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1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著名调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合新铁路”追访被袭击受伤,手机被抢夺



刚刚,有知情人士爆料,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著名调查记者,经参调查室主任王文志和同事——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被袭击,除了记者手机被抢夺外,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





101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重磅调查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一文,揭露了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这些仿冒品性能远低于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报道刊发后引发巨大轰动。





随后,涉事的皖赣铁路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作为代建单位,对媒体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赴现场,就施工单位使用弹性垫层情况展开全面核查。


经初步核实,合新铁路建设所用材料弹性垫层系施工单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标企业自行采购物资,使用前所有产品均履行了招标程序、出具了产品出厂合格证及第三方检测报告。调查组已委托权威检测机构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详细核查正在进行中。


该公司表示,一旦核查发现材料质量问题,将依法合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


一位当地的消息人士表示,随后王文志与程子龙再赴当地跟踪调查。


然而,就在采访过程中,遭到多名人员的围攻,除记者手机被抢外,著名调查记者王文志被打伤。



视频显示,面对追问,一位负责人气焰嚣张的表示,记者手机是他扣的,殴打记者也是他的下属干的。


其甚至表示不允许记者离开。

面对记者我们可以走吗的质问,这位负责人嚣张地说:

我逮到人(记者)了,我逮到现场了,我能让你走吗?


目前,两位记者是否脱险,尚不明确,我们试图联系两位记者,截止发文还未联系上。





资料显示,合新高速铁路即合青高速铁路合新段,简称合新高铁,又名合新客运专线,是连接安徽省合肥市与江苏省徐州新沂市的高速铁路,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合新高速铁路全长323.775km,设9个车站,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


20172月,合肥至新沂高速铁路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同年512日,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就合肥至新沂铁路项目进行勘察设计一次性总体招标。


1227日,合肥至新沂铁路勘察设计中标候选人公示,候选人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3月2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合肥至新沂高铁预可研审查会,4月13日至15日,铁路总公司在合肥组织召开合新高铁安徽段可研报告审查会。会前,与会专家进行了全线踏勘。


20191228日,合新高铁安徽段正式举行开工仪式。





来源:媒派(公众号)
链接:徐思凡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19:0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请善待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调查记者

编辑:徐思凡

1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20:02: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安徽定远警方通报“记者采访被袭”:中铁七局项目部5人已被行拘



新京报讯,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11月15日晚通报“记者采访被袭”,中铁七局项目部5名违法人员已被行政拘留,全文如下:


来源:新京报
链接:https://www.sohu.com/a/827228962_114988?edtsign=2FBF3E0BE31A26C5F382258F7D45397B8354EDDB&edtcode=CitMVYgZ0mxhhD7gmalryA%3D%3D&scm=10001.663_14-200000.0.10006.&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6.1731718107557sZBeha3_1090#comment_area
编辑:徐思凡

1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20:15: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铁七局:对受伤记者深表歉意,对项目分部5人就地免职



声明

我公司对受伤记者深表歉意,坚决服从定远县公安局对5名违法人员的处理决定。
经研究,决定对项目分部经理王某、副经理杨某某、管理人员吴某某就地免职;对在本次事件中负有管理责任的四标段党工委书记、指挥长陈某,党工委副书记曲某某就地免职。公司已启动内部问责程序,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我公司将深刻反思暴露出来的问题,举一反三,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坚决维护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合法权益。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切和监督。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15日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www.sohu.com/a/827237736_260616?edtsign=2A41268D33D911092F0ADCF27AD70F473D720C09&edtcode=CitMVYgZ0mxhhD7gmalryA%3D%3D&scm=10001.663_14-200000.0.10006.&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7.1731718107557sZBeha3_1090#comment_area
编辑:徐思凡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3:4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调查记者如何才不会挨打?


有人说,中国是调查性报道的天堂,但不是调查性报道记者的天堂。这话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确实,对于这样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讲,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是调查性报道的富矿,但由于环境等原因,从事这个行业的记者可能就没那么如意了。


比如最近,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 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做新闻调查时,被施工方殴打。王文志成名已久,以调查报道出名,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调查记者之一。




图片说明:11月12日,《经济参考报》刊发记者王文志、程子龙采写的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曝光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14日,正在施工现场进一步调查的王文志、程子龙遭袭,除手机被抢夺外,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


关于调查性报道和从业者,我并不陌生。在从事出版行业早期,我曾专⻔策划了一本关于调查性报道的专著,作者是时任中⻘报特别部主任的刘万永,他是⻓江韬奋奖获得者,还是十八大党代表。刘万永的代表作品有《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公安部处⻓洗冤录》等。那时候,虽然纸媒在继续走向没落,但刘万永的党代表身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似乎舆论监督、调查记者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重视。


