置安排,读者会很容易区分出新闻的重要性与主次关系,选择性地进行浏览阅读。
  此外,报纸新闻还可以通过引题的引导,正题的渲染,副题的补充,虚实的变化,便可把一篇新闻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引起读者的兴趣。
  但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不同,网络新闻由于追求新闻信息内容的海量丰富,发布速度的快捷,不可能像报纸新闻编辑那样有较充裕的时间,制作新闻标题仔细斟酌,网络新闻特点恰恰又要求网络编辑在最短时间内,对大量的新闻稿件进行筛选,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最准确的理解把握,并制作出最吸引人的标题,吸引网民去关注阅读。
  因此,正确理解新闻内容,把握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角度,是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素质之一。

了解受众 选好角度
  网络传媒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传媒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市场化色彩。作为其主要产品的网络新闻,也必然带有商品化共同特征,即它必须满足某些人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
  也就是说,一个网络编辑在网上媒体中选择一篇新闻稿件进行编辑时,除了要关注其是否具备新闻主要特征外,更要关注这篇稿件在自己的频道版块所服务的网民中,是否具有“市场”,它的卖点是什么?然后才能根据这个新闻的卖点,制作相应新闻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广而告之”地推销。
  选择一个好的新闻稿件,制作出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仅靠了解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需求还不够,还需要网络编辑学会思考,而且要思考得与众不同。
  只有思考角度独特,才能从看似平淡的新闻稿件中提炼出精彩标题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下面是2005年11月28日国内六大新闻网站对伊拉克特别法庭二审萨达姆新闻报道的稿件,虽是报道同一条新闻内容,但标题的制作却明显不同,从中不难看出各大网站新闻制作的特点与水平。
  新华网:二审萨达姆/美前司法部长保萨/英报十疑
  人民网:萨达姆第二次受审判
  新 浪:萨达姆二次受审/带铐入庭/怒斥法官
  搜 狐:萨达姆开始第二次受审 美讨论其无罪可能
  网 易:萨达姆今日第二次庭审 美正讨论其被判无罪可能性
  TOM: 伊特别法庭休庭 12-5再审萨达姆
  上面六大网站制作的标题可谓各有特色
:新华网重在报道二审萨达姆时,伊美官方与美国前高官和英国媒体对老萨的不同态度,前者对老萨要定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后者对老萨的所受待遇鸣不平,要为其讨“公道”;
  人民网对新闻标题进行简单处理,重在二审事件本身报道;新浪网偏重于萨达姆二审出庭时的神态、所处的“待遇”披露与细节描述;搜狐、网易则重点关注美国讨论对老萨审判结果的可能性;TOM网倾向对三审时间的报道。
  六大新闻网站报道同一国际新闻,而网络编辑关注角度却迥异。如果从新闻标题制作技巧来衡量,就会发现新华网与新浪网对这则新闻的处理比较有特色,鲜活又形象,比其它四家网站网络编辑处理得更容易吸引网民的眼球。
  新华网的标题看似平淡,实则很具有讽刺意味:美英两国在攻打伊拉克前,政府和媒体都有一种“老萨不除不快”的气势,而如今把萨达姆推上法庭后,美国前司法高官却为老萨出庭辩护,英报则质疑对老萨关押期间等各方面的合法性,前前后后的变化可谓十分具有戏剧性;
  而新浪网关注的焦点是把老萨做总统时的飞扬跋扈与做阶下囚时“不屈不挠”进行对比,使人很容易产生一种“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的人生感叹,赞叹老萨虽做了美国“阶下囚”,但民族气节不减的英雄气慨。
  这些隐藏在新闻标题后的丰富的内容,无论如何,从其它四家网站新闻标题中是解读不出来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网络新闻标题虽然字数相当,报道内容相同,但因为网络编辑审视新闻的角度不同,对网民心理需求认识的把握不同,对新闻事件前因后果的联想程度不同,制作出的标题生动性与形象性也就有了巨大差别。

避虚就实 有的放矢
  目前网络媒体播发的文字新闻大都来自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了争抢新闻发布时间,许多网络编辑往往稍对标题进行一下修改便发布出来,这就很容易形成网络标题制作的报纸化,即虚实不分,以虚代实,而不去按网络新闻的特殊规律进行标题制作,难以形成网络新闻独有的魅力。
  下面具体结合近期《威海日报》发表的部分新闻稿件,简要谈一谈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在制作上的差异。
  1.《环翠区上市公司资源培植迈出新步伐》(2005年11月28日《威海日报》第二版)
  这是一个典型的党报类型的新闻标题。它通过报道环翠区草庙子镇的威海金泓高分子有限公司成立,来间接反映环翠区政府对乡镇企业进行优势资产重组,培植当地上市公司资源的新闻事实。标题立意高,以小看大,十分符合日报类新闻。
  而如果将这个新闻标题不做任何改动,直接搬到网上,虽然省事,但可能会让许多网民看了标题后不知所云。
  在这篇报道中,上市公司资源培植是“虚”,威海金泓高分子公司成立、优势资产重组是“实”,我们改成虚实结合的网络新闻标题,使网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了解这篇新闻稿件在报道什么:
  《环翠区培植上市资源 金泓公司重组优势资产》
  这样一来,网民从网络新闻标题中便可得到更多的具体新闻信息,吸引那些关心乡镇企业发展和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资源培植的人去浏览这篇新闻稿件。
  2.引题 :10位产业集群问题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汇聚文登
  主题:为文登产业集群发展建言献策(2005年11月28日《威海日报》第二版)
  这篇新闻稿件报纸标题采用了引题与主题相结合的方式,报道10位国内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汇聚文登,为文登产业集群发展建言献策的新闻事实,仅报纸标题来看,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标题形式,很有党报标题的韵味,也比较大气。
  但改成网民喜欢看的网络新闻标题,最好是避开标题中“虚”的成分(即建言献策),以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来制作网络标题:
  《国内专家“会诊”文登产业群 建议重点扶持30家优势企业》
  这里之所以没有用建言献策,是因为“建言献策”四个字“虚”的成分太大,是所有专家观点的高度概括。网民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每一位专家到底“建何言,献何策”的。
  如果把“重点扶持30家企业”突显出来,就会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即究竟哪30家企业会得到文登市政府的重点扶持。
  因为重点一扶持,就会得到贷款、减免税等许多优惠政策,这才是网民或企业家们真正关心的。尽管新闻稿件中没有提到文登市政府是否会接受专家建议,重点扶持哪30家企业,但会引起一些网民继续了解的兴趣。

