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创造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3:0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萌”:环球网这样创造拟人化新媒体形象


“环环”“球球”是较真、倔强、爱国的“媒体人”,这对萌宠熊猫,在PC端和各移动平台、新媒体账号中非常活跃。环球网用有个性、拟人化的新媒体形象表达观点与立场的方法,得到了受众、粉丝的称赞,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萌”:环球网这样创造拟人化新媒体形象
刘  洋
1

诞生:设计初衷

新闻原创内容以及来自环球时报的优质深度报道一直是环球网的拳头产品,在互联网上有广泛影响。不过从表达方式上讲,环球网还缺乏特色。
为了塑造更接地气的形象,环球网创立了一个虚拟人物——“环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观点与立场。最初,“环环”这个虚拟人物只是两个汉字,它常常出现在环球网新闻报道的结尾,做一个循规蹈矩的“新闻评论员”。当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都有了自身的动画形象,国资委新闻中心也有了“国资小新”时,“环环”也应该活起来。可活起来的“环环”应该是什么形象?
▲“环环”的最初形象。
环球网秉承环球时报“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新闻理念和价值观。“环环”必须坚守这一理念,但又不能过于强硬、高高在上。为此,我们对“环环”形象的首项要求是——萌。
论萌,没有动物比得过熊猫,熊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象征。环球网兼具内宣和外宣的双重使命,而在外国读者眼中,最具辨识度和接受度的中国形象非熊猫莫属。
▲“环环”形象的初期思考——根据要求展开头脑风暴。
经过核心团队长达两个月的讨论与反复修改,“环环”的形象最终定义为一只很萌、很爱国、有时候会闹闹脾气,但在国家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的雌性熊猫。此外,我们为她设计了伴侣——胖胖公熊猫“球球”。
2017年七夕,中国情人节这天,“环环”“球球”首次公开亮相,出现在环球网的七夕节品牌海报中。在环球网微博留言区,这对萌宠迅速获得好评。
2017年11月27日,环球网创办10周年纪念日,以“环环”“球球”为主体的关注条正式出现在环球网官方微信公众号页面顶部,替代了此前微信页面刻板的关注条。
“环环”“球球”终于“活”了。

▲最终定版的“环环”“球球”,一个头上有花,一个头上长草。
2

成长:使命与传播

所谓拟人化,并不只是名称萌、形象萌。有了生命的“环环”“球球”要有真的性格。什么是环球网的性格内核?——爱国。
“台独”“港独”兴风作浪,“环环”和“球球”要站出来坚定发声;萨德部署、贸易战打响,“环环”和“球球”要站出来表达中国人的立场;中国游客命丧普吉岛海域,或是被瑞典警察粗暴执法,“环环”和“球球”要站出来探寻真相……这是“环环”和“球球”的使命。读者见到他们,常常是在这样的场合。
首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新闻与评论是需要区分的。需要表达立场的时候——如上文提到的“场合”,环球网会在新闻报道的后面以“环环:”引出文字,表达态度。很多时候,读者会在环球网上看到驻外记者署名报道的结尾处有“环环:”——读者明白,从此处开始是环球网自己的话了。将评论与新闻报道分隔开,既表达了观点与立场,又坚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这里,评论的主体统一是“环环”,以避免给读者带来凌乱感。在环球体系中,“环球时报社评”是最严肃、最正式的评论,代表环球时报这张报纸的立场;而“环环”的评论语气、表述方式与社评有所不同,它用新媒体的方式、特殊的表达呈现环球网的立场。其次,每逢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环环”和“球球”也都会出现在环球网官方海报中,比如中秋、国庆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他们做成了表情包,方便读者在微信上下载、使用,强化品牌认同感。有了这些还不够。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情,是要过事儿的。读者与媒体间的交情,也是如此。
▲“环环”“球球”表情包,微信中可下载。
要让粉丝爱上“环环”,还需要实打实地经过一系列新闻事件的锤炼,让更多人看到“环环”的执着与操守。
2018年年初,万豪酒店集团官网将西藏列为“国家”,“环环”最先发现并报道,而后通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查证,“逼迫”万豪官网做出正确修改,被无数网民点赞。
“环环”也有很温情的一面。
2018年年初,台湾媒体报道中有“两枚导弹可以炸毁三峡大坝”的惊人言论,“环环”批评了发表此言论的台湾学者苏紫云。在台湾舆论场,“环环”的表态第一时间被转引是常事。岛内媒体人黄智贤就在节目中引述了“环环”的态度,同时澄清了其弟苏紫云的言论并非丧心病狂,而是被绿媒断章取义了。
第二天,环球网在报道中向被绿媒坑了的苏紫云道歉,澄清事实,没想到又引发黄智贤在微博和脸书上刊登长文,惊讶“大陆媒体的格局已到了如此地步”,并期待两岸彼此相爱。“环环”则于翌日刊文感谢黄智贤的“吃惊”,与她同盼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两岸媒体人这波温情互动,让人看到了环球网的正能量与实事求是精神,粉丝们了解到,“环环”是有情怀、有态度、有公信力的媒体形象。
▲“环环”与“球球”形象区别——不只是性别。
在“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事件”报道中,“环环”的公信力受到了考验。9月14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发出旅游安全提醒后,“环环”第一时间联络前方使馆,15日一早便刊发报道,讲述当事人曾先生一家的遭遇,对瑞典警察半夜里粗暴地把一对60多岁老夫妇扔在公墓边的做法提出批评。
文章在网上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微博上除了批评瑞典警察的声音,也有一大批人把矛头对准曾先生一家,指责其做法欠妥,甚至有人借机攻击试图保护同胞权益的中国使馆。
“环环”此时必须站出来。15日当天,“环环”先后借对事发酒店、瑞典警方的两篇独家采访回应网上质疑,16日环球网又刊登瑞典前方记者对墓地的实地探访,用真实的照片和采访报道击破了墓地里有24小时难民救助站等谣言。与此同时,对之前报道中存在偏差的数据作出纠正;随着事实全貌的进一步展现,环球网也对曾先生一家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但是,对于中国使馆保护本国公民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做法,“环环”自始至终力挺。
更重要的是,环球网是整个事件中唯一采访到中国游客、事发酒店、瑞典警方、瑞典检察院等事件所有当事方的中国媒体。
较真、倔强、爱国,这些性格特质让“环环”在国内国外都吸引了很多粉丝。在微博上,粉丝一旦发现“台独”迹象或其他新闻线索,会在第一时间通知“环环”。而整个环球系的内容通过环球网的平台对外发布,这让环球网成了最受外国人关注的中国新闻网站之一,也让“环环”成为最受他们关注的“媒体人”。
3

