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51#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1:13:35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082)播放 身上 核销

播放 bōfàng
2024年6月2日《扬子晚报》第1版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多云到睛好天气近期循环播放”。这个标题中的“播放”一词使用有误。“播放”意为通过电视、广播等放送音像材料。“播放”是人力通过相应的电子设施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它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之类的专门机构。这个标题中“播放”的行为主体是“好天气”,但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能产生“播放”这样的行为,“播放”的使用不准确。可以把“播放”改为“出现”之类的词。“出现”有一个意思是显示出来,它的使用对象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在这个句子中是适用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播放”立了两个义项:“①通过广播放送:~录音讲话。②播映:~科教影片∣电视台~比赛实况。”这两个义项的区别在于“播放”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都有不同,义项①的行为主体是电台,指向对象是如讲话之类的音响材料,义项②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指向对象是图像之类的视频材料。但是,这两个义项所指的行为是相同的,这构成了它们在词义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归并为一个义项。
身上 shēngshàng
(一)
2024年5月9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百岁武康大楼:网红密码如何破译》。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直到前几年,他参与了衡复风貌区的规划设计,感受到风貌区中的武康大楼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极具上海特质。”这个句子中的“身上”一词使用有误。“身上”的意思是身体上。“身上”的使用对象要求有身体这个外在条件,通常应是人以及某些高等动物。句中“身上”的使用对象是“武康大楼”,这是一栋建筑,不是人或者高等动物,不具备身体这个外在形态,“身上”不合使用。这个句子,把“身上”删去就可以了。
(二)
2024年6月2日《澎湃》刊登报道《王安忆复旦荣休:教写作20年,“我过得非常愉快”》。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围绕安忆老师的那张圆桌所形成的某种写作场,我觉得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记忆。”这个句子中的“身上”一词使用有误。“身上”的使用对象,要求附着于人或者部分高等动物的身体上,能够被别的人看到或感知到,如“他的身上穿着警服”“他身上充满干劲”。句中“身上”的使用对象是“记忆”,但一个人的“记忆”只有其本人知道,如果其本从不公开出来,他人就不可能感知到,因此句中“身上”的使用是不适合的。可以把“身上”改为“心中”或“心里”。“心”在中国古代曾经被理解为人的思维器官,这虽然已被现代科学所否定,但“心”作为思维器官的词义还是保留了下来,成为“心”的一个词义。“记忆”是一种思维活动的形式,认为其存在于人的“心中”或“心里”是可以的。
核销 héxiāo
(一)
微信公众号《大众书局》2024年6月2日发布公告《马伯庸签售预告来啦!》。公告中有一句话写道:“活动当日在南京新城市广场3楼SFC上影影城入口处临时售书台出示订单核销领取图书及入座门票。”这句话中的“核销”一词使用有误。“核销”的意思是经过审核以后把有关账目勾销。“核销”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财务处理手段,主要用于对坏账、死账等的处理。句中说的是凭“订单”获得“图书及入座门票”的过程,这与“核销”的词义不合。对这个错误使用的“核销”,按实际情况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如果消费者在获得“订单”时已经付清书款,那么只要把“核销”删去就可以了;二是如果消费者在获得“订单”时尚未付出书款,那就应该把“出示订单核销领取图书及入座门票”改为“出示订单付款购买图书并领取入座门票”。第二种情况的修改稍复杂了一些,这是因为在付款的同时获得相应物品这个过程是一种商业交易行为,“图书”不能用“领取”来支配,需要把“领取”改为“购买”。而消费者获得“入座门票”是商家的一种赠予行为,不属于商业行为,用“领取”来支配“入座门票”又是可以的,因此需要把“领取图书及入座门票”分开来说,即改为“购买图书并领取入座门票”。
(二)
微信公众号《大众书局》2024年6月2日发布公告《马伯庸签售预告来啦!》。公告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场座位不作排序,先到先得,请提前至少30分钟抵达现场核销座位。”这句话中的“核销”一词使用有误。“核销”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财务处理手段,主要用于会计行业。句中说的是“读者”得到一个“座位”,这不需要作出财务处理,因此不是企业的会计业务,“核销”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核销”改为“落实”之类的词。“落实”指规划、想法、承诺等落到实处,有了成为现实的保障,句中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因此使用“落实”是合适的。


