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41: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观点表达,也应留有余地

发表于 2015-3-8 17:40 |


    先举一个例子,在昨天一篇来稿中,作者为了证明“理工生不孝敬父母不能全赖学校教育”,而是有家庭社会原因之时,稿子有句话是这样写的“现在很多城市孩子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俗话说贫贱出孝子,富二代官二代自身生活优裕,孝敬父母对他们不成了奢望?”这句表述就一棍子将富二代官二代都打死了,这样的表述明显是存在严重逻辑问题的。谁说富二代官二代就不孝敬父母了?我看还有不少人因为贫穷而不赡养父母的新闻呢。不过在与作者沟通后,作者及时进行了修改,也使得自己的文章得以刊发。


    评论写作是观点的表达,本来应该是可以信马由缰,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的。但一篇优秀的、让人信服的、能以理服人的评论文章,就不该任性地“自说自话”。不能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就全然否决他人的说法,将其批得一无是处;也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一刀切地为我说用,罔顾事实,将个案说成普遍、将特例当成全部、将部分当作整体对待。

    在反驳他人观点之时,我们应该承认对方的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批判其不合理之处,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一个作者理性客观的体现。在引用现象为自己论证观点之时,如果不是有百分百的精确数 据作佐证(这样的百分百也几乎不存在),那就尽可能加些“部分”、“不少”之类模糊化的副词加以修饰。这并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而是在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至于让人拿极端的特例来反驳你的文章逻辑。

红辣椒评论小编 夏熊飞
    201538



http://bbs.rednet.cn/thread-43964422-1-1.html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4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别让你的评论“晚节不保” [复制链接]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6-15 16:03

       每周一讲的时间又来了,不过今天我打算放弃以前“心灵鸡汤式”的说教,来批评一下各位时评大牛。没错,今天我是来吐!槽!的!


      上一篇札记中我讲到语言的重要性,知风老师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他认为语病问题是在模仿时评的“写作风格”时造成的,如果评论文章是“有感而发”,文字自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不会有辞藻堆砌的现象。今天我想引申一下这个观点,如果写评论不是有感而发,单纯为写而写,那么后果不止是惨不忍睹的语病,更会让你的文章“晚节不保”。


       不过,在说清“为写而写”与“晚节不保”之间的关系前,我想先说说两种现象。


       有一位大牛(是的我今天是来批评大牛的),每天都可以投上4、5篇评论,每一篇的观点乍看之下都很新颖,可细看之下,却发现根本经不起推敲,就比如某部门做了一件好事,这位大牛就会揣测一下这么做是因为背后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然后就以语为刀以笔为剑的大开杀戒了。


       在大家都是赞美或是质疑该部门能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猛地一篇言辞犀利的负面评论,确实会让人觉得观点独到,眼光老辣,可拜读之后,却忍不住在心里疑惑:你凭什么要这么质疑呢?凡是要讲个证据,写评论更要有站得住脚的论据,但这种证据就好像是小姑娘跟自己的男朋友撒娇,说“你不爱我了,你就是不爱我。”男朋友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觉得。”“觉得”可以当证据吗?就算评论讲究的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能独醒到臆测的地步吧?


       所以,每当我看到这种“猜想型”的作者,就特别想抓住他的肩膀,用咆哮体对着他喊“为什么你要怀疑人家啊!!为什么啊!!你这样说服不了我的怀疑让我很难办你造吗!!!你造吗!!!”


       除开这种“猜想型”作者,还有一种“错乱型”作者,这种作者在新手里比较常见,他或许在别处看到过某一个观点觉得不错,于是硬记了下来,打算伺机套用,终于再次被他逮到类似的事件发生,赶忙把观点生生套进去,也不论此情此景还是不是曾经的模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前面是观点,后面是论述,前言不搭后语,可谓“错乱”。


       起初我遇到这类作者还会疑惑,总想把他揪到面前问问,“为什么你能想出好的角度却用不好啊!!!为什么啊!!!这不科学啊!!!”直到后来我看到报纸上的标题被一位作者套用之后,我才明白,感情好的观点、词句,是借鉴的呀。


       而这两类现象,都绝不是有感而发写出的评论,为写而写。找到一个刁钻的角度,本给编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然仔细拜读,却惊觉根本与所评事件无关,你说,这算不算是评论的“晚节不保”呢?会不会让编辑下次再遇到你的文章时,要慎重考虑呢?

