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31#
发表于 2021-3-18 10:44: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金融时报》CEO: 不必在广告和订阅之间做出选择——可以两者兼得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首席执行官John Ridding表示,新闻出版商“可以鱼与熊掌兼得”,但前提是它们拥有“强大的读者收入基础”。
他表示,冠状病毒大流行“加速了新闻媒体成功战略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数字和读者收入”。
Ridding在德勤(Deloitte)和恩德斯分析公司(Enders Analysis)主办的“媒体与电信2021 及未来”会议上表示,新闻出版商不必在广告和订阅之间做出选择,因为这两个收入流未来仍有“强劲增长”。
他表示,《金融时报》的数字内容收入现在超过了其所有其他收入流的总和,是排在第二位的报纸印刷广告收入的三倍以上。
他还透露,《金融时报》的数字广告收入在2020年增长了30%,并在当年最后一个季度超过了印刷版的总收入。
“这是一个重要时刻,一个里程碑,而不是巧合,” 他说。“更确切地说,这是更深入的受众数据的结果,也是越来越有效的营销主张的结果。所以,这不是广告收入与订阅收入的对比——两者未来都有强劲的增长。
“我不太经常引用鲍里斯(约翰逊)的话,但你可以鱼与熊掌兼得。不过,关键是,只有你拥有强大的读者收入基础之后。”
“这对我们这些早早投身于变革浪潮的媒体公司意味着什么呢?” 他问道,“2002年,英国《金融时报》首次推出了在线付费墙,如今,报纸和数字订阅用户合计约为110万。”
“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可以成为一个增长故事,”他说,“对于那些起步较晚、选择专注于读者规模、覆盖范围和广告的媒体公司来说,它涉及到伤亡和整合。去年,我们看到了一些主要竞争对手在大幅缩减开支,今年我们将看到更多。”
Ridding发表这番讲话之前,Buzzfeed刚刚宣布,计划对新收购的前数字媒体竞争对手《赫芬顿邮报》(Huffpost)进行裁员,其在美国(47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英国(16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加拿大(23个工作岗位)和澳大利亚(未知数字)的职位将受影响。
去年,Buzzfeed关闭了自己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国内新闻业务,但是,保留了一些员工,为美国受众报道全球新闻。同时,由于数字广告下滑,商业新闻网站Quartz也被迫大幅裁员。
Ridding说,在新冠疫情大流行这样的危机时期,《金融时报》作为一个知名的传统新闻品牌的两个主要优势是:信任(既包括机构内部的信任也包括与读者之间的信任),和文化。
“但这需要时间,因此,知名的传统媒体优势凸显,”他说。“关于机构组织文化的文章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
Ridding表示,他将机构组织文化定义为“无人注意时人们的行为”( how people behave when no-one is looking)。他解释说: “嗯,在这方面,这次新冠疫情大流行对组织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测试。因为,没有人在看着你,因为根本没人在那里,除非你在使用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间谍软件。”
与员工建立信任也是《金融时报》能够在疫情期间施行临时减薪的原因,Ridding表示。
去年12月,该报宣布计划裁员64人,其中包括20名采编人员,原因是2020年该报的广告和活动收入将受到打击。隶属于日本媒体公司日经(Nikkei)的《金融时报》集团(FT Group)预计,2020年将出现小幅亏损,而2019年的营业利润为2800万英镑。
尽管如此,事实证明,在病毒大流行期间私有制是有用的,Ridding表示,
他表示: “过去一年,对于寻求支持或最大化季度业绩的新闻出版商来说,情况并不乐观。”
“私有制是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它使我们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能看穿这场危机。我们的所有者日经公司(Nikkei)在世界的另一端,但在危机期间,他们一直紧跟我们的步伐,维持了对数字订阅增长引擎的投资,尽管这意味着短期内会对盈利造成冲击,” 他说。
作者:他山之石
来源:微信公众号——媒变前沿MediaChange
编辑:邱亚婷

