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1120#
发表于 2021-7-9 18:3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修辞





编辑:王奕

1119#
发表于 2021-7-4 23:1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118#
发表于 2021-6-30 10:0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117#
发表于 2021-6-27 16:00: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116#
发表于 2021-6-25 18:2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明:语法
编辑:李佳怿

1115#
发表于 2021-6-20 22:15: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114#
发表于 2021-6-20 22:0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复旦又翻车:中文系主任悼文一出,网友纷纷为其改作文
以下图片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请特别注意专业)
朱刚的悼念文字
以下为网友们对朱刚主任的悼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
知名网友方舟子
对复旦中文系主任朱刚的悼念文字的点评
以下图片为网友无冕之王,
对复旦中文系主任朱刚的悼念文字的点评

下面是知名作家四一哥
对复旦中文系主任朱刚的悼念文章的逐句修改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作家四一哥修改润色的悼念全文,
是不是古色古香,有点化腐朽为神奇意思,
不得不说四一哥是真正的文化人,
而朱刚主任的“文化”嘛……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朱刚主任的简历(来自百度百科):
男,汉族,浙江绍兴人。1969年6月6日生,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为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新宋学》执编。2012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
1987——1997: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生。
1997: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
2001——2003:日本神户大学文化学研究科博士后
2005: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007——2009: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特任准教授
2011: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2020: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来源: 洞见大视野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Tg4ZQ5LZL-XFK4wtIOVtA
编辑:马皖雪


1113#
发表于 2021-6-18 22:43: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舔狗”“吃瓜”“带节奏”…网络流行词如何污染公共讨论?
编者按
王思聪的瓜你吃了吗,简直就是舔狗的内卷。
吃瓜”“舔狗”“内卷,这些词你熟悉吗?它们与辟谣”“反转”“带节奏一样,形象、容易理解、适用范围广,因而也很容易成为网络流行词。
在王思聪事件中,已经有很多人指出舔狗这样娱乐化的表达忽略了背后的权力不对等,消解了性别暴力的严肃性。
这其实也是被多次提起的语言污染。我们的语言形塑我们的思想,进而影响公共讨论的质量。
今天分享的文章想跟你讨论:
公共讨论中的语言污染如何发生?它为何存在?面对无处不在的语言污染,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点下方链接,可以观看此视频)
言语犹如微小剂量的砷,
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
——维克多·克莱普勒《第三帝国的语言》

靠一个词划出重点,却不需要你真的了解这个词在说什么的用语方式,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存在一系列内涵与外延均相对固定的意象,无需在每次使用时都予以解释,只要直接按需取用即可。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含义逐步简化,最后直接使用的语言处理方式,开始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泛滥,让我们的语言和思考日渐分离。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词语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种思想的时候,就显得尤为危险,所谓语言污染,或者说语言腐败,也就此产生。


/ © Sammy Slabbinck 2018 /
语言污染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家陈原就已经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中提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其实是可以被污染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这是我们经历到的一种污染灾难。
被污染的语言,
是什么样子的?

最容易被观察到的特征,是语言丰富性的丧失:一些简单化、符号化、便于记忆的,哪怕第一次见到都能迅速理解的词汇被大量使用,概括的却是一些复杂到并不适用的事物,比如人类社会,或者人的思想。

/ © Sammy Slabbinck 2017 /
拿我们都很熟悉的这个词为例,它无疑是把人性的幽深过度简单化的典型。当它被使用在文学作品上的时候,不论是包法利夫人的渴望,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绝望,乃至思特里克兰德难以抑制的艺术冲动,人类在一对一的两性关系中无限丰富的精神状态,都可以被简化为不渣两种——这还只是众多类似词语当中的一个,不难想象,如果这样的语言习惯泛滥成灾,我们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力会变得多么匮乏。
/ Keith Haring in New York City subway, New York, 1984 - Tseng Kwong Chi. /
私人领域之外,在公共领域,这种语言丰富性的丧失,同样导致了公共讨论和公共理性的缺失:分析事实、提出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进而寻求更多人的认同,本来是公共讨论的基础步骤,但如今,这样的正常实践却被带节奏”“屁股歪夹带私货等词汇遮蔽;个人的理性有限,对现实的认识免带有片面和偏差,这些偏差会在与他人的公开讨论中不断被校正,这本是寻求真理的必经过程,现在却被造谣”“递刀子”“送子弹之类的词语逐渐污名化……
语言腐败让基于事实、逻辑与理性的公共讨论变得难以进行,却将基于立场、态度和身份的相互攻讦设定为唯一的对话方式。
/ Photo CreditsOlga Khaletskaya /
语言污染的第二重特征,是一些词汇的词义变得歪曲或空洞。本来,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词义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是再正常不过的规律。然而,如果这种变化带来的改变,是让我们的认知更加狭隘而不是更加丰富的时候,语言的污染,或者说腐败也就发生了。
如果说鲜肉”“开车”“买买买这样的词,尚且可以被称为是这种污染相对无害的一面,那么,最近被屡屡提到的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的词义空洞化,则体现了它和公共生活更为相关的一面。


