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05170|回复: 11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22:11: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20 23:14 编辑

【案例】1
上海大火被烧楼体内部照片曝光(组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火灾让百姓更恐怖……

上海大火,3架直升飞机在火场上空作秀,竟没救出1个人……

大火一直烧了12个小时,100多辆全副武装高科技的消防车和消防官兵……竟看不见报道说有消防队员和警察冲上楼救出人的,只看见报道画面显示消防官兵隔着一条马路拿着水龙头往大楼滋水的,有点像在玩游戏……只看见有报道居民自己单枪匹马从18楼通过大楼外脚手架爬下楼逃生的……“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陈六妹和其他八九个居民突然听到那个有些熟悉的声音大喊,赶紧冲出去,再不冲就要死了……也许是求生的本能,他们一群人一窝蜂地冲过大火正在燃烧的地下室的大门,冲到了地面,此时外面已经满是消防队员和警察。很快,陈六妹他们就被待命的救护车送到了一街之隔的静安区医院。”——还是居民们自己在自救,消防队员和警察就站在大楼外面作秀……

内幕人士爆料:消防管理当局内部有规定,凡是在救灾过程中发生消防战士牺牲的,牺牲1名战士,指挥员的肩章上就拿掉一颗星,牺牲2名就拿掉2颗星,以此类推。现在大家该明白为什么看不见报道消防队员冲上楼救人的英雄事迹了吧,为什么老百姓会死那么多了吧……

……我们的本事都用在所谓“演习”的秀场上了!!!

我们处理大型人祸技巧公式:1、强调救援困难;2、夸奖领导重视;3、夸奖救灾人员;4、夸奖受灾群众;5、迅速开始栽赃;6、赞颂人性光辉;7、召开表彰大会;8、坚持绝不认错;9、承认工作瑕疵;10;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从头开始,再来一次。  


网上爆料:那家造成上海静安区高楼失火的上海佳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黄佩信,就是静安区区长张仁良的夫人。所谓3000万的静安区节能改造实事项目“民心工程”,在没有经过任何招投标手续的情况下,由静安区城建总公司分包给了那家所谓的“佳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该公司得到项目后,马上又转包给一个姓支的个人,姓支的个人再一次分别包给了一个姓郝的和姓沈的个人:姓郝的负责搭建脚手架部分,姓沈的负责电焊等部分,姓沈的引进了4个具有替罪羊资质的电焊民工……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火灾催生高楼专业灭火救援队
2007年8月17日 08:39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歆 选稿:陈洁
    东方网记者刘歆8月17日报道:高层建筑灭火,是世界级的灭火难题。8月14日,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失火,最高着火点在83楼,高近400米。上海消防官兵用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扑灭了大火,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据悉,环球金融中心14日的火灾共有6处火点,分布在2楼夹层、18楼、26楼、50楼、52楼和83楼。消防部门早在一年多前就为该大厦制订了灭火预案,今年4月19日还在大厦84层进行了消防实战演习。

  这次灭火过程中,消防部门采用垂直供水方式,从地面向52层铺设了两路供水线路,确保灭火的水源源不断。消防部门还引进了40多辆德国产的一七式压缩空气泡沫主战消防车,其供水平均高度已达200米,最大供水高度可达375米。

  今年上半年,市消防局还组建了高层、地铁、化工、船舶灭火救援专业队伍 。其中,高层灭火救援专业队必须把全市典型高层建筑作为主要灭火救援熟悉对象,把高空救助、登高行动、高层水带铺设等作为主要训练内容。

红色的山河,红色的火

滚滚狼烟,似乎真的要预示着什么

直升机盘旋,警车呼啸着,嘈杂的交响过后

几十条鲜活的肉体退却了生命的颜色

生灵涂炭

涂炭生命的背后是什么

不可预知性!

裹挟了太多的中国特色

我可怜的族人啊!我们要将今后的命运揣摩

烈火中的黄昏都已经走过

夜的恐惧就可以抛舍

痛,是折磨,

炼狱中的我们救赎自我

生命是我们的,权贵投视的只是冷漠

祈求怜悯

还要等待施舍于你我

为什么永远做可悲的弱者

心中有河,我看见日头将落的红色

舀出内心的河水

协心宁力

将这颗暗红的残日浇落

民主自由,我们把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70915

另据经济观察网了解,位于失火大楼附近的公司和居民都已经被断网,公司也通知内部职员禁止传播和发送与火灾相关的消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2#
发表于 2023-5-9 22:16: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争鸣|巴厘岛命案相关报道引争议,媒体真的错了吗?

