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01#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1:51: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3)
波动bōdòng
(一)
2021年8月26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塑造》。文中写道:“哪怕是同一位舞者,跳不同的舞剧时,脚上肌肉韧带的配合都会发生变化,脚的形状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波动。”这个句子中的“波动”一词使用有误。
“波动”的意思是像河流中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不稳定。“波动”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抽象性的事物,如“局势波动”“情绪波动”。句中“波动”的使用对象是“脚的形状”,但这是一个具象的事物,“波动”不能适用。
可以把“波动”改为“颤动”。“颤动”意为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这个词用来形容“舞者”在跳舞时脚部肌肉的细微变化,是合适的。
(二)
2022年1月25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文章《莫去石宝山》。文中写道:“被张开着的歌之网抛举着,我来到了一个奇异的所在。那里香烟缭绕如波动着的黑天鹅绒帷幕。”这段文字中的“波动”一词使用有误。
“波动”的使用对象要求具有抽象色彩,句中的“黑天鹅绒帷幕”是一种具象的事物,“波动”不能适用。另外要注意的是,“波动”的使用对象还要求是平铺着的而不能是竖立着的,这是由这个词中的词素“波”所决定的,“波”在这个词中表示所形容对象是像河流中的波浪一样,而波浪都只能是平铺的。即使“波动”的形容对象是抽象性的,一般不会有清晰的平铺或竖立状态,但也不能给人以明确的竖立的印象。而“帷幕”通常都是树立着的,这也决定了“波动”不能适用于这段文字。
可以把“波动”改为“晃动”之类的词。“晃动”意为摇动、摆动,对挂着的“帷幕”来说,使用“晃动”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30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1:52: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4)
仍然réngrán
(一)
2022年1月25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冬日微光守护这座城》。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个曾经让许多网友‘泪目’和感到温暖力量的‘爆炸头妞’,在无心‘火’了以后,仍然继续着低调生活,也仍然继续着凡人善举……”。句中的两个“仍然”使用有误。
“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中断后恢复原状。句中的两个“仍然”都修饰“继续”,但“继续”的意思是事情连续下去,延长下去,“仍然”和“继续”虽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动词,但表示的意思是差不多的,用“仍然”修饰“继续”,出现了表意重复,“仍然”的使用不合适。
这两个“仍然”都应该删去。当然也可以保留“仍然”而修改“继续”,前一个“继续”可以改为“过”,后一个“继续”可以改为“从事”。
(二)
2020年3月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报道《王蒙:页页情书给生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写仍然的爱恋、趣味、好奇、记忆、重温与条分缕析,析不明白,就干脆大大方方地留点小说的神秘。”这个句子中的“仍然”使用有误。
“仍然”作为一个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不能修饰名词。句中的“仍然”修饰的是“爱恋、趣味、好奇、记忆、重温与条分缕析”这个并列的词组,由于在这个并列结构中的词语都做了动词“写”的宾语,因此可以把它们视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样,就出现了“仍然”修饰名词的问题,这与“仍然”的使用要求不合。
可以把“他写仍然的……”改为“他写的仍然是……”。这样改了以后,副词“仍然”修饰的是动词“是”,而“爱恋、趣味、好奇、记忆、重温与条分缕析”这个并列词组不再是“写”的宾语,而是“是”的宾语,整个句子就通顺了。
编辑:何晓琴

130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2:4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1304#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2:50: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5)

经典jīngdiăn


2022年1月28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上海书城在浦东九六广场“重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上海书城九六广场店营业面积近1500平方米,提供经典、社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军事、教辅、语言、少儿、生活等各品类近3万种、10万册书籍。”这个句子中的“经典”一词使用有误。

“经典”指的是在同类著作中最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大多以图书形式呈现。“经典”是根据图书的重要性和地位作出的定义。在这个句子中,“经典”与“社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概念并列在一起,但从“社科”开始的这一系列概念是根据图书的内容作出的分类。在并列的词语间,各个并列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应该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分类,“经典”和从“社科”开始的一系列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样,不能并列使用。


可以把“经典”删去。如果一定要强调“经典”,可以在删去“经典”后用另外的文字加以强调,比如在句末加上“其中有很多是经典类著作”之类的话语。
编辑:何晓琴

1305#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11:3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6)

自得其乐 zìdé-qílè

2022年1月29日《苏州日报》B叠第1版刊登文章《苏州“小年夜”的由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继母亦是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兄弟岂能自得其乐,置长辈于不顾?”这个句子中的“自得其乐”使用有误。

