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81#
发表于 2020-10-31 20:2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整治八款手机浏览器,国家网信办意在何为?


这次整治虽然针对的是手机浏览器,但其乱象的根源在“自媒体”,手机浏览器需要在“自媒体”内容治理上更好地履行平台责任。  文 | 苏一妙      编辑 | 朱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较2018年底新增7992万人,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


手机浏览器是网民的常用软件,同时也是用户获取网络信息的重要来源。当前,开发手机浏览器的企业不胜枚举,在市场上有不下百余款,之间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吸引用户下载和长期使用,浏览器上集纳各类信息,成为他们留住网民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不明,难辨真伪。


为解决手机浏览器网络传播乱象,10月26日晚,网信办发布通报,对手机浏览器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突出问题开展专项集中整治。首批重点整治名单包含8款手机浏览器:UC、QQ、华为、360、搜狗、小米、vivo、OPPO等。


表面上看来,国家网信办的整治对象是手机浏览器,但在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看来,本次对手机浏览器的整治,核心在于治理“自媒体”乱象。


为什么整治手机浏览器?
浙江金华的张女士给母亲买了一台国产手机,教会老人上网后,张女士总听到母亲转述一些奇怪的信息,“有时候说一些谣传的养生知识,有时候是关于国际关系的论述,有时候是对一些焦点事件的评述,老人家总是忧心忡忡,我问在哪里看的,她说是手机上看的”,原来张女士的母亲养成了从手机浏览器上看新闻的习惯,一般都是被一些放大的标题吸引。

张女士进一步了解母亲所看的新闻后更是发现,这些所谓的新闻基本没有正规来源,分析问题也都是捕风捉影、粗制滥造,甚至传播谣言。


王四新在接受《财经》E法采访时表示,在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中,整治工作的目标是手机浏览器,尤其是几个用户数量多、下载数量大的手机浏览器,说明手机浏览器对用户内容选择和网络生态有重大影响,“需要通过专项整治,来定向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使手机浏览器在内容生态建设上发挥正向作用,为互联网内容推送把好入口关。”


手机浏览器的传播乱象十分普遍。国家网信办称,对手机浏览器突出问题开展整治,重点聚焦行业突出问题实施“靶向治疗”,通过督导整改立起“带电的高压线”,推动手机浏览器传播秩序短期内实现实质性好转。


本次整治中,国家网信办把影响力较大的8款手机浏览器纳入首批整治名单,即UC、QQ、华为、360、搜狗、小米、vivo、OPPO等。同时批评手机浏览器的野蛮生长,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成为“自媒体”传播乱象的聚集地和放大器。


国家网信办为何会将关注点放在手机浏览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手机浏览器本是上网的工具,随着手机硬件的发展,浏览器也开始提供信息内容服务。但按照中国相关规定,提供新闻信息服务需要得到许可,部分手机浏览器是手机硬件厂商所开发,不一定获得生产、制作和发布新闻信息的资质,可能存在违规推送新闻信息的情况。
面对海量网民,手机在互联网内容生态建设方面、用户选择和消费网络内容方面所起作用越来越大。王四新指出,手机浏览器在内容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源头和入口的作用,如果在落实平台责任上存在制度不严、推送非法有害内容情况,很容易从源头污染整个网络生态。


根源在于“自媒体”乱象
国家网信办关于本次集中整治的通报中,多次提及“自媒体”。对手机浏览器提出了明确整改要求和具体标准,包括不得发布“自媒体”违规采编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不得PUSH弹窗“自媒体”发布的各类信息。通报还十分全面地总结了自媒体的乱象:使用断章取义、虚假夸大、攻击侮辱、耸人听闻等噱头式标题炒作热点敏感话题;发布无中生有、旧闻翻炒、拼凑剪接、捕风捉影等不实信息;发布低俗、血腥等不良信息等。

王四新称,这次整治虽然针对的是手机浏览器,但其乱象的根源在“自媒体”,要求手机浏览器在“自媒体”内容治理上更好地履行平台责任,使得手机浏览器对网络生态的内容建设发挥正向规范作用。


当下已是“自媒体”时代,人们已被“自媒体”的大潮裹挟。支振锋告诉《财经》E法,互联网内容生产已经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变成UGC(用户生产内容),“自媒体”数量巨大,因为缺乏审查和监管,导致其产出的信息良莠不齐,存在网络谣言、标题党、涉黄低俗、营销炒作、侵犯版权等问题,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近年来,“自媒体”在网络内容生态供给、在整个网络内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王四新表示,“自媒体”经营也呈现出专业化、商业化和团队化的趋势。大量“自媒体”账号拥有者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寻求流量变现和其他商业利益,极易不择手段炮制耸人听闻的消息、违规采写新闻,已经对网络生态带来恶劣影响。


中国在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26年的发展,网络信息治理的制度规定越来越来越健全,但也应看到,并未完全解决互联网信息监管的问题,对此,一些规章制度正在陆续完善当中。


2020年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要求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目标,开展弘扬正能量、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等相关活动。


国家网信办在2020年7月更是在一周内两次下文开展“自媒体”整治。7月24日开始,中央网信办展开了一次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网络传播秩序的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手机浏览器、“自媒体”违规采编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等六大任务。


