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2009级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2-1-9 02:33:24 | 只看该作者
《广播的创新与发展》读书笔记
胡正荣 曹璐 雷跃捷/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 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打开这本书的同时,你肯定会文问什么要分析这些形式和创新。其实对于广播现今出的形式,相信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当今社会更重媒体多元化,我们如何保持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形式就是很多人关心和应当去探究的问题,再说,中国广播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媒介的格局愈来愈走向多元化,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受到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的强烈冲击,在市场占有率、受众影响力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业也正萌生新的变化,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都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广播曾经是老大的时代过去了。电视是老大的时代也过去了,今天的时代,没有一家敢说自己是老大,媒介的多元化竞争开始了,而且在这三四年内必定还会加剧。这本书收录了很多名家,传播专家的专业论文,从“宏观视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频率专业化”“新时期对台广播”“理论新视角”几个专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广播创新发展研讨会的结晶,专家学者的全面细致的理性思考,业界同仁生动具体的经验之谈。这是一部论文集,能够从中对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动向和助益。由于这本书探讨的议题比较专业化,同时也有很多元的话题,由于篇幅有限,就选取其中的几篇,把讨论笔记归纳在对台广播这一广播上,以下就是着重讨论探讨的几篇论文:
其中有海声写的《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对台广播宣传》
还有一片白石沈永峰写的关于加强对台广播新闻策划的一点思考——读《CHBC三峡不了情》为例。这两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案例分析了对台广播的形式。

(一)        内地对台广播发展现状

        广播其实越发趋向于专业化和地域化的发展,意思就是现在的类型化电台发展的策略。现今电台很多特点是针对地域性来做,就正如成都都市交通广播,很是受成都司机的欢迎,因为在这里面可以收听到自己及时所需的消息。在很多人的解析中认为,广播的发展空间其实很大,如今内地的广播发展的趋势并未减少,电台的数量也越发地增多,不仅是专业化的广播电台,还有很多电台也在不断地出现和形成,现在就意味着所有的传媒媒介都在急切地抢占市场,但期间要看老百姓在消费利用媒介的时间是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广播的发展空间。

    在对对台广播的发展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自然是对台广播的定义和概念。对台宣传是国家统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台广播应对现在的媒体革命形式、两岸社会文化差异、传媒发展状态有一个全面的全新的了解,两岸日益相融的发展趋势对对台广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对策,这毕竟是代表大陆对台湾同胞进行的一种宣传和导向,在国际地位中体现了中国宣传的策略以及重要的政府形象。

     对台宣传是国家统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台广播也是对台宣传事业中历史最悠久,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可以从《广播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上看到一直以来对台广播的任务是宣传我党和正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核心的基本方针。如今的社会形势,要求对台广播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体制改革,紧跟当今传媒发展的潮流趋势,进行一系列创新的、行之有效的大胆改革。

    专家海声在《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对台广播宣传的文献中指出,人类社会还处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真正的信息社会还是未来的社会形态的社会现实。指出对台广播对媒体革命的应对上,要努力探索对台广播的新对策,同时他特别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要突破的地方:1.服务第一,听众至上;新型受众在不是以前以为接受媒体灌输,这样一个富有特殊政治功能的媒介要想赢得一系列受众就需要确立自己的基本固定受众,合力调配播放内容和资源才能够受群众欢迎引起受众共鸣。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习惯性、突出贴近性、加强互动性;2.准中求快、先声夺人,要确保广播在时代竞争的潮流中抢占制高点;3.打造品牌,做大做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任何没想要赢得受众的喜爱都必须要准备具有自己特色和独一无二的品牌节目,同时更是要在自己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此来做大做强。4.培养人才、面对未来。事业要发展的关键手段就是培养很多人才来面对以后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人才水平有一个新的准备,这样才可以为两岸文化交流和和平做出最突出的贡献。