“自得其乐”的意思是喜欢某种物件或从事某种活动,自己独自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自得其乐”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精神活动,不含对行为主体的批评之意。句中的“自得其乐”与“置长辈于不顾”并列在一起,并表示行为主体“我们兄弟”不能这样干,可见句中对“自得其乐”和对“置长辈于不顾”一样,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一种必须批评的行为,这与“自得其乐”的语义不合。

可以把“自得其乐”改为“只顾自己快乐”之类的话语。
编辑:何晓琴

1306#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11:3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7)

公众 gōngzhòng

(一)
  2022年1月29日《东莞日报》第8版刊登一家企业的广告,表示因自己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向社会公众致歉。广告的标题是“公众致歉声明”,但是这个标题中的“公众”一词使用有误。
  “公众”的意思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大众。按这个广告要表示的意思,“公众”是受到利益损害的人,是动词“致歉”的接受对象,应该处于“致歉”的宾语位置。但句中的“公众”被安排在“致歉”的主语位置,“致歉”成了“公众”做的事情,这与作者要表示的原意正好相反。“公众”的使用出现了错误。
  可以把“公众致歉”改为“致歉公众”。作为一个标题,也可以把“公众”删去,也就是说把标题改为“致歉声明”。
(二)
   2021年8月16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别让小事变成百姓急难愁盼的大事》。文中写道:“与搬家公司相关的案件引发关注不是偶然的,这大概与大多数公众都会经历搬家有关……”。句中的“公众”一词使用有误。
  “公众”是一个集合概念,单个的人不能称为“公众”,因此“公众”在使用中不可计数。句中的“公众”前加上了“大多数”,这不合“公众”作为集合概念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公众”改为“人”。“人”可以计数,因此其前面可以加上“大多数”。也可以保留“公众”而删去“大多数”。
(三)
  2021年9月26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周佛海果真“淡定自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那天‘簇拥’在大道两旁的‘万众’,全部是要求将周佛海绳之以极刑的公众,周在庭上,不但不‘自若’,而且还扶着囚栏数度发抖呢!”句中的“公众”一词使用有误。
   “公众”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不能计数。句中的“公众”和“全部”组成了语法上的主宾关系(“全部”是主语,“公众”是宾语),但“全部”表示的是某一对象(在句中这个对象就是“那天‘簇拥’在大道两旁的‘万众’”)各个部分的总和,它表示的意思同样有计数的性质,这不合“公众”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公众”改为“民众”。“民众”与“公众”有不同点,“民众”与“官员”等相对,侧重于表示人的社会地位,“公众”与“个人”“个体”等相对,侧重于表示人的数量,因此“民众”可以计数(但所指对象如果是单个人通常也不能用,如不能说“这个民众”,但可说“这些民众”),而“公众”不能计数。因此,“民众”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何晓琴


1307#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毎日一怼(1238)

其实 qíshí
(一)
2022年1月30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我为嘉宝代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派切斯发现嘉宝缺少艺术训练,便亲自教她怎么走路,还送她到瑞典皇家电影学院深造。其实,嘉宝本姓古斯夫森,就连‘嘉宝’这个姓,也是派切斯替她改的。”这段文字中的“其实”一词使用有误。

“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其实”在使用中通常用于承接上文,同时其后的内容要和其前面的内容在语意上出现转折的意味,由于“其实”后要求强调真实情况,“其实”前的内容通常应该是表面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情况。在这段文字中,“其实”后的内容是“派切斯”为“嘉宝”改姓,“派切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嘉宝”能够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体现了他对“嘉宝”的爱护和关怀。而在“其实”前面的内容,“亲自教她怎么走路”“送她到瑞典皇家电影学院深造”,说的也是真实的情况,体现的同样是“派切斯”对“嘉宝”的爱护和关怀。“其实”前后的内容从语意上看有顺承意味,如果把为人改姓理解为比教走路、送到学院深造更体现对人的爱护与帮助,那么把后者视为对前者具有递进意味,也是可以的。总之,这段文字中“其实”前后的内容不存在转折的意味,“其实”不能适用。

如果把原句“其实”前后的内容理解为顺承意味,可以把“其实”删去。如果把原句“其实”前后的内容理解为递进意味,则可以把“其实”改为“并且”“而且”之类的词。

(二)
2020年7月11日《解放日报》第12版《一棵古松的第三种形态》。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写道:“其实我与麒麟镇仅有的联系,具体到一个人的名字——朱光潜。”这个句子中的“其实”使用有误。

