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80#
发表于 2020-11-19 19:09: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179#
发表于 2020-11-18 09:3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是《成都晚报》“另册”人


2020·11·14

成都晚报谢幕了……

我在晚报工作过十三个年头,最后的感知是:在强大的“编制”面前,“编制外”员工的功劳也好,苦劳也好,都是“然并卵”。 

职场谢幕的六十岁到了,我的谢幕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是一个要命的诊断书和一堆狗屎让我恶心不已。

二零一四年五月底是我该退休离职的日子,恰好在这段时间,我因为身体偶有不适,去医院查被告知问题严重,最后在川大华西医院血液科确诊为某型白血病。正在腿发软心里空荡荡的时候,医院特殊门诊记账的小妹告诉我,成都晚报已经停止缴纳我的医疗保险,叫我赶快去单位和社保局处理。

查询的结果是,成都市的职工医保应该连续缴费十五年,但是成都晚报社只给我缴了十二年,还有三年应该补缴或续缴。我的成都媒体就业工龄足够,因为当初成都晚报承诺认可并接续商务早报的报龄,我每月工资表上的“报龄津贴”可以佐证,超过十五年。



报社的职能部门说,已经汇报给了领导,要等领导指示。 

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还很煽情地说,您的事就是我的事,一定要给您办好。

我没有等来报社领导的指示,而是立即得到一张《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从此日起,报社与我切割了,没关系了,这就是他娘的鸟领导的态度!几天前斩钉截铁表示要帮我办好事情的人,再也不接我的电话。有一次在办公楼电梯口跟该部门办事的人打了照面,对方扭头就跑——没夸张,真的是跑!

我没有时间跟他们耗下去,根据规定,医保中断三个月要续上的话,需要再多缴五年。我只能自己去社保局,把缴费主体转移到个人,以后三年,社保每月从我个人的银行账户上扣缴。 

最后报社还是派了一个来挂职的副总亲切接见了我,以工会名义发给我一千元慰问金。我和这位新副总互相都不认识,他虚情假意地对我的退休表示欢送,我虚情假意地哼哼哈哈,知道跟他说任何事都没有鸟用。他们看来很“重视”我,在被“接见”的十来分钟里,报社的签约律师一直在场,面前茶几上摆了一大堆法规文件之类,大约是准备对付我的“无理诉求”吧。那位副总大约不知道,我除了曾经当过货真价实的大型国企工会主席之外,还在报社主持过至少六年政法新闻部门,真要跟我拿《劳动法》打嘴炮,在场的那个毛头小伙律师,只能被我轰得胯朝天。



有同仁建议我可以去社保局投诉或向仲裁委提起维权申请,已经有过多起员工走法律维权的路子,基本上都是报社败诉。这时候的我,已经没有兴趣和精力去为了总额一万元以内的诉求打官司,我想静静地过好尚且看得见花落花开的每一天。

医生说,我患的这个类型的白血病连病因都没有完全搞清楚,眼下没有对症的治疗手段,药物只有常规性的维持功能,所以我的生命没有预期。既然多少钱也换不回来一天、半天、甚至一个小时“活着”的感觉,我犯得着劳神费力搜集证据跟曾经的东家口水爆溅地对簿公堂么?赢了官司也是亏。

为了避免领导以后装逼,埋怨我为什么不去找他帮忙,我还给成都晚报社一把手领导写过一封电子邮件,提出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意见。六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回复。其间那个政治流氓,也是见了我扭头就跑。我依然一点不夸张地说,就是扭头就跑。 

退休后的第一年,报社在几个传统节日都要给包括我在内的“编制外”退休人员发一些慰问品,春节还请回去吃过一顿饭。慰问品和聚餐虽然不值多少钱,但人家总算把你的名字还记录在册吧。




过了一年的某一天,接到报社行政部门一个电话,说以后“编制外”的退休人员就不能享受慰问品和聚餐等福利了。电话里大约怕我没听明白,进而解释说:给“编制外”的人发东西没有列账的科目!

听到后面的解释,我觉得太欺负人了,拿我这个读过正规会计专业的当傻瓜,于是憋不住反问一句:“报社的经营收入,大部分都是编制外的员工挣回来的,你告诉我,入账是怎么做到的?”

我知道,对方只是奉命传话。 

我很清楚地看到,“阶级”和“阶级斗争”形式上看不到了,但是总有一种耳光会把追求“生而平等”的人打得泪流满面。  

“另册”依旧在,几度斜阳红。


前成都晚报新闻中心
政法新闻部主任
一度兼社会新闻部主任
编辑部成都新闻主编
广告部审稿员

2020·11·14


来源:曾颖眼中的世界

编辑:李佳怿

1178#
发表于 2020-11-17 19:4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报道性别暴力案件时,记者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公众人物的家暴、性骚扰纠纷或一些引发热议的相关社会事件,让“性别暴力”成为性别议题中的热搜型话题,越发频繁地见诸于报端。在权利意识觉醒、新媒体工具加持的传播“快时代”,媒体作为对此类事件的重要观察者,其报道的性别视角、新闻伦理及议程设置等,受到更大的挑战。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发布原《北京青年报》深度调查记者张倩所作的关于性别报道规范的方法论分享。作者认为,想做好性别暴力事件或案件的媒体介入,就必须谨记这三个关键词——绝缘体、倡导者、引路人。记住这三点,承担好自己的角色,记者的报道会更加有理有力有据。

绝缘体


这个部分我们要了解,做绝缘体,是做谁的绝缘体?为什么要绝缘?怎样才能绝缘?