来源:咬文嚼字(公众号)

编辑:刘诗扬

1652#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2:0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83)趁机 等身 因循

趁机 chènjī

(一)2024年6月2日《今晚报》第7版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特朗普被定罪之际,拜登民调趁机略升”。这个标题中的“趁机”一词使用有误。“趁机”的意思是利用某种机会。“趁机”的行为主体要求具有主观意识,因此通常只能是人以及由人组成的机构、团体等。这个标题中“趁机”的行为主体是“民调”,但“民调”是一种活动,它本身不具备主观意识,因此“趁机”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趁机”删去。“趁机”在原句中修饰“略升”这个行为,“略升”是一种客观事实,删去“趁机”不影响原意的表达。当然,原来的标题在报纸版面上分为两行,每行字数相等,删去“趁机”后会影响到这个效果,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在删去“趁机”后把“略升”改为“略有上升”之类的话。

(二)

2023年11月5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耧车》。文中有一句写道:“每当收罢小麦,又遇一场及时雨,就要趁机播种豆子。”这个句子中的“趁机”一词使用有误。“趁机”含有贬义,它可以修饰人所从事的行为,但要求这个行为具有负面评价。句中的“趁机”修饰的是“播种豆子”,这是人所从事的一种农活,它不具有负面评价,因此“趁机”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趁机”改为“抓住时机”之类的话语。“时机”的意思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客观条件,对于像“播种豆子”这样的农活来说,句中所说“收罢小麦,又遇一场及时雨”就是一个有利于从事这项农活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又具有时间性,稍有拖延就会错过,因此“抓住时机”就显得十分重要,用这样的话语来替换“趁机”是合适的。

等身 dĕngshēn

2024年6月3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身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俄国19世纪最后一位经典作家,著作与荣誉均等身的契诃夫无疑是具有世界性深远意义的杰出作家。”这个句子中的“等身”一词使用有误。“等身”的意思是跟某人身高相等。“等身”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肉眼可见的具象事物。句中的“等身”有两个使用对象,即“著作”和“荣誉”,其中的“著作”是具象的事物,可以和“等身”搭配,但“荣誉”是一个抽象性的事物,不能为肉眼所见,这就不能和“等身”搭配。因此,“等身”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著作与荣誉等身”改为“著作等身誉满天下”。“著作等身”是夸奖一个人著作很多的敬语,“誉满天下”是夸奖一个人得到世人普遍的荣誉性评价的敬语,用于句中都是合适的。当然,也可以把“著作与荣誉等身”改为“著作等身”,即删去“荣誉”,让“等身”只和“著作”搭配,不过这样的修改虽然保证了句子的通顺,但损害了原意的表达,因此不是合适的修改。

因循 yīnxún

微信公众号《龙榆生词学》2024年6月2日刊登文章《就“冯延己”还是“冯延巳”事请教各位网友》。文中写道:“在留言中,微信网友展子禽先生说:‘又名延嗣的说法较晚出,不一定可信。吴小如先生认为当作延己。’因循先生指点,我找到了吴小如先生的《就古人姓名读音问题答读者问》……”这节文字中的“因循”一词使用有误。“因循”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沿袭,即依照旧的模式或原有的规定办理,如“因循旧习”,二是指迟疑拖拉,如“因循误事”。这两个词义,第一个目前常用,含有贬义,其指向对象通常具有负面性,第二个目前已不常用。这节文字说的是行为主体“我”按照“先生指点”完成“找到”这个行为,“因循”的词义与此不合。可以把“因循”改为“遵循”。“遵循”的意思是依照,这个意思在这节文字中是适用的。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QXsT8hbR-eXT08XWzUqtw


