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81#
发表于 2024-11-15 18:59: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请善待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调查记者

编辑:徐思凡

1682#
发表于 2024-11-16 20:4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靠谱
编辑:徐思凡

1683#
发表于 2024-11-20 21:5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不高尚也不卑微,完成一份工作赚一份稿酬,同时为社会做点贡献
这几天,记者被打的新闻引起全社会极大关注,记者的娘家——中国记协第一时间为调查记者发声,让真正的记者们倍感温暖。
各方的支持更反映出大家对职业记者和主流媒体的认可。作为一名即将退出记者职业生涯的老记者,对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写过一系列的小文,谈过自己的观点。选几篇:
一、公正和善意的心态
2021年,因为舆论监督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许是我近30年的新闻从业中最大也最多的。虽然我们经历了各种投诉、举报、甚至诬告的种种考验,但如履薄冰的感觉从未消散。
在江西省,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的记者是不太受欢迎的,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市现场》记者到了哪里,哪里似乎就会有什么事情被批评,这种成见有点根深蒂固。
实际上,《都市现场》每天90分钟的内容90%是正面报道。但从人性的角度,人被批评与人被表扬留下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容易淡忘,后者留下伤痕
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所有人都愿意听好话。所以,我们做舆论监督,就必须对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舆论监督最基本的要求:事实准确,这点都做不到,你就放弃吧。否则只有一个结果,吃官司,然后败诉。
然而作为一个好的记者,所有的舆论监督,首先必须有一个前提:公正和善意的心态。舆论监督不是无事找事,更不是无中生有,尤其不能我就是要搞你一下的心态。
我曾经给记者列过一个标准:线索有来源,事实有依据,政策有出处,官方有回应。这是基本要求。
更高的要求是什么呢?是建设性。建设性的批评才是最有价值的批评。因为它能促进问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就像所有职业的职责一样,记者被称为船头的瞭望者,他的职责是通过媒体监测社会环境,守望社会,预警可能出现的危机。如果监督变成一味地揭丑,就是说不出下一步该怎么办,不能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完善、向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监督一定是残缺的,无建设性的。其监督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舆论是促进问题解决,向善,还是为曝光而曝光博眼球,即可判断舆论监督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
因此,我和我的同事讨论这一问题时,给的最通俗的标准:你批评的对象都认为自己错了,要改。而且,接受你的改进建议,你的舆论监督可能就到位了。
再次强调,媒体不是政府职能机构,它是通过舆论的力量让偏差回到正轨,这才是监督的意义。用辩证的观点看,舆论监督也是一种的关系。
2021年,我们栏目和记者被告了多少次,我记不清楚。
比如,某消费者在某汽车行买的车,车有问题投诉于我们,记者去后双方达成了赔偿方案,消费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都市现场》并不知情播出了整个采访,于是被车行告上了法庭,法庭还立了案。当然最后是车行输了,但我还是觉得哭笑不得。
又如,《都市现场》报道假东田的理发店,开始我还觉得开个理发店不容易,但他居然接着被好几个消费者举报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还理直气壮地威胁记者。甚至上门来闹,我的态度是继续报。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留着它只能害人。
再如,还有人随便在网上搜了几条《都市现场》曾经的报道,竟然上纲上线诬告节目破坏营商环境,而且直达省里最高部门,最后一查,他自己都承认只是想报复记者。
因此,记者每天都如履薄冰。我和同事说,守住最底线:打官司你都能赢,说明你的报道至少事实基本准确;追求最高线:善意、公正、建设性地批评,促进社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改善和解决。
二、无限接近真相
最近,舆论监督做得比较多,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感到了压力,也碰到了一些困惑,我思考了半天,该如何讨论舆论监督
前段时间有个舆论监督的报道,某地一退休人员关于退休的某些事宜向《都市现场》进行了投诉,记者采访了当事人之后,来到当地人社部门,经办此事的工作人员说,这事他不清楚,他也不好说,要采访去找局领导,于是,局长不接电话,副局长也不接电话,采访只好戛然而止。
于是,记者按追踪采访的模式采写了第一篇稿件稿。稿子是我签发的。
不料第二天,我接到了对方相关部门的电话,并且告诉我已在来省城的路上,要来和我沟通,但刚开口,对方电话里就质疑我们的报道有七八处出入,言外之意嘛,当然就是我们的稿子有点胡说八道了。