做谁的绝缘体?

做绝缘体,是指做受害人和社会之间屏蔽“二次伤害”的绝缘体。

什么是“二次伤害”呢?

“二次伤害”是一个舶来语,最早源于国外的相关研究与论述。在美国国家司法系统中,提到间接伤害或者次生灾害的时候,对受害者的影响一般使用“secondary victimization”一词,它指紧接着的、继发的伤害,是相对于原生和直接伤害的对比关系,因此不能硬生生地理解为“第二次”伤害。

具体到对于涉性别暴力案件或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人应该先认定自己是保护者而非报道者,避免自己的报道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为什么要绝缘?

受害者家人、媒体、调查人员及其他人在言语上、态度上的不妥,都可能对受害人造成继续伤害。

家人的“二次伤害”主要表现为对受害人责任归因、恶语相向,以及各种厌恶、嫌弃、冷暴力对待。如果受害人是孩子,在没有社会化之前,是不知道所谓羞耻的。但因为家长的影响,TA忽然就觉得自己做错事了,不然不会挨打。这种伤害可能对TA的一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媒体“二次伤害”的主要表现为有意或无意地泄露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或者让受众通过传达的种种相关信息,可以推测和判定出受害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披露描述一些具体的受害细节,或者对受害人作出一些评判。


                                    

图片来源于原报告


所以,凡是有可能曝光被害人的身份信息的,或是涉及信息性描写细节的,媒体人在所有的程序中都应该保密。应由有经验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处理,相关采访和调查也应该选择在受害人的住所、或其他让TA们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场所进行。

怎样才能绝缘?

作为媒体人,该如何预防“二次伤害”?并在涉性别暴力案件或事件报道中做好绝缘体呢?对此有三大铁律:

1)不报道原则

性侵案件,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一定要记住“普通性侵案件不报道”的原则。但不报道原则并不意味着性侵案件一律不能报道,否则有些需要引发关注的焦点问题,谁来帮助发声?因此,当案件涉及以下情形时,可以考虑报道:

加害人的身份具有特殊性。比如,2016年的满洲里人大代表性侵案,2008年的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案,这些性侵案的加害人身份特殊,有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现象,所以需要社会舆论监督。

案件牵涉到的受害人是此前未得到关注的群体。比如,钦州性侵案就涉及到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通过报道典型个例来引起关注。

能够典型凸显某类社会现象,亟待引发社会关注的案件。比如说近几年,儿童成为了网络性侵害的捕捉目标,这样的新现象要报道。

因此,虽然实施细则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要知道,“不报道原则”不是绝对的。不过,报道的应该要是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案件,不要仅为流量而写,也不要因此而伤害到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

2)保护为第一要素


把自己先当作保护者,要掂量报道之后,对当事人是好是坏。一个能引起相当轰动的选题,如果各家媒体报道后,解决不了当事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反而因此让其陷入伤害中的话,希望媒体人要懂得舍弃,能够舍弃。


3)避免性侵害细节描述


涉性暴力案件的稿件采写,一定要跳脱过程及细节描述,避免用性侵害的情节吸引人眼球。因此行文的构架最好以探求事件本质、追求个案暴露的现象类问题成因入手。


如果媒体人没有专业化的积累,不掌握相关立法与司法的发展脉络,那么只有无知无畏的才敢去靠描写细节谋求流量。


                                    

图片来源:图虫Premium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媒体性别敏感指标》,它有四要素,第一就是保护遭受暴力者的隐私和尊严;第二是报道避免苛责受害人;第三是媒体需要提供救助渠道,介绍国内好的经验;第四,不要把性别暴力事件仅仅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剧,要提供相关社会问题的背景信息和统计数据加以支持。

目前业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涉性别暴力事件或案件的编采中,除了要给当事人化名以外,对于案发地,最多写到区县一级,最好是只到市一级,避免读者推断出受害者是谁。


倡导者


在做好绝缘体的基础上,媒体人要做倡导者。

的确,对于客观事件,记者应该客观呈现,不过在反映真相之外,对某些事件的进程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主观推动。例如让更多人理解“二次伤害”的存在。


前面已经介绍了“二次伤害”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报道时如何避免“二次伤害”。性别暴力案件有其特殊属性,广泛涉及受害者的隐私。所以,与其他刑事案件相比,涉性别暴力案件除了可能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具有普遍的高心理摧残率。“二次伤害”之所以让人无法接受,是因为“二次伤害”的加害者,大多本应该是为受害人“撑伞”,对受害人实施救济的。

“二次伤害”的后果非常严重,从微观伤害的角度看,受害者个体遭遇“二次伤害”后,致残致死的、失语的、疯癫的、丧失学习能力的、自暴自弃的、家庭解体的等等情况,都有现实例子。



图片来源:图虫Premium


所以,媒体人需要发挥传播者的本职作用,让“二次伤害”的概念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明白其危险性和注意事项。

采访性别暴力案件时,如果受害人经历了“二次伤害”,记者就可以在稿子里呈现,但是一定要拿到证据。做这些的目的是,能够在采访报道中予以实施检验、监督,关注关于限制“二次伤害”的方法在实践中有没有落实。

