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70#
发表于 2023-6-21 23:30: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科技观察丨推特API收费引争议,让土耳其地震救援雪上加霜?
近日,土耳其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一直在使用一个重要的Twitter工具API来梳理该平台的求救电话,其中包括那些被困在倒塌建筑物中的人。
然而,这个起到“生死间桥梁”作用的应用工具,最快将在2月13日不能再被免费使用,因为Twitter公司计划收取每月至少100美元(约681元人民币)的费用。
目前,官方表示,收费将会再推迟几天。



让土耳其地震救援雪上加霜?
土耳其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Eksi Sozluk的创始人塞达特·卡帕诺格鲁对此表示:“这不仅是为了救援工作,也是为了物流规划,因为受灾人群会在Twitter上传播他们的需求。”而月付100美元,对许多预算有限的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来说,实在价格不菲。
因为与救援有关的信息量非常大,人类无法手动完成。所以,非营利组织人员、研究人员和其他志愿者,就需要这种被称为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工具来分析Twitter数据。
卡帕诺格鲁说,数百名“好心人”一直在分享他们自己的付费API访问密码(Twitter已提供具有更多功能的付费版本),用于救援工作。但他也表示,这“不可持续,也不是正确方式”,甚至可能违反Twitter的相关规则。
2月13日是Twitter设定的免费访问API的最后期限,这对土耳其及其他地震受灾区的数千名志愿者而言,是一个额外挑战,因为他们的全天候救援工作非常需要利用Twitter这一独特的开放系统。
“对于使用Twitter API进行灾难监控的土耳其编码人员来说,这尤其令人担忧。我想世界上其他使用Twitter数据监控系统的人也同样忧心忡忡,”伊斯坦布尔奥济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金·温维尔说。
有分析认为,新的费用会给参与救援的程序员、学者和其他试图使用API的人带来更多负担,这道新筑起的API付费墙是埃隆·马斯克接管Twitter后榨取收入的最新尝试。


付费API上线时间再次推迟
据悉,Twitter官方原定于2月9日关闭免费的Twitter API,但对于后续上线的付费Twitter API并未公告详细信息,只是确定每月费用为100美元(当前约 681 元人民币)。
马斯克提到,这项政策是为了解决推特上充斥垃圾消息机器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使许多正常使用的机器人被迫关闭。在推特宣布新政后,不少推特机器人作者开始向关注者道别。
随后,Twitter将上线日期推迟到了2月13日。但距离正式上线还有几个小时的时候,官方现在再次发布推文,表示再推迟几天时间。推文中并未明确具体的上线时间。
Twitter此前已经确认将会推出新版免费Twitter API,限制每位用户每月只能发送1500条推文。这是个只有写入的 API,因此第三方 API 客户端无法利用该免费API重新上线,也无法通过该API来启用RSS订阅读取用户的信息流。
Twitter官方声称,这些变化将提高质量、减少垃圾邮件并实现繁荣的生态系统。目前,尚不清楚这将如何实现。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洪韵

1469#
发表于 2023-6-20 22:4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退休记者被诉索赔200万,此前被曝受贿洋房帮商人写文章
2023年6月,张厚堂起诉新华社退休记者汤计名誉侵权一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立案。
这起“名誉侵权”案,得追溯到多年以前。2021年,汤计被曝出利用个人影响力,帮助商人“平事”,并受赠了一套250多平方米的洋房。
汤计,曾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也是截至2015年新华社建社85年来第一个“荣立个人一等功”的记者,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正义人物’”等称号。
从新华社退休后,汤计又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汤计典频”,继续“发光发热”,在内蒙古颇具影响力。
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间,汤计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汤计典频”(现已更名为“满子典频”)连续发布6篇文章。
文章的内容,涉及内蒙古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内蒙古宏泰”)与其他股东间的一桩股权纠纷案,内蒙古宏泰则在相关诉讼中败诉。
从判决书等司法材料来看,这是一桩并不复杂的股权纠纷案件。
2019年,内蒙古宏泰被股东张宇起诉了。张宇说,2018年4月,另一名股东苏茂元将其持有的内蒙古宏泰1040万元股权(持股比例为18.72%),转让给了她,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协议生效后,张宇的股权由之前的13.5%,变成32.22%;但内蒙古宏泰一直拒绝为张宇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理由是“没看到协议和凭证,不认可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法律事实如此清晰的情况下,内蒙古宏泰自然一败再败。
但在内蒙古宏泰败诉后,新华社退休记者汤计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
“排外欺生,法治不彰”“执法者装睡打鼾”“法院还能守护最后一道公正防线吗”……汤计在其发布的文章里,使用了大量个人情绪强烈的措辞,为内蒙古宏泰“大声疾呼”,公开指责判决内蒙古宏泰败诉的各级司法机关。
已经花甲之年的汤计,为何如此积极介入这桩经济纠纷案件?
网络流传的一份《财务审计报告》,披露了汤计女儿汤苜获得一套250多平洋房的情况;根据内蒙古宏泰一名高管的说法,这套洋房,是由内蒙古宏泰出资,汤计未出分毫。
赢了官司却惹来“舆论质疑”,张宇等股东不堪其扰,从2021年初起便开始向内蒙古公安厅、内蒙古纪委等对汤计等人进行实名举报。
这些举报材料称,汤计除了在线上通过“汤计典频”发布多篇“扭曲事实”的文章、给不遂其意的司法机关“扣帽子”外,还在线下亲自跑到警局,给公安机关施压。
例如,举报材料称,汤计带着山西朔州商人殷培智去呼和浩特市公安经侦报案,诬称张宇父母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产;经公安长达半年的调查取证,认为不属实未予立案。
又如,举报材料还称,2020年底,汤计带着殷培智前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公安局经侦举报,称“张宇、苏茂元股权转让案是虚假诉讼”,要求公安机关抓捕所谓“涉案人员”。
2021年12月,《财经》杂志资深编辑李廷祯在其微信公众号“鹈鹕说”发表了数篇文章,披露汤计受赠了一套价值159万余元的洋房,位于呼和浩特市恒大翡翠华庭小区首期14栋。
文章展示了的《财务审核报告》显示,这套洋房是由汤计女儿汤苜于2018年5月20日签约,已付全款。
对此,2021年12月6日,汤计在其个人微博公开回应称,“原新华社记者汤计遭遇诬陷围攻。”
汤计称,从2021年12月1日开始,“鹈鹕说”对其进行了连续抹黑攻击,“大概就是我历年来为无数蒙冤者受屈者发声呐喊的代价。”汤计还称,已请求党组织与纪检部门调查,以及自己“经得起考验!”和“会采取法律行动维权!”
2023年2月,张宇收到了内蒙古高院的终审判决书,汤计一直“声援”的内蒙古宏泰又败诉了。
这起延宕多年的案件,有了最终结论。重新回味汤计当年连续发文“法院还能守护最后一道公正防线吗”的强力质疑声,未免令人唏嘘。
而汤计被曝“受贿洋房后写文章帮商人平事”的事情,并未就此落下帷幕。
2023年6月,张宇的父亲张厚堂以“名誉侵权”为由,将汤计起诉至法院。
张厚堂在民事起诉书中说,汤计在发布于“满子典频”的一系列文章中,用“布局挖坑”“伪造证据”“铤而走险”“谋财者”“窃取”等侮辱性语言,对其进行诽谤,捏造了“在政府及公检法部门有后台”“伙同会计师事务所骗走公司账本”等。
张厚堂说,上述文章发布、蔓延后,对其品德、声望等人格方面的负面评价汹涌如潮,严重损害了其名誉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和施暴场所,汤计作为传媒界的功勋人员,本应加倍珍惜党和政府给予其的各种崇高荣誉,更应比普通公众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张厚堂在起诉书中说,遗憾的是,汤计却在利益驱使下,插手原告公司股东之间纠纷,无视多份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定的事实,公然利用其实际控制的公司和身份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上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肆捏造或歪曲多起事实并大量使用侮辱性语言对原告名誉进行贬损,以达到其通过网络舆情影响司法裁判的最终目的。
针对被起诉、索赔一事,2023年6月19日,笔者在一微信群中询问汤计。
当晚,汤计在群里转发了一篇“满子典频”刊发于2021年3月8日的文章《院长成了案件掮客,法院还能守护最后一道公正防线吗?》。
来源:网易新闻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I7M5QPDH05533F8G.html?spss=newsapp&spsnuid=ZUOylByiJhFEmMCusk827EzNG%2BDH61bpy2XhBqMKtkA%3D&spsdevid=CQk2Yzk5ZThiZDcyMjY0MDY0CXVua25vd24%253D&spsvid=ZjYzNzFhYmYtZWY3Ny05Y2YwLWZmOWUtYWRhYmJmOGI1Y2Iw&spsshare=wx&spsts=1687241186489&spstoken=qXtbR1fo5adRvIWZkYhYScSDVb6n1tcLSY%2BhHxe4CUE6G4F%2BsawkHJGISJTkbTcKqCHCiNaexrqyQjBOeqQKOw%3D%3D&spssid=68f40a115574b14197ca864b9b324120&spsw=2&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洪韵

