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23-7-14 21:08:33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界》2023年第6期目录
《新闻界》2023年第6期目录
前沿视点 • 生成式AI与新闻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实务赋能、理念挑战与角色重塑
陈昌凤
摘要  文章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实践及其效应入手,探究其对新闻传播的业务、机制的影响,以及对新闻专业、新闻理念和记者定位的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快速运用于国际大型媒体机构,但由于其模型本身的局限和使用中的问题,它在赋能的同时却不一定能够优化新闻业。新闻本源于社会实践,目前学界业界的讨论通常限于实务应用层面,但生成式智能正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变革新闻工作机制,并驱动新闻的多模态转换,是否挑战了新闻观念?智能数据驱动新闻是否挑战了新闻专业的基础?用智能技术替代采写,是否挑战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观、记者的角色?本文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变革将超越功能层面,深入到新闻的理念和结构层面。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式智能;新闻传播;媒介伦理
从文本构造到界面连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叙事的重塑
何天平
摘要  生成式 AI 取得的技术进展,日益表现出重塑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的巨大可能性,也带来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立足这一技术语境,本文指出“界面”是区别于围绕“文本”组织的传统新闻叙事的重要观念基础,通过技术界面、内容界面、关系界面、情感界面的创设共同决定数字新闻的叙事意义生产。以“界面连接”取代“文本构造”构成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再造新闻叙事结构的核心线索,面向人机耦合的目标,这被进一步强调为以开放性连接为叙事机制、以模型化连接为叙事手段、以情感化连接为叙事语法。同时,本文也从“界面连接”出发形成反思,提出在生成式 AI 介入下审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理应予以重视的两组关系,据此启发伴随此类技术广泛接入数字新闻应当持续跟进关注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  生成式 AI;数字新闻叙事;界面连接;人机耦合
新闻学研究
李普曼的新闻学遗产:重访《舆论》(1922-2022)
白红义  施好音
摘要  一战后不久,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舆论》中再次探讨了新闻学研究的“元问题”,即新闻真实问题。本文以重访的视角考察了《舆论》被学界经典化的过程和意义。李普曼本人并非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舆论》也并非一本诞生于大学院墙内的学术专著,但却被新闻传播学奉为经典。因此,挖掘这一经典化过程将为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建制与划界提供线索性价值。《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之于政治民主的讨论,具有“谜题”性质,帮助勾勒现代新闻研究的核心关切。数字新闻时代,描摹新闻业的探照灯隐喻已然发生变化,新闻业所能发挥的民主功能亦值得期待。
关键词  李普曼;舆论;经典化;新闻真实;新闻与民主
传播学研究
传播为轴,回归混沌: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探要
吴璟薇  阎庆宜
摘要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米歇尔·塞尔;赫尔墨斯;信使;噪音;传播哲学
从数众到数字共同体:当代西方左翼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路径分析
温旭