而目前,对于媒体和自媒体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还没有专门的规定处罚意见,参照的就是“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一些规定。


引路人


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做好性别暴力案件报道,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好保护者是前提。此外,一个好记者还要是个思想者,要思考案子为何发生,思考如何协助促进相关法规的完善,进而保护受害者。因此,好记者还应该是个引路者。

怎么样让你的案件报道成为一份好报道?你的作品要有前瞻性的东西去引领。前面说到,既然涉性别暴力案件一般情况下是以不报道为准则,那么最后被报道的事件和案件,一定是要足够有意义的。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通过自己的报道“领跑”。比如在性侵领域的报道,要做到一个标准是,我拿给律师、法学专家浏览后,TA们都会听,因为研究得深。

所以媒体人要有专业积累,不能满足自己只是记录者,还要做一个在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对于社会有用的引路人,这样的报道才有意义。



来源:全媒派张倩

编辑:李佳怿

1177#
发表于 2020-11-17 12:4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国总统VS美国媒体” 马克龙过招《纽约时报》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就其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态度和与美国媒体之间的误解和分歧接受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本·史密斯(Ben Smith)的专访。采访中,马克龙表示,“英美新闻界更愿意谴责法国的归化制度,而不是谴责那些实施一系列谋杀袭击的人”。

一个月前,巴黎近郊一所中学的教师塞缪尔·帕蒂(Samuel Paty)因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所刊登的先知穆罕默德漫画,以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后遭极端分子杀害。值得注意的是,在帕蒂被“斩首”不到一个月前,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男子袭击并打伤了两名正在抽烟的人,而地点就是《查理周刊》2015年遇袭的办公室外。20151月,因为《查理周刊》发表过讽刺默罕默德的漫画,恐怖分子袭击该周刊办公室,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这也开启了后来近两年中法国遭受系列恐怖袭击的序幕。

在帕蒂惨遭杀害的事件发生后,马克龙及法国政府决定针对“伊斯兰极端主义”采取措施,包括在意识形态上推行“共和爱国主义”,关闭了一些涉极端主义的清真寺和提出应在法国境内培养教务人员等措施。马克龙针对国内的发言也遭到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等穆斯林世界领导人的批评和利用。在媒介的传播和不少的断章取义下,他对所谓“极端伊斯兰主义”的表态招致不少伊斯兰世界成员的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批评马克龙及将世俗主义法律化的法国在处理伊斯兰教问题上还包括英美系的一些主流媒体。1115日,《纽约时报》刊登专栏作家本·史密斯(Ben Smith)的文章,记录了马克龙如何在一通电话中表达对美国媒体的不满。马克龙指出,英美新闻界更愿意谴责法国的归化制度,而不是谴责那些实施一系列谋杀袭击的人。他此前在接受阿拉伯世界的半岛电视台专访时强调,有报道说他支持穆罕默德的漫画,这些报道具有误导性且断章取义。他指出理解穆斯林对这些漫画的感受,但这不能给暴力袭击带来合法性。

马克龙告诉史密斯说,“五年前当法国遭到袭击时,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支持我们。”20151113日,巴黎的一座音乐厅、一座足球场和一个街区的夜生活地段同时遭到袭击,造成130人死亡。马克龙说,“在这种情况下,当我看到许多报纸,我认为这些报纸来自与我们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国家,来自一个作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天然产物的国家里撰稿,并将这种暴力合法化,说问题的核心是法国为种族主义和仇视伊斯兰教的国家,我则认为:本末倒置了。”

对于马克龙的这一表态,史密斯则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将暴力合法化这是对媒体最严重的指责之一,也是我们更习惯于从美国总统那里听到、忽略的东西。而当美国人被特朗普总统任期最后几天的幻觉可以理解地被分散注意力时,他们可能忽略了法国精英和英语媒体之间日益严重的冲突。”史密斯随后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一系列地辩论,并在文章最后写道,“而马克龙先生也有自己的政治背景:与暴发的冠状病毒、疲软的经济和对他的来自右派的政治威胁进行绝望的斗争。他也在脱离早期与特朗普总统进行和解的尝试,但没有成功。他与当选总统拜登在我们谈话的前一天通话。”

史密斯称,“我问他,他对美国媒体的抱怨本身是不是有点像特朗普高调攻击,为政治议程服务。”马克龙则回答说,只是希望他和他的国家被清楚地理解。“我的信息是:他说:‘如果你有任何关于法国的问题,请打电话给我。’”史密斯称,“顺便说一句,他从未接受过《纽约时报》巴黎分社的采访,这将是一个好的开始”。马克龙则拒绝被该报与特朗普进行比较。“我看你们的报纸,我是你们的读者之一。”他最后说。


来源:rfi


编辑:李佳怿

1176#
发表于 2020-11-17 11:0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评论员: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一江清水惠泽人民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11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自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刻阐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工作部署。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沿江省市有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克服重大洪涝灾害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冲击,为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作出重大部署。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次五中全会建议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特别是要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上中游地区转移。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强化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要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就一定能为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注入强劲动能,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编辑:李佳怿

1175#
发表于 2020-11-16 09:2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NN名记将特朗普执政对比纳粹水晶之夜 白宫发言人要求道歉



