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1100#
发表于 2021-5-25 23:10: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099#
发表于 2021-5-25 22:30: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098#
发表于 2021-5-20 17:0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争鸣 || 六安究竟读liù还是lù?听谁的?


新华社就安徽六安读音争议发问:究竟该怎样读?该听谁的?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该听谁的?以哪一个为准?

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热议。

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名从主人。安徽省政府十几年前曾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ān”旧读音。一个地方地名读音,不应轻易更改,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六(lù)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

事实上,“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的确,翻开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普通话语音变化趋势,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汉语词典是对语言的规范,更应呈现文化的积淀。在浸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许多地名历史积淀深厚,这种特殊性决定其古音的更改尤须慎重。毕竟当地居民依历史文脉故老相传读出来的才是活的地名、活的语言。

从铅山中的“铅(yán)”、蚌埠中的“蚌(bèng)”,到乐亭中的“乐(lào)”、蔚县中的“蔚(yù)”,再到台州中“台(tāi)”、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面对当前地名读音的争议,民政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典编纂机构等有关方面应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和研究,回应关切,让每个地名都承载起历史和现实的内涵,读得明明白白。

一个地方或一段历史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知识是冰冷的,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只有文化之脉长存、生活之树才能常青。(记者李亚彪、陈诺)


“六安”的“六”到底读Liù还是Lù?《咬文嚼字》专家释疑


“六安”的“六”到底读Liù还是Lù?近期,随着“六安”在新闻中频频出现,这个问题再度引起网友关注。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告诉记者,“六安”之“六”的读音过去没有争议,读Lù。各种辞书也为“六安”的“六”注Lù这个音。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未收“六安”这个地名,并删除了“六”字头下“lù”这个音。此后,2012年出版的第6版、2016年出版的第7版,均未收录“六安”词条。有学者认为,依据古今音变规律,“六”的文读音Lù已在普通话中消失,因此,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不再收这个音。

  黄安靖认为,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确已不存在Lù这个音,“六安”之“六”怎么读的关键在于,地名读音是否都要按普通话读音来读。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不少地名都要重新注音。

  “其实,前辈学者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名从主人’的原则,特别是地名、姓氏的读音,尊重‘当地人’或‘当事人’的习惯。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些尚带有方言色彩的读音,吸收进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涉及‘六安’这个地名的读法,当地人主张读Lù,因为这最接近当地的方言音。这也是辞书,包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前所有版本,将‘六安’的‘六’注Lù音的原因。”黄安靖说。

2016年《咬文嚼字》第6期曾刊发《从“六安”的读音说起》一文,对厘清“六安”的读音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六安”的读音说起

/狮子坡

  

427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报道中,主播郭志坚将安徽“六安”的“六”读作了liù。随后许多网友纷纷指出,郭志坚的读法是错的,“六安”的“六”应读lù。428日,郭志坚发微博回应:“谢谢广大观众对‘六安’地名发音的关注。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字典,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在微博后附上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相关页码的照片,照片显示“六”在该词典中只收录liù这个读音。郭志坚以此强调,他没读错,“六安”的“六”就应该读liù。

  语言文字很复杂,没有人敢说,他能认识所有的字,能读对所有的字音。所以,勤查工具书是每个人必须养成的习惯。播音员遇到问题,能自觉地向工具书“请教”,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任何一部工具书,都有自身的功能、条目范围、查检方法以及编纂意图等等,查检者务必熟悉、领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六”确实只收一个读音liù,但此字头下所收录的词条中并没有“六安”一词。该词典未收(或有意或无意)“六安”这个地名,并不说明它一定主张“六安”的“六”也读liù。有媒体询问过《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的有关人员,得到的回答是:在过去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有“六安”词条,“六”注的音都是lù。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均没有收录“六安”词条,这是一个疏漏。现在正在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中会收“六安”,“六”将注lù这个音。“六安”的“六”到底该读什么音,“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任何工具书都不是“万宝全书”,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甚至会出现错误。如果所查问题正好碰上工具书的缺陷或错误,怎么办?所以,查工具书不能只查一种,要多查几种,要进行多方面比较。《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语文类工具书,都给“六安”的“六”注过音,注的都是lù。《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由国家主管地名工作的民政部组织编写,“六安”的“六”注的也是lù这个音。

