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31#
发表于 2025-2-25 16:44: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梦瑶


1132#
发表于 2025-3-4 16:3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抗震救灾记者口述:人性的光辉
2009051018:0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10日电 题:记者口述:人性的光辉
  新华社记者吴炜玲 郭磊
  【解说】谭千秋、张米亚、杜正香、瞿万容、钱富波、向倩、何智霞……这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他们走了,但是他们身下的学生得救了。他们离去时都是同一个姿势:俯身向下,双臂紧紧护着学生,身体像展翅欲飞的雄鹰。那一刻,没有照片,但人民教师的耀眼光芒,却在千千万万人心中定格。
  【同期】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说起这张照片,它的背后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我们刚刚抵达东汽中学的时候,看到几个人抬着一个学生到处找救护车。我们就对这个学生进行了采访,对这个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采访。这个学生叫刘红丽。她的舅舅告诉我们说,刘红丽的老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扑在离他最近的四个学生身上,用他的身体为这四个学生赢得了一线生的希望。而这位老师在地震中遇难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在东汽中学的操场上,我们竟然找到了这位好人——只是此时谭千秋老师已静静地躺在一块白布的下面。他的身边是伤心欲绝的妻子张关蓉。她一边给谭老师擦拭身体,一边嘴里念叨着:怎么昨天晚上还是软的,今天就硬了。我们都是含泪进行采访和拍摄。如果我们把这场地震比作突然降临的黑幕,那我觉得谭老师的故事就是撕开这道黑幕的第一道阳光。
  【解说】我们的爱是你的翅膀,给你穿越风雨的力量;你的幸福是我们的愿望,一起打造一个属于你的天堂……”老师们用不死的灵魂,托起了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没有五线曲谱,一首首拼命救命的英雄壮歌在人们的心中传唱。42岁的卧龙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王刚,为抢救一名女记者不幸被直升飞机尾部的螺旋桨击中英勇牺牲,而他的最后一个任务,是为灾民带出了60张平安纸条。没有那一刻的照片,但是人民警察的忠诚和奉献却永远定格在千千万万的人们心中。
  【同期】新华社记者李刚
  你只有这么冲过去,你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那个小姑娘推开。可能在这一刻王刚也意识到了死亡离他很近。因为他冲的速度太快,本来直升机的尾翼就离头很近,但是在奔跑的过程中,人会增高,那一刻我就觉得人在要牺牲自己的时候,可能是一种瞬间的决定。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只想到了那个小姑娘的安全。
  【解说】有一种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一种情,感天动地,润物无声。
  汶川不会忘记这样的声音--让我再救一个吧!这是一位战士余震中冒死要冲进危楼救人时的哭喊;下边还有人吗?那是在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的废墟上,救援人员发出的声声呼唤。
  历史不会忘记这样的画面--一个个在塌楼中艰难接近生命的身影,一双双托举担架送伤员上车的大手,一张张疲惫至极酣睡在乱石中的憔悴容颜。
  【同期】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在映秀,我遇到了这样一名小战士。他当时在转运两个灾区的儿童,但是直升机卷起的巨大的风沙,扑面而来,打到人的身上非常痛。这位小战士就把这两个小孩紧紧地抱在怀里。而他背过身去,用自己那道还不是很宽阔、很健壮的脊梁,为两个儿童挡住直升机卷起的风沙。
  【解说】王建华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敬业的同行、救人的老师、废墟之上的救援人员、士兵、志愿者……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一种人性的光芒,那是人对人的关怀,一种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呈现的勇气和力量。
  这种光芒通过记者照片传递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同期】新华社记者陈燮
  2008516日,我来到绵竹采访。我一个人开着车,顺着沿山公路,想了解一下整个绵竹的沿山农村震后的一些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看见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好心的人们给当地的灾民送来水、饼干、面包,送来各种各样的需要的物资。同时当地的灾民也有很多人拿着写满各种各样感恩的语言的这种标语,在路边向着这些好心的人们致谢。在这个过程中,我看见一个充满沧桑的老人,她手中拿着一个字。
  【解说】一个字,是老人无法言说的感动,一句你们辛苦了,是孩子们刹那间的成长。感动,在汶川的废墟上,在中国的大地上流淌。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但是在此刻却显现出了耀眼的光芒。
灾难就像一面镜子,显现了人的脆弱,但同时也映照出了人的温情和坚韧,这些都是人最真实和最本能的情愫。而这种情愫迸发出的是含泪的微笑、感恩的眼神、活下去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晨雅