化整为零 美化版面
  网络空间虽无限大,但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一样,也十分讲究网络页面的紧凑性与完整性,提高页面的利用效率。
  报纸新闻要求在相同单位面积内,表现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网络首页新闻栏目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最大限度地发布更多的新闻内容,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在文字上有较深厚的功底。
  因为一个标题最少可能会用四个字表达,也可能会用五、六……不同字数表达,然后用这些标题组成一行,既节约页面空间,显示更多的新闻内容,又起到美化版面的效果。
  每个网络标题又要求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主要新闻内容。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在标题制作上学会“化整为零”来解决。
  “化整为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同的短标题分别表达不同的新闻内容,二是短标题表达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方面,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必须要求网络编辑对新闻内容有一个独特的把握,这样才能把最精彩的新闻内容用版面所要求的字数完美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报纸标题字数可多可少的“无限制”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是新华网2005年11月29日网站首页新闻栏目对有关公务员考试的两篇报道:
  一是:《考公务员限制条件起争议》
  二是:《 如何提高公平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题类型,即由两篇新闻报道的两个标题组成单行题。《考公务员限制条件起争议》的文内标题是:《公务员招考:限制条件引发争议》;而《
如何提高公平性》的文内标题是:《观点碰撞:关于提高公务员招考公平性的辩论》。
  这两个首页新闻栏目的标题与文内标题有明显的不同,标题字数虽减少了一半,但把最主要新闻事实表述了出来。在这里,两个标题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前一个标题通过“字词对换”(即“引发”=“起”),原题是14个字,而新题是11个字,删掉了3个字,但意思没有根本的改变。
  后一个标题做得更绝,用一个“如何”两字,改变了“关于……”的句式,换来了13个字的空间,使首页的标题更简练清楚,既节省了页面空间,又丰富了报道内容,真是“一字值千金”。
  再如近期热点新闻——中国女子在马来西亚受辱一事,被媒体炒得十分火爆,不少的网络媒体对这个新闻处理时都采用的“一行双题”的处理方式。
  再以新华网首页新闻标题为例:《马首相亲自查我女子受辱案》和《恶警仍上班》,而两则新闻的文内标题是:《马来西亚首相亲自调查“中国女子受辱”案》和《32名中国女子在大马惨遭虐待
恶警仍在上班》
  前则首页新闻标题与文内标题相比,改动不大,仅少了7个字,将马来西亚缩成“马”,将中国改为“我”;后则新闻首页标题与文内标题相比,改动较大,重点放在恶警上班,表达中国媒体对马来西亚政府处理此事的不满。两题共节省了21个字,但主要新闻事实表达清楚完整,重点突出,态度明确。
  与报纸新闻一样,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如何将标题制作得更加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吸引网民,也是一门新的学问,这需要网络同行平时工作中多用心体会,认真总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Q2OTAyNw==&mid=208063263&idx=7&sn=013db4ec3839c764445d95406354e2b5&scene=5&srcid=0j9w06ILDCo7Vl9lPbIl#rd


167#
发表于 2015-9-30 12:1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9-30 12:18 编辑

【案例】
美国新闻学会报告:90后新闻消费迥异


编者按:
美国新闻学会最近发布报告,将千禧一代网络“原住民”分为四类,每一类对应不同的数字新闻消费态度。他们如何消费新闻?新闻对他们来说还重要吗?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出生于1984年至1998年的一代人,他们几乎与电脑同时诞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在中国,与千禧一代最为接近的说法恐怕是以五年或十年分节点的人群划分,如“90后”、“95后”等。
由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和美联社全国民意调查中心公共事务研究中心(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在今年3月曾联合发布Media Insight Project项目报告,最近,他们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根据新闻消费习惯将千禧一代分为四大类别,发布了一份深度分析报告。

对于争夺年轻受众的出版商和内容提供商来说,这份报告可谓是了解年轻新闻受众的绝佳窗口。
千禧一代“四分法” 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消费者

在这份最新报告中,研究人员根据新闻和信息的消费行为,将千禧一代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分立者(The Unattached)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年龄在18至24岁,占千禧一代总人数的34%。他们大多未成家立业。找工作较难,收入少于其他同龄的千禧一代人,男女比例基本相同。