1468#
发表于 2023-6-13 17:3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西兰国家广播公司纠正“亲俄”报道


惠灵顿:新西兰国家广播公司对入侵乌克兰的报道进行了编辑,以反映所谓的“亲俄观点”,之后该公司展开了调查。

新西兰广播电台在网上重新发布了路透社最初撰写的至少两篇报道,称其“编辑不当”,并对其进行了更正。

其中一篇报道被改成了乌克兰“亲西方政府”镇压俄罗斯族人的说法,而另一篇报道则将2014年推翻亲莫斯科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的独立广场革命描述为“政变”。

“新西兰广播公司正在调查,其网站上关于乌克兰冲突的一篇报道是如何被修改,以反映亲俄观点的,”在第一篇报道被发现后的周五晚上,该广播公司在一则新闻简报中表示。

新西兰广播公司发布的版本包含了对事件的虚假描述。这个故事后来被更正了。

该电视台后来发现,至少还有一个故事被改了。

新西兰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新西兰央行非常关注并严肃对待此事。”

“我们正在调查,并已采取适当行动。”

该电视台表示,一名员工已被停职,等待调查结果。

来源:智讯信息网

编辑:潘洁

1467#
发表于 2023-6-13 16:5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归伶昌丨阿奎那行动理论中的意志与道德运气

归伶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哲学。

道德运气,特别是它与意志的关系为何的问题在现当代伦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一问题在阿奎那思想中的位置也开始得到讨论。本文试图在梳理阿奎那和与之对立的阿伯拉尔主义在意志和道德运气关系问题上不同观点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将阿奎那道德行动理论阐释为一种质形论结构,意图指出,阿奎那以符合理性为行为善的形式准则,实际上允许道德运气作为行为的质料性部分参与到道德行动善恶大小的变化的影响中来。但这一对道德运气的容纳仅限于关涉此世的善恶行为,关涉来世的本质性的善恶行为则完全不受道德运气影响而仅仅取决于出自意志的善的意图。阿奎那行动理论的这一框架,既不否认道德运气的客观存在和对道德行动的影响,又有效限制了它对道德行动进行善恶判断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意志不受道德运气影响。

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3——意志自由:文化与自然中的野性与灵魂》217-228页。

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3.7)

所谓道德运气,指的是“某人所做之事有某个重要方面取决于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我们仍然在那个方面把他作为道德判断对象”的情况。关于道德运气对道德评判的影响,道德运气与意志关系的讨论古已有之。但一直到威廉斯和内格尔之后,这一问题才真正成为伦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受到广泛而专门的讨论。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从这一提问视角出发,对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所进行的回溯性考察。


同样地,阿奎那的思想与道德运气的关系问题在英美当代阿奎那伦理思想研究中也得到了注意。不过,这些研究基本只考察了阿奎那思想中偶然因素如何对行为的结果发生影响。但在阿奎那的伦理学中,道德运气、意志和善恶之间显然有更复杂的关系。本文试图在与阿伯拉尔的道德意志中心主义对比的基础上,以质形论的框架展示阿奎那如何在允许道德运气对道德行动的影响的同时,确保道德善恶评判的稳定性。本文的第一部分将简要总结意志中心主义的观点和道德运气问题对其的挑战;第二部分将以质形论的方式重构阿奎那的行动理论和关于恶的理论,从而揭示出阿奎那如何解决道德运气与道德评判独立性之间的张力;第三部分将会在阿奎那思想更完整的背景——即双重幸福论——中来讨论道德运气和意志的关系问题。

本文作者:归伶昌 博士

一、阿伯拉尔主义与道德运气

当代所谓道德运气的概念,主要由托马斯・内格尔和威廉斯针对康德所提出。在康德看来,一个行动的道德性与偶然的外在因素无关,而只与意愿(wollen)和善良意志(guter Wille)有关,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说道:

善的意志(der gute Wille)之所以是善的,不是由于它所造成或达到的结果,也不是由于它对实现某种预定目标的适当性;它之所以是善的,仅仅由于它的意愿(sondern allein durch das Wollen),也就是说,它本身是善的。而且,就它本身来考虑,对它的估价应当无可比拟地高于它所可能带来的任何结果,任何有利于某一倾向甚至所有倾向之总和的结果。即使万一发生如下情况,由于命运特别不济,或由于继母般的自然界提供的必需条件严重不足,使这种意志竟然完全没有力量实现其目标,如果尽最大的努力也不能使它达到它的目的,如果剩下的只有那善的意志(der gute Wille)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愿望(bloβer Wunsch),而是使尽我们所掌握的所有方法),它仍会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因为它自身拥有它的全部价值。无论是富有成效还是毫无结果,都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这种价值。

康德的这一思想,其核心在于,只有绝对不超出个人主观上的控制能力和个人意愿——即只有意志——才是道德评判唯一可靠而恰当的标准。与之相对的是,思虑的周全或者不周全,受到偶然外在因素影响的具体行动及其结果不是评判道德的标准。因此,一个道德行动的全部道德价值(der volle Wert)都在意志之中。

康德的这一想法在中世纪早已有了先声:12世纪的哲学家阿伯拉尔在其著名的《伦理学:认识你自己》中有几乎相同的主张:

当意图(intencio)正义时,整个由之而来的行动就都是配得上光明的,也就是说,都是善的,我们可以把这些行动当作[意图的]具体物形态[mos corporalium rerum]……而行动,无论是受到谴责的亦或是得到认可的(reprobum et electum),都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善不恶(indifferentum)的,它们只会因为行动者的意图而被称为善或恶。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某个善或恶的行为发生了,而是某个行为善地或者恶地发生了。