据央视《焦点访谈》9月报道显示,整治开展以来,主要互联网平台共清理各类违法违规信息600多万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559万个,冻结“僵尸”账号92.8万个,处置百万粉丝以上账号169个;从应用商店移出无新闻服务资质应用程序7.2万款;依法处置违法违规直播平台338款。


五天后的7月29日,国家网信办召开专项部署会,全面部署加强“自媒体”规范管理工作,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进一步加强“自媒体”基础管理专项治理行动。


10月15日,国家网信办对2017年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王四新认为,这次修订主要是为了使自媒体账号合规合法运营。


支振锋认为,对互联网信息环境的生态治理,要实行全方位、全链条、全载体覆盖,才能更好优化互联网生态环境,建立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原文来源:财经E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GmdarfOc3hsRV5sy44Fg


编辑:刘佳莹

1182#
发表于 2020-11-1 21:13: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黎智英:私人助理卷入虚假拜登“情报”文件,对《苹果日报》受牵连表达“歉意”

图像来源,REUTERS
美国总统大选选举日临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日前广泛流传的一份有关拜登儿子与中国利益联系的调查报告,其作者身份造假。报告发布者之一还称,报告由《苹果日报》委托撰写,在香港引发讨论。
《苹果日报》发声明否认,表示从无委托任何人撰写报告,NBC报道中的报告与《苹果日报》无关。
但《苹果日报》随后表示,曾经与报告发布者接触的是壹传媒主席黎智英的私人助理Mark Simon。 Simon承认曾经以私人身份委托报告发布者对报告中的相关人士进行背景调查,并已请辞。
NBC报道说了什么?
NBC周五(10月30日)报道称,近日一份关于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儿子亨特的调查报告在网络上广传,这份文件也经特朗普总统的亲信之手传播。 但NBC称这份64页的文件是虚假的“情报”文件。
引述虚假信息研究人员的分析,NBC报道称这份文件的作者、自称瑞士安全分析师的马丁·阿斯彭(Martin Aspen)的身份是伪造的。研究人员还得出结论,阿斯彭的头像是用人工智能脸部生成器合成的。根据公开信息记录和社交媒体搜索以及阿斯彭的前雇主,没有这个名字的人曾在该公司工作过,也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住在瑞士。
黎智英的《苹果日报》:北京政府眼中钉 香港新闻自由“风向标”
香港壹传媒黎智英等9人涉勾结外国势力被捕 数百警员搜证被批制造“白色恐怖”
香港警方大规模抓捕民主派人士, 政治风暴再起
该文件的原始发布者之一、学者克里斯托弗·巴尔德(Christopher Balding)称自己参与撰写了文件的一部分内容,并对NBC称阿斯彭这个人并不存在。巴尔德曾是越南富布赖特大学研究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副教授。
NBC引述巴尔德称,阿斯彭完全是一个虚构的人,只是为了发布这份报告而虚构出来的。巴尔德还表示,报告的主要作者,由于个人和职业风险要求匿名。
巴尔德还称,这份报告是《苹果日报》委托撰写的。《苹果日报》总部位于香港,是壹传媒旗下报纸。NBC还引述《苹果日报》发言人称,《苹果日报》与巴尔德合作处理这份文件。
《苹果日报》如何回应?
针对NBC的指控,香港《苹果日报》表示,并没有委托巴尔德或任何人士撰写任何报告,而且也没有收到NBC的查询,并否认其发言人有对NBC作出正式回应。
同属壹传媒下的台湾《苹果日报》也回应称,除今年9月进行"深圳振华数据情搜台湾人"报导曾专访过学者巴尔德外,之后都未曾再与他联络。台湾《苹果日报》还称,台湾《苹果日报》报导中所引用到的该报告内容,都曾经过重新查核。

图像来源,REUTERS
北京方面多次批评黎智英“反中乱港”,是“祸港四人帮”之首
香港《苹果日报》还表示,曾经接触巴尔德的是壹传媒主席黎智英的私人助理Mark Simon,他曾委托巴尔德对报告中相关人士进行背景调查,并在黎智英的私人公司中提取1万美元支付给巴尔德作为调查开支。《苹果日报》引述Mark Simon称,他原本委托的目的只是调查,不是要发表报告。
壹传媒主席黎智英周五下午回应,他此前对这件事毫不知情。黎智英称,直到《苹果日报》副社长跟他说了此事,有个记者要访问他,他才听说事件,但表示会为Mark Simon所做的事情负责, 并对《苹果日报》受牵连表达“歉意”。
“Mark用我私人公司的钱支付了他要求进行的研究之费用,只要一万美元,所以他不必得到我的批准,”黎智英在推特上称。
周五晚间,Mark Simon在推特上发文表示将请辞,他称这是为了“承担责任”。
他承认,自己未履行行政人员的基本责任,导致黎智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声誉受损。
报告发布者怎么说?
NBC的报道发出后,巴尔德在推特上回应称,《苹果日报》付款给他做背景资料搜集,这件事他早已跟NBC说明不能报道(off the record)。他向《苹果日报》和黎智英道歉,信息以这样的方式公开。
巴尔德还表示,报告不是阴谋论文件,而是对亨特·拜登的活动、资金和接触过的个人进行了清晰记录,他曾仔细审阅过报告内容。
巴尔德说,他认识报告主要作者近10年,该作者将自己曝光会面临个人和职业风险,他对此表示尊重。

