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30#
发表于 2021-5-5 16:41:44 | 只看该作者
                                                                            大象新闻公开道歉,已处罚编辑和主管

    5月2日,“老总签发单”网络帐号评议部分媒体刊播江苏4月30日晚极端灾害天气的视频配乐涉嫌存在不当的行为后,引起部分媒体从业者关注(链接:极端灾害性天气,30多家媒体短视频配乐遭网友吐糟)。大象新闻、楚天交通广播等帐号相关视频已经看不到公开显示,可能已经删除或作仅自己可见处理。                                                             

                                                                           

   最新的消息显示,5月4日上午,大象新闻抖音号刊发公开道歉声明,表示已经删除了相关视频,并处罚视频编辑和主管人员(截图如上)。大象新闻抖音号认证身份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官方抖音号。   5月4日上午,大象新闻抖音号刊发标题为《道歉声明对不起 我们错了》短视频,配发字幕内容如下:


   5月1日,大象新闻抖音以“4月30日江苏南通,14级强风吹得飞机原地转圈”为题发布了视频。该视频配发了不合适的音乐,经网友指出后意识到错误并删除了视频。编辑配乐的态度并不针对灾难中的老百姓,而仅仅是对大风里打转的飞机,没有调侃灾难的本意。但是,这也充分暴露出我们新闻素养不高,敏感性不强,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目前,已经对编辑、审核主管进行相应的处罚。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    
  【评议】“老总签发单”网络帐号评议到的30多家媒体配乐视频行为中,网友对大象新闻抖音号该条短视频配乐指出的意见最多。如今,该媒体依据意见进行审查和处理,表现出立行立改的态度,说明政治意识强,思想端正。但是,从当前的刊播视频看,该媒体负责运营帐号的值班采编人员似乎并未做到痛改前非、没有敬畏岗位,还没有收敛、收手的迹象。(本文转自老总签发单微信公号,有删减)

来源:长江
编辑:何晓琴



1.png (179 KB, 下载次数: 9)

1.png
1229#
发表于 2021-5-4 19:4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世界新闻自由日
2021年主题:将信息视为公共产品
  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的主题是“将信息视为公共产品”,该主题呼吁,申明将信息珍视为一项公共产品的重要性,探索在内容生产、传播和接收方面可采取的举措,加强新闻发展,提高透明度,并在赋能的同时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一主题对全球所有国家而言都具有紧迫的相关性,因其突出了当下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人权、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传播系统。
  为强调信息在这一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2021年世界新闻自由日将突出三大关键主题:

  • 确保新闻媒体经济生存能力的举措;
  • 确保互联网企业透明度的机制;
  • 提升媒介与信息素养能力,使人们认识和重视,以及捍卫并要求新闻作为 “将信息视为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世界新闻自由日国际会议
自1993年以来,这一全球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为新闻记者、民间社会代表、国家主管当局、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讨论的平台,探讨实现新闻自由和保障记者安全需要解决的新挑战,并共同确定解决方案。


  2021年世界新闻自由日国际会议将于4月29日至5月3日在温得和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纳米比亚政府共同主办。该活动将会结合实地和数字体验,包含线上线下参与、区域论坛、会外活动、主旨演讲、艺术展示、电影放映和视频点播等活动!快来加入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领袖、活动家、决策者、媒体和法律专家、艺术家、学者、研究人员和民间社会组织的行列。
  会议将呼吁紧急关注世界各地地方新闻媒体面临消亡的威胁,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加剧了这一危机。会议将集思广益应对在线媒体环境的挑战,推动互联网公司提高透明度,增强记者的安全性,并改善其工作条件。会议还将呼吁支持独立媒体,使公民有能力面对这些挑战。
起源与宗旨
  根据教科文组织大会的提议,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宣布将《温得和克宣言》通过的日子——5月3日设立为“世界新闻自由日”。
  30年后的今天,寻求、传递、获取信息的自由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历史性联系仍然像宣言签署之初那样和我们密切相关。《温得和克宣言》30周年特别纪念活动将计划于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国际会议期间举行。
  世界新闻自由日为促进以下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 宣扬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
  • 评估全球新闻自由状况;
  • 保护媒体的独立性不受侵袭;
  • 向失去生命的记者致敬。


来源:联合国官网


编辑:何晓琴

1228#
发表于 2021-5-4 19:12: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金彩凤凰
编辑:何晓琴

微信图片_20210504190206.jpg (53.62 KB, 下载次数: 9)