在阿伯拉尔这里,任何行动本身,都是不善不恶的,因此,只有意图才是善恶的源泉,善的意图所行出来的事才能被称为善的,恶的意图所行出来的事才能被称为恶的。从而,任何行动的善恶不受外在条件,不受行动结果的制约与影响:

神根据每个人罪的量来给予惩罚。所有同等地藐视(contempnere)神的人,之后也会受到同等的惩罚,无论其具体情境(condicio)和职业(professio)为何:当一个僧侣和一个平信徒同等地赞同奸淫时,且当这一平民内心如此这般地被激荡着,以至他就算成了僧侣也不会出于对神的敬畏而放弃这一可耻的行为的话,那么[这个平信徒]受到的惩罚和僧侣一样。同样,一个人因为公开的恶行而伤害了很多人,并对通过这一榜样效应而败坏了他们;另一个人则隐秘地犯罪,仅仅伤害到了自己。当这个隐秘犯罪的人[与公开犯罪的人]具有同样的蓄意(propositum)和对神的藐视,从而他没有败坏他人而仅败坏自己不过纯粹是偶然,那么这个没有因为神而约束好自己的人在神那里受到的惩罚就是一样的。在善恶报应上,神只关注灵魂,而非行动的效果,不衡量我们善或恶的意志(uoluntas)产生出来[的产物]是什么,而是只判断我们的灵魂在蓄意中的意图(intencio)为何,而非外在行动的效果。

在这段文本中,阿伯拉尔将自己的观点更具象化和极端化:即使两个行为产生的后果差异巨大,只要其意志的动机中包含的善意和恶意的大小一样,那么这两个行动的善恶大小便一致。

内格尔质疑这种阿伯拉尔主义式的道德观,对于他来说,这一企图将任何外在运气因素排除掉,以“善良意志”作为道德善恶可靠支点的想法有其天然的困难之处,因为在内格尔看来,被道德运气所包围的“善良意志”受制于各种不受人们控制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构成了某个行为发生的前提和环境,从而意志最后不过是一个“没有广延的点”。因此,任何道德行为的道德性,都不可能与道德运气全然无关。

按照外在情况对道德行动影响的不同方式,内格尔归纳了四种道德运气:生成运气、环境运气、原因运气和结果运气。这些运气紧密地包裹着每一个善或恶的道德“事件”,以至于我们无法找出在这种叙事中应该负起道德责任的、绝对独立的道德主体。从而,我们可以为某个行为感到遗憾或髙兴,但却无法责怪它或赞扬它。正如内格尔自己所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那个作为道德判断对象的自我的一切行动和动机都可以被还原到事件中,从而“自我”有被瓦解的可能。

阿伯拉尔虽然和康德在道德运气问题上持有同样的立场,但他的立足点并不在自我的绝对独立性,而是在神意的透明性上:神可以洞见每个人的一切角度,因此,神不需要通过观察行为的结果来对行为的道德善恶或者善恶的程度进行判断。神作为道德审判者的这种“直抵人心”的特性,使得任何关涉到判断行为善恶的偶然要素都成为不可能。因此,以有神论为前提面对阿伯拉尔去回答“道德运气何以可能”,看上去似乎并不比面对内格尔去回答“不受运气影响的独立的道德主体何以可能”更轻松。通过对阿奎那文本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阿奎那不仅接受了这一挑战,并且认可了道德运气的可能性。在第二节中,我们将指岀阿奎那的这一宣称首先基于其对行动的一种与阿伯拉尔全然不同的质形论的解释框架。


阿伯拉尔(Pierre Abélard,1079-1142.4.21)

二、道德运气的阿奎那解决:一种形质论的框架

与康德或阿伯拉尔不同,阿奎那并不将道德行为的善恶根据放在善良意志上,而是放在人对理性符合本性地使用上。他说:

人性行为之善恶是根据理性,因为……人之善是按理性的实在,而恶是不合理性者。每一物之善,是那按其形式适合于它者;而恶是“不合理性者”。可见对象善恶之区别,是看其对理性的本然关系,即是说,看对象是否符合理性。有些行动被称为人性的或者道德的,乃因为是出于理性。

一个行动是善的,是因为这个行动符合了人这一存在物恰当的存在形式,即人的本性的恰当实现。这种实现就是“幸福”(beatitudo)。这也就意味着,一个行动的善恶并不仅仅依赖于人符合理性的欲求——即拥有善的意志,还要求人符合本性地将这一欲求付诸实施,即理性地行动,以及产生岀符合人本性的恰当实现作为其结果。

我们注意到,与阿伯拉尔主义不同,阿奎那这种界定善的方式不从行动的部分出发,即不是去找寻行动各个环节中哪一个环节才是那个“宝石般光芒”的真正所有者,而是从整体的角度,要求整个行动具有“符合理性”这一形式。

在这里,阿奎那只是在形式上规定了行动的善的条件,而对具体行动的内容并没有给岀规定,这也就事实上允许了道德运气与行动道德性的并存,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阿奎那谈论生成及原因运气和结果运气这两方面。

在阿奎那看来,个人偏好和秉性作为生成运气,有限的认识作为原因运气都会对道德行动发生影响:

若是这样的善,它并不在所有能被考虑到的方面的意义上被认为是善的,它将即使在行动的类上(quantum ad determinationem actus)并不必然地推动[意志],因为某人可以在意识到这个善的情况下意愿与其相反的东西,因为[后者]或许就别的方面来考虑是好的和合宜的,比如某物对健康是好的,但对享乐却不是如此,在别的事情上,情况也是如此。

意志相较于另一个对象而倾向于这个个别的对象,可能出于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因为这个更被看中(preponderat),从而依理性而推动意志,比如某人相对于对欲求有益的东西更偏好对健康有益的东西;其二,人们只考虑事件的某个个别角度而没有考虑其他角度,这通常发生在或是由内,或是由外出现的一个偶然情况,使得某人有了这样[有局限性的]认知;其三则出于个人秉性(dispositio),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是怎样的,所呈现给他的[人生]目的就是怎样的。从而暴躁的人的意志被推向某个[目的]的方式便与平静的人的意志被推动的方式不同。

在阿奎那这里,尘世的善具有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性决定了个人可以对善有不同的抉择。而个人的偏好——这种偏好可以产生于文化习惯,产生于教育培养,等等——则可以成为这一抉择的标准之一,从而一些人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选择或者不选择特定的善。但在这里,阿奎那并不认为这种偏好性能威胁到人们依理性活动——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个人背景而有不同的偏好,从而在同一个情境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可以是符合理性的,从而道德上都可以是善的和合宜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个人秉性那里:有些人比较暴躁,有些人比较平和,从而呈现给他们的目标是不同的,他们也会依照各自的理性行事,都可以做出符合理性的行为。

在一个具体的情况中,人们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因而人们只能从有限的角度来考虑采取的行动。在绝对的意义上,这种考虑或许并不是最佳的,但只要这个人在有限的认知中进行了理性的考虑并依此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依然是善的。

与内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些生成和原因运气在阿奎那那里尽管构成了道德行动的基础要素,但道德善恶的绝对基础——人是否依据理性活动——并不与之对立或分离,而是恰好建立在这些生成运气之上,即某个特定的个人如何在有特定的喜好、仅仅能考虑有限的角度、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情况下依照理性行动。因此,人有可能因为自己倾向和喜好的差异而在具体情境下有不同的行动,但是都是合乎理性的偏好。这一道德善恶性和道德运气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一种质形论的框架结构:符合理性或者不符合理性作为形式性因素决定了这个行动的类(species,即行动是善或者恶的),而诸道德运气则构成了道德行动的“质料”方面的基础。