    在以上几点策略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上,可以比较一下目前我国对台广播发展的现状,下面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China HUAYI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对台广播目前发展的形式和状况。
一、        广播历史及受众定位
定位首先要包括值得思考的几个地方的问题,一是首先要确定有哪些人可以成为这个公司广播面对的对象,同时要知道怎么在这些人心中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比较普遍的媒体形象。有人可以比较浮浅地认为,对台广播的受众是否就是只是面向台湾同胞?其实在新的形式下,台湾的广播本来就有很多,要一个对台广播占有长久发展的机遇和机会,必须将受众眼光扩大,国内的民众、台胞对这个媒体的发展有太大的作用。华艺广播公司是成立于1991年11月1日的专业对台广播媒体,以中国冠名,以公司的民间身份出现的对台广播机构。【1】由于它在发展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国内,更加注重的对外的宣传,所以它的节目设计和播报方式都是要兼顾内外的。在沈海峰的文献资料中对这家公司的受众做了几个方面的明显规定:“第一,作为一家专业的对台广播电台,台湾听众是华广地主要受众,但不是唯一受众;第二,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来大陆定局或者频繁往返于两岸的台湾同胞是受众的一大主题。”【2】同时,他还指出了如果对台广播在内地的知名度越高,反过来对台湾的受众也更加有吸引力,播出的内容无疑具有无法媲美的说服力和威信力。
这几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华艺广播的定位非常明显,也意识到了由内到外扩散的一个重大指示方针,面对一个文化制度各种情况不同于内地的陌生地区,如果一开始便把全部目标投向外,很有可能并不了解细致权威的全面情况。这样一种宣传的定外和平台,可以在进行策划和内容制定的基础上,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受到的限制和内容范围就要自由得多,在盈利方面的机会也就多得多,并不会形成一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狭隘局限范围。同时笔者非常赞同立足当下,立足国内进行对外宣传的一个根本点,只有把自身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做好才能够更进一步地扩大对外宣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效应,更多的名声、威望、传播效果自然也不请自来。
二、        节目策划与内容形式
        在华艺广播公司选题的定性内容中有两个标准,这是选题进行的基础,也是最根本性的考量标准:新闻性和对台性。这两点也正好应运概括了对台媒体传播的特色和性能,在选题的基础上,首先要切合受众想要知道的东西,同时要占有广泛的高度和全局性。广播自身具有一些缺点,但在时效性和新闻性传播方面有的功能又比电视、报刊要强烈,它有即时播报传递的环节就少了很多程序,在新闻性的发扬上有着不可小视的优势。同时作为大陆传播的对台广播,也就是说明对台性这个根本的东西根本不能够小视。有固定的特色受众群体,在选题过程中就要选择那些台湾同胞也真正关心的话题和内容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实现对台广播承担的宣传责任与义务,更是可以将这样的独特优势发挥到极致。

     对台广播的内容形式和基本广播电台类似,还是有很多板块的综合性电台节目,但是在各个节目中走得路线又是我们熟悉的类型化形式,华广分设的很多链接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例如“海峡之声新闻广播”、“海峡之声汽车生活广播”、“海峡之声方言广播”、“海峡之声巴士广播”、“海峡之声综合广播”……这些分设的电台节目可以给听众朋友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选择方式,也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节目,华广的特色还在于设置了华广网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不仅通过调频fm107.1来进行收听,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在线的传送收听。不仅如此,华艺也制作了很多带有对台特色同时又符合现代发展潮流的节目来进行对台宣传,这些也确立了华艺在我国多个广播公司的竞争发展下具有的优势。节目在综合基础上类型化,在类型化的基础上来体现综合,这样给了台湾同胞和内地听众很多多姿多彩的选择,在策划中间更是照顾台湾地区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出新闻和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公正性,这样取信于台湾同胞的可靠度也大大增加。
三、以一期专题节目策划分析现状
在2002年10月29日至11月18日期间,华广推出了《CHBC三峡不了情》的大型一地直播报道,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很关注的新闻话题,主要是锁定即将举行的三峡工程二次截留的重大新闻事件。在基于各方面的考虑下确定了这个新闻选题,但是面临的问题和报道方式又比较特别。华广制作人确立了几个方面的具体话题,希望用高姿态的新闻官方报道来给民众关心的问题一个权威的回答,不仅有对现实情况的实况转播,记者的充分调研描述,百姓心声的传达,对老城和新城比较的多种未来瞻仰,这一切的一切多姿的、饱满的话题给人解决了不少困惑,这样的策划和内容涉及也说明了这档节目的专业可靠性。同时,节目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报道方式,不仅有异地直播,几个节目联动,观众电话热线,专家访问等多种形式,把各种姿态展现地淋漓尽致,这是给人不断的新鲜感和想听欲望的源泉。

