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1111#
发表于 2021-5-25 23:10: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112#
发表于 2021-5-27 14:4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113#
发表于 2021-5-29 00:15: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谐音


编辑:古凤

1114#
发表于 2021-6-9 20:47: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互联网“黑话”败坏了语言?
近日,语言学者、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王弘治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活动中分享了最近流行的“网络黑话”这个话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社会语言现象。以下是这次活动的实录。


“黑话”这个词现在用得越来越广泛。“黑话”问题,有些学者说跟现代知识分子形成的一个特殊的阶层有关系,这个特殊阶层已经跟现在大家的实际日常经验越来越远,用一些奇怪的大众陌生的话语把自己包装起来,于是形成一种独特的小圈子文化。这种话语把日常之间的讨论摒弃在外,是一个满足于自我欣赏的过程,这也许就是一种关于“黑话”修辞的哲学研究。

黑话、行话与网络黑话
网络上用的“黑话”这个词主要是一种翻译造成的概念混淆,我们中国原来的传统概念里,“黑话”它很多时候讲的是一种秘密语,是一种特殊行业的语言,特别可能是一些社会的亚文化阶层,比如说盗匪、娼妓、社会游民等,他们使用的秘密语,就被称作为“黑话”。

“黑话”的英文用的是jargon,但jargon这个词跟我们的“黑话”不完全一致,jargon有的时候是指“行话”,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二者还是分得很清楚的。什么是“黑话”?什么是行话?两者有一些相似性,比如说它们是一种语言社团的自我建构,即只有我这一行里的人能够懂,外人听我这词儿听不懂。各行各业可能都有自己的行话,大家可能接触到比较多的就是京剧、相声等,如京剧挂的胡子,不叫胡子,叫髯口,服装叫行头;相声里说“棒槌”,也是行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完全是什么都不懂。这是一般亚文化阶层的“黑话”。知识分子的“黑话”,其实就是知识分子行话,行话有的时候是术语,比如说看报纸,炒股票的股评家,他们就有行话,经常说些货币总量、M2等,没有背景知识就不容易理解。
“行话”跟汉语中的“黑话”是两码事儿。汉语中的“黑话”很多时候语言声望比较低——“行话”不是这样——从前我在学校里跟同学学了一些方言词儿,像眼镜儿,上海话有个叫“嘎梁”的说法,是从前小偷的黑话,我不知道,在家里一露,就被父亲严厉管教了一回,正经人家不准学黑话。但是现在有些“黑话”的声望已经洗白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现在社会中比较常用的一个词儿——“跳槽”。“跳槽”是原来妓院里的“黑话”,一个妓女的常客(嫖客)离开了这个妓女去成为另外一个妓女的常客,这叫“跳槽”。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不太文雅的词,但是我们现在把它洗白了,日常当中常用的换工作,就叫“跳槽”,大家经常会用这个词儿。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黑话”的定义已经被用得很泛,它开始作为一种修辞使用,大家在社会上形容这个东西像“黑话”一样,就是只有内部人听得懂。比如说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有人形容这好像是一种秘密语,只有年轻人能懂,中年人、老年人是被隔绝在外的,于是就把它形容成一种“黑话”。年轻人使用这样一种交际方式也可以促进形成一种同龄人的身份认同。
语言是人群划分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方言有地域的认同,不同语言有民族的认同,不同的社会的口音有阶层的认同,那么年轻人使用的这种语言也是一种认同,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社群认同和身份认同。

此前,字节跳动发布了一个公告,里面充满了互联网行业的“黑话”,也可以说是“行话”,或者说他的行话写得很不好,类似于一种废话的堆积,内容极其空洞,于是遭人诟病,说你(字节跳动)这些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故作高深,所以就被批评成了唬弄人的“黑话”。