这些质料性的运气因素虽然并不能改变行动的类,但在阿奎那看来,它们确实会对善恶的大小产生影响,在讨论到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同时有多个互不从属的目的时,阿奎那说:

若两个东西之间不相关联,人也能同时有许多目的。这可由下面的事看出来:一人在二者中选取一个,因为它比另一个好;一个比另一个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第一个有多种用途,因此,一物能因有多种用途而优先被选。由此可见,人同时有许多志向。

这段文本谈论的是人如何在比较中进行选择,在这里,能实现目标的多少,也就是这个善的量的大小,只是某人进行选择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这也就意味着,个人喜好和不同的倾向也是选择所要考虑的要素。但反之,这也意味着,受生成和原因运气影响的选择很可能并不能获得最大的善。但在阿奎那,这不一定有损于一行为是符合理性的,即是善的:某人习性喜欢吃清淡食物,于是尽管例如汉堡更能填饱肚子,但他依然会选择例如寿司作为午餐。这里,一方面他的选择,在他个人习性和个别情况的基础上是符合理性的,但在获得的善(营养)方面确实又(相较午餐选择吃汉堡)更小。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行为是善的抑或恶的这一类的规定性可以免疫于生成运气和环境运气——因为这一类的规定性(即道德行动的类,species)仅仅由行动是否符合理性所决定——但行为所实现出来的善的大小,则可能因为这些运气因素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道德运气不能在类的规定性上,只能影响行动中善恶的大小。

在结果运气方面,阿奎那对这一二重性表述得更为明显,比如当阿奎那追问一个人性活动(actus humanus)的善恶大小是否仅与意图相关时就指出,外在的障碍(impedimentum)可能会导致实现出来的善比意图的善小:

若我们从对象方面去看两种分量,则显然行动之分量不随志向之分量。关于外在行动,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导致所志目的之对象,与该目的不相称,例如:一人给十块钱,却想买值一百块钱的东西,则其志向不能完成。另一种是外在行动遇到我们不能克服的故障,如一人立志去罗马,遇到了困难而未能成行。

在这里,与理智计算的错误不同,外在的障碍完全不处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但它依然会导致行动中善的大小发生了改变,但与此同时,这个行为的类(比如到罗马朝圣作为一个善行)则并不会因为它的没有成行而改变(变为恶的)。

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阿奎那依然将属于意志的意图活动作为一个行动是否能进行道德判断的先决条件,但这一意志仅仅是一个“动力因”,比它更根本的是所追求的人的本性的实现,即幸福作为目的因,即人理性地,或者在理智控制下活动。因此,与阿伯拉尔和康德不同,阿奎那完全认可道德运气对道德行动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用一种质形论的方式我们可以说,这些“运气”要素被作为人这一主体自我实现的质料而存在。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影响仅仅限于量的范畴,即道德运气仅仅只能改变某个行动的善或恶的大小,但却不能改变这个行动的本质规定性,这就像在一块次等的木头上雕刻的人像诚然没有在一块上等的木头上雕刻的那么让人赏心悦目,但我们依然要说这是一个人像而非一只鸟的像。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善恶的标准变成了人是否合乎本性地,即是否理性地行动,因此善的标准不再如同康德和阿伯拉尔认为的那样是意志的一个“点”,而是整个意志活动——也就是说,阿奎那对善的要求变成了整个意志活动中保持理性。而理性的有意的不在场则被视为是一种恶。从而不仅仅是内在的意图,外在行动的执行、手段等都成了决定一个道德行动善恶的要素:在一个救援活动中,我们不仅需要良好的意愿,还要尽可能地合理规划,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要合理安排,这才构成一个真正的善行。

到目前为止所展现的阿奎那,更多还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阿奎那的伦理学是以基督信仰为基础的,因此他的伦理学的幸福论基础是与亚里士多德全然不同的所谓的“双重幸福论”。这一理论使得道德运气与意志,与道德善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在第三节中我们将会从双重幸福论这一更完整的背景出发,更全面地讨论道德运气在阿奎那思想中的位置。

                     

Benozzo Gozzoli作品《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胜利》(局部)

三、双重幸福论与道德运气的限度

在阿奎那看来,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追求个人完满实现的幸福定义虽然不是错误的,却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无法完满地实现。人本性上求知,因此,“认知真理”是人最高的欲求。但一方面,我们的肉身是有限与可朽的,另一方面,我们追求的对象也是有限与可朽的,这两者都没法让我们的理性充分而完满地实现——我们根本无法穷尽个别的知识,而我们又无法通达整全的普遍知识。但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的命题:神与自然不会白白地造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人有如此这般的欲求,那么这一欲求就应该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得到实现。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就必须超越现有的欲求基础(即我们可朽而有限的身体)和欲求对象(即可朽的物质实体及由之而来的个别的知识)——只有当灵魂与其对象都处在不可朽状态时,我们自身的欲求才能最完满、最充分地实现,实现完全的幸福(beatitudo),这一幸福与不完满的,此世能达到的幸福构成了所谓的“双重幸福”(beatitudo duplex):前者是完美的,因此是本质性的,后者是前者衍生或者分有出来的,是不完美的,因此是偶性的。

但人最高的理性欲求完善实现是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额外的帮助来使得我们能够直接通达普遍真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普遍真理作为客体。这一主体上的额外协助和客体上的额外给予都来自神,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神的协助(即神的恩典)和神作为普遍真理对象,我们才能充分地实现求知活动,实现这个完善的本质幸福。而这一实现活动由于是来世的和非质料性的,因此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实现活动,也就不依赖于任何“结果运气”——只要有足够的善良意志(对神之爱,caritas)就足够了。因此,阿奎那说:

某人虽然有进行施舍的意图,但却因条件不具足而未能做到。他所获得的本质性的奖赏——这一奖赏是神的喜悦——并不比如果他真的捐献了要少。这一奖赏与和意志有关的对神之爱相关;但若是涉及偶性上的奖赏,即关于受造物的喜悦时,则不仅意愿,而且真的做了的人所得的奖赏更多。因为他不仅因为意愿这样做而快乐,也因为确实这样做,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善而快乐。

我们发现,对于阿奎那来说,本质性的善不仅如同偶性上的善那样,在类或道德行动的本质上对结果运气免疫,它甚至在善的大小上也对结果运气免疫:一个因为结果运气没有实现出来的善行并不会影响和改变本质善的量的大小。

而当我们考察本质性的善的本质时,我们会发现,它的大小不仅与结果运气无关,它甚至似乎与一切偶然性因素无关,因为本质性的善的量关涉的是爱德的多少,其实现是来世至福直观中直观上帝的能力,而这一爱德的程度与任何道德运气无关:

看见上帝的能力,并不是受造的理智的本性所固有的,而是……借助于荣光或荣福之光,是这荣福之光使理智获得上帝的某种形式或相似上帝。因此,分受荣福之光较多的理智,看上帝就看得更完全。而有更大爱德的,就分受更多的荣福之光,因为那里有更大的爱德,那里也就有更大的愿望;而愿望使愿望者适于并妥善准备自己承受所愿望之物。所以,那更有爱德的人,就更完全地看见上帝,也就更有福。

