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咬文嚼词(120)聚集 厮守 咬文嚼词(120) 聚集 jùjí (一) 2024年9月20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纳灰河的变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团团黑色的乌云在天空中翻滚撞击,风也由北向南聚集而来,像催生婆一样,转瞬之间,豆大的雨珠铺天盖地砸向万峰林宽阔的山谷。”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的意思是集中,凑在一起。“聚集”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不管是人还是事物,都要求具有群体性,可以细分出若干个体。句中“聚集”的行为主体是“风”,但“风”作为一种自然事物,在表现形态上通常是混沌一片,不能从中细分出若干个体,因此“聚集”不能适用。可以把“聚集而来”改为“吹过来”或“刮过来”。“吹”和“刮”是“风”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就这个句子而言,考虑到后面有“豆大的雨珠铺天盖地砸向万峰林宽阔的山谷”这样的话语,使用“刮过来”更为合适,“风”的“刮”强于“吹”,就常情来说,在“风”出现“刮”的形态后,一般会有下雨。 (二) 2022年5月21日《兰州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母亲的手擀面》。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母亲在瓷盆里放上干面粉,左手一点一点加水,右手在面盆里来回拨拉着,变成无数的面絮,在母亲有力的双手搅动下,把细碎的面絮揉搓聚集成光滑的面团。”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的行为主体必须具有群体性,可以细分出若干个体,而且其在完成“聚集”这个行动之后,要求其继续能够保持这种个体状态。句中“聚集”的行为主体是“面絮”,这是具有个体性的事物,但它在句中的语境下完成了“聚集”这个行动以后成为“面团”,不再具有个体性,即使它在成为“面团”后可以再分成若干个体,也不再是原先的“面絮”了,因此,“聚集”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这个句子可以删去“聚集”。句中有“揉搓”一词,已经表明了从“面絮”到“面团”的过程,“聚集”的使用是多余的。另外,在把“聚集”删去后,还宜把“把细碎的面絮揉搓成光滑的面团”改为“细碎的面絮被揉搓成光滑的面团”,即把原来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三) 2022年7月12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花笺染翰:养眼养心养精神》。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总计逾五百页书札,是我目力所及收藏花笺种类最全、聚集著名学人最多、装帧设计质量最好的精品图书。”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是使用对象的一种主动性行为,而不是他人对使用对象所施加的行为。句中“聚集”的使用对象是“著名学者”,说的是“著名学者”的“书札”收扰在同一本“精品图书”之中,但这不是“著名学者”的主动性行为,而应该是“精品图书”的编者对使用对象所施加的行为,“聚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聚集”改为“集中”。“集中”指把分散的人、事物或力量等聚集起来,把“著名学者”的“书札”收扰在同一本“精品图书”之中,这正是编者从事的行为,使用“集中”是合适的。 (四) 2024年3月13日《兰州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摇骰子猜单双”可能违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23年6月,被告人张某在其经营的音乐休闲吧内,通过电话方式聚集王某、马某,并指使被告人丁某通过微信、电话方式联系相关涉赌人员,在包厢内采用“摇骰子猜单双”的方式进行聚众赌博……”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对象是“王某、马某”,但“聚集”这个行为并不是“王某、马某”自己完成的,而是由“张某”对这两个人所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聚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聚集”改为“叫来”之类的词。“叫来”指用话语把人邀集过来,句中的“张某”从事的正是这种行为,因此改为“叫来”是合适的。另外,句中的“通过电话方式”宜改为“通过电话”,即删去“方式”,原句的表述在用词上虽无问题,但不合通常的表达习惯。 (五) 2022年10月10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带你读懂“宅兹中国”大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片看似不起眼的青铜残片,证明了夏代早期,夏人就已拥有铸造青铜器的能力,也侧面佐证了当时已经出现足以号令天下的王都,吸引周围文化到此聚集。”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都要求具有具象的性质。句中“聚集”的使用对象是“文化”,但“文化”不具有具象性质,“聚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聚集”改为“汇集”。“汇集”与“聚集”的意思差不多,但它的使用对象可以包括抽象的事物,这是它与“聚集”不同的地方。 (六) 2023年5月10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一代年轻人,他们身上聚集的文化财富、文化因子,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个句子中的“聚集”一词使用有误。“聚集”在句中的使用对象是“文化财富、文化因子”,但这两个概念都不具备具象的性质,“聚集”不合使用。可以把“聚集”改为“具有”或“积累”之类的词。“具有”的意思是有,它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抽象事物,用于句中是合适的。“积累”与“聚集”的意思差不多,但它在使用对象上既可以是具象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用于句中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和“积累”的词义不尽相同,用于句中表达的意思也是有所不同的。
厮守 sīshǒu (一) 2024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我”没有偏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独体字的笔画也很有意思,有的是离散的,每一笔每一画,都互不关联,永不触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比如‘心’字,四个笔画,各居一隅,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既互为厮守,又遥遥相望。”这个句子中的“厮守”一词使用有误。“厮守”的意思是互相依靠,互相陪伴。“厮守”中的“厮”,表示的意思是互相,因此“厮守”这个词自身就有互相的意思在内。句中的“厮守”前用上了“互为”一词,其中的“互”与“厮守”中的“厮”产生了语意重复,表明作者不明白“厮”是什么意思。“厮守”不能和“互为”搭配使用。一般地说,可以把“厮守”改为“守候”之类的词,即消除其中的“厮”,使它和“互为”的搭配合理化。但在这个句子中,原旬使用“互为厮守”,与“遥遥相望”有一种对应的意味,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把“互为厮守”改为“各居其位”之类的话语,也是可以的。“各居其位”和“遥遥相望”的语意对应更有意味,在表达上的效果更好。 (二) 2021年1月22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文章《问世间情为何物》。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父母同庚,二十岁结的婚,相厮相守了73年。”这个句子中的“相厮相守”使用有误。“相厮相守”是把双音节词“厮守”拆开,嵌入“相……相……”的结构之中,表示的意思是互相厮守。在“相……相……”这个结构中嵌入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词素,一般来说可以收到比用“互相”修饰这个双音节词更好的修辞效果。这种表达方式要求这个被嵌入的双音节词的两个词素具有同样性质的语义,如“相亲相爱”。但是,句中出现的“相厮相守”,由于“厮守”的两个词素并不具有相同的语义,因此这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一般地说,可以把“相厮相守”改为“相守”,即删去不合适的“相厮”。但是,如果把“相厮相守”改为“相亲相爱”之类的话语,应该更合适。“亲爱”意为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用于表示句中的“父母”两人的关系是合适的。而“亲爱”的两个词素“亲”和“爱”有同义的性质,将这个双音节词拆开后嵌入“相……相……”的结构中也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