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2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2:38: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122#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9:58: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3
赏析 shăngxī
2021年7月29日《北京晚报》第21版刊登一篇报道,报道的新闻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即将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篇报道的标题是“用舞蹈赏析国宝《千里江山图》”,但这个标题中的“赏析”一词使用有误。
“赏析”的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作品以及图画、音乐等艺术作品。“赏析”的使用主体,可以随指向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如读者、观众、听众等。句中“赏析”的指向对象是“《江山万里图》”,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幅名画,那么它的行为主体通常就是“观众”或“读者”(陈设在展览馆里面对的是“观众”,在非展览场合或辑印成书面对的则是“读者”)。
这个标题说的是“《千里江山图》”被改编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舞台上演出,这表明虽然“赏析”的指向对象是作为一幅画的“《千里江山图》”,但它是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的,那么“赏析”的行为主体就只能是“观众”。但是,句中的“赏析”前有“用舞蹈”的限制语,这表明在这个标题的语境中,“赏析”的行为主体成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演出人员。演出人员当然可以从事“赏析”这个行为,但当他们从事“赏析”这个活动的时候,他们已转化为“读者”(或“观众”“听众”)的身份。而当他们在舞台上“用舞蹈”的时候,他们这个时候所从事的是一种艺术表演活动而不再是“赏析”。因此,“赏析”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赏析”改为“演绎”。“演绎”本是一个逻辑学专科词,指一种推理方法,现在也可表示展现、表现的意思,相当于“演出”,用到这个标题中,就是说“用舞蹈”来表现出“《千里江山图》”的意境,而这样做的行为主体正是演出人员,使用“演绎”,符合演出人员在舞台上的身份,因此是合适的。
编辑:李佳怿

1123#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22:53: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124#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1:54: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4
展现 zhănxiàn
(一)
2021年7月31日《经济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美式病毒溯源”贻害无穷》。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不论是儿戏一般的退出与反复,还是胁迫世卫组织推动‘美式病毒溯源’,都展现了美方对世卫组织权威性和国际规则的蔑视,霸权主义暴露无遗。”这个句子中的“展现”一词使用有误。
“展现”的意思是显现出,展示出。“展现”带有一定的褒义,要求其使用对象在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或在作者笔下具有正面评价,如“展现生动景象”“展现大好形势”。句中的“展现”,其使用对象是“美方对世卫组织权威性和国际规则的蔑视”,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作者对“美方”这种态度是持批评与贬斥立场的,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中,“展现”的使用与作者的这种立场不合,因此“展现”不合使用。
可以把“展现”改为“表现”“显现”之类的词。“表现”“显现”都是中性词,对使用对象的情感是淡薄的,使用这两个词与作者对“美方对世卫组织权威性和国际规则的蔑视”的贬斥立场是不矛盾的。当然,也可以改为“暴露”之类具有贬义的词,以与作者的这种立场更趋一致,但在这个句子中,后文“霸权主义暴露无遗”中已经用到了“暴露”,把作者的立场清晰地表示了出来,前面用其他词就更合适。
(二)
2021年3月31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假“叶圣陶杯”折射了什么?》。文章有一个句子写道:“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之下,山寨‘叶圣陶杯’仍大行其道,这既展现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尴尬现实,也折射出了家长的焦虑。”句中“展现”一词使用有误。
句中“展现”的指向对象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尴尬现实”,这个对象在汉语使用环境的现实中具有负面性,“展现”与其指向对象的情感倾向不能契合,不合使用。
可以把“展现”改为“折射”“反映”之类的词。“折射”和“反映”都是多义词,它们都可表示某种现象表现出客观事物实质的意思,两者只是在构词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具有的这个意思都适合句中需要。
不过要注意的是,使用“折射”,与后面另一个分句中的“折射”产生连续使用,虽产生了用词简单化的问题,但可以产生一种修辞上的积极效果;使用“反映”,则避免了用词简单化的问题,但也损伤了修辞效果。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词,可以根据作者的表达倾向来作出选择。
编辑:李佳怿