在当选为代表后,曾有记者问他的感受,刘万永说,有了代表的身份,我再做调查性报道,就不挨打或者少挨打了,相当于有了一块免死金牌。


在当下,人们每天刷手机看视频,海量信息中,有价值的有多少呢?多数是平台对用户进行精准的投喂罢了。而那些关系国计⺠生的信息,大到国家项目,小到百姓遭遇不公,即便网络上爆料、举报的很多,但却缺少专业的深度报道,大众从网络上得到更多的是情绪,而非事实的呈现。


那到底什么算是调查性报道呢?我们先不说概念,但要符合一下三点要素:一、涉及公共利益及调查对象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二、真相被掩盖。三、记者独立进行调查。这条需要单独说一下:如果有的事件,相关部⻔发布了调查结果,媒体就此报道,这算不上调查性报道,媒体此时只是一个传声筒。


调查性报道记者在工作时会遭遇各种⻛险—— 比如法律⻛险。因为调查性报道会触及某些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他们会提起诉讼,这时的记者及 所供职的媒体可能面临官司。打官司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相较于某些当事集团的财大气粗,有专业律师团队,此时的记者显得势单力薄,此时就看他所供职的单位有多大担当了; 比如社会评价⻛险。大众的认知和记者报道出来的真相,有时并不是同向的,记者报道的是自己确认的真相,但舆论并不认同。此时舆论就会质疑记者的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甚至累及其家人和所在单位。比如调查记者李微敖,他报道的河北⻢树山举报县委书记反被抓一案,在网络上好评如潮,而他关于两个体育明星的报道,则引起了网络上舆论的撕裂,根据他本人在公众号上的自述,他及所在单位亦遭受了非议和网暴; 比如人身伤害,像王文志、程子⻰二位记者的遭遇即是如此。


其实,调查性记者受到伤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早已有之。1903年天津日日新闻记者沈荩在英文报纸《新闻⻄报》上揭露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引发东京的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对清政府 的强烈抗议。清政府迫于强大舆论压力,没敢在条约上签字,但他们却查出了搅乱他们计划的沈 荩,震怒的慈禧要求严惩,判其斩立决,后改判立毙杖下。行刑者用竹杖轮番击打沈荩三四个小时,致使沈荩“皮⻣枯露,血肉横⻜”,但他仍没死,最后只得用绳子勒死。沈荩死时年仅31岁。在这之前,一个日本友人想营救他,可却被沈荩严厉拒绝了。他说:“公何得尔?此吾国国权,非外人所宜干预者也。”就连耳熟能详的“巴黎和会”条款,也是由记者登报爆出的,最终北洋政府放弃签 字,五四运动爆发。


在这个大雾四起之季,我彻夜未眠,又找出八年前出版的这本《调查性报道》细细翻阅。张志安(后来徐桂权加入)主编的系列图书《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里,每年都会对调查记者的学历、来源、年龄、数量等信息进行采样披露,直到在后来的出版中取消这一章节,因为调查性记者就像⻓江的白鲟一样,正逐渐走向消亡,而那些坚守的硕果仅存者,他们的职业规划、素养和发展前景还有多大空间?他们的专业能力如何得到高水准的保证?这个赛道的从业者还有多少人会被殴打、被误解?总不能每个人都有“免死金牌”吧。


调查记者,这个群体从来都是时刻面临着危险与挑战的,因为他们面对不是权贵就是资本,有时候甚至面对是勾结在一起的权贵与资本,一个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要隐瞒真相,一个要维护公共利益公布真相,所以调查记者被殴打、被报复甚至蒙冤都是可能的。


有黑幕,就有调查记者,危险也就如影随形,这是调查记者的宿命,也是调查记者的荣光。


作者:耿耿的江山(出版社编辑)
来源:衣者褚(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4 22:0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日推荐 | 红星新闻《消失的新娘:暗访调查跨省闪婚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今日推荐:《消失的新娘:暗访调查跨省闪婚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编辑部:
男方红娘负责从四五线小城镇输送大龄未婚男青年,客服通过交友软件物色潜在女性客户,女方红娘则游说离异、负债女性。分工协作,全程紧逼、快速配对、资源共享、高额分成,一条跨省闪婚的产业链就这样完成闭环。
今年10月,红星新闻先后推出跨省闪婚连续报道引发关注。闪婚闪离背后的灰色产业链究竟是怎样的?红星新闻记者前往跨省婚介集中地贵阳进行了调查。
这则暗访调查稿件不仅聚焦于一个个体的悲剧,也在勇敢地揭开跨省闪婚现象背后复杂而隐蔽的灰色产业链,展现了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报道通过深入暗访和细致调查,呈现了受害人的无助与困境,以及他们在维权道路上所付出的高昂成本。稿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入的调查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功地揭示了跨省闪婚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的重要窗口。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媒体短视频观察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ybFxq3y1v8z_URBfnIi_Rg
编辑:刘诗扬

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20:0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的基层一线情结:是记录,更是塑造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17年的新闻从业者。这些年来,我始终坚守一线,和普通人打交道,记录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17年一线记者生涯的特别感受是,我不仅仅在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更是深深嵌入其中,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起,共同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共同塑造属于我们的时代。
1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报道在一线,更是生活在此处