编辑:刘诗扬


1653#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2:41: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84)建设 溅落 挖空心思

咬文嚼词(084)
建设 jiànshè
(一)2024年6月7日《北京青年报》率11版刊登文章《遇到邻里纠纷如何应对?看法官“拆招”》。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本案中,张先生未经杨女士同意,即借用杨女士家的东墙建设了自建卫生间,并在杨女士家东墙外埋设电线及上下水管。”这个句子中的“建设”一词使用有误。“建设”的意思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建设”的使用对象通常比较宏观,如“建设新中国”,“建设家园”,在性质上大都具有抽象色彩。微观而又有具象性的事物不能接受“建设”的支配。句中“建设”的指向对象是“卫生间”,这是一个微观的建筑物,同时又有明确的具象色彩,“建设”不能适用。一般地说,可以把“建设”改为“建造”。“建造”的意思是建筑,修建,它的指向对象大都是房屋。对于句中的“卫生间”来说,“建造”本是适用的,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卫生间”的前面又有“自建”一词,这与“建造”产生了表意重复(原句使用的“建设”也有这样的问题),简单地把“建设”改为“建造”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句子存在的问题。合适的修改是把“建设”删去,“建设”后面的时态助词“了”也可以删去,或者移至“自建”的后面。(二)2024年1月16日《今晚报》第13版刊登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纸质首批图书亮相》。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第三版根植于第一版、第二版,启动于‘十二五’时期,建设过程贯穿‘十三五’‘十四五’时期,体现了中国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个句子中的“建设”一词使用有误。“建设”的使用对象要求相对宏观,带有抽象色彩,句中“建设”的使用对象是“第三版”,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它指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三版”,尽管它的规模比较宏大,但仍然是一种具象性的图书,“建设”不能使用。一般地说,可以把“建设”改为“编写”之类的词。“编写”指把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这个意思的使用对象包括图书,因此可以适用于句中。但是考虑到句中说的是“第三版”,表明在此之前这部书已有成熟的版次(即句中所说的“第一版”“第二版”),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对原有的版次进行修改,因此,把“建设”改为“修订”应该是更好的选择,“修订”指的是对书籍、计划等的文本进行修改,包括增删原文本的内容,改正原文本可能存在的错误,这个意思符合“第三版”的实际情况。另外,把“建设”改为“出版”也是可以的。“出版”指的是把书稿、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成成品,向公众发行,这个意思也能够和句中的使用对象“第三版”搭配。当然,是使用“修订”还是使用“出版”,表示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三)2023年4月30日《楚天都市报》第5版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90后’小伙因建设与柬埔寨女孩喜结良缘”。这个标题中的“建设”一词使用有误。“建设”是一个具有粘连性的动词,在使用中要求同时给出它的使用对象,如“工业建设”“建设好这个工程”,如果单用“建设”,就不能达到预期中的表意效果。这个标题中的“建设”,没有同时给出它的使用对象,其表意就显得模糊不清,“建设”的使用不规范。从这个标题所辖的文章中可知,文中说的是“‘90后’小伙”参与了中国在柬埔寨的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根据这个意思,可以把“建设”改为“援外建设”之类的词。这样改了以后,“建设”与“援外”建立起了粘连关系,符合“建设”的使用要求,表意也明晰了。
溅落 jiànluò
2024年6月6日《黑龙江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我与中央大街》。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当华灯初放,光影溅落在铮亮的花岗岩路面上,遍地生辉,似与星汉相接。”这个句子中的“溅落”一词使用有误。“溅落”指固体的重物从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之类的水域中,又特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按计划落入海洋。“溅落”的行为主体是固体的重物,这个行为的发生限定在水域,当“溅落”这一行为发生时,承受其落入的水域会视重物的分量不同而产生相应程度的波浪反应。句中“溅落”的行为主体是“光影”,这一行为发生在“花岗岩路面”上,一方面“光影”不是固体,也没有重量,另一方面“花岗岩路面”不是水域,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溅落”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溅落”改为“洒落”。“洒落”的意思是分散地落下,它的行为主体应该是轻盈的物体,如花朵、小雨、雪花之类,句中的“光影”也可适用。
挖空心思 wākōng-xīnsī
2024年6月6日《光明日报》第1版刊登文章《文无定法四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文无定法,标题亦必须挖空心思斟酌,使它像初升的太阳,抢先透出一缕诱人的曦光。”这个句子中的“挖空心思”使用有误。“挖空心思”的意思是费尽心计。“挖空心思”含有贬义,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负面性评价。句中的“挖空心思”形容“斟酌”这种行为,而“斟酌”的目标是在写文章时确定“标题”,写作中包括确定“标题”在内的“斟酌”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在通常的社会评价中并没有负面性,使用“挖空心思”来形容这种行为,在情感上是不适合的。一般地说,可以把“挖空心思”改为“殚精竭虑”之类的话语。“殚精竭虑”意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这个短语含有褒义,可以用于有正面评价的使用对象。但就这个句子而言,因为其使用对象是“斟酌”,而“斟酌”本身有思考的意思,但它与“殚精竭虑”在思考的表现程度上有高低之别,因此改为“殚精竭虑”虽然解决了原来用的“挖空心思”所产生的问题,但也不是很合适。就这个句子来说,把“挖空心思”改为“反复”之类的词就可以了。“反复”表示一遍又一遍,用于形容“斟酌”,可以表示出“斟酌”的行为主体对这一行为的认真态度,也是可以的。另外要指出的是,这个句子说的“文无定法”是文章写作的一个观点,它与这个句子所说的确定标题不在一个话题范畴,句中的说法是把确定标题作为论证“文无定法”的一个论据来看待了,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刘诗扬