我一听就火,我说,你不用来沟通了,我有8个台领导,有省委宣传部,有中宣部,还有人民法院,你去告我就行。他马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管你啥意思,我都错了这么多,你告我岂不是一告一个准?
我告诉他,你在羞辱我新闻专业水准。第二天早上,在我那么不友好态度下,他们居然还是找到了我办公室,我很礼貌地接待了3说明人
我说,我那么不友好的态度,我以为你们会退避三舍,我佩服你们。但我很不客气地告诉你们,你们说我签发的稿子有七八处有出入,不准确,我连这都没有看出来?岂不显得我专业水准很低?
极不谦虚地告诉各位,我可是28届中国新闻奖,15届长江韬奋奖的评委哈3位一时不再做声。
我说,我得得理不饶人地和你们讲讲新闻报道的程序和规律。
我们记者把所有投诉放的内容都采访完了,至于被采访对象说的是否都是真实的,都是对的,都是合理的……这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还要看你怎么说,这叫采访的平衡性,我不可能听一面之词。
当我们记者来到你们某局,可你们的该事经办人,居然一问三不知,你的局座们一概不接电话,你说,我的记者该听谁的?于是,我只好今天发完稿,明天再来嘛,我即使七八处有出入,也等你局长大人明天来解释呀。可你几乎还是都不太情愿,不愿面对记者。
对不起,这就叫新闻追踪,新闻追踪干什么?——无限接近事实真相啊。有足够的时间给你解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至与真相吻合。
你认为我错了吗?面对媒体,你无须躲躲闪闪,更无需恶言相向。
我说,记者就是一份职业,他既不高尚,也不卑微,他只是完成他的一份工作,赚到一份稿酬,同时为社会做点贡献,为各界提供一点信息,为百姓能说上句公道话,帮百姓一点点小忙(如果能帮上)。实际上,他就是个记录加传播的普通劳动者。我们大多数记者还没有个个都上升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度。他们更多的还只是一份该有的职业操守
媒体从产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具备了舆论监督的功能。所以,我们不是批评,我们是为了无限接近真相。
三、如何做好舆论监督的选题
记者和我谈一个投诉选题,问我要不要去采访,可不可以去采访?
选题是这样:一个男子说,他在快递公司做快递分拣,一天半就不想干了,但老板没给他这一天半的工钱,所以他向《都市现场》投诉说,这个快递公司用了一个童工
我向来认为如无特殊原因,没有不可以做的选题,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做。至于能不能发稿,那是另外一回事。
那么这个选题该怎么做?
记者说,当然就是非法用童工的主题。我说,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我,我更愿意站在这个童工的角度来做这个选题,当然,一切要基于你到达采访地点后,根据你了解的所有情况再来确定你该怎么做。但你决不可一听到非法使用童工就兴奋异常,心想又抓到一个批评报道这个企业真黑。你的先入为主一定让你的采访价值低廉。
在所有涉及所谓舆论监督的题材中,我以为一定要在情、理、法三者上权衡判断,哪个更具价值,比如,假如这个童工正急需这一周的打工挣的这点工钱来帮助家庭呢?
当然这是我的先入为主,未必正确。我的意思是你该多角度去调查了解这个问题。
用童工一定违法;企业正好缺一人而来了一个未成年人想做;这个未成年人特别需要这点工钱;甚至那个投诉者的心态——为什么投诉自己的企业?目的在哪?这些都是采访的方向。
我只是想说,我们的记者,要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和事实的判断来处理你收到的某个信息,确定事实的关键点,再下手不迟。
而且,要是我去采访,最想先和这个投诉者聊聊,我特别想知道他投诉的起因,究竟是痛恨自己的老板,还是真的法律意识超强,要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我还想问问老板,明知童工违法,为什么还用?我还想问问这个"童工,为什么没成年就来工作?
了解核实真实情况,才是记者最重要的工作。千万别被任何一方牵着鼻子走,脑袋要长在自己肩上   
芒果批发包装箱里塞满了废纸,35斤芒果有10斤废纸,消费者投诉说水果批发商欺诈。
这样一条新闻线索该如何做才叫做好了呢?晨会上我请大家各抒己见,大家几乎一致意见就是消费欺诈,然后市场管理机关出动查处这样的老套路
但我问了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上零售的同一款芒果一斤卖多少钱?这一箱箱放了废纸的芒果批发价卖多少钱?折算后一斤多少钱?它和市场零售价什么差别?看看是不是比零售便宜?便宜多少?
第二,批发商被投诉后,他到底怎样的说辞?他的说辞有一定可信度吗?编辑部告诉我说,批发商说全国从海南运来的芒果都使用这种手段:保鲜、防腐、好运输,本来里面就放了,而且明确告诉了你。
第三,海南当地同款芒果批发多少钱?里面放湿巾吗?不放湿巾会怎么样?我们的批发商为什么这么干?不这么干会怎么样?
第四,市场监管部门,按市场的经验,他们如何认为?
我以为,从人性出发,商家总是希望多赚点,再多赚点,消费者总是希望便宜点,再便宜点。
水果批发商当然不例外,任何一个消费者也不例外。
那么,这里的水果批发商里面的潜规则肯定会有,那么他们到底到怎样的程度了?你一味地指责商家,他们是否接受?如何说才能让商家觉得惭愧而又能接受你的批评?大家如果都不采用这种潜规则又会怎样?这个市场出现这样的问题症结在哪?市场管理部门如何监管才能让消费者不吃亏,商家又能赚钱而不涉嫌欺诈?哪有不想赚更多钱的商家?
他这样做,而且还明确告诉消费者,我这里面塞了纸哈,如果你买了,属于愿打愿挨吗?如果没有告知又如何?
商业正义,要的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一切报道的目的,都是为了发挥舆论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才是媒体最该做的事情,不管是监督,还是引导或是服务。因此,一切的报道,就应该展示事件的全部真相和可能,达到完整与平衡。