摘要  数字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数字化过程中数字生产方式的表现,它使得一般智力并入数字资本且变成数字增长极。当代西方左翼把身份政治从现实空间扩展到数字空间,从数字资本主义发展视角形塑数字身份政治,把数众作为数字政治主体推上历史舞台,却忽视了数字工人阶级的独立性。遗憾的是,数字工人主义没有从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剥削出发,而是以数字活劳动去反抗数字资本,因为数字活劳动是一种无法被完全汲取的本体性、生成性的数字力量,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颠倒”的数字反抗方案。在探求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当代西方左翼提出了各种数字共同体的设想,却受困于数字资本逻辑的数字技术共同体的局限,并没能做到对数字资本逻辑的颠覆、对数字劳动逻辑的高扬和对数据所有权的重构。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西方左翼;数众;数字工人主义;数字共同体
传播与社会
数字媒介时代的交流悖论
冯建华
摘要  美国当代传播学者彼得斯分析了20世纪电子媒介兴起带来的交流困境和焦虑,到了21世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数字媒介时代,这种“困境”和“焦虑”为何非但没有消减,在社会心理感知上反而觉得更加扩大了?媒介形态迭代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深层次影响人类社会的交流方式和关系结构。借助新技术赋能,数字媒介化交流形态由静态仪式性的“看 / 听”走向了动态展演性的“说”,其带来的“交流的无奈”在一定层面上亦由“对空言说”走向了“人人都在说”。沉浸于数字媒介空间,我们似乎更感陷于交流的悖论之中:交流易得而其心灵沟通的价值却在流失。数字媒介化交流场景构成了我们共同栖息的“集体性的生存环境”,要摆脱数字媒介时代的交流悖论,需要回归交流的本真状态,培植数字交往的公共伦理,重塑新技术时代的心灵秩序。
关键词  数字时代;媒介化交流;交流悖论;“看 / 听”;“人人都在说”
液态监视情景中数字身体的技术宰制与自主性之辨
赵海明  郭小安
摘要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关键词  液态监视;数据主体;无器官的身体;节点化身体
博士生新论
而立之年的命运:驯化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移植、扎根与生长
贾牧笛
摘要  每个理论均有其特定的生命历程。在新闻传播学界,驯化理论形成“国际新闻驯化”和“媒介技术驯化”两大理论路线,并正在成长为“明星”理论。本文以“生命历程”为经,“理论旅行”为纬,试图呈现正处而立之年的驯化理论在中国的命运。研究发现,驯化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经历了移植、扎根和生长阶段。在移植阶段,中国学者挪用驯化理论解释中国新闻事件和媒介发展过程。在扎根阶段,基于理论既有研究纬度的在地研究大量扩展。在生长阶段,中国学者以中国宏观现实和人文关怀调试驯化理论,重新问询理论预设,从时间、空间、性别、权力、技术、生命历程等纬度推动理论创新。但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也应警惕驯化理论可能遭遇被“经典化”的困境。
关键词  驯化;国际新闻;媒介技术;生命历程;理论创新
研究方法
跨越逻辑、方法与范式:计算扎根理论作为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特征、意义与应用
金鑫  王锡苓
摘要  计算扎根理论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范式——计算社会科学,所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研究方法。它以建构主义、现实主义为视角,打破了原本围绕制度化范式对解释主义和实证主义进行严格区分所构建的学术体系,为更加严谨、科学地应对当今传播学日益凸显的新问题提供了科学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试对计算扎根理论的起源、主旨、特征意义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为其作为创新性研究方法立论,为其促进传统传播学研究转型发展立基。
关键词  传播学;范式;计算;扎根理论
来源:新闻界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X2mpuG7PwuxKDnFtiR0kA
编辑:程博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22 20:1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六期目录