探索者(The Explorer) 这一类泛指千禧一代中积极寻找新闻与讯息的18至24岁人群。占千禧一代总人数的16%。他们的人口数量要小于分立者,没有成家立业,男性数量多于女性,就业率较高,收入也高于分立者,多数探索者仍处于受教育阶段。
偏移者(The Distracted) 这类人指千禧一代中年龄较大的25至34岁人群,占千禧一代人总数的27%。他们已经开始构建家庭,并且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收入较高,大部分拥有大学教育背景或学历。与人种与族群结构多样的前两类略有不同,大部分偏移者都是非拉丁裔白人,在四类中比例最高。偏移者与探索者类似,男性数量略多于女性。
活跃者(The Activist) 这是千禧一代人25岁到34岁年龄段中的另一类人群,占千禧一代总人数的23%。这些人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就业率位居四类榜首,大约一半人都有大学学历,收入也比前三类更高。活跃者也是人种与族群最多样化的一类。46%为非西班牙裔白人,13%为非西班牙裔黑人,29%为西班牙裔。

下面是针对千禧一代的四类人群进行调查的数据结果。

研究者设计了六个关于新闻消费行为和观念的分类问题,由上到下分别为:
定期上网去追踪新闻大事件;
付费订阅新闻刊物;
与他人聊天时谈到新闻;
是否认为新闻让他们获得知识,
成为更优秀的公民;
定期听音乐,看电视,看电影;
定期关注国家政治和政府新闻。
那么,这四类人的新闻消费行为具体来看又有何不同呢?
四类千禧人深度透视 同样的新闻,不同的消费

尽管都是出生于数字时代,但千禧一代人彼此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
分立者:多数爱娱乐信息,只有三成会消费新闻

大部分分立者新闻消费动力不足,他们多数都是偶遇新闻,而非主动搜寻新闻。尽管大约53%的分立者说自己会对新闻事件保持跟进,但与在线听音乐、看电视和看电影的人(74%)相比,这类跟进新闻的分立者依然是少数。
在新闻付费消费方面,85%的分立者说他们至少为一种娱乐或新闻服务付费。不过,只有48%的分立者会付费订阅新闻刊物,购买纸质或电子刊物的分立者仅为31%。分立者是所有四类中唯一一类付费订阅人群不占多数的类别。
图表:《分立者是最不愿意为新闻付费的群体之一》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如下为几种付费产品或付费,请选择你去年定期使用过的产品或服务。请标明每件付费产品或服务是否为您本人付费。
如图所示,大部分分立者不会追踪时下热点,而是更可能去了解与兴趣和娱乐有关的新闻。多达65%的分立者会关注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的新闻,73%的人会去了解其朋友在做的事。只有38%的分立者会关注与自己的工作或专业有关的新闻,追踪国家政治及政府新闻、商业新闻、国际新闻、教育新闻的分立者所占比例基本都只有或不超过三分之一。与另外三类人相比,分立者关注健康和医疗信息的人的比例也很低,仅为27%。
在社交媒体和在线活动方面,许多分立者都不会上网看新闻,而是为了娱乐。高达80%的分立者会上网听音乐,看电视以及看电影。
图表:《许多分立者上网是为了娱乐》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你定期上网进行以下哪种娱乐活动?
探索者:愿意跟进新闻事件,倾向实用类信息
在新闻消费动力方面,大部分探索者认为追踪新闻对社会与个人都有重大意义,并且很多人都会同时跟进许多新闻事件。他们认为阅读新闻对个人有益。64%的探索者认为多了解新闻能让自己获得新知,55%的探索者认为读新闻能让他们保持与自己周围人和环境的联系。
探索者还是四类人中最愿意了解实用类新闻的人群。例如,探索者(52%)比分立者(38%)更倾向于了解与个人工作有关的新闻;此外,探索者也比分立者更愿意了解与自己生活的城镇有关的新闻。
图表:《许多探索者为社交和个人目的而消费新闻及各类信息》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人们消费新闻和各类信息的方式不尽相同,你个人倾向于处于什么目的来消费新闻和各种信息?
在社交媒体和在线活动方面,与最热衷于网上娱乐的分立者不同,探索者更愿意利用社交平台和网络搜集信息,并与他人取得联系。
这种将互联网视为信息源和打通人脉的方式的思维在探索者中很明显,他们比其他三类人群更愿意在网上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52%的探索者一天中会多次在Facebook上阅读新闻,他们同样也在Twitter,Instagram和YouTube等其他平台上获取新闻。
图表:《探索者是最可能在一天中登录多种社交平台数次获取新闻的群体之一》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请选择,你在以下平台上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频率如何?
除此以外,探索者还会利用平台去查找新闻中的个别内容或其他信息,这是相较于其他三类人更为明显的特点。探索者也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阅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调查性观点。
偏移者:步入中产,忙于生计,不关心新闻