1232#
发表于 2021-3-19 16:43: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独家:谷歌欲阻挡Cookies 引来美国反垄断调查--消息
路透318- 知情消息人士表示,谷歌打算阻挡“cookies”这个广泛使用的网路追踪工具,引发美国司法部调查人员的关切,调查人员一直在问询广告行业的高管,以了解谷歌此举是否会妨碍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
Alphabet旗下谷歌于一年前宣布,其Chrome浏览器将阻挡一些cookies,以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过去两个月谷歌发布了更多细节,导致线上广告竞争对手抱怨失去了这个收集资料的工具。
四名消息人士表示,司法部调查人员询问的问题涉及到,Chrome的各种政策,包括与cookies相关的规定,对于广告和新闻产业产生哪些影响。Chrome浏览器的全球市占率约60%
消息人士并指出,调查人员正询问谷歌是否利用Chrome来避免对手广告公司通过cookies追踪用户,同时留下漏洞供自己用cookies、分析工具、以及其他资源来收集资料,从而降低竞争。
最新的调查访谈显示,官员们目前正追踪谷歌在全球线上广告市场的各个项目,目前全球线上广告市场营收有54%掌握在谷歌和排名第二的Facebook Inc手上。上述内容还没有媒体披露过。
这项广告业的访查可能不会导致法律行动。
司法部未就本报导置评。
谷歌则是捍卫其广告业务,称其有助于企业增长,并保护用户隐私免遭侵犯。()
来源:路透新闻部
链接:https://cn.reuters.com/article/google-cookies-us-antitrust-0318-idCNKBS2BA1CR
编辑:邱亚婷

1233#
发表于 2021-3-27 22:2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本群致力于做信息分享与主题互动社区,特共享群约10条:1 群内只要求实名,群内无分职称高低、职务大小,只讲求事实、证据与逻辑;2 兼容并包、看见不同,群内不同观点很正常,主题讨论即可,红红脸、出出汗是为求真,而非斗气争强;3 群内人多,转帖或推文尽量附一句话简单评价,视频或图片尽量标注时间、地点,以增强沟通效率;4 群内以媒体业界学界为主,也有考古、国政、历史、文学、法律、广告等各专业,兼及政、商及其它行业,国内外均有,对于跨专业的问题尽量克制发言、尊重专业意见;5 交流的基础是平等,所以有点争执实属常见,只要不是人身攻击或粗口骂街,不能因为别人不合己意或批驳批评一句即认为自己尊严受损,知识分子尤其要避免自我中心、专制思维,而且群内聊天或辩论也是田野实践一部分;6 群内转帖或消息如被证伪要配发100元的红包(20个以上),或连续三次发帖被证伪后将被请移出群;7 群内互动,互动的要求是如有群友对所发帖或发言提出疑问,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交流所需看到后应及时回复;8 群内人多,长期不互动或未实名者将会定期被移请出群;9重复信息应尽量少转,主题讨论时尽量克制转发无关信息;10群内发言或讨论请勿截屏外传,如公开引用最好征求本人同意!共同呵护!


编辑:王雅欣
1234#
发表于 2021-4-1 14:1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1235#
发表于 2021-4-1 16:09: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亲北京媒体报道环球时报“翻车”


被视为鼓吹民族主义、煽风点火最烈的党媒『环球时报』日前一篇有关拜登首场记者会的报道被讽刺“欺负人们不懂英语”。

连亲北京的『多维』网周日也在题为“环球时报‘翻车’:拜登威胁中国?”的报道中称:“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媒体『环球时报』日前因为一次翻译‘事故’再次受到外界质疑”。

3月26日,环球时报报道,拜登上任以来首场新闻记者会:“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威胁“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报道称,拜登说,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绝不允许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头号强国,还发出威胁。

但对照英文后发现不存在“发出威胁“和”绝不允许“的意思。

美国总统拜登周四在上任后首场记者会上表示了美国希望与中国竞争而不是对抗的意思,他表示,“我看见美中激烈竞争。他们总体目标是成为领先、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拜登说:“我不会因为他们的目标而对他们提出批评,”拜登说,“但这不会在我的眼皮底下发生,因为美国还在继续发展壮大。”

环球网煽惑性的报道风格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倒是亲北京的多维网出面批评环球时报“翻车”。

多维网在其报道中引述“中国媒体人士认为”,“这根本谈不上什么‘威胁’,而是自信美国仍然会在竞争中赢得对华胜利,对于如此不准确的翻译、有声音调侃环球时报是否欺负中国人不懂英语,还是欺负中国人‘翻不了墙’,可以信口编造。”

