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7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6)
整齐 zhěngqí 明了 míngliǎo
2022年10月3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公园打开围墙,穿街过巷处处是风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走在中山公园内,暖风轻抚梧桐叶,绿茵步道整齐明了,一抬头瞥见车水马龙穿行而过。”这个句子中的“整齐”和“明了”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整齐”。“整齐”是一个多义词,它可指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如“队伍整齐”;指事物的外形规则,完整,在大小、长短、高低等各方面没有差别或相差较小,如“一排整齐的瓦房”;指程度、水平等大致相同,相差较小,如“这个班的学生成绩很整齐”;等等。“整齐”的词义虽然比较丰富,但在使用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其使用对象必须具有群体性,单体性的事物不能使用“整齐”。句中“整齐”的使用对象是“绿茵步道”,这个“绿茵步道”位于“中山公园内”,按常规情况来理解,一个公园内的步道,通常都是单体性的,即使这个公园内有多条步道,也不大可能集中在一处,这样,句中的“绿茵步道”作为单体性的事物,“整齐”不能适用。
再看“明了”。“明了”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清楚地知道或懂得,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不甚明了”;作形容词用时指清晰明白,如“这番话简单明了,我一听就懂”。“明了”的这两个词义虽然词性不同,但它们在使用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它们的使用对象都要求具有抽象性。句中的“明了”,其使用对象是“绿茵步道”,这是一个具有具象性的事物,“明了”不能适用。
“整齐”不能适用于单体性的“绿茵步道”,“明了”不能适用于具象的“绿茵步道”,对这两个词的修改,就要选择可以适用于这个对象的词语。可以把“整齐明了”改为“宽敞干净”之类的话语。要注意的是,这并不表示用“宽敞”替换“整齐”,用“干净”替换“明了”,只是选择了两个适用于“绿茵步道”的形容词来替换原来不适用的两个词,并且,这样的修改也不是唯一的,还可以选择另外适用于“绿茵步道”的词来替换“整齐”和“明了”。
编辑:屈妍君

157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16:3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157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1:2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7)
冷若冰霜 lěngruòbīngshuāng
2022年10月7日《扬子晚报》第1版刊登报道《明天寒露,菊黄蟹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明天15点22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此时节白天秋高气爽,夜晚冷若冰霜。”句中的“冷若冰霜”使用有误。
“冷若冰霜”的意思是对人很冷淡,就像冬天的冰霜一样让人感到寒冷,形容对人缺乏热情,也形容一个人过分严肃而让人难以接近。句中用“冷若冰霜”来形容天气寒冷,这不合这个成语的语义。
可以把“冷若冰霜”改为“寒意袭人”之类的话语。形容寒冷的词语很丰富,需要根据寒冷的程度挑选使用。就引语所出全文所描写的“寒露”时节来说,通常来说天气开始转凉,但还不是十分寒冷,使用“寒意袭人”之类的话语是合适的。
另外,这个句子所描写的“白天”和“夜晚”的气温分别是“秋高气爽”和“寒意袭人”(从“冷若冰霜”修改而来),这两者之间存在转折的语意,宜在“夜晚”之前加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或“但是”),或在“夜晚”之后加表示转折的副词“却”。
编辑:屈妍君

157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1:29: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8)
随便 suíbiàn 随意 suíyì 潦草 liáocǎo
(一)
2021年1月11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报道《从淦女士到冯先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单凭学识、才气、名气,随便随意,而是一直践行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原则。”文中的“随便”“随意”两个词使用有误。
“随便”是一个多义词,句中的意思是不拘束,不受限制,“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思。“随便”和“随意”在句中并列在一起,它们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都表示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但当“随便”和“随意”这样用的时候,它们都是形容词,叙写的是行为主体的一种状态,而不是行为主体所做出的行为。句中的“随便”和“随意”做了“她”的谓语,使这两个词用为动词,这是把这两个形容词当作动词用了,这不符合这两个词的使用要求。
