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5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20:5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1)

高龄 gāolíng
2022年3月15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小词微言,一本万殊》。文中写道:“先生年逾高龄,一腔赤诚,仍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上。”这句话中的“高龄”一词使用有误。
“高龄”是一个敬辞,一般用于称老人的年龄,也可以指高于一般标准年龄,如“高龄产妇”。句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高龄”的词义覆盖面比较广,其起点按通常习惯可以从60岁开始,而其终点则是一个人的生命最终结束的时候,在“高龄”之后不再存在另外的年龄段。句中的“高龄”和“年逾”搭配,这意味着人在“高龄”之后还有另外的年龄段,但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高龄”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对“高龄”的修改可以有两个途径:第一,可以根据句中“先生”的实际年龄,把“高龄”改为“七十”“八十”“九十”之类的十位整数或“百岁”,这些词和“年逾”搭配,表示“先生”的年龄超过了“七十”“八十”“九十”甚至“百岁”,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它们可以接受“年逾”的支配。
第二,汉语中有一些表示高龄的词语,如“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米寿”(指88岁)、“九秩”(指90岁)等,它们都表示明确的年龄,而超过这类词所指年龄的实际情况是存在的,就都能接受“年逾”的支配。因此,也可根据句中“先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这类词中的某一个替换“高龄”。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修改是把“年逾”改为“年已”“年届”之类的话。但是,由于“高龄”所指的年龄范围比较宽,年满60岁即可称“年已高龄”或“年届高龄”,因此这种说法更适合于刚超过60岁的老人,如果句中“先生”的年龄已在八九十岁,使用这种说法就不是很合适。

编辑:蒋可心

135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20:58: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2)
清癯 qīngqú

2022年3月15日《羊城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不能被遗忘的祖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祖慰老师当时已经67岁,但身体硬朗、气质清癯、谈吐儒雅,丝毫看不出年龄。”这个句子中的“清癯”一词使用有误。
“清癯”的意思是清瘦,指人的身体比较瘦。“清癯”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的外在身体以及脸部这个人身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肉眼可见的具象性,如“身材清癯”“面容清癯”。句中“清癯”的使用对象是“气质”,但“气质”是人的内在的个性特征,具有抽象性,“清癯”不能适用。
通常情况下,可以把“清癯”改为“儒雅”。“儒雅”有一个意思指人的气度雍容文雅,它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内在的个性特征,与“气质”能够搭配。但是,句中另有“谈吐儒雅”的话,与“气质儒雅”构成用词重复。其实,说一个人“气质儒雅”,主要体现在这个人的谈吐以及身体动作这些方面,在说到了“气质”以后,通常没有必要再说“谈吐”。因此,在把“清癯”改为“儒雅”组成“气质儒雅”的短语以后,可以把“谈吐儒雅”直接删去。

编辑:蒋可心

1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21:01: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0个热搜第一的两会报道,标题竟有两处差错

看到“中国记者”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一篇两会报道登上25个热搜、10个热搜第一,有秘诀吗?》

作者从新闻采访、策划等新闻业务角度谈了“秘诀”。

遗憾的是,作者这篇10个热搜第一的《陈雪萍代表:建议独生子女父母退休金上调10-20%》两会报道,标题中却出现了两处差错。

这两处差错是最基础而又很重点的!各位网友,你看出来了吗?
谈几点感想。
1.有文字差错的新闻稿,传播量越大,误导的人就越多。现象级作品更应经得起编校质量的考验。
2.编校质量也是新闻业务范畴。近几年,报纸尤其是官方网络平台编校质量下滑严重。
3.新闻从业人员亟待进行系统编校培训。
4.养成使用校对工具的习惯。引入校对审核系统当成为新闻单位的共识。不要觉得校对软件没效果,他会解决很多文字工作者的尴尬。
5.文稿差错多、忽视编校流程,闹笑话甚至出现重大差错就不可避免!