导读
5月8日,#疑似巴厘岛命案当事人照片被晒出#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发起话题的是一家主流媒体,原意是对这种恶意传播受害人隐私的行为进行提醒和批评,但却遭到网友指责:“二次发布和传播的媒体、平台好差,一边二次传播,一边说侵权。”
而在此前,也有媒体因在新闻标题中突出“情侣”“全身赤裸”引发争议。
巴厘岛案件相关报道中媒体的做法有问题吗?
5月9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佳、《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主编胡韵、四川日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任兼四川在线总编辑赖永强、北京青年报视频部主任鲁燕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阴雨永。



1
有网友指责媒体双标,一边发布命案当事人照片,一边提醒公众晒照涉嫌侵权。媒体这种操作妥当吗?
“显然不合适。”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阴雨永认为,这则报道主要问题在于技术错误:使用了当事人的生活照。“如果换成其他媒体涉嫌侵权的新闻报道截图会更加恰当。”
“我觉得媒体没什么错,公众跟律师的担忧只是猜测而已。”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持反对观点。“因为当事人自己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是公开的,照片、文字已经进入公共领域,不是隐私。”
“该媒体虽然给照片打码了,但并不该用当事人照片。”北京青年报视频部主任鲁燕华表示。
对于公众的指责,她进一步分析说:“目前出现公众批评媒体的情况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是否有别有用心博流量的也未可知。因此越是情况复杂的时候越需要主流媒体来‘正视听’”。
“这种做法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侵权尚需要讨论,但显然其存在一定的瑕疵。”四川日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任兼四川在线总编辑赖永强认为,即使受害者生前照片曾公开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但媒体是二次大众传播,范围更广,所以媒体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征得直系亲属的同意。
2
在报道巴厘岛命案时,有媒体设置了#疑似巴厘岛命案当事人照片被晒出#等话题,被指责引导网友围观死者隐私。话题本身设置妥当吗?
“设置这种话题的行为显然是为了挑起网民的好奇心,目的是吸引更多眼球,博得更多流量。”
赖永强认为,媒体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是对死者和其亲属的不尊重。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佳也认为此举不合适。“‘疑似’首先是未经确认的信息,媒体不应主动放弃核实的责任,参与传播可能失实的信息,其次不应脱离案件追责、追凶的公共价值方向,单纯鼓励和引导网友窥探隐私和讨论八卦。”
3
部分媒体报道时将“情侣”“全身赤裸”等写进标题,这种做法有问题吗?
“将‘全身赤裸’写进标题不符合规范,带有明显的色情暗示。”阴雨永提出,新闻报道标题应当避免出现暴力、血腥、色情等字眼,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可以使用不那么露骨、突出的字眼,例如‘并未着衣’等,中性地描述这一事实,甚至省略该信息都可以。”
“这可能有违新闻伦理。”《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主编胡韵表示认同,“我们的相关报道也避开了‘情侣’这个点。微博话题词设置也是#巴厘岛警方回应两中国游客酒店身亡#、#巴厘岛身亡两中国公民身份确认#、#两中国游客在巴厘岛一酒店身亡#这样的客观表述,其中前两个话题都登上热搜榜第一位。
4
不仅是巴厘岛命案,一些重大案件发生后也常有当事人的社交媒体信息被曝光,媒体可以未经授权发布当事人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内容吗?如果不可以,那么侵犯了哪些权利?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给出了专业解释。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对“名誉权的限制”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具体到巴厘岛案件来说,受害人已经去世,媒体报道披露其在社交平台公开信息不算侵权,因为权利人已经不在了。”范玉吉进一步解释说,“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侵犯受害者亲属权益,如肖像权的权益等。此外,还可能给亲属造成二次伤害。”
5
公众知情权和受害者隐私权如何平衡?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与公共利益或公共事件无关的隐私需要得到保护。”阴雨永认为,如果个人信息与公共利益或公共事件有关,就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目前看来,此次巴厘岛事件中受害人的个人信息与案件本身并无太大关联。”
范玉吉也认为,公众的知情权、知情需要与想知情的欲望不是一回事,媒体要分清自己为了满足什么而报道。“巴厘岛案件是个案不是社会新闻,网友对事件的关注只是为了满足猎奇、窥探隐私的欲望,公众没有对具体事件知情的需要,更谈不上知情权。”
“如果媒体报道角度是印尼、巴厘岛的旅游安全,探讨去当地旅游是否面临危险等事关公共利益的话题,才是满足公众知情权。”范玉吉表示。
6
在类似案件报道中,媒体应该遵守哪些报道规范?

1.聚焦核心问题,不过分透露细节
赖永强认为在类似案件报道时,媒体应该关注最核心的问题,以本事件为例应该是“案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当地政府、警方采取了什么措施”,而不应该过分透露受害人的遇害现场、人际关系等细节。媒体要选择大众最关心的核心内容进行报道。
2. 甄别信息,区别使用
王佳认为,对于当事人的信息要区别对待,如果明确侵犯隐私,包括未经处理的私密照片、疾病资料,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当事人遭受不公正评价,特别是导致受害人人格被贬损的信息,不应采用。
“对于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题材,在受害人已失去授权能力的情况下,若有助于满足公众知情需要,利于提醒各方重视并推进事件解决,媒体的挖掘不应受限制。”
3. “知情同意”,取得授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在接受“庖丁解news”采访时指出:知情同意是新闻报道两个重要伦理原则之一。
“媒体可以找到当事人的社交账号,但并不代表当事人愿意授权被报道。因为渠道接触的公开性,不代表新闻报道授权的合法性。”张志安指出,在讨论社交媒体的自我隐私暴露或者是媒体报道伦理有一项重要原则:可接触不等于可暴露。
阴雨永认为,在使用受害者照片前需要征得本人或家属的同意。
4. 坚持“最小伤害”原则,避免信息泄露
张志安提到新闻伦理的另一项重要原则:“最小伤害”,指媒体要考虑所报道的内容是否会对受害者以及家属、亲友造成更多伤害。
“在类似事件中,如果媒体想通过报道对网友进行提醒,在报道案件过程的时候对个人隐私信息要有适当把控,不能太过详细。”
第一,媒体可以通过采访拿到当事人真实照片,给照片打足够模糊的马赛克非常重要,应该遮挡住受害人的全部面貌;
第二,对遇难者职务、住址等个人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如果报道太精准,即使没有点出姓名也容易让受害者无形当中被搜索,为网友确认本人的实际身份提供便利;
第三,媒体报道中注意规避出现受害者个人社交账号的截图信息,这样反而方便了公众快速检索,从而去围观。
5. 提升职业素养,不能流量至上
“归根结底是职业素养问题,考验媒体专业能力、经验累积。这正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有本质区别的地方。”鲁燕华提醒说,面对恶性案件,编辑记者要有追踪报道能力,媒体审核人要有经验、应变能力。“媒体千万不要被流量冲昏头脑,失去基本判断。”
6. 现场或当事人画面不宜露出时,用模拟视频替
在报道巴厘岛案件时,有媒体用模拟视频的形式报道,没有使用一张当事人照片,这种呈现方式较好地保护当事人隐私。
“在需要还原或解读没有现场视频的事件,或者做数据新闻时,适合采用模拟视频的方式处理。”鲁燕华分享道。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洪韵