这样对所有被报道对象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真正展示媒体的公信力。普通受众也认为你说得合乎情理。这才是媒体和记者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事件的完整与观点的平衡是从业者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否则,媒体就可能偏颇而失去客观,那谁又信你?
四、记者的基本职责
一说舆论监督,人们就说负面报道,别人喜欢用负面报道这个词,其实我是很不喜欢的,我更喜欢舆论监督报道,因为负面监督,才可能回归正面
对所有不满舆论监督的各方讨说法,我总是笑呵呵的和他们开玩笑,我们过去都不认识,我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我为什么要针对谁?我们只不过也是一份工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我们的记者也仅仅是根据职业操守完成一份上司交办的工作,我和他谈高大上的新闻理想,他可能会嘲笑我这个上司。
记者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的劳动如果对社会还有一定的价值,他当然就会有一份荣誉,一份欣慰。他不希望人们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目光审视他,防备他,甚至伤害他,他也希望他的职业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
记得有年,我的文章批评了某个著名的风景名胜,我们的记者去到他们宣传部们,他们的领导居然问我的同事:是不是你们老总最近到我们这受了委屈呀?
同事回来问我,我说,我有十五年没去过他们那么著名的地方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就那么狭隘,他们就以为媒体都像他们一样狭隘?我说,把我的原话说给那个领导听吧。我甚至加了一句有点恶毒的话:他们是不是待在名山里太久,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啊。
从媒体诞生的第一天起,它除了发布信息,传递信息,它还是记录者、调查者、体验者、见证者、它还是质疑者、同时是监督者。一个具有强大公信力的媒体,他还是社会的瞭望者和守护者。
我从不怀疑媒体记者中也有害群之马,那太多人可以把他拿下对于正常的新闻采访,你何苦那么多敌意呢?我觉得应该理解的同时,善待记者,善待媒体。
五、如何让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
社会新闻做久了,我们很多记者会有种习惯思维:批评人。喜欢用有色眼镜看待各种事物和事件,由此可能不仅采访过程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顺,而且效果往往不是太好。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有个主题:我为群众办实事
这个内容本质上正好是我们节目当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帮忙。为老百姓解决困难。这个板块原来叫一追到底,实际上,我总觉得这个小栏目虽受老百姓欢迎,但始终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解决问题的相关方都不是太爽,认为又批评他们了。这世界上谁都不喜欢被人批评。情愿自我批评,也不愿别人批评。
我们抓住这个契机,推出了急难愁盼,我帮你办,而且采用了大屏和小屏(移动网络)联动直播的方式,快速为老百姓现场解决问题,开始,事件相关方总是心不甘情不愿来到现场,问题是解决了,但有关方面总认为你批评了他们,是监督他们做的。所以采访时常会遇到些阻力。因此,我们决定换一种思维,先联络相关方,从他们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的角度来进行网络和电视同步现场直播,各方都变得非常乐意,且极其配合。因为这样,更多的是在表扬他们。
群众高兴了,相关方也受到群众的表扬了,问题也解决了,皆大欢喜。因为直播,现场直接解决了问题,甚至解决了长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群众极其满意。报道很快就越做越火,记者在网络端也迅速成为为群众办实事网红记者哈姐出动“‘出必行的两位出镜女记者的人设也树立了起来,可谓一举多得。媒体的效果也迅速展现。
实际上,这里发挥的还是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的力量结合了大背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才是此类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改变某些采访的思维习惯,换一种采访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受众的大量留言中就能看得出来。比如:“2直播马上开始,搬好小板凳,看记者今天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媒体舆论的魅力。
说回这几天的记者被打,有人说,新华社的记者,且是著名的记者都敢打?我说,只要是正当记者的正当采访,什么记者也不能被打,否则你就违法了。
这次的事件,媒体记者采访的内容涉及的是铁路的安全,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转自金石洞明公众号)
来源:长江朱建华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2waYyN3xXzmyi23cmPn4Aw
编辑:刘诗扬