齐泽克批判很多知识分子的黑话,其实类似就是这样一种东西,看似说得非常高大上,其实是一种标签化了的语言。语言成了一种自我身份的标签,而不是一种真正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有意义的解决方案,这也被称为“黑话”的一种。
有媒体整理的“互联网大厂黑话语法大全”(图片来自网络)
黑话”如何败坏语言
有人担心“网络黑话”正在败坏我们的语言,那首先得搞清楚,语言是怎么被败坏的。我们看看一般意义上认为语言受到污染败坏有哪些形式。
第一类,是古典语言衰落。典雅的语言衰落、甚至消失了,就是说懂得古典语言不再作为一种知识阶层必备的训练,一般大众也不再对掌握古典语言知识具有崇拜的心理。

十年前在美国,我的一个老师就感慨说,现在美国的高中都已经不教拉丁文了。汉语也是这样,汉语当中有对文言文的崇拜,前两年每年高考可能都有文言文作文;包括现在读古典文学,就是说你多受这种古典语言的熏陶,那你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身份的、有文化的人。但实际上,从新文化运动以后,文言就不可能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机会了。

如果语言当中最古典的语言衰落了,那就说明我们的语言最辉煌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现在还有比较极端的人,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是让汉语的辉煌走向了衰微。

第二类,标准语受方言、外语的“污染”。历史上长期有人认为方言是一种低级的语言变体,是会对标准语产生污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现在可以叫“地图炮”。

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叫“权威语言”?什么叫“标准语”?标准语只不过是给予了某种权威身份的方言,其中有一些历史文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人为规定的因素。即使是标准语,它的历史地位可能也不一样。比如说北京话现在是我们的标准语,但是北京话不见得原来就身份地位很高。一个标准语的形成,有它的历史背景,但是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国家政府手段来规定的。

什么叫方言污染?即标准语一旦规定,就会产生一种声望,那么它很多时候就不希望受到声望比自己低的方言的影响。比如法国从几百年前就确立了巴黎方言的权威地位,然后对外省各地的方言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打压。布列塔尼人在二战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方言,可以选择跟纳粹合作搞独立。

汉语曾在上世纪80、90年代发生过很典型的语言声望的争夺战。南方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从港台地区来的所谓港台腔,曾经一度大为流行,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说这可能是对汉语特别是对普通话的一种声望的挑战。

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剧照

第三类,书面语权威性被动摇。现在对书面语权威性的挑战,一般来说更多指的是受到网络语言的挑战。网络语言是基于一种非常生活化、日常化的口语交际,但由于我们现在的网络交流方式,主要还是基于文字,一旦把这种口语行诸文字以后,就形成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像所谓“火星文”、“字母文”等等,因为口语跟书面语言实际上有很大差别。

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说从书面语的角度来说,要求有准确性,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网络语言形成的书面语也是方生方死,即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很少。

书面语的权威性质,关心的不是书面语发生了什么改变,更关心的问题是一种语言声望的问题。

我们现在讲到问题的核心,语言变体的社会声望问题,这在社会方言中很突出。社会方言,即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阶层,可能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具有高声望的社会方言,就是一种权威方言。社会方言的权威性也是一种权力结构。
现在社会上最常见的就是老年人爱挑剔年轻人的语言,挑年轻人的书面语写得不好,甚至说老年作家可能觉得年轻作家现在的风格不行。实际上,这里面也是一种基于年龄分层的社会方言的声望“争夺战”。我不希望我自己身处的阶层或者甚至是我个人的这种威望受到威胁,受到挑战。

检测语言衰退的标准
从前有一位大语言学家叫叶斯柏森,对什么是好的语言给出了两个语言学标准。如果语言逐渐背离这个好语言的标准,越来越远离或者越来越达不到这个标准,即可称之为衰落。这是两个很简单的标准:
一个标准就是说这个语言记忆的负担比较轻。记忆的负担,不同的民族可能对这个记忆负担有不同的概念,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的记忆负担重不重,这个问题也是相对的,比如说中国人会觉得学外语的记忆负担很重,反过来老外觉得汉语没有太形式化的标记,反而记起来负担很重。所以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语言的记忆负担重,就反而会变成“累赘”。