来自 3#
发表于 2023-5-13 21:5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年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为啥都转行了?
去年的汶川地震14周年之际,传媒特训营发布了《那些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基本都改行了》,一度在媒体圈刷屏。
那么,当年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现在如何了,他们又为什么纷纷转型呢?
B站新人up,一位媒体老兵,前调查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真相。注:视频作者为B站up主,丧心病狂周公子

以下是视频文字版——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4周年,看到同行们在转一篇稿子,说当年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们,基本都转行了。看了之后,我还是感慨不已。想再写点东西,和你们再絮叨絮叨这些老而不死、死而不僵的调查记者们。
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公认最好的两组,一个是中青报的《回家》,一个是《南方周末》那个策划:汶川九歌。
《南方周末》一开始就判断这是个天大的新闻,当天,就让在成都的记者曹筠武、孟登科赶赴一线。第二天,更是一口气派出了十几个记者。
后方到处是“请战”的声音,当时的总编辑向熹在论坛中回复:优秀新闻人的新闻冲动,是南周荣光所系。
编辑部决定在地震的第三天出一期号外,曹筠武俩人就徒步赶往震中映秀镇,山体滑坡掩埋了公路,他们徒手翻山,没有任何物资和装备,全靠体力和精神支撑。
地震发生的时候,《财经》杂志的主编胡舒立正在主持一场典礼。收到消息,他的办公室迅速成了报道的指挥部。不到一小时,第一位出发的《财经》记者已经在前往四川的飞机上。后面还有九个记者。
当时,正打算去面试的李微敖正在重庆,突然接到电话:“你不用来北京面试了,就留在成都当记者吧!”
他就这么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报道。
前段时间,东航客机失事,看到现场的记者中,依然有李微敖的名字,让人唏嘘不已。
胡舒立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他主持的《财经》和《财新》这两本杂志,一直是中国调查报道的最高峰,不需要加之一。
不到一个月,《财经》杂志刊出了一份长达12页的调查报道。在大多数媒体都在寻找故事的时候,《财经》杂志用冷静的语言和可靠的事实,追问天灾背后是否有“人祸”的存在。
地震当天下午,《南方日报》的记者赵佳月和杨曦就定了机票,但四川那边航空管制,只能飞重庆。凌晨到达后,一群记者租了辆中巴车赶去成都,走了一夜,终于到了成都。
但赵佳月他俩一到震区就失联了,整整15个小时之后,后方才接到他们报平安的电话,是用当地移动部门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打的,当地的通信信号已经中断了。
15个小时里,他们两眼一抹黑,就是要冲向震中。车开不了就徒步,山路滑坡就爬山。当时赵佳月还处在生理期,但她没有片刻停歇,硬生生走了三四十公里到了映秀镇。
后来有人采访她,她说:“对于职业记者而言,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职业驱动,像警察抓小偷,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一样,做的都是份内事。”
赵佳月在地震现场很多记者都走过这条“死亡之路”,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一路上,都是尸臭。
当年,最早徒步进入映秀的,除了解放军,就只有这些不要命、不惜死的傻记者了。
参与地震报道的叶伟民后来说,灾难报道就是迎着雪崩寻找那朵雪莲。那是个记者们还可以彼此奢谈新闻理想的年代,这样的逆行,对于任何一名记者而言,都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冲动。
到灾区短短几天,《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目睹了平生最多的惨象,尸体和废墟到处都是。
他第一次哭是在都江堰,有个包工头开着铲车在废墟里四处挖,找他的孩子。最后,被他找到了。用裹尸袋把小孩裹好,他就抱着孩子往皮卡车走。
现场突然特别安静,所有人都立在那里,看着他。他走到皮卡车前,突然仰天长啸。林天宏的眼泪一下子就喷涌而出。
他觉得记者在采访中不应该掺杂太多个人情感,就扭头看了一眼摄影记者贺延光,他一边泪流满面一边还在拍照。贺延光后来对他说:“记者也是人,我也是孩子的爸爸啊”。
在赵佳月他们走过的那条通往映秀镇的路上,林天宏遇见了一个叫程林祥的男人。在一片混乱之中,程林祥就背着个人走了过来。
同行的一个医生想上去看看啥事,要不要帮忙。程林祥摆了摆手说:“不用了。这是我儿子,死了。”
他背的是她的儿子程磊,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地震后,程林祥赶到了学校,从废墟里扒出了他儿子的尸体。
林天宏一直忘不了这个人,后来又去程林祥的村子里找到了他。他媳妇见到他还一直道歉,说那天在山路上对他们太冷漠,不太礼貌。
林天宏问他:“你想过吗?回去的路上会有多危险?”
程林祥非常平静,他说:“我要带儿子回家,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我只想,我每走一步,他就离家近一步。”
那条路,很多记者都走过。处处是余震和落石,脚下是湍急的江水,走路都很费劲儿,何况还要背上一个一百多斤的高中生。
程林祥的故事,就是那篇著名的《回家》。
稿子传回编辑部,领导看完后非常郑重地给林天宏发消息说:“天宏我要谢谢你。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最具体的悲伤。”
直到现在,同行们提起汶川地震的报道,第一个想起的依然是这篇《回家》。
汶川地震的两年后,赵佳月离开了《南方日报》,去了即将IPO的阿里巴巴,负责公关。那年,她结婚了,另一半是陪她走过那条死亡之路的同事杨曦,汶川地震是他们第一次搭档出差。
婚礼现场,一堆记者空谈理想,痛饮狂歌。有同事写诗:
明天,我们还可以骑马射箭上天山
摇船去秦朝办报纸
一百八十个版
我们的头条是佛……
每个人都读得涕泪俱下,犹如交通不便年代的一次毕业散场,好像再难相见。
婚礼结束,赵佳月和丈夫一起,连夜赶往甘肃舟曲报道特大泥石流,虽然她已经不是记者了,但他还是。在阿里干了一年,她还是按捺不住内心不得不为的冲动,重新回到了媒体,加入《南方人物周刊》。为此,她放弃了即将兑现的期权,其实就是放弃一次轻而易举的财富自由的机会。