约占千禧一代人群四分之一的偏移者似乎更专注于自己刚成立不久的家庭和刚发展起来的事业。在某些层面,这类人群是千禧一代人中最不关注新闻的。他们在网上更喜欢流行文化,以及与朋友互动。
在新闻消费动力方面,偏移者与年龄较小的分立者一样,多数时候都是被动地与新闻偶遇。不过,偏移者这样消费新闻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太忙碌,而分立者则可能是因为年龄太小以及阅历不足而缺乏对新闻的关注。
偏移者关注的少量新闻中,多数都与他们的工作、孩子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节约时间、提升生活的信息,而不太会出于社会或个人目的去关注新闻。
在被问及“新闻是否能帮助他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时,赞同此说法的偏移者仅为所有偏移者的26%,远低于另外三类人群。同样,只有47%的偏移者认为新闻帮助他们获得新知,只有44%的偏移者说他们会在与朋友家人和同事聊天时提到新闻,这两个比例同样低于另外三类。
图表:《许多偏移者为社交和个人目的而消费新闻及各类信息》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人们消费新闻和各类信息的方式不尽相同,你个人倾向于出于什么目的来消费新闻和各种信息?
与其他三类人相比,偏移者获得的大部分新闻和信息较少来自于社交媒体,只有10%的偏移者会在一天中多次使用YouTube获得新闻。
图表:《偏移者是最不可能在一天中登录多种社交平台数次获取新闻的群体之一》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请选择,你在以下平台上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频率如何?
此外,在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参与度方面,偏移者的表现也较差。在Twitter用户中,就某个新闻编写和发送推文的偏移者占比最小,仅为同类中的11%,只有20%的偏移者会转发一个与新闻有关的推文。
偏移者对网上存在的大量个人信息并不表示过多的担忧,真正就此事感到担忧的偏移者仅占16%,这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会担心政府搜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而对此表示担心的分立者、探索者和活跃者则分别高达37%,44%和35%。
活跃者:“新闻真爱粉”,关心时政关心社会

生活相对稳定,已经成家立业,又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活跃者表示,他们会因为各种个人原因而阅读和消费新闻。
67%的活跃者说读新闻能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公民,49%的活跃者认为读新闻能让他们与自己的社区联系更紧密。活跃者也是千禧一代人中最可能跟进时下热点的人群,五分之三的活跃者都会追踪国家政治和政府新闻,许多人还会跟进比较冷门的国际新闻和商业新闻。活跃者比偏移者更愿意阅读科技新闻。不过,在跟进教育类、社会类、罪案和公共安全类新闻方面,活跃者与其他三类人群相仿。
图表:《活跃者是最有可能跟踪多条时下热点的群体之一》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下面是一些当下的热点事件和话题,你会定期跟进哪些事件和话题?
活跃者对实用信息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有一半的活跃者会关注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49%的人会关注自己生活的城市或社区的新闻,42%的人会寻找信息比较价格或做产品调研。
在生活类新闻方面,活跃者的关注和消费状况与其他三类人群类似,但他们对音乐、电视、电影、时尚、美容等方面的关注却低于分立者。大部分活跃者都通过网络获知新闻,但与其他千禧一代人群相比,他们不大会因为社交或娱乐需求而上网。
图表:《活跃者是最不可能为了娱乐或社交目的而上网的群体之一》 调查数据收集问题:你定期在网上进行以下哪种活动?
与其他三类相比,活跃者并不太会定期上网去更新朋友的动态,听音乐,看电视或看电影。只有38%的活跃者表示自己会去Facebook寻找有趣的文章阅读,只有33%的人会与他人分享内容。

尽管这类人群的新闻和信息大部分都来自网络,但并不是都来自社交平台。此外,只有少量活跃者从Twitter、Reddit、YouTube和Instagram这样的平台得到信息。
媒体及出版商能做什么? 针对不同新闻消费观分类出击

千禧一代人因为年龄、生活背景等差异,在新闻消费方面的表现各有不同。这对于内容商来说有何启示?如何根据不同类型受众的口味,把90后、95后受众都装到碗里来?
这份报告表示,单一对策或单一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口味多变的不同读者群。
比如,要赢得分立者,新闻媒体机构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增加他们“偶遇”新闻的次数,然后通过Facebook吸引这些自身阅读欲并不强的受众,从而筛选出他们愿意阅读的内容。
此外,尽管年轻的分立者看起来是最难赢得的读者群,但他们可能是娱乐和流行文化的最好受众。这类人群喜欢游戏、音乐、电音和朋友。像Buzzfeed那样的媒体就很可能在他们当中赢得成功。

对于探索者来说,新闻媒体机构或许可以考虑使用较传统的方法来接触并赢得他们。
探索者尽管年龄较小,却已经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关怀和兴趣,他们还浸泡在社交媒体中,在社交平台上积极与他人互动。
探索者还更喜欢能够被用来闲聊的新闻,因此针对探索者,应该把重点放在利用他们的兴趣点来吸引他们,提供他们愿意拿来闲聊和与朋友分享的新闻。新闻的社交机制对这类人群更重要。
年龄较大的活跃者更容易定期阅读和消费新闻,这对于一些地方新闻媒体来说尤为如此。但是,活跃者仅占千禧一代总人数的23%,热衷于新闻的他们并不是大多数。
同样年龄段的偏移者在新闻消费方面显得精力不足,也更难以将其转化为受众。他们对一半的新闻都不大关心,但他们对于自己繁忙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则更敏感。新闻人只有理解了偏移者们的个人经历和他们关心的事,才能制造出打动这些人的新闻。比如说,讲述更多有关家庭、教育和工作的故事,不要讲太多罪案、校董会或股票交易的新闻。
这一代“网络原住民”对信息及新闻的需求各有不同,但也非无规律可循。以上四大类别剖析出年轻读者的消费侧重及趋势,对于媒体机构,你想瞄准哪一类读者?先把他们的类别属性搞清楚!


