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传媒观察》2023年第8期目录
卷首语 作为公共记录的新闻传播研究 李红涛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as Public Records Li Hongtao 【摘要】 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公共记录,会对眼下的研究和写作产生什么影响?一来,它有助于学者乃至学界的反身性思考,让我们审视过往的研究贡献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和学术记录,这些记录是否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风潮和时代风貌,又如何与各类驳杂的历史文本和实践相勾连。二来,它将描述放在更正面、更中心的位置上。正如杨国斌教授所说,在巨大的公共危机时刻,保存和描述普通人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实践,即有其意义。第三,它要求学术写作更鲜明地亮出“底牌”,不论是不言自明的预设,理论上的假想敌,还是公共领域中的对话者。 【关键词】 学术研究;公共记录;交往活动 本刊特稿 何以自主?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1998―2022 年) ——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理论的内容分析 廖圣清 付 饶 钟美丽 程俊超 周 源 How To Be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1998―2022) Liao Shengqing,Fu Rao,Zhong Meili,Cheng Junchao,Zhou Yuan 【摘要】 在学术史层面,2023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25周年。为了评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情况,本研究使用文本挖掘(n=47593)、内容分析(n=3750)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的理论视角,从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转移三个方面考察1998―2022年9种CSSCI新闻传播类期刊文章的总体状况、发展脉络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从1998―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创造水平不断攀升,学科自主性仍需提高;知识存储环境更迭迅速,内在知识库更新缓慢,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有待加强;需推动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的规范发展,以促进知识积累与应用。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内容分析;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特约主持:刘永昶) 从“江河奔流”到“星辰大海” ——网络时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与再塑 刘永昶 From "Running River" to "Sea of Stars" Liu Yongchang 【摘要】 在浩瀚无比的网络时空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传播有了更丰富的样态,也表现出活泼的时代新质。第一,从文化记忆到文化再生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历史内容和参与主体的集聚。第二,从衍生文本到衍生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万众参与中表现出线上及线下的热烈交互。第三,从个体选择到群体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产和传播中具有了鲜活的青年文化特征。第四,从视听景观到虚拟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更让人身临其境的体验性。这样的汇聚和再塑,呼应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 网络时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再塑 传统何以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影像的文化逻辑 张 斌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Cultural Logic Behind the Image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Zhang Bin 【摘要】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大众艺术形式,影视艺术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影像故事的重要载体。文章将新时代以来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影视作品视为贯彻“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文艺实践成果,分别从现象层、核心层、转换层三个层面讨论作为资源和标识的传统文化、作为价值和精神的传统文化以及作为新文化根基的传统文化,探析新时代影视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及其表达,彰显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影视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以此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影像背后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影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逻辑 形态再造: 媒介转型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 恽彩锋 熊忠辉 Form Reengineering :Reproduc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Driven by Media Transformation Yun Caifeng,Xiong Zhonghui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基于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社会的连接性和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文化生产呈现出深度媒介化趋势,生产主体更加多元。