传播:移动优先

有个性形象和性格的“环环”,也要有方向。
在流量经济时代,“环环”的方向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移动优先。
在人员配置上,环球网新闻编辑团队大部分力量都已投入到移动端,这样一来,手机网、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成了“环环”当下的重点方向,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一点资讯”等渠道的运营推送,也是“环环”的重点工作领域。
这两年,环球网在上述平台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目前环球网头条号日均带量2000万PV,长期位列每周全网头条号榜单冠军位置。2017年30个亿PV,全网第一。2018年这种优势还在继续保持。环球网头条号粉丝已经近700万,排名全网前列。
▲环球网微信公众号关注条上的“环环”“球球”。
环球网企鹅号长期位列腾讯新闻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冠军位置。
环球网百家号位列媒体机构号影响力首位,粉丝140万,全网第一。
环球网在一点号、UC大鱼号、新浪看点号等渠道也长期位于排行榜前列。环球网PC端艾瑞排名仍然排在综合新闻网站前三。
写这篇文章时,环球网微信公众号粉丝已从两年前的15万涨到70万。微博粉丝从300万涨到1200万。环球网还打造出“这里是美国”“关于欧洲的一切”“韩国思密达”等特色微博微信账号,形成环球网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不包括渠道粉丝,仅“两微”粉丝就超过2000万。与此同时,环球网日均流量保持在7000万上下水平,3500万的独立访客。
这其中,有“环环”的一份功劳。当然“环环”还需更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公众号上的“环环”“球球”。
4

未来:迎风而上

有了点成绩,还想再进步,依靠什么?
首先是勇气,敢于创新,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
当下媒体圈,最主流的新领域,也是人人口中的风口,就是短视频。环球网从2017年底开始打造环视频,短短一年时间,成绩斐然。
2018年1月,环球网在西瓜视频开通了“环视频”新闻类展示账号“环看全球”,目前粉丝数近50万,总播放超过3亿,日均内容10篇,播放量200万,半年时间冲进短视频榜排名前3名,内容以国际时政和社会热点事件为主,积极主动利用新平台新渠道,发挥媒体责任,传播真相,传递正能量,每日均有播放量超100万的视频产生,200万以上爆款产品也是比比皆是。