后来,她轻描淡写地说:“我喜欢报社里面自由自在,大家一起采访、写稿、比稿,像是比武功的那种。”
但最多的理想也敌不过世事的变化。
2015年,赵佳月还是辞职了。回到苏州和丈夫开了一家民宿,彻底退出了江湖。
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时候,赵佳月说:10年光景,调查新闻几乎完全消失,一个个鲜活、紧迫和惨烈的现场,都消失在自媒体夜夜笙歌的10w+里。
汶川地震的一年后,林天宏结了婚。又过了一年,他离开了中青报。
原因倒也简单,因为钱。
32岁了,一年到手就只有七八万。对于一个北京已婚男人来说,非常窘迫。
他在各大媒体兜兜转转,终于在2014年离开,在万达、阿里影业和韩寒的亭东影业之间颠沛流离。很长一段时间,他和中国最优秀的特稿记者李海鹏一起工作。当李海鹏宣布离开韩寒的公司、解散团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
我只知道,他接受采访时说:再也不会回到媒体了。
那些年,林天宏身边的记者朋友们一个一个转型,挣了大钱。
比如,他在冰点的同事张伟,搞了个公号叫“新世相”,成了文艺教父。
《京华时报》的总编辑朱德付2010年就加入了阿里,直接做到了副总裁。
《汶川九歌》统筹人之一的郭光东,先后出任饿了么和拼多多的副总裁,现在好像又去了一家电子烟品牌。
《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去了腾讯,成了大浙网总裁。
《南方都市报》记者陈良军成了去了菜鸟负责公关,后来投奔他的,还有参与过《汶川九歌》的丁补之。
《汶川九歌》的另一个记者曹筠武,一度被视为李海鹏的接班人,他去了阿里巴巴。再次看到曹老师的消息,是他以淘宝公关总监身份辟谣35岁魔咒,他说:我都38了。
朱红军是《南方周末》“绿色”版块的负责人,也参与汶川地震报道,后来离职去了蚂蚁金服负责公关。
《汶川九歌》策划人邓科离职后,创办了“智谷趋势”。
转型最为成功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杨磊,他去了阿里之后被称为“阿里公关三杰”,后来更是身居要职,成了阿里影业的副总裁。再度传出消息,已经是财富自由之后的提前退休了。
我的前同事们,排着队奔赴杭州,投身阿里麾下。
可以说,半个互联网的公关,都被这些曾经照耀江湖的调查记者们掌握。
看了上面的故事,剪辑对我说:我一点都不感动。她把稿子发给一个朋友,那边的回复是:泪流满面。我想,如果是一年之前的剪辑,一定也会泪流满面。
但时代真的变了,是一去不复返的改变。
还在媒体苟延残喘的前同事问我:你还会回去做记者吗?
我特别想,但已经回不去了,不是吗?
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回不去了呢?
你们都知道答案。
现在,很多北京上海一线媒体的年轻记者,工资到手不过七八千。十年之前,林天宏离开中青报的时候,记者们就拿这个数。那个时候,《南方周末》的很多记者,工资是可以到一两万甚至更多的。
但十年过去,我们的GDP和房价水涨船高,记者的工资不升反降。
另一边,互联网大厂招公关,点名要主流媒体的记者,年薪能开到60万。这是个让人无法直视的差距。
你们可能会说,你们这些死穷鬼,难道就那么在乎钱吗?你们就不能为了新闻理想再忍一忍吗?
你们看看现在的媒体,新闻理想比钱都少。
现在所有人都在各大流量平台上看新闻,任何一个媒体,想要被读者看到,就必须适应这个平台的流量法则。没有流量,它也拉不来广告,也没法养活自己。
但动辄四五千字客观冷静又枯燥的调查报道,是不如小姐姐、小哥哥和小笑话有流量的,这就注定了调查记者的崩塌是迟早的事儿。
汶川地震纪念雕塑现在,有些媒体偶尔还有点调查报道,我们最应该感谢十年前的那批人中,还有些傻子在垂死挣扎。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新闻系的学生把这句话印在身上,招摇过市。
在这种炽热的感召下,《河南商报》副总编陈峰和与云南《生活新报》副总编王雷双双辞职,跑到《南方都市报》当了普通记者,后来,他们报道了改变新闻史的“孙志刚案”。
这样的傻子,现在永远不会再有了。
当年报道地震的卫毅还在《南方人物周刊》,就跟活化石一样。他当时觉得2008年是一个媒体盛世的开端,但没想到是一个顶峰。从此之后,这个行业顺流而下。
以至于在丰县事件沸反盈天、真相晦暗不明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篇镇得住场子的调查报道。两个云南的老记者铁木和马萨,一个在昆明卖啤酒,一个在大理卖茶叶。他们按捺不住,放下生意就冲进大山之中,写了一篇调查报道。
这样的报道,放在十年前,只不过是一篇普通的调查报道而已,但在万马齐喑的当下,它竟然成了唯一的一个。
在这样一个只以财富和流量衡量价值的时代,我们正在承受调查记者消亡的代价。但好像也无所谓。
东航坠机的时候,很多自媒体拿着教科书里新闻伦理逐条批驳记者写的稿子。只是,记者们在现场左冲右突,他们在电脑前坐而论道。不知道,他们义正词严地说着那些大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14年前去映秀镇的那条余震不断、塌方不断的路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避生死的傻子,徒步走入震中?
新闻是走出来的,真相是调查出来的。但现在的流量,却可以是骂出来的、是可以编出来的。
现在,大家旁若无人地嘲笑新闻理想,义正词严地痛骂无良记者。但14年前,一帮傻子曾经那么真诚地笃信过现在几乎一文不值的新闻理想。14年前,学新闻的孩子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去做记者,然后纷纷转型做公关。现在,无数新闻学子梦寐以求地就是进大厂做公关。学成文武艺,卖与BAT。
两代新闻学子殊途同归、万流归海,但背后,是一个时代的悲伤与隐痛。
很多做着“公关梦”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那些调查记者们转型做公关可以那么成功?我想,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学过新闻,而是他们对这个社会和时代怀有过赤诚。
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这是你从新闻教科书里学不到的,这是他们值钱的地方。
朱德付后来离开了阿里,重新回归媒体。他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这一代媒体人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
来源:17谭语(公众号)
编辑:洪韵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3:0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20 23:08 编辑

