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10#
发表于 2024-5-15 22:25: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传唐教授锐评: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被我辟谣过的母爱短信假新闻,没有想到央视新闻、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今年5.12还在传播……哎,无语……

编辑:王晨雅

1109#
发表于 2024-5-6 20:44:54 | 只看该作者
48名死者中,有一位叫许子诺……

我个人向天津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发讣告悼念自己在梅大高速塌陷事故中遇难的学生。


虽然你们的学生许子诺只是48位遇难者中的一位,但因为你们的讣告,许多人开始刻骨铭心地感觉到,所有的死者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各自美好的人生。



看了讣告,我们知道——贵校戏剧学院2021级学生许子诺及同行三名亲属不幸罹难。许子诺,男,汉族,中共党员。2021级戏剧影视文学C班团支部书记兼副班长;戏剧学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2021-2022学年获天津传媒学院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23年天津传媒学院第六期“青年马克思工程”学员;2023年10月3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5月所在集体荣获天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许子诺同志任团支部书记。


讣告对他的评价是:在校期间,许子诺同学尊师重教、踏实勤勉、努力上进,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是同学眼中的真诚挚友。他为学校工作默默付出,得到了领导、老师、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许子诺同学就是被撕碎了的美好。他和其他遇难者,本就不该是毫无温度的48。
48,冰冷冷。具体到其中每个“1”,都是活生生的人及家庭。


“1”禁不起放大。聚焦,放大,就是48出悲剧。但只有放大,方能给世人以警醒:人命关天。


就说这么多吧。最后,再次向天津传媒学院和该校有温度有情感的老师表示感谢,因为你们的讣告,梅大高速事故终于再次上了热搜,没被“胖猫事件”淹没。






来源:虎头呆(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ICXSmZo-sRJPaOgfUJSQg
编辑:李梦瑶


1108#
发表于 2024-5-5 20:59: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感谢黄色新闻,让重大事故又暖心又好看

某天晚上,一艘货轮在港口失火,烧死了很多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火灾现场、起火原因以及善后追责等信息。
但有一家报社的记者意外发现,在刚刚失火后,水手们养的一只小猫拼命吼叫抓挠,唤醒了一大群沉睡的人,助他们幸免于难。
报社总编辑一听,马上拍板让英雄小猫上头版头条,还附上一张水手们满怀爱戴,举起小猫的合影。
第二天早上,这份报纸的销量超过竞品们几十倍都不止。那些与小猫擦肩而过的记者们,都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
上面这个案例,被美国新闻伦理学名著《报纸的良知》用来解释黄色新闻,一些细节来自我的润色。
不过,英雄小猫如果并非全然编造,故事至此,倒也不能称之为黄色新闻。坏就坏在,《报纸的良知》继续推演,经港口火灾一战,再遇火灾,记者们最关心的不是烧死了多少人,为啥起火,而是火场有没有一只猫一条狗,或者其他什么宠物……
如果没,那就从键盘里敲一只或几只出来。悲伤惊惧的人民,这时候更需要好猫好狗的正能量。
《论语》里有则故事,说的也是火灾。“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我认为,孔子“不问马”也是不可能的,事实更应该是“暂不问马”。但中心思想都一样,孔子更看重人命而不是牲口宠物。
孔子不会吩咐左右,“找一找救火时,大家齐心协力、舍生忘死的暖心故事,我好禀报朝廷。”
除非,除非朝廷上下都很喜欢听大灾难里的暖心故事。谁家的故事更暖心,谁家的事故就概不追究或从轻发落。
那样的话,饶是孔老夫子,怕也是只能长叹一声“吾从众”,围着马厩遗址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来源:卖杏花
编辑:程正元



1107#
发表于 2024-4-24 16:0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案例:徐思凡

1106#
发表于 2024-3-24 16:0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灾难后报道逝者,不是吃人血馒头!不报道才有违新闻伦理


在大学里学了四年新闻,毕业后在新闻单位干了十六年新闻,可以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当的实战经验和教训,对于新闻伦理的问题向来也很重视。

最近几年,每逢有灾难发生,社会上都会有对相关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的争议,有些争议是专业范畴内的,涉及的议题也相对职业和接近现实的新闻环境,有些则纯粹是一些不懂新闻到底是什么的胡说八道。