据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14日报道,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著名主持人克里斯汀·阿曼普(Christiane Amanpour)近日在节目中发表独白时,将特朗普总统过去4年执政与1938年德国纳粹主导的“水晶之夜”反犹恶行作对比,引发争议。据称,美国白宫发言人麦肯纳尼(Kayleigh McEnany1114日通过推特转发了节目视频,并要求阿曼普和CNN立即道歉。


CNN知名记者或主持人阿曼普星期四在节目的独白中说,“82年前的这个星期,水晶之夜发生了”。

她续称,“这是纳粹在向我们人类文明发出警告,导致了对整个(民族)身份的种族灭绝,在那座焚书的塔里,它导致了对事实、知识、历史和真理的攻击。在唐纳德-特朗普对这些同样的价值观进行了四年的现代攻击之后,拜登-哈里斯团队承诺回归规范,包括真相。”




节目中,阿曼普团队将纳粹打砸犹太人商店留下的惨状和焚书的记录画面配上了她的独白,片段最后当提到拜登时配上了后者与哈里斯庆祝胜选的画面。

对此,麦肯纳尼在推特上转发了该片段的视频并写道,“可悲!阿曼普和CNN他们必须立即为轻视大屠杀和数百万犹太人惨遭种族灭绝的行为道歉。”她说,“他们还必须为诽谤历史上最亲以色列的总统而道歉,因为他们自己也列出了一份反民主的政敌名单。”此前,CNN的一个节目中出现了一份尚未庆祝拜登当选美国总统的,国会共和党参议员的名单,并对他们加以批评。


特朗普支持者与反对者上街游行



星期六,成千上万的特朗普的支持者在首都华盛顿集会。集会在白宫附近一个广场举行,当地事件周六中午左右开始,参与者游行到联邦最高法院。集会有多个主题,包括“停止盗取选票”,及“令美国再次强大”等,都是不时出现在特朗普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参加者支持特朗普阵营指大选出现舞弊的说法,部分极右及白人主义团体据报有参与集会。此外,一些左翼团体,计划在华盛顿及其他城市游行,与特朗普的支持者打对台。


来源:腾讯新闻

编辑:冯梦玉

1174#
发表于 2020-11-14 14:40: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173#
发表于 2020-11-13 21:4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媒体人的反思:为何当初报道了斯诺登而获奖,却因拜登负面报道丢工作

这篇文章酝酿了很久,不是担心批评美国自由派媒体的压制大选新闻,是否站稳了立场,而是担心,有没有说清楚争议点。

对于传统媒体精英来说,争夺新闻议程设置很重要,突出报道什么主题,淡化什么议题,当然有媒体人自身立场考虑。但当美国社会进入特朗普社会撕裂式统治,社会左右观点日益极化,水火不容,媒体人身处其中,一是要紧跟社交媒体的热点,二是保持“政治正确”的立场,自顾不暇,也很难有独立的新闻议程。对于新闻原教旨主义者来说,譬如格林沃尔德,他一直很警惕科技巨头对于新闻议程的垄断作用,对于民主党与科技巨头的合谋不满,所以拜登丑闻事件,也算是“借题发挥”。当然,任何时候都需要“斗士”,提醒我们有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思考角度。


2020年美国大选,我们见证了落败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各种叫屈喊冤,尤其是在推特脸书以及美国主流媒体,被他一直攻击的“假新闻”审查、中断直播。但引发业界最大争议的,可能就是美国名记格伦· 格林沃尔德,公开抗议自己参与创办的独立媒体《拦截》,拒绝刊发撰写拜登丑闻的文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格林沃尔德说,“我参与创办的一家媒体机构,以我的名字和成就为基础,以保证编辑独立为目的,现在却以最过分的方式审查我——在选举前一周,审查领先的总统候选人。”
而以推特为例,自113日以来,特朗普个人账户,关于选票和选举计票的推文,因为与事实“不实”遭到了35次审查,包括被贴标签、过滤、屏蔽链接以及阻止用户跟帖评论。自2018531日以来,Twitter 对特朗普进行了审查,总共111次。

代表保守派立场的美国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Brent Bozell说,
”“媒体窃取了选举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选民被故意蒙在鼓里。在拜登儿子亨特涉外丑闻最严重的时候,媒体和大型科技公司竭尽全力掩盖事实。推特和脸书限制分享《纽约邮报》的报道,自由派媒体在报道中将其删除,或将其斥为俄罗斯的虚假信息。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特朗普自私,撒谎成性,每天恶意攻击“假新闻”,早就被美国媒体称为“历史上最邪恶的总统”,几乎所有媒体,包括向来不涉及政治的权威医学杂志,也破天荒以社论谴责特朗普,为拜登背书。

那么,美国媒体,还有推特脸书,应该怎样报道特朗普选情呢? 根据美国资深记者马特· 泰比(Matt Taibbi )的系列评论,我们回溯争论经过,对于我们理解美国媒体所处的困境,很有意义。



拜登儿子丑闻报道为何被封杀



当《纽约邮报》在选举日前两周报道了亨特·拜登的一批电子邮件。推特和脸书决定屏蔽《纽约邮报》的访问权限。一天后,面对强大的公众压力和共和党掌控参议院调查的威胁,推特公司软化态度,表示将改变其政策,今后将允许分享类似的内容,并在信息来源的标签贴上“内容不实”。