2007年,我从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顺利实现从小的理想,成了当时台州市路桥区新闻信息中心一名记者。
那一年,《今日路桥》报纸从每周两期改版为一周五期“今日系”融媒刊物。改革赋予更重职责,也给了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闻人磨练意志、施展抱负的平台。领导鼓励大家深入社会,用体验式采访记录百姓生活和城市变迁,第一个报道主题就是“即将消失的职业”,如手拉车夫、运河船夫等,我挖掘到的采访对象是掏粪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走街串巷帮居民清洗马桶的掏粪工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去采访时,整个路桥只剩下“最后三个半掏粪工”。之所以会有“半个”,是因为其中一人身兼管理岗,在有人请假时顶上去。
为了切身体验掏粪工的工作,在最寒冷的冬夜,我凌晨1点起床赶往他们的工作站点,跟着一起打点用具、开工启程。凌晨的老街空荡寂寥,随着粪车轮动的咕噜声,掏粪工们提起居民门口的一个个马桶,将粪水倒进粪车,再推车到化粪池排掉,冲洗干净器具,直至早上7点才算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整夜步行20多公里,我跟着他们走了两夜。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桶粪便倒进粪车时的情景,视觉和味觉都遭受巨大冲击,我不由倒退了好几步。工作结束后又冷又饿,我看到路边一家早餐店,冲进去就吃。吃到一半,猛然想起那个画面,心里冲击极为“酸爽”。但采访并没有结束,我向其中一位掏粪工刘永奇提出到他出租房去拜访,刘永奇答应了。我至今记得在他住的简易窝棚里,刘永奇特地买了一大盆猪头肉和馒头招待我。吃饭时,一只硕大的老鼠顺着墙角的电线大摇大摆爬到屋顶,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顿饭我吃得很暖心,因为这是他们家半个月一次的“开荤时刻”。
我采写的《最后“三个半”掏粪工》以一个半版面的“超篇幅”刊登,引起了广泛反响。但最令我开心的是刘永奇成了我的朋友,后来老家盖房子、女儿结婚,他都会打电话告知我。和他们一样,我也是这座城市的外来者,但他们通过坚守和奋斗,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也把这座城市装点得整洁美丽。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不仅仅是报道素材,更是鼓励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这给我的记者生涯涂抹上了最深的一层底色。后来无论去采访企业家还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我都坚持走在一线。我会凌晨5点多赶赴企业门口,见证老板带着高管们给假期归来的员工鞠躬,这个新闻最终也出现在央视荧幕;我会在世界艾滋病日推出艾滋病患者的深度报道,记得前去采访时给了一位阿婆拥抱,能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我还只身前往看守所采访改判死缓的罪犯,步入一个更为复杂的“人性森林”……
越来越多的被采访者成了我的朋友。我也因为他们,真正融入路桥这个“第二故乡”,和更多平凡人一起,收获着细碎却丰盈的平凡成就,点点滴滴汇聚成这座城市的前进力。

2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贴近大地感受时代的脉搏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到现场采访、和采访对象交心是基本功。但如何让自己的观察能“上接天线”,则需要不断修炼。
2012年,领导希望我能报道吉利集团路桥基地的生产情况。那时,吉利汽车已经从一家本地制造业企业,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四个汽车制造基地的企业集团,李书福曾被人质疑的“造车梦”,已经变成了亮闪闪的现实。然而,说起吉利汽车,家乡的人们还会用初创时“上坡靠推、下坡靠喊、开着单边斜、雨天要带伞”的话语调侃它。
这不符合实际。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企业负责人电话,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采访要求。见到他以后,我提出想试驾他们刚刚下线的吉利英伦环行大半个中国,以此展示吉利汽车的品质,他同意了。
于是,这趟说走就走的“吉利汽车试驾行”出发了。一路上,我和同事们行驶过结冰的路面,翻越茫茫的大山,用1个月时间行车万里。最后用整整4个联版报道这次试驾之旅,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刷新了人们对吉利汽车的认知。
把一个个体或企业行为同时代正在发生的改变联系起来,让两者同频共振,这样的主题策划还有很多。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奔走在路桥的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挖掘路桥40年来的变化。当我来到小稠村,满山的枇杷树和村口的小桥流水让我触景生情,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小稠村实施的系列改革,更是感受到村民们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守。写下的《村前绿水盈盈绕,村后枇杷满山坳》引起了上级媒体的关注,后经浙报记者重新采写,发表于《浙江日报》头版头条。2020年,整修一新的十里长街迎来开街仪式,我抓住“复兴”主题,撰写了《一条千年商街的跨时空“复兴梦”》,并写了一篇散文《我为什么喜欢老街》,均刊载于《解放日报》。
我既关注城乡宏观变化,也聚焦个人微观成长。柯伟力是名刑侦法医,随着社会治安状况不断优化,他面临“无案可破”的窘境。但他没有就此闲下来,而是用掌握的DNA技术帮助离散家庭找亲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柯伟力用自己的行动帮失散的人找到回家的路,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为此我写了一篇《柯伟力和他的“寻亲梦”》,引起了巨大反响。后经挖掘上报,柯伟力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把视角对准感人瞬间,更不怕曝光阴暗面。我走进几近凋敝的海岛渔村,采访因海涂围垦生计受到影响的渔民,帮他们反映实际困难,用“问题思维”导向“海岛未来”;我也会深夜4小时蹲守在公寓楼道上捕捉高空抛物瞬间,用新闻图片“看到”社会问题,真实客观反映群众来信,督促相关部门着手解决。
用笔写下悲欢离合,也用镜头记录世事变迁。身为路桥区委、区政府官微账号“路桥发布”运营的一员,我瞄准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策划了《对路》栏目,用短视频方式报道路桥各行各业的创新之举。
时代的列车呼啸前行,作为列车中普普通通的一分子,一路过来,我看过一幕幕最美风景,更有幸在夜深人静之时,伴随着键盘敲击声,倾听来自大地的脉搏。扑通、扑通,它是那样清晰,我的心跳也融入了它的节拍。
3
上仰望山,下俯行路
我和“你”,相互塑造