对于恶,情况也是如此,与神相关的所谓本质性的恶(死罪)的实现,不依赖于结果运气,它的大小,也与其结果不相关,而偶性的恶——这种恶的大小取决于给别人造成痛苦——其大小则与结果运气相关,造成越大的痛苦,其所具有的偶性的罪也就越大:

类似地,当用本质性的惩罚——这一惩罚在于与神的分离和由此带来的痛苦来考虑过失(demeritus)的大小时,那仅仅在意志中犯罪的,过失不比在意志和行动中犯罪的人小,因为这一惩罚惩罚的是对神的蔑视,它仅考虑意志。但当涉及次等的惩罚时——它在于从别的恶而来的痛苦,那在行动上和意志中犯罪的,其过失更大。因为他不仅要承受来自欲求恶的痛苦,还要承受作恶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恶的后果。

在这一段文本中,阿奎那更清楚地将本质性善恶的大小对道德运气要素免疫的原因表达了岀来:本质性的善恶涉及的仅仅是意志——涉及的是爱德的增长与毁灭,而不涉及行动。在这个角度上,阿奎那事实上与阿伯拉尔主义是契合的。但他并非阿伯拉尔主义者,因为即使是本质性的善也依然是在人符合理性活动基础之上的额外的神的恩典,或者一个“额外的”,更充分的完善性,所以这里依然要求人在有这个额外的善良意志的同时,必须依然保持理性地行动,否则对来世的完满幸福并无助益,对此,他的典型例子便是,通过杀戮来取悦神,或者通过偷窃来施舍的做法在道德上依然是恶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来世幸福这一层次上,道德行动的善恶与道德运气之间的关系与在此世幸福这一层面上有显著的不同:两者虽然都建立在理性符合性上,因此都在类上(也就是在善恶的质的方面)免疫于道德运气,但与此世的善恶(偶性上的善恶)不同,由于本质性的善恶关涉的纯粹是人的意志,因此善恶的大小不受道德运气的影响。

         
Lorenzo Lotto油画,左起:阿奎那、弗拉维安、彼得、维特

四、结论

本文的研究揭示出,与阿伯拉尔主义不同,阿奎那伦理思想中处在核心地位的不是意志,不是“对善的意欲”,更多的是理智,“理智符合本性地行动”成为道德善恶的标准。这一思路使得道德主体与道德运气之间不是如同在康德或者阿伯拉尔那里那样处于一种排斥的紧张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构成一种质料—形式关系。在这种关系下,行动善恶的本质不会因为道德运气而改变,但善恶的大小则可能因为道德运气因素而有所增减。但在阿奎那双重幸福论的框架下,道德善恶的标准和道德运气之间的这一双重关系仅仅适用于关涉此世幸福的偶性的善恶,而不适用于关涉来世幸福的本质性的善恶:在本质性的善恶中,道德善恶的大小完全免疫于道德运气。

来源:伦理学术


编辑:潘洁






1466#
发表于 2023-6-10 21:50: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惊呆了!记者转行竟写淫秽小说,获刑8个月
来源:大众网综合自红星新闻、澎湃新闻
知名网络大V曾鹏宇微博账号在2022年8月被封。6月8日,记者获悉曾鹏宇因涉嫌犯传播淫秽物品罪于2022年8月被抓。中国裁判文书网5月26日公布了曾鹏宇传播淫秽物品一案的刑事判决书,判决书显示,他此前已因犯传播淫秽物品罪获刑8个月,自2022年8月28日起至2023年4月26日止。

6月8日,媒体记者拨通了曾鹏宇的电话,表明身份后对方随即挂断了电话,截至发稿对方也未回复记者的采访短信。

多位家长举报,曾鹏宇的色情小说更新长达10年。

2022年夏,学生家长李先生(化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与另外几位学生家长,一起将涉嫌制造贩卖淫秽物品长达十年、坑害多名青少年的百万粉丝网红大V曾鹏宇举报了。据李先生自述,2021年9月,他发现自家孩子用手机读色情小说,小说作者名为“蒙面裁缝”,在多个平台发布色情小说,其中观看量最高的小说为《煤矿×××》,更新时间长达十年,字数累计上百万。

“填坑的蒙面裁缝”发布文章更新信息

随后,李先生了解到自己还在读小学的孩子,是刷微博时看到了一个ID为@填坑的蒙面裁缝的博主,该博主每次更新小说时都会发到微博,并引导粉丝去外网看。李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被引导到情色文学区中的粉丝有大量未成年男孩,观看小说还需购买金币付费。家长们通过查询“蒙面裁缝”在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发现“蒙面裁缝”相关信息与曾鹏宇高度吻合。事发后,孩子家长前往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报案。

而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刑事判决书,《煤矿×××》正是网红大V@曾鹏宇的小说。

曾鹏宇原为一名记者,2021年,按照国家网信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新浪微博开展财经自媒体违规内容专项整治行动,曾鹏宇因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被禁言1个月。

2023年2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法院于2月17日下午2点,公开开庭审理曾鹏宇传播淫秽物品罪一案。

因犯传播淫秽物品罪,曾鹏宇获刑8个月现已刑满

2023年5月26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曾鹏宇传播淫秽物品一案的刑事判决书。判决书显示,1975年出生的曾鹏宇,在2018年7月被行政拘留14日,因涉嫌犯传播淫秽物品罪于2022年8月8日被抓获,同日被取保候审,同月28日被刑事拘留,2022年9月22日被逮捕。
曾鹏宇传播淫秽物品一案判决书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指控,曾鹏宇自2018年至2022年间,在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家中等地,将本人撰写的小说《煤矿×××》上传至“帅同××网”、“搜同××网”等网站。经鉴定,小说《煤矿×××》为淫秽物品,在上述网站总点击量达150余万次。2022年8月8日,曾鹏宇在其住处被民警抓获,涉案手机、电脑等已起获并扣押。

曾鹏宇的辩护人辩护称,曾鹏宇法律意识淡薄,因文字章节原因,实际点击量减少,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建议对其予以从轻处罚。

法院认为,曾鹏宇传播淫秽物品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依法应予刑罚处罚。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曾鹏宇犯传播淫秽物品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

2023年2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决曾鹏宇犯传播淫秽物品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未随案移送的物品,由扣押机关依法处理。

判决书还显示,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自2022年8月28日起至2023年4月26日止。这意味着曾鹏宇目前应该已刑满释放。6月8日,红星新闻记者尝试拨通了曾鹏宇的电话,但表明身份后对方随即挂断了电话。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郑程程

1465#
发表于 2023-6-5 22:28: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褚朝新:记者证不能辨记者真假,舆论监督无善恶之分