“其实”用在文章中,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但引语处于所出文章开头,在这句话的前面没有其他任何文字,也就是说没有上文。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的使用也就失去了支撑,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使用的。

这个句子只要把“其实”删去就可以了。

编辑:蒋可心

1308#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9)

轰然 hōngrán

2022年1月30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快雪时晴看花去》。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一场大雪轰然而下,而雪霁初晴,白日光照着积雪。”句中“轰然”一词使用不妥。

“轰然”形容声音巨大,如“大楼轰然倒下”。“轰然”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能够发出声音。句中“轰然”的使用对象是“大雪”,句中用“轰然”来形容下“大雪”时的状态。但是,下“大雪”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没有声音的,因此“轰然”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轰然”改为“纷然”。“纷然”的意思是事物密集而杂乱地出现,这个意思用于句中描写下“大雪”的状态是合适的。

编辑:蒋可心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0)
抽离 chōulí 抽象 chōuxiàng

2022年2月2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报道《央视春晚〈只此青绿〉刷屏,“只此一卷”为何惊艳无数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一段群舞,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女性人物形象。”这句话中的“抽离”和“抽象”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抽离”。“抽离”的意思是从总体中抽出部分使其离开总体。“抽离”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抽离”的指向对象应该是其行为主体不再需要的部分。句中“抽离”的指向对象是“青绿设色”,它是从“《千里江山图》”这个整体中抽出的内容,但这个内容是句中行为主体“一段群舞”的编创人员需要的部分而不是不需要的部分,使用“抽离”,实际上是把意思说反了,不合作者需要表达的原义。

再看“抽象”。“抽象”的意思是指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中选择具有共同性、本质性的特点,舍弃其他个别的、非本质的特性后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概念。“抽象”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作为一个动词,其行为的结果通常呈现为概念性的事物,没有具体形象,不能让人看到、触摸到,只能让人感觉到、体悟到。句中“抽象”的结果是“女性人物形象”,但这是可以让人看到、触摸到的人,“抽象”的使用不合词义。

可以把“抽离”改为“抽取”。“抽取”意为从总体中抽出部分供使用。“抽取”的指向对象应该是其行为主体需要的部分,从这一点看,它的意思与“抽离”正好相反,适合于句中需要。可以把“抽象”改为“具象”。“具象”在这里可指把原来抽象的理念用可以让人看到、触摸到的形象表现出来,句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就是“青绿设色”的形象化表现,“具象”的使用是合适的。
编辑:蒋可心


1310#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1)
进驻 jìnzhù

(一)
2022年2月2日《新民晚报》第6版刊登报道《与阿富汗人一起包饺子玩拔河》。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余明辉和同事们强化了‘中国城’四周的安保,在广场上布置滚马刺,楼上楼下架枪守护进驻企业的财产。”这句话中的“进驻”一词使用有误。

“进驻”的意思是进入某地或某单位驻扎下来。“进驻”的行为主体,通常要求是由人组成的能够行使一定权力的团体,如“中央巡视组刚进驻某部机关进行巡视工作”。这个句子中“进驻”的行为主体是“财产”,但“财产”不是人,不可能产生“进驻”的行为,“进驻”的使用不妥。

可以删去“进驻”,不必用另外的词来替换它。

(二)
2021年2月14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文章《铜雀春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大小二乔进驻铜雀台,即是吴亡,如此则孙氏霸业落空、东南生灵涂炭等情自可不言而喻。”句中的“进驻”一词使用有误。

“进驻”的行为主体不仅要求是人,而且要求其对“进驻”的使用对象能够行使一定的权力。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三国时期东吴败于北魏的历史故事,“进驻”的行为主体“大小二乔”是吴国的两个美女,在国破后被曹操掳去,居于“铜雀台”供其享乐。这个时候“大小二乔”的身份实际上是俘虏,在“铜雀台”连人格尊严都没有,根本谈不上还有什么权力能够行使,因此,“进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进驻”改为“进入”之类的词。“进入”的使用对象也应是人,但不必强调行为主体是否需要行使权力。

但是,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改为“进入”也不是很合适。这是因为,句中所述“大小二乔”的故事曾被后人反复记咏,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唐代杜牧的《赤壁》诗,其中有名句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依据这句诗把引语中的“进驻”改为“被锁”之类的话语,则更准确地叙写了“大小二乔”的遭遇,也与全句的悲情气氛协调。

编辑:蒋可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