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17:08: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5
保护 băohù
2021年8月1日《光明日报》第4版刊登一篇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德尔塔变异毒株仍在现有疫苗保护范围内”。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现有的研究和观察提示,新冠疫苗对预防德尔塔病毒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但现在的疫苗对德尔塔病毒仍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这个标题和引语中的“保护”一词使用有误。
“保护”的意思是护卫使不受损害。“保护”的指向对象是需要护卫的对象,如“保护孩子”“保护国家财产”。这两个句子中“保护”的指向对象分别是“德尔塔变异毒株”或“德尔塔病毒”(两者指的是一个概念),但“德尔塔变异毒株”(“德尔塔病毒”)是导致人体受感染的是一种传染性强、致病性高的病菌,人类接种“疫苗”是为了抵御它对人体的侵袭而不是为了护卫它,不让它受到损害,“保护”的词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不适合使用。
应该把“保护”改为“遏制”“阻断”之类的词(上引句子原句中有一处“保护力”也应相应改为“遏制力”或“阻断力”)。“遏制”“阻断”是“疫苗”针对“德尔塔变异毒株”(“德尔塔病毒”)所体现的功能,使用这两个词适合作者表达的需要。
这个错误之所以会出现,在于作者把“疫苗”所具有的两个作用归并在一个句子中说,而没有注意到它与不同对象的搭配(这在上引句子的原句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疫苗”是有“保护”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德尔塔变异毒株”(“德尔塔病毒”),对于后者,“疫苗”的作用就不再是“保护”。“疫苗”的这两个针对不同对象的功用必须分开来说,因苟省而归并成一句话,就容易产生错误。
编辑:李佳怿

1126#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23:3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6)
农产品 nóngchănpĭn

  2021年8月2日《广州日报》第14版刊登报道《创业路上的三个退伍老兵》。文中有一句话写道:“2016年,姜建兵在连州地下河景区附近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示范基地,占地20来亩,通过这个示范基地向游客推广当地的优质农产品,如菜心、腊味、水果等。”句中的“农产品”使用有误。
  “农产品”指的是农业生产的产品。对“农产品”的理解,必须限定在是农作物上收获的产品。句中使用的“农产品”,作者为其举了3个例子,即“菜心”“腊味”和“水果”,其中“菜心”是对青菜的再加工产品,而青菜是农作物,因此可称“农产品”,“水果”是果树上收获的产品,果树是农作物,因此可称“农产品”。但“腊味”是腊鱼、腊肉、腊肠、腊鸡等用熏腊技术制作的产品,但它们的原料来自鱼、猪、鸡等,它们都不是农作物,因此不能称为“农产品”。由此可见,句中使用的“农产品”不合其词义。
  应该把“农产品”改为“农副产品”。“农副产品”指的是农业产品和农民所从事的各种副业的产品,这个意思符合句中的语境。
  那么,如果把“腊味”删去,“农产品”是不是就可以用了?这样修改只是保证了这个句子中“农产品”与所举另外两个例子“菜心”“水果”的契合,,消除了句中出现的矛盾,但改变了作者说的事实,因此这样的修改是不合适的。

编辑:古凤

1127#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00:5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7)
同时 tóngshí

  2021年8月3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互联网新贵第一次挤走能源巨头》。文中有句话写道:“两个因素同时交织,疫情加剧了全球传统行业没落,催化互联网科技新贵发展裂变,支撑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从石油向数据过渡,这份世界500强榜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句中的“同时”一词使用有误。
  “同时”的意思是同一个时候。“同时”经常用来修饰动词,但要求这个动词所叙述的动作必须是可以由单独一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如“他们同时离开”“小王和小李同时入团”,其中的“离开”“入团”都是单独一个主体可以完成的行动,因此需要用“同时”来说明各自的行为主体“他们”“小王和小李”在这两个行动上表现出的时间的一致性。句中的“同时”修饰的动词是“交织”,但“交织”的行为主体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这个句子中是“两个因素”),单独一个行为主体无法完成“交织”这个行动。因此,“同时”不能适用。
  这个句子的修改,把“同时”删去即可。“交织”这一行动的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同一时间里一起从事,因此它本身就有“同时”的意思,“同时”的使用是多余的。

编辑:古凤

1128#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21:54: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8)
众生 zhòngshēng

  2021年8月3日《今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救赎之旅》。文中有句话写道:“朵拉快速奔跑在朝拜的人群中,和众生一样,她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烟花在一瞬间对着朵拉绽开,她在朝拜的人群里晕倒了。”这个句子中的“众生”一词使用有误。
  “众生”的意思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一般是指人和各种动物。句中的“众生”说的是人,不包括动物,在这种情况下,“众生”的外延过宽,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众生”改为“众人”。“众人”指大家,许多人,这个词只指人,不包括动物等其他生命体,适合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1129#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3:0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9)
等量齐观 dĕngliàng-qíguān