如果说这些年的报道中哪篇最特别,我想应该是陈苗苗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苗苗,是在她的小学教室里。那是13年前的一个午后,阳光由窗户斜斜照进教室,正好落在苗苗的侧脸上。小时候因一次意外发烧被夺走了站立机会的她,此时正趴在教室中间的一张按摩床上,用胳膊肘撑起脑袋瓜仰着脸专注听课。苗苗的话音软糯,但言语间却时不时闪露出明亮,这和她高位瘫痪的身体状况形成了鲜明反差。
苗苗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社会关注,随后一个个难题不断被解决。上楼下楼不方便,教室就安排在了一楼且从不更换;由于需要妈妈贴身照顾,家境也不好,学校给她妈妈安排了保洁工作;长期卧床得了褥疮,当地医院免费为她治疗,院长亲自用传统手法按摩帮她恢复……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苗苗刻苦学习、一路成长。
我时不时会想起苗苗,会驱车半小时来到10公里开外的山边小村,到她家里和她一起雕刻短暂的快乐时光。苗苗考上大学那年,我买了一根有小小红心的项链送给她。上大学那几年,苗苗发奋读书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荣誉,还在毕业那年荣获了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这在台州学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然而就在大学快毕业时,骑着电动轮椅的她又一次遭遇车祸。当我和几位企业家朋友说起这件事时,他们二话没说捐赠了5万元,希望苗苗能感受到一些温暖。后来,苗苗如愿被当地一家企业录取。再后来由于机缘巧合,苗苗成为我单位旗下一家国有企业的兼职工作人员。就在今年,我把我和她的故事作为素材写成宣讲稿参加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结果获得了银奖。
这些年我一路采访、一路感悟,工作之余还出版了《水一边、街一边》《路盲》《电影生活》等书,在这几十万的文字里构建“生活的维度”。我也是一个阅读爱好者,4年时间读完一千本书,因此获得了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书香中国万里行优秀阅读推广人”等荣誉。阅读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提升工作效率,其次是开阔眼界、丰富思维、提升新闻敏锐度。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很幸运,能有记者这个身份去靠近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也时刻提醒自己是否足够有担当,能够擦亮他们身上的那道光。但我相信,一旦把我的耕耘放进这个时代,我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者,更是和千千万万人一起的时代塑造者。一旦把我们的工作渗入到每个人的汗水和梦想中,那么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在哪一层,我们的天地都是广阔的。这样干着,必然会快乐。这样活着,也必然会发光。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在一线报道要敢于出击、主动出击,用直击一线的坚守写出最鲜活的报道,这也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杀手锏”。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聆听时代的声音,观察社会的变迁,从中感悟到引领前进的伟力。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高效率地工作和休息,适应基层融媒体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作者名片
庄向娟:台州市路桥区传媒中心编播部主任,负责“路桥发布”官微、爱路桥APP、《今日路桥》等平台,台州市人大代表。写作出版了《水一边、街一边》《路盲》《电影生活》等书,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获得者,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书香中国万里行优秀阅读推广人,连续三年被浙报集团评为优秀通讯员,还被聘为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成长导师。