来源:全媒派

http://news.qq.com/original/quanmeipai/millennials.html




168#
发表于 2015-10-1 22:1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欧洲人为何对新媒体普遍冷淡

   守旧也好,没钱也罢,不爱新媒体的欧洲人在新媒体主导的时代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或者说,只是冥顽不灵地坚守了某些旧的逻辑。
  很难想象,在经济和科学十分发达的欧洲国家,人们对新媒体普遍持有冷淡的态度,这大约会让很多来自中国的造访者费解。
  以我个人在日内瓦三点一线的生活来说:市中心Uni Mail校区的办公室,老城脚下的公共图书馆,以及我租住的青年公寓,全都没有wifi,这竟使得一个早已被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抛弃的东西——网线——重新派上了用场。另外,前些天iPhone6s终于面市,国内的社交网络几乎席卷起一场恋物和消费的狂欢,但在瑞士,人们几乎对此无动于衷。还有就是,无论是在电车、饭店还是咖啡馆里,几乎看不到有人低头玩儿手机,但揣着一本口袋书有空就捧起来读的人却很多。
  “手机是个坏东西,它吞噬有意义的生活。”这是前两天我在偶然遇上的一个小型讲座上听到的一句话。演讲者是一位40出头的社会学学者,讲座的主题大约是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后果。现场听众并不是每一个都聚精会神,但始终没什么人把手机摆在桌面上,没事儿就按亮了看两眼。讲座结束后,我走上前去,问了个白痴的问题:为什么欧洲人不喜欢最新款的手机?他大约见我是中国人的样子,狡黠一笑,回答:也许因为他们没有钱吧。
  欧洲人是不是真没钱我不知道,但我的确在欧洲感受到了某种存在于10年前的生活状态。技术的存在是作为对生活的陪衬和辅助,绝不会越俎代庖地去规划生活。这在我和两个昔日学生的交谈中也得到了印证,他们都从人大毕业,一个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工作,一个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上学,两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我说,离开了“国际大都会”北京,来到了“落后”的欧洲,整个人都沉静了下来,重新开始阅读印在纸张上的文字,也渐渐地不再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点开微信。
  “这里可没有北京有意思,无聊得很!”我那位日内瓦土生土长、早年曾在中国求学的合作教授在我入职第一天就正色“警告”我。但她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你总算有时间认识你自己。”当我的手机终于因时差的缘故而不会在晚间不断鸣叫的时候,我居然能在蜗居的房间里清晰听见自己均匀而踏实的呼吸声,就如同在没有雾霾的小镇和乡村,抬起头来又能看见满天的星星一样。守旧也好,没钱也罢,不爱新媒体的欧洲人在新媒体主导的时代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或者说,只是冥顽不灵地坚守了某些旧的逻辑。
  位于市中心的苹果专卖店依然如故,既不热闹,又不冷清,与其他店铺没什么差别。这让我想起4年前的10月去苏黎世开会时的一桩记忆:伫立在以昂贵著称的班霍夫大街上的苹果专卖店内,冷冷清清;门口地上却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鲜花和卡片,上面写着“怀念你,史蒂夫”——那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名字,而在那前一天,他刚刚离开这个世界。有些关于欧洲的费解,的确很令人着迷。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媒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AzODQyOA==&mid=211074243&idx=2&sn=bc3acef70137a8ec7b99dd09e3c52c0b&scene=1&srcid=0923Mj7LkztriufV8Z9BHGrV&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169#
发表于 2015-10-23 23:09: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客户端上线 在垂直领域探索内容产品化

时间:2015年10月23日  版面:01版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今天,“南方+”客户端上线。


致读者

“南方+”客户端上线了,这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今天,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南方网联袂推出“南方+”客户端,举全集团之力全天候生产与播发原创新闻、权威资讯和深度分析,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政务与生活服务,“一报、一刊、一网、一端”的主流媒体立体传播格局就此形成。

这不是简单的“南方+”移动互联网,不是新闻从纸上向手持媒体终端的线性转移,而是一个全新的生态;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大潮汹涌而来、媒体融合方兴未艾的当下,它是传媒自身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这更是传媒与产业、传媒与用户之间的一场高能量的化学反应。我们将把“南方+”打造成为“新闻+社交+服务+产业+N”的平台,由此造就一个又一个用户增值、产业发展的新机会。在这里,无论是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将于其中发现机遇,共享机遇,促合机遇,进而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深度参与、用户与传媒共同成长的全新传媒生态圈。

“创造更多价值”,这是“南方+”的期许。随着“南方+”的上线,这将给未来以想象空间,让未来驱动当下,新的生态、新的故事乃至新的时间将由此开始。

立足华南,深耕广东。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地区,改革是广东的魂。在这片热土上,广东敢于“饮头啖汤”的改革实践和地方治理创新层出不穷,民间智慧汗牛充栋,这些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这些探索比黄金还珍贵。“南方+”客户端将着力实现第一时间传播广东官方和社会动态,为您深度解析广东改革探索,为民间吁请精准架好有效沟通桥梁。一句话,“南方+”帮助你读懂广东。