来源:小张咬文嚼字
编辑:蒋可心

1354#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23:07: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4)
经历 jīnglì 演化 yănhuà 那个 nàgè 凝炼 níngliàn

(一)
2022年3月17日《内蒙古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大时代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历史》。文中写道:“《赤脚》这部小说……通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奋斗、情感演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之后那个大时代的广阔背景,凝炼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个句子中“经历”“演化”“那个”和“凝炼”等4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经历”。“经历”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亲身见过或遇到过,作名词用时指亲身见过或遇到过的事。句中的“经历”与“奋斗”构成了一个并列短语(这个并列短语还可以把后面的“情感演化”一起包括进去,那问题更复杂),但通常来说,“奋斗”作为行为主体做过的事,它本身是“经历”的一部分,两者不能建立并列关系,“经历”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演化”。“演化”指演变,发展变化。“演化”的使用对象,通常应为自然界的事物,而且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山川演化”“动物演化史”等。句中的“演化”,其使用对象是人的“情感”,这不属于自然事物,同时“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完成,因此“演化”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那个”。“那个”是指示代词,它的指代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都要求与说话人有较远距离,特别是指代事物时,通常要求说话人在这个事物之外。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那个”,分别指代“大时代”和“时代”,而不管是“大时代”还是“时代”,句中指的都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汉语使用环境中,“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时期,那么说话人(也就是引语所出本文作者)在写下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样是在这个“大时代”或“时代”之中,“那个”的使用不准确。
再看“凝炼”。“凝炼”表示紧凑简练的意思。“凝炼”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凝炼”后跟了趋向动词“出”并带了宾语“精神风貌”,这都是把形容词“凝炼”当作动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经历”和“演化”的修改综合在一起考虑。把“经历、奋斗”改为“奋斗经历”,把“演化”改为“变化”,然后再把“奋斗经历、情感变化”改为“奋斗经历和情感变化”,就比较合适了。
两个“那个”都可以改为“这个”。与“那个”是远指代词相反,“这个”是近指代词,可以把说话人包括在内。但就这个句子来说,把这两个“那个”删去,即不使用指示代词,也是可以的。
“凝炼”可以改为“刻画”“烘托”之类的词。“刻画”“烘托”都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适用于句中的使用主体“《赤脚》这部小说”,同时它们都是动词,能够带趋向动词“出”,也和宾语“精神风貌”搭配。
(二)
2021年12月19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书共人长久,绵绵史可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徐俊同志自1983年入职中华书局以来,经历过许多职务,做过各种工作,阅历丰富。”句中的“经历”使用有误。
“经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当“经历”这样用时,它的指向对象可以是某个事件,如“经历抗战”,可以是某种情况,如“经历苦难”,但一般不能是行为主体自己做的事。句中的“经历”,其指向对象是“职务”,但这是“经历”的行为主体“徐俊同志”自己的事,“经历”不能适用。
可以把“经历”改为“担任”。“担任”意为承担,它通常指向于职务或工作,适用于句中语境。
(三)
2022年1月7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华罗庚的“弄斧必到班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多年后,华罗庚遇到了同样的经历。”句中的“经历”使用有误。
“经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名词。句中的“经历”做了动词“遇到”的宾语,但“遇到”的指向对象对行为主体来说,不能是属于行为主体自身的事物,如“我遇到了他的帮助”,“遇到”的指向对象“他的帮助”对行为主体“我”来说是外来的,不属于“我”,这句话就能够成立。但在上引这句话中,“经历”是属于行为主体“华罗庚”自身的事物,它不能接受“遇到”的支配。
可以把“经历”改为“事情”之类的词。“事情”不属于句中行为主体“华罗庚”自身产生的事物,而是外在力量加于其身的事物,它可以做“遇到”的宾语,合于句中使用。

编辑:蒋可心

1355#
 楼主| 发表于 2022-3-19 16:3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5)
笨重 bènzhòng