【案例】2
日本吉娃娃警犬明年上岗将参加地震救灾(图)                                                                    
2010年11月19日15:58  环球时报

  
长毛吉娃娃“桃”通过日本奈良县警方的考核,将从明年1月起上岗参加灾害搜救行动。12日摄于奈良县大和郡山市。

  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据日本共同社11月19日消息,日本奈良县警方19日透露,在日前举行的警犬考核会上,该县樱井市公司职员松吉庆子家中饲养的7岁雌性长毛吉娃娃“桃”成绩合格,将从明年1月起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执行任务。
  “桃”体重约3公斤,12日参加了搜救类的考核。它在5分钟内以帽子上的气味为线索成功找到了“伤员”。参加考核的70只狗中,各类别共有32只合格。
  奈良县警方称赞道:“在大型犬频频落选的情况下,它表现得相当出色。”警方期待“桃”能够在狭小空间内的救援工作中有出色表现。

http://news.sina.com.cn/w/p/2010-11-19/155821501015.shtml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1:1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1 13:25 编辑

【案例】3
1626年,一场诡秘的北京大劫难




    1626年5月20日(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明朝故都北京城西南王恭厂(今宣武门)一带发生了一场破坏惨重的灾难,至今使人闻而骇然,难解事发端倪。
    当天早上,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倾刻,大震一声,天崩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状的烟气冲天而起,经久方散。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3--4里,周围13里,上万间房屋,2万余人皆成粉碎状,瓦砾盈空而下,人头及臂、腿、耳、鼻等纷纷从空中落下。街面上碎尸杂叠,血腥味浓;人亡惨痛,驴马鸡犬同时毙尽。在紫金城里施工的匠师2000余人,从高大的脚手架上震落,摔成肉饼。成片的树木连根拔起,飘飞远处;石驸马大街一尊2500公斤的石狮子也飞出顺城门外。象来街的皇家象苑,象房全部倾倒,成群大象受惊而出,狂奔四方。