多维网还报道:“事实上,被广泛质疑民族主义立场极为明显的『环球时报』已经不止一次遭到这种刻意误导民族主义情绪的指摘”。中央网信办2016年5月9日约谈环球时报有关领导,批评环球时报屡次渲染炒作美国、朝鲜、南海、台湾、香港的敏感事件。

中国数字时代刊载一篇署名老鱼吹牛皮的题为“环球时报,又欺负我们不懂英文?”的评论,评论批评说,“这些人的做法,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美关系恶化到今天的地步。有些人以为自己是上面的心腹,其实你特么的是‘心腹大患’。作者还说,”这些人,喜欢把那些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叫做‘恨国党’,然而,我看他们倒是‘爱国贼’”。


原文来源:法广网
原文链接:https://amp.rfi.fr/cn/%E4%B8%AD% ... ter_impression=true
编辑:刘佳莹

1236#
发表于 2021-4-1 16:11: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驻北京记者“安全堪忧”改派台湾 便衣公安一路跟到机场 官媒一片讥讽声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表示,原驻中国记者沙磊已调派台湾。BBC今天报导,沙磊在中国已有9年,受到来自中国当局的压力与威胁后,感到越来越难在中国待下去,已经和家人一起离开中国、前往台湾。据中央社报道称,中国便衣公安跟随沙磊和他的家人一路到机场登机。沙磊家人指仓促离开中国。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说,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BBC News)今天表示,原驻中国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已调派台湾,便衣公安跟随他和家人一路到机场登机。BBC在官方推特(Twitter)帐号发表声明宣布此事。声明中说:“沙磊将中国当局不希望全世界知道的真相曝光。BBC对沙磊在北京这段时间的获奖报导引以为傲,他仍是我们报导中国新闻的记者。”

中国先前批评,BBC指控北京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的报导毫无根据。中国上个月将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禁播,回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对BBC的批评。

BBC今天报导,沙磊在中国已有9年,受到来自中国当局的压力与威胁后,感到越来越难在中国待下去,已经和家人一起离开中国、前往台湾。该报导称,沙磊和家人遭到便衣公安一路跟随到机场,直到登机。他的妻子是爱尔兰广播公司(RTE)驻中国记者莫瑞(Yvonne Murray),也一同离开中国。

沙磊指出,他和团队只要尝试拍摄,就会受到监视,被威胁采取法律行动,干扰和恐吓。他的同僚目前仍待在北京,他个人则将在台湾报导。

莫瑞所属的RTE表示,由于受到来自中国当局越来越多的压力,她和沙磊决定带着3个孩子离开。莫瑞表示:“我们仓促离开。我们受到来自中国政府的压力和威胁,这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但变得太过分。(中国)当局对我丈夫的报导有意见。他替BBC工作,密切报导新疆维吾尔族受监禁,以及病毒起源。”

她表示,目前正在台北的旅馆进行14天隔离,接下来将在台湾继续报导中国及更广泛议题。

据中央社说,沙磊和妻子在中国待了许久。她表示:“我们有2个孩子在中国出生,他们都会说流利的中文。对他们而言,那里是家,想到若中国当局继续针对且惩罚单纯做好本职的记者,他们就有可能永远无法回去,这很令人沮丧。”但她也说:“我们会试图记得那些回忆。中国是一个特别多采多姿、充满文化的国家,我们这些年来和中国民众建立的友谊不会被夺走。便衣跟随我们直到离开,这虽然是一个悲伤的离别回忆,但这不会抹去快乐的回忆。”

英国广播公司(BBC)原驻中国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已调派台湾。驻华外国记者协会(FCCC)今天表示,沙磊是出于对自身及家人安全的担忧,而于23日离开中国。FCCC在台北时间今天下午近4时在官方推特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官媒与官员在过去数月间,散布有关沙磊和同事的虚假讯息与人身攻击。这种骚扰与和恐吓阻碍了外国驻中国记者的工作,并使他们的中国新闻助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FCCC认为,这一切似乎是在报复沙磊报导新疆、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以及其他中国外交部官员多次声称“已经越过红线”的问题。