不只是视频新闻产品,环球网也是抖音上“抖”得最欢的中央媒体。
6月8日入驻抖音,3个月内播放量近15亿,点赞近6000万,活跃粉丝150万,目前共发布400余条内容,其中播放超千万的多达30条。在抖音最新公布的全国媒体账号排名榜中,环球网抖音号位列第一。
抖音号的成功,在于摸索和掌握规律,并且迎合了网络上年轻人对正能量内容的渴求。当下的互联网舆论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越来越多年轻的读者、粉丝比外界想象中更加爱国、更加正能量。环球网的宣传秘诀,就是为这些爱国青年打造网上家园,让“环环”为他们代言,言他们所言,想他们所想。
“环环”是一个可以放下身段、不端着的国家级媒体的拟人化形象,是粉丝心中一个能够互动、可以沟通的网络大号。“环环”的追求,就是用最符合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方式,尽可能取得最大范围的传播,给读者讲“三观”最正的故事,讲最有中国特色的故事。
(作者系环球网执行副总编辑)
编辑:冉玲琳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0:28: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啥是佩奇
一、<啥是佩奇?>会说故事的导演张大鹏》
刷爆朋友圈的短视频《啥是佩奇?》是《小猪佩奇过大年》一片的宣导片,同时也是中国移动的植入广告片。
导演:张大鹏
摄影:朴松日
剪辑:董北
美术:孙一涵
录音:ada诗雪
    这部8分13秒的短片关注农村老大难问题,成为春节档最接地气的短片,也是2019年第一支刷屏短片。豆瓣评分也达到8.3分。

    姚澜:
    张大鹏作为一个广告导演,精准的直击痛点,笑中带泪水,对于广告来说,过年亲情题材是很难拍得清新脱俗硬核满满的,因为一旦搞不好,便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家庭绑架的沉重感,所以看《啥是佩奇》前半段时,我还有点儿担心,直到那句“全家都是猪”,嗯,我放心了。

    瞬间收藏家:
    今年(个人评选)最佳短片预定!单独作为短片拿出来可以秒杀绝大多数同行了!用心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感觉很像《心迷宫》,满满的生活细节一点没有那种隔应人的审丑,电影语言用的也不错没沦为嘴炮,油漆刷子没出来我就猜到了!假大空烂片看多了简直洗眼睛……PS 手机真心太旧了,电影院也不能接电话,但是……一窝猪噗哈哈233

    居居:
    叙事技巧和情感展现都很精彩。从广告角度来看,可以五星了。契合归乡的时间背景,将核心元素“佩奇”一再强调,一再延宕,慢慢地,成了悬念。最终,成了情感杀招。





    而导演张大鹏并不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温情又不失幽默感的短片,链家团圆三部曲中的《老张的团圆年》获得了2017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



    片子开始于黑白画面,原本喜庆的结婚庆典,因为老张的到来变了味儿。结婚的大姑娘到底姓王还姓张,几句话就道出了中国传统离异家庭背后掩藏的诸多伤痕。
    影片的确包含了很多链家网站的植入信息,但片子成色确实不错。台词生活化、接地气,故事动人又有设计感。最主要的是对于幽默成分和感人戏份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不但不觉得造作,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同样亲情题材的红星美凯龙爱家日八周年宣传片《爱下去,才是家》也出自于张大鹏导演。


    这支长达5分钟的情感视频,分别从三件家具切入,五年的双人床、十年的橱柜、三十年的躺椅,带大家见识了专业演员真实的「演技在线」,逐步展开主人公们与家的故事,最终达到自我与家的和解。





    导演张大鹏说,在这支影片的执导过程中,他刻意地追求分寸感,从影像到叙事不希望过猛。
    同时由于家居品牌整体影调上需要有些格调,个人也一直很想尝试偏日式的场景,于是这次场景美术师综合了《海街日记》和《小森林》,在棚内搭景拍摄。后期调色则是按照《海街日记》的富士胶片质感做的。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本科的张大鹏,(微博ID@张大鹏NB) 导演风格比较全面,但个人风格偏爱叙事故事和喜剧风格,有独立编剧的能力。除了亲情题材,他也尝试各种题材的叙事。
    一部为赤水河音乐节拍摄的宣传短片压抑上班族爆发短片《小野的复活》也颇受当代青年人的好评。




    迫于生计,被上司蹂躏敢怒不敢言。不记得自己意气风发的样子,甚至连手机都要24小时开机。相信很多工作了的小伙伴,都对片中的情节感同身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影片几乎要结束的时候,终于片名出现了。接下来一连串的狂拽炫酷,虽不现实,但看着实在过瘾。
    整部片子看下来,总有一种做梦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是导演特意设置的,把它放到现实中,也许是真实的,也许是不真实的,虚虚幻幻,有人看了不屑一顾,有人看了蠢蠢欲动。




    张大鹏说,这个片子找到我很痛快就接了。和伙伴们聊的很合拍,题材致敬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搏击俱乐部》。这回遗憾很多,因为夹在高密度的拍摄中间所以分散了精力,导致很多地方不足,因为篇幅短所以有些细节比较强刺激。包括表演,其实可以更内敛更有张力,为了求稳演员找的都是熟悉的好朋友,自己也客串了保安。其实片子很简单,但我刻意把拍摄时间拉到两天,大家就可以有一个更轻松的氛围。制作方面,后期特效选择的是CGFISH、调色则是HOMEBOY。
    除了亲情题材,张大鹏还拍过充满异域风情的《柬埔寨旅游形象篇》。