    死难者奇况颇多:承恩寺街上8人抬一女轿正在走时,赶上灾变,大轿被打坏放在街心,轿中女客及8名轿夫全都不见了。菜市口有位姓周的绍兴来客正与6个人说话,忽然头颅非去,躯肢倒地,而近旁6个人则无恙。令人咄咄称怪的是,死难者与受伤者以及无恙者,个个在灾变中瞬间被剥光衣服,赤身****。人们的衣服都被掠到哪里去了呢?灾变后,有人报告,衣服全都飘移到几十里外的西山了,大半挂在树上。户部(名称管民政的机构)张凤奎派长班(即待从)前望查验,果然如此。只见在西山昌平州教场上衣服成堆,首饰、银钱、器皿无所不有。



    1986年,北京地质学会等20多家团体发起了对这场灾难原因的学术研讨。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主要有“大气静电酿祸”说、“地震引发火药爆炸致灾”说、“地球热核强爆作用”说等。这些观点虽不乏新奇,但皆难解释灾变中的低温无火、荡尽衣物等罕见特征。
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认为这场灾难是由自己当政不端的原因,并书“罪己诏”来责备自己。但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场浩劫,只能称这是一个旷古谜团。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1:1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1 13:25 编辑

天下没有神乎的东西,这种记录含有添油加醋、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成分,不足为信。仅从记录看就是简单的地震。这些记录在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底层老百姓也是这么传的,也被传得神乎其神,也有衣服消失,个个裸体的说法。

稍微有些脑子的人我想都不会信!

北京城历史上最大灾难是1215年,蒙古成吉思汗大军与南宋大军合作围攻大金国首都北京城,破城后进行大屠城.大毁城,原城内人几乎全杀光.城内建筑大部被毁。

http://liupeng196308.blog.163.co ... 000920105204380536/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3:2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3-8 16:54 编辑

【案例】4
喜极而泣的伟大:上海之火好一场“成功典范战例”! (2010-11-18 11:50:31)



   资深媒体研究  高朵  发自北京 今天,当林丹冲击中国亚运第100块金牌之时,也看到了一条来自新华网的喜讯:截至11月17日,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已经夺去了53条鲜活的生命,还有70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这场近年来罕见的特大火灾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造成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整个灭火救援工作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在悲剧背后,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16日晚,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灭火救援和事故调查工作的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少将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并就上述问题一一作答。
诸多安全隐患终酿巨灾
问:上海“11·15”火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为什么这场火会烧得这么大?
答:我们对起火的大楼进行了仔细勘察,发现大楼存在多种致灾因素:一是楼房四周搭得满满的全是脚手架,将整幢楼完全包围;二是外面还包裹着尼龙织网;三是脚手架上都是毛竹片做的踏板;四是楼房外立面上有大量的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这些尼龙织网、毛竹片、聚氨酯泡沫都是易燃物,特别是聚氨酯泡沫,一旦燃烧就会产生含有剧毒氰化氢的气体,人如果吸入一口就会中毒死亡。

成功救援让更大悲剧得以避免
问:这场灭火救援战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参战公安消防官兵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帮我们还原一下现场?
答:在我的灭火救援经历中,这么特殊的火灾非常罕见。当时,楼房外面所有的方位都被浓烟封闭,烟气的温度在800摄氏度以上,普通窗户玻璃遇到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会迅速爆裂,使火灾向室内蔓延,情况非常危急。
在这种形势下,消防官兵采取内外夹攻的灭火方法。从外面控制火势,用举高车以及在邻近建筑楼顶架设移动炮和水枪阵地,堵截与强攻相结合,上下左右合围打击火势;同时灭火与救人同步进行,60个攻坚组、240多名攻坚队员强行进入楼内,挨家挨户搜救生命。除了传统的云梯救人之外,还出动了直升飞机救人,这在国内是首次。基本控制火势只用了1个小时,整个灭火救援战斗用了4个多小时。

问:整个灭火救援给您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答:我先告诉你两个数字:160和2。“160”是我们的消防官兵从着火高楼里救出来的幸存者人数;“2”是在起火高楼的旁边还有2幢同样的居民楼。消防官兵到场后,立即在起火建筑旁边布置水枪阵地,有效堵截和扑灭了快要烧到东侧相邻建筑的火势,否则旁边两幢建筑里的数百名居民也将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评价这场灭火救援战斗时说,公安消防官兵处置及时、有力,救援成功,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避免了更大的伤亡,这是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
-------------------------
    当看完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真是喜极而泣了。简直和以往的一模一样,灾难到表功的过渡时间基本在一天时间搞定,泪水停留在脸上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以后发生的就全部都是伟大的成功的辉煌的完美的歌颂了。这次,看到这样的大火,如此有“良知”的喉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彻底被伟大光荣正确的裆征服了,再也说不出任何话来,有的只是一种从烈火到怒火的转换,却无力得抬不起头来。也难怪,当同样的新华社记者写出“广州亚运即便全部250块金牌都归中国有什么用呢?”此话一出,即遭遇中国体育官员的狂骂也就不足为怪喽。
    无奈吧,同样的喉舌,境界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良知若不存在,还在什么值得期待和自豪呢?就像上海这场大火,都可以在几天内转化为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那还有啥良心话值得再说出口、再表达深切中国良民的缅怀之情呢?
    看来,还会有更多的火会燃烧,只要有表功的目标,各种火都会从天而降。只是那些地下有知的被烧死的孤魂野鬼真的能感觉幸福吗?答案恐怕会成为遥远的迷团……

