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20:55: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42
缱绻 qiănquăn
2021718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王小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报道中有一句话写道:“2011年,王小鹰的母亲过世,没有缱绻病榻的铺垫,实在突然。句中的缱绻一词使用有误。
缱绻的意思是感情深厚,情意绵绵。缱绻通常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恋情,如两情缱绻”“缱绻柔情缱绻在使用中要求使用主体之间存在深厚感情,难舍难分。句中缱绻病榻搭配,但从常理来说,人们对病榻不会怀有情感,而是避之唯恐不及,句中说的是王小鹰的母亲从发病到去世较快,未在病榻上躺倒较长时间,但即使有这种情况的出现,王小鹰的母亲也不大可能对病榻产生深厚情感,因此,缱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另外,缱绻是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一般不能带宾语,但句中的缱绻带上了宾语病榻,这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缱绻改为缠绵缠绵是个兼类词,作形容词用时指情意深切浓厚,不能排遣,如情思缠绵”“缠绵的箫声;作动词用时指纠缠住,摆脱不开,汉语中有缠绵病榻的习用语,指的就是病人医治长期不见起色,只能被困于病榻,句中用的正是这个意思,因此,改用缠绵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21:31: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43
诉讼 sùsòng
2021720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大数据杀熟,毁的是互联网经济的未来》。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法院审理的胡女士诉讼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侵权纠纷案,法庭一审判决原告胜诉。”这个句子中的“诉讼”一词使用有误。
“诉讼”是一个司法术语,指司法机关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下,按照法定的程序解决案件时所进行的活动。“诉讼”是案件从进入司法程序开始直到解决,即从起诉到判决的整个过程,句中“诉讼”的行为主体是“胡女士”,但在整个“诉讼”活动中,“胡女士”所能够从事的只有向司法机关提起控诉这个行为,其他事宜,如“诉讼”中被告作出抗辩,审理结束后法庭作出判决等,都是其他行为主体能够做的事,“胡女士”单方面不可能完成“诉讼”的整个过程,因此“诉讼”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另外,“诉讼”虽然可以作动词用,但它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诉讼”带上了宾语“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这也是不合适的。
应该把“诉讼”改为“诉”。“诉”在司法上的意思是指向法院陈述案情,可以用于提起诉讼、法庭辩论等多种场合,行为主体“胡女士”从事的正是这种行为,因此使用“诉”是合适的。当然,改为“起诉”也是可以的,但“起诉”只是指行为主体向法院提起诉讼,不能用于法庭辩论等场合,因此使用“起诉”虽然也能让句子读通,但与作者原意产生了偏差,其准确度差于“诉”。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为“诉讼”标注的词性是动词,但其释文写的是:“司法机关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下,按照法定的程序解决案件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个释义揭示的是“诉讼”的名词义,因此《现汉》对“诉讼”的释义存在不准确的问题。事实上,“诉讼”除了动词义外,在语用实践中确实存在名词义,如“这场诉讼”“挑起诉讼”,这个名词义已经很常用。因此,《现汉》不仅需要修改“诉讼”动词义的释义,使其与动词的词性契合,而且应该增立“诉讼”的名词义并给出符合其名词义的释义。
(本条写作得到高永峰、袁楚鹏两位律师的指教,特此鸣谢。)
编辑:马皖雪

11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20:58: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44
童年 tóngnián
2021721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儿童文学如何应答时代与童年的呼唤。这个标题中的童年一词存在使用错误。
童年的意思是儿童时期,幼年。句中的童年时代并列在一起,共同做了呼唤的定语,形成了时代与童年的呼唤这样一个结构,其中时代童年是名词,呼唤是动词,这种由名词修饰动词的结构要求名词所体现的实体是其所修饰的动词所体现的行为的主体,比如人民的期待,名词人民是动词期待的行为主体。在上引标题中,呼唤有两个行为主体,即时代童年,但是,时代可以产生呼唤的行为,童年却不能产生呼唤的行为,因此童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作者是把童年当作人来理解了,但童年只表示人生的一个时期,没有人的意思,不能和呼唤搭配。
可以把童年改为儿童儿童指的是处于童年期的人,它能够成为呼唤的行为主体,适合于这个标题的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根据人的一生的不同年龄期,有各种以为中心语素的称呼,如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其中的少年青年各有两个意思,既可以表示人生与其年龄期适格的某一个时期,也可以表示在相应的某一年龄期的人,其他各个词都只有一个意思,即人生与其年龄期适格的某一个时期,但都没有在相应的某一年龄期的人的意思。
编辑:马皖雪

