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1191#
发表于 2022-2-28 18:2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192#
发表于 2022-2-28 18:20: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193#
发表于 2022-3-23 16:0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1194#
发表于 2022-3-26 21:09: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1195#
发表于 2022-3-27 16:37: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打虎分析 | 配合调查与接受调查,有什么区别?
本文导读

1.“配合”是不是一个新词

2.“配合”与“四种形态”有关吗

3.“配合”是否意味着会从轻处理

4.“配合”是正确的选择

昨天(2022年3月25日)刷屏的一个大新闻,是73岁、退休多年的铁道部“末任部长”被官宣落马。

注意,注意,注意

此处用词是“配合”审查调查,而非寻常见的“接受”审查调查。


配合调查与接受调查,有什么区(信)别(号)?

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比较好奇

就试着以“找不同”的方式来解疑释惑

纯属个人分析,不代表任何机构意见,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一、“配合”是不是一个新词

是一个九成新的新词

在十八大以来常常“打虎”的长长名单上

用过一次——

担任过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刘士余


比较这两次通报,又有些许不同——

如,盛光祖的姓名后面没有加“同志”,也无“主动投案”表述。

另外,同是配合审查调查,刘士余是“涉嫌违纪违法”,盛光祖则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大多数老虎“落马”,官宣用语是“接受”审查调查,

而个别人使用的是“配合”?

以及,大家最关心的是

表述“配合”是否意味着其人会受到从轻处理?

二、“配合”与“四种形态”有关吗

使用“配合”,确实稀罕,加上这一次,仅有2次

打虎打了多少?记不清了,感觉就是数不胜数

以往,对于主动投案的,也几乎不使用“配合”表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所以,这里面的“道道”究竟是什么

还有赖于权威机关作出解读

在此仅作几点自行脑补式的推测:

(一)S本来不是主要调查目标,大概是办案机关在调查处理别的案件时,找其核实有关情况、函询、谈话、提供证言,其出于各种主观因素,主动向组织交代自己的问题。

换言之,ZJW查某虎,找S了解情况,S觉得自己被盯上了,主动交代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组织尚未发现和掌握的。而且,其在主动交代过程中,配合程度特别高、认错态度特别好。但这个推测无法解释一点,为什么不表述S“主动投案”呢?

(二)使用“配合”是有关方面出于政策策略的考量,是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做到实事求是、精准恰当的方式方法创新。

“四种形态”作为十八大之后诞生的一个政治词汇,已经写入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但即便如此,想让圈外人去理解这个词义,挺难。

所谓隔行如隔山,也体现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话语、术语上。你让一个芭蕾舞演员去看纪检监察专业报刊的评论、理论文章,后果就是“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跟看天书一样”。

于是乎,在传播过程中,一个新词“断崖式降级”诞生了,现在说应该是家喻户晓。跟体制外的朋友解释“四种形态”,一说断崖式降级,他基本就懂了。

再举个例子,改变中国的中央八项规定,一般人能记住几条?但很多老百姓都知道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车轮腐败、公款月饼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他们为什么能懂,这里头纪检监察机关、宣传部门、媒体、自媒体是动了很多脑筋、做了许多文章的,创造了很多接地气、聚人气的好内容、好形式。

ZJW一直要求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公共传播中需要下功夫创造、转化、使用一批通俗易懂、能够流行的新词,而不是照本宣科、照搬照抄政治术语。还是以“四种形态”为例,目前其“出口”(处理、处分结果的官宣)有类似“断崖式降级”的大众语言,而在“入口”(开始进入立案流程)尚无能够出圈的新词。那么,今后“配合调查”(配合了没?)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呢,还要观察这个新词今后使用的频率,看能否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同。

目前来看,S“配合”,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效果是不错的。

(二)用语讲究,新词“配合”,也能从中读出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与时俱进的主要特点:讲政治、求事实、守程序、有温度。(限于篇幅,这一点就不展开了)

三、“配合”是否意味着会从轻处理

看到有种观点认为:

在政坛,特定词语有特定内涵。以往通报多是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而配合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则有从宽的意味。

有人搬出了对刘士余的处理结果作为依据——


通报指出,刘士余同志的行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并构成严重职务违法,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应予严肃处理。同时,鉴于刘士余同志能够主动投案,如实交代违纪违法问题,认错悔错态度较好,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其可予从轻处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刘士余同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由国家监委给予其政务撤职处分,降为一级调研员;终止其党的十九大代表资格;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给予刘士余同志留党察看二年的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

还有人翻出CCDI的文章——

今日读报丨秦光荣艾文礼刘士余……主动投案后,他们受到从宽处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1 18:55

但我觉得“配合”不能作为预判从轻/从宽的依据

而要依据具体情况作分析

主要理由:审查调查是一个动态过程。

先主动投案,后对抗组织审查的情形,也是出现过的。

如,选择性交代、避重就轻,交代违纪问题不说违法问题;欺骗组织,在重大问题、关键细节上隐瞒、撒谎,拒不供述共同违纪违法人员等。

众所周知,十八大之后,面向公众的打虎通报一般有两次。

第一次,往往被称为“一句话新闻”,也就是“XXX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这次通报的内容、形式,往往高度统一,惜字如金。

因此,一般很难做出什么文章、体现什么信号,更难以推测“从轻处理”。

换言之,及时使用了“配合”“主动投案”之类的表述,也不意味着“坦白从宽”了,这种表述只是对此一时、此一事的客观叙述,并不会由此决定/指引/影响此后审查审理的定性定量。

毕竟,宣布立案只是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执法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否从宽,得看连贯性表现,得依纪依法,“从宽”言之过早。

再来看之前对刘士余的“从宽”,原因是——鉴于刘士余同志能够主动投案,如实交代违纪违法问题,认错悔错态度较好,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其可予从轻处理。

可以看出,对刘士余的“从轻”是一果多因,不能执果索因、归于一因。从轻处理,也不是“应当”而是“可予”。(懂的都懂)

而且,这是孤例。

举个反证,王立科,也是“主动投案”,但处理就没有“从轻”。


第二次通报,往往篇幅比较长,看点比较多,大众最熟悉的就是XXX被“双开”,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尺度很大的新词。熟悉“门道”的人都知道,反腐败政策策略的导向,监督执纪问责的信号、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往往在第二次通报中。

如:

“‘四个意识’个个皆无,‘六大纪律”项项违反,是典型的’两面人’”

“阳奉阴违、欺骗中央,目无规矩、肆意妄为,妄议中央,干扰中央巡视,野心膨胀,公器私用,不择手段为个人造势”

“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政”

“权力观、政绩观、道德观严重扭曲”

“大肆卖官鬻爵”

“以权谋色、毫无廉耻”

“蛮横霸道,把主政地方视为私人领地和独立王国”

“从未真正树立理想信念,从未对党忠诚老实,政治上毫无原则,丧失‘四个意识’,参与在党内搞团团伙伙,为谋求个人职务晋升大搞政治投机、攀附贴靠,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

“与资本勾连,支持资本无序扩张” 

“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

通报中有无“同志”称谓,也不是一个定性、量纪的判断依据

比如SZC,官宣立案时也是有“同志”的。

所以,S的命运究竟如何

与其的后续表现有很大干系

还是那句话,审查调查是一个动态过程,主动投案不代表“如实交代”“认错悔错”。涉嫌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在面对审查调查时,可能脑海中转过无数念头,时刻都在天人交战、善恶交锋,出现博弈心态、囚徒困境或反复行为都是常见的。

四、“配合”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有问题、犯了错的党员干部来说

选择配合还是对抗

主动投案或“被带走”

部分交代还是全盘托出

坦白还是抗拒

如实还是隐瞒

继续在“一念之差”的路上狂奔

还是浪子回头、迷途知返

正解只有一个

来学习一下吧——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七条列了几种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的情形。其中之一是“在组织核实、立案审查过程中,能够配合核实审查工作,如实说明本人违纪违法事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十一条也列了几条可以从宽的情形。其中之一是“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如实供述监察机关还未掌握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符合这种情形的,监察机关在移送检察机关时就可建议从宽处罚。