本期话题:平台劳动研究
平台盗猎者:民间车队的媒介战术与空间生产——以“深圳微信车队”为个案
/ 丁未
从“监控资本”到“关联资本”?中国数字平台的媒介化与组织化
/ 孙萍
作为时尚文化基础设施的小红书与时尚观念的重塑——基于三类时尚博主的田野研究
/ 刘亭亭 许德娅
中国网络内容审核产业中的劳动关系和运行机制研究
/ 翟秀凤

研究论文
流量的正常化:主流媒体新闻品味的层级性维系
/ 张雪 田自豪
“回应性政府形象”: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政民沟通体系再造——以南京市12345市长热线媒介为例
/ 张雪霖
历史终结于无维之境及其后——弗鲁塞尔的技术图像论与后历史哲学
/ 李斯扬

名家访谈
ChatGPT启示:大语言模型时代传播学研究新问题
/ 张尔坤 张一潇

来源:国际新闻界(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1zzL-7vq5XuqblHBenjOw
编辑:郑程程
113#
 楼主| 发表于 2023-8-16 22:5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3年第7期目录

前沿视点 • 数字新闻的感官化

感官新闻初探:数字新闻的媒介形态与研究路径创新
黄雅兰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的呈现形态,VR新闻、新闻游戏、播客新闻等新兴新闻形态触发和调动了人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触觉器官等多种感官,“感官新闻”由此产生。首先,本文梳理了在人文社科领域“感官转向”大背景下,感官和身体问题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浮现;接着,在与“新闻的感官主义”的辨析中,本文将感官新闻定义为调动或激发用户身体感官参与的新闻,并总结出其在内容主题、呈现形态和叙事方式上的特征。本文认为,感官新闻不仅概括了当前数字新闻业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提供了新闻学研究的创新路径:将感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感官民族志等方法有助于数字新闻实践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  感官新闻;感官转向;具身;沉浸传播;感官民族志

声色的厚度:数字新闻的感官化实践趋势探析
王晓培
摘要  Buzzfeed News为代表的原生数字新闻机构的衰落揭示了数字新闻业现阶段正面临结构性挑战,也预示着其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立足数字新闻认识论中的“技术-文化共生论”,从数字视听技术的发展入手,探讨数字新闻全面感官化的新趋势。研究认为,数字技术拓展了视听觉信息的纵深维度,使声与色摆脱“平面”,拥有了立体的“厚度”。在感官化趋势下,本文尝试提出“新闻感官”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对新闻报道内容逻辑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为理解数字新闻的实践规律、解决数字新闻业困局打开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数字新闻学;感官;数字技术;新闻生产

新闻学研究
内容范式的革命:生成式AI浪潮下内容生产的生态级演进
喻国明 李钒
摘要  生成式AI已成为开启智能互联时代的里程碑,在媒介技术发展和传播生态剧变的当下,内容范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本文探讨了在内容概念不断延展、内容范式持续迭代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内容生产和传播生态的复杂演变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论述微内容作为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关键要素一节中,分析了AIGC“涌现行为”的可知与不可知、“chat”式类人际交流产生的过度解读与自我消解,以及AIGC下“微内容”是如何模糊人类要素与非人类要素的边界的;其次,探讨了内容范式在智能要素注入下的内容扩容、权力转型与价值逻辑;最后研判了AIGC下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生态协同演进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  生成式AI;内容范式;传播生态;价值逻辑

“情”从何起:数字新闻“情感转向”的现象学反思
赵立兵
摘要  情感不仅是数字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事件”和转捩点,对于审视当下媒介环境变迁与新闻实践变革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本文以现象学作为理论依据,集中讨论新闻传播思想史中的情感问题,以反思现代新闻实践中情感要素何以被遮蔽,又因何隐而复显;厘清数字媒介技术可供性与当代社会情感实践现状、情感结构变迁以及情感模式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由数字新闻“情感转向”所启发的新型传播生态、学科知识框架与伦理道德规范,从而为理解数字新闻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因与演进机制,审视人们日益媒介化的日常生活与在世存有过程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有效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  数字新闻;情感转向;情感实践;技术可供性;媒介存在论

传播学研究
作为背景的“框架”:媒介研究视角下的框架理论再诠释
胡翼青 姚文苑
图片
摘要  新闻传播学与戈夫曼框架理论的耦合存在不同的进路,但无论是新闻生产社会学路径,还是话语分析和效果研究路径,都倾向于在“外观”层面谈论框架,而没有意识到戈夫曼框架理论中蕴含的“背景性”,进而逐渐走向了戈夫曼的对立面。在重返其经典名著,重梳其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本文发掘了“框架”的现象学、中层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色彩,指出“框架”实则是一种整体性的隐喻,社会行动和其他事务只有在“框架”及动态的情境中才能够被人理解。通过批判性地审视梅罗维茨对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接合工作,本文尝试提出“框架”与当前媒介研究进行重新对话的可能性,并试图说明以不同的研究站位理解“媒介”和“框架”,将会带来不同的理论想象力。
关键词  欧文•戈夫曼;新闻传播学;框架理论;外观-背景;媒介研究

传播与社会
数智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融合实践进路
王博 曹漪那 蒋晓丽
摘要  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新型主流媒体将深度融合思路嵌入实践,沿着新技术融合、新议题融汇、新文化融通三重进路实现叠加式跃升:运用数智技术对新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操作理念、基础设施及组织架构进行智能、智慧、智力的“生态化”改造;从人类现实共同关切点出发,将互动与对话融汇到国际成员间利益攸关的重大议题里,同时基于共通的接受规律,将立场与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表述和呈现中;在尊重各国、各文明对人类发展贡献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融入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践中,为数智时代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国际传播;新型主流媒体;数智传播;媒体融合;跨文化传播