【附:延伸阅读】
     一张上海之火最给力的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db61e0100mtyt.html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3:22:24 | 只看该作者
公安部称上海大火救灾及时得力 是成功典范战例

2010年11月17日22:32

来源:新华网 邹伟 等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82488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1:23: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5
2010,上海之变
分类:时光 阅读数:3636 评论数:21 推荐数:228

头七 、 鲜花祭 、 大火 、 上海   在上海做新闻那些年,从未想到过自己会在转战北京后再回沪来做这样一场灾难报道,更未曾料想,这样严重而沉重的人为灾难会发生在上海,这个我们曾经以“中国最安全城市”为荣的大都市。

  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与政府的虚荣面纱烧成灰烬,这一期的《新世纪》周刊封面报道对这场大火层层的政府责任链条以及现场有翔实的报道,这里我只想记录一下我看到的上海这个城市内核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许早已在默默发生,只是我这些年缺乏发现的眼睛以及渠道,而这种变化或许也不仅仅在上海。

  当数年前,落户上海,社区阿姨说,恭喜你,能成为新上海人。言语中充满了骄傲,当时我完全不能感觉这种所谓的骄傲,只是淡淡地回答,为了生活方便,不得不屈服于中国变态的户籍制度而已。不得不说,在这个国家,我们最常常戏谑的一群人和话题之中,不乏关于上海男人的细作,上海女人的拜金,他们远离政治,远离文化,远离雄起。这一次,他们用一种和平、坚定的力量,以其自身公民力量的觉醒真正雄起,我开始有些骄傲,为这些人,非其他。



  (一)

  昨天上午,头七,祭奠之人陆续而来,我跟随一家人进了警戒线。

  当火眼金睛的警察用力将正在献花的我推出家属区的警戒线,并喊,“你是哪个的家属,哪个单位的,出去!”我拼命挣扎着拒绝被推,没来得及其他反应,旁边一个家属紧紧一把抱住我,说“我们是一家人”,我哭出声来,“我们是一家的”,警察散去。眼前是一对老夫妻的遗像,善良的儿女用臂膀包容了一个无意闯入的女子,只为避免冲突,让逝者安息。



  (二)

  在上海的鲜花海洋中,有细心者附上了一张纸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你们的名字。

  家属捧着亲人的遗物一路走过,轻声低呼,“妈妈,我们来接你了,妈妈我们来接你了,我们不怪天,这是人祸。”

  一个可爱的卡通玩具上:“亲爱的西西宝贝,虽然你在人世只短短一年,你的笑容记在了许多‘爸爸妈妈’的心里。宝贝,紧紧牵着外婆的手。这只小熊陪你踏上通往天堂之路,那里再也没有灾难。”2010年11月21日上海-胶州路

  “愿如来时,你如花开”,一个像恋人一般的寄思。

  中午,一个交响音乐队进场,他们自发而来,他们来自哪里已不重要,他们来到大楼对面,默默地合奏一曲,优雅离去。这让人们想起了文革历史中,那些打扮清澈、整理西装,打开唱片机,选择从容自杀的上海人,让人们想起了只可能在电影里出现的场面,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唯有音乐能让人淡然面对死亡的勇气。



  (三)

  警察越来越像一部机器,面对应急下的任何突发事件熟练冷静,反映迅速、专业,政府管制和控制能力及时高效,让上海官方与市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相互制衡的默契,“你不过分,我不过分。”互相非暴力行权。

  尽管对警察在路边不断打断影响人祭奠心情,心有不满,但数万市民依然井然有序排队献花,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吵闹,没有人嬉笑。一个很小的女孩一边走,一边摇手说,“再见,你们走好”

  上一次印象是关于反对沪杭磁悬浮的人民广场散步,市民表面的平和与内心对合法权利的坚持,越来越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性格。



  (四)

  上午,一位上海老人站在大楼对面人行道的台阶上,大臂一呼,大声质疑政府的政绩工程和救援不力。逐渐集聚过来围观的群众不断响起掌声。说完,老人还掏出自己的工作证,不怕暴露身份,他坚持自己有质疑的权利,是正常的公民权利。

  晚上,三五成群的上海老人,聚在一起,也杂有一些年轻人,老人们开始讲述历史,从解放前讲到解放后,从抗美援朝讲到文化大革命,讲中国式民主,讲中国的倒退与进步,讲人的本性,我突然感觉到这里成了一个大讲堂,每个人都可以来传道授业。我从来没有听过上海的老人讲政治文明,神态能如此像印象中的北京人,当我掏出手机给他们拍照,老爷子们笑脸相迎,毫不避讳。

  他们让人们想起了“肥皂箱上的民主”,一个开始包容各种的演说的社会,也是改变的开始。





  (五)

  鲜花祭的海洋里,这是我当天在现场能拍到的大部分逝者,一些是走进警戒线才能拍,必须谢谢给我提供帮助的家属,摆上这些生前爱吃之食,犹如逝者又回到我们身边。这些毫无准备的笑容,历史会记住,无论是这20多个有照片的,还是不在其中的,都祝愿你们走好,“天堂里没有火灾”。


  (六)



  最后我想转一段,其他不说了: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1944.9.8”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8631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1:24:22 | 只看该作者
在上海的鲜花海洋中,有细心者附上了一张纸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你们的名字。
--------------------------
想煽情就写全了!那是写给遇难的农民工和保姆们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1:25:5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不在于能不能办奥运会,
不在于能不能办世博会,能不能办亚运会,
也不在于能买多少美国国债,
更不在于能去国外几十亿几百亿下订单!