11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21:1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35
看到 kàndào
(一)
202095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公公丰子恺与爆炒米花》。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这是我们小时候老上海滩上的叫卖声啊!它伴随着我们长大成人,现在却很难看到,我情不自禁地循着这叫卖声寻找过去。”这段文字中的“看到”一词使用有误。
“看到”意为用眼睛感觉到外界事物。“看到”是人以及某些高等动物的行为,这个行为的指向对象要求是能够用行为主体的视觉器官眼睛直接感觉到的,有具象的特征。文中“看到”的指向对象是“叫卖声”,但“叫卖声”作为一种声音,没有具象特征,不可能让人用肉眼感觉到,因此“看到”的使用不合适。
应该把“看到”改为“听到”。“听到”意为用耳朵感觉到外界事物,行为主体感觉外界事物时用的是听觉器官耳朵,“叫卖声”作为声音的一种,人感受到它用的正是听觉器官耳朵,因此,使用“听到”是合适的。
(二)
2021722日《新华日报》第12版刊登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我希望在故事中看到历史感”。这个标题中的“看到”一词使用有误。
“看到”在使用中要求指向对象必须是能够用肉眼直接感受到的具象性事物。句中“看到”的指向对象是“历史感”,但“历史感”是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历史”在人的头脑中引起的一种反应,它没有具象性,不能被人用肉眼感受到,因此“看到”不能和它搭配。
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可以保留“看到”的使用,把“历史感”改为“历史”。这个标题所出全文说的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行为主体“我”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通过剧中的画面所演绎的“历史”,也就是说可以让“我”用肉眼感受到“历史”。
编辑:马皖雪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16:3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47
人类 rénlèi
2021723日《北京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短剧开始啦〉:给失落者的解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大小屏幕上充斥着年轻鲜艳的面孔,却难以见到一个可能出现在我们生活周遭的、真实的人类。句中的人类一词使用有误。
人类是人的总称。人类在使用中通常指符合人的定义的所有人,,因此它是不可数的,不能指一部分人或一个人。句中的人类前面,有数量结构一个作为其定语,这是把人类混同于单个的人了,不舍人类的词义。
应该把人类改为是一个可数的使用对象,能够用于单个的使用主体,适合于句中的语境。
编辑:马皖雪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18:4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48
人民币 rénmínbì
2021725日《长江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我们在一起》。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夜越来越沉,雨一直在下,外面水漫金山,网络支付都断了,人民币东山再起,俊民排队买了面包,伍琰排队买了饮料,给大家垫饥解渴。”这句话中的“人民币”一词使用错误。
“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在这个句子中,“人民币”和“东山再起”搭配在一起,“东山再起”的意思是指使用对象在失势之后又恢复地位,那么,当“人民币”和“东山再起”搭配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人民币”在此之前有一个消失或边缘化的经过。但是,“人民币”在中国发行使用以后,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用“东山再起”这样一个成语来描写它,缺乏事实支撑。
在这个句子中,“人民币”和“网络支付”对举,“网络支付”是在互联网兴起并发展后出现的一种在商品交易中利用网络系统支付货币的手段,在“网络支付”的过程中,其支付的对象依然是“人民币”,但这时候的“人民币”在网络系统下只体现为与商品价格等额的人民币数字,而不是与商品价格等额的人民币现金。句中把“人民币”和“网约支付”对举使用,等于是在说“网络支付”的对象不是“人民币”,这无疑是对“人民币”的错误理解。因此,“人民币”在这个句子中是不适合使用的。
应该把“人民币”改为“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才是一个可以和“网络支付”对举的概念。句中说的是一些地方在停电断网的特殊情况下“网络支付都断了”,以致一些已经习惯了“网络支付”的店家和消费者不得不重新用起了“现金支付”,“现金支付东山再起”的说法符合这个句子的语境。当然,就汉语使用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说,“现金支付”仍占有很大份额,严格地说对其使用“东山再起”有点夸张过度,但回过头来说,夸张是没有规定界限的,对夸张的认识可以因人而异,因此这样的说法是可以允许的。
编辑:马皖雪