165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085)自在 一介书生 拔擢 薄弱
咬文嚼词(085)
自在 zìzài
2024年6月7日《文艺报》第2版刊登文章《大水,到底该不该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大水,这一自在的地理现象,竟掌握了决定共同体生死存亡的权力,真是奇哉怪也!”这个句子中的“自在”一词使用有误。“自在”的意思是不受拘束,安闲舒适。“自在”是人在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自在”的使用对象是“大水”,但“大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没有意识,因此不可能像人一样表现出精神状态,“自在”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句中使用“自在”来形容“大水”,意在表示“大水”不是在人力支配之下产生的,但“自在”没有这样的词义。可以把“自在”连同它后面的结构助词“的”一起删去。句中已说明“大水”是一种“地理现象”,而“地理现象”都应该不是人力能操控的,因此,删去“自在”并不影响原意的表达。【另按】《现代汉语词典》对“自在”给出了两个读音,并按不同的读音分立为两个词目,“自在”①注读音为zìzài,释义为“形容词。自由;不受拘束:逍遥~。”“自在”②注读音为zì·zai(“在”读轻声),释义为“形容词。安闲舒适:他们俩的小日子过得挺~。”按《现汉》凡例,“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分立条目”,这实际上是把这两个“自在”当作同形异义词来处理了。但是,同形异义词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虽然在词形上相同,但在词的产生上有各自互无关系的源流,它们在词义上也不存在互相影响,同形只是一种“碰巧”出现的情况。而《现汉》为“自在”分立的这两个词目,在词义上是互有关联的,将它们立为两个词目的理由就是诸音上稍有区别,而这种区别只是在是否读轻声上显示出来,这种在读音上的细微差别只是在汉语使用的部分区域才有体现,并不必然在普通话中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由于以读音区别的这两个词的词义并无明显不同,将其分立为两个词目,没有充足的说服力。因此,建议《现汉》把分立为两个词目的“自在”合而为一,不仅读音可以合并,其义项也可以归并为一个。
一介书生 yījiè shūshēng2024年6月7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百岁王火》。文中写道:“他身材瘦削,身着一套干练的西装,更显俊朗挺拔。一看就是一介书生,温文尔雅,岁月的霜雪,似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一丝痕迹。”这节文字中的“一个书生”使用有误。“一介书生”的意思是一个读书人。“一介书生”是对人的一种身份评定,含有对使用对象轻蔑的色彩。正由于此,“一介书生”常用于自称,显示出使用者自谦的态度,如“我不过一介书生,何以受此厚爱”,如果是他人对使用对象用这个称呼,则表示对其轻蔑的态度,如“此人乃一介书生而已,何足挂齿”。这节文字中“一介如生”用于作者对“他”的身份评定,但从其行文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是充满敬意的,在这种语境之下,“一介书生”的使用使作者的这种情感出现了扭曲,是不合适的。可以把“一介书生”改为“一个读书人”之类的话语。“一个读书人”和“一介书生”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前者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不带感情色彩,用在这节文字中不会损害作者对使用对象“他”的敬意,因此是合适的。“介”是汉语早期白话中的一个专用于人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只见于相对固定的短语中,用来表示人的身份,形容使用对象的身份微贱,除了“一介书生”,还有“一介草民”“一介武夫”之类,都含有一定的贬义。