而是在于
让公民坐在家里不会被烧死,
上街摆摊不会被扇耳光,
走路不会被李刚家的宝马车撞死,
吃什么都不用担心会有毒。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0:2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6
]“媒体控制论”可以休矣——写在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
作者:关不羽  
发表日期:2010-11-22 13:06:00
   
   

上海“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一连串后续发展让人有些意外。
  
  首先是上海本地媒体全程深度报道,令人刮目相看。上海媒体给人的印象向来是不温不火、不痛不痒,无足轻重,也无甚可观。以本地的电视新闻为例,三分之一的领导秀、三分之一的主旋律,照例是市民晚餐时间的背景音——与耳朵有些薄弱的联系,与眼球绝计不搭界。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市民生活类报道勉强提供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基本盘扎实的平媒大体有两类:老一代市民倾向于《新民晚报》为代表的“万金油”,从时事到文体,样样沾点边、样样都没深度;新一代市民热衷时尚类的新媒体,娱乐八卦、时装旅游、饮食男女厚厚一打,赏心悦目、轻松愉快。在这座现代商业化的超级都市里,严肃的时事报道存在感稀薄。然而,“11•15”特大火灾事故之后,上海本地媒体一反常态的集体表现,确实出乎外人的预期。不仅报道有深度、有全景、有背景,而且本地媒体的整体默契尤为惊艳——竟被戏称为上海媒体的“集体反水”。
  
  与媒体的表现相呼应,上海市民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媒体的全面报道引发了市民的集体关注,在这座聚集了“来去匆匆的陌生人”的大都市里,目光的聚焦是罕见的,而情感的聚焦更为稀有。而这一次,真正的自发捐助行动迅速,各方面的慰问及时到位。失火大楼成为城市良心的地标,市民群体的良善美意不约而同地向那里汇聚,到“头七”的11月21日达到十万人花祭的最高潮,现场秩序井然、气氛肃穆。现代市民的人文情感与社会理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商业理性与人性关怀的和谐共存引人深思。为什么一场疑窦重重、背景复杂的特大灾难没有引发负面的连锁事件,而是成就了一番超级都市的人文洗礼呢?媒体的及时、真实报道是关键。
  
 按理说,媒体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并及时、翔实地予以报道是新闻媒体存在的基本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媒体控制论”在官方和民间都广有市场、大行其道,正常的事反而显得不大正常。 “媒体控制论”是把媒体力量、舆论反响视为一种煽动性的天然威胁加以压制,甚至进一步靠人为的舆论导向加以规制。这套理论看上去这是针对媒体的不信任,而实质上却是建诸于对全体公民的不信任。公民是暴戾易怒的——只会被煽动而成为破坏性力量;公民是幼稚无知的——只会被“别有用心”的利用;公民是无序的、非理性——需要上位者的管制和教育。当然,媒体控制者从来也没有向公众解释过:他们为什么会比一般公民更善良、更理性、更成熟,也不知道他们控制媒体信息、教育公民的权柄从何而来。他们只是不断强化公众对舆论失控造成“混乱状态”的恐惧,从中发明管制舆论、控制媒体的正当性。但是,这真的合理吗?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后,媒体的及时报道非但没有催生混乱与破坏,而且促成了无组织但有秩序、有群体而无“事件”的公民行动。
  
  不妨从反面设想一下,若这场灾难被媒体管制者有意漠视、被轻描淡写的“简讯化”,不仅失去了一次实践公民社会的机会,还会增加公众被欺骗、被忽视的敌视情绪,这种情绪的指向不言而喻——视民命为草芥者,民视亦视之为仇寇。相反,开诚布公、敬惜生命的及时报道,造就的是同情与善意,换得了更大的谅解可能。因此,面对媒体控制论,应该该换个角度去问:公民的愤怒究竟是因信息透明而来,还是被欺骗隐瞒而起?公民的无知是因为信息公开而来,还是因为被蒙蔽愚弄而有?公民的非理性是因为信息畅通而来,还是被导向被规制而生?媒体控制论,被控制的不仅是媒体,被贬低的不仅是公民,而是阻挠整个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难懂,可是在践行中却是步履维艰。“媒体控制论”大行其道的真实理由未必是多年“狼来了”的“唯恐”或“别有用心”。
  
  “11•15”特大火灾事故的现场救助与哀悼阶段已经在市民自发的隆重哀悼中落下帷幕,事故处将会进入更为微妙的善后阶段。受灾居民的赔偿、幸存者的长期安置、事故责任人的司法处置,这些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对受害者而言,多一份赔偿就是多一份今后生活的保障,而对责任方却是多一份成本;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责任追究而言,公众需要的是一个交代,而责任人则寄望于侥幸逃避。这将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博弈,而媒体的介入、公众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让暗箱操作、法外伸恩增加了不少的成本。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媒体控制、舆论管制是否会再次收紧呢?未可定论。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媒体缺位,受害者与其他公众是不会从中受益。事态的发展有待观察。
  
  总之,迄今为止的事件进程说明了,“媒体控制论”的暂时失效,并没有放出洪水猛兽,而是释放了公共关怀的可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