    从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到当地特色食物,再到唯美的异域风光。






    这部仅仅3分多钟的短片几乎展现了柬埔寨的一切美好。而大胆新颖的剪辑更是为短片增色不少。尽管这个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是看到片尾那一张张淳朴而安逸的脸,让这个朴素的国家意外的充满诱惑。
    张大鹏带领团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拍摄之后打磨成型。身着红袍赤裸着双脚的僧人远远走来,成了这佛塔寺庙遍布的国家虔诚的点缀。佛教作为柬埔寨的国教,全国有95%以上的居民信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片中有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寺庙,历经时间的打磨,每一片砖瓦仿佛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
除此之外,张大鹏还为很多不同的企业拍摄过宣传短片。有兴趣朋友找来观看。








    最近几年国产广告越来越好看,一大串事实的影响力也不上一则简单动人的故事。故事开辟了新的沟通方式,讲述和倾听者产生共鸣,故事十说服的艺术,十有效的传播策略,十与受众产生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信息素材 | 新片场、豆瓣
整理 | 舒砚

来源:微信公众号“轻叩”

二、《啥是佩奇》走红后淘宝热卖



编辑:马晓晴

图片7.png (372.49 KB, 下载次数: 29)

图片7.png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1:12:40 | 只看该作者
《啥是佩奇》刷屏之后


    一夜之间,小编日常充满学(chi)术(he)气(wan)息(le)的朋友圈多了许多疑问,纷纷求问《啥是佩奇》。
    曾经的网红“小猪佩奇”踏着“猪年诸可爱”的时间点,率先成为刷屏第一人。
壹   啥是佩奇

    《央视新闻》有云:佩奇者,生而为猪,不列颠人也。奇本为五岁稚童,初露锋芒以鬼畜为生,后以表情包、段子、短视频、带货王等利器引爆网络,奉为社会人之楷模。
     2004年5月31日,在英国第五电视台,粉皮肤长鼻子的佩奇第一次走上荧幕,在跋山涉水11年后,这只粉红小猪在通过“海关”检疫后成功登陆中国。登陆第一年,播放量就超过100亿次,成为央视早上七点时段收视第一的动画片节目。播出两年后,依然能平均每个月为优酷、爱奇艺带来2.5亿的点击量,也成为腾讯播放量最多的动画片。
    随着《小猪佩奇》第五季的上线,鬼畜类短视频集中发力,以B 站为例,多个网友制作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专业制作方言网络视频的“果子哥哥工作室”在 B 站投稿的《重庆版小猪佩奇来了》如今已经有近500万的播放量,更有广东话、四川话、东北话等多个版本,“小猪佩奇”风靡短视频,更成为“社会人”的标配。
据人民网2018年5月10日发布的《小猪佩奇“走红”传播路径分析与侵权风暴》显示,《小猪佩奇》在2017年创造了12亿美元零售额,通过800多个IP授权,更预计2020年将创造20亿美元零售额。而今迈步从头越,“顶级流量”在2019年继续发力,凭着《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广告宣传片——《啥是佩奇》率先引爆网络。仅仅数小时,“佩奇”各种登录热搜榜,“啥是佩奇”也以4亿阅读量和38.3万的讨论量,强势登上微博的话题榜的第二名,吸引各大主流媒体争相趁热度,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贰  《啥是佩奇》的走红背后

    《啥是佩奇》不过讲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临近过年,留守在家的还是没有了妻子的李玉宝老汉,等儿子带着一家回山村老家过年。通过信号极差的老年小手掌机,得知孙子想要“佩奇”,却不知“啥是佩奇”,然后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佩奇鼓风机”也应运而生。
    那么,这则简单的回家故事是如何让网友“又笑又哭”地呢?通过小编抠破脑阔地思索和整理,认为《啥是佩奇》能够从众多“练习生”中脱颖而出独占c位,除了本身形象可爱吸粉之外,还有如下四个亮点:
01“硬核IP”是引爆点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自从IP剧不断走红以来,IP已然成为走红必备。而“小猪佩奇”在经过动画的原生呈现、B站抖音的鬼畜视频二次加工传播以及“社会人”身份标签的进一步传播扩张,已然成为深入人心的“硬核”。作为“硬核的网红IP”,其本身就是影响力。
02 “不合时宜的矛盾”是关注点

    《啥是佩奇》的选题焦点和集中矛盾在于“佩奇是什么”。这个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似乎无法成为一个“问题”,但偏偏广告将它作为了“核心”,不仅能引人好奇和关注,更看到了新的“痛点”。
    我们生活在“流行”文化之中,所有传媒构建的“环境和认知”于我们都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因而我们总是忽略着越来越深的“数字鸿沟”。而宣传片将原本熟悉的事务“陌生化”,点出了我们所忽视的“矛盾”问题,成为了它重要的意义支撑点和影响散发点。
03 情感相通是切入点