与此同时,美国主流媒体普遍的反应是,谴责《纽约邮报》对亨特·拜登的报道是危险,甚至可能是外国释放干预大选的错误信息。

《纽约时报》作家凯文· 鲁斯指出,自从2016年大选前两周,俄罗斯黑客和维基解密从希拉里竞选中窃取的电子邮件,引发公众对于外国干预大选的讨论之后,“立法者、研究人员和记者一直在向推特和脸书等公司施压,要求它们采取更多、更快的行动,防止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在它们的服务上传播。”

   

亲共和党的“美国媒体研究中心”指责主流媒体淡化拜登儿子丑闻   


当然,美国媒体都有立场倾向,当共和党保守派声讨《纽约时报》、CNN等左派媒体淡化拜登儿子的丑闻之时,默多克旗下的右翼媒体福克斯新闻,在报道有关特朗普和共和党负面信息,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唯一差别可能是,福克斯新闻不像民主党左派那样,能拥有主流大众媒体、执法部门和科技平台之间合作关系那样广泛。虽然,无论2016年的希拉里邮件门,还是2020年拜登邮件门,当事人都没有否认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但封杀《纽约邮报》报道的举措,无疑也给外界传播一个信号:美国专业媒体人,要放弃传统媒体的真实/不真实标准,转而进行另一项涉及其他更具政治性的问题测试,比如来源和编辑意图。

凭借斯诺登棱镜门报道而曾得美国普利策奖,格林沃尔德炮轰同行,批评美国记者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保护乔· 拜登... ... 与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合作,不是为了操纵我们的敌人或外国政府,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操纵美国人民。”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年,”他声称,“而且短期内没有停止的迹象。”

因为报道斯诺登棱镜事件,领教过在奥巴马时代的强大执法系统,在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里,格林沃尔德可能是美国媒体界为数不多敢言者,公开批评民主党联手科技巨头压制不同声音。



美国名记格林沃尔德,正是因为他“反体制”个性,当初才被斯诺登相中,成为爆料人


格林沃尔德还指责媒体“允许中央情报局... ... 通过匿名声称俄罗斯人是故事背后的幕后黑手来为拜登的竞选活动打掩护,操纵我们的政治... ... 即使俄罗斯人是故事背后的幕后黑手,为什么这就减轻了记者评估亨特电子邮件真实性,和调查拜登是否参与不当行为的责任呢?

实事求是地说,拜登儿子亨特涉嫌权钱利益输送的丑闻,美国媒体在拜登正式获得民主党内提名之时,已经讨论过一回。这一次,特朗普竞选阵营通过《纽约邮报》放料,而同为默多克旗下的权威右翼大报《华尔街日报》虽有调查,但认为没有实质硬料,而不愿意跟进报道。

不过,在过去几个星期里,很多美国记者在新闻编辑室里经历着挣扎,那就是在大选报道中避开某些主题。大部分记者对特朗普都抱有相当深的个人敌意,认为特朗普当选,可能真的会把美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与此同时,依然不少记者们认为,必须发表有利于民主党和拜登竞选的报道,这种压力太大,似乎没有商榷余地,这让他们感到愤怒。

作为一家追求“独立自主”媒体联合创始人格林沃尔德,却遭遇自己机构的封杀遭遇,多少也反映了美国媒体人,面对日渐撕裂社会的困惑。  



保持种族主义的“正确”立场很重要



过去四年,特朗普每天作为总统,各种突破下限的言论攻击,只是灾难的一部分。社会被撕裂的代价,那就是美国媒体人也很挣扎。对他们来说,在震撼全球的疫情之外,国家遭遇空前的治理危机,还有渗透到灵魂拷问的种族正义问题。

自三四月份以来,美国人对新冠疫情流行病已经感到恐惧,而到了六月,因为黑人乔治· 弗洛伊德之死,发展到到警察殴打和残酷对待抗议者的无数场景。

面对警察暴力,在自称是自由主义者的人群中,也在发生一场“认知革命”。虽然多年来很多人小心翼翼地回避,但由于一种赎罪的“政治正确”,取代关于宽容、自由探究甚至种族和谐的传统自由主义信仰,以至于干脆回避种族正义的一切辩论,直接转向羞辱、威胁和恐吓。

一系列的争议震惊了媒体。包括《拦截》、Vox、《费城问询报》的多家媒体记者编辑,受到外界压力,被要求解雇或谴责那些在政治表态“有问题”的编辑或社交媒体被曝光的同事。

也许最令人不安的故事,发生在《拦截》媒体的作者李方(音译,Lee Fang 身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调查报道记者中,李方在竞选资金领域的调查报道很有影响,包括对保守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处以创纪录的罚款。

然而李方发现自己在网上被谴责为种族主义者,然后被带到编辑部人力资源部质询。原来,在六月“黑人命也是命”的街头抗议期间,他在推特上发布了对一位名叫马克斯的非洲裔美国人的采访。这位非洲裔美国人说,他两个表兄弟在自小长大的东奥克兰社区被谋杀。马克斯说,他的姑姑无法接受那些杀戮,他问道:
我总是在问,为什么一个黑人的生命只有在一个白人杀害的时候才重要?如果一个白人今晚杀了我,这将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但如果一个黑人杀了我,这可能甚至不会被提起... ... 我只是想把搞清楚为什么。
很快,李方的同事阿克拉· 莱西(Akela Lacy)在推特写道,“烦透了,即使一再被要求不要继续煽动黑人对黑人犯罪的说法,我还是不断被要求解释我的同事@lhfang说法。这不是我和他之间的问题,而是制度上的种族主义,以及用言论自由来表达对黑人的反对。我他妈的太累了。”她接着说,“别再搞种族歧视了,李。”