1684#
发表于 2024-11-20 22:05: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钟睒睒喊话张一鸣: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11月20日,农夫山泉举办交流会,创始人兼董事长钟睒睒就近期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各类争议与质疑,进行了公开回应。在现场,钟睒睒喊话张一鸣,“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据界面新闻报道,钟睒睒表示:我希望借今天的场合,喊话互联网的大佬,张一鸣先生,你是今日头条、抖音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你的企业是盈利性和有力量的企业,有足够力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也请你承担起文明整治的责任。这种整治的准则要对所有强者、弱者进行无差别的公平公正,法律公正就是这种无差别的服务机制之一。
  他说:“谣言的存在、不实的报道,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现代技术在互联网上实施野蛮人的丛林法则,以强欺弱,我敬请今日头条和抖音,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逃避责任,请他们立即删除对我的污蔑言论、图片,停止对一个中国公民的侵害,停止!停止!”
  另据凤凰网财经,钟睒睒在会上强调了网络舆论的文明价值,呼吁媒体公正力量共同捍卫这一价值。他将互联网文明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提并论,认为每一种文明都经历了人类价值观和利益冲突的漫长较量,最终服务于人类。
  钟睒睒提出,当文明力量过度时,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他自嘲为“互联网小白”,在互联网文明面前感到自己是个需要被矫正的冲突对象。
  钟睒睒要求张一鸣承担起企业文明的规则,强调这些规则应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他提出,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和公正,并探讨如何在文明中平衡强者和弱者的关系。
  钟睒睒呼吁算法应该公开,让所有使用者评价其意义。他批评了以强欺弱的行为,认为这是对人类技术文明的亵渎,并要求头条和抖音删除对他的伤害与污蔑。
  钟睒睒强调,互联网的强者在约束他人的同时,也必须约束自己。他警告说,如果破坏了这种准则,随意使用平台权利,传播谣言,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来源:新黄河
链接地址:https://news.sina.com.cn/c/2024-11-20/doc-incwsynn5415658.shtml
编辑:刘诗扬