1133#
发表于 2025-3-28 22:31: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微信图片分享
编辑:张家乐
1134#
发表于 2025-3-29 20:54: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缅甸强震已致曼德勒地区694人死亡、1670人受伤

3月28日,受灾民众在缅甸内比都接受救治
新华社

截至目前,缅甸强震已导致曼德勒地区694人死亡,1670人受伤。伤亡数字仍可能持续上升。


来源:网易新闻

编辑:张家乐

1135#
发表于 2025-3-30 21:1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放弃考编,记者急奔地震灾区

北京时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曼德勒突发7.9级强震。震后18小时,第一支云南救援医疗队火速抵达缅甸灾区。本要参加编制考试的云南日报澜湄国传、云新闻缅语记者张莹琳,毅然放弃机会奔赴震区,进行现场报道。
张莹琳应邀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这两天采访报道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放弃考编,记者急奔地震灾区
本文作者:张莹琳


(一)
“地震了!”北京时间3月28日14时20分,正在云南昆明办公的我感到一阵明显晃动。手机弹窗显示震源在缅甸,我心一紧,立即联系在缅甸的同事——《吉祥》杂志曼德勒报道员巴乌、《吉祥》杂志仰光分社记者佐耶昂。
情况不妙!通讯中断。焦急等待10多分钟后,微信终于传来回应。我陆续收到了他们从灾区发回的图片和视频:坍塌的房屋、损毁的汽车、断裂的桥梁,就连历史建筑也未能幸免,居民家中更是一片狼藉……
24分钟后,我收到了前方发回的缅甸灾情实况,随即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缅甸语账号,发布了第一条缅甸语图文快讯。
前方持续发回视频和照片,云南日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迅速响应。利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4000多公里边境线区位优势以及33年深耕周边国际传播的经验,我们第一时间整合信息,实时更新灾情动态。
5小时后,“澜湄国传”视频号、社交媒体多语种账号以及“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发稿7个语种30多条报道。

(二)
6小时15分钟后,办公室灯火通明,我在电脑前忙碌着。“叮铃铃……”电话响了,在怒江出差的部门负责人告诉我:“接到云南省委宣传部指令,部门做好派记者赴缅报道的准备,但不考虑你”“你明天还要去参加准备已久的入编考试(云南日报报业集团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人员考试)”……
电话那头没有给我说话的机会,但我心里已经做好了去缅甸的准备:我在缅甸驻站2年多,去年6月刚去过缅甸,我在缅甸语《吉祥》杂志工作8年……
此后的30分钟里,我的电话不断。家人、同事、朋友都在问我:“会去缅甸吗?”他们的话语里满是担心。
已经休假飞抵河南旅行的视频记者字剑飞打来电话:“你去考试,我去缅甸。”“我能买到明天最早的一班飞机,明早9时可以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不出机场就能直接飞缅甸。”“我去年和你一起去过缅甸,我也有经验。”
几分钟后,来自怒江的电话又响了:“赴缅采访记者最快凌晨2时出发,最晚凌晨5时出发,莹琳你的想法是什么?”
我一秒钟都没有犹豫,脱口而出:“我去,不用担心,我会完成好任务,也会照顾好自己。”
电话那头沉默了,十多秒后才有声音。部门负责人说:“在缅甸抗震救灾的困难和危险是巨大的,另外,你放弃考试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莹琳,你再想想吧!”
“不用想了,疫情防控期间,我曾到一线工作1个多月。我行,别担心。”我坚定地回答。
放下电话,我没有和小伙伴多言,赶紧回家收拾行李。
22时整,我接到电话:“请立即携带行李前往云南省外办办理出国手续,随后直接去机场,随中国云南首支救援医疗队前往缅甸。”
“我觉得你很优秀,具有应变能力,遇事沉着冷静。”“加油,顺利凯旋!”“嘱小张,在现场主攻一下新闻照片、现场感故事性强的短视频;尽可能以第一视角进行报道;另嘱其注意安全。”“中国好记者莹琳,安全第一。”我的手机里消息不断,没有时间一一回复。
“团结温暖,努力干事”的部门名片,在我脑海飘过。
这一夜,我辗转在家、省外办、机场之间。与此同时,在各级领导的统筹指挥下,部门迅速调整工作流程:全员24小时待命,所有平台协同作战。《73年以来遇到最严重的一次》《曼德勒、内比都等机场航班取消》《仰光情况怎么样》等独家报道持续推送……
震后12小时40分钟,出发时间、抵达地点不断变更。“内比都飞不了,改飞仰光。”我在国传中心采编群里发了最新的消息,后方同事们积极回复我。此刻,我不是孤军奋战——这个温暖的团队,正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前行力量。


