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报道集锦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9:4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6-18 19:45 编辑

【案例】
【西安电视二套新闻亮了】村里打井发现了不明生物
我脑 于 2012/6/18 16:21:3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西安电视二套《西安零距离 》2012 06 17 播出一条新闻,说一老农家里水井打出一个类似太岁物体,全村人都都不认识,有人说是肉灵芝,有人说是太岁,到底是什么呢?有些男人会不会觉得似曾相识......



有个疑问,这个东西,近几年才开始在大陆普及,而西安的农村地处偏远,当地人根本就没见过,而且,是打井挖到的,说明埋的很深,换句话说,应该是有些年代了,这个变得很不合常理,有点匪夷所思

哈哈 续集呢?今天没续集了吗?

没法解释!


没法解释!




这不是自慰器吗!!!

不错,还是双头的,满足人们两种需求

轰天雷:直播海南竟把自慰器当作“太岁”
http://juetuzhi.net/2009/06/tai-sui.html

西安电视台零距离火了!记者把硅胶自慰器当太岁灵芝研究
http://bbs.hebnews.cn/thread-1576498-1-1.html

标准骗局,竟有媒体推波助澜,荒诞、无聊、无知。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394452

[灌水]记者自摆乌龙 误将男用自慰器认作灵芝


3603 次点击








风2012 于 2012/6/18 17:45:4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2012-06-18 11:05:07 共[url=]0[/url]条跟贴-->

[导读]今天微博上热传一条爆笑的料。



新闻截图。

当事记者在微博上发问。



龙虎网讯 今天微博上热传一条爆笑的料。昨日,西安电视台的《西安零距离》栏目播出一条社会新闻,说一老农家里水井打出一个类似太岁灵芝的物体,全村人都好奇不知何物,电视台出镜记者在镜头前将此物捏来捏去,称准备第二天去找专家鉴定。结果有观众一眼就认出这是男用自慰器。记者的这一乌龙在微博上引发热议。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394616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0:3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科学家研究称时间正在变慢最终将停止
2012年06月18日14:59  中国新闻网



星系(资料图)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外媒17日报道,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宇宙的扩张时间正在变快。然而,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时间正在逐渐变慢,并且将最终停止。
  据西班牙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被宇宙扩张理论“愚弄了”。事实上,时间正在变慢,最终一切将会停止。就像照片“凝结”住的瞬间一样,届时所有事物都将“冻结”。
  不过,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时间变慢的效果。科学家称,离时间最终停止还有几十亿年,那时地球早已消失,人类也早已消失了。
  据悉,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宇宙扩张说,是基于承认“反重力”的概念,它亦被称之为“暗能量”。这种能量被认为正在拉开星系之间的距离。

http://news.sina.com.cn/w/2012-06-18/145924612820.shtml
  然而,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正在经历的却与该理论恰恰相反。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4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6-21 17:53 编辑

【案例】
921工程:载人航天梦开始的地方

2012年06月21日 14:05:11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编辑:仇广宇


提要: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之首的任新民最初也倾向于搞航天飞机。但经过两三年的思考和探讨后,他开始倾向于搞飞船。“航天飞机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飞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钱的问题。”



  

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训练中。图/CNSPHOTO

    原题:921工程:载人航天梦开始的地方
  “航天飞机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飞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钱的问题。”
  本刊记者/徐方清 文/路涛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8日17时30分,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相继从神舟九号飞船漂浮进天宫一号。三人一起面对镜头摆pose,微笑着挥手致意。
  在位于北京市阜成路8号的航天大院内,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之首的任新民通过电视新闻,分享了他们的喜悦。
  神九发射前夕,任新民在家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精神十足。客厅玻璃柜的最显眼位置,摆放着“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模型,这是去年11月对接完成后,神舟系列飞船(从“神六”始)总设计师张柏楠亲自送来的。
  “神九是载人上天的,航天员也要进天宫,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重大突破。不过,这是张柏楠他们这些年轻人的事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任新民。摄影/本刊记者 甄宏戈  
后30年做什么
  