来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编辑:李佳


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6 22:07: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菜鸟到首席记者|记者进化论
何国胜,202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进入《南风窗》杂志社工作,致力于社会事件的深度调查及重大公共事件的深度报道,荣获20212022年度、2023年度南风窗杂志社最佳记者”“杰出记者称号,现为《南风窗》首席记者。何国胜进入《南风窗》以来共发表近200篇新闻作品,其中《小猪,来生要幸福》《医院里的非法代孕调查》《再看一眼涿州吧,洪水搬空了他们的家》等报道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从一名刚入职时没有从事过调查报道的新人到蜕变成今天的首席记者,何国胜走过了哪些路?又有哪些话想和大家分享?深度训练营对何国胜进行了专访。
Q:在找选题的过程中,您个人一般是如何发现新闻线索的呢?有什么自己偏好的领域和选题吗?
A:新闻线索的发现是分阶段的。我刚入职的时候是全网搜索,比如看微博上讨论的话题,也去豆瓣、知乎、贴吧等互联网平台找,当然也会看其他媒体的报道。还有一点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像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那个选题是怎么来的呢?2020年疫情期间,寒假一直放到5月,当时我刚好在家,陆续听说了很多关于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当时本来说好易地扶贫搬迁时老家的房子不动,但后来大家看合同的时候发现,如果你要了县城的楼房,村里的房子是要被拆掉的,大家感觉到被欺骗了。根据这个线索,我去各个村里走访,拍了一些照片。后来我把这个题报上去,编辑说可以做,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这篇稿子存在的时间不太长。在逐渐有经验之后,我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选题线索会自己找过来。比如20213月,我做了一篇涉黑报道,讲的是有些刚毕业的学生进了一家车贷公司,后来这个公司被指涉黑了,这些刚入职不久的学生也被归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被捕判刑,其中有些人只是负责前台或者车检工作。这个报道发出来后,有其他同类或相近的当事人会主动联系你。另外一种选题来源是编辑指派。总而言之,找选题是一开始最困难的事,因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可能你看到一个题觉得还可以,但报题时,会发现这个题新闻价值不高。而时间久了以后,你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要素的认知会变得丰富和成熟一些。我也有偏好的领域和选题,目前比较集中关注的是法制类、社会热点、三农领域和比较大的突发灾难报道。不过在刚入行的时候其实是什么都做,写过一些青年话题、人物、乐队、热点、文化之类的选题,到后面就慢慢聚焦于前述几个领域。这是一个慢慢寻找和聚焦的过程。