传承创新,超越经验。这是职业媒体人与用户互动共生的平台。“南方+”,具有全国一流媒体的雄浑底色,这注定我们应当突出也必须突出新闻性,我们将为用户24小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闻资讯和各类生活资讯。不错,在当今时代,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支麦克风,但我们将力图让每一个用户历经“南方+”的淬炼,从而实现麦克风之前表达的可信、悦读。“新闻我在场”,不但是“南方+”与用户的深入互动,更是“南方+”对新闻的新创造。它将基于地理定位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用户呈现各具特色的新闻资讯,同时提供用户生产新闻的即时入口。全新的传媒生产模式于此缔造,全新的用户价值增长生态于此繁荣。

随时随地,创新服务。这是华南主流移动传播服务平台。我们在突出新闻性的同时,也突出用户性和服务性,通过提供持续增加的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满足用户日常办事和消费需求。总之,我们既为用户创造新闻与资讯价值,也推动用户与我们一起创造信息与服务价值,让用户与我们在价值的交互碰撞中一起成长。我们愿意利用新闻机构的信息集成优势,拉平不均衡的信息场域,弥合信息的鸿沟,让信息与信息在移动端快速互相接应,为每一个企业的追求、每一位用户的梦想插上现代信息服务的翅膀,让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皆能通过“南方+”的生态圈提升价值、不断实现自我创新与突破。

凤舞南方,不忘初心。时代在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在变化,人们的新闻口味也在改变。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新闻人对新闻的品质和梦想的孜孜以求;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比如对真善美和正义的追求,对良知、法治和文明的坚守,对假恶丑的鞭笞,等等。我们愿意为这不变和永恒接续打拼,我们愿意为这不变和永恒激活每一个新闻现场,愿意与每一个用户一起成长,就像愿意在每天早上都迎来光芒四射的太阳。是的,新时代,新常态,新新闻,新信息,新市场,新生态,一切都是新的,唯有南方的心,始终不渝。

“南方+”,我们一起出发!

产品

今天,随着“南方+”客户端的正式上线运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矩阵,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自2013年提出“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战略以来,如何突破传统平面媒体的固有束缚,让高质量的新闻与信息在多种平台、多种介质中得到更好呈现与传播,便成为南方报人孜孜以求的方向和目标。两年多来,南方报业各项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均得到长足发展,集团平面媒体、门户类网站、垂直类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报、户外媒体等产品大都居于同业领先地位,影响人群已突破一亿。

今日上线的“南方+”客户端,是南方报业面对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在全媒体转型领域做出的最新探索,也是南方报业从报网融合走向全媒体全端口融合的关键一步。这是南方报业打造“一报一刊一网一端”立体传播格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广东作为传媒大省,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考题交出的一份答卷。

做“新闻+服务+社交”的平台型产品

在2015年3月5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这是“互联网+”向各个转型中的传统行业昭示的愿景。
然而,互联网本身也在经历着更新迭代的剧烈震荡,而且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4G通信技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得PC网络迅速变成了“传统”。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在6.89亿中国互联网用户中,使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5.94亿,比重占到89%。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风卷残云,所有希望通过“互联网+”重新焕发生机的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做出适应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产品。

近年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已先后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号,手机报等多种产品形态,切入移动互联网市场。2015年年初,为进一步了解市场态势,准确掌握用户需求,南方报业采用网络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在广东省内展开了一次样本数超过5000人的移动端用户使用习惯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在信息过剩的背景下,用户对高品质新闻和信息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传统媒体时代积累的大批忠实读者群,对于能在移动互联网终端继续阅读到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新闻报道,继续使用南方报业提供的权威信息服务,抱有强烈期待。

调查同时表明,以知识分子、专业人士、青年白领、大中专和高中学生等为主体构成的移动互联网主流用户,不仅对于高质量的互联网内容信息有着迫切需求,对于政务办事、健康、运动、教育、社交、购物等垂直领域的功能性产品也有强烈需求,对新奇有趣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普遍抱有浓厚兴趣。

为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好地服务读者和用户,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南方报业在今年4月做出决策——通过整合集团优质资源,打造一个具有强大舆论引导力、市场竞争力、开放聚合力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南方+”客户端。

“南方+”客户端并非只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其定位也不是单纯的新闻客户端。面对泛用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南方+”更希望通过做“+”法,成为一款能够为广东、为用户,也为南方报业自身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平台型产品。

做“+”法,体现在服务能力的升级: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南方报业要通过客户端进一步“+”行业、“+”用户、“+”新兴产业,从而打造和提升新的服务能力,推动广东早日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做“+”法,体现在新闻服务的超越:客户端通过“新闻+服务+社交”的功能设计,在融合南方报业强大而优质的新闻服务的基础上,可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从而为用户创造更便捷、更美好、更有价值的生活。做“+”法,还体现在用户体验的优化上:客户端将超越传统新闻生产传播方式,从机构生产向用户参与生产转变,从周期传播向即时传播转变,从文图表达向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转变,并以此倒逼流程再造和采编人员的转型升级,推动南方报业的融合发展。

在垂直领域探索内容产品化

一边是BAT、三大门户等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圈地,一边是今日头条、ZAKER等技术新贵以及诸多自媒体的狂飙突进,移动互联网市场早已是波涛汹涌的红海。“南方+”客户端在此刻上线,胜算几何?