每次给地方官员们讲课,开头就普及两个常识:第一,这些年引爆舆论的多数是自媒体,主流媒体的范畴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因此要重视各种自媒体;第二,记者证不能作为判断一个来访的媒体人是不是真记者,若错误地觉得没有记者证就是假记者,很可能陷入被动的境地。
关于没有记者证是否可以采访的争议长期存在,陆续写了几篇小文章谈这个问题,今天把几篇小文章汇总整合在一起,方便大家传播和阅读。
记者证不能辨记者真假
当记者的16年,有很长时间都没有记者证。2002年到2005年,最早在一线采访的这三年,一直没有记者证,但我的名字那三年印在报纸上就是“本报记者褚朝新”。
为什么干了三年多都没有记者证呢?
首先是政策限制。2002年大学毕业,刚毕业要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必须拿到从业资格证了才能申报记者证。而按照政策,必须工作一年左右之后才能参加从业资格考试。这意味着所有刚刚跨出校门的新人,不管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不可能一进入单位就能拿到记者证,都有个过渡期。
我是2003年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从业资格证的,到了2005年左右才拿到记者证。拖这么久,一是与核发证件的部门的办事效率有关,二是与报社的办事效率有关,还与报社持证人员数量的限制有关。
到了新京报之后,也大约过了大半年才拿到新的记者证。
按照政策,我从武汉晨报辞职,记者证必须交还给武汉晨报,由武汉晨报申报注销,然后由新京报重新给我申报记者证。这个中间,自然会有几个月甚至一年左右的时间手里没有记者证。
2011年,我从新京报辞职入职南方周末,再次根据这样的政策,新京报注销我在新京报申领的记者证,由南方周末重新给我申领新的记者证。每次注销重新申报,都会间隔数月甚至一年两年的时间手里没有证。2013年,再次拿到了记者证。
讲这些个人的经历,是为了向大家介绍记者证申报的一些流程与程序,有些时候确实是因为政策问题导致一些记者没有记者证,不能把一个来访者有没有手持记者证当作判断他是否真记者的唯一标准。
此外,大量的现实案例显示,很多拿着正经记者证的记者,一辈子没有写过一个正经的新闻,还有一些拿着正经记者证的人,干着敲诈勒索的事情。这些敲诈勒索,有些是个人行为,有些是单位行为。
十多年前,采访某深陷举报的官员。我在当地采访期间,另有一个媒体从业者为此事去当地敲诈勒索了一笔钱。我问该官员,你如果问心无愧,这样敲诈勒索的记者为什么不抓?他说:当时做了抓的准备,但后来一查,该人提供的账户是其单位的账户,这意味着钱不是他个人收了。而此人的单位,是一个大报的子刊,不敢得罪。如果钱进了他个人的账户,就准备抓。
持证敲诈勒索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伙人,他们有记者证,或者拿着伪造的记者证,调子比真正做新闻的记者都高,动辄威胁地方官员,个别人还会叫嚣“不配合马上就让你下课”。地方政府和官员若愿意支付一笔钱,他马上可以保证负面报道不写了,还和你签订一个看起来很正式的合同,承诺发一个版半个版的正面宣传稿。
利用记者证敲诈勒索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记者证不该是检验来访者是否是真记者的唯一标准。反复聊这个问题,是希望厘清一些类似于“没有记者证就是假记者”的错误认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茅台的前董事长袁仁国,2009年的时候已经是茅台的老总,但居然长期拿着正经的记者证,大家觉得他这种拿着记者证的人是真记者吗?某省省委组织部的科员也拿着记者证,她是真记者吗?
《财新》2017年报道,甘肃日报武威记者站站长马顺龙被抓。此人,在当地号称“地下组织部长”,敛财近亿元。这样的人,是省级党报的中层干部,自然也是有记者证的,他算真记者?
2019年7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中部记者站站长苗迎春涉黑案宣判,苗因多项罪被判无期徒刑。大家说说,苗迎春有没有记者证。他当然有,但是他是真记者吗?
没有记者证不会阻碍记者采访
如果以一个来访的媒体记者没有记者证为由拒绝采访,就能避免引发所谓的舆情吗?
个人的亲身经验表明,无论是在武汉晨报、新京报、南方周末还是最后在VISTA看天下微杂志工作期间,我都有无证采访的情况,但都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2012年这篇《吃公家的饭,喝领导的酒》,曝光的是安徽萧县,当地有些官员及亲属代理白酒业务并划分势力范围,其分管的部门公款接待都要喝其代理的白酒,官员从中获利;此外,萧县贫困,大吃大喝严重。我当时没有记者证,暗访了五天、明访了三天,哪些官员代理哪种酒、如何牟利,公款吃喝的场所搞得清清楚楚,拿到了大量公款吃喝的白条等物证,现场目睹了多名官员公款吃喝的现场。
2011年4月11日,萧县粮食局局长陈锋在怡源酒楼招待了几名萧县官场同僚。席间,上了一道名为“老公鸡甲鱼”的菜,该菜价格高达760元。——文内大量这样的细节,就来自于我暗访时掌握的白条物证。
没有记者证, 调查照样完成,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心思,多跑一点路。
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对于一个重大的事件来说,官方在乎有没有记者证,但当地的其它群体多数时候是不在乎的。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信息渠道并不会因为采访者没有记者证而能完全被封锁住。一个有专业技能、有一定人脉资源、有足够耐心的记者,没有记者证照样能完成一个调查报道。
一些地方官员因为来访者没有记者证将记者拒之门外,后果是什么?后果是记者无法从官方获得官方应该披露的信息,而只能大量获得对立的信息,这不能怪记者,这不是记者的能力问题,也不是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官方单方关闭了沟通的渠道,主动放弃了自己发声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监督报道,地方拒绝接受采访,主动放弃发声,那媒体最终刊发出来的报道极可能会对地方非常不利。
以一个来访者没有记者证为由拒绝采访,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并不能阻碍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记者继续他的工作,但因为官方主动放弃了发声、单方面关闭了沟通的渠道,报道刊发出来后地方政府会比主动发声、积极沟通被动数倍。
以一个来访的媒体人没有记者证为由拒绝采访,往往并不是真的因为对方没有记者证,而是地方政府或者当事机构、当事官员本身不愿意接受采访,拒绝舆论监督,害怕媒体报道真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持证的采访也被拒绝。
有记者证也未必畅通无阻
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和企业,喜欢拿记者证说事,说没有记者证的媒体人是假记者,尤其是遇到批评报道之后喜欢以此作为反击手段。
这样的反击,看似是在追究写批评报道的人是否具备新闻报道的资格,实际上是被批评者对批评报道本身的不满与抵触。
以我个人的经历看,那些愿意接触媒体、接受媒体采访的地方政府机构和官员,并不是太在意来访者是不是有记者证,他们在乎的是来访的媒体记者究竟是真来了解情况正规采访的还是借机敲诈勒索的。
所以,我的有些话这类官员和资本肯定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拿记者证说事并不是因为可能面临敲诈勒索的危险。他们不怕敲诈勒索,怕的是真记者的揭露与监督。对他们来说,花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如果能避免违法违纪行为被公之于众,花点钱消灾是代价最小的。
揪着是否有记者证这个问题不放的受访者,多半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这种人,因为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所以寻找一切可以拒绝采访的理由,来访者是否有记者证就是他们觉得最佳的拒绝借口。
正规的《新闻记者证》的底页第三条明确写着:各级人民政府应为持本证进行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但是,我16年的记者生涯里,无证采访的经历很多,几乎没有因此放弃过一个采访任务,反倒是经常有拿着记者证依然被拒绝采访的遭遇,常常享受不到什么便利和保障。
过去,还有一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故意把“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曲解成给媒体记者供吃供喝安排住宿安排车辆,而不是安排与媒体采访相关的部门和官员接受采访。
没有记者证的时候,他们说你没证是假记者不能接受采访,你有证的时候,他们又用别的说辞敷衍媒体记者,总之就是不想接受采访。
在这种大环境下,就十分考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了,不能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官员的帮助,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专业技巧在当事政府部门、当事官员、当事企业拒绝采访的情况下弄清楚一件事。
2014年12月我写的《一个超编法院的生存现实》,就是在当事法院完全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下完成的。为了尽可能让法院出来介绍一下情况,我想了很多办法与法院沟通。第一次,我守在会议室外近两个小时,最终堵到了院长。