声明指出,在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因违反英国法规遭裁罚后,当局对沙磊的攻击进一步升级。

声明也提到,外国记者签证在中国的正常期限为12 个月。但在过去2年当中,沙磊只能拿到一系列1至6个月不等的短期签证,使他在北京的生计长期受到不确定影响。

据这项声明表示,考量安全因素,沙磊与妻子-爱尔兰广播公司(RTE)驻中国记者莫瑞(Yvonne Murray)已一同离开中国。据声明指出,当局错误地声称,外国驻中国记者及其组织受到“反华势力”驱使,产生与中共官方路线背道而驰的报导的频率越来越高。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当局还表现出了更大的意图,以法律手段威胁记者。

据该声明表示,沙磊鉴于工作条件的恶化,决定离开中国。他是越来越多无法接受骚扰而被驱逐出中国的记者之一。

根据这项声明指出,2020年至少有18名驻中国外国记者被驱逐,沙磊夫妇的离开对中国新闻界乃至更广泛致力于了解中国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损失。声明最后表示,FCCC敦促中国恪守其承诺,促进外国记者在中国畅通无阻的报导,并呼吁中国当局制止对个别记者和外国媒体的危险人身攻击。

中央社消息说,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团队今天宣布原驻北京记者沙磊转驻台湾后,中国外交部宣称沙磊此举是“不辞而别”、“非正常离境”;有中国媒体说,沙磊是见新疆民众打算提告后“溜去台湾”。

中国外交部下午举行例行记者会。北京日报App报导,有记者提问,“此前广受批评的BBC驻北京记者沙磊已经到了台湾,中方有何评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声称,她也是最近发现沙磊常驻记者证要延期的时候,才得知沙磊已经“不辞而别”;沙磊离任、离境前也没有以任何方式告知中方的相关部门有关其离开的理由。沙磊属于“非正常离境””,因为他没有履行一个常驻外国的记者离任前应该履行的手续。

据华春莹宣称,听说新疆有一些民众和实体因为沙磊涉疆的假新闻,导致利益受到了损害,他们打算要起诉沙磊,“我们也强调这完全是民间的行为,因为中国正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民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荣誉和利益的意识在不断的增强,这与中国政府无关。我们也没有听说任何中国政府部门威胁他”。

她反问:“如果沙磊认为他的报导是公正的、客观的,他就应该勇敢应诉,不用害怕。如果有证据表明他受到了威胁,他就应该报警,我们会保护他的安全。但是他跑什么?这说明什么问题”?

BBC新闻团队今天宣布沙磊已转驻台湾后,多家中国媒体在报导中口径一致地给予讥讽。

中共外围官媒环球网也发出题为“整天抹黑中国的BBC记者沙磊跑了!”的评论称,沙磊顶着西方老牌媒体记者的名头,肆无忌惮地对中国造谣污蔑,自以为中国人民拿他这个“洋记者”没有办法。但他却忘了中国是“法治国家,造谣是有成本的,污蔑诽谤中国和中国人民是有代价的”。

环球网并称,受到诽谤和伤害的有关新疆企业和民众对沙磊的“假新闻”忍无可忍,准备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利益,想必是这个消息打乱了沙磊的阵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主办与出版的“环球时报”(Global Times),今天引述一名新疆党委官员的话说,新疆有一些人计划控告BBC“制播假新闻,散布有关新疆的谣言,抹黑中国对新疆的政策”。

BBC尚未回应路透社的相关访问。

据中央社说,台湾外交部发言人欧江安告诉路透社,外交部不对个案表示意见,但指出,台湾欢迎所有媒体记者光临,以享受新闻和言论自由。
原文来源:法广网
原文链接:https://amp.rfi.fr/cn/%E4%B8%AD% ... ter_impression=true
编辑:刘佳莹


1237#
发表于 2021-4-4 20:2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1238#
发表于 2021-4-7 21:3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为什么所有APP都想获取你的定位?
   “平均每部手机每天会被 APP定位3691次,相册和个人文件每天被APP访问2432次,APP在后台每天尝试悄悄地启动783次,有超过40万个APP可以直接读取用户的剪切板。”
  这是今年1月,小米MIUI隐私保护能力建设研发团队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各类APP对于用户权限的渴望,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夸张。
  导航APP需要定位权限,无可厚非;美图APP需要相机权限,也合情合理。
  但是,如果一款手机输入法或是一款简单的手电筒APP,却想要你的通讯录、电话甚至是定位权限,你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吗?
  201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和隐私政策的测评情况,结果显示,这些APP中的多数都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其中位置信息简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多达59款App都中了招。
  和自身功能八竿子打不着的位置信息,为什么所有APP都想要?