    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带给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选择,我们走得越快,也就离父母“越远”。《啥是佩奇》不仅注意到“城市与乡村”、“老人与孩子”之间不断加深的“隔膜”,更用“爷爷的爱”来加深和传递。正如环球网所说,“它靠的是,让你不得不回忆起,曾经有人那么用心,那么执着的疼爱你。说到底,它靠的是咱中国人的情”。
    而事实上,“情”也是广告营销最能动人的地方。网友评论道,“中国人朴素情感和当下流行的温馨碰撞”“好感动,还记得我的小时候”……
04社交媒体是“病毒式传播”的发力点

    《啥是佩奇》真的能打动每一个人吗?事实上并不见得。但在以“社交媒体”为重要传播点的今天,越是能引发“互动”的,越是能为人所注意。
    《啥是佩奇》只是一个8分钟左右的小视频,本身的“碎片化”优势就极为适应当前的社交传播环境。而故事里面的“佩奇”、“思乡”、“老人与青年”、“城市与乡村”都能成为评论的话题。甚至连刘佩琦老师都能成为“评论焦点”。可见,“关注和评论”才是社交媒体时代的营销之道。
叁  走红之后的反思

    《啥是佩奇》的走红,触及到了我们的泪点和痛点,打通了我们的情感通道,让我们为之赞叹。但是哭过笑过之后,我们不禁沉思,它所刻画出的“环境”是否是真实的镜像?尤其是城乡隔阂和数字鸿沟,是否真的如它所呈现一样?
01城乡鸿沟真有这么大吗?

    农村老人不知道城市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这其实很符合逻辑。即使在城市,如果不是陪伴孩子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小猪佩奇。不过,城里人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搜索,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而农村老人的另一个“落后”之处,是可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短片中的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孙子之间,存在一种双重的隔膜。
    这个逻辑是大致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为了突出戏剧效果,短片把这种鸿沟严重夸大了。在短片外的世界,智能手机在农村已经非常普及,尽管也有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但是60岁以下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遍。
     此外,有外出打工经历的村里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所以,如果一个不上网的老年人,想搞清楚“啥是佩奇”,并不需要费那么大波折,他只要向稍微年轻一点的人询问就行。
02 这样的“乡村”是普遍存在的吗?

    《啥是佩奇》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假设的农村并不具有普遍性。片子里出现的牲畜、柴火、炊烟和老年人,以及要对大家进行智能手机培训的高音喇叭,这个场景是相当荒诞的。
    在短片的导演看来,乡村既是全方位落后的,也是与世隔绝的。所以,在那个老头心中,在城里当过保姆的就会成为一个权威。因为保姆去过城市,就意味着见多识广。这样的状况,可能在一些真正偏远的山村存在,在“北方农村”却并不具备普遍性。短片过分忽略了城乡之间,尤其是乡村和小城市之间的真实互动,人为地撕裂开城市和乡村的距离,设定出一个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且漏洞百出的乡村。
03 乡村形象应该是沉默失语的吗?

    城乡差别,当然也会有隔膜,但是却不是这种表面的、无理性的隔绝。乡村所面临的真实情况是:沉默地接受着“单向的流通”过程,城里淘汰的东西,会进入乡村;城里出现的隐疾,在乡村被放大,例如被驱赶到乡村的强污染小作坊。
    乡村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和城市对立的“另一个世界”,而在于它可能常常处在城乡关系中沉默的、丧失话语权的一方。《啥是佩奇》对乡村的想象,是刻板而简陋的,也是忸怩作态的。最后那一句,让农村人都跑到城里去看“佩奇”,其实倒隐含着对乡村的文化“霸权”:农村什么都没有了,连真正的猪,也变得没有意义。
    人们从十八环内瞭望十八弯,优越感便自带笑点。假如刘姥姥今天再入大观园,她的手机也会成为王熙凤眼里的稀罕物吧。她满地滚爬,寻找手机天线的动作,更会激起一片欢乐的空气。
    过年了,开心就好。但农村和农村人,并不是可以拿来消遣的对象。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安大话传播”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0V7FxDl5CrbLu_XOiMqVQ
154#
发表于 2019-1-20 12:45: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猪佩奇在华“复出” 先期宣传过年“催泪”

去年,小猪佩奇曾一度传出在抖音上被删除,据称是因为小猪佩奇成为“社会人”亚文化的象征。时隔不久又有报道,中国国家电影局批准了“小猪佩奇过大年”影片立项。如今,该片的先导片“啥是佩奇”在中国社交媒体刷屏。

   

