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1284) 经历 jīnglì 演化 yănhuà 那个 nàgè 凝炼 níngliàn
(一) 2022年3月17日《内蒙古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大时代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历史》。文中写道:“《赤脚》这部小说……通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奋斗、情感演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之后那个大时代的广阔背景,凝炼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个句子中“经历”“演化”“那个”和“凝炼”等4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经历”。“经历”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亲身见过或遇到过,作名词用时指亲身见过或遇到过的事。句中的“经历”与“奋斗”构成了一个并列短语(这个并列短语还可以把后面的“情感演化”一起包括进去,那问题更复杂),但通常来说,“奋斗”作为行为主体做过的事,它本身是“经历”的一部分,两者不能建立并列关系,“经历”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演化”。“演化”指演变,发展变化。“演化”的使用对象,通常应为自然界的事物,而且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山川演化”“动物演化史”等。句中的“演化”,其使用对象是人的“情感”,这不属于自然事物,同时“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完成,因此“演化”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那个”。“那个”是指示代词,它的指代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都要求与说话人有较远距离,特别是指代事物时,通常要求说话人在这个事物之外。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那个”,分别指代“大时代”和“时代”,而不管是“大时代”还是“时代”,句中指的都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汉语使用环境中,“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时期,那么说话人(也就是引语所出本文作者)在写下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样是在这个“大时代”或“时代”之中,“那个”的使用不准确。 再看“凝炼”。“凝炼”表示紧凑简练的意思。“凝炼”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凝炼”后跟了趋向动词“出”并带了宾语“精神风貌”,这都是把形容词“凝炼”当作动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经历”和“演化”的修改综合在一起考虑。把“经历、奋斗”改为“奋斗经历”,把“演化”改为“变化”,然后再把“奋斗经历、情感变化”改为“奋斗经历和情感变化”,就比较合适了。 两个“那个”都可以改为“这个”。与“那个”是远指代词相反,“这个”是近指代词,可以把说话人包括在内。但就这个句子来说,把这两个“那个”删去,即不使用指示代词,也是可以的。 “凝炼”可以改为“刻画”“烘托”之类的词。“刻画”“烘托”都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适用于句中的使用主体“《赤脚》这部小说”,同时它们都是动词,能够带趋向动词“出”,也和宾语“精神风貌”搭配。 (二) 2021年12月19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书共人长久,绵绵史可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徐俊同志自1983年入职中华书局以来,经历过许多职务,做过各种工作,阅历丰富。”句中的“经历”使用有误。 “经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当“经历”这样用时,它的指向对象可以是某个事件,如“经历抗战”,可以是某种情况,如“经历苦难”,但一般不能是行为主体自己做的事。句中的“经历”,其指向对象是“职务”,但这是“经历”的行为主体“徐俊同志”自己的事,“经历”不能适用。 可以把“经历”改为“担任”。“担任”意为承担,它通常指向于职务或工作,适用于句中语境。 (三) 2022年1月7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华罗庚的“弄斧必到班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多年后,华罗庚遇到了同样的经历。”句中的“经历”使用有误。 “经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名词。句中的“经历”做了动词“遇到”的宾语,但“遇到”的指向对象对行为主体来说,不能是属于行为主体自身的事物,如“我遇到了他的帮助”,“遇到”的指向对象“他的帮助”对行为主体“我”来说是外来的,不属于“我”,这句话就能够成立。但在上引这句话中,“经历”是属于行为主体“华罗庚”自身的事物,它不能接受“遇到”的支配。 可以把“经历”改为“事情”之类的词。“事情”不属于句中行为主体“华罗庚”自身产生的事物,而是外在力量加于其身的事物,它可以做“遇到”的宾语,合于句中使用。
编辑:蒋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