我掏出记者证递给他,他看都没看,直接起身走人,拒绝接受采访。随后,我又找到了当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出面协调,部长一番电话沟通,最后说安排了法院的政治处主任接受采访。可是等我赶到法院见到该主任,他赤裸裸地告诉我:我只听院长的。
在这种情况,我依然顺利完成了此次报道。报道刊发后,宣传部长、院长等官员主动找到我通报报道刊发后当地的整改措施。
这个时候,有一种成就感叫:即便你拒绝采访,我一样能拿到有力的证据和真实丰富的素材完成新闻报道。
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新闻业务讲座的课件叫《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完成一个调查》,讲的就是如何在一个没有采访资源且地方政府和官员不配合采访的情况下完成一个调查报道。办法很多,路径很多,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相应的技巧。
很多自身存在严重问题的采访对象,不怕敲诈勒索的记者,反倒怕不收钱只想搞清楚事情真相的记者。这类人拒绝采访,不是真在乎你有没有记者证,而是因为你不愿意被收买。
舆论监督无善恶之分
山东的《青岛日报》2019年7月29日刊发的一篇文章,细数了该报自2月份来158天刊登的100篇舆论监督报道。

文章里说,有人将新闻媒体对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形容为啄木鸟与树的关系:“树”(政府部门)只有接受“啄木鸟”(新闻媒体)善意的“敲打”,才能“虫去病除”“枝繁叶茂”。
“善意敲打”这样的调子,估计大家并不陌生。身边经常有人说,我们欢迎善意的批评与监督。似乎,批评与监督还有恶意的,而只要批评与监督被认为是恶意的,就可以置事实于不顾而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
说这种话的人,大抵有两类,一类是嘴巴上欢迎所谓的善意批评与监督而心里其实是不欢迎批评和监督的人。但是为了掩饰手里有权有钱的蛮横,不得不用这样的花言巧语来迷惑大家。这类人,是因为私心说这样的话,担心自己的帽子与位置被尖锐的批评弄丢了,所以要给监督与批评分别带上善意和恶意的帽子。
第二类,大概就是帮闲的文人,总担心批评监督太尖锐,伤害了他们帮闲的主家,总希望批评者温柔一些、下手轻一些。这类人,也是有私心,但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掩盖自己的私心,能写出好些文章来论证舆论监督的所谓善意与恶意。
2018年,就有一个人撰文谈舆论监督。文章结尾说,“媒体做舆论监督要做“啄木鸟”,不是要把树木放倒,而是要把树上的虫子啄出来,让树木健康、葱茏地生长。”
看了这句话我就笑,如果一只啄木鸟停到一棵树上啄了几口能把树啄倒,那绝对不是啄木鸟的问题,肯定是树已经烂透了。这样烂透的树,一是该倒,而是即便啄木鸟不去啄,来一阵风也会吹到。
那篇文章里还有一句胡话是这么说的,“那种只求快意恩仇的杀伤性舆论监督,也是要慎用的。”
媒体的舆论监督如果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造成了杀伤性的效果,我觉得大概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媒体胡编乱造栽赃陷害。对这样的情况,我作为一个干了16年的媒体人,一向是力主严惩的。好官不易,好官难得,舆论若随随便便栽赃陷害当然该严惩。这几年,被抓的传统媒体人、自媒体人已不少了,这一点真的不需要专家教授们操心。但是,这不叫恶意的监督,这叫假监督,没有事实基础的一切监督都是假监督。
第二个可能,是监督属实。如果监督属实,又具有杀伤性的效果,那只能说明问题非常严重。媒体如果不真实客观地呈现,故意弱化隐瞒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假新闻,是违背职业伦理的。所以,如果一个舆论监督实现了杀伤性的效果而没有失实,那该鼓励,不存在该不该慎用的问题。
在我看来,舆论监督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准不准之别。
对于批评与监督,不论何种心意,批评的事实、证据如果错了,或者是为了达成某种善意的目的胡编乱造一通,都是不能被允许的,都是不专业的,当事媒体和写作者都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事实没有错,指出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不管批评者的态度、言词是不是激烈,都应该被重视,错了要改、要纠正,不能因为批评者看起来好像来者不善就置若罔闻,继续错下去。
以动机论来抹黑监督与批评,是对抗监督、钳制舆论的一种伎俩。批评者最大的动机就是指出错误并希望被批评者纠正,与这个目的相关的一切动机都是合理的。如果批评者以批评进行交换或者敲诈勒索,那是犯罪,这个问题就已经不仅仅是舆论监督的问题了。我还是那句话,这种人该抓该判。
眼下,有些地方官员肆意使用这样的伎俩,只要批评者的姿态过于果敢坚决,就要怀疑人家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目的,没有别的目的也要给人家杜撰出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来,试图以抹黑批评者来消解受到的批评。
还有一种对批评者的构陷,来自于被批评者长期深陷泥潭的本能反应。
曾经担任过县委书记的陈行甲对我说过这样一席话:这些年的反腐证明,很多县委书记都在收钱,如果突然有个县委书记不收钱,他们死也不信。他们总觉得,天下的县委书记都应该是跟他们一样的,只不过是“不信任的不收、有风险的不收”罢了。
同理,长期只为了自己利益发声的人,也总觉得其他人应该都跟自己一样,哪有什么纯粹的打抱不平、哪有什么人会为了别人的权益义务站出来帮腔说话的。
当下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不是监督太过,也不是监督太狠,而是监督太少、监督力度太弱。还没吃饱,就担心吃撑,还郑重其事地警告大家别涨死,我觉得这属于有些人饿晕了的胡话。
来源:传媒特训营(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yz8TAEg94F6PY7PEohULA
编辑:郑程程


1464#
发表于 2023-5-31 22:28: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俄罗斯记者德米特里·穆拉托夫的诺贝尔和平 奖奖章以1.035亿美元的价格拍卖成交,他 把这笔巨款捐给了俄乌战争中的乌克兰儿童 难民。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良知与美德总是能轻易 地打动人心!


来源:搜狐网
编辑:程博


1463#
发表于 2023-5-29 20:04:26 | 只看该作者
导读

上周五,一位媒体朋友带着满脸问号,前来询问小编
你知道凤凰新闻社吗?
听说过凤凰卫视、凤凰网,没听说过凤凰新闻社呀?小编回答。
他们的记者正在找企业采访呢,企业把记者证拍给我了。

如此有图有真相,明目张胆地采访,该不会真的是一家境外正规媒体,只是小编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小编决定一探究竟,揭开凤凰新闻社的神秘面纱!
凤凰新闻社是何方神圣?
在百度上搜索凤凰新闻社,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界面——



网站自我介绍是继《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通讯社》之后,在香港崛起的第四大凤凰系列媒体机构。
进入网站,可以看到,该网站拥有覆盖凤凰论坛、经济广角、法制天地等16个涵盖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领域的栏目。目前,该网站也在正常运营,且不定期更新。



以该网站经济广角栏目为例,小编点进去发现,其最新的四篇文章中,其报道范围涉及县域招商推介、公司新闻、高校调研,部分报道还明确写着凤凰新闻社讯以及记者×××”,疑似原创采编作品。




这是一家合法、正规的媒体机构吗?