Q:在采访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采访突破?
A20213月,我写过一篇辽宁抚顺一老师借债学生家长、无力偿还后自杀的报道。她是小学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借了29位家长共一百多万元。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觉得这位老师可能是遇到了杀猪盘或网络博彩诈骗,但因为人已经去世,没人知道老师生前的经历。当时采访的时候,学生家长是比较好采的,但她的家人没有采到。在我们之前,有媒体曾采访过她丈夫,但他不是原配,两个人感情也很差,不想参与这个事情,最后没有联系到。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老师的母亲和儿子在当地。当时我和三联的记者老师一起采访,三联的记者告诉我,她在一个卖房网站上看到了当事人挂出来的售房信息。当我们到这个小区后,却不知道具体是哪栋楼,我们就看中介平台上房屋的照片,通过照片发现客厅外面有几栋颜色不一样的楼,通过这个我们确定了楼栋。但此时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哪层的哪个房间,然后我们再仔细看照片发现客厅窗户外面是有一个晾衣架一样的东西。目光扫过去,我们发现那栋楼只有一家的阳台窗户外安了一个晾衣竿,凭此我们确定了具体的房间。我们上去敲门,开始是她儿子出来,听说我们是记者以后就把门关上了,后面我们一直敲门和在门外解释也没用。最后我们给他们买了点水果,在袋子里面留了一张纸条,向他们表示歉意、道明来意,并留下了电话号码。我们刚下楼,电话就打过来了,他们说刚开始怕我们是讨债的,不敢开门,现在可以把情况告诉我们。还有一次,云南宣威发生了一起案件,一位父亲性侵自己14岁女儿,并把性侵视频通过网络售卖。最开始,有人给我们线索爆料,我们只知道在云南,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个城市。后来我们去看女孩父亲的快手账号,发现其中有一条视频里拍到了一家洗车店的招牌,我们搜了一下发现是在云南宣威,于是就赶过去了。等我们来到洗车店周围的时候发现场景和视频里的很像,但也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我们在他们的院子里转,看到女孩奶奶在院里接水,我们就说是来找房子租。没想到她还真想出租,她带着我们进各个屋子看。刚开始没看到那个小女孩,女孩奶奶说她儿子已经被警方带走了。得知性侵女儿的当事人离开,我们松了一口气。后来,我们推开他们正屋的房门,发现小女孩就在房间里玩手机,她被吓了一跳。我们确认她就是性侵视频中的小女孩后就先走了,随后通过几次回访,我们搞清楚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Q:是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文风的呢,一篇稿子的成稿时间有多长?
A:我没有想过太多采访方法,一是试错,二是多和同行以及前辈交流,另外是总结自己在采访实践中吃过的亏。没有太系统的方法论,试多了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采访。写作文风最开始是模仿,模仿你觉得写得很好的稿子,当你写得多了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成稿时间不一,主要看稿子的类型。我刚开始是杂志记者,一篇调查报道普遍的周期是两周。兼顾新媒体后,写稿周期就短了很多,一些热点或者突发稿的出稿时间大致是一到两天,比如今天下午发生的事情,第二天中午就要把稿件发出来,其他常规的原创稿是3—5天。写稿最不确定的是找采访对象的时间,前期找人和后期整理素材的时间会比写稿的时间长。
Q:除了采访信息,还有哪些背景信息可以构成一篇稿件呢?你一般是如何发现这种背景信息的,可以举做过的某次稿件为例子吗?
A:在突发灾难事件中,采访的可能是目击者和专家,这些构成了采访信息,如果信息量不够,还可以找一些论文里的数据和结论放到稿件中。像另外一些政策背景信息、以往的报道也可以成为引用的部分,不过整体上还是以采访的信息为主。发现背景信息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像我之前写过陕西高速塌桥事件,除了采访当事人、目击者和专家以外,还需要哪些背景信息?比如这座桥的建成时间、地质状况等等,都是最基础的背景信息。另外是像水上的跨桥,它可能的垮塌因素有哪些,平时要如何做维保,这些学界是有研究统计的。确定了选题之后去查阅资料,看的东西越多,延展的就越多,你就越知道背景信息在哪。另外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持续积累,时间长了后,会培养出你在这个领域的敏感性和专业度,自然知道需要哪些背景信息来支撑自己的报道。
Q:调查,尤其是揭黑报道中,记者采访需不需要一定的伪装呢?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A:伪装是一定的,最常见的就是对一起事件中的利益受损方或者被指控者伪装。比方说我做那些代孕报道,为了跟代孕中介等接触,我需要伪装成有代孕需求的客户。此时,我需要给自己立人设,然后了解清楚代孕的各个环节,这样才好跟他们接触,不然一说话可能就露馅了。
Q:在采访调查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呢?可以详细讲讲吗?
A:调查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我没有碰到过人身危险,遇到过的困难大部分情况是无法突破采访,找不到人。这时候就比较考验人的承压能力及韧性,如果放弃了,可能就止步于此了,如果多等等或者多试试,可能会碰到转机。
Q:在操作医院贩卖出生证相关系列的调查报道如《医院里的非法代孕调查》《出生证又被贩卖,这次是医院院长》时,是怎么接到的线索,如何确定选题可以操作,具体执行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线索是上官正义(上官正义,又名仔仔,男,汉族,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是中国民间打拐志愿者。被央视提名为2010年感动中国候选人,被《都市快报》评为2010年度中国好人,被多家媒体誉为民间打拐英雄)提供给我的,他长期以来关注妇女儿童拐卖和出生证明买卖的事情。每次看到有价值的线索他就会联系我,然后我们再判断适不适合报道。至于怎么看它可不可操作,一看这个事情重不重要,二是看掌握了多少证据。我判断上述代孕事件适合报题的标准有二:首先,它涉及公立医院,而且是级别比较高的公立三甲,我觉得这个事情就比较严重。其次,上官正义掌握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证据,有铁证的情况下,操作风险更小。这个选题中,执行起来比较有难度的就是去医院以后怎么沟通,怎么让对方承认,怎么验证自己手里的证据。
何国胜在广州龙卷风受灾现场
Q:做一篇调查报道的成本很高,杂志社在收入压力下对记者的出差是否有所限制?
A:大的方面来说出差限制不大,重要及有价值的新闻,还是鼓励出差的。但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比如一般的选题,出差天数尽量不要超过4天,重大的选题,就不太限制天数及支出。
Q:学生时代的哪些因素让你最终选择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A:我读新闻专业是一个偶然,我第一志愿报的是法学,阴差阳错录到了新闻。读书时,我们在新闻学课堂上接触的案例是比较陈旧且古板的,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南方周末、GQ、三联等一些优秀媒体的深度作品,突然发现新闻还能是这样的,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新闻史的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中外新闻史上著名记者的辉煌历史,还有一些很大的新闻事件给整个社会或者给具体的人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让我们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有荣光的,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新闻理想慢慢建立了起来。后面来到广州,亲身接触了新闻行业,尝试过财经报道和社会新闻,觉得社会新闻带给我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是比较强的,所以决定要尽量做一个更靠近调查新闻的记者。
Q:从在校学生到新人记者,再到从业四年的首席记者,在这三个阶段的心态有何不同,对新闻和自己的工作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A:其实已经快记不得学生时期的心态了,那个时候知道得太少了,视野很受限。很羡慕你们有深度训练营之类的组织。在成为新人记者之后更多是不自信的状态,因为《南风窗》以前的荣光是很高的,杂志社老前辈们会和我们说《南方窗》以前的记者都是既会写稿,又有思想的。所以在刚入职的时候会比较不自信,但同时也会很努力地去完成一篇稿件,处于一个诚惶诚恐的状态,觉得自己能力差就只能靠勤奋去补。所以每一次出去采访生怕自己采访不够,尽量采访得越多越好,然后回来就很痛苦,一堆录音要整理,当时编辑对我的评价就是很扎实。现在会放松一点,知道重点在哪里,另外一个就是热情会减退,会有倦怠感,以前当你有重大突破会很热血,很开心地把它立马写出来,不想拖,现在采访完想先躺一躺。