“随便”“随意”在句中可以用,但需要把“随便随意”改为“随便随意地讲课”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和行为主体“她”搭配的动词是“讲课”,而“随便随意”则是动词“讲课”的修饰语,符合这两个词作为形容词的正当用途。
(二)
2022年10月8日《楚天都市报》第13版刊登文章《荒岛寻羊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进湖区起初的感觉不太好,两旁的民宅很随意,景观也很潦草,跟千百个乡村并无两样。”句中的“随意”“潦草”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随意”。“随意”是人的一种行为状态,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用“随意”来形容作为事物的“两旁的民宅”,这超出了“随意”的使用范围。句中说的是“两旁的民宅”不整齐,杂乱无章,“随意”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潦草”。“潦草”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写的字不工整,难以辨识,如“字迹潦草”;二是指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如“浮皮潦草”。“潦草”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对象都要求是由人制作的事物或人做事本身的过程。句中“潦草”的使用对象是“景观”,但“景观”通常来说是自然事物,不是人制作出来的(当然,现在有人造的“景观”,但在句中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只能认为这个“景观”是自然事物),“潦草”不能适用。
“随意”和“潦草”都可以改为“凌乱”“杂乱”之类的词(可以把这两个词分别用于“两旁的民宅”和“景观”)。“凌乱”“杂乱”都可表示不整齐,缺少秩序的意思,用来形容“两旁的民宅”和“景观”的状态是可以的。当然,如果句中的“景观”是人工制作的,可以不改“潦草”,但需要对“景观”作出特别说明,如把它改为“人工景观”。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潦草”的释义给出了两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的释文是“(字)不工整”(书证略),这个释义是不完整的,未能揭示出“潦草”这个义项的真正词义。“工整”的意思是端正整齐,刚刚进学校的小学生写的字很难做到端正整齐,也就是“不工整”,但不能认为他们的字是“潦草”的。“潦草”用于形容字迹时,关键在于写字的人态度不认真,写出的字让人难以辨识,而仅仅是不工整的字,只是看上去不好看,但辨识基本上是不困难的,就不能称为“潦草”。因此,《现汉》对“潦草”这个义项的释义应该是写出的字不工整,难以辨识,这样的释义才是义素齐全的。
编辑:屈妍君

157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每日一怼(1489)
纺织 fǎngzhī
(一)
2022年10月9日《大众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超乎想象的纺织》。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聚乳酸纤维表面光滑,但纺织成高品质细纱的难度大。”这个句子中的“纺织”一词使用有误。
“纺织”指的是把棉、麻、丝、毛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再把纺出的纱或线织成布帛、呢绒等。“纺织”是一个合成词,包括“纺”和“织”两个动作,其中“纺”的指向对象是纱、线之类的事物,“织”的指向对象是布帛、呢绒之类的事物,这对“纺织”的指向对象有重要影响。在“纺”和“织”这两道工序中,“织”总是在“纺”之后,因此“纺织”作为一个动词,其指向对象可以和“织”大致一样,即布帛、呢绒等都可以接受“纺织”的支配,但纱、线之类的事物不能接受“纺织”的支配。句中“纺织”的指向对象是“细纱”,两者不能搭配。
可以把“纺织”改为“纺”。
(二)
2020年11月21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老坦克”的乡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新自行车入手,我如获至宝,先用干净的毛巾给它浑身上下擦拭得锃亮,随后,向农民讨了纺织的新土布条,将车子三角梁架包裹缠绕,把自行车装扮得像一个面容光鲜、衣着时尚的新郎那般……”这个句子中“纺织”一词的使用有不妥之处。
“纺织”在这个句子中做了“新土布条”的定语,对“新土布条”起限制作用。限制语的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从其被限制词语中抽取符合限制的部分,以区别于被限制词语中的其他部分,如“王先生的藏书”,“王先生”是“藏书”的限制语,表明这里说的“藏书”只是指属于“王先生”的那部分,而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藏书”。这就要求限制语能够有区别于同类事物的显著特征。在上引句子中,用“纺织”限制“新土布条”,但就常理来说,“新土布条”都是通过“纺织”产生的,世界上不存在可以绕开“纺织”而产生的“新土布条”。因此,句中使用“纺织”来对“新土布条”作出限制基本上是废话,起不到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作用。