        因此,写评论,还是要有感而发,仔细推敲自己的观点啊。
http://bbs.rednet.cn/thread-43170482-1-1.html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46: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作者,请审慎对待手中的笔 [复制链接]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5-3-16 15:23


    关于新闻伦理问题,我自恃水平不够,一直不敢置喙,只是近来在邮箱中,发现偏激的稿子越来越多,也忍不住过来说上两句。


    上海拖行交警致死的新闻出来后,邮箱里有不少相关评论,然而细看下不免触目惊心,评论文章的论点不是事件的反思,而是道德审判开宝马的男子,不论事发缘由,仿佛凡是开宝马的都该死,只要跟豪车沾边,那么都是豪车车主的错。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判处宝马车主死刑,以致引申到富人为富不仁,富二代都是社会渣滓。


    这么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评论,不说大量发布在媒体上,就是贴在网络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曹林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背景和混乱的司法现实下,舆论监督的效度并无规律可循,舆论监督常常会出现监督者的非意图的结果,远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缺乏判断力的法官有时会顺应所谓的民愤,或者心虚者会利用所谓的民愤,把不该死的人仓促地送上断头台,黑幕和冤屈永远被遮蔽。评论有时候起不到半丁点儿作用,有时对事件的冲击力又是惊人的。在事关一个人生死的新闻题材上要慎用自己的理性,这应该成为时事评论写作的一种职业伦理。”


    这种职业伦理,我理解为评论作者的责任感,不论是业余写手,还是专职评论员,当你拿起笔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一篇文章,可能帮助人们改变困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也可能破坏甚至毁了一个人。还记得药家鑫事件之初,各处的评论声音都是要求严惩,然而到最后,当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反思的声音又浮现了,可是这种事后的反思,对药家鑫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写评论,请审慎对待手中的笔,不是每一个富人都颐指气使为富不仁,不是每一个官、富二代都奢靡无度纨绔不堪。还请每一位作者,在写作之前,都问问自己,对得起笔下的这份责任吗?群起激愤的时候,也请你坚守自己的初心。
http://bbs.rednet.cn/thread-43988411-1-1.html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49: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骂街可以放肆,但评论就是克制
小编易木 于 2015-1-18 00:17 编辑



    评论也不同于新闻的客观呈现,而是一种观点的表达,必然就会带上主观倾向与个人的情绪,或喜或悲,赞扬抑或批评,喜欢或者愤怒,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情绪的评论,就可能沦为和稀泥的当老好人、没有态度的平庸之作。

    但我们在表达情绪的同时,更要克制情绪。借用下《后会无期》的一句台词: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放肆地宣泄情绪并不难,笔在你手中,写什么怎么写全是个人自由,但如何克制地行好文,做到以理服人,用严密的逻辑去说服读者,从而促成事情的改正完善才是真正体现一个作者的“大爱”,也是评论写作的更高境界。

    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国出现的各类匪夷所思的新闻确实在挑战着我们的底线,例如性侵幼女、毒奶粉、假药品之类的,这样的违法犯罪者确实应该千刀万剐,真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是我们的评论中也不该出现“连畜生都不如”、“赶紧枪毙”、“死不足惜”一类过于情绪化的词汇,这不是小编平白无故地杜撰,而是有部分作者的文章中确实经常出现的这些类似的词汇,用纯情绪化的宣泄代替了理性地思辨,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固然解恨,但与泼妇骂街又有何区别呢?

    负面的情绪应该克制,正面的同样也该克制。这类问题多出现在正面的宣传性文章中,为了表现某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优点,就死劲地堆积表扬的词汇,“就是好就是好”,而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论据来证明究竟为什么好了,这样的文章显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致读者的反感,表扬不成反招黑。

    真正的好评论是应该将自己的情绪嵌入到一个个理性的文字中去,不显山不露水,表面上看不见过多的情绪表达,但读完文章却能感受到作者情绪与态度无处不在地鲜明存在着。(红辣椒评论小编 夏熊飞 2015.1.17)
http://bbs.rednet.cn/thread-43855905-1-1.html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51: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写作,别贸然闯入陌生的领域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5-4-12 23:35
    最近在邮箱里发现一位笔耕不辍的作者,每天都有大作投来,写作题材也相当广泛,从医改、慈善写到司法、环保,甚至牛市的行情也能拿来分析一通,但凡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他几乎一个不 漏。乍看之下,这似乎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

    可仔细拜读他的作品,却越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些稿子的观点大多浮于表面,有些甚至照搬新闻的观点,叙述也是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不同概念混为一团。很显然,作者并不懂自己在写些什么,或者说,他对自己笔下所涉的领域并不了解。