积极式干预与生态式治理:社交媒体使用改善幸福感的实践回顾与理论前瞻
彭嘉熙 赵鹿鸣
摘要  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受众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卷帙浩繁,但社交媒体使用能否以及如何改善幸福感,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二十年来,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干预的研究方兴未艾,为媒介改善受众幸福感的努力提供了前沿理论指导。本文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动态与相关实践,重点分析了传播学与心理学领域对二者关系的经验构建与当前局限,进一步地,引入媒介可供性与积极心理学作为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整合媒介使用干预与社交生态治理两种机制,前瞻性地探讨了社交媒体改善受众幸福感的路径可能。可以预见的是,在“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生活方式下,媒介使用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与机制将成为新兴研究议题,这唤寻了研究范式的创新。
关键词  社交媒体使用;幸福感;心理健康;可供性;积极心理学

博士生新论
动态组织观下的“物质性”之辩:social materiality与materialization
李孟名
摘要  动态的组织传播观视组织为经由传播的构建过程,虽有对物质性的关切,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奥林考斯基的“社会物质性”(social materiality)和科亨所言的“物质化”(materialization)有明显差异,他们对“物”与“物质性”的理解和自身所持的组织传播观密切相连,而他们的组织传播观又受他们所依靠的社会理论和汲取的思想资源影响。“社会物质性”背后的结构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阴影,以及对管理研究中的技术使用经验参照,带来对有形之“物”的关照;而蒙特利尔学派代表人物科亨的“物质化”依托于话语分析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语言转向的当代哲学,聚焦关联的程度之纬,带来对无形之“物”——思想、话语、观念意义的偏向。本文引介动态组织观代表人物对“物质性”的探讨及其矛盾争议,以期进一步打开与本土传播研究的对话空间。
关键词  社会物质性;物质化;话语;组织传播;蒙特利尔学派

以舞为媒:新疆产业移民地域身份认同的重构
董熠 李子甜
摘要  文化差异可能会放大移民之间的地域认同问题。本研究针对吐哈油田早期移民的身份建构叙事,以移民社区里麦西来甫广场舞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流行为例,探讨该现象背后关于个体地域身份重构的文化意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以业缘身份替代地域身份的策略在中老年移民进入离退休阶段后逐渐淡出,跳麦舞成为油田移民在又一次应对自我身份“失落”、协调认同冲突时的策略与文化实践。以跳麦舞为中介,移民重构出“我是新疆人”的地域身份认同,体现了移民群体在身份协商过程中的主体性。本研究同时从舞蹈生发的文化情境脉络与具身性的角度讨论麦舞为何成为移民重构地域身份认同的中介。
关键词  新疆产业移民;地域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理论;麦西来甫;具身性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mDP4_YGAEXDU0pEcAqdxw?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cene=1&clicktime=1692197555&enterid=1692197555
编辑;覃韵琪

114#
 楼主| 发表于 2023-8-17 22:2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观察》2023年第8期目录