微信图片_20210504190206.jpg
1227#
发表于 2021-4-22 22:27: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抖音伦敦儿童隐私诉讼案可能面临求偿数十亿英镑

  广受欢迎的视频应用程序TikTok及其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在伦敦高等法院可能面临求偿数以十亿计英镑,他们被指控非法收集了数以百万计欧洲儿童的隐私数据。一位12岁女孩以匿名方式提起集体诉讼,前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Anne Longfield代表该女孩出庭。TikTok的一名代表表示,“我们认为这些指控缺乏依据,并打算积极辩护。”
  TikTok在伦敦儿童隐私诉讼案可能面临求偿数十亿英镑。据路透社今天引述前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Anne Longfield周三表示,如果胜诉,受影响的儿童每位或将获得数以千计的英镑。一位12岁女孩以匿名方式提起集体诉讼,Longfield代表该女孩出庭。
  据Longfield声称,自2018年5月25日以来使用TikTok的每个孩子,可能都被字节跳动通过TikTok非法收集其隐私信息,好让未知的第三方受惠。
  TikTok的一名代表表示,保护隐私和安全是该公司的首要任务,公司有健全的政策、流程和技术来帮助保护所有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这名代表表示:“我们认为这些指控缺乏依据,并打算积极辩护。”
  路透社说,原告指控TikTok在没有充分的安全措施、透明度、监护人同意或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处理青少年用户的数据,违反了英国和欧盟的数据保护法。诉讼案要求该公司删除所有儿童用户的个人信息,如果诉讼成功,损害赔偿可能达到“数十亿英镑”。


来源:今日悉尼

编辑:古凤


1226#
发表于 2021-4-21 22:59: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苹果宣布应用追踪透明4月26日生效 默认禁用广告追踪

  自 4 月 26 日开始,所有提交至App Store 的应用程序必须要启用应用追踪透明(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应用追踪透明是一项比较有争议的功能,自动让苹果设备用户摆脱广告追踪。除非通过弹出通知或在设置中获得特定许可,否则公司将不再能够使用广告商的 ID(IDFA)。
  在今天凌晨的 Spring Loaded 活动中,苹果向开发者宣布应用追踪透明政策将于 4 月 26 日正式生效。开发者的任何应用更新和新应用申请都必须要提交应用隐私标签,说明应用所执行的跟踪。
  苹果公司宣布,任何试图规避“应用追踪透明度”的应用都将被 App Store 拒绝。苹果鼓励开发者在出现对话框时候,向用户解释为何他们应该被允许追踪。
  Facebook等公司对这项新功能提出抗议,称它可能影响小企业的广告,影响收入。Facebook对这项功能的感受非常强烈,它在报纸上刊登了整版广告,并开始了反对苹果决定的公共媒体活动。


来源:网络空间治理
编辑:古凤

1225#
发表于 2021-4-11 21:2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224#
发表于 2021-4-10 23:0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00元现金贿赂记者,借用外交辞令“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月9日上午10点,郑州市西大街一工地突发塌方,疑有人员被困。都市报道记者前往采访时,被3名身份不明的男子围住,1人往记者兜里塞了2000元现金,因无人认领,记者当场报警。(沸点视频)
 一直以来,记者在百姓心中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呼,不仅是公众对记者的致敬,更因为记者行使的是公众知情权。可在媒体圈中,记者自嘲都是“新闻民工”,这不,一个施工工地突发塌方,记者采访被不明身份人员围住,而后一记者兜里多了2000元现金,竟然没人认领。
  我就纳闷了,这视频采访直播中,竟然有人公然围住记者还塞钱,这底气从何而来?还真以为给“新闻民工”塞了钱就可以让他们回去交差,疑惑,背后操作的人还真有高人指点,总觉得塞钱就能解决问题,这种骚动作本意就是将问题“捂”住,没想到弄巧成拙,白白损失了2000元。
  这不,塞钱没解决问题,塌方事件没瞒住不说,而且整个记者采访塌方工地遭遇阻扰塞钱被发酵到“臭名远扬”。
郑州市城乡建设局回应“记者采访塌方工地遭阻挠塞钱”一事,称该起事故造成1人抢救无效死亡,未瞒报。也就是说,事件最终总算是公开了。那么,记者采访,也算是开诚布公发布事实真相,对于施工方来说,也是为了赢得公众信任的一次机会,可为何有不明人员围住阻扰采访,竟然有人偷偷摸摸的塞钱呢?
 新闻采访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权利,是社会以及公民赋予记者的一种权利,以传播信息、确保公民知情权为最终目的。
  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反思一下,如此干扰、阻扰采访,是否应该从重处罚,也算是对“新闻民工”敢于探寻真相、勇于仗义执言最好的肯定,同样,也是对社会真实声音最好的呵护。
来源: 善游达人
编辑:马皖雪