  地名的读法,通常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即当地人怎么读,就怎么标音。“六安”已有2000多年历史,原本是一个郡国名,始置于西汉元狩二年(前121)。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并入庐江郡。北宋置六安县。明清时置六安州。1912年改为六安县。1978年设六安市(县级),1999年升设六安地级市。“六安”的“六”,当地人一直主张读lù而非liù,因为这个音最接近当地的方言音。这就是权威工具书将其注音为lù的原因。当地人主张的读法,其实源自“六”的古代读音。同理,南京“六合”的“六”,也应读lù不读liù。除了“六安”“六合”以外,全国还有许多地名都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按最接近当地方言的音读,这些音也大都源于其古代读音。如山东“东阿”的“阿”读ē,不读ā;河北“蔚县”的“蔚”读yù,不读wèi;湖北“黄陂”的“陂”读pí,不读bēi;安徽“蚌埠”的“蚌”读bèng,不读bàng;浙江“台州”的“台”读tāi,不读tái;广东“番禺”的“番”读pān,不读fān;等等。

  为什么在一些地名中一直保留着最接近古代读音的特点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也不一样。我们认为,这与古代的社会文化有关。我国古代有“故土”情怀,除非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古人大都世世代代居于某地。古人在京城或外地做官,致仕后往往“告老还乡”,回到故里。就是在外地去世了,也会把遗体运回家乡,葬于故土。地名便被世居于此的人们代代口耳相传,发生音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并且,家乡的地名也是家乡的符号,能勾起家园情怀;重乡情的人们,不忘故土,会在潜意识里记住家乡的一切,也包括家乡地名的读音。

  当然,由于人口的流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等等原因,地名中的特殊读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势必有人按普通话中的一般读音去读。如果读的人多了,地名中的特殊读音也是可以改读的。比如广西的“百色”,其“百”过去一直读bó,现在读bǎi。不过,改读的情况很少见。“六安”的“六”,不排除有人读liù,但当地人大都倾向读lù,远没有到改读的程度。六安市民政局地名规划科相关人员曾表示,“六安”的“六”读lù在当地没有异议。据说,安徽省民政厅及安徽省语委也表示,“六安”的“六”应读lù。




来源:新绿时代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lIGqK50FCUZuJoVH9SB6w

编辑:李佳怿

1097#
发表于 2021-5-20 17:0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六安”到底怎么读?谁错了?


六安的“六”怎么读?

一场疫情,让安徽省六安市备受瞩目,六安的这个“六”字到底怎么读,再次引起网上热议。


在央视近日播出的多档新闻节目中,多位主持人将六安读作“liùān”。而在安徽、六安当地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仍将六安读作“lùān”。


是主持人读错了吗?主持人没错。有错的,可能是一些编纂词典的专家。


六作为一个地名,自古有之。六地,曾经是“上古五圣”之一皋陶的封地。秦末汉初有个名将英布,就是六地人。到了西汉,淮南王刘安谋反之后,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给六地赐名“六安”。刘庆被封为第一代六安王。2006年,六安发掘了双墩一号汉墓,墓主人就是这位刘庆。


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六安这个“六”字的读音,从没改变过,也没有乱过。从《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是lù这个读音。


直到16年前,也就是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出了第五版,不知是依了哪位专家的高见,前四版中收录的“六”字的两个音被合并为一个音,只剩下一个“liù”。也就是说,当六安王刘庆2006年重见天日时,他的lù安已经被赶出词典,整整一年无家可归了。


我想,专家可能是想将liù和lù二合一,把复杂的事简单化。但是千年以来一直简单的事儿,恰恰被这个“二合一”给弄复杂了。主持人们的发音乱了,路上的标牌也乱了。2005年以前,从没这么乱过。


有点纳闷——浙江的丽(lí)水,并没改成lì水;福建的闽侯(hòu),并没改成闽hóu;山东的单(shàn)县,并没改成dān县;安徽的蚌(bèng)埠,也没改成bàng埠。把六安的“六”读音二合一,专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之外的很多辞典、地图里,六安的“lù”字发音仍然存在。


作为媒体工作者,央视主持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发音,无可厚非。尽管六安人是不可能接受这种称谓的。六安市副市长在疫情发布会上把六安读作“lùān”,六安市政府的官网也是把“六安”标注为“lùān”。


很想跟编《现代汉语词典》的专家们说,一个读音可以被抹去,但是,一段延续千年的历史,无数六安人跟故乡之间一份独有的情愫,是不可能被抹去的。


不久的将来,《现代汉语词典》可能会出新版。真诚地建议:专家们多多倾听六安人的强烈呼吁,重新打量这个“六”。不要让一段千年的文化和千千万万人的乡愁在词典之外流浪。


对词典编者来说,敬畏每一个字,不正是起码的职业精神吗?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新安晚报》副总编辑曹海峰)


除了六(lù)安,

亳(bó)州、黟(yī)县、芍陂(què bēi

……

安徽这些含有生僻字的地名

也时常被人错读

不如借此机会

一起来涨点“芝士”吧


这些含有生僻字的安徽地名

你能读对几个?