这条推文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点赞和回复,内容如下: “李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但现在这个时刻,只会让他的反黑情绪更加明显”,以及“李方喷出的种族主义屁话,一定是活够了。”很多李方的同事几乎都是白人,还有《纽约时报》和 MSNBC 等其他主要新闻机构的记者,以及政治活动人士(一位前伊莉莎白·华伦工作人员在推特上写道: “抓住他! )都发推,认为点赞和支持李方,就是种族主义者。虽然他在编辑部内部有支持者,但他的同事中没有人愿意公开为他辩护。

像许多记者一样,李方总是认为刨根问底,穷尽角度的提问,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他批评中左翼、左翼和“显然是右翼”的政治人物,他过去也因为报道,引发了严重的威胁。但没有一次经历引发同事炮轰那么可怕,他形容这些批评“刺耳”、“极度孤立”,而且“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是空前的”。

为了挽救自己的职业生涯,李方不得不为“对他人的生活经历漠不关心”而公开道歉。根据他的一个朋友的说法,他被告知,能否继续《拦截》媒体工作,取决于他能否避免继续让同事不安的评论。莱西也公开感谢方的声明,并表示愿意进行谈话; 不幸的是,《拦截》编辑部一大群同事加入最初的指控,却没有类似声明。



真正的问题争论,是否要看合适语境?


尽管李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描述为“稳固的中产阶级”,但他成长于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在公立学校就读,成为班上为数不多的非黑人美国人。少年时期,他目睹了一名年轻男子在家外被警察杀害,但警察从未被起诉,他还在一个被贩卖妇女收容所做志愿者,见证两名女性被杀害。如果说李方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美国媒体行业的编辑记者,大都是在富裕的中产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可能会把个人感兴趣的话题,形而上理想化了。





在那些让他惹来麻烦的推文中,李方质疑抗议者为何攻击那些移民拥有的企业,认为“这些企业与警察执法暴力毫无关系”。他还就马丁·路德·金对暴力抗议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李方的观点是路德·金不支持暴力抗议; 莱西的回答是,“你知道他们杀了马丁·路德·金,那也太正确了”)。在暴力抗议是否合法合情理的这些问题上,自称为自由主义者的人,甚至自称为左派的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事实证明,李方还有先见之明的评论说,许多记者“害怕公开挑战,围绕骚乱的左翼传统观点”,那就是要永远“站在弱者一边”。

莱西说,她从未打算让李方“被解雇、‘取消’或者遭到诋毁”,但她似乎对有关这个话题的问题感到恼火。她说,这些问题暗示,“人们更担心的是点名种族主义,而不是让它继续存在。”

黑人受访者马克斯自己也震惊地发现,他自己的一席话,被记者李方引用后,在推特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不敢相信,他们因为我说的话,要抢走这个家伙的工作,”他回忆道。“这不是李方的观点。这是我的观点。”

在电话中,马克斯谈到了,他认为黑人必须公开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的责任,“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最多的暴力。”他说自己受到了弗洛伊德事件的影响,但也受到了退休的非裔美国警察队长戴维· 多恩(David Dorn)的影响。多恩最近在圣路易斯的抗议活动中被枪杀。

“如果暴力悲剧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必须被说出来,”马克斯说。

马克斯描述了一些讨论,其中有人向他争辩说,现在提出这些暴力事件,对于抗议活动中要声讨的目标没有帮助。他理解这种观点。他只是不同意。
“他们说,必须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来讨论这个问题,”他表示。“但我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现在就想说出来。”他停顿了一下。“我们接受了这种说法,但我们没有包容它,而是变得排外。为什么?





自从特朗普在2016年参选,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以来,美国媒体就有冲动,要保护听众过滤那些被认为在政治上令人不安的观点,即便事实已经显现出来有蹊跷。


记者们被迫站边,做支持抗议的报道



2016年大选后,《纽约客》刊登了一篇关于格伦· 格林沃尔德质疑俄罗斯干预大选的文章,引用了一位《国家》编辑琼· 沃尔什的话,她曾在《沙龙》杂志编辑过格林沃尔德的报道。她表示,格林沃尔德否认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源于他对民主党的“轻视”,部分原因是民主党与华尔街关系密切,但也因为民主党“女性和有色人种更有优势”,言下之意,过于追求“政治正确”。

这里传达的信息很明确: 即使像格林沃尔德那样获得了普利策奖和业界认可,记者也可能因偏离了被认可的说法,而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即使是在与种族无关的问题上。《纽约客》的文章还暗示,格林沃尔德在俄罗斯干预问题上的不妥协态度是病态的,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

所有这些事件,向担心保不住饭碗的每一个记者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不遵守某些编辑规则可能会导致失业。另外,可能还要面对一场公开的行业羞辱运动,随时可能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