第二种,好的语言,语言要准确,不产生歧义,即这种语言表达意思非常准确。曾有人批评汉语的语法不严格,句法歧义太多,如著名的例子: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个到底是这个狗咬死猎人的,还是说你把猎人的狗给咬死了。

但这两个标准实际与我们刚才提到的语言衰落的一些现象会形成矛盾。比如说古典语言比较发达的语言,历史上形成的词汇量就特别丰富,也就是说,语言越古雅,实际要求记忆的负担就越重。那古典语言就成为一种好语言的累赘了。

语言精确固然很重要,但语言中如果没有歧义结构,很多修辞也许就不成立了,比如说双关。比喻和隐喻也是如此,你形容女人像一朵花,那就可能被批评,从外形的准确度来看,花和女性相差太远。这样的较真就无聊了,精确的语言就一定是好的么?

总的来说,如果真的从一个理论语言学家的角度去讲,是不存在所谓的真正的语言的衰落一说,因为语言本身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过程中。变异本身是一个不易的行为,所以这个语言总是会变的。

不过,我认为语言的衰落还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某种语言使用的人数是否越来越少。比如现在汉语的方言,就处于一种急速衰落的状态。还有一些民族、部落,他们人口越来越少,或者自身文化受到外部的冲击,他们作为原来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慢慢消失,直至消亡。像从前发现一些边陲地区的民族村寨,由于在山区长期与世隔绝,只好内部通婚,结果导致人种退化,他们的语言就在一步步消失。我们说语言衰落的标准,最硬的一条就是没有人使用,真正的物理上的消失、物理上的衰弱。

那么,相对于“衰退”,什么是语言“进步”的标准?

进步也是有一些标准的。语言的进步与繁荣,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一个民族,他的书面文献的丰富程度——书面语最容易被拿来衡量一种语言的进步与否。比如说俄语,俄语的历史很长,但是俄语真正成为一种值得人尊敬的语言,是在彼得大帝改革以后,有很多大文人、大思想家利用这种语言生产出了非常多的精神产品,俄语才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语言。

我们汉语是种很早熟的语言,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甚至从更早的时代,就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这就是一个语言进步的标志。

书面语的进步,也有一些形式化的标准。第一,看有没有总结自己语言的语法;第二,看有没有编撰关于自己语言的辞书;第三,看有没有发现适合提高自己语言表现力的韵律规范。比如我们传统旧体诗的格律,它不是诗歌诞生之初发自天籁的产物,而是后代文人针对汉语声调的特性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规律形成的一套模式,是根据我们汉语自身的音韵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格律规范。这就是一套高度文明的精神产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脑袋想出来的。相形之下,现代汉语的诗歌,就没有公认的格律规范。

我国第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系统性专著《马氏文通》

语言和思维是息息相关的,语言的进步和发达,往往也伴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的繁荣和发达。从一般的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的专业角度来说,人类语言不分优劣,不分高低,就算是一个原始部落的语言,它一样是很宝贵的,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从一些外部标准来说,即你的语言诞生出的精神产品的多少,你的语言对于自己的一种形式的追求,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是否进步的外部标准。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语言其实是不需要人保护的,只要有人类在,只要还有人群在,语言它就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它就具有自己变化的逻辑和规则。

所谓语言的进步和衰败这样的观念,这不是我们个人意志可以影响的,比如说现在大家讨论的语文教育对孩子母语水平影响的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不是在学校教育内部能提供什么,而是这个孩子在学校教育之外,从家庭交流、个人阅读、社会接触、媒介传播等各个方面能够接受到什么样的语言信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做出个人选择。语言的衰落或进步,最终是通过这些个人选择的累积呈现出来的。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何晓琴

1115#
发表于 2021-6-12 14:05: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1116#
发表于 2021-6-13 18:59: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1117#
发表于 2021-6-13 19:0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1118#
发表于 2021-6-16 20:3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陆与台湾的国名翻译有哪些不同?台称寮国,大陆叫老挝?