亳州、黟县、芍陂……这一个个含有生僻字的地名,你是不是望而生畏?你是否想当然地读成“毫”州、“黑多”县和“勺波”而因此贻笑大方?


地名,承袭着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一方水土厚重的文化。大凡游览一个地方,莫不从了解其地名开始。从淮北到江南,那些生僻且易读错的地名,往往源自远古,流传至今。读对一个字,念对一个音,能够加深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更是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历史悠远的皖北


辽阔的皖北平原一望无际,悠悠淮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老庄故里,这里贡献了数不尽的典故辞章,这里保存着源自亘古的地名文化。


亳(bó),堪居安徽最易念错地名排行榜首位。亳与毫,差之一横,谬以千里。亳字可追溯至甲骨文,据史料记载,商汤曾建都于亳。


亳州,目前是全国唯一用到“亳”这个字的城市。雕塑巧夺天工的花戏楼,纪念“神医”华佗的华祖庵,东汉末年曹操修筑的运兵道,祭祀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天静宫……亳州历代名人辈出,古迹遗存丰富,是感悟安徽历史文脉的旅游胜地。亳州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种植着万亩芍药,芍花盛开时节,无边无际的花海灿若云霞。



亳州花戏楼


陂,念pí还是念pō?其实,这是一个多音字,湖北有黄陂(pí)区,阜南县有焦陂(pō)镇。焦陂,相传为楚国名将伍举的封地。陂还有池塘的意思,这时候念bēi


芍陂(què bēi),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又称安丰塘,位于淮南市寿县。芍陂由春秋时期楚庄王大臣孙叔敖主持修建,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迄今26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造福沿岸无数百姓。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国际灌排委员会评定的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寿县安丰塘


风情独具的皖中


淮河与长江之间的皖中,沟渠纵横,沃野千里。以圩(wéi)命名的聚落,莫不位于筑堤御洪的河网或滨湖地区;以郢(yǐng)命名的村落星罗棋布,令人不禁联想到古楚文化的遗存。


六,表数字念作liù,当地名则念作lù,最早是大别山中的古国,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后来汉高祖封英布为淮南王,就建都于六。



六安金寨县红军广场


六(lù)安,其名始于汉武帝,取当时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闻名全国的“将军县”金寨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诞生了59位开国将军;六安也是一片绿色的净土,天堂寨风景区、万佛湖风景区、佛子岭水库等优质景区,尽显青山与绿水相得益彰的生态之美。


柘(zhè)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位于巢湖岸边的古镇柘皋,相传在南宋时期由“橐(tuó)皋”改为现名,但似乎与柘树没什么关系,唯一不变的是两个字都不好认。



柘皋古镇北闸老街旗袍秀


柘皋自古以来为江淮名邑之一,一直是皖中财物聚散的市埠、南北交通商旅的枢纽和江淮军事战略的要地,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柘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如今,镇内依然保留着众多古迹,孔子晒书墩、东汉末年的典韦墓以及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等。


文化厚重的皖南


看到“皖南”两个字,你的眼前是否立刻浮现小桥流水的徽州村落,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明清徽商行走四方,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把辨识度颇高的徽州文化以及吃苦耐劳、贾而好儒的精神气质传布开来。


黟(yī),从字形看,“黑”加“多”,没错,含义也是黑、黑木。



春日里的黟县宏村


黟县是全国唯一用到“黟”字的地方。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在黟山之南,因此得名。全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俨然一座露天的明清古民居博物馆。西递、宏村两个古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黟县更有着“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歙,有读音xī,包含吸气、和谐等意义,但作为地名,全国只有歙县用到shè这个读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分郡设县,歙县的名字从这一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北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歙县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古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文房四宝”中,歙县出产的徽墨和歙砚享誉天下。



歙县棠樾牌坊群


淮河上的明珠蚌(bèng)埠市,三国“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故里淮北市濉(suī)溪县,皖北利辛县阚疃(kàn tuǎn)镇,巢湖岸边的古镇烔炀(tóng yáng),秦末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灵璧县垓(gāi)下……


怎么样,这些地名你能读对几个?有没有你的家乡?