1685#
发表于 2024-11-22 23:10:01 | 只看该作者

功利主义及其批评者 | 独家采访彼得·辛格

独家采访彼得·辛格
采访人 李青 弭维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当代知名哲学家1946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曾就读于墨尔本大学和牛津大学,先后任教于牛津大学、纽约大学和拉筹伯大学1999年,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University Center for Human Values)生物伦理学教授直至2024年退休,并被授予生物伦理学荣誉教授。彼得·辛格作为现代功利主义代表人物动物解放运动活动家,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他还发起了全球范围的有效利他主义运动,是澳大利亚动物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及公益慈善组织你能拯救的生命的创始人
1975年,他以出版《动物解放》和有关全球贫困的著作而闻名,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实践伦理学》《扩大的圈子》《重新思考生与死》《推开时间》《黑格尔: 导论》《马克思: 导论》《你能拯救的生命》《行最大的善》《宇宙观》(与卡塔尔兹娜 · · 拉扎里-拉德克合著)《现实世界中的伦理学》《为什么成为素食主义者?》《动物解放,立刻》以及最近的《佛教徒与伦理学家》。他的著作已在世界各国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0月份到访上海,上海是辛格教授在中国为期三周巡回演讲的7个城市之一。此次中国之行,他在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和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就功利主义的基础与应用、动物道德和饮食伦理等主题开展22场讲座。彼得·辛格访问复旦大学期间,20241028日下午,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李青研究员天津大学法学院弭维副教授在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对彼得·辛格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记录
file:///C:/Users/12948/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456/wps59.jpg
尊敬的彼得·辛格教授,下午好,中国学界有一批致力于推动功利主义研究的学者团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中文版《边沁文集》的翻译工作,预计15卷的这套文集不久将陆续出版。同时我们推出了一个学术公众号功利主义研究,在国内普及功利主义思想,许多中国读者知悉您的这次中国之行,希望您能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给予解答,谢谢!
问:当今世界,人们似乎被技术和资本所控制,作为一名伦理学家,您认为人们能够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如何可能使它变好一些?
彼得·辛格:我认为技术本身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它是中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做的是由拥有技术,想要使用技术的人来通过技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减少所有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提高每个人的幸福,并努力避免它的负面后果。
我认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领导人都应该受到功利主义原则的影响,这一点很重要。他们不必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但他们应该受到减少痛苦和最大化幸福的目标的影响。不仅是政府领导人,还有对世界有着巨大影响的那些大公司的负责人。那些开发技术的人也必须考虑,如何改善受他们所开发技术影响的每个人的生活条件。这可能需要一些政府法规对他们进行一些全面的监管。因为如果你把它交给市场,交给对利润的渴望,它可能会走向错误的方向。
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对技术进行监管,以确保它不会做有害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它可以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做出贡献。
问:几年前在中国曾经有一个很轰动的事情,即一位科学工作者,通过编辑基因的方式,帮助志愿者生下了孩子。他声称自己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研究治疗HIV,最后因为非法行医罪被判处入狱三年,作为知名的生物伦理学家,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么?
彼得·辛格:我认为他的行为没有经过充分的反思和思考,因为如果开展一定的人体实验程序,必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以必须对正在做的这类事情更加开放和透明。我觉得他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而且,我认为为了保护人们免受艾滋病毒感染而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改造的做法并不是正确的方向。因为如果这件事是实验性的,你就不应该在人类胚胎上做实验。胚胎可能一生都很好,无论如何,艾滋病毒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所以即使他们感染了艾滋病毒,也不会杀死他们。而如果胚胎出了问题,他们会遇到更大问题,损失很多。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错误方向。或者如果他试图修改基因,比方说,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胚胎的基因,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我不知道,也许生命只有三四年,那么我认为这可能是站得住的。
如果你报告到伦理委员会,我相信他们会同意,因为婴儿没有什么可失去的,父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无论如何,他们的孩子很早就会夭折。我相信这将是一个更好的实验案例,而不是HIV等等。我并不反对修改胚胎基因的想法。只是我们必须非常小心要怎么做。我们应该选择最致命的基因缺陷来尝试修改,这样我们就不会破坏某人长寿而快乐的机会。
问:在中国学术界,受到罗尔斯《正义论》中对功利主义批判的影响,功利主义在学术界的声誉或者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太高,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回应对功利主义的各种批判?
彼得·辛格:我认为哲学家们已经做出了回应。包括我已经对这些批评做出了回应。哲学文献中有一个讨论,特别是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忽视了人的独立性。但我认为这是个错误。我明白,我相信边沁,J·S穆勒和西季威克,他们都明白人是独立的个体。