拔擢 bázhuó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2024年6月9日刊登文章《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它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知识的贫乏,也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贫困的深渊,也赋予了数以亿计沉默的人以发言的空间。”这旬话中两处使用了“拔擢”一词,它们的使用都存在错误。“拔擢”的意思是提拔,即挑选人员让其担任更高的职务。句中的这两个“拔擢”,表示的意思都是让人离开某种具有负面性的环境,“拔擢”的词义与此不合。虽然这两个“拔擢”的使用存在相同的错误,但对它们的修改却不能一样。以第二个“拔擢”来说,可以改为“拔”,这个“拔”和原句“拔擢”后的“出”组成“拔出”后,可以表示往外拉出的意思,其指向对象通常应是某种低陷的处所,句中的“深渊”正是这样一个对象,“拔出”能够和它搭配。但对第一个“拔擢”却不能这样改,因为这个“拔擢”的指向对象“贫乏”不是某种低陷的处所,它与“拔擢”不能搭配,对第一个“拔擢”的修改,需要修改“拔擢”所在的整个分句,可以把“它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知识的贫乏”改为“它帮助数以亿计的人改变了知识的贫乏”。
薄弱 bóruò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2024年6月9日刊登文章《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他们的声音太薄弱了,在数量优势的压迫之下,他们或被淹没在巨大的众声喧哗之中,或者逐渐在污浊的海洋中被溺毙。”这个句子中的“薄弱”一词使用有误。“薄弱”的意思是不雄厚,不坚强,容易被破坏或出现动摇。”薄弱”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力量型的事物,如“兵力薄弱”“意志薄弱”。句中“薄弱”的使用对象是“声音”,但“声音”通常不表现为力量的大小,而是以音量的高低来显示,“薄弱”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薄弱”改为“微弱”。“微弱”的意思是小而弱,用来形容句中的“声音”,则表示“声音”比较低,让人不容易听到,用于句中正合适。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5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86)列表 名字 爱情 第三方
咬文嚼词(086)
列表 lièbiăo 名字 míngzì
(一)2024年6月11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文章《一个女人在走她自己的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扫一眼章节列表,就会发现那是一列诗歌的名字:‘在窗台前’‘红丝带’‘三个纽扣走自己的路’……谁敢说这不是诗歌呢?”这个句子中的“列表”和“名字”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列表”。“列表”指的是把相关内容用表格的形式排列出来。“列表”这个行为的结果必须是表格之类的文本形式,但句中说的是一本图书的“章节”的排列,通常情况下“章节”的排列不会是表格的形式,因此,“列表”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再看“名字”。“名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用一个或两个字(也有不止两个字的)跟姓合在一起,代表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称呼,二是指用一个或几个字代表某种事物,区别于别种事物。“名字”的这两个意思,分别可用于人和事物,句中的“名字”指的是有诗歌韵味的语句,并不表示某个事物的称呼,“名字”的使用不准确。可以把“列表”改为“目录”。“目录”有一个意思是指书刊上的章节标题,它们集中地编排于书刊的正文之外(通常是正文的前面)供读者检索之用,句中说是一本书中的“章节”标题,使用“目录”是合适的。可以把“名字”改为“语言”。“语言”有一个意思是指话语,句中说的是“‘在窗台前’‘红丝带’‘三个纽扣走自己的路’……”这些话语,从其内容看都有诗歌的韵味,是一种有特色的话语,使用“语言”是合适的。
(二)
2024年5月22日《新民晚报·家庭周刊》第1版刊登报道《沈勤贤:书写家乡60年》。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与此类似的,还有《“四脚蛇”暗避东佘山》《幽会路旁鹁鸪啼》……光看名字,读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有趣’二字。”这句话中的“名字”一词使用有误。“名字”的使用对象包括人和事物。需要注意的是,当某种事物有其特有的专用称说时,一般不使用“名字”。句中的“名字”,其使用对象是“《“四脚蛇”暗避东佘山》”“《幽会路旁鹁鸪啼》”,这两个使用对象都是文章,它们标明所指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对此有其特有的称说用语,即“标题”和“题目”。对这样的对象使用“名字”太过宽泛,是不合适的。可以把“名字”改为“标题”或“题目 ”。