30款APP,无一例外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豹变在上次测评通讯录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下载了较为常用的30款头部APP,涵盖社交、搜索、娱乐、出行等常见领域,对这些APP申请定位权限的情况做了一次测试。
  然而,和通讯录权限较为泛滥的情况不同,定位权限几乎呈现了一边倒的状况。从安卓手机的权限管理界面可以发现,所测试的30款头部APP,无一例外都申请了定位权限。
  在这30款APP中,除了滴滴出行、美团、高德地图等以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为核心,提供服务必须要获得用户定位权限的APP外,包括美图秀秀、番茄免费小说、QQ音乐等APP在内,居然也都申请了定位权限。
  拿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免费小说为例。
  用安卓手机下载番茄免费小说APP,首次打开后,APP会第一时间向你发送一个“个人信息保护指引”的弹窗,询问你“同意”或者“不同意”。
  当然,正确的选择通常只有一个,一旦选择“不同意”,APP将很可能拒绝服务。
  在番茄免费小说给出的“个人信息保护指引”界面,可以看到,APP申请的权限不仅包括“收集、使用设备标识信息”、相册(储存)权限、电话权限等,还明确包括了位置权限。
  关于申请位置权限的理由,番茄免费小说给出的说法是“用于丰富推信息推荐维度”,并且进一步解释,“城市位置无需使用位置权限,仅通过IP地址确定城市及相关信息,不会收集精确位置信息。”
  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查询番茄免费小说APP的所有权限可以发现,在关于手机的“位置信息”的权限下面,该APP申请的权限不仅包括“访问大致位置信息”,同时也包括了“访问确切位置信息”——这一点,在此次测试的30款APP中,同样无一例外。
  用户只是单纯想看个网络小说而已,难道还非得推荐同城作家的作品不成?喜马拉雅还真的就借了这个幌子。
  “获取您所在地附近的资讯和所在地相关音视频内容和相关电影周边观影场所推荐、经常访问地周边的点餐和其他本地生活服务推荐信息。”隐私政策中,真正透露出喜马拉雅心思的,是这句话的后半句——为本地生活广告所必要的位置信息服务。
  类似的还有知乎。
  下载知乎APP,首次打开就会看到一个“欢迎”界面,进入“个人信息保护指引”,在关于“位置功能”的解释中,知乎是这样说的:
  “当您开启与位置有关的功能,例如发布带有位置信息的内容,我们在您开启设备定位权限后将获取设备的位置信息。为向您推送与您所在位置相关的内容,我们在您开启设备位置权限时会收集设备的精确定位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知乎APP之所以需要定位权限,一是方便你发送带有定位信息的内容;二是可以将和位置有关的信息流内容推荐给你。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还算合理,但问题在于这段解释的后面一句:“如您不同意开启设备位置权限,我们也可能根据您的设备 IP 地址向您提供相关内容。”
  也就是说,不管你同不同意,你的位置信息,知乎都要定了。
  百度网盘的权限申请还要过分,不仅包括了“确切位置信息”,还多出了一项“在后台使用位置信息”的权限。对此,百度网盘在隐私政策中的说法是,“该权限将 仅被用于开启后台自动备份之后触发网盘进程并进行照片后台自动备份的服务”。
  看不懂?那就对了。
  各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都能在APP的定位权限上看到蛛丝马迹。
  而且,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在没开定位权限的情况下,某社交APP还是给他推荐了哈尔滨本地的内容。
  关闭了微博的位置信息权限,微博APP照样能精准推荐附近的人给你。
  在这一点上,应用榜单排名前列的哔哩哔哩、豆瓣、QQ浏览器等APP都未能免俗。