一、亚洲国名区别:



近日,笔者建了一个读者微信群。下午,某群友拿着一张台湾标签提问:“寮国是什么?”实际上,它是台湾地区对“老挝”国名的翻译。

这给了笔者灵感。本周就盘点一下两岸对于世界各国的不同翻译。先从亚洲开始。
百度得知,亚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两岸翻译相同的有32个,名单附后。不同的有16个,列表如下:




简单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分为几种情况:

一、中亚五国。大陆翻译都有“斯坦”,而台湾翻译没有。“斯坦”一词源于古波斯语“stan”,意思是“地方”,某某斯坦意为某某地方。中亚五国是古波斯(今伊朗)近邻,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古波斯的影响,因此沿用了古波斯的叫法。
这五个国家都是原苏联加盟国,独立后国名就以“本国主体民族名称+斯坦”来命名。通常情况下,国名翻译以音译为主。因此相较而言,大陆的翻译更准确一些。




中亚五国

二、老挝/寮国。起初大陆也把老挝叫做寮国。这个名字的得来和老挝的民族有关。老挝本国居民,绝大部分都是寮族人,所以称作寮国。老和寮,在老挝语言里是同一个意思。
五十年代以后,大陆开始把寮国的称呼转变为老挝,并作为对这个国家的标准用语,而台湾地区沿用了曾经的翻译“寮国”一直到现在。

三、南北韩。特别说明下,台湾新闻大多数称南北韩,而台湾民众基本上称呼北韩和韩国。

原因很简单,韩国和台湾当局有几十年的所谓“外交关系”,直到1992年才结束。因此,台湾民众习惯性的把韩国作为半岛政权的称呼。

1992年8月22日,台湾当局判断中韩建交不可阻挡,抢先宣布与韩国“断交”。两天后,中韩双方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建交文件。

四、台湾地区音译貌似更准确。马尔地夫、沙乌地阿拉伯。(根据机器人英文发音的主观判断)
五、格鲁吉亚/乔治亚。实际上,格鲁吉亚是俄语(Gruzia)译名。这个前苏联加盟国为摆脱俄罗斯影响,常主张用英文译名,乔治亚似乎更准确。出于历史习惯和与俄罗斯的关系,大陆采用了俄语译名。
六、阿塞拜疆/亚塞拜然、塞浦路斯/赛普勒斯、卡塔尔/卡达。星星推测台湾地区是参考了香港翻译,如果用粤语说亚塞拜然、赛普勒斯、卡达,和英文名就很相近了。(粤语机器人亲测)

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应该是酋长和大公的翻译不同(英文Emirate)。目前在台湾大公已有向酋长演化的态势。

八、也门/叶门。应该仅仅是用字不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两岸国名翻译中的小小不同,其中蕴含了许多政治、历史、文化因素,可以说背后都是一段可以展开的故事。
个中缘由,不像某些朋友认为那么简单,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两岸根据各自情况约定俗成的称谓。
因为时间关系,加之学识有限,因此今天就简单归纳到这里。以上难免有错误之处,也请读者后台留言指正。

两岸译名相同的亚洲国家或地区(32个):中国、日本、蒙古、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科威特、巴林、阿曼、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亚美尼亚。

二、欧洲国名区别:



昨天文章《国名翻译两岸找不同(亚洲篇)》发布后,读者宋老师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讯和参考资料。星星去知网上也搜了一些论文,尽量保证不乱说。如果错了,还望大家后台留言指正。
接着盘点两岸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翻译。今天是欧洲。
根据外交部官网,欧洲共有45个国家(塞浦路斯被划到欧洲,昨天放到亚洲里了)。其中,两岸翻译相同的有37个,名单附后。不同的有8个,列表如下:



昨天讨论的亚洲国家中,两岸译名不同的占1/3。与此不同的是:欧洲国家的两岸译名大部分保持一致。

星星猜测,也许因为近代以来,欧洲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中央位置。晚清时期,中国国门被欧洲列强打开,自然很早就开始称呼它们,统一的翻译名称自然随之产生。

到了1949年,对这些欧洲国家的称呼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或许因此,两岸对欧洲国家的称呼大致一致。