小猪佩奇的形象在中国时常见到


(德国之声中文网)“啥是佩奇”讲述一位老人盼望儿孙回家过年,得知小孙子喜欢佩奇,而四处打听"啥是佩奇",最后用鼓风机自制了一个"佩奇"。不少网友评论说,联想到自己家人而感动。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仅是一个"煽情"的广告片。

这则在中国社交媒体刷屏的短片导演,也是即将于春节上映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导演。后者由"小猪佩奇"出品方Entertainment One与中国的阿里巴巴影业联合制作。中国媒体报道说,去年7月,中国国家电影局批准了该片的立项。电影局的备案单显示,该片讲述"汤圆、饺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除夕这天,爷爷奶奶与他们相聚。大家体验了传统习俗,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和佩奇乔治一样,每经历一件事情,就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彼此,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去年5月,中国视频网站抖音被传出"小猪佩奇"下架的消息。当时,半官方的《环球时报》英文版在一篇相关文章中说,小猪佩奇这个角色"没想到成了中国社会人亚文化的文化标志"。文章还解释了"社会人"的含义--即"那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通常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稳定工作的人","他们游手好闲,是党努力培养的年轻一代的反面"。

德国之声此前报道,当时网传一份抖音"社区规则"中,小猪佩奇被列为禁止元素。之后,抖音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回应称,并未封杀佩奇。《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援引分析认为这是"内容监管之下抖音强烈求生欲的表现"。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也分析称,抖音决定删除相关视频是防范于未然的自我审查,而不是政府下令禁播。

小猪佩奇在中国成为“社会人”亚文化的标志而火起来


"啥是佩奇"所使用的叙事手法和亲情主题,在国外的"软广告"宣传片中时常被使用。比如,德国连锁超市Edeka就曾推出过圣诞节以回家(#heimkommen)为标签的短片,其中一则视频在YouTube上有超过6000万个点击。

https://www.dw.com/zh/%E5%B0%8F%E7%8C%AA%E4%BD%A9%E5%A5%87%E5%9C%A8%E5%8D%8E%E5%A4%8D%E5%87%BA-%E5%85%88%E6%9C%9F%E5%AE%A3%E4%BC%A0%E8%BF%87%E5%B9%B4%E5%82%AC%E6%B3%AA/a-47134690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3:08: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晓晴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21:21: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林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21:28: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还是人家陈嘉庚当年睿智,修房子的时候就帽子戴东方的,其他全是西方的。现在号称嘉庚体建筑

编辑:何林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3:0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是扫码和钟楼合影,个人的头像就会显示在秦俑上面。

编辑:邢海波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22:00: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size=0.34]原标题:西安“变脸兵马俑”今晚成“黑脸”,网友大呼:别啊!
[size=0.34]这两天,一组竖立在钟楼附近的“秦俑发光人脸”刷屏西安人的朋友圈,引发全国网友关注,有人吐槽“吓哭”游客了,也有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想去试试。
[size=0.28] (via @秃子教授-Tuzi)

[size=0.28]

[size=0.28]

[size=0.34]不少人的朋友圈也被这个惊悚的夜景惊呆了。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34]据了解,这个兵马俑人脸灯光互动装置,采用3D建模技术,市民、游客可以免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在“兵马俑”内部操作室扫描后,可以将自己的面部显示在“兵马俑”的面部。
[size=0.28](via @秃子教授-Tuzi)

[size=0.28]

[size=0.34]“变脸兵马俑”的照片在网上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说太恐怖,有人说太丑,也有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想去试试。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34]有很多市民跃跃欲试
[size=0.34]打算今晚下班赶紧过去一睹为快。
[size=0.34]但很多人到了现场就傻了眼了:
[size=0.34]传说中使用23根LED灯组装而成的“秦俑发光人脸”今晚安静的站在路边,这才一天不到,兵马俑咋变“黑脸”了?昨晚还站在兵马俑前面的“碑林区欢迎你”已经被移到旁边花坛边。
[size=0.28]

[size=0.28]

[size=0.34]华商报记者了解到,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议论,碑林区回应,因为不停地被黑,只能将“变脸兵马俑”移除。
[size=0.34]今晚,记者在现场看到,慕名而来参观“变脸兵马俑”的人很多,看到兵马俑的脸并没有亮起,大家觉得很失望。
[size=0.28]

[size=0.34]来自浙江的游客苏先生说昨天在网上看到这个觉得特别好玩,今天专门和朋友过来,结果发现兵马俑的脸没亮,觉得很失望。西安的林女士和朋友专程带着外地朋友的照片前来,为的就是要帮外地朋友把脸投到兵马俑的脸上,和钟楼合个影。发现兵马俑的脸并没有亮,不停地问旁边的人什么时候会亮,得知不但不会亮,还有可能要被移除的时候,林女士觉得很不理解,只好拍了没有亮的兵马俑发给外地的朋友,然后离去。
[size=0.28]

[size=0.34]华商报记者在变脸兵马俑旁边发现,已经有吊车等工程车在路边待命。
[size=0.34]看到变脸兵马俑变“黑脸”,
[size=0.34]网友大呼:别啊!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28]

[size=0.34]华商报记者 张杰
[size=0.34]https://news.sina.cn/sh/2019-01-29/detail-ihrfqzka2152117.d.html?from=wap编辑:邢海波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21:30: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猪佩奇的中国奇观 | 鸣岳音频[color=rgba(0, 0, 0, 0.298039)]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039)]拨惹尘 [url=]鸣岳几时有[/url] [color=rgba(0, 0, 0, 0.298039)]今天


一头英国猪如何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蹿红?