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升空,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国航天的“三抓”任务宣告完成。  
“三抓”任务制订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时的三项重点任务,即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液体弹道导弹、从水下发射固体战略导弹以及发射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三抓”任务由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军负责(国防科委1982年后改组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时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任新民分管技术工作。  
“三抓”任务完成后,张爱萍赋诗称赞其为“一鸣惊人,再鸣震全球,三鸣震寰宇”。  
也就是在这一年,七机部正式改名为航天工业部。任新民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技委)主任。  此时的中国航天人,面临着航天事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按任新民的话说,中国航天走过了“没偷懒”的前30年,但还不知道后30年怎么办,干什么,如何干。  
“当时上级领导对下一步做什么也并不清楚。”任新民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  
任新民认为,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规划出大的科学工程,使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有了大型的航天系统工程任务,国外的留学回国人员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反之,来了也留不住。”  
从世界潮流来看,发展载人航天是大势所趋。1969年7月,美国人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1971年4月,苏联率先发射了载人空间站。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返回舱平安归来。图/CNSPHOTO  
中国是搞登月工程还是发展空间站?
  
“我是不赞成当时搞登月的,最主要考虑是上去了能做什么的问题。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人待不了几个小时就得走。不论是从民用角度还从国防角度考虑,用处都不大。而空间站是围着地球转的,实用性要强很多。”任新民说。  
1985年7月25日至30日,航天部科技委在河北省秦皇岛召开了一场太空站问题讨论会。会议由任新民主持,约50人与会,对发展载人航天进行了初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探讨。这是中国关于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首次会议。  
会后出版了《太空站讨论会文集》,任新民作序。  
他写道:“搞太空站和航天飞机是一个大的国策,搞这一事业是需要一笔较大的投资的,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其技术意义、军事意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会本利全收的。”
  航天飞机Vs载人飞船  
秦皇岛会议之后,《太空站讨论会文集》被送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以及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综合部门负责人手中。  
连同文集一并报送的,还有由航天部科技情报所翻译的《开拓天疆》。这是同一时期美国太空委员会向总统和国会提出的建议书,阐述了美国50年内的民用航天发展目标。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任新民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他关于载人航天的规划框架设想。时任航天部科技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新民秘书的谭邦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在多个场合听到任新民强调:“好事多谋。我们先下下毛毛雨,这种大型项目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皇岛会议的“毛毛雨”之后一年,中国于1986年启动了简称为“863计划”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其中,航天技术列入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两大主题项目都与载人航天紧密相关: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  
1987年,由国防科工委牵头组建了“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主题项目专家组,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  
是年4月,专家组发布《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招标通知。航天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的60多家科研单位参加了这场大论证。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各竞标单位提出了11种技术方案。专家组筛选出6种方案,其中5种都是航天飞机方案,只有一种是飞船方案。  
1988年7月,专家组在哈尔滨召开了评议会,选取了5种,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小型航天飞机方案和飞船方案以非常接近的得分,双双胜出。  
此后,这两种方案的论证人员展开了长达3年的学术争论。  
任新民最初也倾向于搞航天飞机。他认为,载人飞船是前苏联在五六十年代搞出来的技术,如果中国此时再搞,已经落后了近30年。而当时美国的航天飞机已进行了多次成功飞行,较之飞船,航天飞机具有可以重复发射和运载量大等多项优势。  
但经过两三年的思考和探讨后,任新民开始倾向于搞飞船。“航天飞机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飞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钱的问题。”任新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当时美国有4架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就得花4亿到5亿美元。俄罗斯的航天飞机中途夭折,也主要是因为缺钱。  
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年航天部与航空部合并后组建)召开了飞船与小型航天飞机的比较论证会。会议由时任科技委副主任的庄逢甘主持。  
在这次会议上,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航空航天部内部开始达成共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载人飞船起步。
  向总理汇报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  
与此同时,航空航天部的19名专家组成了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负责人是钱振业,他也是“863计划”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主题项目组的组长。  
1991年3月14日上午,航空航天部的一部专用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打来的,通知说:3月15日下午3点至5点,李鹏总理要邀见任新民同志和了解飞船情况的同志,听取汇报。  
任新民深知,这次汇报关系到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的立项。他琢磨,要在一个半小时内把问题讲清楚,“这样能给总理留点时间讲讲”。  
第二天下午,任新民和“了解飞船情况的同志”钱振业准时进入位于中南海的国务院某会议厅。两人刚刚落座,李鹏就出现在会议厅的门口。  
任新民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参加这次会议的一共就4个人:李鹏及其秘书,他和钱振业。  
任新民和钱振业按照几经修改和斟酌的汇报提纲,详细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为何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并分析了中国研制飞船的技术基础和现实条件。“载人不载人是航天技术一个质的跨越,在工程的研制实践中还需要付出努力,但据目前的分析,还没有不可逾越的重大技术关键。”任新民汇报道。  