1223#
发表于 2021-4-10 01:0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观看完整视频请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编辑:古凤


1222#
发表于 2021-4-10 00:4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专家称脸书超5亿用户资料被泄露 中国67万多用户受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再被爆出超5亿用户个人信息遭泄露。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CNN商业频道(CNNBusiness)星期一报道,网络安全专家称,被泄露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电话号码、姓名、住址、生日和电邮地址等。这些信息被发布在一家不知名的黑客网站上。
  据巴基斯坦《商业纪事》报,以色列网络情报公司哈德逊·洛克(Hudson Rock)的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阿隆·盖尔(Alon Gal)称,泄露事件涉及到的用户共有5.33亿,分布在106个国家。受影响用户最多的国家包括美国有3200多万个账户,英国有1100万个,印度有600万个。
  盖尔星期六(4月3日)通过推特最先报告了这次泄露。这次泄露事件被曝光与今年1月盖尔的一次发现有关联。盖尔当时注意到,有黑客利用了一个与脸书账户相关的电话号码漏洞,创建了一个私人资料数据库。4月3日,他发现在一个“低级黑客论坛”上,有匿名用户上传了一个数据库,其中的用户信息与此前遭窃取的脸书用户信息吻合。
  盖尔1月14日发推文,按国别列出受影响用户的人数。其中中国用户67万334人,台湾73万4807人,香港293万7841,澳门41万4228人。脸书在中国被禁止使用。
  哈德逊·洛克公司向CNN商业频道展示了CNN两名高级职员的电话号码,这些号码都包含在数据库中。
  脸书发言人安迪·斯通周六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是之前在2019年报道的旧数据。我们在2019年8月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CNN商业频道,Facebook没有说明当时是否通知了受影响的用户。
  即便泄露涉及的是2019年的旧数据,网络专家指出,对于黑客和网络罪犯来说,它们仍然有利用价值。
  这已经不是脸书用户信息第一次被发现遭到泄露。2018年3月,美英媒体曝光脸书上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的公司泄露。几天后,脸书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承认对数据泄露事件负有责任。


来源:美国之音

编辑:古凤


1221#
发表于 2021-4-7 21:3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为什么所有APP都想获取你的定位?
   “平均每部手机每天会被 APP定位3691次,相册和个人文件每天被APP访问2432次,APP在后台每天尝试悄悄地启动783次,有超过40万个APP可以直接读取用户的剪切板。”
  这是今年1月,小米MIUI隐私保护能力建设研发团队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各类APP对于用户权限的渴望,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夸张。
  导航APP需要定位权限,无可厚非;美图APP需要相机权限,也合情合理。
  但是,如果一款手机输入法或是一款简单的手电筒APP,却想要你的通讯录、电话甚至是定位权限,你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吗?
  201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和隐私政策的测评情况,结果显示,这些APP中的多数都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其中位置信息简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多达59款App都中了招。
  和自身功能八竿子打不着的位置信息,为什么所有APP都想要?