在汉语使用的本土中国,“纺织”虽然是一个称得上古老的人类活动,但在中国古代,“纺织”主要依赖手工及借助简单的手控器具来操作,即使进入近古,也基本上局限于家庭作坊。在欧洲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后,以大机器为标志的纺织工厂迅速取代了家庭作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间曾经把机器生产的布帛称为“洋布”,而把原来手工作坊制作的布帛称为“土布”。但是,不管是“洋布”还是“土布”,它们都是经过“纺织”产生的事物。作者用“纺织”来作为“新土布条”的限制语,以区别于用大机器生产的布,但由于“纺织”可以把这两种生产方式都涵盖起来,也就是说由于“纺织”一词使用不合适,作者的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一般来说,可以在“纺织”前加上“他们自己”之类的话语,用“他们自己纺织”来作为“新土布条”的限制语,可以和大机器生产的产品作出区别。但是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拖沓,更合适的是可以把“纺织”改为“自制”之类的词,用“自制”来对“新土布条”作出限制,以区别于从市场购进的布帛,表意就清晰了。
编辑:吴漫

157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1 11:3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0)
蔬菜shūcài
采购 cǎigòu
(一)
2022年10月10日《兰州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我市蔬菜粮油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市民王女士在七里河区曦华源农贸市场采购了猪肉、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句中的“采购”和“蔬菜”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采购”。“采购”的意思是选择购买。“采购”的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大量购买的物品或单次购买种类较多的物品,因此更多用于厂矿以及机关事业等有集体工作和生活要求的单位。句中“采购”的行为主体“王女士”买了“猪肉、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这个短语存在问题,见下文对“蔬菜”的分析),句中已点明是“家常”需要,也就是说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购买,从常理来说购买量是不会很多的,“采购”不能适用。
再看“蔬菜”。“蔬菜”指的是可以做菜食用的草本植物,也包括有的木本植物的嫩茎、嫩叶以及菌类。在“蔬菜”这个概念之下,可以细分出各种种类,但分出的种类都应具有“蔬菜”的特性。句中的“蔬菜”前,列举了“王女士”买的一些副食品,它们以并列的形式出现,构成“猪肉、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的短语,其中的“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属于“蔬菜”,但“猪肉”不属于“蔬菜”,因此这个并列短语的使用有问题,属概念“蔬菜”不能涵盖前述各个种概念。
可以把“采购”改为“买”或“购买”“采买”之类的词。这几个词都是指用钱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它对使用对象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可以适用于句中“王女士”因家庭生活需要而购买副食品的行为。可以把“蔬菜”改为“副食品”。“副食品”指鱼肉蔬菜等各种可以制作菜肴的物品,它既包括蔬菜,也包括“猪肉”等各种荤菜。
对后一个问题,还可以有另一种修改。如果把“猪肉”和“土豆”之间的顿号改为连词“和”(其他顿号不变),那么,可以理解为“猪肉”不再是和“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并列,而是和“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并列,也就是说,属概念“蔬菜”下的种概念是“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猪肉”则被排除在“蔬菜”之外。这样,“蔬菜”也就不用改为“副食品”了。
(二)
2022年5月15日《长江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一款治疗肝癌的靶向药降价650元》。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药品挂网价也就是药品在全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公示的价格,供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这个句子中两处用到了“采购”一词,其中第二个“采购”使用有误。
“采购”在这个句子中有两处用到,一是“采购平台”,“采购”做了名词“平台”的修饰语,表示这个“平台”是从事“采购”活动的场所,这是可以的。第二个“采购”的指向对象往上回溯,只能是句子的主语“药品挂网价”,但“药品挂网价”不是“采购”的对象,它应该是从事“采购”活动时的价格依据,这个“采购”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第二个“采购”改为“采购时使用”之类的话语。“药品挂网价”可以“供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在从事“采购”活动时派用场,这样的修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采购”的释义将这个词分为动词和名词两个义项,这未尝不可,其中对动词的释义为“选择购买(多指为机关或企业)”(书证略)。