李鹏在听取汇报中不时插话询问,听完后他表示,虽然资金上有困难,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飞船项目所需的几十个亿还是可以解决的。他指出,飞船工程一定要专款专用。  
根据这次汇报,航空航天部随即整理出了《航空航天重大情况(五)》报批件,上报中共和国家领导人。  5天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给航空航天部转来了批示后的报批件,上面留下了刘华清、李鹏的先后批示以及江泽民的圈阅。  
任新民至今还能记得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批示的一句话:“当前财政实在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出点也得干!”  中央批示之后,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的论证和立项进入了快车道。  
1991年4月初,航空航天部的联合论证组完成了《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11月,形成了《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  
1992年1月8日,李鹏主持召开了中央专门委员会第5次会议,专门研究中国载人航天问题。  
中央专委会的前身是1962年为领导原子弹等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而成立的15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是第一任主任。八九十年代,中央成立了领导重大航天项目的专门委员会,李鹏担任主任。  
这是第一次,中国载人航天问题被正式摆上中南海的会议桌。  
任新民受邀出席了这次会议。他特意将一个1:10的飞船模型带到了会场,结合模型做了简明扼要的讲解和演示。  
会议纪要显示,会上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是必要的。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
  评审组中的争议  
会后,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随即成立了由200余名专家组成的载人航天领导小组,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出任主任。  
领导小组下面分设两个组:一个是技术经济论证组,即工程论证组,组长是王永志;另一个是专家评审组,组长是任新民。  
专家评审组由全院士组成。除任新民外,副组长是王大珩和屠善澄,成员包括王希季、庄逢甘、闵桂荣、张履谦、杨嘉墀、童铠、谢光选等院士。  
虽然任新民牵头做过的重大项目难以计数,但这个组长格外不好当。  
时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新民秘书的谭邦治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老专家的工作并不好做,很多人都是留美博士,技术上都有自己的一套,都是武林高手,有的专家非常坚持自己的意见。要让这些‘武林高手’就评审报告统一意见谈何容易。”  
是搞三舱方案还是两舱方案?是先上一个航天员还是两个航天员?飞船是水平发射还是垂直发射?专家们各执己见。有专家提出,在评审意见中要写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并单独签名。  
任新民心里清楚,如果评审报告都形不成统一意见,中央专委会又怎么会批准立项呢?  
一次评审会上,争论非常激烈。见此,任新民做了半个小时的发言,除了剖析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对于中国航天和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外,还现身说法:“有些问题我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但为了大局也只好放弃。”  
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我们航天部所在的驻地阜成路8号出发去天安门,经公主坟,经木樨地,经西四都是可以到达天安门的。但最怕的就是坐在阜成路8号争来吵去,而不动身;或者按一条路线走一段又改变主意,回原地再争论,又另选路线,时间都耽误了,却到达不了目的地。只要确定一条路线,齐心协力走下去,总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搞技术工作,搞航天型号研制,也是这个道理。”  
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打动了现场很多人。  
评审大会召开前,任新民又去了几个意见较多、态度较激烈的专家处走访,做工作。  
最终,方案论证报告和相应的评审报告按计划向中央专委会上报。航空航天部一位领导事后曾说:“如果没有任老总的主持和坐镇,评审报告很难统一。”
  三步走计划  
1992年8月1日,李鹏主持中央专委会第7次会议,听取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联合组成的论证、评审组的汇报。  
按照李鹏的要求,每个到会的专委会成员都在会议纪要上签了名,缺席的也被要求补上。  
8月25日,中央专委会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请示》建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实际的步伐比这个计划晚了一年。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完成了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第二步,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出舱活动,发射了一个8吨级的太空实验室。  
2011年9月,8吨级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升空。  
第三步,研制、发射、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应用问题。  如今,这一步计划已有了时间表,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  
谭邦治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方案中的轨道舱留轨这一创意来自于任新民的建议。任新民在研究前苏联“联盟号”飞船的结构示意图时发现,“联盟号”飞船把轨道舱作为垃圾留在太空,非常可惜。  
国外的载人飞船通常只有返回舱才配备太阳能帆板,任新民建议,为轨道舱加装一对帆板。在返回舱着陆后,轨道舱可以靠这对帆板提供的能源围绕近地轨道运行半年,堪称加强版的对地观测卫星。  
两对帆板在太空展开后,飞船看起来像一只蜻蜓,这成为中国载人飞船的一大特色。200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现场观看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后,对任新民说:“看来你坚持轨道舱留轨是正确的。”  
1992年9月21日,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中南海勤政殿里,中共中央第195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召开,听取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讨论审议中央专委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会议批准了这一请示,并做出了一个让航天人深受鼓舞的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工程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  
至此,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按照中国多数重大科技工程的惯例,载人航天工程也因为立项这一天是9月21日,获得了代号:921工程。 ★
http://insight.inewsweek.cn/report.php?rid=6657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15:4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致力于数学研究事业,治学严谨、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及数学物理等数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赞誉,始终走在国际数学研究的最前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轉發(78) | 評論(25) 今天14:39 來自教育版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0:0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工程师造出最小十亿像素相机:仅床头柜大小
  2012年06月25日 08:15  新浪科技