    从策划和报道收到的效果可以看到,目前的发展模式是有目共睹的,取得了一定专业性、权威性、可听性的基本广播传播效果,但还需要在创新和策划完善等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四、        存在不足与未来发展模式创新
       根据目前的发展和听众回馈、社会反响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到对台广播目前取得的公正好评和社会效应,但仍然还有很多的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节目和电台证明了它节目实行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但是仍然没有避免广播自身有的比较劣势,这无疑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媒体事业,明显反映出了几点不足:新闻策划还需要进一步全面,有些咨询要有手法及时地一网打尽,这样的策划和选题、宣传报道各个环节要做到全面和具有自身特色,华广的三峡截流专题报道还存在着自身优势不明显,这样可能和其他广播电台的内容比较相近,很难用自己的特色来遥遥领先。同时,它没有过对的建立起来一个针对台湾听众的有效的收听评估机制,也没有一档完全符合台湾听众要求的独特的全面性的节目,这样不能够达到办理这个广播的根本目的和最初初衷。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不足就是对台广播的创新并不够,还没有达到一期属于自身特色的节目,在报道方式中还是处于中规中矩的状态,不能结合新式传播方式的发展,这一点,还需要在自身以后的发展中来不断探索。
五、如何扩大已有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
       对台广播的特别性决定了华广不用去普遍撒网的广泛传播效应,如果针对固定的特色听众,结合内地的一般听众,这样的有点有面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最明显和最有特色的优势。但这一点一定要有很精致的手段去把握好,否则也会造成反效果。从节目和发展情况看来还学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未来的发展更是要把特色作为一个深入浅出的理念,用对台的特色来抓住受众。如何找到一个端口,最合适地去打开对台广播业的视角,也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利用现在具有的选题特殊性、节目针对性、报道多元性的特色,走一条属于对台广播的特色路子,一定会让这个朝阳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这书籍和先进的媒介发展中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每一方面不同特色的广播发展趋势,这样才可以得到保全传统媒体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台广播肩负着的不仅是对台湾地区的广播内容和信息联系渠道,更加重要的是他还肩负着对大陆形象和传媒效应的一个塑造和打造,这一点,我们应该进一步地更加深入地分析下去。
122#
发表于 2012-1-9 14:29:5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至死》读书笔记

书目:《网络至死》

作者:【德】弗兰克•施尔马赫
       邱袁炜【译】
龙门书局出版
2011年8月第一版

    “电脑永远不会投降——纳森•梅尔沃德”,写在书前面的这一句话似乎是揭示了这本书要阐述电脑和人类的战争,网络至死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被网络的生活淹没了一切,就同于之前的娱乐至死,人究竟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多媒体生活中应当怎么保证自己不被其控制不触礁,其实这一点书籍并不是特别明显的强调,要人省悟关键是要发现问题,作品用大部分的文字来告诉我们网络已经控制了人类,已经开始全方位攻占人的生活,他想要的,就是人们发现这个实在是巨大到让发展出现危险的层面。作者不断笃信,“人永远不会死机”,只要我们稍加控制和发展,这一点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第二部分:我们该如何重新控制自己的思想。第一篇文章:我的大脑已经落伍了,这种肯定句最能够植入人的内心,同时我们也知道了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现状让大家都不能不深思。

     大家都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脑力需求了。在这个逐渐被电子信息融化的世界李米娜,马尔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再是几年前就曾经戏谑道:“大脑不过是一种肉做的机器。”那我们要不要做阿米什人呢?阿米什人是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在现在有很多人提出一个非常悬疑而且疑惑的答案,有很多人都不断反映出自己现在的困难就是大脑已经被网络控制了,我的大脑和信息洪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永久性的毫无尊严的降格。我很容易走神,思维常常被外界干扰。我甚至不知道是否我记住的是没用的东西,而我以往的却是有用的信息。

    信息的同时性就一个孪生兄弟:多任务处理。这种多任务处理的问题的确是给人带来了非常有效率的生活环境,但这种究竟对我们来说是不是过度劳累和堆积了很多烦恼,多任务处理究竟是不是可以把很多事情都处理好,这也成了现今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周围的人说话越来越快,根本不留给听者回味和吸收的时间,我想,这是一种信息焦虑症的表现,人际关系交往中越来越严重也有“信息竞争”。信息太多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一点还能不能够得到大家的众望所归?其实我们要相信一切都是人发明出来的,所以要更多地去看到背后隐性的第八废墟,互联网有很多愚蠢之处,但是它也有更多的是出众的智能——它的背后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几个脑袋。所以对于电脑很多人其实一直以来都不畏惧,因为始终觉得是人定胜天,人能够发明一切,就像ipod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其实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因为人们已经把这一切的功劳归功于乔布斯的伟大。