卷首语
作为公共记录的新闻传播研究
李红涛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as Public Records
Li Hongtao
【摘要】
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公共记录,会对眼下的研究和写作产生什么影响?一来,它有助于学者乃至学界的反身性思考,让我们审视过往的研究贡献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和学术记录,这些记录是否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风潮和时代风貌,又如何与各类驳杂的历史文本和实践相勾连。二来,它将描述放在更正面、更中心的位置上。正如杨国斌教授所说,在巨大的公共危机时刻,保存和描述普通人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实践,即有其意义。第三,它要求学术写作更鲜明地亮出“底牌”,不论是不言自明的预设,理论上的假想敌,还是公共领域中的对话者。
【关键词】
学术研究;公共记录;交往活动
本刊特稿
何以自主?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19982022 年)
——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理论的内容分析
廖圣清  付  饶  钟美丽  程俊超  周  源
How To Be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19982022
Liao ShengqingFu RaoZhong MeiliCheng JunchaoZhou Yuan
【摘要】
在学术史层面,2023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25周年。为了评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情况,本研究使用文本挖掘(n=47593)、内容分析(n=3750)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的理论视角,从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转移三个方面考察199820229CSSCI新闻传播类期刊文章的总体状况、发展脉络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从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创造水平不断攀升,学科自主性仍需提高;知识存储环境更迭迅速,内在知识库更新缓慢,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有待加强;需推动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的规范发展,以促进知识积累与应用。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内容分析;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特约主持:刘永昶)
“江河奔流”到“星辰大海”
——网络时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与再塑
刘永昶
From "Running River" to "Sea of Stars"
Liu Yongchang
【摘要】
在浩瀚无比的网络时空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传播有了更丰富的样态,也表现出活泼的时代新质。第一,从文化记忆到文化再生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历史内容和参与主体的集聚。第二,从衍生文本到衍生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万众参与中表现出线上及线下的热烈交互。第三,从个体选择到群体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产和传播中具有了鲜活的青年文化特征。第四,从视听景观到虚拟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更让人身临其境的体验性。这样的汇聚和再塑,呼应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
网络时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再塑
传统何以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影像的文化逻辑
  斌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Cultural Logic Behind the Image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Zhang Bin
【摘要】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大众艺术形式,影视艺术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影像故事的重要载体。文章将新时代以来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影视作品视为贯彻“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文艺实践成果,分别从现象层、核心层、转换层三个层面讨论作为资源和标识的传统文化、作为价值和精神的传统文化以及作为新文化根基的传统文化,探析新时代影视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及其表达,彰显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影视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以此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影像背后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影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逻辑
形态再造:
媒介转型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
恽彩锋  熊忠辉
Form Reengineering Reproduc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Driven
by Media Transformation
Yun CaifengXiong Zhonghui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基于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社会的连接性和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文化生产呈现出深度媒介化趋势,生产主体更加多元。文化数字化将文化、科技、资本等元素叠加融合在一起,在健全数字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虚拟化、柔性化、聚集化和平台化”的文化生产组织,通过对“价值链、创意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协同,文化生产呈现出跨界联合、数实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媒介化;数字文化要素