美国工程师研制的相机AWARE-2,是世界上体积最小同时速度最快的10亿像素照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5日消息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21日报道,美国工程师研制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10亿像素相机,个头与一个床头柜差不多,所拍照片的细节是普通相机的1000倍。这台相机被称之为“AWARE-2”,虽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10亿像素相机,但却是体积最小并且速度最快的同级别相机,可用于提高机场安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和网上体育新闻报道。

  像素是数码图像上的小光点,聚集在一起形成影像。绝大多数相机只达到兆像素,消费型相机的像素在8到40兆像素之间。10亿像素相当于1000兆像素。当前的绝大多数10亿像素图像由多幅兆像素照片拼接而成。AWARE-2项目组成员、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布拉迪表示:“我们研制的相机能够在不到十分之一秒内拍摄一幅10亿像素照片。”研究报告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10亿像素相机能够捕捉到人眼无法看到的细节,所拍摄的照片在放大后进行观察时不会降低清晰度。AWARE-2安装在一个75×50×50厘米的盒子里,主要采用电子处理和通讯设备。这台相机的光学系统采用一个6厘米球形镜头,周围被一个由98台显微镜照相机构成的阵列环绕,每台装有一个14兆像素的传感器。布拉迪表示这个光学系统的重量在10公斤左右,算上外套在内的总重量在45公斤上下。他说:“下一代AWARE-2的体积将减少四分之一。”

  当前的10亿像素相机主要用于天文望远镜和机载侦察系统,体积较大同时视场狭窄。此外,科学家还研制了使用胶卷的10亿像素相机。布拉迪表示AWARE-2的制造成本与一台高分辨率数字电影摄影机相当,大约在10万到25万美元之间。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10亿像素相机的价格能够在5年内降至职业和高端业余摄影师可承受范围之内,在此之后,便携式10亿像素相机将实现普及。

  布拉迪指出这项技术可用于在网上直播体育赛事,观众可以对画面进行放大,了解细节,也可以选择任何角度和解析度。此外,10亿像素相机也可安装在野生动物保护区或者观景台,拍摄细节更为丰富的照片。研究报告称:“10亿像素相机的普及将改变摄影圈的面貌。”(孝文)


http://tech.sina.com.cn/d/2012-06-25/08157305907.shtml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9:4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lueless转发微博
@新闻小兵曹文艺【刘洋的爸妈及亲戚在郑州家中观看“神九”现场直播】看第一个图,觉得很正常,人之常情嘛。当看到这个图的全貌时,我震惊了~~~Via:@推来推去的推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9)
|
評論(8)
33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轉發(1)|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21:5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牟大海-Seaman确实瞬间碉堡了。。。
@糯米网成都站科学家名字加个法号一下感觉碉堡了: 天雷真君富兰克林,电炽恶魂爱迪生,磁暴魔王特斯拉,屏蔽尊者法拉第, 万法归一麦克斯韦,不准道人海森堡,虐猫狂人薛定谔,波粒双形爱因斯坦,定量贤者普朗克,核链法师费米,数理恶魔拉格朗日,函数尊者欧拉,时空跃迁笛卡尔,元力上人牛顿。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
|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
舉報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5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6-30 10:57 编辑

【案例】
7月1日全球增加1秒 出现7:59:60不影响日常生活

2012年06月30日00:53人民网
郑玉占我要评论(13)