爱情 àiqíng
2024年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7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平台中介下的爱情市场”。这篇文章中大量用到“爱情市场”这个概念,如:“大大小小的婚恋平台构成了整体性的基础网络,支撑着爱情市场的正常运作。”在“爱情市场”这个概念中,“爱情”一词的使用有误。“爱情”指的是男女相爱的感情。在“爱情市场”这个概念中,“爱情”与“市场”搭配,但“市场”是一种具有利益交换性质的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爱情”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必然具有外在性的表现形式,因此是不能构成“市场”的,也就是说,“爱情”不能和“市场”搭配。这篇文章用“爱情市场”表示男女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活动,但这不合“爱情”的词义。可以把“爱情”改为“婚姻”。“婚姻”指男女通过结婚这一形式而建立起夫妻关系。“婚姻”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活动,通常带有各种利益的重新组合和交换,从这一点说,把“婚姻”视为一种“市场”是可以的。必须指出的是,“婚姻”和“爱情”不是一回事,未婚男女产生了“爱情”可以组成“婚姻”,但在事实上并不必然如此,已建立婚姻的男女(即夫妻)之间可以没有“爱情”,已处婚姻之中的男女与配偶之外的异性也是可以产生“爱情”的。
第三方 dìsānfāng
2024年6月11日《长江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发行》。文中写道:“全集完整地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文献,遗留的手稿、草稿及书信。除了之前已知的著作、文章和书信,以及第三方写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信件外,这个版本还收录了一系列迄今未曾发表和新发现的资料。”这节文字中的“第三方”一词使用有误。“第三方”指的是在法律诉讼之类相关事务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当事双方以外的人或机构。“第三方”是相对于当事双方的地位而言,而这个词在使用中要求其当事双方必须处于对立状态。在这节文字中,当事双方应该是文中所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但他们并不处于对立状态,因此,在他们两人之外的另外的人或机构不能称为“第三方”。可以把“第三方”改为“他人”或“别人”。“他人”“别人”都是指当事人以外的另外的人,在这节文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引语所出文章标题所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发行”这件事的当事人,“他人”或“别人”就是指这两人之外的另外的人。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5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87)留念 蹲点 折合 康庄大道
咬文嚼词(087)
留念 liúniàn2024年6月11日第10版刊登文章《津门月季盛放,聊聊花与城的情缘》。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初夏时节,月季进入盛花期,月季花如同一张张绚丽的织锦,铺满了整个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的城市美感,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驻足留念。”这个句子中的“留念”一词使用有误。“留念”的意思是保留下来作为纪念。“留念”一般用于两种场合,一是对自己喜欢和怀念的人或事件,留下有关物品以作纪念,二是友人分别时馈赠物品以作纪念。“留念”所表示的行为具有抽象性,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市民和游客”在见到“城市”里的“月季花”后因为十分喜爱而“驻足”,但“驻足”并不是为了“留念”,而是为了观看、欣赏,这是一种具有具象色彩的行为,使用“留念”是不适合的。