这个释义未揭出“采购”动词义的核心义素,“采购”的核心义素在于购买的东西在数量上要求比较多,由于这通常是机关或企业的行为,这才使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但如果是家庭购买足够多数量的物品,比如为婚丧活动举办家宴时购买大量主副食品,同样可以称为“采购”,而即使是机关或企业,如果购买数量很少,比如办公室里临时没笔了到商店买一支,一般也不说“采购”。可见“为机关或企业”而购买并不是“采购”的核心义素,这是《现汉》对“采购”动词义释义的一个重要缺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采购”也分为动词和名词两个义项,其中对动词义的释义是“选择购置(多指大宗的或种类较多的物品)”。相比之下,《现规》准确地揭出了“采购”动词义的核心义素,但是它为这个词义写的释文中“购置”一词的使用不准确。“购置”意为购买长期使用的物品,它的指向对象通常不能是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而厂矿企业大量购进的原材料、食堂大量购进的主副食品,都是一次性消耗品,但它们仍然属于“采购”的对象,因此,“购置”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像《现汉》一样用“购买”就可以了。
编辑:吴漫

157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5:5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1)
特质 tèzhì
(一)
2022年10月11日《解放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10万年前的历史离我们远吗》。文中写道:“新的发现在时时地完善、订正甚至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这也恰恰是考古学最大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却最不该有因循守旧的特质。”这段文字中的“特质”一词使用有误。
“特质”指的是人特有的品质或事物特有的性质。“特质”的所指内容,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如“劳动人民具有艰苦朴素的特质”。句中的“特质”,指的是“因循守旧”,但“因循守旧”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具有负面性,“特质”不能适用。
可以把“特质”改为“习性”或“秉性”。“习性”指的是长期形成的不容易改变的性格特征,“秉性”指本性,这两个词所指的内容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以负面居多),用在这段文字中是合适的,
(二)
2020年11月9日《北京晚报》第22版刊登文章《钱锺书作诗好用“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钱锺书对写作有一种强烈的创新特质。”句中的“特质”一词使用有误。
“特质”在这个句子中用于“钱锺书”这一个人,其内容是“创新”,这本来是可以的。但是,句中的“创新特质”做了动词“有”的宾语,而“有”的前面有介词结构“对写作”,整个句子表现为介词结构“对写作”修饰动词“有”(也可理解为修饰动宾结构“有一种强烈的创新特质”)。介词结构“对……”用于修饰人的行为时,一般是用来叙写人对待某事或某物的态度,而不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品质,按这样的理解,句中的“特质”,就是指“钱锺书”对待“写作”的一种态度,但这与“特质”的词义不合。
可以把“特质”改为“要求”“追求”之类的词。“要求”有一个词义指提出愿望,“追求”有一个词义指寻求、探索,它们都可以和“创新”搭配在一起,表示使用对象在“创新”方面的要求。
编辑:吴漫

157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22:0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2)
品行 pĭnxíng
2022年10月12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以文字逐光》。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蜀花这种随意开在坡上岭下毫不起眼的花儿因此有了热度,被层层挖掘出它内外兼修的品行以及被遗忘的文化内涵。”句中的“品行”一词使用有误。
“品行”指的是能够反映一个人道德状况的行为。“品行”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品行”的使用对象是“蜀花”,但“蜀花”是一种植物,不可能产生道德,因此“品行”不能适用。
可以把“品行”改为“品质”“品格”“品位”之类的词。“品质”可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出的思想、认识、品性上的本质,也可指物品的质量;“品格”指人的品性,品行,也可指人所喜爱或创造的物品的风格或质量;“品位”可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这几个词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句中的“蜀花”是一种物品,从句中乃至引语所出全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很喜爱,因此,使用这几个词来替换“品行”都是可以的。
编辑:吴漫

157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21:11: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3)