(三)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候机大厅,救灾帐篷、医疗箱等物资堆放整齐。救援队员身着统一制服,身姿挺拔,搬运物资的身影坚毅有力。我穿梭其中,努力记录下每个细节。
凌晨5时38分,震后15小时18分。在机场候机间隙,我抓紧完成了第一条现场出镜报道,后方的同事开始接力剪辑视频素材。
“注意安全,愿平安。”
凌晨6时许,我们起飞了。
震后18小时,我们安全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
一脚踏上缅甸的土地,热浪袭来,整夜没有合眼的我,瞬间清醒:“我的胞波(缅人对汉人的专称,意为同胞兄弟)亲人们,我来了!”
天空弥漫着凝重、悲伤的气息,机场地面没有严重受损。来不及多想,37人全部投入到救援物资的搬运工作中,缅甸仰光国际机场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的救援队服,纷纷双手合十致意,随后默默加入搬运队伍。
当地通讯信号时断时续。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缅甸MRTV的同行记者,借助他的信号,我赶紧将现场视频素材传回后方。刚发完素材,微信就弹出消息提醒——我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采访的视频已被后方团队快速剪辑并发布。
眼看通讯即将中断,我争分夺秒拍摄了救援队落地缅甸仰光国际机场的素材并传回后方。
我把《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赶赴缅甸》视频中的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这是跨越山海的生命救援,缅甸胞波别怕,中国朋友们正在赶来。”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1136#
发表于 2025-4-19 22:1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三名新京报记者,在缅甸震区拍了上万张图片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距震中17.2公里的曼德勒是缅甸人口第二多省份,也是该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无数建筑物倒塌、多次余震、次生灾害发生,多地救援力量深入震区展开救援。新京报记者陶冉、闫沫琛、丛之翔前后3批次前往灾区,将最新情况传回。

50个瞬间,震后曼德勒 灾难
曼德勒多个地区遭到毁灭性破坏,顷刻间,居民变得一无所有。他们靠坐在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旁;他们时不时回到原来是家的废墟上,再看一眼;他们声泪俱下,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房子是如何倒塌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两个灾民站在废墟里,寻找还能使用的物品。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站在废墟里。他们地震时什么都没拿出来,回到家后,这里已遭遇了一场大火,所有的东西都没了。
新京报记者 陶冉

4月11日,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地区,一只狗在水中降温,这里地震后又经历了火灾。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灾民坐在仅剩的一间屋子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9日下午,曼德勒市阿马拉布拉区Joao xia村,一名村民讲述,自己的摩托压在被震垮的房子下面。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9日下午,曼德勒市阿马拉布拉区Joao xia村一受灾民居中的厨房。满地建筑碎块上,放着燃烧的炭,一侧放着调味料,一侧挂着锅。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9日下午,曼德勒市阿马拉布拉区Joao xia村,一张手绘图画在倒塌的建筑废墟中显露一角。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月31日,被震毁的Win Star酒店,有住户反映,酒店最上2层为后来加建的钢结构板房。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救援
多支中国救援队伍前往震区开展救援工作。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曼德勒40度高温,他们在天空公寓救出了被困120小时的孕妇;他们拿着生命探测仪走过每一片废墟。