原文来源:BBC NEWS
编辑:刘佳莹

1183#
发表于 2020-11-1 21: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后真相时代:普利策奖得主质疑拜登文章遭自创网站拒登后辞职



美国知名记者格林沃尔德资料图片  路透社图片


曾因报道斯诺登事件而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知名记者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日前撰写了一篇提到亨特·拜登被指涉嫌“电邮门”事件,及内容包含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和美国主流媒体对此不作为的文章,dan被他供职且共同创办的调查新闻网站“拦截网”(The Intercept)拒绝刊登。格林沃尔德10月29日拟文在个人网站上宣布辞职,并指控他的文章受到该网编辑的审查,批评其采编自由遭受侵犯。


现年53岁的格林沃尔德是曾率先报道斯诺登(Edward Snowden)揭发美国政府监控计划时的调查记者之一,他在2013年离开英国《卫报》,翌年联同他人及网络购物平台eBay创办人奥米戴尔(Pierre Omidyar),创立了调查新闻网站“拦截网”。格林沃尔德日前就有关亨特·拜登“电邮门”的指控向该网编辑提交了一篇题为,“真正的丑闻:美国媒体用虚假信息来捍卫乔·拜登免受亨特电邮影响”的文章。文章中,他提到了,《纽约邮报》两周前发表的据称是从亨特·拜登笔记本电脑中获取的电子邮件,而这些邮件被指涉及到拜登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从事的有关乌克兰方面的工作,以及其他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拜登家族被指在中国寻求商机的文章。他认为,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反应显示,这些电邮的出现激发了来自美国媒体、硅谷巨头和情报界实际上联合起来打压这些故事被传播的巨大努力等。


不久后,格林沃尔德在其个人网站上宣布辞去“拦截网”的职务。他还在宣布这一消息的文章中写道,“压制、审查和意识形态同质化的趋势普遍困扰着全国新闻界,同样的趋势也吞噬着我与他人共同创办的媒体,最终导致对我自己的文章进行审查。”他称,“《拦截网》的编辑侵犯了我的编辑自由的合同权利,审查了我本周写的一篇文章。他们拒绝发表该文章,除非我删掉所有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的部分,而拜登得到了《拦截报》所有驻纽约编辑的强烈支持,参与了这次压制行动。”


格林沃尔德说,“我不反对他们不同意我对拜登这个证据所显示的观点:作为避免被审查的最后一搏,我鼓励他们通过写自己的文章批判我的观点,让读者决定谁是对的,这是任何自信和健康的媒体都会做的。但现代媒体不会传播不同意见,而是会将其压制。所以,(他们)对我的文章进行审查,而不是参与其中(对话),是这些支持拜登的编辑们选择的道路。”他提出,“但导致我被自己的媒体审查的怪异景象的病态、非自由主义和压抑心态,绝不是《拦截者》独有的。这些病毒几乎污染了所有主流的中左派政治组织、学术机构和新闻编辑室。”


值得一提的是,格林沃尔德还在他的网站上将他与“拦截网”编辑围绕该争议文章的来回交流进行了公布,以便好事者阅读并进行自我判断。对于他的审查指控,“拦截网”的编辑们当天同样发表了一篇文章回应指,格林沃德决定从该网辞职,是源于对编辑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和审查制度的性质的根本分歧。该文章称,“格林沃德要求有绝对的权利来决定他要发表的内容。他认为,任何与他意见不同的人都是腐败的,任何妄图编辑他的话的人都是审查员。因此,有一种荒唐的指控说,除了格林沃尔德之外,‘拦截网 ’的编辑和记者,都背叛了我们从事无畏的调查性新闻的使命,因为我们受到了拜登总统任期的诱惑。只要简单地看一看‘拦截网’发表的有关拜登的报道,就足以驳斥这些说法。”


编辑们称,“格林沃德关于他离职的叙述充满了歪曲和不准确之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受害者,而不是一个发脾气的成年人。在此指出所有这些问题将耗费太多时间,但我们打算及时纠正记录。现在,重要的是要说明,我们编辑他的作品的目标是确保它的准确和公正。虽然他指责我们有政治偏见,但正是他在试图回收一个政治运动--特朗普竞选活动的可疑主张,并将其洗成新闻报道。”


他们还回击指,“我们对格林沃尔德作为曾经记者(的角色)充满敬意,我们对过去六年来与他合作的许多工作仍然感到自豪。是格林沃尔德偏离了他最初的新闻根基,而不是‘拦截网’。”该文章称,“我们毫不怀疑,格林沃尔德将继续推出新的媒体企业,在那里他将不会面临与编辑的任何合作--这就是(付费订阅和粉丝赞助平台)Substack和Patreon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格林沃尔德将自己定位为调查性新闻的最后一个真正的守护者,并将他的长期同事和朋友污蔑为党派黑客,这是很有商业意义的。我们明白。但事实就是事实,‘拦截网’无畏、严谨、独立的新闻记录不言而喻。”


原文来源:法广网
原文作者:弗林
原文链接:https://www.rfi.fr/cn/%E6%94%BF%E6%B2%BB/20201030-%E5%90%8E%E7%9C%9F%E7%9B%B8%E6%97%B6%E4%BB%A3-%E6%99%AE%E5%88%A9%E7%AD%96%E5%A5%96%E5%BE%97%E4%B8%BB%E8%B4%A8%E7%96%91%E6%8B%9C%E7%99%BB%E6%96%87%E7%AB%A0%E9%81%AD%E8%87%AA%E5%88%9B%E7%BD%91%E7%AB%99%E6%8B%92%E7%99%BB%E5%90%8E%E8%BE%9E%E8%81%8C