群体免疫作为一个术语,指的是众多公共卫生政策中较为激进的一种,其背后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相关的权衡考量和一系列复杂的配套措施。它需要面对的,本来应该是基于事实、知识和逻辑的严肃质疑或辩护。然而,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下,网民们每次被使用这个词,都是直接跳过对这个词本身内涵的关注,而搬出嘲讽的态度——你可以在许多有过类似经历的词里,读出似曾相识的态度。
也就是说,当一个词本来具有的意义被抽干,转而带有某种明确的情绪或立场,却不指向任何对具体事物的思考时,它作为语言的意义就基本消失了。当这样的词汇主导了我们对公共事务的讨论,那么这种讨论便不再有资格被称作讨论,只能被叫做语言的垃圾场。

/ Photo CreditsSarah Wickings /

是什么在污染语言?



语言不再直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
反而分散了感情的强度;
语言不再冒险
(一种活的语言
就是人脑能够经历的最大的冒险)。
总之,语言不再被经历,
语言只被言说。
——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
我们的语言之所以被污染至如此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让社交讨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 by Sol /


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与陌生人的交往当中,却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比如培养与他人的共情心理、学会包容乃至认同他人的不同观点,或是拥有主动校正自我认识的自觉。这样一来,这种交往让我们感觉到的不再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是舒适的日常社交环境被打破、被冒犯了,我们自然会本能地去追求快准狠地回应别人,而不会主动反思自己参与的对话是否有助于增进对事物的认识。
从这样的需求出发,每个人都在重复使用并理解的,蕴含特定情绪或立场的金句、流行词、口号——或者一言以蔽之,”——就获得了相对于书面语的优势地位,并开始影响我们的思考。
当代人精神生活普遍的消费化,也是语言腐败的一大原因。
严肃的、富有建设性的精神生活,天然地包含对既有认知的挑战,对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颠覆,或是对我们内在狂热的压抑——一句话,它是一种让我们不爽的体验。
然而在当代社会,消费作为一种主义四处泛滥精神生活也成为物质消费的某种影子,自然很容易受到后者逻辑的支配,以自我满足而非自我反省为最终目的。这样,我们所寻求的,就是对既有认知的加固、对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娇宠,以及对内在狂热的放纵。在这种精神生活当中,我们自然习惯于使用那些不至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费力思考,同时又新潮时髦的新话:明星网红是带货达人,给自己买东西是取悦自己,健身锻炼是身体管理,工作学习是自我优化;一切都是商品,一切都可以被物化。
最后,圈层亚文化的扩展,成为了语言污染的直接来源。
对当代互联网语言稍作观察即可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小众圈层的亚文化。
例如,以 emoji、表情包和“NMSL”为代表的网络粗口,来源于某位主播的粉丝圈所使用的抽象话;而反黑”“控评”“带节奏”“洗地则来源于偶像粉丝圈,等等。它们作为出圈的互联网流行词,确实在部分人当中取得了共鸣和为了好玩的模仿。
可好玩和流行之余的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本身的主要功能并不完全是交流,而是作为一种只有自己人才能 get 到的梗,维系圈层内部的认同感,进而加固圈层与外界之间的边界。在圈层内部,这样的语言带有怎样的情绪、立场,都只是小范围的趣味和规则;然而,当它们被大众接受和效仿、甚至成为一种通用表达习惯之后,这种语言自身意义的肤浅和干瘪,以及它背后隐含的、对交流本身的不屑,就难免让人感到不安。
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也许,比起讨论如何保卫语言,更尖锐一点的问法是,语言还需要保卫吗?在这个一切意义都被消解、除了解构就是吃瓜的世界,寻求一套体面、精确却复杂的语言体系,还是当代人需要的吗?
这个问题也许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但至少,我们能够知道的是,语言从来不是单纯的工具,语言污染、语言腐败、语言暴力——不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本质上,都是在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说着什么样的话,就代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说,让自己与语言(包括母语)和文字之间,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带有温度的联系,就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保护。
具体来说,我们也许可以做到这些:
首先,警惕舒适。每当我们发现某些流行用语似乎特别适用于谈论某些事情时,对其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无限丰富的现实,需要的是无限丰富的阐释。然而当丰富性被化约为同质性,就需要警惕是否有场外因素介入到表达过程当中。只有当我们走出表达上的舒适区,才能够发掘出语言自身更多元、更丰富的可能性,寻找到表达的正确方式。
第二,学点逻辑。对于一般人而言,那些由符号和公式构建的形式逻辑或许并非必要,但在参与公共讨论时,我们最好还是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以及各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以便在他人试图用话语游戏遮蔽什么、突出什么、淡化什么的时候,及时地从语言的隐蔽陷阱里走出来。
最后,保持阅读和写作。在一切生产均已高度社会化的当下,只有阅读和写作还顽强地保持着语言的美感。思维从内心流到笔尖的过程,是每个人与语言的一场约会。请让这场约会在隔离干扰性语言的环境中进行,别让它被让他人制造的流行和热点所打扰。
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只要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片自留地里,守住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命力,便是面对语言污染的无孔不入时,一点微小却有力的抵抗。
来源:C计划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rcjmh1mTZqLEV9hADBSQw
编辑:马皖雪