    对于一些原理来说我们也一定要知道的很清楚才行,这本书也给我们解释了很多不一样的和我们不曾触碰的道理。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他还提出了让渡利润论和第三者理论。即由于存在着由地主、官僚和牧师等组成的“第三者”,他们只买不卖,才支付了资本家的利润,才避免了社会消费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我们允许自己被机器驱使,我们就会惨败无疑,错过信息的恐惧和消费每一条信息的压力会将我们吞噬。我们会忘记独立思考,因为我们不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现存系统的完美只有我们允许自己不完美的情况下才能帮助我们。我们拥有电脑前却并羡慕的特质:创造力、宽容和沉着。

    除此以外,有很多尝常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的,但其实也很基础。我们现在接受的信息很多了,能不能够把每一信息都记住,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每个人的事情,说句实话,人要记住一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发明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第一台电脑1946年ENIAC。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j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是乐高玩具的爱好者。他们两个人一同制造了GOOGLE的第一个计算机存储设备。斯特凡•尼格迈尔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假如没有GOOGLE》就直接提出了如果现世有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它的结局大概可以这么写就:GOOGLE完了,在这篇文章中就可以体会到人对失去信息的恐惧。竟然把google的没有等于于地球的毁灭,这种对于信息的重要性已经是无法代替得了的,就像一个人现在做论文的话没有收索引擎就根本找不到方向。
   
    有一段话非常有感觉,“如今年纪在18岁左右的这一代人,已经无从知晓没有电脑的世界时什么样子的了。但是又有另外一种思考,他们能否理解我们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无力感?他们能否体会我们的感受?他们是不是有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自我认知?”这是作者内心的无比担心。对于年轻的这一代说,已经不能够想象没有电脑的时候了,现在网络和科技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人应该要获得更加自我,更加独立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操作生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工具。

    现今,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尼尔森研究给出了三个理由:阅读能力不足,搜索策略不够明智,耐性不够。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革命者就是小孩,而且稍大一点的孩子也不希望整个家庭,这是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地方——被电脑占据和分化。不住事阅读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远离网络,就像大学一年级其实学校是并不鼓励带电脑来的, 因为这样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阅读素质。在大一如果有电脑占据了你的视线,如果没有电脑的话,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书了。的确现在我们更加不重视阅读了。大学毕业生中,连“有阅读准备”的人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下降,更别提“正在阅读”的人了。我们的注意力正在丧失,我们对于复杂文本的理解力在慢慢荒废和退化。

    在这个层面上,其实网路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我们究竟能不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特别想要的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么多信息这么多诱惑到底能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有效率地做事是一个非常需要去考究的问题。特别喜欢的当我们在上网的时候,欲望似乎很难得到满足,我只是不停地搜索,却不管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我搜索到的内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了解我到底要搜索什么。一个合格的阅读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文字背后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接受更多的文字信息,我们恰恰就生活在一个“越多越好”的时代,而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再拥有那段可贵的延迟的时间。为什么凡事都没有个尽头,不管是文本还是信息。其实生活在这个现实生活中,能够保持自己不触礁,然后利用好每一方面的资源和该有的优势,其实是很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应该做的和应该有的目标的。不要走入网络至死,希望我们把握好网络工具和对人脑的控制,这样其实能够一方面利用好科学给我们服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用人发明的东西为人发明更多先进的东西,用人发明出来的东西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123#
发表于 2012-1-9 16:11:30 | 只看该作者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读书笔记
Interpretation of Psychological Effect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Communication


书目:《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作者:刘京林等
中国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5月第一版

    心灵重建是人的一生最应该重视的东西,心理效应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门学科和我们应该去研究分析的一门学科。

    这本书其实就相当于一本传播心理学的效应词典。我有幸邂逅了这样一本具有无限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很多意味和经典传播学案例的书籍,这些年来,也有读过很多关于受众的书籍,有些专业书籍的写法似乎不怎么接近学生的理解和切身感受,仅凭很多专业高深术语很难让学生直接懂得其中要表达的要义,而这本《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用最生动贴切同时又有意味的语言文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播中心理效应的乐趣和理义所在。