Q:在职业生涯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到特别自豪?
A:自豪谈不上,更多是在一些时刻感觉到这份职业有意义,比如自己的报道带来了一些改变。另外,当采访对象在报道过去很久以后,突然发来消息,给予某种正反馈,觉得报道给他带去了某些好的影响或改变时,我就有种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体现的感觉。比如我当时写一毕业就进入黑社会的选题,案子经重审后,那几个年轻人的涉黑罪名被摘掉了。另外,我写过一篇关于乡村代课老师的待遇问题,那个稿子发了以后,当地政府给了代课老师一个考编的机会,其中有150个老师考上了,他们就从一个代课老师变成了一个有正式编制的体制内老师。这也是报道带去的改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件事,他们就没有这个机会。这种时候我觉得报道这些事情,是有意义的,也是让记者觉得职业有价值的时刻。
Q:怎么看待外界对新闻业的唱衰,这会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产生影响吗?
A: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行业从经济性上确实在衰落,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大部分市场媒体的盈利情况不是很乐观。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大家说这个行业不行了,我们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样一来,新闻业会越来越不行。实际上,我们还是能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至于对个人职业规划的影响,我不太好说。现在,我们很多同事也会困惑,如果想要在大城市定居、买房,一直干记者看不到希望。但排除这些现实因素,主要看人想追求什么,以及这个行业值不值得你付出。
Q:对那些有志于成为调查记者的年轻人有哪些建议?
A:(笑)建议不做。我们能告诉大家的现状是什么呢,就是待遇不高,舆论环境不太好,新闻行业陷入了一个被嘲讽和怀疑的境地。但这也不是说你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能接受这些缺点,其实还是可以做的,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被关注和发现。到了现在,我还是能从一些稿件里找到正反馈,会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跑现场时,那种感觉还是很强烈,采访突破还是能带来很强的成就感。所以如果能接受那些缺点,还是可以从事新闻行业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想来做记者,要知道好报道长什么样子,对优秀稿件的阅读、鉴赏和拆解是很重要的。
何国胜在河南小麦受灾现场
*图片源自受访者
来源: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21:4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她用一个标题,把专家变成了好朋友
一次采访中,中国日报驻香港记者薛婧琪结识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农业专家林汉明教授。林教授赞赏薛婧琪的报道。后来邀请她一同前往巴基斯坦,实地探访中国教授帮助巴基斯坦建设的大豆实验田。
一颗大豆凝结着怎样的中巴友谊?薛婧琪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见闻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她用一个标题,把专家变成了好朋友
本文作者:薛婧琪
(一)
作为中国日报驻港记者,我接触过许多新闻现场,涉及时政、财经、文化、体育等众多读者感兴趣的领域。
2021年年初的一次采访,我偶然结识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林汉明教授,他主要从事农业研究,致力于在干旱贫瘠地区种出粮食,改善农民生活。
一年后,部门需要推出一个全新的视频栏目,我报道了林教授的故事,标题是《一颗大豆的使命》。
林教授很喜欢这个标题,他说以前被报道的时候,记者们关注最多的是那些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很少有人留意他在地里踩坏的鞋和他在农民家吃到的馍馍,而这些“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数十年来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我想,每个记者都经手过这样的选题,它可能不起眼,可能一直在素材库角落里吃灰,也可能无人在意,但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只有我们先看到、先报道,观众才有机会看到。
今年春节前后,林教授和我说,他准备去巴基斯坦考察调研当地的大豆试验田,运用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帮助农民研发和培育新的大豆品种,邀请我一块去看看。
“当然要去!”我回他。
(二)
5月初,抵达巴基斯坦拉合尔国际机场时已是半夜。
来接我们的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教授曼姆在路上介绍说,我们所在的旁遮普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到七成以上,农作物较为单一,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大豆是动物喂养的主要饲料。由于缺乏合适的种子,农民对其种植方法知之甚少,巴基斯坦每年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进口大豆。
极端高温和干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下车那一刻,热浪扑面而来,拿出手机一看,温度已达48摄氏度。还没来得及多想,就看见65岁的林教授在田地里健步如飞,我只能抓起相机跟着他跑。
小小一片大豆地里站满了人,来自中国的几位专家被当地农民和曼姆团队的学生们团团围住。半小时后,相机因过热强制关机,手机烫得握不住,身上的衣服也已湿透,火辣辣的太阳光晃得我们眼前一黑又一黑。
转头,看到曼姆的一位学生正在和旁边的几个农民闲聊。我一合计:这里有现成的翻译还有采访对象,可不能错过。
新媒体记者的包就是个万能口袋,永远有备用机器。我翻出我的便携拍摄设备,迅速走上前去。采访中农民们告诉我,近些年极端气候频发,温度一年比一年高,地里种什么收成都不好。我继续问,那你们怎么应对呢?还没等翻译开口,大家都笑了。因为农民抬头指了指天空,我们已经猜到,他的意思是听天由命。
至于大豆种子,他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种下。
接下来一周,我们和林教授穿梭在旁遮普的各个地区,寻找着合适的大豆种植地:有时是在玉米地旁,有时是在一片向日葵里。近50摄氏度的高温伴随着恶劣的车况,让这一路显得格外辛苦,但当我逐渐了解农业、走进农业时,我觉得这趟来得值。
(三)
行程即将结束,曼姆带着大家去了他的家乡——一个条件恶劣的小村庄。孩子们赤脚跑在村里的路上,一望无际全是农田。
我问林教授:“这里真的能种出大豆吗?”
他说:“大西北的盐碱地可以,这里当然也可以。”
后来,曼姆邀请大家看了家里养的牛羊,把所有的家庭成员叫出来跟大家合影。我们在那个小村庄里走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才离开。大家的神情都有些不舍,因为旅程已经到了尾声。
农业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曼姆告诉我,农业对巴基斯坦来说就意味着吃饱饭,所以他在海外深造多年只为回到家乡,从未想过离开;林教授说农业不应该与贫穷画等号,要用科学改变世界,因此他不惜倒贴资金技术也要去到千里之外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个故事里,一群“平凡”的人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也许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也没有那么多的热点爆点,甚至有一些科普内容会让人感到枯燥无聊,拍摄起来还很艰难。但如果再问我一次,我依然会义无反顾来巴基斯坦。
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
从巴基斯坦回来,小半年已经过去,林教授会跟我时不时分享地里大豆的进展,他正在跟南非的科学家合作,培育抵抗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之前在西北培育的大豆已经随神舟十六号完成了太空之旅。
大豆究竟还能完成什么样的使命?我们将持续报道。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4:3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朱婷怒斥挑拨离间,记者的低级提问把自己送上热门