    这位作者或许是个极端,但类似的现象在投稿中并不少见。很多作者在无题可写的时候或许会勉强选上一个不那么得心应手的选题,有些查查资料也能说上两句话,但对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临时抱佛脚的搜罗资料也填补不了专业知识缺乏的短板。

    当然,并不排除有些作者通过资料的搜集,也能写出一篇惊为天人的好文,但我想,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只检索个大概信息,也只能写出一篇“正确的废话”吧,甚至万一资料了解的不详尽,还可能犯些错误。

    所以,与其做个万金油似的作者,整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什么新闻都写一点,什么都写不深入,倒不如仔细钻研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并慢慢拓宽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样写出的评论,意义要大得多。
http://bbs.rednet.cn/thread-44073853-1-1.html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56: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事写出大评论,才更见作者的功力
小编易木


发表于 2015-4-6 20:05
    前些日子,有作者在红辣椒评论交流群(136645844)争论“小事可不可以评论”。反对者认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太小,没有评论的必要;赞成者则认为评论写作是自己有感而发,不存在可不可以评论一说。

    事大事小,因人而异。一条公交线路的更改于多数人而言是小事,但对周边居民而言却是大事,如果更改不合理,他们当然希望能有人替他们说话。如果某篇评论文章就此事发表看法,并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谁又能说这样的文章没有价值呢?

    在我看来,没有小事,只有小评论。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评论的对象,关键是写作者能否在小事中发现“不小”的问题与价值,把文章写出高度、深度、广度。如果人人都只是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而忽略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儿,那些高谈阔论最终也无法真正落地,因为大家感受最深刻的还是自身周边发生的点点滴滴。通过评论让小事情都变得更好,既是力所能及之事,实现起来也更加容易,最后也必将让大的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能就一件小事,写出大评论才更见作者的功力,不知各位认同否?(红辣椒评论编辑夏熊飞 2015年4月6日)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5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5-31 16:59 编辑

【案例】

投稿前,请务必通读几遍自己的文章小编易木

发表于 2014-12-7 22:25
    在稿件的编辑过程中,总是能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新闻由头日期玩穿越的,有新闻由头中竟然没有出现所评论的新闻点的(一般是直接复制新闻的第一段),有错别字错得离谱的,也有各种用词不准确闹笑话的,而且这类错误都是非常明显的,只要自己在写完稿子后,通读个一两遍就能发现并杜绝。

    可是这样各类“低级”的错误,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投稿邮箱中,虽然修改错误是编辑的职责,但无形中肯定会影响到你在编辑心中的印象,一个错误百出的作者的稿子还是少用为好。而且这样也不利于作者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读自己的稿子,既是发现与避免错误的过程,更是推敲自己文章的最好时机,逻辑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否能换一个更精确的说法,相信如果能做到多次通读推敲自己的文章,并坚持下来,写作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台阶。
   
    有不少作者,长期写作投稿,可是水平一直就那样,而在他们的稿子中,明显低级的错误往往是最多的。稿子写完,就一投了之,然后就把稿子的命运丢给了编辑,这不仅是对编辑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这样的人估计就只配一辈子写烂稿并死稿。
   
    写稿容易,好稿不易,还望各位爷们且写且珍惜!(夏熊飞 2014.12.7)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6:5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抄新闻原文不是“夹叙夹议”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9-14 22:36


    评论写作教材中说,夹叙夹议是一种事理糅合的说理艺术。

    我之所以把“夹叙夹议”单独拎出来说,是发现不少作者喜欢在评论稿子中抄新闻原文,最初我把这种行为当成论据,可后来发现,对原文复述之多已不能用论据来形容,新闻原文的字数甚至已经超过作者自己的论述,简直成了文章的重点,于是某日抓住某位作者询问这是什么写作方法,答曰:夹叙夹议。

    最初我被这个高大上的写作方法镇住了,一度以为自己层次太低,但翻书之后才发现,此“夹叙夹议”非彼“夹叙夹议”。

    所谓理从事出,缘事议理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夹叙夹议,是在说理过程中加入新闻事件以及相关事件,使得文章的理有所附着,可读性、深度也能得以加强。

    而这位作者所谓的“夹叙夹议”,在我看来更像是做中学时代的阅读理解题。比如“文中‘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体现了什么?”答:“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作者抄新闻原文的行为几乎与此无异,“老师用一节课骂学生不送礼”表现了师德的败坏,下一段再抄新闻,继续“这表现出老师的道德已经败坏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直到文章结束。

    这确实是“夹叙夹议”,毕竟一段叙述加一句点评,有叙有议,可这样的评论文章有什么意义呢?论点在哪里?深度在哪里?作者究竟想揭示什么?