显然,唯有将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南方+”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聚拢用户。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传媒集团,南方报业旗下拥有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等多个优质媒体,集团专业化采编人员超过2000人。这是南方报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南方+”客户端建设运营的基石所在。

依托南方报业旗下媒体的优质内容和专业团队,“南方+”客户端在新闻模块设置了新闻首页和时事、经济、观点、文娱、生活、城市六大新闻主频道,全天候提供第一手权威信息、原创报道和深度分析。其中新闻首页以长标题+精选图片的模式,第一时间呈现最重要的新闻资讯、最即时的新闻快报,起到速览与导读的作用。城市频道则分为21个子频道,借助LBS技术,实现地域化呈现。全省21个地市的用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身边正在发生的新闻。

新闻凝聚注意力,服务创造价值。在新闻主频道之外,“南方+”客户端还设置了“孵化器”“自贸区”“防腐前沿”“球会”等一系列小切口、深耕耘,具备垂直化特征的订阅频道。这些订阅频道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力图将垂直领域的新闻与服务融会贯通,向用户提供更多实用化的信息服务乃至政务服务与生活服务。

以订阅频道“孵化器”为例,该频道一方面是广东省及各地创业孵化支持政策的权威发布渠道与推介渠道,另一方面也将打造成“政、产、学、研、资”等多种资源的集聚交流平台,通过O2O等方式,为多方面用户提供完善的创业项目对接服务。

针对高端用户对政务信息服务的广泛需求,客户端在订阅频道设置了“图说新政”“粤政一周”等多个特色栏目,对政务新闻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现,方便用户查询了解。

除了在订阅频道中尝试打通新闻与服务之外,“南方+”客户端还依托与广东省及各地党政机关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嫁接省、各地市网上办事大厅,接入公安、民政、工商、医疗、税务、公积金中心等部门政务服务项目等多种方式,为用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政务办事服务;为满足用户日常生活需求,“南方+”客户端在城市频道和生活频道也开拓、连接了系列生活服务项目,包括订机票、订餐等等。

在今后的迭代开发中,“南方+”客户端将沿着内容产品化的路径继续探索,按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进一步打通新闻模块与服务模块,让用户可以在浏览新闻的同时无障碍接入服务功能,在享受服务的同时顺畅地掌握最新信息。

让用户全方位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

要实现内容的产品化,关键是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为优化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南方+”客户端大胆创新,通过多个特色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让用户能够全流程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

通过“讨论”和“追问”功能,“南方+”客户端的用户可以对报道各抒己见、提出疑问,和南方报业共同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通过“定制”功能,用户可以对南方报业即将生产的新闻选题实施预订操作,从而更精准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用户直播模块,“南方+”客户端实现了“人人是记者”,用户可以把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上传到客户端,把自己捕捉到的新闻现场分享给数百万人;通过微论坛模块,用户可以直抒胸臆,针砭时弊,为广东发展建言献策,网络民意也借助这一平台而直达高层。

上述特色功能的设计与运转,将有效打通南方报业的机构生产能力与用户群生产能力,从而构建起一个具有极强用户黏性、可实现精准推送和开放生产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在内容和服务的呈现形式上,“南方+”客户端也着力突破传统平面媒体的束缚,力争实现从文图表达向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转变,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图说新政”等可视化新闻栏目中,枯燥的政策信息被重新编制成一目了然、贴近民生的图表;在“人事查询”栏目,依托集团长期积累的公务员信息数据库,用户可以轻松调阅全省各地市县领导干部的人事履历表和任免信息。通过资源互换和产品合作等方式,“南方+”客户端还引入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的音视频资源,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南方+”读新闻,还可以看新闻、听新闻,实现全媒体传播。

从单向度的“我写你看”,变成多维度互动交流;从单纯的图文表达,变成多样化的全媒体传播。传播方式和呈现形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内容生产流程随之改变,并对生产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南方+”客户端的开发运营为契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特别是南方日报社倒逼流程再造,从采编协调机制、新闻快速生产机制、用户交流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产品化运营机制等多个领域深化改革,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生产节奏上的融合。

目前,以“南方+”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为依托,南方报业旗下2000多名采编人员正在实现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向全媒体记者编辑的转型升级,其互联网表达能力、议题设置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正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南方日报的部分骨干记者与编辑,通过与客户端共同组建阿米巴小组,共同运营产品化的订阅频道,他们的产品意识、用户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正成长为推动集团加快转型的创新型人才。

来源:南方日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0/23/content_7480692.htm


170#
发表于 2015-11-3 22:2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静芝 于 2015-11-3 23:15 编辑

吴晓波:自媒体的18条军规

2015-11-03 吴晓波 吴晓波频道



11月 1日,大象融媒邀请吴老师在郑州举办名家公开课,分享关于 “自媒体与社群经济”的实战经验。虽然小巴没能亲临现场,但是第二天早上打开朋友圈发现果然已经被现场演讲实录刷屏了。小巴细细一看,发现吴老师掏出的干货,与频道里110万读者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休戚相关,所以小巴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1.全球没有对标经验,一切立足独立创新:自媒体是一个中国概念。如果你现在到美国到日本,会发现他们基本上还处于博客时代,自媒体是中国媒体和中国商业生态所形成的一种新景象。

2.熟人环境与社交分享,决定自媒体的创作特质:最近一两年,垂直的门户能力慢慢下降,人们开始把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嵌入社交环节中。微信与博客和微博的不同,在于密闭的舆论环境与外放的广场文明的不同。当人们处在熟人环境里,更注意自己的仪表与言谈,不能以戏剧化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身份、价值观会呈现在你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从而让严肃写作的可能性得以存在。