编辑:刘佳莹
1184#
发表于 2020-11-4 16:33: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185#
发表于 2020-11-5 12:54: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186#
发表于 2020-11-5 13:19: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187#
发表于 2020-11-11 23:05: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白宫发言人称民主党“欢迎”欺诈 福克斯火速切断直播

图源:视频截图

海外网11月10日电 当地时间9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直播了白宫新闻秘书麦肯纳尼的发布会,在麦肯纳尼提到民主党“欢迎”欺诈和非法投票时,主播迅速切断了直播。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麦肯纳尼在发布会上指责民主党“欢迎”欺诈和非法投票。麦肯纳尼表示,她是以个人身份发表讲话的。她在讲话中称,大选“还没有结束”,共和党人“刚刚开始启动准确、诚实的计票流程”。她还指责民主党人反对选民身份证法,核实签名和其他身份证据,并在选举中阻止观察员观看计票。麦肯纳尼指责民主党人说:“你们采取这些立场,是因为你们不想要一个诚实的选举。你们‘欢迎’欺诈和非法投票。”

图源:视频截图

福克斯新闻主播尼尔·卡武托在听到这一言论后果断切断直播,并且没有再恢复直播。卡武托说:“我只是决定我们得说清楚,她指控对方‘欢迎’欺诈,‘欢迎’非法投票,除非她有更多细节,否则我不能继续给你们看这个,我想确认一下,也许他们确实有证据支持这一点,但这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另一方实际上是操纵和欺骗,如果她真的带了证据,我会切回去的。”
当地时间11月7日上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宣布,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拜登,率先赢得270张选举人票。根据美国大选规则,若是最终结果确认有效,拜登将成功当选美国第46任、第59届总统。当地时间7日晚8时,拜登和哈里斯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宣布了胜利,并发表了胜选感言。特朗普竞选团队4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密歇根州提起诉讼,均被驳回。

来源:海外网
作者:李芳
编辑:冯梦玉

1188#
发表于 2020-11-11 23:33: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冯梦玉

1189#
发表于 2020-11-11 23:5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专家担心当前人工智能道德准则制定工作恐将徒劳无功


近期,MIT技术评论网站发表专家文章,探讨人工智能道德准则问题,指出各大国际组织和企业都在竞相制定全球人工智能(AI)道德准则,各种宣言、声明和建议遍布网络。然而,如果在制定准则时没有考虑到AI应用的文化和地域背景,这些努力将会徒劳无功。


事实一再证明,AI系统造成的问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边缘化的群体,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能从中获益。全球现有数十项AI道德准则,目的是让这项技术惠泽全民,避免造成伤害。一般来说,这些指南和准则是对开发者、出资者和监管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例如,建议开展例行的内部审计,或要求保护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等。


我们相信,这些团体无一不是用心良苦,工作意义非凡。AI界的确应该在全球范围对合乎道德的AI形成统一定义和概念。但是,如果没有地域区分,这将变成全球统一的AI道德愿景,仅体现了世界上少数地域(尤其是北美和西北欧地区)人们的看法。


这项工作艰难曲折。“公平”、“隐私”和 “偏见 ”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的含义。人们根据自己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现实,也对这些概念抱有不同期望。AI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也因地域差异而有所区别。


如果制定全球AI道德准则的组织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则最好的情况是出台对全球各地都毫无意义的标准。而最坏的情况下,这些残缺标准将导致更多的AI系统和工具延续现有偏见,忽视当地的文化背景。例如,2018年,Facebook因对在缅甸散播的不当消息响应不及时,最终导致了侵犯人权行为。为此,Facebook专门进行了付费评估。结果发现,造成疏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Facebook的社区准则和内容适度性政策并未考虑缅甸的政治和社会现状。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不当使用,专门为AI系统和工具制定道德准则的公司需要让世界各地的用户充分参与,从而帮助制定管理这些系统的适当标准。他们还必须清楚如何在不同场景中运用这些政策。


尽管存在风险,但一些国际组织委任的许多人工智能咨询委员会、专家小组和理事会仍然明显缺乏地域多样性。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儿童的AI项目的专家咨询小组中就没有来自中东、非洲和亚洲地区的代表,而恰恰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儿童和年轻人。


很遗憾,就目前来看,整个AI道德领域都存在语言、思想、理论和挑战方面的局限,主要偏重北美、西欧和东亚等少数地区,这存在着严重风险。


这种地域多样性的缺乏恰恰体现了目前AI研究的集中态势:在2018年AI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中,有86%的论文的作者来自东亚、北美或欧洲地区。而在这些地区发表的AI论文所列出的参考文献里,只有不到10%来自其他地区的论文。除此之外,专利也高度集中:2018年发表的人工智能专利中,51%的专利来自于北美。


我们在制定AI道德准则的过程中,如果任由缺乏地域多样性的问题误导工作,最终结果将弊大于利。如果我们不谨慎对待,可能会将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偏差带进准则,扭曲未来几代人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开始重视来自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南营”)和历史上被边缘化团体的声音。