那么,依然简单分析形成差别的原因:

一、白俄(é)罗斯/白俄(è)罗斯、俄(é)罗斯/俄(è)罗斯、法(fǎ)国/法(fà)国。严格意义上,这并不算翻译差异,只是读音不同。
三者属于同一种情况,就是受所谓“老国音”影响。1919年,民国公布了第一个国音标准。这是一个“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标准音”。其中,法、俄都被确定为念四声。类似的还有连词“和”不读hé,而读hàn。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爱国台胞急迫地学国语,认汉字。1946年5月1日起,由齐铁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读音示范,全台教师现听、现学、现教。

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国语”。邓丽君等老一辈台湾明星的“国语”字正腔圆,堪比播音员。

在大陆确定的普通话发音里,“法”念三声,“俄”念二声。关于“台湾腔”的形成,此前写过一篇文章《台湾腔的前世今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二、黑山/蒙特内哥罗。这便是音译和意译的区别。大陆采取意译,台湾采取音译。从国名翻译的原则上看,台湾处理更合乎惯例。

但是,也不一定都用音译,比如冰岛(Iceland)、南非(South Africa)是意译。两岸因为意译和音译造成的国名翻译不同情况还有,之后的文章也会提到。

三、具体的翻译用字差异。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黑)/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 (波赫)、列支敦士登/列支敦斯登、意大利/义大利。这三个国家就是这种,实际上也只是习惯问题。

语言就是这样,约定俗称之后,大家使用方便就可以了。例如熊猫,在台湾被叫做猫熊。实际上,熊猫是熊不是猫,台湾的叫法更符合科学标准。但大陆也习惯称熊猫了。这点区别,根本不影响两岸民众对它的一致喜爱。
同文同种、血脉相通,两岸的用语即便有微小差异,但骨子里有着相同的中华文化底蕴。把这些小差异归纳起来,星星正在做一件无用但有趣的事情。

那就,明天继续。晚安。

两岸译名相同的欧洲国家(37个):阿尔巴尼亚、爱尔兰、爱沙尼亚、安道尔、奥地利、保加利亚、北马其顿、比利时、冰岛、波兰、丹麦、德国、梵蒂冈、芬兰、荷兰、捷克、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罗马尼亚、马耳他、摩尔多瓦、摩纳哥、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塞尔维亚、圣马力诺、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乌克兰、西班牙、希腊、匈牙利、英国。
经和外交部官网核对,在昨日的文章里,亚洲国家多了塞浦路斯。因此,共有47个亚洲国家,两岸译名相同的有32个,不同的有15个。特此更正。


三、非洲国名区别:



延续前两天的话题,接着盘点两岸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翻译。今天轮到非洲。
根据外交部官网,非洲共有54个国家。其中,两岸翻译相同的有22个,名单附后。不同的有32个。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字,星星是很震惊的。欧洲45国只有8个不同。在非洲,居然超过一半的国家在两岸的称呼有差异。
星星姑且猜测,因为非洲国家长期处于殖民地状态。在二战后,非洲各国开启民族解放运动,此时两岸也很快处于隔绝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各自按照自己的习惯命名,从而造成了许多差异。
因为数量太多,星星简单做了分类。



这10个国家,几乎只是个别字的差异。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有不少人被前后鼻音、平舌卷舌的差异所困扰。在这些人看来,这10个国家的发音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它们属于两岸译名差异的第一种——音译用字的小区别,也是差异最小的一种。

第二种,就是音译的方式不太一样,由此造成的较大的差异。一共有20个国家。究竟哪种译法,更准确、更贴近最初的发音?外语好的同学,可以自己判断。

这20个国家的名字,两岸都是音译,但差异相对就比较大了。星星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津巴布韦(Zimbabwe),可以看到台湾省略了第二个b的发音,翻译成辛巴威,少了一个“布”;博茨瓦纳(Botswana),台湾省略了wa的发音,翻译成了波札那,少了一个“瓦”。严格意义上来说,大陆译法更准。
肯尼亚(Kenya),它的国名有两种发音,一个是 [ˈkɛnjə],音译就是肯尼亚;一个是 [kenjəˈ],音译就是肯亚。因此,大陆和台湾的翻译都是准确的。只不过目前,第一种发音在国际上更通行。