文化数字化将文化、科技、资本等元素叠加融合在一起,在健全数字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虚拟化、柔性化、聚集化和平台化”的文化生产组织,通过对“价值链、创意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协同,文化生产呈现出跨界联合、数实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媒介化;数字文化要素 江东访谈 学术访谈:一种公共性知识建构的新方法 ——访《中国新闻传播学访谈录》作者、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 封 丽 赵月枝 Academic Interviews :A New Method of Constructing Public Knowledge Feng Li,Zhao Yuezhi 【摘要】 赵月枝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也是批判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者。2021年,她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访谈录》一书在学界反响强烈。赵月枝教授认为,学术访谈是一种建构理论的方法。在书中,她以自身从事研究20年来积累的34篇多种形式的访谈文章,为学者用访谈形式凝练学术成果提供了范例,也提供了一种“访谈作为公共性知识建构”的新认知。本文通过对赵月枝教授的学术访谈,从缘起、结构和机制三个方面来建构公共性的学术知识理论框架,通过区分学术访谈的类型和结构,探索其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方法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学术访谈;理论建构;学术访谈实践;学术公共性;对话体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一次历史性的新闻记录: 对第 15 号《新莱茵报》“投票表决” 新闻的编译及研究 杜 渐 A Historic News Record :A Compilation and Study of a News Article on "Voting and Decision-making" in the 15th issue of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Du Jian 【摘要】 《新莱茵报》第15号刊载了一篇关于普鲁士国民议会是否承认1848年三月革命的“投票表决”新闻。本文以该新闻为例,论证了马克思对报纸历史记录功能的重视及运用,并通过编译案例,讨论了编译工作忠实、准确地还原报纸内容的重要意义。笔者强调,编译要以降低读者理解难度为目标。此外,笔者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投票议员社会身份的比例,用数据客观呈现了普鲁士国民议会议员的社会来源,从而说明议会已转向反动的阶级基础。这篇新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报纸的历史记录功能进行政治斗争的策略:通过在报纸上刊登投票表决的议员分布,向世界揭示普鲁士国民议会已经与反革命为伍;通过将拥护革命和反对革命的议员逐一公之于众,将反动派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关键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编译《新莱茵报》;报纸的记录功能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作为空间媒介的元代文庙: 民族交融与文化共同体构建 张兵娟 孔孟剑 The Confucian Temple of the Yuan Dynasty as a Spatial Medium :National Blen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mmunity Zhang Bingjuan,Kong Mengjian 【摘要】 文庙(孔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元代文庙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对元代文庙进行考察,认为作为空间媒介的元代文庙,在地理空间上让国家话语在元代辽阔疆域中畅通无阻,在建筑空间上传播了儒家“中正”“和合”的思想,在交往空间上实现“官”与“民”之间的沟通,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巩固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维系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赓续不辍。 【关键词】 元代文庙;空间媒介;仪式传播;认同建构;华夏传播 地名传播:方志典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基于《钦定西域同文志》的文献考察 周英惠 Communication of Place Names :Provincial Chronicle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Zhou Yinghui 【摘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新疆首部地名志与省志典籍《钦定西域同文志》中有着明显体现。《钦定西域同文志》是清代西域史地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开创了清代新疆地名著述与考证的先声。这一传世文献的编写及其流传确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钦定西域同文志》主要通过对地名的考证、注释以及语言文字媒介的运用来强化和呈现。这一典籍书写了历史的连续性、建构了“大一统”的地理观念、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中华视角的地域共识,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自信根基。探究古代典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意义,方志文献《钦定西域同文志》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 【关键词】 《钦定西域同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地名传播 传媒视点 重大风险事件中短视频的共情传播效应及反思 ——基于“重庆山火事件”1063条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分析 郭小安 周子琪 李泽源 The Empathy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Reflection of Short Videos in Major Risk Events Guo Xiaoan,Zhou Ziqi,Li Zeyuan 【摘要】 视觉传播时代,短视频传播能起到强大的情感动员效应,是重大风险事件中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本文以2022年重庆山火事件为例,分析重大风险事件中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及共情传播效应。研究发现,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在“质”与“量”上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官方媒体发布短视频数量较少,但在舆论引导、价值建构、社会动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自媒体发布短视频数量较多,但产生共情效应的比例偏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议程的媒介间互动现象较为明显。