  2021年8月4日《新华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比起当“老大”,更在乎的是未来》。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体坛,毫无疑问是美国一家独大,但在2021年之后,美国体育界应该学会习惯于面对一个和自己等量齐观、而不是一直在身后苦苦追赶的对手——中国。”句中的“等量齐观”一语使用有误。
  “等量齐观”指的是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使用“等量齐观”有一个要求,它的使用对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这些对象之间是有差异的,而“等量齐观”的行为主体则不考虑这种差异。句中的“等量齐观”,其使用对象是“美国体育界”和“中国(体育界)”,但按作者在引语所出全文中所述,“中国”在当时正在举行而尚未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收获的金牌已超过“美国”,在这届奥运会结束时极可能仍然保持这个纪录,因此“中国(体育界)”和“美国体育界”已经不存在什么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等量齐观”的使用就显得不合适了。
  可以把“等量齐观”改为“并驾齐驱”之类的话语。“并驾齐驱”的意思是齐头并进,不相上下,这个意思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古凤

1130#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3:40: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60)
茕茕孑立 qióngqióng-jiélì


2021年8月5日《内蒙古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那棵挺拔的五角枫》。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此刻,在塞外这岑寂的大山里,阳光隐进云层,枫树,小溪,或者山风,既互相依恋,又茕茕孑立。”这个句子中的“茕茕孑立”使用有误。

“茕茕孑立”的意思是孤孤单单地站在某个地方,形容无依无靠。在通常情况下,“茕茕孑立”的使用对象应是人或某些能够站立的高等动物。句中“茕茕孑立”的使用对象是“枫树”等物品,作为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段,这本是可以的。但是,当“茕茕孑立”这样使用的时候,仍然要遵守一个基本的要求,使用对象必须在形体上表现出直立的状态。句中的“茕茕孑立”,其使用对象有三个,即“枫树”“小溪”和“山风”,这三者在句中表现出两种状态,即“互相依恋”(这也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段)和“茕茕孑立”。说“枫树”“小溪”“山风”三者“互相依恋”,能够成立,但是说这三者“茕茕孑立”却不能成立,因为在这三者中,只有“枫树”有直立状态,可和“茕茕孑立”搭配,“小溪”和“山风”都不具备直立状态,它们不能和“茕茕孑立”搭配。

另外,“茕茕孑立”用于人时,通常形容使用对象的孤立无援状态,含有一定的贬义。但引语所出全文主要描写对象是文题所示“那棵挺拔的五角枫”,作者对其持褒扬的态度,赋予其浓厚的象征性的正面意义,在这种语境之下,即使认为“茕茕孑立”是单用于“枫树”的,在情感色彩上也是不适合使用的。进一步说,这棵“枫树”既然和“小溪”“山风”有“互相依恋”的关系,表明其是不孤单的,使用“茕茕孑立”也显得前后矛盾。

修改这个句子可以分两步走。先要割断“茕茕孑立”和“小溪”“山风”的语法搭配关系,让“茕茕孑立”只和“枫树”产生语法搭配关系,然后再用合适的词语替换“茕茕孑立”。可以把“枫树,小溪,或者山风,既互相依恋,又茕茕孑立”改为“枫树和小溪、山风既互相依恋,又茕茕孑立”,再把“茕茕孑立”改为“巍然屹立”“傲然挺立”之类的话语。这样修改以后,“小溪”“山风”进入介词结构“和……”之中,成为“互相依恋”的修饰语,不再和后面修改之前的“茕茕孑立”或修改之后的“巍然屹立”“傲然挺立”产生语法搭配关系,同时“巍然屹立”“傲然挺立”的使用对象都要求是具有正面性的事物,与作者对“枫树”的态度一致,适合使用。

但是,这样的修改还是很粗糙的,在表达上还存在一些欠缺。“枫树”前缺少必要的限制语,语感上显得突兀,不自然;“互相依恋”前有介词结构“和小溪、山风”,而“巍然屹立”或“傲然挺立”前缺少必要的修饰语,两者显得不平衡。综合分析,可以把全句改为:“此刻,在塞外这岑寂的大山里,阳光隐进云层,这棵枫树和小溪、山风互相依恋,在高高的山岗上巍然屹立(傲然挺立)。”其中“枫树”前加“这棵”,是因为引语所出全文中在这句话的前面已提到了这棵树,如果没有,则可加“一棵”。在“巍然屹立”或“傲然挺立”前加修饰语“在高高的山岗上”,和上一分句“互相依恋”前的修饰语“和小溪、山风”建立起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可以收到语势平衡的积极效果。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