种植zhòngzhí
2022年10月12日《今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梦里的茄子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小时候父亲在屋后建了个菜园,有半亩地大小,园子里种植了各种蔬菜。”句中的“种植”一词使用有误。
“种植”指的是把植物的种子埋在土里,或指把植物的幼苗栽在地里。从“种植”的词义可以看出,“种植”是一个合成词,由“种”和“植”两个词素合成,它体现了“种植”的两个方面,即播种种子和栽培幼苗,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种植”对指向对象的要求。通常来说,生长期短的草本植物只需要播种就可以了,但生长期长的木本植物在播种之后还需要移栽幼苗才算完成了“种植”,这就是说,对一些草本植物来说,只需要“种”而不需要“植”,因此,“种植”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木本植物以及一些植株相对比较高大的草本植物(如水稻、麦子),句中“种植”的指向对象是“蔬菜”,但一般意义的“蔬菜”都是草本植物,植株也比较矮小,“种植”不能适用。
可以把“种植”改为“种”。“种”的意思是把植物的种子或幼苗的根部埋在土里,让它发芽、生长,这个意思和“种植”基本一样,但它的使用范围比“种植”广泛得多,不管什么类型的植物,都可以接受“种”的支配。相比之下,“植”只能指把植物的幼苗栽到土里,很多不需要这道程序的草本植物就不能接受它的支配,这也是“种植”不能和“蔬菜”搭配的一个原因。“种”的使用范围大,这使它在现代汉语中能够继续表现为一个词,而“植”因为使用范围小,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下沉为一个词素,需要和别的词素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表意。
编辑:吴漫

158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5 13:34: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4
吐露 tŭlù 承袭 chéngxí 技能 jìnéng 错乱cuòluàn
2022年10月14日《今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乡语如巢》。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极少吐露自己的乡语,一来是周围没有同乡人,二来是承袭了年幼时修炼而成的技能,绝不错乱混淆语境。”这个句子中的“吐露”“承袭”“技能”和“错乱”等四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吐露”。“吐露”的意思是把真心话或实际情况向他人说出来,如“吐露心声”“吐露实情”。“吐露”的指向对象是行为主体所说的内容,而不是行为主体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句中“吐露”的指向对象是“自己的乡语”,这是语言的形式,“吐露”不能适用。
再看“承袭”。“承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沿袭,如“承袭旧制”,含有贬义;二是指继承,如“承袭爵位”“承袭传统”,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承袭”的这两个意思有一个共同点,都要求其行为主体是从他人(一般应是上代人)处接续有关内容,其指向对象不能是行为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事物。句中“承袭”的指向对象为“年幼时修炼而成的技能”(其中“技能”的使用也有错误,下文另议),既然是“年幼时修炼而成”,就说明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承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技能”。“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环境是工农业生产等职业活动,句中的“技能”指的是行为主体使用“乡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一般来说应该是指作者使用普通话),但在句中的语境下,作者使用普通话并不在职业状态之中。当然,在现代社会分工中,诸如主持人、播音员、曲艺演员、配音演员、口技演员等以语言为工具的职业劳动,“技能”是可以用的,但句中没有这些方面的语境,因此,“技能”在句中不合使用。
再看“错乱”。“错乱”意为无次序,不在正常状态。“错乱”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错乱”和“混淆”并列在一起,共同支配宾语“语境”。但是,“混淆”是一个动词,可以这样用,而“错乱”因为是形容词,不能这样用。
可以把“吐露”改为“使用”或“暴露”。“使用”即用,意思是让某种事物为自己某种目的服务,在这个句子中就是说让“乡语”为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服务;“暴露”意为使原来隐蔽的事物公开或显现,在这个句子中就是指原来自己不为人所知的“乡语”得以让别人知道。“使用”和“暴露”都能支配“乡语”,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前者是行为主体的主动作为,后者是行为主体的被动作为。“承袭”和“技能”的错误可以一起修改,可以把“二来是承袭了年幼时修炼而成的技能”改为“二来是年幼时就修炼成了普通话”之类的话语。“错乱”则可以删去,用“混淆”支配“语境”就可以了。
编辑:吴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