在共情传播效果较好的短视频中,主要人物多为志愿者,较少有官方形象出现,作为救火主力军的消防员和武警官兵并未成为视频主流;非官方媒体在事件中形成了反向议程设置效应;志愿者形象作为普通民众参与灭火行动的典型形象同国内外网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了良好的共情传播效果。 【关键词】 数字公众 ;新闻批评 ;新闻表达 “是什么”和“说什么”: 企业危机修辞中的情境确认与框架选择 刘 振 闫宏妍 What is it" and "What does it say" :Situational Confirmation and Frame Selection Strategies in Corporate Crisis Rhetoric Liu Zhen,Yan Hongyan 【摘要】 危机传播的修辞取向主要探讨危机发生后组织的辩解和说服能力,从危机言说的角度化解危机、挽救形象。本研究从传者角度建构不同企业危机情境下的沟通框架,从受者角度检验危机修辞的情感效果。在企业危机修辞的沟通框架方面,本研究依托68个企业危机事件及回应,总结出否认型、弱化型、重建型和混合型等沟通框架类型。研究发现,随着危机类型、企业危机历史、危机损害范围以及证据准确性等维度的变化,企业在危机沟通框架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证据准确性高、损害范围大的可预防型危机中,有过危机历史的企业更常运用重建型沟通框架。 【关键词】 危机传播;危机修辞;沟通框架 数字生活 媒介技术的抵抗: 青年“数字极简主义者”的生活实践 ——基于豆瓣话题小组的田野调查 徐冠群 朱 珊 Resistance of Media Technology :A Probe into the Life Practice of Young "Digital Minimalist" Xu Guanqun,Zhu Shan 【摘要】 在数字化席卷全球的当下,媒介技术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给青年群体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因此,部分青年个体自发连接起来追求低数字欲望的生活模式。其中,“数字极简主义”与这种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因而赢得了广泛支持与实践。研究发现,对“过度充盈”的信息、连接与媒介应用的倦怠和矫正需求,促使青年群体转向以“数字极简主义”为核心的后数字化生活;以“反连接的强化”“数字档案的清除”“选择性的永久离线”为主的“数字断舍离”是其践行“数字极简主义”的主要方式。“数字极简主义”帮助青年群体重塑数字边界、掌握数字生活,但其背后仍存在问题与阻碍:该群体时常以技术逻辑而非真正具体的自我来和媒介技术相抗争,对数字极简理念理解的混乱导致数字噪音与有价值事物的管理错乱;同时,技术逻辑与数字社会的客观现实也会给青年群体带来挑战,技术的上瘾性、“连接自我”的生存状态等都会让该群体陷入被动的状态。 【关键词】 数字极简主义;技术抵抗;数字媒介;虚拟民族志 “银色数字鸿沟”: 城市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方 提 张潇文 "Grey Digital Divide"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lligent Products Usage Intention of Urban Elderly Fang Ti,Zhang Xiaowen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包容的时代语境下,助力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聚焦城市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中的智能产品使用行为,使用技术接受模型、社会支持理论建立研究假设,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变量下设定具体指标,采用线下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群体对智能产品的获得感和使用感、进而激励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化融入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 智能产品使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 自我批评、报刊交往与认同构建: 观察《新华日报》周年纪念报道的三重维度 蔡 斐 李家润 Self-criticism,Newspaper Communic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bserve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Xinhua Daily's Anniversary Report Cai Fei,Li Jiarun 图片 【摘要】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发言人”,其周年纪念报道已经超越单纯的节日纪念属性。经由神圣时间的理论视角,文章通过分析1939―1947年期间《新华日报》的周年纪念报道,认为周年纪念报道既是《新华日报》进行自我批评的有效手段,也是《新华日报》开展报刊交往的物质载体,还是《新华日报》构建认同的团结方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灵活的办报策略与杰出的政治智慧。 【关键词】 新华日报;神圣时间;自我批评;报刊交往;认同构建 墨色·纸本 《标签》系列之六 | 翟露薇 绘 2018年 绘画始终是与当下发生关系的,经过千百年积淀的水墨,不光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同时也会一直承载着当下,不断扩容;于整体来讲,承载的是时代的精神,于个人来说,承载了每个人的世界观。因此,在对绘画不断探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笔、墨和纸仍然给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笔、墨与水之间的不同尝试在纸上获得各种可能去表达我的精神世界;另外,运用水墨而不介入色彩的表现方式,也是希望将问题纯粹化,在黑白对比中,直面主题。关于标签,现代人似乎总喜欢给人贴标签,或者被标签,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被打上了标签。然而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我们以为的,可能仅仅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真相,或者是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并不一定就是真相。我们的想象力和观察方式会随着我们看到的画面而发生变化,而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会投射在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上;标签可能只是标签而已,也许甚至和真相无关。 ——翟露薇(徐州书画院专职画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mVZWSNcifAQaPQcZwMwGQ 编辑;覃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