技术进步往往让西方国家受益,从而进一步加剧其他地区的经济不平等、政治压迫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要避免重蹈覆辙,最好要在制定AI道德准则时考虑非西方国家。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来自代表性不足的地区的专家和领导人可以加入这种咨询小组。然而,许多国际组织似乎并没有极力争取这部分力量。例如,新成立的全球人工智能道德联盟(Global AI Ethics Consortium)的创始成员中就没有代表中东、非洲或拉丁美洲的学术机构或研究中心的成员。这种缺失是殖民模式重演的一个鲜明例子。


如果要建立道德、安全且包容的AI系统,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洗礼”,我们首先必须与那些曾经被上述因素所伤的人们建立信任关系。而第一步就需要让他们切实参与其中。


蒙特利尔AI道德研究所(Montreal AI Ethics Institute)试图另辟蹊径。其举办了数字AI道德见面会,任何具备互联网连接或电话的人都可以参与此次公开讨论。这些活动让不同人群能够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诸如AI合作伙伴(Partnership on AI)之类的团体,更加清楚地意识到AI缺乏地域多样性,因此建议修改签证法,并提出一些便于研究人员出差交流工作的政策。Maskhane是一个汇集非洲自然语言处理人员的草根组织,致力于对忽视非主流语言的机器翻译工作进行改善。


一些国际组试图在AI讨论中积极吸纳更多不同观点,这种情况令人鼓舞。我们必须记住,任何关于AI道德的讨论都要重点考虑地域和文化差异性。如果错失无权利或影响力人群的观点,负责任的AI规范也会成为一纸空谈。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一代信息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作者:张娟
编辑:冯梦玉

1190#
发表于 2020-11-13 21:4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媒体人的反思:为何当初报道了斯诺登而获奖,却因拜登负面报道丢工作

这篇文章酝酿了很久,不是担心批评美国自由派媒体的压制大选新闻,是否站稳了立场,而是担心,有没有说清楚争议点。

对于传统媒体精英来说,争夺新闻议程设置很重要,突出报道什么主题,淡化什么议题,当然有媒体人自身立场考虑。但当美国社会进入特朗普社会撕裂式统治,社会左右观点日益极化,水火不容,媒体人身处其中,一是要紧跟社交媒体的热点,二是保持“政治正确”的立场,自顾不暇,也很难有独立的新闻议程。对于新闻原教旨主义者来说,譬如格林沃尔德,他一直很警惕科技巨头对于新闻议程的垄断作用,对于民主党与科技巨头的合谋不满,所以拜登丑闻事件,也算是“借题发挥”。当然,任何时候都需要“斗士”,提醒我们有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思考角度。


2020年美国大选,我们见证了落败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各种叫屈喊冤,尤其是在推特脸书以及美国主流媒体,被他一直攻击的“假新闻”审查、中断直播。但引发业界最大争议的,可能就是美国名记格伦· 格林沃尔德,公开抗议自己参与创办的独立媒体《拦截》,拒绝刊发撰写拜登丑闻的文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格林沃尔德说,“我参与创办的一家媒体机构,以我的名字和成就为基础,以保证编辑独立为目的,现在却以最过分的方式审查我——在选举前一周,审查领先的总统候选人。”
而以推特为例,自113日以来,特朗普个人账户,关于选票和选举计票的推文,因为与事实“不实”遭到了35次审查,包括被贴标签、过滤、屏蔽链接以及阻止用户跟帖评论。自2018531日以来,Twitter 对特朗普进行了审查,总共111次。

代表保守派立场的美国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Brent Bozell说,
”“媒体窃取了选举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选民被故意蒙在鼓里。在拜登儿子亨特涉外丑闻最严重的时候,媒体和大型科技公司竭尽全力掩盖事实。推特和脸书限制分享《纽约邮报》的报道,自由派媒体在报道中将其删除,或将其斥为俄罗斯的虚假信息。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特朗普自私,撒谎成性,每天恶意攻击“假新闻”,早就被美国媒体称为“历史上最邪恶的总统”,几乎所有媒体,包括向来不涉及政治的权威医学杂志,也破天荒以社论谴责特朗普,为拜登背书。

那么,美国媒体,还有推特脸书,应该怎样报道特朗普选情呢? 根据美国资深记者马特· 泰比(Matt Taibbi )的系列评论,我们回溯争论经过,对于我们理解美国媒体所处的困境,很有意义。



拜登儿子丑闻报道为何被封杀



当《纽约邮报》在选举日前两周报道了亨特·拜登的一批电子邮件。推特和脸书决定屏蔽《纽约邮报》的访问权限。一天后,面对强大的公众压力和共和党掌控参议院调查的威胁,推特公司软化态度,表示将改变其政策,今后将允许分享类似的内容,并在信息来源的标签贴上“内容不实”。

与此同时,美国主流媒体普遍的反应是,谴责《纽约邮报》对亨特·拜登的报道是危险,甚至可能是外国释放干预大选的错误信息。

《纽约时报》作家凯文· 鲁斯指出,自从2016年大选前两周,俄罗斯黑客和维基解密从希拉里竞选中窃取的电子邮件,引发公众对于外国干预大选的讨论之后,“立法者、研究人员和记者一直在向推特和脸书等公司施压,要求它们采取更多、更快的行动,防止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在它们的服务上传播。”