用户画像与“裸奔”的隐私
  2019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陈婷在使用百度贴吧APP时发现,在已经明确说“不”——取消定位权限的情况下,百度贴吧APP依然成功给她推荐了能够准确定位到用户所在地区的个性化广告。
  “不停止侵权,不同意调解。”一怒之下,她将百度告上法庭。
  用户博弈互联网巨头,似乎双方力量悬殊、胜算不大,但这样的情况却并不鲜见,字节跳动也曾因为滥用通讯录权限而遭到用户起诉。
  用户反应激烈,政策也在施压。
  早在2017年,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以及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就联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并重点对微信、新浪微博等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了评审。此后,APP整改、下架的新闻便时常出现。
  今年2月5日,工信部还对26家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APP权限的企业名单进行了通报,并对10款未及时按照要求整改的APP进行了下架处理。
  APP背后的企业们为何仍然不惜“冒险”?
  原因并不复杂。对用户来说,定位、电话、相册等信息关系个人隐私、不愿外泄,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些资料却是能源源不断生财的密码,并且只需要设置一个个权限便能获得,何乐而不为?
  “我们叫数据埋点。”陈洁是国内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在他看来,权限滥用的情况已经成了行业趋势,除了支持产品迭代,“用户画像肯定也会做,企业有自己的数据库。”
  以定位权限为例,APP掌握了用户的定位信息,知道的可远不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那么简单。
  对一个定位信息泄露的用户来说,他白天停留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工作单位;晚上停留的地方,可能就是住所;连接两个场景的路线,可能会了解他通勤的必经之路;而有了工作单位和日常停驻地点等信息,还能进一步推测用户的经济状况和消费喜好。
  来自博洛尼亚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用来测试位置追踪究竟能够收集多少个人信息。
  69名用户安装该程序并运行至少两周后,追踪到超过20万个位置信息。这个应用识别其中约2500个位置信息后,收集到和人口统计信息以及与个性有关的个人信息高达5000条。
  只需获得位置信息,该应用不仅能窥探用户的社会经济、消费习惯等,个人健康状况等隐私也能“一网打尽”。
  区区一个定位权限,就几乎打开了让用户隐私“裸奔”的大门。
  有了这些信息,再结合用户社交关系网络、手机使用轨迹等其他隐私信息,对于一个APP来说,推荐一家附近你可能会去的餐厅,或是一件你可能中意的物品,还有什么难度

背靠灰产,泄露难防
  除了为企业完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用户的个人信息本身,其实也是一笔能够流通、贩卖的“资产”。
  2018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推销电话和短信骚扰的比例超过8成,还出现了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罪魁祸首就是个人信息背后的灰色产业。
  如今,个人信息买卖早已形成一条规模庞大、分工明细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个人信息明码标价,使得链条的上、中、下游能够形成完整的交易、变现闭环。上游采集到数据后,中游环节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工,随后再以交换或者买卖等方式形成规模化市场,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常见的电话诈骗、恶意营销等。
  2018年4月,江苏淮安警方曾破获一起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案件的主角之一考拉征信自2015年3月以来,非法提供查询返照9800余万次,非法获利3800余万元。
  考拉征信的违规,除了涉嫌从上游公司获得接口后违规将查询接口出卖,另一大原因就是非法缓存个人信息,供下游公司查询牟利,造成了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
  更多的APP虽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面对“数据=金钱”的诱惑,对权限的滥用、僭越已成常态。
  甚至有人还专门做起了利用定位信息牟利的生意。
  有媒体报道,买家在网上购入一款名为“观察者”的APP后,首先在自己手机上安装,然后再将“隐藏版”APP——可在被控端不显示图标,安装到被监控者手机上。只要在安装的时候,打开该APP的定位、授权读取文件等权限,监控者就能实现远程监控。
  除了“观察者”,该软件的开发者还开发了另外几款具有相似功能的APP,功能包括远程定位、远程读写文件,乃至控制相机。其中一款APP,甚至还能成功避开微信的安全防护,获取被监控者的聊天记录。
  直接贩卖隐私的生意过于张扬,这样的极端案例并不能代表大部分APP对隐私权限的态度。但在那些长篇累牍、艰深晦涩的隐私条款里,透过APP对共享用户个人信息的说明,其实也能看出平台的一些小心思。
  2019年,凭借“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的噱头,AI换脸软件ZAO一度风靡全网。而之所以很快又跌落神坛,背后的原因除了和平台素材的版权有关,很大程度就涉及到用户的隐私安全问题。
  根据ZAO此前的用户协议,用户在使用“ZAO”进行换脸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肖像资料中所含的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
  这样的霸王条款不仅招致了部分用户的强烈反弹,也直接引来了工信部的约谈。
  其实,对于共享信息的对象,APP们通常都是语焉不详的,用诸如“合作伙伴”“关联公司”进行搪塞,至于究竟是哪些公司,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共享哪些信息,又如何使用……很多APP都缺乏足够详细的交代。
  此外,那些条款看似专业、靠谱,但实际上却摆出的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架势,用户实际上很少会去查看。这就造成了APP和用户双方,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用户很难防范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自始至终都不明就里。