2022年3月19日《长沙晚报》第4版刊登文章《登高望远,追寻故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走进故居,矮矮的房屋与笨重的砖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当年烈士清贫的生活。”这个句子中的“笨重”一词使用有误。
“笨重”指庞大沉重,不灵巧。“笨重”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可移动的物件,如“笨重的机器设备”。句中“笨重”的使用对象是“砖墙”,但“砖墙”是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件(这里不考虑现代科技条件下对建筑物进行的整体搬移),“笨重”不能适用。
另外,“笨重”还有一定的贬义,当人们评价一个物件“笨重”的时候,一般意味着对这个物件的不满。句中的“砖墙”出现在一个“故居”,而这个“故居”又是一位“烈士”的,在汉语使用环境中,这样的使用对象通常是需要对其保持敬意的。从这一点说,“笨重”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笨重”改为“厚重”“厚实”之类的词。“厚重”指又厚又重,但侧重点在于使用对象在外观上的厚,“厚实”的词义就是指厚,这两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使用对象的外观形态,用这两个词形容“砖墙”是合适的。“厚重”“厚实”这两个词还存在褒义,与句中对“烈士”“故居”所要求的情感倾向也是切合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笨重”给出了两条释义,其释文写道:“①庞大沉重;不灵巧:~家具∣身体~。②繁重而费力:用机器代替~的体力劳动。”本人认为,“笨重”的词义只有①义,②义并不存在。在《现汉》所举例句“用机器代替~的体力劳动”中,用“笨重”作“体力劳动”的修饰语是不合适的,准确的修饰语应该是“繁重”。《现汉》把用词不妥当的语料吸收进词典,并作为其增加词义的理由,这是不合适的。

编辑:蒋可心

1356#
 楼主| 发表于 2022-3-20 13:42: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6)

红树林 hóngshùlín 低矮 dī'ăi 根系 gēnxì 互相 hùxiāng

(一)
2022年3月20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新闻《〈海洋森林〉——94岁陈金章创作“海洋卫士”红树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红树林低矮的根系交织成林,互相紧扣淤泥,形成象漂浮在海洋里一般的森林景观……”。句中的“红树林”“低矮”“根系”和“互相”等4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红树林”和“根系”。“红树林”指的是由成片的红树(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海岸的泥滩上)组成的林带,“根系”指的是一株植物全部的根的总称。在这个句子中,“红树林”和“根系”都与“交织成林”产生语意关系,但是,“红树林”本身是一片由树木组成的林带,出现“交织成林”这种行为的只能是一株株的红树,而“根系”基本上以埋于地表之下为生存形态,有少量植物的部分根会出现于地表之上,也都是紧贴地表,不可能出现“交织成林”的现象。因此,“红树林”和“根系”这两个词的使用都存在问题。
再看“低矮”。“低矮”指的是事物由下往上两端的距离比较短。“低矮”所形容的对象虽然两端距离短,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句中“低矮”的使用对象是“根系”,但“根系”大都埋于地表之下,而对地表之下事物的两端距离通常以深浅论而不以高矮论,因此句中“低矮”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当然,句中说的红树生长在海边,因为要遭遇海水的冲刷,有部分根系会裸露于地表之上,但通常呈现为紧贴地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低矮”仍是不合适的。
再看“互相”。“互相”是一个副词,表示彼此进行相同的动作或具有相同的关系,如“互相祝贺”“互相依靠”。“互相”的使用主体,通常要求成双作对,它们发出的相同动作都作用于对方,它们显示的相同关系也都以对方为联系者。句中“互相”的使用主体是“根系”,它们发出的相同动作是“紧扣”,但“紧扣”并不是“根系”之间互相以对方为对象的动作,“紧扣”的动作对象是“淤泥”,在这种情况下,“互相”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对上述4个误用的词的修改,要有综合考虑。能够“交织成林”的应该是一株株的红树,而“根系”与“交织成林”是不能建立语法关系的,但它又与“紧扣淤泥”有语法关系。因此,可以把“红树林”改为“一株株红树”,“根系”前的“低矮的”可以删去,并把“根系”移至“紧扣淤泥”前,同时要把“紧扣淤泥”前的“互相”删去。但是。在这样改了以后,“根系”在和“紧扣淤泥”建立主谓关系以后,又和下面的“形成……森林景观”产生了主谓关系,这同样是不能搭配的。因此,还需要在两者之间加上适当内容切断这层关系。综合考虑之下,全句可改为:“一株株红树交织成林,根系紧扣淤泥,一片片红树林形成象漂浮在海洋里一般的森林景观……”。
(二)
2022年3月20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带来春天的东风,是旧相识》。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立春后的某一天,我推开窗,看见岸边渐次低矮以至于无的一脉青山,一夜之间都白了头。”这个句子中的“低矮”一词使用有误。
“低矮”是一个形容词。句中的“低矮”和“渐次”搭配在一起,是在说使用对象“一脉青山”发生的变化,但这是“低矮”这个形容词并不具备的使用功能,句中是把“低矮”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低矮”改为“走低”,“走低”在这里形容山势降低,和“渐次”搭配后,可以形容“一脉青山”的高度逐渐降低的动态,用于句中是合适的。也可以把“低矮”改为“低下去”或“低下来”之类的话语。“低下去”和“低下来”分别是动词“低”和趋向动词“下去”“下来”的组合,表示动词“低”所显现的一种趋势。
编辑:蒋可心

