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1271#
发表于 2022-9-21 21:17: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汉字字体使用原则与要求 出版》标准研制工作启动




9月16日,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召开《汉字字体使用原则与要求 出版》标准研制工作启动会。该标准已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行业标准立项计划。

《汉字字体使用原则与要求 出版》标准起草组在会上成立。起草组组长单位为中国出版协会,副组长单位为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委宣传部出版产品检测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员单位为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印刷行业协会、线装书局有限公司、四川日报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启动会上,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介绍了标准编制流程、计划安排及标准研制思路。与会专家对标准的框架、内容和技术细节等进行认真研究与探讨,并就字体类型、字体要求、质量检查等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汉字字体使用原则与要求 出版》标准以导向性、合规性、艺术性、规范性、适用性为研制原则,规定了汉字字体在出版领域的使用原则、使用要求以及管理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出版业汉字字体的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弘扬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1272#
发表于 2022-9-21 21:20: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1273#
发表于 2022-10-8 16:5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1274#
发表于 2022-10-8 22:0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陶鹏辉

1275#
发表于 2022-10-8 22:04: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直为
        “脱裤子放屁”找下联:
未曾想
      “戴口罩吹笛”成佳对。
加个横批:多此一举
注:对仗

编辑:陶鹏辉

1276#
发表于 2022-10-8 23:29: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字讨好症”悄然流行:是社交内卷,也是社交内耗?

你有“文字讨好症”吗?

这个说法一看就是网络文化的产物,9月上旬,因为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动态,“文字讨好症”上了热搜,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为什么会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症状”,而且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行为。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通过调研问卷反馈的数据和留言,与大家聊一聊“文字讨好症”这个愈发普遍的社交现象,探讨其为何会成为一种内卷和内耗。

“文字讨好症”,你经历过吗?

顾名思义,所谓的“文字讨好症”,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

最常见的就是在结尾加上“哈、啦、哟、滴、~”等亲切的修饰词或符号。比如,将“好的”改为“好滴”“好勒”“好~”;将“收到”改为“收到啦”“收到哈”;将“嗯嗯”改为“嗯勒”“嗯啦”......

上周,全媒派以“文字讨好症”为主题向读者发起了一个小型调研,共回收232份结果。

从遇到“文字讨好症”的情况来看,有92.2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仅有6.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

由此可见,其实绝大多数受访者,亦或者说绝大多数的网友都经历过此类情况。

在谈及自身是否有过“文字讨好症”相关的行为时,91.81%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有”。可见在日常社交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同时,在提到对于他人的“文字讨好”行为的感受时,有60.56%的人认为会感到被尊重,13.15%的人认为会感到不自在,也有26.29%的人表示无感且无所谓。在感受层面,“尊重”是得到多数人认同的一个关键词。

当然,“文字讨好症”的出现有很多契机和背景,在当下社交环境中,随着人与人的连接范围越来越广,日常需要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弱连接成为常态,语言表达也愈发趋向慎重和礼貌了。

在本次与“文字讨好症”相关的问卷中,人们集中反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字讨好症”的原因和心理感受有哪些?“文字讨好症”有什么意义?“文字讨好症”需要注意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回复‘好滴’”,这是一位受访者提出的疑惑。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自觉或习以为常,才更显示出这种观念和表达方式在社交生活中的深入渗透。

为什么会产生“文字讨好症”?

原始社会中,人们以部落的方式成群结队生活。当今社会,社交媒体语境下,人们更难脱离群体,会在各类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们在与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沟通交流时,会因为人际差异等原因而“分身乏术”,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实时转场”更会让我们疲惫不堪。于是,“文字讨好”就成了一种可以复用的社交礼仪。

在本次调查过程当中,针对出现“文字讨好症”的原因调查发现,有26.89%的受访者选择了“表达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的选项,17.98%的人选择的是“长期职场压力形成了表达习惯”的选项,15.75%的人选择了“一部分属于讨好型人格”的选项,13.97%的人选择的是“受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的选项。

从数据来看,表达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是大家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一。

从人际交往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聊天,很多时候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屏幕背后人的神态和动作都很难被感知到,所以带有尊重意味的文字的确能成为获取信任和好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每个人对于文字的理解方式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对于回复“哦”的理解就是“好的”,有的人却会觉得这是聊天对象出现了愤怒或冷漠的情绪。“文字讨好症”的流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词不达意”而导致沟通不愉快的风险。

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千锤百炼过的人,会更加注重语言表达上的遣词用句,因为“好的啦~”这类字眼不仅能让对方感到亲切,还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积极的形象,进而拉近与聊天对象的距离。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复杂的社交环境中人们需要面对不同的交流群体和场景,“文字讨好症”在不同的场合下或不同的沟通对象前也会有相应变化。