3月29日,夜幕降临,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坍塌的废墟前,救援队员们不分昼夜,竭尽全力在废墟中搜寻和营救被困者。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3日,曼德勒,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抵达重点搜救点位,准备展开救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3日,曼德勒,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35、75、76号重点搜救点位展开地毯式排查。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6日,倒塌的Sky Villa公寓,救援人员被吊车吊高,查看A栋各楼层情况。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月30日,缅甸曼德勒帕拉宫酒店的废墟前,蓝天救援队的救援人员正在仔细评估现场情况,研究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破拆救援。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3月30日夜间,救援人员在Sky Villa一侧开展救援。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月29日,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坍塌的废墟前,漆黑的夜晚,经过多方救援力量的紧密协作,一名被困孕妇终于成功被救出。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废墟的现场,中国香港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队伍以及建筑工人共同商讨救援方案。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废墟的现场,在经过艰苦的破拆工作后,救援人员不幸发现了遇难者。当地医疗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迅速上前处理遗体。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废墟的现场,傍晚的余晖下,中国救援队伍正在准备生命探测仪,计划对废墟下可能的生还者进行精确搜索。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1日,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地区,救援队员在被地震和火灾损毁的村庄消杀。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8日,曼德勒,40度高温,中国培训的消杀人员完成消杀工作后,汗水大滴大滴地流下来。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安置

目前,中国政府已向缅甸提供了六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多支救援力量协助当地救援队搭起帐篷,建立安置点,为他们送上家庭赈济包。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村民们等待发放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一位小灾民抱着家里的婴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村民排队领取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受灾群众等待发放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村民领取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援助的赈济家庭包和毛巾被等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玛哈昂梅安置点,受灾群众排队领取午餐。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曼德勒玛哈昂梅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内的受灾民众领取午餐。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6日,巴图体育馆安置点,小朋友入住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援建的帐篷后,在安置点玩耍。不远处是一座因地震而倾斜的建筑。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曼德勒的生活还有“明天”

小朋友守着病床上的父母;逃出来的人到处张贴启事,以求亲人的再现;当掉黄金,为了救家人一命;一个村子的家庭都居住在街边搭起的临时帐篷里。无论怎样,城市在恢复,曼德勒的生活还在继续。


3月30日,曾经矗立的曼德勒帕拉宫酒店,如今只剩下三层废墟,周围充满了废墟和瓦砾。经过猛烈的坍塌,酒店的楼层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残骸散落一地,现场满是难以想象的破坏。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4日,曼德勒综合医院,一位少年正守护着病床上的患者。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多支中国救援力量在缅甸曼德勒开展医疗巡诊。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6日,倒塌的Sky Villa公寓附近寺庙的树上,张贴着家属寻找失联亲友的告示。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8日下午,曼德勒市最大的黄金店铺中,不断有人来典当黄金。卖金子的人着急用钱,要么是家中受损,要么是亲友受伤。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下午,曼德勒市马哈穆尼寺主建筑一走廊穹顶垮塌,当地军人正在搬运塌毁的碎块。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下午,曼德勒市马哈穆尼寺内一建筑顶端被震歪,已逐步开始维护、修缮。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僧侣和民众坐在废墟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3月30日下午,僧侣和当地居民在Sky Villa废墟附近张望,废墟旁放着抢救出的佛像。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曼德勒综合医院旁搭设的安置点外,小朋友在路边冲凉。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Mandalar Thiri体育场内的灾民在树荫下乘凉,旁边放着他们带出来的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曼德勒的一处灾民安置点,受灾民众将衣物席地而晒。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安置点内,受灾群众用木棍、布料搭建起帐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曼德勒玛哈昂梅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内的一家三口。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晚,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一位小朋友在雨棚下祈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21时,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200多顶帐篷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受灾民众在应急灯光下忙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晚,曼德勒的一处安置点,灯光照亮了蚊帐,家长正为小朋友扇风。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下午,曼德勒市马哈穆尼寺外的一处废墟前,路过的僧侣和骑摩托的居民。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6日,倒塌的Sky Villa公寓附近寺庙,大量寻找亲友的家属聚集于此,寺庙百米外,是Sky Villa公寓废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小朋友在伊洛瓦底江岸边玩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曼德勒玛哈昂梅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儿童好奇地看着救援人员搭建帐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9日,玛哈昂梅安置点,小朋友在帐篷外踢球。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jLc44BaqqDMr90u7qdHXg

编辑:张家乐



图片50.png (819.65 KB, 下载次数: 31)

图片50.png

图片37.jpg (418.98 KB, 下载次数: 31)

图片37.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