月1日将出现7:59:60闰秒调整对市民没影响

据新华社电 (记者帅安宁、周润健)为了让“原子时”与“世界时”协调一致,北京时间7月1日全球将增加一秒,届时,将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天文专家表示,感兴趣的中国公众可试着在当日7时59分59秒时将自己的电子表或是手机上的时间“拨”慢一秒。
“世界时”“原子时”要协调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为了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定义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闰秒”一般安排在年中或年末的最后时刻,即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
今年确定在6月30日23:59:59后面增加一秒,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相对于北京时间,也就是7月1日7:59:59后面增加一秒,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然后才是8:00:00。
2012年“多”出一秒,你会拿这一秒做什么?“我会对我爸妈多说一遍‘我爱你们’”“我将用这一秒来睡觉,因为是周末。”“那天是我生日,比别人多过一秒,好幸福!”“上班可以晚起一秒了。”这是网络上一些网友“晒”出的五花八门的回答。

东亚讯(助理记者 郑玉占) 为了让“原子时”与“世界时”协调一致,北京时间7月1日全球将增加1秒,到时将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天文科普基地负责人李振军介绍,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世界时”和“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定义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今年确定在6月30日23:59:59后面增加1秒,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而北京时间是在7月1日7:59:59后面增加1秒,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然后才是8:00:00。
“多出的1秒钟,只对军事、航天等对时间精确到秒的行业有影响。不会对长春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市民也不会感觉到。”李振军说。

http://news.qq.com/a/20120630/000398.htm?qq=0&ADUIN=352428099&ADSESSION=1341021227&ADTAG=CLIENT.QQ.4561_.0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 10:33: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地球也害空调病ELISABETH ROSENTHAL,
ANDREW W. LEHREN

联合报道
2012年06月29日
Kuni Takahas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发展中国家对空调的需求在上升,正如在印度的孟买。这一情况引起了对全球变暖的担忧。

在印度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两旁,那些破败的住宅楼,和肮脏灰暗的水泥房子里,一件新近兴起的家用电器占据着显耀的位置,它是当地人新的身份地位的标志。空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象征,婚娶之际不能没有的嫁资或聘礼。
空调比汽车便宜,而且,在湿热地区,可以说空调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也显著得多——在凉爽的环境下,孩子们更易学习,工人们也更易入睡。
按图放大

Kuni Takahas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印度孟买的家电商场购物。发达国家正在淘汰一种对环境有害的气体,而印度和中国等空调消费大国却正在加大使用其他的有害气体。