    卷首作者就有提到,在诸多因素下,我国的心理学科才逐渐从伪科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中断了十年的教学、科研之后才得以重获新生。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这门从西方被引进到中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心理方向的研究者们多年来对这门学科不懈探索和追求,已经阅读过曹茹写的《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关于这方面的心理学书籍有很多,就像我们专门学过的专业课新闻心理学,其实这本书有很多事例和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有很多都是重复的,著名的心理效应我们也学过,但是有更多的方法在于要去总结很多人类心理虚的现象和效应。其实不用担心也不用觉得它纷繁复杂,只要用心分析一下各种心理现象,就可以知道的是,学点心理学很会注意在生活中经历心理现象,这总是没有坏处的。

    关于心理效应的概念我们也应当非常清楚地把握。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心理效应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其实这些本来就是抽象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更多细致的和比较能够将它形象化的叙述和描述去理解,心理效应的内涵研究是什么并不清楚,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有很多概念都看似平常,但是我们不能够忽略简单和不明确的概念,这些反而是我们做一门学科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心理和效应两个词构成的词组,没有办法查到两个收录入词典的词组。朱智贤的解释认为心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而效应又是什么呢?物理的或者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光电效应、热效应等。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明星效应等。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非常平常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平常后面蕴含的大道理。

    效应这个东西理解起来也比较微妙,其实这本书的很多定义阐释都非常精辟,就像这个效应。“对于效应的这三种解释联系到心理活动特别是传播心理活动又可以找到三类对应的关系:
其一,效应的第一种解释:把一个失误作用与另一个事物上产生的变化。引申为传者的言行对手中和采访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其二,理解为因某种信息的刺激,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其三,就相当于名人效应、偶像效应;”
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应用的范围很广。从研究领域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从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的应用也要有三种角度:一是在原来意义中的应用。近因效应在传播中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传播学史中,拉斯维尔、勒温、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视为传播学产生的四个奠基人,似乎已被人们所认同。E.M.罗杰斯却怀疑这一公认的传播学史。他指出四个奠基人的神话是对传播学史的一种严重的简单化的做法。这四个人在时间上占了最近的优势,而是在引申意义上的使用,即在注明某个心理效应愿意的基础上,在其引发出的新的意义上进行使用。
三是在类比意义上的使用类比是指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
四是在应用心理学意义上的使用。应用心理学如传播心理学或者宣传心理学范围。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很多结构,它就像词典一样,有很多方式给我们去查询每一种心理效应是怎么回事,而且有很多事例和发面来源都给我们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而且有很多对心理的分析,而且也让人很有近似的感觉。就像有这些个效应,才能让人给多的进行心理分析。

     黯淡效应,只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场所,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楚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实质上是属于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更多见于面对于面的人际传播活动。交往双方也会根据对方的表情、语言来判断其真实的意图。在演播现场可以给受访者戴上墨镜,或者给起侧影镜头,减少紧张的情绪是他达到情绪上的缓和。下面就是几种我觉得特别精致而且很有效力的传播中的心理效应。
   
     暗示效应是传播过程中为了达到一种宣传的目的,与曾经大张旗鼓、明明白白地进行宣传策略,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倾向性暗含在传播的内容之中,不露声色地影响受众,避免生硬的说教和宣传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暗示手法虽然不可或缺,但是常常也有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安慰剂效应 也可以用于医学,对于病人进行一种处理以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其实并不能够医治病人的病情,自我的一种心理暗示。

    巴纳姆效应很普遍,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解释了自己的特点。就例如是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得很准,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心理依赖程度很大。

    包装效应最早见于广告消费市场,属于市场营销的手段,而包装在市场菱悦对商品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包装物是对消费者的心理及购买行为具有刺激和影响。注重心理功能,包装物的设计的心理需求,包装物的适应性。香港凤凰卫视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华语卫星电视台之一。提供了高品质包装功能的电视节目。

    标签效应影响到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别人对彼此的评价标准。贴上标签的个人被造成了不良后果或者是影响。媒体工作者也要善于对自己“贴标签”,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从而建立其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特色。标签效应是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的。

    出其不意效应:在人们无论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接受他人的要求,美国前白宫记者团团长海伦•托马斯局势一个例子。每次总统看到她都会瑟瑟发抖,被称之为是新闻界的第一夫人。女孩经常给人出其不意的采访方式和感觉,从来不给美国领导人仍喝的喘息机会,保持一贯的风格,到了86岁的时候也一来就问小布什“我上次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想看站?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因为是有还是其他?”之后有礼有节的回答和提问,高的人是不知所措,就这样被载入了史册。还有就是词频效应:高频词汇使用程度比较高的,就像热点新闻,一句广告词就可以打天下这种传奇故事。