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18:5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11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22:2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49
不错 bùcuò
2021年7月26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报道《性子“慢”威力大,迎战“烟花”始终保持实战状态》。文中在介绍当时江浙沪地区正在全力抗御的特大台风“烟花”的特点时,有一段文字写道:“虽然经过舟山群岛后,‘烟花’很快又回到了杭州湾,但与岛屿的摩擦让它的强度有所降低。不过,‘烟花’本身饱含了大量水汽,经过群岛后水汽条件依然很不错。”这段文字中的“不错”一词使用有误。
“不错”是一个形容词,它主要有两个意思,一表示正确,对,通常用于对事物真伪的鉴别,如“不错,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二表示不坏,好,通常用于表示对事物发展程度的判断,如“这家饭店做的菜味道真不错”。文中的“不错”,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但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不错”,通常含有对使用主体的认可和肯定,因此这个意思的“不可”要求使用主体具有正面性。文中“不错”的使用对象是特大台风“烟花”,而特大台风很容易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在一般的社会评价中,其形象通常是负面的,对它使用“不错”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不错”改为“充足”。“充足”和“不错”都是形容词,都可和文中的“条件”搭配。“充足”是一个客观性的词,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倾向,而“不错”则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词,包含作者对使用对象的肯定性倾向。因此,对于“烟花”这样不被人们认可的负面性事物,使用不含感情倾向的“充足”是合适的。
注:修辞
编辑:李佳怿

1119#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18:29: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1
迁移 qiānyí
2021年7月28日《工人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九小的走红》。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学生在运动中习得了专注的能力,就能自然地将其向学习中迁移。”这个句子中的“迁移”一词使用有误。
“迁移”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方。“迁移”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迁移”的使用对象是恒定的,不能收缩或扩展。“迁移”的使用对象在完成了“迁移”这个行为后,就意味着原来在甲地的使用对象离开甲地到了乙地,在通常情况下,这个使用对象与甲地就不再有关联。如“迁移户口”,某人的户口从甲地“迁移”到了乙地后,他的户口就不能在甲地继续存在。
句中的“迁移”,其使用对象是“能力”,但“能力”作为人所具备的一种自我条件,并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事物,而是可以降低或提高,收缩或扩展的事物。在这个句子中,“能力”原本出现在“运动中”,但当这个“能力”出现在“学习中”后,它可以继续在“运动中”保持,因此,“迁移”在句中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向学习中迁移”改为“用到学习中”之类的话语。
编辑:李佳怿

112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2:34: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52
约定俗成 yuēdìng-súchéng
2021年7月28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啥啥都有吉祥物》。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奥运吉祥物是约定俗成,但事实上,万物皆可吉祥物早已成为日本的风潮。”句中的“约定俗成”使用有误。
“约定俗成”指的是,某种做法在长期的社会运转中经人们反复实践而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也指某种事物名称在人们长期的使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而成为定名。“约定俗成”在使用中要求使用对象是自然形成,通常有相对较长的形成过程,并且不需要经由一个机构来最终确定。句中“约定俗成”的使用对象是“奥运吉祥物”,但“奥运吉祥物”并不是自然形成,都是由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组织机构确定并向社会宣布,对这样一个事物,使用“约定俗成”与其事实不符。
原句中使用的“约定俗成”与事实不符,修改这个词语是要使用符合事实的说法,可以把“约定俗成”改为“官方认定”之类的话语。需要注意的是,原句整个句子从形式上看是一个转折句,这就要求转折连词“但”前后的内容有对立关系,但是,原句中“但”前面的“奥运吉祥物是约定俗成”与“但”后面的“事实上,万物皆可吉祥物早已成为日本的风潮”存在语义上的一致性,两者没有转折的意思,这也使“但”的使用失去了依据。而在把“约定俗成”改为“官方认定”之类的话语,使其与“但”后面的内容产生语义对立后,不仅使全句叙述符合事实,而且整个句子有了语义转折的意思,转折连词“但”的使用也有了合理的理由。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