按图放大

Jianan Yu/Reuters

中国安徽的空调生产线。



然而,随着空调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窗户和店面,科学家们对空调制冷剂造成的影响愈加警惕,因为这些化学物质都是全球变暖的强力诱因。
在中国和印度,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空调不再是一件奢侈品,而气候变化又使气温升高。因此,空调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据估计,单单是在经济上升中的印度孟买,空调的需求量就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
空调制冷剂最早是通过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来进行规范的,该协议的目的是保护臭氧层。它规定,空调厂商须使用更无害的制冷气体,从而减少了对臭氧层的损害。臭氧层能够阻挡致癌的紫外线,是地球的重要保护盾。最早使用的冷却剂是氟氯烃 (CFC),由于该物质对臭氧层极其有害,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淘汰;最新型的制冷剂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使用,对臭氧层的影响甚微,或根本没有。
但是,这类气体会造成另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基本被这份保护臭氧层的协议所忽略。这类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等量的典型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上千倍。
事实上,这一领域的权威科学家们计算出,如果全球市场上的所有空调都使用最新型的制冷气体,到2050年,27%的全球变暖都将是由这些气体引起的。
这样看来,挽救一种全球环境灾难的良药,成了导致另一种灾难的毒药。“要采取行动,时间非常宝贵。” 斯蒂芬·安德森 (Stephen O. Andersen) 说。他是该协议技术经济顾问小组的联席主席。
目前,各项数据仍然在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替代氟氯烃的气体,统称为含氢氯氟烃 (HCFCs), 该类气体对臭氧有轻度损害。由于协议规定逐渐减少使用该类气体,很多科学家预计大气中该类气体的浓度应该有所下降,但事实是,它们的浓度仍在快速增加。这些气体是发展中国家欣欣向荣的空调行业所依赖的支柱。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这些气体的浓度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翻了一番,达到了最高水平。
更新的对臭氧层无害的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同样在急剧上升,因为发达国家在十年前开始转而使用这些气体。美国的新型室内空调现在使用氢氟烃 (HFC) 作为制冷剂,名为410a,该物质对臭氧没有害处,因此被贴上“环保”的标签。但该物质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00倍。但协议不能控制这类制冷剂的使用,因为只针对破坏臭氧层的气体。
按照协议的时间表,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也要从明年开始停止使用含氢氯氟烃,代之以其他对臭氧层影响更小的气体。但美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正在敦促发展中国家选择没有温室效应的气体。这周在里约热内卢,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被称为“里约+20” 峰会(Rio+20)。大会的暂定议程中,就包括逐步淘汰氢氟烃类制冷剂的提议,因为这类气体有温室效应。
但希拉里面临着阻力,因为美国实质上是在要求别的国家去做美国没有做到的事情:跳过这一代的制冷剂。问题是,目前并没有一种现成的,可商用的空调制冷剂替代品,既不破坏臭氧层,也没有强烈温室效应——尽管有很多替代品即将问世。
几乎所有的化工企业和空调公司——包括美国化工巨头杜邦 (DuPont),以及日本领先的家电制造商大建工业株式会社(DAIKEN)——都研发出了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空调设备和制冷剂。有的公司甚至已经组建了工厂投入生产。
但这些产品需要获得规范批准,也需要制定出新的安全标准,才能销售,因为产品中的气体经常是可燃或有毒的。同时,现行的制冷系统利润丰厚,再加上对氢氟烃类气体没有有效的规范,各国和企业都没有动机把新产品投向市场。
“现在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各国都在黑暗中摸索。”拉金德拉·申德  (Rajendra Shende) 说。他之前曾领导位于巴黎的联合国臭氧计划,如今在管理位于印度浦那 (Pune) 的地球政策中心 (Terre Policy Center).
已存在25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被广泛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环境保护协议,因为该协议基本上杜绝了对臭氧层有巨大破环力的氟氯烃的使用。根据协议的条款,发达国家要首先停止使用一种有害气体,发展中国家在十年或更多年后跟上,使替代技术趋于成熟,价格也得到下调。
氟氯烃-12的浓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快速上升,但在协议严格淘汰计划的制约下,该气体的浓度从2003年开始逐渐减少。200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得出结论:臭氧层正在逐渐恢复。
但是,由于新的空调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最初的胜利感也被这潜在的破坏所冲淡。完好的臭氧层本身就能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变暖,但这些制冷气体反射地球辐射出的热量,从而引起了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80年代中期,各国根据此协议制定规则时,世界对全球变暖还知之甚少,制冷工业主要在西方,而发展中国家对制冷的需求甚微。
这种情形显然已经改变。
40岁的杰西瑞·庞加比 (Jayshree Punjabi) 来自苏拉特 (Surat),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她去孟买的维杰电器 (Vijay Sales) 购买一个空调。她的第一个空调购于10年前,如今她有三个空调。“现在,苏拉特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至少一个空调,”她说,“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了空调,他们就会要。”