    说到夹叙夹议,我以为郑渝川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文章写得都非常严谨,得出的结论有非常明晰的推理过程,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比如这篇《畜牧或教育,都不该是外行干的》,既有事实又有依据事实得出的推论,说理层层深入,如此,才是真的“夹叙夹议”。

    希望一部分热爱阅读理解一样的写作方法的作者们,可以真的用心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01: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不推敲逻辑的作者,不是好评论员
小编易木 于 2015-2-8 21:31
    最近在重温曹林老师的书,发现曹林老师在《评论的逻辑》里提到的偷换概念、逻辑谬误,很多作者都曾遇到过,所以单独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看评论,一般人都注重看评论的结论,看评论者对一个事件或人物的判断。这是外行人阅读评论的习惯。而在内行人眼中,作为判断的结论当然重要,但他们更注意的是方法论,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能不能支撑结果,论证和推理合不合规则,引用的事实是不是真的,等等。如果‘方法’不对,结论再怎么符合公众的期待,都不是一篇成功的评论。

    很多初学评论者写作时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一个很模糊的想法在理顺逻辑之后表达出来。你可能会灵光乍现,隐约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其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又觉得自己无法将这种逻辑理顺,觉得两者的关系比较牵强,仅仅是一种很模糊的联系。这时候,你一定不要轻易就下笔,不能自己脑袋一团糨糊时就开始下笔写作,并企图用情感和道德去将含糊掩盖起来,诉诸情绪或者修辞遮掩逻辑上的问题,那是掩饰和遮盖不了的。你只能正视逻辑,谨慎地推理和论证,理顺逻辑后再下笔,用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论证为读者讲道理。

    评论是一种致力于说服人的文体,如何才能让人信服和接受你的观点呢?你必须讲理,这个理是什么?就是逻辑!逻辑是一种交叉的共识,或者说是一套实现交流和达成共识的规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政见,但为了可交流,须接受一套共通的关于讲道理的规则,那套规则就是逻辑。价值观不同没问题,但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可以坐下来一起交流问题的,因为大家都信守逻辑。

    逻辑无涉价值,它是一套比价值更优先的元规则。”

    曹林老师提到的这种用情感和道德去掩盖逻辑硬伤的问题,我在邮箱中经常见到,很多作者往往都灵光一闪,赶快动笔,但其实这其中的逻辑是不正确的,很可能你所评的新闻中的对象,与你所论述的概念,根本不具有同一性,只是你模糊的觉得有牵连。所以,理清你的逻辑链条,然后再动笔,才能避免这种逻辑上的硬伤。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17:03: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掉书袋不是好评论

艾伦是女生

发表于 2014-8-17 17:48
     既然我今天批判的靶子是掉书袋,就不再文绉绉地解释掉书袋的含义了,不知道的各位亲可以自己去问度娘。


     评论不同于论文,至多也就千字,在这有限的字数里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亮观点,还要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每个字分担的任务量都不可小觑,可谓鸭梨山大。但偏有些亲们不畏压力,还要从有限的字数里拨出一部分用于掉书袋,这种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着实让我感动。


     接下来,依照我一贯的作风,就要拎出几位作者“示众”,来解释一下掉书袋的具体操作了:比如有位作者要写食品安全领域的破窗效应,按道理来说,破窗效应的理论应该是服务于观点的表达,可我从头看到尾,整篇文章前四段都在解释什么是破窗效应,直到文末才提了一下,我们要堵上食品安全的漏洞,说理论证却完全不见。


     还有一种比较能糊弄人,文章也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开头结尾都是自己的话,可细看会发现,中间都是些法律条文、各类规定,比如贪官被抓,有位作者竟然用三段来摘录法律关于贪腐的惩治,套上些“要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场面话,一篇评论就出炉了。


     我不反对各位作者在文章中提些高大上的抽象概念,有些概念也确实有助于说理,而且能让文章更加饱满,可如果让理论喧宾夺主,甚至用过半的笔墨去解释文章的概念,哪还有空间用于说理呢?


     所以,掉书袋不是好评论,不是说文章中有个多么高深的理念,文章就变得高深了。通俗易懂的评论,不见得就比文绉绉的理论体差。当然,以上都是我的理解,也欢迎各位亲的批评指正。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 ... 817%26typeid%3D1817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