我虽然被一些读者标签化为时政记者,事实上也参加过很多灾难的报道。

2004年,黄河小浪底沉船,报社派我从武汉赶到河南济源现场采访;同年河南大平煤矿矿难,报社派了三个记者到现场采访,我是其中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在云南丽江出差,立即写了丽江1996年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启示录,较早让经历过大地震的丽江人讲述地震后如何自救、如何正确掩埋尸体而不污染水源、如何灾后重建等。写完这个稿子,又从云南赶赴四川成为报社报道汶川地震的后梯队记者。到达灾区后专访了四川省地震局局长、该局的地震预报员等专业人士,写了四川地震人的自责、委屈与职业困惑。2010年玉树地震后,我守在玉树州公安局局长潘志刚的帐篷里,写了地震发生后当地通讯中断导致110瘫痪3日的玉树城,还原了一个三天没有110的城市的慌乱与自救。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我去日本待了半个月,先后去了福岛、仙台等多个城市,也写了一系列的报道。2011年7月,山东枣庄矿难,是我在新京报写的最后一篇报道,随后辞职去了南方周末。

经历了这么多,对灾难新闻的伦理问题应该是有足够的专业资格发言的。

谈新闻伦理前,自然要先谈谈新闻业务,先有新闻,才有新闻伦理。

首先,灾难之所以是灾难,是因为死了人,甚至死了很多的人。如果不死人或者死人的数量有限,那更多会被称为事故。因此,死人是灾难新闻最重要的元素,绝对不能跳过去忽略掉。

如果灾难发生后,媒体不报道死人,那就是最大新闻伦理问题。

从新闻专业角度说,报道灾难是必须报道“死人”这个环节的。如何报道呢,常规的报道模式是:谁死了、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

所以,新闻记者到了灾难现场或者第二现场必然要采访遇难者家属和逝者的亲朋好友。这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也是他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如果他们不去做这个工作,就是失职。

有些不懂新闻只懂宣传的人说,记者在灾难现场采访会影响救援。灾难发生后,记者影响救援的极端案例当然存在。灾难发生后黄金救援时间很紧,这个时候救援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搜寻幸存者、救援幸存者,如果记者纠缠救援人员影响救援,当然应该受到违背新闻伦理的谴责。

但大家都知道,空难这类灾难发生后,遗属到现场后一般不会参与搜救,新闻记者采访家属根本不存在影响救援的问题。

这个时间段的家属,内心是最煎熬的。当然,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同,有的人此时沉浸在悲痛中,不希望被外界包括记者打扰,但有些人迫切需要有人能交谈倾诉,能宣泄抑郁的情绪,记者就是一个很好的倾述对象。这个时候,记者完全可以选择愿意接受采访的家属,了解遇难者的相关情况。

这是弄清楚“死了谁”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缺失,那这个新闻就是一个不及格的新闻。

这些,就是新闻专业。

至于所谓的知情权和隐私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后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大家可以去该航班乘客刘志宏曾经的微信公号看看,他在自己的公号文章里毫无遮挡地公布了自己的结婚照、结婚证书、证书号等等细节。

结婚这件事对有些人来说是隐私,不希望被人关注,有些人会在朋友圈发个结婚证照,但不会在更开放的社交平台公布,觉得那是自己有限的隐私。但是,刘志宏和他的妻子就不在乎,愿意对整个社会公布自己的婚讯和结婚证的一切细节。所以,不要轻易拿隐私权来质问记者披露的信息是不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这个权利需要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法定关系人来主张,而不是毫无法律关系的旁观者来代替主张。

常态下,“死了谁”如果弄清楚了,而且如果媒体把“谁”的故事写得很打动人,让人共情了,有助于引导舆论关注灾难发生的原因,道理很简单,正常的读者看了报道会生出这样的疑问:这么好的一个人,或者这么幸福的一家人,为什么会死、怎么死掉的呢?

如果说报道灾难的终极目的是要追问灾难发生的原因和反思灾难,那么报道“死了谁”可能是引导大家追问灾难为何发生极为重要的前期准备和动员。逝者的个体形象越具体越人性化,越能激起社会反思灾难的冲动和欲望。这,是新闻完全正常合情合理合法的动机。

现在一些不希望有真新闻真记者的特殊群体,动辄指责媒体追求流量,呵呵,你们知道什么叫新闻吗,新闻本身就是大家普遍想知道而不曾知道的新鲜事,本身就是吸引人的,本身就是有流量的,新闻的流量不是今天才有的,自有新闻自有新闻纸开始就是天然有流量的。没有流量的,那就不是新闻。

大家心里应该都清楚,最近几十年没有人看的报纸上刊登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它们没有流量,那就是因为它们刊登的不是真的新闻。真正的新闻,从来都自带流量。

灾难发生后,希望记者躺平的人要么是脑子有问题要么是心思有问题。有些人,一辈子没有正经做过新闻,不知道也不相信这个世道还有人真的是想认真做新闻的。他们,一辈子也没有意识到真正做新闻的意义,也没有享受过做真正的新闻的成就感。

报道逝者是完全有必要的,是职业范围内正常的新闻生产行为,也是完全符合新闻伦理的。只有虚构、捏造逝者的消息,或者把几个逝者的信息剪辑拼凑到某一个人身上,人为编造出特别反常的人物故事欺骗读者,那才是违背新闻伦理的。