这些紧张关系导致了记者报道中令人惊讶的矛盾。尽管在“黑人命也是命”抗议中,发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警察凶残行为。但在一些社区,抢劫是如此严重,以至于人们无法去银行兑现支票,没有药房来配药; 企业主被洗劫一空 ; 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汽车经销商在一个晚上看到74辆汽车被偷。这不是整个故事,但是暴力、纵火和骚乱确实发生了。




然而,由于不表示支持抗议行动是“政治不正确”,记者们已经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们看到的新闻标题,以前只能在洋葱网上看到,例如,“27名警察在伦敦大规模和平的反种族主义抗议中受伤。”



当公众表演式忏悔走向极端



即使是那些试图跟上抗议目标的人,也会发现自己一旦无法遵循某种不断演变的信条,就会遭到谴责。

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长雅各布· 弗雷主张警察改革,并试图表现出与他所在城市的抗议者团结一致,但在他拒绝承诺撤销对警察的预算后,他被大声叫喊。抗议者高喊“滚出去! ”并冲他喊道: “耻辱!”。弗雷的“耻辱”,只是因为他拒绝“撤销警察预算”立场,而据调查,65% 的美国人反对撤销预算,其中包括62% 的民主党人,只有15% 的人支持,只有33% 的非洲裔美国人支持。

每过一天,都会看到更多的场景,当公众表演式忏悔走向极端,让人想起更接近邪教的宗教,而不是政治。

弗洛伊德家乡休斯顿的白人抗议者跪在地上,向黑人居民祈求“因为多年来的种族主义……请求宽恕”是一回事,但我们如何看待北卡罗来纳州卡里的白人警察跪在地上给黑人牧师洗脚呢?众议院议长南希· 佩洛西和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 舒默穿着“非洲肯特布围巾”集体下跪的场景呢?



民主党人的下跪,被右派视为“作秀”


这里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对警察暴力执法,甚至种族主义的失望: 这些都是狂欢的、准宗教的,最重要的是,非常奇怪的场景,媒体都无法对此感到惊讶。媒体本职是愿意问尖锐问题,但记者们已经怕问,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CNN新闻网上,明尼阿波利斯市议会主席丽莎· 本德被问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关于一个如果废除警察,可能面临什么困境: “如果在半夜,我的家被闯入怎么办?我该给谁打电话?

当身为白人的本德回答说: “我知道这是从一个(白人)特权的立场说话。”特权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应该让某人闯入自己的家,或者一个人不应该问这个假设的问题?(我真的很困惑)。在任何其他情况下,媒体人都会猛烈抨击一个挑衅性的回应,以挖掘其含义,但是越来越多的词语和话题,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被认为太危险,不宜讨论。

在过去的四年中,美国媒体已经演变成一连串的道德狂热。

公众被告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情,会持续几天,或者几周,然而相关议题突然被抛弃和遗忘,但战争般的危机动员基调仍然存在: 从前FBI局长科米突然被特朗普解雇,到“通俄门”穆勒报告的神化,到大法官卡瓦诺的提名,到对情报“告密者”的民主威胁,那些冗长的乌克兰门听证会(在冠状病毒病例日增过万时) 等等。

从这些事件中得知,只要政治目标是正确的,媒体就可以随意歪曲事实。发表已经名誉扫地的“通俄门”斯蒂尔档案是可以的,因为特朗普是个人渣。微软全国广播公司可以让艳星斯托米·丹尼尔斯的律师迈克·阿伟纳蒂在电视直播中播放轮奸指控,而不经过审查,因为谁关心被任命的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诺?只不过,正是因为美国媒体连篇累牍播放这个疯狂的指控,最终说服摇摆不定的缅因州参议员苏珊·柯林斯投出了支持卡瓦诺大法官任命的关键票,因为她意识到反对卡瓦诺任命的运动,已经成了一个政治刺杀任务(她强调,这个指控说明,“为什么无罪推定原则是如此重要”)。换句话说,那些急于阻止任命卡瓦纳夫的记者,最终却因为过于热心,而助长了这一切荒诞不经故事的发生。



Metoo运动后,卡瓦诺大法官任命遭遇的性侵指控,尤其受关注


在经历了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之后,没有媒体呼吁进行自我反省,没有人质疑,在全国大规模上街抗议的几周之后,冠状病毒案例会不会激增,或者,万一特朗普连任成功后,民主党会不会被描绘成,他们支持“希望废除警察”的暴力抗议。

新闻界的传统观点从来不是建立在某种人为的、数学上的“平衡”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民主党人每写五段,共和党人就写五段。相反,理想的情况是,记者展示了所能看到的一切,好的和坏的,丑陋的和不好的,相信信息更灵通的公众,会做出更好的决定。这种对媒体的看法强调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对读者判断的信任,将是通往积极社会变革的途径。

尽管美国媒体有过不光彩的失败,但记者们也曾经挺起腰杆子。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甚至不喜欢的消息来源而坐牢,一旦编辑要求,他们毫不犹豫地飞往战区或灾区。为了争取他们相信的故事(比如水门事件)而蔑视同事的反对,曾经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今天,可能记者都惦记着自己一份薪水,不会为李方这样的同事挺身而出。勇敢说真话的美国媒体人,乐于对真人秀总统挥舞着拳头,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会诚实地谈论,在自己的新闻编辑室里弥漫的“政治正确”恐惧。人们依靠记者们告诉他们,记者的所见所闻,而不是记者个人所想所感的。如果记者们都害怕去说出真相,媒体存在又有什么用呢?