    比较普遍还有从众效应、激将效应,激怒效应,就像美女美感效应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种比较平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一点视觉效应的因素,审美情感是指审美主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和所获得的精神愉悦。生活中总有一种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 有一种话到口边说说不出来的感觉,心理学也将它称之为是舌尖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之重要性,人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是先入为主,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上百种的效应我不能一一阐释完看,还有就像是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之间的心理接触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使人有不同的愉悦感,并且激发出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招牌效应,商店招牌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例如各个电视台的台标。过度效应也会使人生腻,过度的谦虚会给人非常虚伪的感觉,过度也会造成很多敏感。感化相应,有感而化,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相信人,粗法人的向上之心,开发人的潜能。以情动人往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够打动人的传播方法。

    一共有130中心理效应,虽然不能够一一阐述完,但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思。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关于传播的现象找不到途径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这种研究和用预防心理现象出现漏洞和偏差的情况。这也是我们进行受众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这对我们来说以后一定会很有用处,要知道传播研究从心开始会更加贴近受众,更加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
124#
发表于 2012-1-9 17:24:5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
孔令顺  著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of China Television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施拉姆一句名言: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能否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只会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其实研究的缘起是作者特别在书中写作的一个技巧,他要提出这个问题同时要带着读者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就举出了几个非常实际和现实而且具有巨大社会意义的例子。例如我们经常拿来举例证的北京电视台的《透明度》栏目中制作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是一则虚假新闻。然后提到了2007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可以称之为是国家广电总局的“禁令年”的这一年,对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电视节目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现今这些禁令也已然越演越烈,就连选秀节目被限制也已经无法在登上舞台和进入大众的视线,还有一些业界与学界的领军人物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中国电视经历了一个“从有尊严到很傲慢再到需要维护尊严”的过程。其实对一个课题的研究和一个问题的探讨关键是要知道和洞悉研究它的价值还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它的宗旨和目标意义,对电视文化责任要有研究的突破就要知道有这四个维度:理论的维度,实践的维度,历史的维度,现实的维度。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在你阅读完以后就可以看得出来,从理论再到实践可以算是这本书的主要线索,第一章就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什么事电视文化的责任,同时从电视的本质属性出发论述了为什么要承担电视文化责任的问题,阐明并且不断强调了对文化责任的担负是中国电视的神圣使命。
    同时第二章就详细阐述了电视文化一体两面的复杂存在,电视既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恶毒的魔鬼,而是一个利弊兼具、善恶杂糅的复合体,需要理性地进行审视和科学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来担负电视文化责任。
    第三张是对整个电视行业的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进行了一个文化体检。第四章,对本土文化的爬梳剔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和电视文化走出去战略等分析,具体论述了的中国电视担当文化责任的渠道与路径。第五章是最重要的一张,而且成了这本书对于文化责任应当如何担当给的解决方式,论述了更好存进中国电视对文化责任的但当,要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如何执行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最后一张就论述了中国电视文化责任担负的最终就是实现电视文化生态的和谐,要实现多元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实现文化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最重要的就是前演中也说明了在这本书的探究过程中,作者或者是读者可能会遇到的难度,阐明了现状,同时提出了研究的方法给众人,这样在读书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到这些个议题。
    对于文化责任的概念自然再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中就可以详细知道,文化责任,顾名思义,就是要对文化所要担负的责任。同时对于一个最简单的“文化”这一个词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简介和历史阐述,这个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因为总是认为自己懂,对于一个很简明的概念容易太高估自己从而不禁疏忽。文化来自于西方,是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过来的,这个词的意义已经逐渐延伸到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同时,我们更可以理解到文化的几个层面,精神文化和文化,同时对于责任的阐释,这里特别提到我们要一直探讨的问题是中国的电视文化责任,包括了传播主流的意识形态,用一段话明确指示出来要承担的责任有哪些,应该要怎么做或者是做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是一种主张新闻自由需要受到一定限制、承认政府可以对新闻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新闻观念。其实一直以来西方的书籍和体系就有知名,自由主义在西方报界、媒体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要知道的是,自有责任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新闻界应当对社会承担责任,这个就是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电视首先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它同时还是一个文化创造的主题和一种美学的意识形态。