例如,在职场情境中,因为日常沟通的对象是领导、同事及外部合作伙伴,人们需要和他们友好地讨论工作,以更好地推动进程,所以这个情景里的“文字讨好症”现象会更多一些。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上下级、甲乙方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职场环境当中更讲究分寸和礼貌的体现。

其次,调研还显示在与同学朋友沟通时,“文字讨好”的现象出现得也比较频繁。例如在一些畅聊和分享的情境中时,回复“好滴”都不够,要“好!!!”方能凸显朋友之间的强烈认同感。

有时面对一些有趣的话题,好朋友之间发送“哈哈哈”三个字都像在敷衍,只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开心之意。

不过,同学朋友之间的“文字讨好症”,有很多似乎是由于大家关系很好或心情放松而互相打趣、开玩笑所致。

所以话说回来,“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个网络贬义词,它只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社交行为。同时“文字讨好症”也有一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于被“文字讨好”的人来说,在看到别人亲切的反馈之后会更容易产生被信任感和被尊重感。

尤其是当今人际沟通越来越注重效率,利用文字迅速地获得和维持信任感,对后续的高效交流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对于主动进行“文字讨好”的人来说,一方面这个行为能够打造自己真诚谦卑的人设;另一方面能够维持双方情感,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关系。

总的来说,“文字讨好症”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多元社交行为的一个缩影,其存在自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而在线上交流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交习惯,比如从早期的火星文,到后来的不用标点符号、乱用标点符号等,都是互联网文化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当然,“文字讨好症”并不是在所有人心中都受到欢迎,网络上也涌现了不少对于这种行为的疑惑。比如,这种迎合他人的行为不正是一种新型内卷吗?如果“文字讨好症”风行,个体如何能保持真实独立的表达,有没有可能产生精神内耗?

“文字讨好症”背后的社交异化

在此次调研中就有受访者谈到,自己产生“文字讨好症”是因为受到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存在模仿行为。

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模仿和竞争中,“文字讨好症”潜移默化地散播开来,没有人在造势营销,也没有人在强制要求,这种行为就像某种集体无意识一样悄然融入了很多人的心里,而且表现得愈发显著。

当然,“文字讨好症”的模仿成本较低,容易复制,也就加大了这类社交习惯的影响范围。

不论是文字的表达,还是表情包的反馈,当看到别人“蹦蹦跳跳”地回复时,自己也或多或少会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当周围的人都展示出这种社交礼仪时,无论是为了合群、迎合还是单纯表达尊重,许多个体似乎都难免形成“文字讨好”。由此,一种语言表达或社交礼仪上的内卷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数字化社会中人与网络的关系紧密且难以剥离,随着对手机依赖性的逐渐增强,人们已经陷入了媒介设定的数字化场景之中。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收“文字讨好症”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切换到“文字讨好症”状态,以完成某些必要的交流。

本质上这也是数字化生存带来的一种困境,或者说内耗。过去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中,因为人的客观在场,很难随意切换成“讨好”模式。即便是隔空书信交流,由于空间、时间和信息量上的传输效率限制,也很难形成所谓的“讨好”习惯。但正如信息传输技术进步给人带来的信息爆炸压力一样,当下社交网络为“文字讨好症”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肥沃土壤”。

所以,“文字讨好症”的形成和流行,离不开社交网络的发展,它带来了社交的便利与和谐,但也带来了人设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和真实情绪的过分隐藏等困扰。特别是当我们因为惯用“文字讨好”,而忘记自己最真实状态下的聊天方式时,恐怕也就偏离了社交的初衷,加剧了某种精神上的内耗。

不过话说回来,“文字讨好症”只是我们众多网络社交行为里的一个代表,它与“文字愤怒症”等一样,都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下逐渐形成的社交习惯。每个人都有进行“文字讨好”的自由,但千万不要忘记每个人也都可以放弃“文字讨好”。