   

亲共和党的“美国媒体研究中心”指责主流媒体淡化拜登儿子丑闻   


当然,美国媒体都有立场倾向,当共和党保守派声讨《纽约时报》、CNN等左派媒体淡化拜登儿子的丑闻之时,默多克旗下的右翼媒体福克斯新闻,在报道有关特朗普和共和党负面信息,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唯一差别可能是,福克斯新闻不像民主党左派那样,能拥有主流大众媒体、执法部门和科技平台之间合作关系那样广泛。虽然,无论2016年的希拉里邮件门,还是2020年拜登邮件门,当事人都没有否认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但封杀《纽约邮报》报道的举措,无疑也给外界传播一个信号:美国专业媒体人,要放弃传统媒体的真实/不真实标准,转而进行另一项涉及其他更具政治性的问题测试,比如来源和编辑意图。

凭借斯诺登棱镜门报道而曾得美国普利策奖,格林沃尔德炮轰同行,批评美国记者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保护乔· 拜登... ... 与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合作,不是为了操纵我们的敌人或外国政府,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操纵美国人民。”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年,”他声称,“而且短期内没有停止的迹象。”

因为报道斯诺登棱镜事件,领教过在奥巴马时代的强大执法系统,在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里,格林沃尔德可能是美国媒体界为数不多敢言者,公开批评民主党联手科技巨头压制不同声音。



美国名记格林沃尔德,正是因为他“反体制”个性,当初才被斯诺登相中,成为爆料人


格林沃尔德还指责媒体“允许中央情报局... ... 通过匿名声称俄罗斯人是故事背后的幕后黑手来为拜登的竞选活动打掩护,操纵我们的政治... ... 即使俄罗斯人是故事背后的幕后黑手,为什么这就减轻了记者评估亨特电子邮件真实性,和调查拜登是否参与不当行为的责任呢?

实事求是地说,拜登儿子亨特涉嫌权钱利益输送的丑闻,美国媒体在拜登正式获得民主党内提名之时,已经讨论过一回。这一次,特朗普竞选阵营通过《纽约邮报》放料,而同为默多克旗下的权威右翼大报《华尔街日报》虽有调查,但认为没有实质硬料,而不愿意跟进报道。

不过,在过去几个星期里,很多美国记者在新闻编辑室里经历着挣扎,那就是在大选报道中避开某些主题。大部分记者对特朗普都抱有相当深的个人敌意,认为特朗普当选,可能真的会把美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与此同时,依然不少记者们认为,必须发表有利于民主党和拜登竞选的报道,这种压力太大,似乎没有商榷余地,这让他们感到愤怒。

作为一家追求“独立自主”媒体联合创始人格林沃尔德,却遭遇自己机构的封杀遭遇,多少也反映了美国媒体人,面对日渐撕裂社会的困惑。  



保持种族主义的“正确”立场很重要



过去四年,特朗普每天作为总统,各种突破下限的言论攻击,只是灾难的一部分。社会被撕裂的代价,那就是美国媒体人也很挣扎。对他们来说,在震撼全球的疫情之外,国家遭遇空前的治理危机,还有渗透到灵魂拷问的种族正义问题。

自三四月份以来,美国人对新冠疫情流行病已经感到恐惧,而到了六月,因为黑人乔治· 弗洛伊德之死,发展到到警察殴打和残酷对待抗议者的无数场景。

面对警察暴力,在自称是自由主义者的人群中,也在发生一场“认知革命”。虽然多年来很多人小心翼翼地回避,但由于一种赎罪的“政治正确”,取代关于宽容、自由探究甚至种族和谐的传统自由主义信仰,以至于干脆回避种族正义的一切辩论,直接转向羞辱、威胁和恐吓。

一系列的争议震惊了媒体。包括《拦截》、Vox、《费城问询报》的多家媒体记者编辑,受到外界压力,被要求解雇或谴责那些在政治表态“有问题”的编辑或社交媒体被曝光的同事。

也许最令人不安的故事,发生在《拦截》媒体的作者李方(音译,Lee Fang 身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调查报道记者中,李方在竞选资金领域的调查报道很有影响,包括对保守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处以创纪录的罚款。

然而李方发现自己在网上被谴责为种族主义者,然后被带到编辑部人力资源部质询。原来,在六月“黑人命也是命”的街头抗议期间,他在推特上发布了对一位名叫马克斯的非洲裔美国人的采访。这位非洲裔美国人说,他两个表兄弟在自小长大的东奥克兰社区被谋杀。马克斯说,他的姑姑无法接受那些杀戮,他问道:
我总是在问,为什么一个黑人的生命只有在一个白人杀害的时候才重要?如果一个白人今晚杀了我,这将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但如果一个黑人杀了我,这可能甚至不会被提起... ... 我只是想把搞清楚为什么。
很快,李方的同事阿克拉· 莱西(Akela Lacy)在推特写道,“烦透了,即使一再被要求不要继续煽动黑人对黑人犯罪的说法,我还是不断被要求解释我的同事@lhfang说法。这不是我和他之间的问题,而是制度上的种族主义,以及用言论自由来表达对黑人的反对。我他妈的太累了。”她接着说,“别再搞种族歧视了,李。”