《小猪佩奇》的走红经历了哪三波爆发?

为什么说抖音创造的不是内容而是符号?

“简单”为什么是小猪佩奇的IP秘诀?

为什么说贴小猪佩奇贴纸的和说“吓死宝宝了”的是同一波人?

为什么尼尔・波兹曼说童年已经消逝?

本期话题《小猪佩奇的中国奇观》

S01E10 小猪佩奇 | 鸣岳来自鸣岳几时有00:0025:25
⇧点击即可食用
本期作者 / 陈鸣 岳路平 剪辑 / 南瓜
特别鸣谢  食益家菜市场 & 马一木 & 天使读者团


0000001

今年《小猪佩奇》火了两次,上半年在抖音霸屏,年末又靠大电影的广告片《啥是佩奇》刷了一波屏。


小猪佩奇已经不仅仅是一头来自英国的猪。


《啥是佩奇》最后一幕的时候,村口一面白墙上刷着广告:“春节到城里去看佩奇”。“猪”已经被重新定义,住乡下的人也都不在乡下看猪了。






很多从年头聊到年尾的哥们,其实一集完整的《小猪佩奇》都没看过。大家不用知道剧情,知道这头粉色的猪长得像电吹风,掌握了这个造型基本上就可以聊了。佩奇是一个谈资,是一个可用的纹身贴。


很多人看《小猪佩奇》,也不是出于亲子教育的目的,他们的心情就像之前集体在网上玩《青蛙旅行》,不用有血缘关系,也不需要你是真的存在。


我负责照看你一下,你负责给我一些惊喜。



0000010

《小猪佩奇》火了三波。


它首先在英国由三个大男孩创造出来,经过几年的沉寂逐渐赢得了一批观众。


第二波火是来到了中国。最初的引爆点是四川话配音的《小猪佩奇》,就是每集开场那句话:“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弟弟”,短短的10秒特别适合于在抖音和B站轻轻地刷一刷。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压根就没看过一集,但是不妨碍《小猪佩奇》迅速蹿红。


这一家子猪,现在在中国的名气比约翰列侬、甲壳虫乐队、哈利波特都大,它已经成为英国文化在中国最接地气的一个符号。


第三波是最近的温情时期的“小猪佩奇”,凭借一部《啥是佩奇》刷遍了朋友圈。


这三波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这头英国猪大家压根已经不管它是来自于哪了,它成了一个由头,每个人聊自己关心的,跟猪可能都没关系,叫做“一家子猪,各自表述”。


《啥是佩奇》这个片子跟《小猪佩奇》原本的故事也没有任何关系。《小猪佩奇》讲的是猪的一家子,《啥是佩奇》是通过猪来讲一家子,是一个中国的城乡差距和空巢老人的故事。


现在的传播环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简单化、符号化。


比如在抖音火的那些网红,她们的动作都特别简单,配合Ku Qi Ku Qi Pa Pa的音乐,扮一下小猫的动作就结束了。你还在莫名其妙的时候,小姐姐就火了。小猪佩奇也是那几声猪叫,四川话那么一配音,它就火了。


这个传播时代,我们可以管它叫“喜刷刷派”。“喜刷刷派”无内容、无故事,完全就是一个符号,但是成了网民们的社交表情。



000011
《小猪佩奇》能火是因为它超级简单。在英国,它是教三四岁小孩讲话的,单词量永远不超过600。

配色也是如此,选用的基本都是红、黄、蓝三原色,加上一些非常鲜艳的副色。

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艺术家因为颜色鲜艳火起来。

梵高就是他那个时代颜色最鲜艳的。他的画一大秘诀是三对补色,分别是红配绿,蓝配橙,紫配黄。

红色的补色为什么是绿色?这是因为三原色里的另两者黄和蓝,混在一起形成绿。红跟绿就形成了补色。补色就是把三原色二元化。

梵高的画大多数是补色关系,所以它的作品是美术史当中最绚烂的。

梵高的前辈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也很绝,不调色,只是把三原色点上去。黄色点一点,蓝色点一点,观众退远了看就会感觉它是绿色。这叫点彩派,视觉效果特别强烈。