随着食品供给模式的转变,冰箱也成了必需品。“我小时候在德里 (Delhi),当时买菜都是从街边小贩那里买;现在,蔬菜都来自超市,”阿图尔· 巴盖 (Atul Bagai) 说。他是印度人,现在是联合国臭氧计划在南亚的协调人。
2011年,全球55%的新空调是在亚太地区销售的,空调的生产也转移到了该区域。去年,中国生产了全球超过70%的家用空调,供国内消费和出口。最常用的制冷剂是含氢氯氟烃-22。2010年, 该气体在中国的排放量大约是美国的七倍。
随着廉价的含氢氯氟烃-22从亚洲流向各国市场, 减少或停止其使用的努力即使是在美国也遭遇挫折。比如,尽管目前美国法律禁止销售含有该气体的新空调,但一些商店已经开始出售空部件,安装以后可以加注这种廉价的气体,继续使用。
四月在蒙特利尔为期四天的会议上,约200个参加蒙特利尔议定书执行委员会的代表就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现状争论不休。他们应该关注臭氧层保护,还是气候变化?还是两者都要关注?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提交减少使用含氢氯氟烃类气体的计划,以期获得联合国的财政支持;而另一方面,富裕国家代表团则反对使用氢氟烃的提案,因为这些气体会导致气候变暖。加拿大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各国只应使用对全球变暖影响较低的制剂。
把逐步减少氢氟烃类气体的使用纳入条约是减少全球变暖最经济的一种途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德伍德·策尔克(Durwood Zaelke)说。
但是中国、印度和巴西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会减缓发展而且成本太高。正在研发的所有可接受的空调替换产品,要么有专利保护,需要新的设备,要么需要大范围制定新法规和新的测试环节。“这看起来简单,但并不规范,还会带来新的负担,”中国代表王勇(音译)称。
巴西出生的苏里·卡瓦略(Suely Carvalho)是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化学部的负责人。她说:“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尽力逐步减少(这些气体的使用),现在你们却说,‘我们做过的事,你们不要再做。’你应该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满意。”
商业利益造成了谈判僵局。尽管议定书积极限制含氢氯氟烃-22在制冷中的使用,但限制这种气体生产的时间表则缓慢、宽松,因此过去10年中含氢氯氟烃-22的产量增加了60%以上。即使是在美国,现在生产含氢氯氟烃-22仍然有利可图,可以将其用于旧的空调设备、出口或者是其他排放量不大的工业用途,比如生产铁氟龙。
政治影响力巨大的厂商比如印度的Gujarat Fluorochemicals, 中国的浙江东阳化工机械公司,以及墨西哥的Quimbasicos公司(霍尼韦尔公司持有其49% 股份)因为生产这种冷却剂而生意兴隆。他们甚至还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的高额补贴。
杜邦的大气科学家麦克·麦克法伦(Mack McFarlan)表示,从厂商的角度来说,他们不愿意急于在市场上出售环保的新技术,除非他们得到强烈信号,告诉他们各国会采用这些技术。
瑞士环境顾问奥特马·施万克(Othmar Schwank)
在联合国担任顾问。他说:“在许多国家,这些目标会很难实现。随着印度和中国的家用电器需求不断增加,大家都在赚钱,所以他们想尽量拖延时间。”
《蒙特利尔协议书》最初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40年前停用含氢氯氟烃,但是该协议的管理理事会在2007年加快了时间表。“我们看到含氢氯氟烃的使用急剧增长,”德国政府机构德国技术合作局环境项目(GIZ Proklima)的马库斯·维皮奥尔(Markus Wypior) 说。 新的时间表规定,发展中国家必须在1月1日之前使含氢氯氟烃用量趋于稳定,在2015年之前把用量减少10%。
但是空调产业发展得太迅速,要达到基于2009到2010年消耗量计算出得目标,就需要印度现在减少当前使用量的40%。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尝试通过一次性的措施实现2013年的环境目标,而同时不影响他们的制冷产业,比如在生产泡沫时用其他气体代替含氢氯氟烃-22。据预测,完成2015年的削减计划会更难。
与此同时,《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利用其有限的方法来推动发展中国国家使用环保的方法来代替含氢氯氟烃类气体,为降低温室效应的计划提供25%的奖励性补贴。但专家表示,这种奖励不足以刺激机器设计,服务,生产和政策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前景美好的新技术在等待着,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在中国和其他不多的几个国家,少量使用碳氢化合物的室内空调已经走下了生产线,但还没有获得销售批准,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是可燃的。这些空调几乎不会导致升温或臭氧层损耗。
不过,在欧洲,使用碳氢化合物制冷的冰箱已经投入使用很多年了。美国的一些企业,比如百事公司和Ben and Jerry’s,作为它们可持续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最近都改装了店内冷柜不再使用氢氟烃,而改用碳氢化合物了。
美国环境保护局在一份声明中称其最近已经批准了一些新的不造成气候公害的气体,用于车载空调和冰箱。并且它“正在评估其他空调应用的替代制冷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种叫做R32的新一代氢氟烃类气体。
然而,这些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投放市场呢?即使细微的努力都受到了阻碍。
去年,欧盟开始要求汽车生产商在汽车里使用无气候公害的冷却剂,这被视为一个相对简单的转变。一种叫做1234yf的化学物质被认为是适合的替代物。汽车空调只需少量这种冷却剂,因此可以降低对化学物质可燃性和成本的担心。
但今年,欧盟延迟了该计划。生产这种化合物的中国工厂依然在等待政府的登记注册。 这项技术的专利目前为霍尼韦尔公司 (Honeywell)  所有,但仍存在争议。德国政府也尚未结束安全性测试。
威派尔 (Wypior)的公司正努力在印度和中国推广无气候公害的空调工业。他表示:“我们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大家对这些技术也都了解,证明是可行的——尽管规模不大。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行动呢?”