这条推文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点赞和回复,内容如下: “李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但现在这个时刻,只会让他的反黑情绪更加明显”,以及“李方喷出的种族主义屁话,一定是活够了。”很多李方的同事几乎都是白人,还有《纽约时报》和 MSNBC 等其他主要新闻机构的记者,以及政治活动人士(一位前伊莉莎白·华伦工作人员在推特上写道: “抓住他! )都发推,认为点赞和支持李方,就是种族主义者。虽然他在编辑部内部有支持者,但他的同事中没有人愿意公开为他辩护。

像许多记者一样,李方总是认为刨根问底,穷尽角度的提问,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他批评中左翼、左翼和“显然是右翼”的政治人物,他过去也因为报道,引发了严重的威胁。但没有一次经历引发同事炮轰那么可怕,他形容这些批评“刺耳”、“极度孤立”,而且“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是空前的”。

为了挽救自己的职业生涯,李方不得不为“对他人的生活经历漠不关心”而公开道歉。根据他的一个朋友的说法,他被告知,能否继续《拦截》媒体工作,取决于他能否避免继续让同事不安的评论。莱西也公开感谢方的声明,并表示愿意进行谈话; 不幸的是,《拦截》编辑部一大群同事加入最初的指控,却没有类似声明。



真正的问题争论,是否要看合适语境?


尽管李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描述为“稳固的中产阶级”,但他成长于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在公立学校就读,成为班上为数不多的非黑人美国人。少年时期,他目睹了一名年轻男子在家外被警察杀害,但警察从未被起诉,他还在一个被贩卖妇女收容所做志愿者,见证两名女性被杀害。如果说李方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美国媒体行业的编辑记者,大都是在富裕的中产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可能会把个人感兴趣的话题,形而上理想化了。





在那些让他惹来麻烦的推文中,李方质疑抗议者为何攻击那些移民拥有的企业,认为“这些企业与警察执法暴力毫无关系”。他还就马丁·路德·金对暴力抗议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李方的观点是路德·金不支持暴力抗议; 莱西的回答是,“你知道他们杀了马丁·路德·金,那也太正确了”)。在暴力抗议是否合法合情理的这些问题上,自称为自由主义者的人,甚至自称为左派的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事实证明,李方还有先见之明的评论说,许多记者“害怕公开挑战,围绕骚乱的左翼传统观点”,那就是要永远“站在弱者一边”。

莱西说,她从未打算让李方“被解雇、‘取消’或者遭到诋毁”,但她似乎对有关这个话题的问题感到恼火。她说,这些问题暗示,“人们更担心的是点名种族主义,而不是让它继续存在。”

黑人受访者马克斯自己也震惊地发现,他自己的一席话,被记者李方引用后,在推特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不敢相信,他们因为我说的话,要抢走这个家伙的工作,”他回忆道。“这不是李方的观点。这是我的观点。”

在电话中,马克斯谈到了,他认为黑人必须公开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的责任,“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最多的暴力。”他说自己受到了弗洛伊德事件的影响,但也受到了退休的非裔美国警察队长戴维· 多恩(David Dorn)的影响。多恩最近在圣路易斯的抗议活动中被枪杀。

“如果暴力悲剧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必须被说出来,”马克斯说。

马克斯描述了一些讨论,其中有人向他争辩说,现在提出这些暴力事件,对于抗议活动中要声讨的目标没有帮助。他理解这种观点。他只是不同意。
“他们说,必须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来讨论这个问题,”他表示。“但我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现在就想说出来。”他停顿了一下。“我们接受了这种说法,但我们没有包容它,而是变得排外。为什么?





自从特朗普在2016年参选,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以来,美国媒体就有冲动,要保护听众过滤那些被认为在政治上令人不安的观点,即便事实已经显现出来有蹊跷。


记者们被迫站边,做支持抗议的报道



2016年大选后,《纽约客》刊登了一篇关于格伦· 格林沃尔德质疑俄罗斯干预大选的文章,引用了一位《国家》编辑琼· 沃尔什的话,她曾在《沙龙》杂志编辑过格林沃尔德的报道。她表示,格林沃尔德否认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源于他对民主党的“轻视”,部分原因是民主党与华尔街关系密切,但也因为民主党“女性和有色人种更有优势”,言下之意,过于追求“政治正确”。

这里传达的信息很明确: 即使像格林沃尔德那样获得了普利策奖和业界认可,记者也可能因偏离了被认可的说法,而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即使是在与种族无关的问题上。《纽约客》的文章还暗示,格林沃尔德在俄罗斯干预问题上的不妥协态度是病态的,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

所有这些事件,向担心保不住饭碗的每一个记者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不遵守某些编辑规则可能会导致失业。另外,可能还要面对一场公开的行业羞辱运动,随时可能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

这些紧张关系导致了记者报道中令人惊讶的矛盾。尽管在“黑人命也是命”抗议中,发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警察凶残行为。但在一些社区,抢劫是如此严重,以至于人们无法去银行兑现支票,没有药房来配药; 企业主被洗劫一空 ; 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汽车经销商在一个晚上看到74辆汽车被偷。这不是整个故事,但是暴力、纵火和骚乱确实发生了。




然而,由于不表示支持抗议行动是“政治不正确”,记者们已经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们看到的新闻标题,以前只能在洋葱网上看到,例如,“27名警察在伦敦大规模和平的反种族主义抗议中受伤。”