第三种,就是音译和意译的区别了。昨天讲了,国名翻译的大原则是音译,例外是意译。非洲国家中,因为这种原因形成的差异的有两个。大陆都音译,台湾都意译。



专门讲一下科特迪瓦这个国家,其实很早的时候大陆也翻译成“象牙海岸”,因为这里历史上曾经是象牙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与此类似的还有曾经被称为“黄金海岸”的加纳。
看似简单的国名,实际上背后是血泪斑斑的殖民贸易,西非国家还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的受害者。

因此,这些国家独立后要么改名,要么要求其他国家尽量音译国名。从尊重本地人情感的角度,“科特迪瓦”要比“象牙海岸”好得多。
32个国家都归纳完了,再补充一些额外的知识。
如今通常被称为刚果(金) 的非洲国家,占据刚果盆地,历史上曾经叫做Zaire,大陆翻译成扎伊尔,台湾翻译成萨伊。
另一个是位于索马里境内的所谓“索马里兰”,英文名是“Somaliland”。这个政治实体,事实上并不受索马里中央政府管辖。其宣布“建国”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它。
然而,蔡英文当局出于某些目的,和索马里兰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作为可以宣扬的政绩。以后有机会,星星打算详细介绍这桩事情的来龙去脉。

两岸译名相同的非洲国家(22个):阿尔及利亚、埃及、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多哥、佛得角、刚果(布) 、刚果(金) 、几内亚、喀麦隆、利比亚、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纳米比亚、南非、南苏丹、塞内加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苏丹、突尼斯、乌干达、中非。

来源:领视

编辑:王奕
1119#
发表于 2021-6-17 16:2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破折号的常见用法(杜老师语文信箱)

杜老师:

我平时用破折号总是拿不准该不该用,请您说说破折号的常见用法。谢谢。

北京读者 师先生

师先生:

破折号用法较多,下面是常见的若干用法。

一、标示解释说明性话语。这种用法比较多见,有两类:

1、标示注解性话语。例如:

(1)李时珍编写了一部著名药书——《本草纲目》。

2、标示补充说明性话语。例如:

(2)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3)老王带客人进了一家川菜餐馆——这几年节假日他常跟亲戚朋友在这儿吃饭。

有时候,破折号引出的注解性或补充说明性话语,是插入性的,其后还有话。如果插入的话语跟后面的话界限不清,或者跟后面的话连读不顺,可以在插入的话语后面再加一个破折号,也就是使用双破折号。例如:

(4)你的生日——二月十八日——每年这天我总记得。

(5)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例(4)(5)一类情况中,除使用双破折号外,也可以将后一个破折号改为逗号。但是,使用双破折号使得插入话语的界限更为清晰。

二、标示话题的突然转换。例如:

(6)“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三、标示话语的中断。例如:

(7)张大婶问老张:“今儿穿得这么整齐,您这是要——”

(8)“天气真好,要不咱们去——香山吧。”小李话语中停了一下。

四、标示声音或语音的延长。例如:

(9)“嘀——”窗外传来一声汽车喇叭的长鸣。

五、标示对话。例如:

(10)——您好,解放路电影院怎么走?

——一直往前,到十字路口右拐,再走几步,就到了。

应注意,用破折号标示对话时,不宜再给话语加引号。

六、标示分项列举。例如:

(11)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环境光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七、用于标题。例如:

(12)《我眼中的改革先锋——上海自贸试验区》

八、引出下文。例如:

(13)建议你们采取以下措施——

扩大回购规模,并且尽快落实回购;尽快出台股权激励方案……

九、标示作者、出处等。例如:

(14)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十、用于歇后语两部分之间。例如:

(15)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王奕
1120#
发表于 2021-6-17 16:27: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