近日,在女排世俱杯决赛意大利科内利亚诺队战胜天津渤海银行队的赛后采访环节,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的事件。


朱婷,中国女排界当之无愧的明星球员,在面对浙江一家媒体记者的提问时情绪激动,直言记者在挑拨离间。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也让新闻报道的职业精神与道德边界,再次成为大众审视的焦点。




著名新闻学大师沃尔特・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在体育新闻领域,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塑造运动员的形象,影响公众对他们的认知。


在此次事件中,当事记者的提问,您先和姚迪打了招呼相互致意,但是好像没有和李盈莹打招呼,是不是跟她不熟啊,便是在试图挖掘运动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所谓故事矛盾,以满足部分受众对于体育明星赛场外八卦的好奇心,从而构建起一种带有争议性的拟态环境


朱婷:我觉得你这是在挑拨离间。我是在和姚迪拥抱完之后,和李盈莹在等候区也拥抱了,也聊天了,我们在颁奖时一直在聊天,你没有看到吗?你为什么要说我和她不熟呢,你想表达什么?


然而,这种构建却忽视了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基本事实与道德底线。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公众获取与讨论新闻的重要场所,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可能在瞬间引发海量的关注与评论。


朱婷怒怼记者的视频一经传出,便在微博、抖音等各大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众多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对记者提问动机的质疑之声。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不再仅仅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开始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公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朱婷与李盈莹同为中国女排的重要成员,无论是在国家队还是在俱乐部赛事中,都有着长期的合作经历与深厚的团队情谊。记者的提问无疑是对这种人际关系的无端猜疑与恶意揣测,这不仅伤害了运动员之间的感情,也误导了公众对于体育团队内部关系的理解。


正如互联网传播中强调的信息真实性原则,记者在报道任何一类新闻时,有责任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或制造不必要的争议。

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媒体更应审慎对待每一个报道细节,因为任何一个不当的提问或不实的报道都可能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引发严重的后果,尤其是这种后果在今年已经多次烧到了记者的身上。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多名记者面对全红婵、潘展乐等运动员进行的一系列低质量采访,早已让围观群众大跌眼镜。


不跳水像白痴英语我教你啊泳队谁最帅想去谁的演唱会等发言暴露了一部分记者缺乏采访功底和信息储备,不能引导受访者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专业素质相当堪忧。


没曾想半年后,又发生了朱婷事件,显然这证明一些记者还没有吸取教训。目前看来,该当事记者在事后的道歉中,仍觉得自己是无心之举引起了误会。




希望这种情况只是单纯源于部分记者本身的职业水平不够,而不是为了追求新闻热点与关注度,主动或被动地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把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当作了最大追求。


朱婷怒怼记者事件反映了当前新闻报道所面临的不专业情况并非孤例。媒体从业者应以此为契机,反思自身的报道行为,坚守新闻报道的边界与底线,不要让流量思维成为指引工作的首要原则,搞不了专业就玩一些尬的上热门,只会徒增笑柄。



来源:传媒圈(公众号)
原作者:李彬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