——可惜,在美国这样因为特朗普而遭受严重撕裂的社会,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视对方为“敌人”。说出真相的人,不管是记者还是任何人,都很容易被真相的沉重代价所压倒。


参考文章:https://taibbi.substack.com/p/the-news-media-is-destroying-itself
https://www.newsbusters.org/blogs/nb/rich-noyes/2020/10/27/never-more-biased-tv-blasts-trump-92-negative-coverage-66-positive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知与常识


编辑:冯梦玉

1172#
发表于 2020-11-11 23:5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专家担心当前人工智能道德准则制定工作恐将徒劳无功


近期,MIT技术评论网站发表专家文章,探讨人工智能道德准则问题,指出各大国际组织和企业都在竞相制定全球人工智能(AI)道德准则,各种宣言、声明和建议遍布网络。然而,如果在制定准则时没有考虑到AI应用的文化和地域背景,这些努力将会徒劳无功。


事实一再证明,AI系统造成的问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边缘化的群体,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能从中获益。全球现有数十项AI道德准则,目的是让这项技术惠泽全民,避免造成伤害。一般来说,这些指南和准则是对开发者、出资者和监管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例如,建议开展例行的内部审计,或要求保护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等。


我们相信,这些团体无一不是用心良苦,工作意义非凡。AI界的确应该在全球范围对合乎道德的AI形成统一定义和概念。但是,如果没有地域区分,这将变成全球统一的AI道德愿景,仅体现了世界上少数地域(尤其是北美和西北欧地区)人们的看法。


这项工作艰难曲折。“公平”、“隐私”和 “偏见 ”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的含义。人们根据自己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现实,也对这些概念抱有不同期望。AI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也因地域差异而有所区别。


如果制定全球AI道德准则的组织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则最好的情况是出台对全球各地都毫无意义的标准。而最坏的情况下,这些残缺标准将导致更多的AI系统和工具延续现有偏见,忽视当地的文化背景。例如,2018年,Facebook因对在缅甸散播的不当消息响应不及时,最终导致了侵犯人权行为。为此,Facebook专门进行了付费评估。结果发现,造成疏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Facebook的社区准则和内容适度性政策并未考虑缅甸的政治和社会现状。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不当使用,专门为AI系统和工具制定道德准则的公司需要让世界各地的用户充分参与,从而帮助制定管理这些系统的适当标准。他们还必须清楚如何在不同场景中运用这些政策。


尽管存在风险,但一些国际组织委任的许多人工智能咨询委员会、专家小组和理事会仍然明显缺乏地域多样性。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儿童的AI项目的专家咨询小组中就没有来自中东、非洲和亚洲地区的代表,而恰恰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儿童和年轻人。


很遗憾,就目前来看,整个AI道德领域都存在语言、思想、理论和挑战方面的局限,主要偏重北美、西欧和东亚等少数地区,这存在着严重风险。


这种地域多样性的缺乏恰恰体现了目前AI研究的集中态势:在2018年AI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中,有86%的论文的作者来自东亚、北美或欧洲地区。而在这些地区发表的AI论文所列出的参考文献里,只有不到10%来自其他地区的论文。除此之外,专利也高度集中:2018年发表的人工智能专利中,51%的专利来自于北美。


我们在制定AI道德准则的过程中,如果任由缺乏地域多样性的问题误导工作,最终结果将弊大于利。如果我们不谨慎对待,可能会将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偏差带进准则,扭曲未来几代人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开始重视来自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南营”)和历史上被边缘化团体的声音。


技术进步往往让西方国家受益,从而进一步加剧其他地区的经济不平等、政治压迫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要避免重蹈覆辙,最好要在制定AI道德准则时考虑非西方国家。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来自代表性不足的地区的专家和领导人可以加入这种咨询小组。然而,许多国际组织似乎并没有极力争取这部分力量。例如,新成立的全球人工智能道德联盟(Global AI Ethics Consortium)的创始成员中就没有代表中东、非洲或拉丁美洲的学术机构或研究中心的成员。这种缺失是殖民模式重演的一个鲜明例子。


如果要建立道德、安全且包容的AI系统,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洗礼”,我们首先必须与那些曾经被上述因素所伤的人们建立信任关系。而第一步就需要让他们切实参与其中。


蒙特利尔AI道德研究所(Montreal AI Ethics Institute)试图另辟蹊径。其举办了数字AI道德见面会,任何具备互联网连接或电话的人都可以参与此次公开讨论。这些活动让不同人群能够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诸如AI合作伙伴(Partnership on AI)之类的团体,更加清楚地意识到AI缺乏地域多样性,因此建议修改签证法,并提出一些便于研究人员出差交流工作的政策。Maskhane是一个汇集非洲自然语言处理人员的草根组织,致力于对忽视非主流语言的机器翻译工作进行改善。


一些国际组试图在AI讨论中积极吸纳更多不同观点,这种情况令人鼓舞。我们必须记住,任何关于AI道德的讨论都要重点考虑地域和文化差异性。如果错失无权利或影响力人群的观点,负责任的AI规范也会成为一纸空谈。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一代信息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作者:张娟
编辑:冯梦玉

1171#
发表于 2020-11-11 23:33: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