1357#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16:17: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辨析| “师傅”和“师父”、“留传”和“流传”、“辽阔”和“寥廓”

  1.“师傅”和“师父”
  “师傅”是指师徒关系中传授技艺的人,或传授技艺的人的自称。也表示非师徒关系中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示例:
  1.“00后”师傅与“70后”徒弟的春运缘。
  2.虽然,我们做师傅的有一定经验优势,但是新教师身上也有我们所没有的优势。
  3.一位农民工师傅乘坐公交车时,因怕弄脏座椅,便坐在了旁边的台阶上。
  4.司机李师傅的突然离去让一家人陷入悲痛,而他的义举让家人感到骄傲。
  “师父”是徒弟或学生对“传授技艺的人”的尊称,也表示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示例:
  1.结束了一天训练的墨西哥国家跳水队运动员们并没有着急赶回住处,因为他们商量着,要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为师父马进送上一份新春“大礼”。
  2.我的师父是一名飞机铆接钳工,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孙悟空对师父说:“我去借扇子。”
  4.在寺院外的茶房,照恒师父带着记者找到了几张茶桌,都是四方桌,80厘米见方。

  2.“留传”和“流传”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有时带有主观意图。强调在时间上由前往后纵向传承,既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
  示例:
  1.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
  2.著名女摄影家侯波的作品塑造了一代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作品最终成为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世代留传。
  3.这个小镇很好地保留着从祖先那里留传下来的渔猎传统。
  4.很多人死了之后,躯体虽然没有了,但精神却留下来,很多人去世了,家风却能留传下来,影响后人。
  “流传”指传下来和传播开,既指时间上由前往后的纵向传承,也指空间上的横向传播,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侧重自然传播,不带主观意图。
  示例:
  1.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2.这里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
  3.连日来,一段“女孩厕所内遭围堵霸凌”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3.“辽阔”和“寥廓”
  “辽阔”表示广阔、宽广的意思,多用于二维空间,常与土地、海洋、幅员、画卷等词搭配。
  示例:
  1.内蒙古乌拉特大草原开始大面积返青,壮美辽阔的草原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2.天空、海浪、飞鸟、船舶,辽阔的大海是追逐自由与梦想的地方。
  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高山、平原、江河湖泊应有尽有。
  4.朝阳映照下的必鲁图沙峰呈现出一幅幅苍茫、险峻、雄伟、秀美、辽阔的画卷。
  5.阿克塞县不仅有让人惊叹的茫茫戈壁、苍凉辽阔的浩瀚沙漠,而且有美得让人心醉的胡杨峡。
  “寥廓”表示高远空旷的意思,多用于立体空间,常与星空、宇宙、视野等词搭配。
  示例:
  1.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2.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
  3.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来源:编辑在线(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wm_E_kPcs6EdB6Bi9Gbng