30款APP,无一例外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豹变在上次测评通讯录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下载了较为常用的30款头部APP,涵盖社交、搜索、娱乐、出行等常见领域,对这些APP申请定位权限的情况做了一次测试。
  然而,和通讯录权限较为泛滥的情况不同,定位权限几乎呈现了一边倒的状况。从安卓手机的权限管理界面可以发现,所测试的30款头部APP,无一例外都申请了定位权限。
  在这30款APP中,除了滴滴出行、美团、高德地图等以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为核心,提供服务必须要获得用户定位权限的APP外,包括美图秀秀、番茄免费小说、QQ音乐等APP在内,居然也都申请了定位权限。
  拿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免费小说为例。
  用安卓手机下载番茄免费小说APP,首次打开后,APP会第一时间向你发送一个“个人信息保护指引”的弹窗,询问你“同意”或者“不同意”。
  当然,正确的选择通常只有一个,一旦选择“不同意”,APP将很可能拒绝服务。
  在番茄免费小说给出的“个人信息保护指引”界面,可以看到,APP申请的权限不仅包括“收集、使用设备标识信息”、相册(储存)权限、电话权限等,还明确包括了位置权限。
  关于申请位置权限的理由,番茄免费小说给出的说法是“用于丰富推信息推荐维度”,并且进一步解释,“城市位置无需使用位置权限,仅通过IP地址确定城市及相关信息,不会收集精确位置信息。”
  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查询番茄免费小说APP的所有权限可以发现,在关于手机的“位置信息”的权限下面,该APP申请的权限不仅包括“访问大致位置信息”,同时也包括了“访问确切位置信息”——这一点,在此次测试的30款APP中,同样无一例外。
  用户只是单纯想看个网络小说而已,难道还非得推荐同城作家的作品不成?喜马拉雅还真的就借了这个幌子。
  “获取您所在地附近的资讯和所在地相关音视频内容和相关电影周边观影场所推荐、经常访问地周边的点餐和其他本地生活服务推荐信息。”隐私政策中,真正透露出喜马拉雅心思的,是这句话的后半句——为本地生活广告所必要的位置信息服务。
  类似的还有知乎。
  下载知乎APP,首次打开就会看到一个“欢迎”界面,进入“个人信息保护指引”,在关于“位置功能”的解释中,知乎是这样说的:
  “当您开启与位置有关的功能,例如发布带有位置信息的内容,我们在您开启设备定位权限后将获取设备的位置信息。为向您推送与您所在位置相关的内容,我们在您开启设备位置权限时会收集设备的精确定位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知乎APP之所以需要定位权限,一是方便你发送带有定位信息的内容;二是可以将和位置有关的信息流内容推荐给你。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还算合理,但问题在于这段解释的后面一句:“如您不同意开启设备位置权限,我们也可能根据您的设备 IP 地址向您提供相关内容。”
  也就是说,不管你同不同意,你的位置信息,知乎都要定了。
  百度网盘的权限申请还要过分,不仅包括了“确切位置信息”,还多出了一项“在后台使用位置信息”的权限。对此,百度网盘在隐私政策中的说法是,“该权限将 仅被用于开启后台自动备份之后触发网盘进程并进行照片后台自动备份的服务”。
  看不懂?那就对了。
  各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都能在APP的定位权限上看到蛛丝马迹。
  而且,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在没开定位权限的情况下,某社交APP还是给他推荐了哈尔滨本地的内容。
  关闭了微博的位置信息权限,微博APP照样能精准推荐附近的人给你。
  在这一点上,应用榜单排名前列的哔哩哔哩、豆瓣、QQ浏览器等APP都未能免俗。

用户画像与“裸奔”的隐私
  2019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陈婷在使用百度贴吧APP时发现,在已经明确说“不”——取消定位权限的情况下,百度贴吧APP依然成功给她推荐了能够准确定位到用户所在地区的个性化广告。
  “不停止侵权,不同意调解。”一怒之下,她将百度告上法庭。
  用户博弈互联网巨头,似乎双方力量悬殊、胜算不大,但这样的情况却并不鲜见,字节跳动也曾因为滥用通讯录权限而遭到用户起诉。
  用户反应激烈,政策也在施压。
  早在2017年,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以及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就联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并重点对微信、新浪微博等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了评审。此后,APP整改、下架的新闻便时常出现。
  今年2月5日,工信部还对26家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APP权限的企业名单进行了通报,并对10款未及时按照要求整改的APP进行了下架处理。
  APP背后的企业们为何仍然不惜“冒险”?
  原因并不复杂。对用户来说,定位、电话、相册等信息关系个人隐私、不愿外泄,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些资料却是能源源不断生财的密码,并且只需要设置一个个权限便能获得,何乐而不为?
  “我们叫数据埋点。”陈洁是国内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在他看来,权限滥用的情况已经成了行业趋势,除了支持产品迭代,“用户画像肯定也会做,企业有自己的数据库。”
  以定位权限为例,APP掌握了用户的定位信息,知道的可远不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那么简单。
  对一个定位信息泄露的用户来说,他白天停留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工作单位;晚上停留的地方,可能就是住所;连接两个场景的路线,可能会了解他通勤的必经之路;而有了工作单位和日常停驻地点等信息,还能进一步推测用户的经济状况和消费喜好。
  来自博洛尼亚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用来测试位置追踪究竟能够收集多少个人信息。
  69名用户安装该程序并运行至少两周后,追踪到超过20万个位置信息。这个应用识别其中约2500个位置信息后,收集到和人口统计信息以及与个性有关的个人信息高达5000条。
  只需获得位置信息,该应用不仅能窥探用户的社会经济、消费习惯等,个人健康状况等隐私也能“一网打尽”。
  区区一个定位权限,就几乎打开了让用户隐私“裸奔”的大门。
  有了这些信息,再结合用户社交关系网络、手机使用轨迹等其他隐私信息,对于一个APP来说,推荐一家附近你可能会去的餐厅,或是一件你可能中意的物品,还有什么难度