当公众表演式忏悔走向极端



即使是那些试图跟上抗议目标的人,也会发现自己一旦无法遵循某种不断演变的信条,就会遭到谴责。

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长雅各布· 弗雷主张警察改革,并试图表现出与他所在城市的抗议者团结一致,但在他拒绝承诺撤销对警察的预算后,他被大声叫喊。抗议者高喊“滚出去! ”并冲他喊道: “耻辱!”。弗雷的“耻辱”,只是因为他拒绝“撤销警察预算”立场,而据调查,65% 的美国人反对撤销预算,其中包括62% 的民主党人,只有15% 的人支持,只有33% 的非洲裔美国人支持。

每过一天,都会看到更多的场景,当公众表演式忏悔走向极端,让人想起更接近邪教的宗教,而不是政治。

弗洛伊德家乡休斯顿的白人抗议者跪在地上,向黑人居民祈求“因为多年来的种族主义……请求宽恕”是一回事,但我们如何看待北卡罗来纳州卡里的白人警察跪在地上给黑人牧师洗脚呢?众议院议长南希· 佩洛西和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 舒默穿着“非洲肯特布围巾”集体下跪的场景呢?



民主党人的下跪,被右派视为“作秀”


这里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对警察暴力执法,甚至种族主义的失望: 这些都是狂欢的、准宗教的,最重要的是,非常奇怪的场景,媒体都无法对此感到惊讶。媒体本职是愿意问尖锐问题,但记者们已经怕问,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CNN新闻网上,明尼阿波利斯市议会主席丽莎· 本德被问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关于一个如果废除警察,可能面临什么困境: “如果在半夜,我的家被闯入怎么办?我该给谁打电话?

当身为白人的本德回答说: “我知道这是从一个(白人)特权的立场说话。”特权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应该让某人闯入自己的家,或者一个人不应该问这个假设的问题?(我真的很困惑)。在任何其他情况下,媒体人都会猛烈抨击一个挑衅性的回应,以挖掘其含义,但是越来越多的词语和话题,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被认为太危险,不宜讨论。

在过去的四年中,美国媒体已经演变成一连串的道德狂热。

公众被告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情,会持续几天,或者几周,然而相关议题突然被抛弃和遗忘,但战争般的危机动员基调仍然存在: 从前FBI局长科米突然被特朗普解雇,到“通俄门”穆勒报告的神化,到大法官卡瓦诺的提名,到对情报“告密者”的民主威胁,那些冗长的乌克兰门听证会(在冠状病毒病例日增过万时) 等等。

从这些事件中得知,只要政治目标是正确的,媒体就可以随意歪曲事实。发表已经名誉扫地的“通俄门”斯蒂尔档案是可以的,因为特朗普是个人渣。微软全国广播公司可以让艳星斯托米·丹尼尔斯的律师迈克·阿伟纳蒂在电视直播中播放轮奸指控,而不经过审查,因为谁关心被任命的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诺?只不过,正是因为美国媒体连篇累牍播放这个疯狂的指控,最终说服摇摆不定的缅因州参议员苏珊·柯林斯投出了支持卡瓦诺大法官任命的关键票,因为她意识到反对卡瓦诺任命的运动,已经成了一个政治刺杀任务(她强调,这个指控说明,“为什么无罪推定原则是如此重要”)。换句话说,那些急于阻止任命卡瓦纳夫的记者,最终却因为过于热心,而助长了这一切荒诞不经故事的发生。



Metoo运动后,卡瓦诺大法官任命遭遇的性侵指控,尤其受关注


在经历了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之后,没有媒体呼吁进行自我反省,没有人质疑,在全国大规模上街抗议的几周之后,冠状病毒案例会不会激增,或者,万一特朗普连任成功后,民主党会不会被描绘成,他们支持“希望废除警察”的暴力抗议。

新闻界的传统观点从来不是建立在某种人为的、数学上的“平衡”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民主党人每写五段,共和党人就写五段。相反,理想的情况是,记者展示了所能看到的一切,好的和坏的,丑陋的和不好的,相信信息更灵通的公众,会做出更好的决定。这种对媒体的看法强调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对读者判断的信任,将是通往积极社会变革的途径。

尽管美国媒体有过不光彩的失败,但记者们也曾经挺起腰杆子。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甚至不喜欢的消息来源而坐牢,一旦编辑要求,他们毫不犹豫地飞往战区或灾区。为了争取他们相信的故事(比如水门事件)而蔑视同事的反对,曾经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今天,可能记者都惦记着自己一份薪水,不会为李方这样的同事挺身而出。勇敢说真话的美国媒体人,乐于对真人秀总统挥舞着拳头,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会诚实地谈论,在自己的新闻编辑室里弥漫的“政治正确”恐惧。人们依靠记者们告诉他们,记者的所见所闻,而不是记者个人所想所感的。如果记者们都害怕去说出真相,媒体存在又有什么用呢?

——可惜,在美国这样因为特朗普而遭受严重撕裂的社会,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视对方为“敌人”。说出真相的人,不管是记者还是任何人,都很容易被真相的沉重代价所压倒。


参考文章:https://taibbi.substack.com/p/the-news-media-is-destroying-itself
https://www.newsbusters.org/blogs/nb/rich-noyes/2020/10/27/never-more-biased-tv-blasts-trump-92-negative-coverage-66-positive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知与常识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