此外

新词固然有意思、值得琢磨

但咬文嚼字之外的信息、信号

更值得解读和传播

比如

五天三打虎,两个正部长级

退休多年依然没有“平安着陆”

前几天公布的巡视对象中出现了“新面孔”


无论是反复出现的老信号

还是新词引出来的新策略

其实都指向——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誓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来源:撸猫吸猫(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bX37uNSPzH-5Sbf4_pqYg

编辑:张铭麟

1196#
发表于 2022-3-28 15:5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1197#
发表于 2022-3-29 19:19: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1198#
发表于 2022-3-31 22:1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大报评论金句,对比文白张力

同样的评论表达,你会怎么写?
是选择白话到底,还是穿插文言文?
一起来看看人民日报这些金句表达吧。


01
你写的:
顺时而变,顺势而为。
人民日报写的: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摘自: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02
你写的:
要学会审时度势,顺着时代潮流走。
人民日报写的: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摘自:让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类
03
你写的: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人民日报写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摘自: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人民论坛)
04
你写的:
人多力量大。
人民日报写的: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摘自:凝聚起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
05
你写的:
知道容易做到难。
人民日报写的: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摘自:大江奔涌绘宏图
06
你写的:
不亲身体验,不知道成事艰难。
人民日报写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
摘自:“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
07
你写的:
要有全局观念才能成大事。
人民日报写的: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摘自: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08
你写的:
做事一定要注重细节。
人民日报写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摘自:把改进作风的好态势坚持下去(评论员观察)
09
你写的:
行事应该眼光长远,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
人民日报写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摘自:以战略思维谋全局——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一
10
你写的:
努力奋斗,用青春追梦。
人民日报写的: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
摘自:我们都是追梦人
11
你写的:
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
人民日报写的: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摘自: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人民观点)
12
你写的: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人民日报写的: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摘自:夯实民主基石 汇聚澎湃力量
13
你写的:
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是很平常的事,但英雄不惧艰难,敢于攻坚克难。
人民日报写的:
攀山越水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
摘自: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人民论坛)
14
你写的:
要学会防患于未然。
人民日报写的: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摘自:“窑洞之问”的答卷人
15
你写的:
风清气正,才能聚民心,办好事情。
人民日报写的: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摘自: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马源
1199#
发表于 2022-4-7 19:3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孙春兰昨天晚上到上海,下飞机后没听汇报,而是立马去了做核酸现场看做核酸。她一看大发火,立马叫停,这样操作极不规范,她说本来第一次做是阴,第二次做就要阳了。当场问现场市领导你们领导和上海的专家到过做核酸现场吗,上海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到过现场吗?问了二次。把他们都问住了。指示停止做核酸,批评上海这样做核酸反而会引起交叉感染了。马上改做抗原检测,抗原阳性了再做核酸。今天第二次核酸不做了。

孙春兰副总理来上海,传达出的最新精神是;  尽锐出战,以快制快,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上海的封控清零的速度要加快,象浦东这样的一封再封的拖拉局面要改变了,要尽快地把“阳性”清理出来,做到“四应四尽”,即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冶尽治,无一遗漏。然后达到小区,街道,区域尽快解封。

因此从今天起,凡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等凡在门外可走动人员)首先人人做核酸,一人一管,快速检测出结果。

而封在家里不外出走动的人员先在家采用测抗原,有疑问的再做核酸,并且是一人一管(不再是20人一管)达到快速出结果。这样就可使封控的时间压缩,快速检出阳性,快速清零,快速解封,而不再是反复检测,封控时间一再拖迤(不会再加7天,加14天的反复封控)

这就是孙春兰所传达出的“尽锐出战,以快制快,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的新精神。

注:词汇

编辑:邓秋雨

1200#
发表于 2022-4-8 16:3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语法
编辑:邓秋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