江东访谈
学术访谈:一种公共性知识建构的新方法
——访《中国新闻传播学访谈录》作者、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
  丽  赵月枝
Academic Interviews A New Method of Constructing Public Knowledge
Feng LiZhao Yuezhi
【摘要】
赵月枝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也是批判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者。2021年,她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访谈录》一书在学界反响强烈。赵月枝教授认为,学术访谈是一种建构理论的方法。在书中,她以自身从事研究20年来积累的34篇多种形式的访谈文章,为学者用访谈形式凝练学术成果提供了范例,也提供了一种“访谈作为公共性知识建构”的新认知。本文通过对赵月枝教授的学术访谈,从缘起、结构和机制三个方面来建构公共性的学术知识理论框架,通过区分学术访谈的类型和结构,探索其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方法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学术访谈;理论建构;学术访谈实践;学术公共性;对话体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一次历史性的新闻记录:
对第 15 号《新莱茵报》“投票表决”
新闻的编译及研究
  渐
A Historic News Record A Compilation and Study of a News Article on "Voting and
Decision-making" in the 15th issue of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Du Jian
【摘要】
《新莱茵报》第15号刊载了一篇关于普鲁士国民议会是否承认1848年三月革命的“投票表决”新闻。本文以该新闻为例,论证了马克思对报纸历史记录功能的重视及运用,并通过编译案例,讨论了编译工作忠实、准确地还原报纸内容的重要意义。笔者强调,编译要以降低读者理解难度为目标。此外,笔者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投票议员社会身份的比例,用数据客观呈现了普鲁士国民议会议员的社会来源,从而说明议会已转向反动的阶级基础。这篇新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报纸的历史记录功能进行政治斗争的策略:通过在报纸上刊登投票表决的议员分布,向世界揭示普鲁士国民议会已经与反革命为伍;通过将拥护革命和反对革命的议员逐一公之于众,将反动派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关键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编译《新莱茵报》;报纸的记录功能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作为空间媒介的元代文庙:
民族交融与文化共同体构建
张兵娟  孔孟剑
The Confucian Temple of the Yuan Dynasty as a Spatial Medium National Blen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mmunity
Zhang BingjuanKong Mengjian
【摘要】
文庙(孔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元代文庙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对元代文庙进行考察,认为作为空间媒介的元代文庙,在地理空间上让国家话语在元代辽阔疆域中畅通无阻,在建筑空间上传播了儒家“中正”“和合”的思想,在交往空间上实现“官”与“民”之间的沟通,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巩固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维系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赓续不辍。
【关键词】
元代文庙;空间媒介;仪式传播;认同建构;华夏传播
地名传播:方志典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基于《钦定西域同文志》的文献考察
周英惠
Communication of Place Names Provincial Chronicle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Zhou Yinghui
【摘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新疆首部地名志与省志典籍《钦定西域同文志》中有着明显体现。《钦定西域同文志》是清代西域史地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开创了清代新疆地名著述与考证的先声。这一传世文献的编写及其流传确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钦定西域同文志》主要通过对地名的考证、注释以及语言文字媒介的运用来强化和呈现。这一典籍书写了历史的连续性、建构了“大一统”的地理观念、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中华视角的地域共识,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自信根基。探究古代典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意义,方志文献《钦定西域同文志》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
【关键词】
《钦定西域同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地名传播
传媒视点
重大风险事件中短视频的共情传播效应及反思
——基于“重庆山火事件”1063条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分析
郭小安 周子琪 李泽源
The Empathy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Reflection of Short Videos in Major Risk Events
Guo XiaoanZhou ZiqiLi Zeyuan
【摘要】
视觉传播时代,短视频传播能起到强大的情感动员效应,是重大风险事件中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本文以2022年重庆山火事件为例,分析重大风险事件中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及共情传播效应。研究发现,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在“质”与“量”上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官方媒体发布短视频数量较少,但在舆论引导、价值建构、社会动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自媒体发布短视频数量较多,但产生共情效应的比例偏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议程的媒介间互动现象较为明显。在共情传播效果较好的短视频中,主要人物多为志愿者,较少有官方形象出现,作为救火主力军的消防员和武警官兵并未成为视频主流;非官方媒体在事件中形成了反向议程设置效应;志愿者形象作为普通民众参与灭火行动的典型形象同国内外网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了良好的共情传播效果。