背靠灰产,泄露难防
  除了为企业完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用户的个人信息本身,其实也是一笔能够流通、贩卖的“资产”。
  2018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推销电话和短信骚扰的比例超过8成,还出现了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罪魁祸首就是个人信息背后的灰色产业。
  如今,个人信息买卖早已形成一条规模庞大、分工明细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个人信息明码标价,使得链条的上、中、下游能够形成完整的交易、变现闭环。上游采集到数据后,中游环节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工,随后再以交换或者买卖等方式形成规模化市场,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常见的电话诈骗、恶意营销等。
  2018年4月,江苏淮安警方曾破获一起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案件的主角之一考拉征信自2015年3月以来,非法提供查询返照9800余万次,非法获利3800余万元。
  考拉征信的违规,除了涉嫌从上游公司获得接口后违规将查询接口出卖,另一大原因就是非法缓存个人信息,供下游公司查询牟利,造成了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
  更多的APP虽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面对“数据=金钱”的诱惑,对权限的滥用、僭越已成常态。
  甚至有人还专门做起了利用定位信息牟利的生意。
  有媒体报道,买家在网上购入一款名为“观察者”的APP后,首先在自己手机上安装,然后再将“隐藏版”APP——可在被控端不显示图标,安装到被监控者手机上。只要在安装的时候,打开该APP的定位、授权读取文件等权限,监控者就能实现远程监控。
  除了“观察者”,该软件的开发者还开发了另外几款具有相似功能的APP,功能包括远程定位、远程读写文件,乃至控制相机。其中一款APP,甚至还能成功避开微信的安全防护,获取被监控者的聊天记录。
  直接贩卖隐私的生意过于张扬,这样的极端案例并不能代表大部分APP对隐私权限的态度。但在那些长篇累牍、艰深晦涩的隐私条款里,透过APP对共享用户个人信息的说明,其实也能看出平台的一些小心思。
  2019年,凭借“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的噱头,AI换脸软件ZAO一度风靡全网。而之所以很快又跌落神坛,背后的原因除了和平台素材的版权有关,很大程度就涉及到用户的隐私安全问题。
  根据ZAO此前的用户协议,用户在使用“ZAO”进行换脸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肖像资料中所含的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
  这样的霸王条款不仅招致了部分用户的强烈反弹,也直接引来了工信部的约谈。
  其实,对于共享信息的对象,APP们通常都是语焉不详的,用诸如“合作伙伴”“关联公司”进行搪塞,至于究竟是哪些公司,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共享哪些信息,又如何使用……很多APP都缺乏足够详细的交代。
  此外,那些条款看似专业、靠谱,但实际上却摆出的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架势,用户实际上很少会去查看。这就造成了APP和用户双方,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用户很难防范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自始至终都不明就里。

结语
  用户蒙在鼓里,而企业们还在层层加码。为了名正言顺地获取用户权限,有些APP甚至不惜加入一些鸡肋功能滥竽充数。
比如,打开如今的WiFi万能钥匙APP,你不仅能用它来链接WiFi,闲暇之余浏览包括图文和视频在内的信息流内容,甚至还能在工具箱内找到一个“检测摄像头”的功能。
  总之,不管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全家桶”先安排上再说。
  “这个就是功能和实际需求不匹配,我们常说的伪需求。”陈洁说,“不授权很多功能不让用,会通过各种渠道让你打开权限。”
结果就是,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企业拿了许多对产品迭代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数据。而一旦涉及到隐私问题,只要及时在隐私条款中规避责任,企业就能甩锅给用户。
  作为隐私信息泄露的源头,APP对于数据归属、权限范围的界定等诸多问题都还有待商榷。
  遏制灰产,防范泄露,一方面需要持续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如今各大手机品牌都有各自的应用市场,在上游就提高对APP的准入门槛或许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毕竟,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什么可以分享,应该由你做主。

来源:豹变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