3.内容是一切的核心:对于作家来说,做自媒体能让你更近地接触到自己的读者,而好的内容,在新媒体的业态下,会比你想象的走得更远。微信时代里,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它的传播量在某一圈层中所形成的效应是难以想象的。信息以非线性的方式在不同的社群中滚动,这个时候,一个好的内容本身变成了一个具有传播力的产品。——好的内容是传播唯一的通路,这是自媒体第一个运营原则。

4.没有价值观认同的社群是乌合之众:自媒体第二个比较重要的运营原则,是一定要让你社群里的人面目清晰,且认同相同的价值观,否则他们就是乌合之众。吴晓波频道的价值观就是:一,认可商业之美;二,崇尚自我奋斗;三,乐意奉献共享;四,拒绝屌丝文化。



5.面向新中产的自媒体的一个新方向:“得屌丝者得天下”的定律在自媒体生态未必正确。屌丝实际上是自甘堕落,是对自我放弃的一个借口。社会应该向上走,应该让你的生命很富饶,让你的物质很饱满,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对你的家人负责任。所以,我们拒绝屌丝,我们面向新中产阶层。

6.求援与共享是互联网社群的两个重要元素。做自媒体也好,做融媒体也好,只要认为你这件事情是有利于社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你就可以向全世界求援,这个事情一定有人愿意帮助你。第二个是共享,我们做所有事情,都是让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们,共同分享。



7.有价值的自媒体必须探索电商模式:一切没有正向商业模式的媒体或者商业型组织都是耍流氓,所以一定要进行实验。旧媒体的盈利逻辑是广告逻辑,而自媒体的更大价值在于不同的电商模式的探索。2016年是自媒体的电商年,不同属性的自媒体,将诞生不同的电商模式,所有自媒体而言,都面临电商化的实验。

8.自媒体创新从来不是预谋的结果:自媒体好玩的事情在于,今天要干的事绝对想不到,所以基本上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都不是预谋的结果,完全是不断创新和实验的结果。



9.自媒体领域里有两个能力在未来会被放大,专业化和人格化:第一是专业化能力,即在一个特别细小的领域里形成的专业化能力。第二是人格能力,在未来自媒体里,人大于所有的机构,这就出现了互联网营销中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第一叫做品牌返祖,第二叫做传播返祖——品牌与个人有关,传播以口碑进行 。

10.自媒体生态中将没有大众品牌和大众传播:在未来的互联网环境下,我们将拒绝大众品牌、大众传播和大众营销,未来这个世界会被圈层化,每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圈层里,每一个圈层中都有一些神一样的人物,但他跑到大马路中他就是路人甲。

11.圈层化的自组织是社群活跃的基础:自媒体必须要架构在一个圈层之上,你不需要为所有的人服务,一定是社群化。所有的社群化一定不是在线上完成——想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在线化的方式完成所有的销售,在未来很困难。未来社群化和人格化所产生的东西一定是通过O2O完成,它是一个体验。



12.产品属性大于媒体属性:媒体人非常相信媒体的属性,但互联网教会我们另外一个概念,产品属性。未来的很多电商销售是基于一个产品,而不是基于所谓的媒体生产而出现的。

13.从物到人是市场经济,从人到物是社群经济:从计划经济的国家控制,到商品经济承认资本伦理,到产能过剩时出现市场经济,再到今日伴随互联网出现的社群经济。我们经历过生产线革命与柜台革命,现在经历着物与人传播逻辑的颠倒——市场经济是一个从物到人的过程,社群经济是一个从人到物的过程。

14.社群经济=连接+价值观+内容:我们做自媒体,只连接那些跟我们价值观相关的东西。未来的自媒体其实就干这三件事:第一我们要完成连接,第二要让连接起来的人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第三要生产或提供最好的商品。以这样的方式连接起来后,所有的渠道商都不见了——如果在未来的社群经济中你仅仅是一个渠道的话,迟早会被革命掉,因为你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15.自媒体很难从旧媒体模式中改造而成,它们几乎都是新的入侵者:如同所有改革一样,既得利益集团很难实现自我革命,在犹豫与摇摆中,新的势力以更轻盈的方式切入,颠覆一切旧秩序。

16.面向未来的媒体组织,将具备三种重要元素:基于专业、融于社交、多媒交融。第一是基于专业,全能型媒体将消失;第二是融于社交,一篇文章、一个思想,是不是人们所喜欢的,只要看在我的朋友圈里出现几次,因为所有的传播必须要进入到社交圈里面去;第三是多媒交融,当专业社交和多媒化同时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和未来一种陌生而新鲜的时空状态。

17.“蜂窝”是自媒体竞争的矩阵模式。未来所有的组织都将被扁平化,所有的盈利性机构都以中小型为主。而大平台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蜂窝,蜂窝里面有蜂王,每一个蜂窝必须要能够自主发展,掉下来的时候也不影响整个大蜂窝组织,当足够大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成为一个蜂窝平台。融媒体,就是蜂窝型的矩阵组织模型。



18.试错是唯一通往成功的险径。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小步,迭代,试错,快跑。不要希望一步就登天,持续地迭代,快跑,试错,这是互联网基本的特点。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M5NTkxNA==&mid=400713482&idx=1&sn=b236e2ecebfd21f1198b7c2379c65cf7&scene=5&srcid=11035nIL274ydzIDCzU59Zf4#wechat_redirect


QQ图片20151103221807.png (388.81 KB, 下载次数: 26)

QQ图片20151103221807.pn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