在其官网社长致辞中,该网站自称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合法新闻机构。传媒茶话会还发现,凤凰新闻社还设立了深圳、广州分社。



传媒茶话会咨询了一位《香港商报》的记者,其表示并未听说过这一媒体。她告诉传媒茶话会,在香港不需要申请媒体资质,除了电视台需要申请牌照,其他都是公司形式运作。
天眼查信息显示,凤凰新闻社主体——凤凰新闻社有限公司系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实际上,即便是香港特区政府合法的新闻机构,在内地采访也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2009年发布的《香港澳门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第五条规定:
香港和澳门记者来内地采访,需向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或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领取由中国记协制发的港澳记者采访证。
传媒茶话会查询中国记协423日公布的《港澳媒体常驻内地记者站及常驻记者最新名录》发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都在列,而凤凰新闻社并不在其中。这表明,凤凰新闻社没有在内地采访、设立分社的资质。


高仿频现:真“凤凰”很受伤

凤凰卫视和凤凰网,分别是华语媒体中极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和知名互联网资讯门户,两者均属凤凰集团旗下。这家名为凤凰新闻社的机构,和凤凰卫视、凤凰网是否有隶属关系呢?
传媒茶话会就这个问题向凤凰网高层管理人员求证,得到的回复是:凤凰新闻社和凤凰卫视、凤凰网没有任何关系。
2021年,据相关报道,知情者介绍,多人自称来自凤凰资讯”“凤凰新闻,在河北开展新闻采访活动。但具体一问,却又承认是凤凰新闻社等单位的人员。
在传媒行业,类似李鬼李逵的现象并不鲜见。
2019年,传媒茶话会发布《打着媒体旗号就敢采访?遇上这种记者直接报警!》一文,揭示了一家名叫凤凰通讯社,自称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合法新闻传媒机构,未获得中国记协制发的港澳记者采访证,在内地采访,并设立分社的行为。
这家名为凤凰通讯社的机构还未经凤凰集团许可,擅自在其网站、公司招牌、人员名片等处使用凤凰标识,并从事新闻报道、节目制作等服务,并擅自使用凤凰集团字样虚假宣传。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凤凰卫视、凤凰网起诉凤凰通讯社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一案宣判,要求凤凰通讯社停止对凤凰卫视、凤凰网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凤凰卫视、凤凰网500万元。
20215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声明称,有名为周智均的人冒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多次参与社会活动。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该人的另一个头衔是凤凰通讯社董事局主席,而这个2016年便成立的机构多次以新闻单位的名义开展活动的机构,被证实是一家私人控股的公司,该公司仅有的两名记者并未持有记者证。
如何识别合规采访的港澳记者?
遇到自称是香港媒体的记者要求采访的,只需查看对方是否持有中国记协制发的港澳新闻机构常驻内地记者证或港澳记者采访证。此前,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告诉传媒茶话会,若对方无法提供相关证件,采访对象可以拒绝采访。
《香港澳门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第六条规定:香港和澳门记者在内地采访,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采访时应当携带并出示港澳新闻机构常驻内地记者证或港澳记者采访证。   
那么,港澳新闻机构常驻内地记者证和港澳记者采访证长什么样呢?
传媒茶话会从国务院港澳办官网上找到了相关样本图片。


为了防止证件造假,被采访单位和个人还可以通过登录中国记协官网,查看《港澳媒体常驻内地记者站及常驻记者最新名录》。若无法确认,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拒绝采访,如若对方还存在敲诈勒索行为可报警处理。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2HsBTGbYgZbQ_VxeRcplg

编辑:程博


凤凰8.jpg (14.85 KB, 下载次数: 46)

凤凰8.jpg
1462#
发表于 2023-5-29 18:26: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社媒上的滤镜:美丽的代价

丰唇肤白大眼睛——社交媒体的滤镜能在一瞬间把人变成超模。不过,心理学家却指出了背后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自拍照”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德国之声中文网)痘痘、斑点、毛孔--每个人的外貌都有瑕疵,这本是世界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社交网络上,这些所谓瑕疵全都消失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吹弹可破的肌肤,完美的发型、白得发光的牙齿。

这些都是滤镜的功劳。面部滤镜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过滤器本身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从细微的修正,比如让皮肤更光洁,眉毛更浓密,到造出一张全新的脸,一切皆有可能。

人工智能打造人工美

以色列Lightricks公司的应用程序 "FaceTune "已被下载超过2亿次;台湾的玩美彩妆(YouCam Makeup)"和新加坡 "BeautyPlus "的下载量都分别超过了1亿次。几年前还只有照片可以被美化,如今,视频中的人脸也可以被修容,而且不留破绽。

滤镜修容可以让每个人都拥有理想中的面孔

3月初,TikTok上的两个新过滤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Teenage Look "滤镜使人们看起来更年轻;"Bold Glamour "滤镜则让每个人都拥有了理想中的面孔--嘴唇更丰满、眼睛更明亮、鼻梁更纤细、皮肤更光洁。

所有这些追求的都是一种统一的审美:黑皮肤变浅,白皮肤变红润,大鼻子变纤巧。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艺术教育讲师冈克尔(Katja Gunkel)批评说,这些技术虽是全新的,但是,“审美情趣肯定有问题,许多陈旧观念都浓缩在滤镜中。”



抑郁与自我感知偏差

而这会对用户心理造成严重后果。根据英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一项研究,三分之二的年轻人都感到受到社交网络上外貌标准的压力。英国青年组织Girlguiding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11至21岁的女孩不会发布自己未经修饰的照片。德国youtube主播塞尔维·卡尔森(Silvi Carlsson)认为"这是与魔鬼的游戏",并在视频中公开表明了反对美容滤镜的立场。"当我们带着滤镜公开亮相时,会收到爱心和点赞,我们感到自己被接受,多巴胺爆棚。但是,一旦我们走到人群中,没有了滤镜,脸上有着痘痘、色斑和黑眼圈,又会怎样呢?"她说:"社交媒体把我们训练得要向外界展示一个完美的自我,这会毁掉我们。"

由此引发的疾病甚至有了专门的名字: 自拍畸形恐惧症或者颜值恐惧症。滤镜下的自拍越是成为常态,许多人的自尊心就越受影响。据科学杂志《美国医学会面部整形外科杂志》(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报道,不再能达到理想颜值的感觉甚至会引发抑郁症。

有关国家监管的讨论

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控制,一些国家正试图通过法律来抵制。在挪威和以色列,经过过滤器处理的照片如果被用于社交网络广告,必须进行标注。法国的一项法律草案针对照片和视频做出了类似的规定,网红如果违规将面临最高30万欧元的罚款或六个月的监禁。英国也已经在讨论此类法规。

网红营销充斥中国的网络平台

德国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去年,塞尔维·卡尔森发起了一项请愿活动,希望改变这一状况。德国性别平等和妇女问题部长会议去年也呼吁,广告和社交网络使用滤镜图片和视频应进行标注。不过,联邦层面上仍然没有这方面的法案。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艺术教育讲师冈克尔赞成这样的监管,但也指出,这只应适用于商业领域,不能用于私人领域的自拍,因为那将是一种审查。她认为,需要早早地对儿童和年轻人进行教育,加强他们应对媒体的技能。"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有效地让人们觉得必须优化自己,必须消费某些产品或服务,如医美、整容。所有的运转靠的是一种永不满足感,以此来刺激消费。"冈克尔认为,人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用户,在处理这些图像时应该怎样去把握尺度。

来源:德国之声

编辑:程博



1461#
发表于 2023-5-17 22:12: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中外透视
链接:http://mbd.baidu.com/newspage/da ... 4793852839658906896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