但问题是,他们是否忽略了这一点?更确切地说,我们将个体分开这一事实的含义是什么?罗尔斯似乎认为,这一事实的含义是,只有不平等让社会中境遇最坏的人变得更好时,才允许社会中存在不平等。但功利主义者会说,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给社会上的每个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是错的,仅仅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人吗?我们都是独立的人,但我们都愿意把痛苦减少,把快乐增加。所以我认为罗尔斯的批评是一种误解。我认为他只是这么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最大化整体效用。
至于伯纳德·威廉姆斯,我想他有一些批评,但最著名的是认为功利主义者认为应该做一些与我们的操守相反的事情。例如,如果我们必须射杀一个无辜的人来防止19个无辜的人或总共20个无辜的人被杀。但对于功利主义者来说,这并不违背他们的操守,因为他们的操守就是尽其所能做好事。如果他们能让20个无辜的人免于被杀,他们会这么做的。如果在一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杀死一个无辜的人,或者看着20个无辜的人被其他人杀害,那么你最好自己承担起杀死一个人的责任。你会知道你救了19个无辜的人。
所以我没有看到哪个国家因为功利主义而丧失了操守。与他们操守相违背的是说,现在我不能杀死一个无辜的人,我知道你正要杀掉他们所有20个人。
问:当今世界一些国家间存在着冲突和摩擦,我们有怎样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缓解这些问题呢?
彼得·辛格: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不确定是否存在任何道德理论,仅仅依靠某一种理论可以改变这个情况,因为我认为参与这些冲突的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对吧?我认为如果哈马斯行事合乎道德,他们就不会在2023107日杀害1200名无辜的人;如果以色列的行为合乎道德,他们就不会轰炸加沙的那么多人,导致许多无辜的人丧生。我认为,通过考虑到每个人的福利,这些冲突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功利主义者如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这个我无法告诉你,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什么能让国际上的领导人转向功利主义。
问:和其他伦理学理论相比,功利主义理论最大的理论优势是什么呢?
彼得·辛格:我认为它在理论上最大的优势就是简单易懂。每个人都知道,快乐更好,痛苦不好,所以人们很好理解这一点。不仅是一个人明白这点并且希望自己更快乐而不是更悲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所以我们可以把握这个想法。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幸福,这是一个重要的道德目标。当你把这个和其他更复杂的道德理论进行比较时,例如康德、黑格尔,或者罗尔斯以及其他一些基于权利之上的理论,我认为功利主义理论在讲述我们应当做什么的时候,遇到的麻烦确实是比较少的。
我认为功利主义对学习新的事实和其他理论更开放,因为功利主义引导我们去看我们行为的后果。如果结果很糟糕,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预期的后果上犯了错误吗?如果我们确实犯了错误,那么你应该承认并从中吸取教训。而其他一些理论,比如,可能会简单地告诉你,好吧,不管结果如何,这样做是对的,就像康德说的。不能说不管说谎的后果是什么,说谎总是错的,即使你能让一个无辜的人免于被谋杀而且你唯一的方式就是对别人说谎。我们总是说说谎不对,但功利主义者会考虑不同情况下的后果。他们说,如果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拯救一个无辜的生命,这比你说真话还是说谎更重要。甚至可能不是一个无辜的人的生命,也许是一百万无辜的人的生命,我是否还能说,你绝对不能说谎,但我认为功利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有更明智的立场。
问:功利主义可以为当今世界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彼得·辛格:在当代世界,功利主义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已经提到过,我们可以尝试让政治领导人更多地沿着功利主义的路线思考,做更多的事情来促进人民的幸福。一些国家正在这样做。不丹这个小国有最大幸福的概念,是国民幸福总值,而不是国民生产总值。从经济角度来看,它试图从为人民创造最大幸福的角度来评估政策。其他一些国家也在根据幸福来评估政策。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但也有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我认为功利主义一直关注非人类动物的痛苦。这源于边沁著名的著作《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J·S穆勒和西季威克也明确指出,功利主义不应该只局限于人类,还应该包括非人类的动物。所以我认为功利主义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越来越关注动物的痛苦。帮助改善动物的痛苦,特别是被发现的遭受人类伤害最多的动物。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做出重要贡献的,我认为,减少痛苦的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让那些即将死于或遭受不治之症折磨的人在生命的某个时间点做出选择,当他们觉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加充满痛苦时,选择安乐死。这是一场运动,我已经谈论这个问题很多年了,回到80年代,这在全世界都不是合法的,现在已经在15个国家合法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这些国家安乐死被滥用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此很满意。没有任何一届政府废除过这项立法,即使在政府换届时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试图废除这项立法,因为他们知道民众支持这项立法。所以我认为,当我们即将死去或身患不治之症时,帮助我们减轻痛苦显然是功利主义应该提倡的。我希望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里,更多的国家都能看到这种趋势。
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我认为功利主义可以做,我知道,你们翻译边沁的典籍里有一本书是讨论性道德中不正常性行为的书。边沁在他的时代就说过,与同性发生关系不应该是犯罪,(功利主义认为取消对性活动无论是宗教、政治还是道德方面的制裁——可以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的最大幸福。)现在有许多国家取消了对同性关系的刑事定罪,但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没有。我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个问题上听取功利主义思想的思考方式。