采访逝者的家属,有的人会拒绝,有的人会接受,这很正常。但是,如果一场大灾难发生后媒体只报道救灾而完全没有逝者及家属的声音,那一定是出了某种严重的新闻事故,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意识到那是极不正常的。

灾难发生后,势必要涉及赔偿善后等问题,难免会有矛盾。社会矛盾发生后,当公民个体与国企和成规模的行政力量对抗时,个体如果发现自己的声音完全被人为忽视,那他们一定会不安甚至恐慌,就算媒体不去找他们采访,他们也一定会主动寻求媒体的关注。所以,灾难发生后不仅仅是媒体需要采访报道逝者的故事,遗属也有寻找媒体发声的主观动机。

此时媒体如果不关注他们、不去采访他们,那么一旦他们被高额的赔偿封口,那么追问灾难为何发生、反思灾难的后续也就很难有情感和事实的依托,灾难最后就沦为有钱可以买命的交易,也就难以追问和反思。而如果不追问灾难为何发生、不反思灾难,那灾难就会不断发生,今天被刘志宏遇上,明天就是你我。毕竟,动车会追尾,飞机会失事,而我们都要出门谋生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灾难发生后报道逝者,这也不是什么吃人血馒头。如果这叫吃人血馒头,那以后凡死人伤人的事情媒体一律不报道了。公安城管暴力执法打人会见血、重大的凶杀案会见血,打仗会死人当然也会见血,这些事如果将来媒体都不报道了,世道是会越来越好呢还是会越来越糟呢?

来源: 转型Media人(公众号)
原作者:褚朝新

编辑:徐思凡

1105#
发表于 2024-3-19 00:0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如此危险!记者怎么既保护自己又做好报道

3月1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镇白孜村附近山林发生火灾,多家媒体持续跟进。

据悉,来自新华社、央视、中新社、人民网、四川日报、四川广电等多路媒体记者抵达现场。

森林大火加上风向多变,现场充满危险。

现场指挥部为记者安排了住宿,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专人与记者对接。

面对危险,记者如何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完成好新闻报道?

我们与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王曦取得了联系,他在抢险救灾的一线发回相关情况。在《我在现场》栏目中,我们收集整理,和大家探讨。

雅江森林火灾发生后,我和分社同事卢宥伊、尹恒作为分社第一批赶往雅江的记者,从成都出发,沿着雅康高速和318国道驱车近8小时到达雅江县。

我们带上了无人机、直播背包、摄像机等设备,氧气罐、防高反药物等。3月17日,在接近雅江县城大概3公里的地方,我们看到一处起火点,就在距离我们只有200米的山头上。

这是3月17日下午拍摄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河口镇的现场。

前往雅江的路上,我们从社交媒体得知脚泥堡村民居受火灾影响较大,于是第一时间赶往该地。到达时,许多房屋已被烧毁,有些地方仍有零星火种燃烧着。
该村正坐落于峡谷地带,地势险峻,风力强劲,再加上高原地区环境条件复杂,确实危险。

这是3月17日拍摄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镇脚泥堡村百姑组。


火场外围的环境较恶劣,浓烟不时升起,能见度低,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烧焦气味。


在此采访,我们换上了防燃的服装,以防飘出的火星造成烧伤;

准备好了口罩、护目镜等面部防护用具,以防吸入有害颗粒物;

空气湿度低,我们及时补充水分。


采访过程中,消防人员建议我们不要深入火场,待在火场外围以确保安全。


首先,发生森林火灾的地点是在高原的高山上,起火点海拔较高,且山势陡峭程度能达到70-80度,途中并无公路,全靠开辟小路,前进困难;

其次,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登山,如果没有专业体能训练和储备,在背着摄影摄像设备的同时,容易引起高原反应,十分危险;

最后,由于此次发生森林火灾的地点处于山谷地带,风力较大,火势容易快速蔓延,贸然接近火场极度危险。


为了获取更多现场救援画面,我们在得到许可后,决定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同时利用长焦镜头,在目视范围内拍摄消防人员及直升机作业,二者相互配合,拍摄到许多一手影像资料。

3月18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的直升机在进行吊桶灭火洒水作业。


3月18日12时,1号火场明火已扑灭,火烧迹地内有零星烟点。

2号火场主要向东南和西北方向发展,南北两线10公里范围内有断续火线。

3号火场北线无明火,有较多烟点;西线北段无可见火线,火烧迹地内有较多火点烟点,烟雾较大;西线南段2公里范围内有断续火线。

相关情况,我们将及时跟进。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原作者:新华社四川分社 王曦

编辑:徐思凡


1104#
发表于 2024-3-16 22:04: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103#
发表于 2024-3-14 22:1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102#
发表于 2024-3-13 22:20: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101#
发表于 2024-3-13 22:10: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