来源:全媒派(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1277#
发表于 2022-10-11 22:06: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1278#
发表于 2022-10-15 13:53: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文快被笑死了
最近发现一个事:
中文好像越来越通货膨胀了。你想说一个人很好,要是不说“啊啊啊啊这个绝了救命”,而只是说一句“你真厉害”,听上去就有点讽刺。你想说一件事好笑,要是不说个“笑到头掉笑死个人了笑到邻居报警”,而是说一句呵呵或者哈哈,就总觉得你在骂人了。原本一个很正常的情绪,现在越来越要夸张的表达。原本一个很正常的表达,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对于语言的这种通货膨胀,我称之为——通话膨胀。
/通话膨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均“自杀率”显著提高。现在表达情绪,基本上就四个字:九死一生。你现在看到有人说“杀疯了”,那未必是赵子龙七进七出,很有可能是某个人赢了一场比赛,得了不少分。你现在看到有人说“求你杀我”,那说话的人也未必是梭哈了A股一心求死,或者在马路上碰瓷豪车姐姐,很有可能是他想表达爱意。你现在看到有人说“啊啊啊啊啊啊绝了我人没了”,那未必是一句遗言,很有可能是有人想表达自己太震惊了。激动,感动,喜欢,震惊,这些原本正常的感觉,现在好像不说自己死几下,都表达不出来那种感觉。照这么下去,以后朋友圈微博微信上的赞,怕都会换成刀,还必须可以重复捅刀。
一刀下去,说明这个内容一般般,十刀八刀,才能说明有点意思,真正喜欢的内容一百刀起,不讲价。到时候某知名问答网站经常会出现“男朋友只给我99刀,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领导因为我捅他两刀给我小鞋穿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差的内容就说它是120急救车,不好笑的内容就是故意伤人未遂,抄袭的内容就是模仿作案,高产博主都是连环杀人魔。一部烂片上映,评论区全都是“观影两小时,名导治好了我的肉体刀伤”。
/通话膨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废话特别多。
早些年哈哈还能代表笑,但现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只能表示有笑点。两个字就能解决的事,硬生生多了几倍不止。当然,中文博大精深,你不能说博大精深深深深深深深来表示中文真的很深,那样人家只会以为你有口吃。但有些人还发明了另一套语言系统。无语不是无语,是一整个大无语;好喝不是好喝,是暴风吸入跺jiojio;同意不是同意,是狠狠地一个点头的大动作;可以不是可以,是完完全全拿捏住了;哪怕不认识那也是家人们。总之他们就是把一个名词,加上一堆形容词动词,把一件明明点个头就可以的事,硬生生说出一种凌晨三点蹦迪的感觉。
他们要是《西游记》里的妖精,一定这么传谣言:咱就是说,我今天跟集美们一整个巡山的大动作,狠狠地拿捏了大唐的一手食材,唐僧肉你要没听说过,我就一整个大无语。蒸熟之后暴风吸入,好吃到跺jiojio,而且只要樱桃蓝莓灯笼果那么大的一小口,就能把阎王狠狠地拿捏住了,完全没有躺板板这么一整个的大动作了。以前的白话文,简练,精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胡适的那句,“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十二个字,翻译成白话文,只要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倘若放到现在,“干不了谢谢”一定会变成这样的:家人们,咱就是说,狠狠地一整个大无力的状态啊,咱就是说,这属于是什么?属于是回南天的墙,干不了的状态,酸Q了,但我真的会谢咱就是说。
/通话膨胀最离谱的还是让神仙走下神坛。以前形容一个东西,无非是优质、优秀、优越、优胜、优等。现在离开这漫天神佛,人们就仿佛不会说话了。周星驰喊秋香的时候只需要一声美女,现在哪怕你喊女神、公主、小仙女,人家听起来也就是个路人;当初淘宝网刚刚面世的时候,尖货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形容词了,但现在主播不说“神仙”好物,都觉得品质不行;以前形容一个人,无非是星目剑眉或者肤白貌美,现在不说“绝世”容颜都感觉长相普通……而YYDS(永远滴神),更是凭借一己之力,让所有形容词下岗。曾经的好吃、好看、好玩这些常用形容词,曾经的秀儿、666、给力等一系列流行语,在yyds面前,都通通地淘汰掉了。
所以现在我们表达得越来越极端,只有“傻B”和“牛批”,只有yyds(硬硬的屎)和yyds(永远的神)。/在通话膨胀的时代,表达的“面值”越来越大,原本的表达越来越“贬值”。笑不活的时代,让“笑了”成了阴阳怪气。绝绝子的时代,让“厉害”成了敷衍。“小姐”成了骂人的,“名媛”成了讽刺的,“亲爱的”成了随处可见的场面话。
我们一边反感这种潮流,一边又在不自觉地跟风,一边觉得笑死笑到头掉过于夸张,一边跟随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表达情绪。
有时我也在想,现在如果真把“笑死”“赢麻”“yyds”“绝绝子”这些词,从语言字典里删除掉了,那我们好像真找不到词来替代了,那些激动感动震动的情绪怎么表达呢,真是一时间无话可说了。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想来想去,就是六个字:一整个大无语。
来源:王左中右
编辑:吴漫

1279#
发表于 2022-10-15 19:56: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1280#
发表于 2022-10-17 23:45: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氏垂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