预言.jpg (51.4 KB, 下载次数: 19)

预言.jpg
1112#
发表于 2021-6-17 19:4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猪坚强先生讣告
猪坚强先生|2009510日摄于建川博物馆 下同

    朱通社成都616日电 建川博物馆沉痛宣告: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猪形亚目、猪科、猪属、脊柱类的优秀成员,久经考验的坚强的极乐主义战士,杰出的家畜界代表,2008感动中国十大动物冠军猪坚强先生,因年老衰竭,于   20216162250分在建川博物馆逝世,享年一十四岁。

    猪坚强先生200710月出生于四川彭州的一户农民家庭,一出生即作为年猪培养,受主人影响,主动接受牺牲精神,立志投身农民小康事业。20085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中,猪坚强被埋在废墟中长达36天,靠着坚强的意志,以及为主人献身的精神,吃土续命,神奇般地坚持到被救援。

    猪坚强先生出土时,原本300斤的体重饿到只剩下不到一半,众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四川建川博物馆的樊建川先生看到《成都商报》的消息,用13800元从其原主人手中买下它,在建川博物馆为它修建豪华猪舍,并配保健医生、生活秘书等专人服务,在其身体恢复后,开始出来亲切接见群众。

    在建川博物馆工作期间,猪坚强先生很快适应新角色,完成了从私猪到公猪的华丽转身,成为坚强意志、绝地求生的代言猪,在吃好睡好、锻炼好身体的同时,兢兢业业地负担起向游客宣传艰苦奋斗、拼搏雄起的精神,感动了无数游客,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十大动物冠军”。很多游客纷纷留言表示:“猪都能活得这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猪坚强先生被评为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动物冠军”
    猪坚强先生的事迹甚至传遍全世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头顶流猪明星,也向世界宣传了中国,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的猪再苦再难都能坚持活下去。
    荣誉在身,猪坚强先生却能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全馆展品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历年都被博物馆内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猪坚强先生每天在放风时间也得陪游客合影

     遗憾的是,自然规律无法超越,十四岁的猪坚强先生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在它生病住院期间,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同志、它的原主人万兴民同志及其家属多次看望慰问。猪坚强同志逝世后,博物馆第一时间将其遗体进行冷冻,并将制作成标本,供人民群众进行瞻仰,让猪坚强发挥余热,继续起到鼓舞斗志的作用。

    猪坚强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建川博物馆和人类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它的奋斗精神、坚强意志和优良作风,爱国敬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先生已矣,后生雄起,猪坚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来源: 现代聊斋余少镭
编辑:马皖雪
1111#
发表于 2021-6-17 17:50: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语法和语序




编辑:王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