结语
  用户蒙在鼓里,而企业们还在层层加码。为了名正言顺地获取用户权限,有些APP甚至不惜加入一些鸡肋功能滥竽充数。
比如,打开如今的WiFi万能钥匙APP,你不仅能用它来链接WiFi,闲暇之余浏览包括图文和视频在内的信息流内容,甚至还能在工具箱内找到一个“检测摄像头”的功能。
  总之,不管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全家桶”先安排上再说。
  “这个就是功能和实际需求不匹配,我们常说的伪需求。”陈洁说,“不授权很多功能不让用,会通过各种渠道让你打开权限。”
结果就是,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企业拿了许多对产品迭代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数据。而一旦涉及到隐私问题,只要及时在隐私条款中规避责任,企业就能甩锅给用户。
  作为隐私信息泄露的源头,APP对于数据归属、权限范围的界定等诸多问题都还有待商榷。
  遏制灰产,防范泄露,一方面需要持续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如今各大手机品牌都有各自的应用市场,在上游就提高对APP的准入门槛或许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毕竟,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什么可以分享,应该由你做主。

来源:豹变
编辑:古凤


1239#
发表于 2021-4-10 00:4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专家称脸书超5亿用户资料被泄露 中国67万多用户受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再被爆出超5亿用户个人信息遭泄露。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CNN商业频道(CNNBusiness)星期一报道,网络安全专家称,被泄露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电话号码、姓名、住址、生日和电邮地址等。这些信息被发布在一家不知名的黑客网站上。
  据巴基斯坦《商业纪事》报,以色列网络情报公司哈德逊·洛克(Hudson Rock)的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阿隆·盖尔(Alon Gal)称,泄露事件涉及到的用户共有5.33亿,分布在106个国家。受影响用户最多的国家包括美国有3200多万个账户,英国有1100万个,印度有600万个。
  盖尔星期六(4月3日)通过推特最先报告了这次泄露。这次泄露事件被曝光与今年1月盖尔的一次发现有关联。盖尔当时注意到,有黑客利用了一个与脸书账户相关的电话号码漏洞,创建了一个私人资料数据库。4月3日,他发现在一个“低级黑客论坛”上,有匿名用户上传了一个数据库,其中的用户信息与此前遭窃取的脸书用户信息吻合。
  盖尔1月14日发推文,按国别列出受影响用户的人数。其中中国用户67万334人,台湾73万4807人,香港293万7841,澳门41万4228人。脸书在中国被禁止使用。
  哈德逊·洛克公司向CNN商业频道展示了CNN两名高级职员的电话号码,这些号码都包含在数据库中。
  脸书发言人安迪·斯通周六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是之前在2019年报道的旧数据。我们在2019年8月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CNN商业频道,Facebook没有说明当时是否通知了受影响的用户。
  即便泄露涉及的是2019年的旧数据,网络专家指出,对于黑客和网络罪犯来说,它们仍然有利用价值。
  这已经不是脸书用户信息第一次被发现遭到泄露。2018年3月,美英媒体曝光脸书上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的公司泄露。几天后,脸书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承认对数据泄露事件负有责任。


来源:美国之音

编辑:古凤


1240#
发表于 2021-4-10 01:0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观看完整视频请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