再有就是全球贫困。全球贫困当然是另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努力提高极端贫困人口的福祉,特别是通过与他们分享我们的一些资源,通过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包括以相当省钱的方式保护许多儿童,例如对抗疟疾。我们也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为那些因为白内障而失明的人做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当我们考虑这些问题时,世界上有超过10亿的富人,他们拥有的资源远远可以超过满足他们所有的基本需求。此外,世界上还有至少7亿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所以如果富裕的人愿意捐赠给那些被证明是高效的组织并为这些组织做出贡献的话,我们就可以减少世界许多方面的痛苦。我发起了一个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的公益慈善组织,它推荐了一些公益慈善做的非常有效的组织,你的捐款给这些公益慈善组织,在那里你的捐款能得到很好的回报。还有其他组织(包括在中国)也在做同样的工作。所以我认为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准备帮助别人,但想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做。这与功利主义思想非常一致。
事实上,这一运动是受到了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包括我自己,还有牛津哲学家托比·奥德和威尔·麦卡斯基尔,他们在鼓励人们成为有效的利他主义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我们认为,功利主义的核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冲突的,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同情心是内在和天生的,这使得他们愿意去同情和帮助处于极度困难情境下的人。而你在《动物解放》里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是简单要求给予动物一个好的待遇,而是一种新的解放,从歧视,从恶劣待遇中解放出来,所以这个观点是提升到了一个哲学层次,而不是简单地诉诸于感情的表达。
彼得·辛格:是的,对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尝试,让人们思考我们对动物做了什么,并将其与我们过去对非洲人的态度进行比较,比如说,当准备奴役非洲人时,我们想知道人们怎么会认为只是为了欧洲人的利益就可以把人变成奴隶。我认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与对待动物非常相似,我希望在下一个20年,或者50年,我不确定,人们也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怎么能把其他动物当作工具,当作我们的工具,而不去考虑它们因为我们的行为而遭受的痛苦。
问:中国当下依旧处于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伦理和信念的领域,您对此是否有什么建议?
彼得·辛格:首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一个并不是特别了解的一个国家的而言,这是很难的问题。这是我第三次访问中国,也是最长的一次,但是也仅仅只有三周时间。这个方面我并不是一个专家。但是我目前已经在中国的5个城市做了报告,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听众们对所讨论问题的积极回应。我想在中国的大学里,有很多教授、学生,也包括很多社会公众,他们对于伦理问题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愿意去找到一个方式可以让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变的更好一些能有所帮助。
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中国就伦理问题进行更多的公开讨论。我希望在大学里看到更多的真正的实践伦理学教学,而不仅仅是去记忆背诵伦理学。但我并不是说伦理学没有价值,理解伦理学的本质是有好处的。但是讨论实践伦理也很重要。实践伦理可以改变生活。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看到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我收到很多人的电子邮件,他们读了我在实践伦理学方面的一些著作,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关于伦理问题的讨论,这将引导人们思考我所谈到的一些问题,关于动物待遇的问题,关于全球贫困的问题,生物伦理的问题,就像你提到的基因改造问题,或辅助死亡问题,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更好地理解伦理以及我们如何按照科学原则生活中受益。
问:你曾经谈到了道德概念的多样性,可能很多人都把道德视为一种约束性力量,一种义务强加给我们的力量,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很沉重的东西。所以,你能否从一个积极的角度给伦理或者道德一个定义呢?
彼得·辛格:我绝对认为,伦理是关于找到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的学说,同时决定我们应当做什么和我们应该如何活着的。事实上,我已经开始了一个叫做更好地活着的节目,现在从国内的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上可以找到。我们采访那些已经活了很长时间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研究如何生活得更好。通常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如果你活着是为了帮助别人,如果你有一些更大的目标,比如一些有效的尝试,比如可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减少动物的痛苦,帮助贫困的人,然后你自己活得更好,你有更多的目标,你从你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满足和满足。
所以我认为一个积极的思考道德的方式是,我怎样才能给自己一个目标,让我每天早上起床,在我的一天里为别人做一些积极的事情?然后我觉得自己晚上就可以睡着了。我没有浪费这一天。这是值得的一天。我为别人取得了一些成就,这样做也为别人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也为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所以说有道德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牺牲,意味着用一种好的方式去做事。
来源:功利主义研究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6V9ahEaFOx9h1j34sHD--A
编辑:刘诗扬
1686#
发表于 2024-11-23 22:1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交流原则