    同时有很多关于电视的历史,想必很多学习这个专业或者是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的人都不曾了解。例如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5的亚利山大宫第一次播出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那么我们国家的电视历史又是一种怎样的开端呢?1985年,似乎的确是要比世界上的发展磨难得多,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很白电视节目,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电视不仅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场所,它更是一个生产意义的文化长做,即电视本身就是文化现象。电视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和生成者,且不论其物质和制度层面上的文化意义,当时在精神文化层面,电视就创造了许多迥异于传统的文化样式和艺术形态。同时还要明白电视是一种美学意识形态,以前从来不知道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意义,所谓Ideology来解析词组来破析就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观念的学科,也就是一种“观念学”。电视的各种图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甚至与出现了社会文化的电视化倾向。电视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电视。
    在这一章,作者有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电视如何去用审美方式去契合培养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平民意识形态,就犹如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如意让很多年轻人愤懑又无奈,面对社会上的强势群体,他们常常有着莫名的匮乏感和自卑感。正因为这样他们就要想去寻找同类,寻找一些曾经跟自己差不多的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而成功的榜样,获得精神上的激励或者是替代性的满足。
这个概念是本书最重视的也最需要讲清楚的概念,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它有哪几条要义?
一是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种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二是进行审美教育,满族文化需求
浅薄的娱乐满则的知识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
三是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隔阂。
中国已经从政治汇中国走向了经济中国
第二章主要分析的是电视的双刃剑作用,题目很有意味,天使还是恶魔,电视文化的一体两面
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有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同时还从人的社会化还从几个方面分析起来,还有社会化阶段这些方面分析,这个目的是凸显电视和人的社会化融合进程。同时在社会化进程上分析了电视给人造成的伤害,电视还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限制了手中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长期的电视收视会使受众的思维机制僵化,同时,长期对着影像空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依赖心理,对文字日益陌生甚至是去了想看的感觉,这样大大削弱了文化的功能。文化责任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在于其对国家形象的一个塑造。外部公众的评价和认定大多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塑造的过程,既有本国对自身的塑造,又有他国对该国的塑造。电视媒体只是我们禁闭国门而洞察其他国家的一个“门镜”而已,既然是门镜,就难免视野不够开阔,角度受到制约,甚至还会在形象上发生某些变化。就例如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电视更可以成为一种战斗的武器,通过国际报道和时政评析可以直接影响公众对于某一国家的认识和看法,进而通过引导和制造舆论,影响该国的国家形象。
    我们最熟悉的可以说是日韩来的电视电影作品吧,日韩剧的发展产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余载雄认为韩剧目前对提升韩国的国家形象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是“韩流”的发源地,是“带动韩货热销的重要因素”韩国通过影视局等大众传播媒介,成功地向世界塑造了本国的国家形象,营造了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和平崛起,国际上的中国形象很大成俗是受西方主流媒体影响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这些都不禁歪曲、诋毁了中国的形象,损害了国际声誉,给中国开展和平外交、争取稳定健康的国际环境带来了艰难和阻力,而且也制约了这些国家政府的对华政策,这种不实的报道最终会损害到该国的利益。外国的受众很容易形成对于中国的某种思维定势,就是我们所说的“刻板现象”。电视的每一种制作题材都有着它不可估量的责任和使命,在电视媒体的各类信息传播中,及时、公正、公开、全面、准确既是一个基本的准则,也是一个最高的追求。纪录片、影视剧、新闻专题都是,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历史上曾使得中国身为万乘之国而怀柔直棒,这种无形的力量在今天也必将会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亲善资本。边界的交错与游移,国家的电视文化安全,这里不得不提一本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是三度获得普利策将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把人类全球化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这本书对世界的影响很大,风靡了全球,其实在读书的同时这些书籍会平行地给你推荐很多有价值的书,这个同时,你可以了解这些书,你还可以得到这方面专业研究的一些无价之宝。同时还有分析文化霸权和文化多样性,试图用文化全球化替代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的说法实际上更隐蔽地维护了西方中心论的文化霸权。
    汤林森是有媒介中性轮的主张的,认为媒介平等地扩散了外来的文化,但它并没有强加这种文化意识形态于传播国家。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关于这些话语权的分析以及文化霸权的解读,作者提出应当注意电视业界文化精神的迷失问题,更加修饰电视文化系统的健全,要多加发展优秀的电视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电视文化责任的担当对于媒体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当去重视的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地了解各方面的历史和要义,用这些来为我们的电视文化做更好的服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