编辑:张铭麟

135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20:12: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7)

  陡然 dŏurán 陪伴 péibàn 擦肩而过 cājiān'érguò 宣泄 xuānxiè

  2022年3月20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幸福,浓缩的美妙》。文中写道:“封楼的时候,陡然有陪伴亲情充裕时光,平素与女儿都擦肩而过,她上班了,我才起床,我睡下了,她才回家,见面都说不上几句话,这回倒是把往日要说的尽情地宣泄,幸福想不到还有浓缩的美妙……”。这段文字中的“陡然”“陪伴”“擦肩而过”和“宣泄”等4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陡然”。“陡然”的意思是突然,骤然。“陡然”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的事情,或作者在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如“脸色陡然大变”。句中的“陡然”,其使用对象为“充裕时光”,通常来说,这个使用对象在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作者对此也乐于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陡然”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陪伴”。“陪伴”意为陪同作伴。“陪伴”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具象性的人,句中“擦肩而过”,要求其使用主体陪伴”的指向对象是“亲情”,这是一个抽象概念,“陪伴”不能适用。

  再看“擦肩而过”。“擦肩而过”指双方肩挨着肩相向通过,通常用来指两者虽有机会靠得比较近但最终未能碰上。使用“未能见上面。句中说的是作者和“女儿”尽管住在一起,但因“女儿”忙于“上班”,两人“见面都说不上几句话”,但两人还是能够经常见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擦肩而过”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再看“宣泄”。“宣泄”的本义是使水流排出,引申后指倾吐发泄想要说的话,句中用的是引申义。“宣泄”引申义的指向对象通常是各种言语,但要求是带有某种不满情绪的言语。句中说的是作者和“女儿”有了尽情说话的机会,但句中“宣泄”的指向对象是“往日要说的”(句中用介词“把”将其提前了),并没有表示出对“女儿”不满的情绪(引语所出全文也没有这种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宣泄”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另外,句中的“宣泄”和介词结构“把……”搭配,“把……”要求其后的动词中心语必须有补语跟上,如“把他说了一通”,动词“说”的指向对象是“他”,提前至介词“把”之后,动词“说”之后又有补语“一通”跟随,这话语才是完整的。句中的“宣泄”作为介词结构“把往日要说的”的动词中心语,其后缺少合适的补语,使话语显得不完整。

  可以把“陡然”改为“突然”。与“陡然”不一样的是,“突然”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情感倾向,因此可适用于句中。“陪伴”则可改为“享受”之类的词,或者保留“陪伴”而把“亲情”改为“家人”“亲人”之类的词,总之是要使动词和它的支配对象能够准确搭配。“擦肩而过”可以改为“各忙各的”之类的话语。“宣泄”可以改为“一吐为快”之类的话语,由于这个词语本身具有对“吐”(即说话)的形容,因此它后面不再需要另行加上补语成分,但这样改了以后,原句“宣泄”前的形容语“尽情地”需要删去,因为它与“快”的语意是一样的,保留这个形容语就产生了语意重复的问题。

  另外,原文中“陡然有陪伴亲情充裕时光”这句缺少必要的助词,读上去有不适感。应该在“有”后加上时态助词“了”,在“充裕时光”前加上结构助词“的”。在对“陡然”和“陪伴”作出修改后,这两个助词仍是需要加上的。

编辑:张铭麟

135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15:5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89)