【关键词】
数字公众 ;新闻批评 ;新闻表达
“是什么”和“说什么”:
企业危机修辞中的情境确认与框架选择
  振  闫宏妍
What is it" and "What does it say" Situational Confirmation and Frame Selection
Strategies in Corporate Crisis Rhetoric
Liu ZhenYan Hongyan
【摘要】
危机传播的修辞取向主要探讨危机发生后组织的辩解和说服能力,从危机言说的角度化解危机、挽救形象。本研究从传者角度建构不同企业危机情境下的沟通框架,从受者角度检验危机修辞的情感效果。在企业危机修辞的沟通框架方面,本研究依托68个企业危机事件及回应,总结出否认型、弱化型、重建型和混合型等沟通框架类型。研究发现,随着危机类型、企业危机历史、危机损害范围以及证据准确性等维度的变化,企业在危机沟通框架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证据准确性高、损害范围大的可预防型危机中,有过危机历史的企业更常运用重建型沟通框架。
【关键词】
危机传播;危机修辞;沟通框架
数字生活
媒介技术的抵抗:
青年“数字极简主义者”的生活实践
——基于豆瓣话题小组的田野调查
徐冠群  朱  珊
Resistance of Media Technology A Probe into the Life Practice of Young "Digital
Minimalist"
Xu GuanqunZhu Shan
【摘要】
在数字化席卷全球的当下,媒介技术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给青年群体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因此,部分青年个体自发连接起来追求低数字欲望的生活模式。其中,“数字极简主义”与这种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因而赢得了广泛支持与实践。研究发现,对“过度充盈”的信息、连接与媒介应用的倦怠和矫正需求,促使青年群体转向以“数字极简主义”为核心的后数字化生活;以“反连接的强化”“数字档案的清除”“选择性的永久离线”为主的“数字断舍离”是其践行“数字极简主义”的主要方式。“数字极简主义”帮助青年群体重塑数字边界、掌握数字生活,但其背后仍存在问题与阻碍:该群体时常以技术逻辑而非真正具体的自我来和媒介技术相抗争,对数字极简理念理解的混乱导致数字噪音与有价值事物的管理错乱;同时,技术逻辑与数字社会的客观现实也会给青年群体带来挑战,技术的上瘾性、“连接自我”的生存状态等都会让该群体陷入被动的状态。
【关键词】
数字极简主义;技术抵抗;数字媒介;虚拟民族志
“银色数字鸿沟”:
城市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提  张潇文
"Grey Digital Divide"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lligent Products Usage
Intention of Urban Elderly
Fang TiZhang Xiaowen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包容的时代语境下,助力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聚焦城市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中的智能产品使用行为,使用技术接受模型、社会支持理论建立研究假设,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变量下设定具体指标,采用线下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群体对智能产品的获得感和使用感、进而激励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化融入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
智能产品使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
自我批评、报刊交往与认同构建:
观察《新华日报》周年纪念报道的三重维度
  斐  李家润
Self-criticismNewspaper Communic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bserve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Xinhua Daily's Anniversary Report
Cai FeiLi Jiarun
图片
【摘要】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发言人”,其周年纪念报道已经超越单纯的节日纪念属性。经由神圣时间的理论视角,文章通过分析19391947年期间《新华日报》的周年纪念报道,认为周年纪念报道既是《新华日报》进行自我批评的有效手段,也是《新华日报》开展报刊交往的物质载体,还是《新华日报》构建认同的团结方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灵活的办报策略与杰出的政治智慧。
【关键词】
新华日报;神圣时间;自我批评;报刊交往;认同构建
墨色·纸本
《标签》系列之六  |  翟露薇 绘 2018
绘画始终是与当下发生关系的,经过千百年积淀的水墨,不光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同时也会一直承载着当下,不断扩容;于整体来讲,承载的是时代的精神,于个人来说,承载了每个人的世界观。因此,在对绘画不断探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笔、墨和纸仍然给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笔、墨与水之间的不同尝试在纸上获得各种可能去表达我的精神世界;另外,运用水墨而不介入色彩的表现方式,也是希望将问题纯粹化,在黑白对比中,直面主题。关于标签,现代人似乎总喜欢给人贴标签,或者被标签,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被打上了标签。然而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我们以为的,可能仅仅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真相,或者是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并不一定就是真相。我们的想象力和观察方式会随着我们看到的画面而发生变化,而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会投射在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上;标签可能只是标签而已,也许甚至和真相无关。
——翟露薇(徐州书画院专职画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5.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mVZWSNcifAQaPQcZwMwGQ
编辑;覃韵琪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3-8-22 19:45:36 | 只看该作者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3年第8期
目录