编辑:刘诗扬

1687#
发表于 2024-11-26 19:0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1688#
发表于 2024-11-26 19:23: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围猎媒体人、新闻消失之迷

最近媒体圈流传一段录音,生动地揭示了地方官员对记者、对媒体人的态度。


这段40分钟的录音里说到:“发帖子那个人叫陈洪涛,方城人,长期在北京。”“最后一弄,这货是(南阳)市里、刑警支队盯着的人!”
“盯着他啊,要当场处置、要打他”!“去年前年邓县不是整了一起记者,他这个人是自己弄各种自媒体。”
“这个人,也就是公安上知道、市里刑警支队盯着的人。”

如果不是录音里提到公安、刑警,还有市领导,真不敢相信这些江湖黑话出自地方干部之口。
这段录音的背景大致是:媒体人陈洪涛实名‬转发了一封南阳群众的举报材料,揭露了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政府骗取国家立项、乱搞形象工程、造成上千万的政府债务,最后妄图“以骗化债” 的荒唐事件!
陈洪涛曝光这起事件后,地方出现舆情,领导干部们商议如何处理舆情,据这个说话的官员称,事情交给了当地公安,公安又排给了具体负责此事的经侦人士。于是就有了共同商议如何对付陈洪涛的这段录音。
这是不少地方出现舆情的操作路数,不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起事件中提出问题的有两个:拖欠工程款的当事人、曝光此事的媒体人。
陈洪涛是知名自媒体人,这些年揭露了大量地方的腐败问题。如2019年公安部扫黑除恶第一大案、被判处死缓的山西柳林黑金富豪陈鸿志案,就是源于陈洪涛和宋阳标等人在官媒噤声中顶着压力为群众发声,也引起了中央政法委的关注。2021年,陈洪涛因批评时任南阳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的领导,还被当地公安局以“寻衅滋事”非法关押24小时。
陈洪涛是至今仍坚守在新闻一线、活跃在舆论场上的媒体人,也是媒体圈内少数的硬汉,如今,这样的硬汉也不多了。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记者转行或退役,舆论监督类报道大幅萎缩,可以说基本凋零。
有一些记者离开了传统媒体,手握自媒体,继续发光发热,这些老记者老媒体人们出于义愤或职业习惯,揭露了大量地方腐败等问题。但是,这些媒体人在为他人发声维权时,也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他们很快会被地方列入重点盯防对象。
上述段录音中的“盯着、处置”等,真实再现了媒体人所面临的舆论生态,地方对于曝光问题的记者或媒体人,往往施以公权力对记者本人进行打压。
有老媒体人评论说:“虽然我已平安退休,但当年那种因为帮老百姓维权、申冤、批评腐败分子、邪恶现象被有关部门盯梢的感觉至今犹在作痛。对于同行陈洪涛的遭遇感同深受。”
作为一名退役老记者,我对陈洪涛的经历也不陌生。有些地方动用公权力对媒体人盯梢、监控等,不是什么秘密。
早年,有些记者在揭露问题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上了盯梢的名单。在采访报道时,稍有不慎,被套路、被跨省、被XXX,加上“寻衅滋事”的帽子,被拘留入狱的风险极大。从行政到司法,地方上各种手段,无异于是一场对媒体人的围猎。
这几年,媒体日渐凋敝,重大事件没有记者采访报道,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有鲜为人知的原因。就如录音门所揭示的,少数还活跃在新闻一线老记者老媒体人,动辄被盯梢、被围猎,这也诠释了新闻的消失之迷。
陈洪涛回应录音事件时说‬,我习惯把一切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既然有人‬这么敏感、一触即跳。动不动就想以刑事手段对付舆论监督,那就说明你们心里有鬼嘛!
此事曝光之后,陈洪涛接到当地电话称:那是个别人士吹牛逼的,当地公安不承认有这回事,也绝无调查媒体人的安排。
不过,不管吹牛逼还是真实想法,我们还是希望公权力有点风度,对于善意的监督,还是要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其实,陈洪涛曝光的事并不复杂,就是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的问题。近年来,因经济下行、地方债务沉重,基层政府的压力较大,拖欠企业债务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来是可以对话沟通解决的事,但却上各种手段,首先想到的解决曝光事件的当事人、媒体人,就像迁西事件一样。
善待记者、善待依然活跃在一线的媒体人。须知,记者是信息的传递者、是信息流通的关键一环,如此围猎记者、媒体人,只会让媒体人寒心、加速从业者的逃离。而媒体的凋敝,新闻的消失,也会反噬到每一个人。
—————————————
附:金微,老记者,曾供职于新快报、大江周刊、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华夏时报、尺度等,先后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等。代表作如转基因玉米调查、铁路资产低估案、14万中国人基因外流,疫情系列等,影响广泛多部门回应调查。报道引发多场诉讼,自学法律打官司,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来源:金无忌
编辑:程正元

1689#
发表于 2024-12-3 14:5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影《好东西》:媒体人看了很扎心






编辑:李梦瑶


1690#
发表于 2024-12-4 15:02:09 | 只看该作者
韩国媒体团体敦促尹锡悦立即下台并进行拘留调查


财联社12月4日电,韩国记者协会等9个媒体团体当地时间12月4日敦促总统尹锡悦“立即下台并进行拘留调查”。



尹锡悦(资料图)

这些媒体团体当天在韩国新闻中心前举行紧急记者会,就尹锡悦此前发布紧急戒严令表示:这是动用军队中断民主宪政秩序、践踏国民基本权利和言论自由的重罪,此举违反宪法,破坏宪政秩序,应该以内乱罪予以处置。

媒体团体指出,“虽然总统以在野党的预算削减案和弹劾国务委员等为借口以宣布戒严,但任何一条都不是宪法规定的宣布戒严的理由,这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同时要求国防部长官金龙显等参与紧急戒严的人也应该被拘留调查。


来源:财联社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JIID9 ... 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