一般地说,可以把“留念”改为“观赏”之类的词。需要考虑到的是,在当前手机普及、拍照方便的背景下,“市民和游客”见到好看的景致,往往会拿出手机拍下相关场景,而这种行为有“留念”的需要。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这个句子又可视为出现了苟省的错误,在叙述中漏掉了对相关内容的必要纪录,造成“驻足”和“留念”的不适当搭配。在这样的情况下,则可把“留念”改为“拍照留念”之类的话。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留念”的释文是:“留作纪念(多用于临别馈赠):合影~∣离京时送她一支钢笔~。”这个释文用括注“多用于临别馈赠”限定了“留念”的使用场景,但这个限定并不符合“留念”的使用实际,“临别馈赠”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但单个的人保存下某种物品也有“留念”的意思,而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实际上《现汉》为“留念”提供的两条书证,其中“合影留念”就不是互相之间的馈赠。因此这个括注是片面的,反而影响人们对这个词的准确理解,可以删去。
蹲点 dūndiăn
微信公众号《新闻晨报》2024年6月10日刊登一篇报道,介绍2024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在银行销售的情况。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今日开售!1分钟售罄!有人蹲点还没买到……”这个标题中的“蹲点”一词使用有误。“蹲点”的意思是到某个基层单位参加实际工作,进行调查研究。“蹲点”是汉语使用主体区域党政事务治理和企业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作方法,其行为目标通常是了解实际情况并作出可以推广到全局的决策,其行为主体通常是相对于基层单位的上层官员或管理人员。这个标题说的是“储蓄国债”的购买者在银行营业点开门前就到营业点等候着以便“买到”,其行为主体不是营业点的上层官员或管理人员,他们的行为目的也不是进行调查研究或了解情况,“蹲点”的词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可以把“蹲点”改为“提前排队”之类的话语。
折合 zhéhé
微信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2024年6月11日刊登文章《“牛腩”该怎么读?》。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词典中的注音主要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各类字书和韵书,比如《广韵》‘腩’的反切是‘奴感切’,《大广益会玉篇》的反切是‘奴坎切’,折合成普通话都是nǎn,释义也都是‘煮肉’。”这个句子中的“折合”一词使用有误。“折合”指的是在实物和实物间、货币和货币间、实物和货币间按照比价进行计算,也可指同一实物的计量单位用另一种单位来计量。“折合”通常用于计算、计量之类与数字有关的场合,句中说的是对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奴感切”或“奴坎切”换成“普通话”的注音方法,这不是比价计算,也不是变换计量单位,而是一种方法的变换,“折合”不能适用。可以把“折合”改为“转换”。“转换”的意思是改变,改换,这个意思适用于句中。
康庄大道 kāngzhuāng-dàdào
《当代》2024年第3期刊登小说《女字旁》。文中写道:“自从和陈英茹打完电话,了解了当时多些的细节,对于寻回这两个对我意义非凡的故人,就意味着又多了些支持,但在赵尊看来,一切依然在死胡同里打转,离康庄大道还远得很。”(见该期刊物第82-83页)这个句子中的“康庄大道”使用有误。“康庄大道”的意思是宽阔平坦的大路,一般用来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句中说的是在“寻回这两个对我意义非凡的故人”这件事上能够顺利实现目的(按句中叙述这件事尚处于“依然在死胡同里打转”的局面),“康庄大道”的意思与此不合。可以把“康庄大道”改为“真相大白”之类的话语。“真相大白”的意思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完全清楚。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我”找不到“这两个对我意义非凡的故人”,不知道他们失踪的原因,“我”渴望了解到其中的原因,使用“真相大白”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