这个是艺术史上最会玩色彩的两个人。


后来出现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野兽派,从颜色和造型上看都非常小猪佩奇了。

再后来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他经常在报纸里面剪那些灰灰的肖像,比如玛丽莲梦露、毛主席的肖像,然后他把它们都三原色化,形成了波普艺术。

一旦波谱了,就特别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因为老百姓特别喜欢色素。喝瓶饮料,如果你颜色不鲜艳,小朋友就不喜欢喝了。

纽约有一位涂鸦艺术家凯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1990),也都用非常鲜艳的颜色,基本都是三原色。《小猪佩奇》由英国的三个大男孩创造出来,非常类似于涂鸦艺术。

每个流行符号后面都有一系列大师的加持,看似简单,那是因为抓住了要领。


000100

小猪佩奇在中国到底有多火,有一个很直观的数字。2018年的4月单月,有3000万次人在淘宝搜“小猪佩奇”四个字,来自英国一头猪已经变成了中国的带货王。


我有天去上海出差,见个朋友,是个特别man的人,一脸络腮胡,一身腱子肉,说话粗声粗气,定睛一看,发现他西装外套上面缝着一只小猪佩奇。


生活里越来越多这样的“萌化壮士”。他们跟说“吓死宝宝了”的大概率是同一拨人。这种画风越来越讨喜。


以前学者尼尔・波兹曼写过一本书叫《童年的消逝》,讲的就是大众媒介的传播和泛滥会使得成年人越来越幼稚化,儿童越来越成年化。



过去有一句流行的哲学语言叫“世界即文本”。就是说世界是由书本堆起来的,我们都得读书。那个时候的真理,那个时候的故事,那个时候的意义都是文字构造的。


但是自从有电视机之后,特别现在还有互联网,我们传播的信息主要是图像。


于是小猪佩奇这种萌萌的图像尤其具备了穿透力,它男女老少跨国界通杀通吃。因为你说一个英文单词,英文世界的人才理解,但是一只长得像电吹风一样的小猪,三岁小孩都可以理解。


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个儿童片了,它是一组超级具有穿透力的信息包。


色彩鲜艳的小猪佩奇如此的风靡中国,很符合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观察,他曾经发表过一个《幼稚力宣言》,提出“幼稚”作为一种力量正在成为潮流。


村上隆最有名最引起争议的一件作品,是一个超级天真萌的少女,长着一对很大的乳房,乳汁围绕着她的全身,但是你一点都不觉得淫秽。


这个作品实际上道出了日本这几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无论他们长到三十岁、四十岁,他们在大众媒体的喂养下,心理特征就凝固在最天真的五六岁。


当时大前研一还写过两本书叫《低智商社会》、《低欲望社会》,三浦展写过一本《下流社会》,当你把这些词全部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它是一类词,它表达的是一个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低成本地持续地获得快感。



村上隆当年发表《幼稚力宣言》,要用作品来支撑,但今天《小猪佩奇》是全民狂欢,是所有人来创作,不是一个村上隆来创作,也不是谁策展出来的。


我们无力判断它是好是坏,但是幼稚力席卷中国互联网已经是事实。



000101


去年上半年抖音上面最火的是《小猪佩奇》,下半年是《沙漠骆驼》。两个画风完全不同,佩奇是欢乐、开心、搞怪、黑色幽默,骆驼是悲观、坚持、希望

释放自我。


《沙漠骆驼》画风一会儿西域,一会儿摇滚,活脱脱是火锅店里弄出来的。但它和《小猪佩奇》一样,都是全民协作、全民参与的产物。“释放自我”四个字是一个出口,一个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接头暗号。


过去大概三四年里面,互联网的流行词高频度地出现在bilibili,这几年更多是从抖音出来了。


早几年还对B站嗤之以鼻、嫌他幼稚的人,这几年会很崩溃地发现,原来跟抖音比,B站还算老成持重、非常学术的。


抖音时代承载社会心理的容器,不再是长篇巨制,而是一个轻飘飘的符号,是那头电吹风形象的粉猪。而且你不用去问它里面有什么内容,因为网民会给他注射内容。


与此同时,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一个符号要活下来太难了。一不小心还死了,比如 D&G 的筷子。张一鸣的团队身上就能看到很强的“求生欲”,因为抖音最容易出事。


《小猪佩奇》被下架半年之后,又以《啥是佩奇》的形式归来,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给“社会人”的符号消毒了。它被注入了新的意义,符合主旋律了,“空巢老人”这个话题完全可以上春晚。


小猪佩奇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国文化基因,上一次如此深度的中英协作还是“香港”。小猪佩奇未来的成长就看它有没有香港那样的生命力和运气了。



鸣岳几时有?
每周四
陈鸣 岳路平
和你说说
流行文化
背后的梗


                                                                                                                                              编辑:邢海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