项目 xiàngmù  贯穿 guànchuān

  (一)
  2022年3月23日《大众日报》第16版刊登报道《花饽饽的花样年华》。文中写道:“胶东花饽饽见证着胶东人的花样年华,作为风格独具的山东手造项目之一,它贯穿于民间节日风俗中,是胶东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句中的“项目”和“贯穿”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项目”。“项目”指的是事物分出的种类或条目,如“比赛项目”;又指工程、学术等方面某一具有特定内容的工作,如“大桥建设项目”。句中的“项目”指的是“胶东花饽饽”,但它既不是从某个事物中分出的种类,也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个物品,“项目”的词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切合。

  再看“贯穿”。“贯穿”的词义,一是指穿过,联通。如“京广铁路贯穿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首尾相连,中间没有中断,有联通事物的功能,并且具有抽象性;二是指从头到尾地体现,如“实事求是的精神要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抽象性。句中“贯穿”的使用对象是“胶东花饽饽”,它是一种物品,具有具象性,但是它不具有联通事物的功能。同时,“胶东花饽饽”作为一个具象事物,也不能适用“贯穿”的第二个词义,因此,“贯穿”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可以把“项目”改为“工艺品”。“工艺品”指用手工艺生产出来的精巧物品,“胶东花饽饽”就是这样一种物品,因此使用“工艺品”是合适的。可以把“贯穿”改为“经常出现”之类的话语,同时在“民间节日风俗”后加上“活动”一词(“民间节日风俗”前还宜加上“各种”之类的修饰词),这样就是把“它贯穿于民间节日风俗中”改为“它经常出现于各种民间节日风俗活动中”。

 (二)
  2021年2月9日《北京晚报》第24版刊登文章《“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历史考点”》。文中写道:“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句中的“贯穿”一词使用有误。

  “贯穿”的两个词义,都是动词的意义。句中的“贯穿”做了动词“为”的宾语,这是把动词“贯穿”当作名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贯穿”改为“线索”“脉络”之类的词。“线索”和“脉络”都可以指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大致经过,句中说的是“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事,这是一个文艺作品,“线索”和“脉络”都能适用。同时,这两个词都是名词,也可以做句中动词“为”的宾语。


编辑:张铭
1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15:27: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90)

  颤动 chàndòng

  2022年3月24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一处有灵魂的风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西历1671年8月20日,这一天张岱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用颤动的双手将这份不平静写进了新书《西湖梦寻》的自序里。”句中的“颤动”一词使用不妥。

  “颤动”的意思是急促而连续地振动。“颤动”是一种物理现象,它的使用对象通常应为物品,如“汽车驶过大桥,桥面在颤动”。句中“颤动”的使用对象是“双手”,这是人体的一部分,作者说的是“双手”在打哆嗦,即发抖,“颤动”不能适用。

  可以把“颤动”改为“颤抖”。“颤抖”表示哆嗦,发抖,其使用对象通常为人体(包括部分高等动物的身体),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颤动”的释义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这个释义是准确的,但《现汉》为此提供了两条书证,即“汽车驶过,能感到桥身的~∣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嘴唇在微微~。”其中第二个书证将“颤动”用于属于人体的“嘴唇”是不合适的。《现汉》把“颤动”解释为一种“振动”,而《现汉》对“振动”的释义为:“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振荡。”这条释文的写法虽不很规范,但它明确,“振动”是一种物理运动,那么,“颤动”自然也应该理解为物理运动,而人体或人体肢体、器官等的一种动态是不能称为物理运动的。因此,《现汉》为“颤动”提供的第二条书证,其实是不当使用“颤动”一词的一个例句,它不应该成为词典释义的书证。

  我们大体可以明确,“颤动”是一种物理现象,其使用对象多为物品,而“颤抖”是人(包括部分高等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两者不宜混同。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句子:“歌唱家歌唱的时候,胸腔会颤动。”发元音时声带颤动。”这两个句子中的“颤动”用于人体中的“胸腔”“声带”,是否可以?答案应该是可以的,但这里的“胸腔颤动”“声带颤动”却应视为发生于人体的物理现象,是行为主体在发声时声波的传送带动“胸腔”“声带”出现振动,“颤动”的使用自然是准确的。


编辑:张铭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