本期专题
人工智能界面:系统交互的革新
/ 孙玮 程陶然
超越ChatGPT:大型语言模型的力量与人类交流的困境
/ 胡泳
数字新闻
传统新闻编辑室如何面对算法——N市三家报社算法新闻实践的实地研究
/ 朱威 王辰瑶
数字新闻消费与人机关系——一项关于阅读机器人新闻的在线实验
/ 陈阳 李宛真 张喆喆
数字生活
与机器共舞:舞蹈隐喻下的人机差异与即兴创作
/ 皇甫博媛
游戏之厂,内眷生长:地缘视角下腾讯平台的基础设施化研究
/ 毛天婵 闻宇
传媒法治
我国诽谤罪成立条件法律适用探析——“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行10年来裁判文书的内容分析
/ 李婷婷
史海钩沉
发明传统的尝试:上海近代英文报刊与开埠五十周年庆典的制造
/ 李美慧
来源:新闻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WtPpn7dajmhJX67zUNMUQ
编辑:程博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3-8-26 19:03:34 | 只看该作者
青年记者八月下目录







来源:青年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VIkxCe54yGznWg-vevXrg
编辑:程博

117#
 楼主| 发表于 2023-8-26 19:07:52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第8期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来源:现代传播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AUGpSTpYNZPhELQRcbRJw
编辑:程博

118#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17:24:31 | 只看该作者
抢鲜看丨《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9期目录


目 录


◎刊首语

001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平台文化生产研究的反思 / 孙萍


◎专题
005  从抵抗到多层次协商:平台化社会数字青年的文化实践 / 曾一果

015  平台视角下新二次元文化生产和消费——基于“云养萌宠”的考察 / 马中红

023  作为中介的平台:K-Pop“周边”的移动和粉丝圈层秩序的再造 / 黄华  吴越

036  复古又创新:国风视频博主文化生产的实践逻辑 / 季芳芳  王雪玲

◎新闻与传播研究   

045  屏幕之外别无他物:作为“元媒介”的数字屏幕 / 徐婧  卢浩乾

055  “飞盘媛又怎样”:社交媒体场域中的污名应对特征与机制 / 周敏  赵秀丽 郅慧

◎新媒体研究
069  没有作者的著作权:ChatGPT对人的反问 / 曾白凌

080  神奇基站在哪里?5G基站的位置与媒介基础设施的文化倒置 / 贾文斌  张磊

◎传媒观察

092  嵌入实践的技术:“自动化”对新闻业意味着什么 / 王辰瑶  秦科

◎写作讲堂

104  朗读修改法:让字句悦眼、悦耳、悦心 / 叶伟民

106  “依葫芦画瓢”:公文写作的格式规范与内容模式 / 胡元德

109  “观之如在眼前”:竖视频的共情力营造技巧 / 任媛媛  孙金玉

来源:新闻与写作(公众号)
编辑:潘洁

119#
 楼主| 发表于 2023-9-9 23:48:58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爱好者》2023年8期目录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eWuQl7n8dKrAXljQYcmLA
编辑:潘洁

12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18:4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5期目录
声明:本号系《道德与文明》杂志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杂志所刊全部文章之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有转载需要,请留言或联系:022-23362473,联系人:杨老师。《道德与文明》为伦理学专业理论期刊,本刊只接受官网在线系统投稿,官网地址为:www.ddywm.net。《道德与文明》从不委托任何其他机构代为征稿,从不向作者收取审稿费、版面费,欢迎踊跃投稿。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之维
郭卫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逻辑、价值蕴涵和实践指向
孙明增
应用伦理专题
应用伦理的实践规定与应用伦理教育的时代特质
臧峰宇
再思应用伦理学“三问”
李培超
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的教育方向与培养理念
曲红梅
基础理论
理由内在主义的休谟主义进路
李仁杰
优先主义及其限度
王春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动机效力与规范证成——黄百锐对孟子“同情心”的诠释及其反省
东方朔    李斯源
再论王夫之“诚意”工夫的特色及其与朱子和阳明的异同——以《读四书大全说》为中心
秦晋楠
外国伦理思想
面向他者的主体性—尼采与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比较
吴增定
好人存在方式的论证与目的论的恢复——兼谈赫勒对麦金太尔道德理论的承续与展开
王秀敏    潘艳民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否定辩证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伦理叙事的方法论根源及局限
杜利娜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刘艳玲
道德调查
十年:一个中国村庄的道德图景——基于江苏省华宏村的田野调查
王露璐    史文娟
青年论坛
技术治理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之策
兰立山
对数字社会主义正义方案的批判——兼论“数字中国”的正义观建构
孟庆龙    刘云杉
来源:道德与文明
编辑:洪韵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