翻译:陶梦萦,张明明,任芯序,陈婷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0:51: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类大脑十个奇特事实:无痛感睡觉时更活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6日 07:50  新浪科技微博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虽然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科学家仍未完全了解这个器官,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但他们对大脑的了解正在逐步深入。以下关于人类大脑的十个惊天事实。

  1.大脑感觉不到疼痛

大脑感觉不到疼痛

  大脑内没有疼痛感受器,这也就是为什么外科医生能够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时候进行脑外科手术。这种无法感知疼痛允许精细的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不破坏任何视觉和运动控制功能。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到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出危险警告。

  2.脑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

脑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

  人类的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相当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总重量与一个罗马甜瓜差不多。大脑内的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虽然大脑的重量只有身体的2%,但却消耗了身体大约17%的能量,20%的氧。清醒时,大脑产生的电量在10到23瓦之间,足以点亮一个灯泡。大脑中75%的空间被水占据,脂肪比重占到60%,连接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超过100万亿,数据存储量达到1000Tb,是《大英百科全书》的5倍。

  3.爱因斯坦大脑被保留下来

爱因斯坦大脑被保留下来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但他的大脑却被保留下来。在爱因斯坦去世后仅仅7个半小时,托马斯-哈维医生摘除了他的大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不久后,哈维以及爱因斯坦的大脑神秘失踪。1978年,记者史蒂文-利维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发现哈维。哈维当时承认他仍保存着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且将其切成240片,装进两个有金属螺盖的玻璃瓶,瓶内盛满甲醛。

  4.左右脑存在差异

左右脑存在差异

  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彼此对称。左右脑协同工作,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善于推理,逻辑性强;右脑侧重于感性思维,善于创新,跳跃性强。有趣的是,如果掐自己的左脚脚趾,疼痛感却是在右脑完成。此外,它们还会将任何颠倒的图像“拨乱反正”。也就是说,如果视网膜接收到的图像是倒立的,视神经在将图像信息传往大脑过程中,大脑会自动将图像颠倒过来。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只有半个大脑,人也能活下来。

  5.男性大脑比女性大10%

男性大脑比女性大10%

  男性的大脑比女性大10%。不过,女性的大脑虽小,但却拥有更多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能够比男性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女性的情感处理能力更强,男性则拥有更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女性的脑回比例更大,这一大脑区域与女性化特征有关。可以说,两性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大脑的差异。

  6.大脑在人睡觉时更活跃
大脑在人睡觉时更活跃

  进入梦乡时,大脑会处理白天经历的所有事情,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会做梦的原因所在。一些科学家表示大脑以做梦的形式处理复杂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其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大脑将信息归零的一种方式,就像电脑一样。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做梦能够帮助我们缓解伤痛。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做梦,白天打个盹能够让人精力更加充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7.控制梦境并非不可能
控制梦境并非不可能

  在所谓的“清醒梦”中,人们能够控制梦境的结果。古代的西藏佛教徒会修习“睡梦瑜珈”,在梦境中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自己意识到梦境乃是一种虚幻。“睡梦瑜珈”这个词由弗雷德里克-威廉-凡-伊登19世纪80年代创造,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引起外界的关注。现在,睡梦瑜珈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修行方式,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大量相关教程。睡梦瑜珈高手不仅能够战胜噩梦,同时还能在梦境中与邻家女孩发生性关系。
  8.人为什么笑至今原因不明
人为什么笑至今原因不明

  笑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只有人类天生具有这种能力。土狼的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笑。4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发出笑声。笑会传染,同时也很难假装。不过,我们发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听到好笑的笑话或者类似因素。在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医生对2000个促使人发笑的情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笑并非是笑话或者幽默故事的功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找到发笑的原因。
  9.大脑大小很重要吗?
大脑大小很重要吗?

  大脑大小很重要吗?不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只有1230克,相比之下,成年男性的大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说明大脑尺寸与IQ无关。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胶质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常人,让他拥有惊人的IQ。另一项研究发现,头部越大的人越聪明,头部较尖的人则智商偏低。
  10.IQ最高纪录210
IQ最高纪录210

  韩国人金恩荣(Kim Ung-yong)是世界上IQ最高的人,高达210。他出生于1972年3月8日,8个月时开始学习代数,2岁时便能讲4门语言,4岁上大学,15岁毕业。除了IQ高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和诗人。金恩荣现生活在韩国,拥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此前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例如重新感受一下童年。(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12-07-06/07507356142.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