来源:语言文字周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cVquVbm7ew0YF31s81QoA

编辑:李佳怿

1095#
发表于 2021-5-18 21:41: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094#
发表于 2021-5-17 22:2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快评:严禁“躺平”



近日,一个新潮词汇“躺平”突然横空出世,旋即大红大紫。不怀好意者甚至将其上升到“主义”的高度。


任何事物成为潮流、趋势,一倡百和,大行其道,必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人心相向。“躺平”,是一种很悲哀很可怜的人生取向了。不到万不得已,谁愿躺平?只有病人、死人。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像根韭菜,如何努力——即使撞了狗屎运,成为资本家,成为“马二”——到头来也不过是被收割的命。不能站直,不愿跪下,不如躺平!


我们一定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躺平主义”的社会危害性。过几年回看,如果任由这种自发的广泛的群体性行动蔓延,它的负面意义或许不亚于甘地的不某某某某。


躺平主义带来的首先是人口的减少。我看这次人口普查结果之所以难产,就很难和躺平主义的流行脱开干系。人是最宝贵的国家财富、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最基础的战略资源。没有了这无数纯纯的忠忠的人,我们还能干成什么旷古奇事?


人口少了,还要不消费,我们的国家、民族还可能安定团结、独步世界吗?其他不说,单单1:51:6比例吃财政饭、尾大不掉的这帮人,他们的工资奖金、社会福利从哪里来?靠一国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少劳少作、吃饱穿暖、不支出无纳税的人去养活,现实吗?没有高人一等、无后顾之忧的经济保障,军警文教卫们能不先闹吗?


解决这个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为年轻一代减压,让努力与不努力者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收获,要让年轻人获得抓贪官、罚明星、查“马们”产出的红利,而不是韭高几寸,就多割几寸,万韭同苦命。但这些在可见的目前是很不现实的。


胡萝卜不可能给,那么我们只能祭出大喇叭和大棒。


大喇叭指的是宣传工作。


首先要让“躺平”一词在网络上绝迹。


其次要从“少生忧生”、“勤俭节约”的宣传转到开足马力灌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多娃升天堂、无孩落地狱”等封建迷信和“拜金主义”、“超前消费”等资本主义价值观灌输上来。


文艺工作者要抓紧编造多子多福、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故事;新闻工作者要把镜头聚焦到老无所依、坐以待毙的孤寡老人身上。要让年轻一代痛彻心扉地感到,不生娃没有好下场。


要把生不生娃、消不消费、勤劳与否提升到政治层面。对于不生娃、不消费、少劳动的人,名誉上以卖国、汉奸毁蔑,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惩处。


改革税收制度,消费税为辅,人头税为主。不管你躺平站直,只要还在呼吸,每人每年一律必须缴税若干万。那些到了生育期不愿结婚生丁的年轻人,按两个人头计税,每3个生育年增加一个人头。


适当奖励生育能手、劳动模范、透支达人,不舍得物质奖励的话,可发奖状、奖匾充数。


如此,病人都将从病床上跳起来,带病劳动,带病交媾,带病繁殖!



来源:单子呓语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JV_VF2G81y6XE_gOGuDg


编辑:李佳怿







1093#
发表于 2021-5-9 10:3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敌对势力”一词的语义转换
钱钢有过一篇研究“敌对势力”的文章,发表在《炎黄春秋》2015年第3期上,题目为《“敌对势力”一词的使用频率》。
钱钢研究“敌对势力”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自媒体,他研究的对象是《人民日报》上从1948年到2013年的使用情况。
由于现在有些自媒体动不动喜欢使用“敌对势力”一词,我觉得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下还是有了解的必要。
“敌对势力”一词曾经的使用情况,以便于我们了解,现在的敌对势力一词从当时《人民日报》的角度到底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谁?
据钱钢研究,“敌对势力”一词是舶来的。
1948年12月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丁.斯列波夫的文章《马列主义思想宝藏——纪念“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十周年》。文章写道:“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到清算苏联国内压迫阶级这段时期,社会主义的关系已在和阶级敌对势力斗争中确定了”。
这是“敌对势力”一词正式在中国出现,是苏联人引入的。
这个词出现以后,并未经常使用,可以说是个冷词。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8年的8年间,《人民日报》上总共只有十七篇文章使用这个词语。
当时《人民日报》使用这词汇的语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敌对势力”,指资本主义阵营。在共产国家多位领导人的讲话、文章、声明等等中,均强调抵御敌对势力的包围、侵略。
第二类“敌对势力”,指共产阵营内部的反对者。这也是“敌对势力”一词,最值得研究的地方。
截止到1958年,中共党报上,“敌对势力”从未涉及中国国内。
苏联“敌对势力”一词应用在国内,可从苏中中央书记苏斯洛夫的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九周年的讲话中体现出来,他说:“敌对势力将不止一次地企图恢复资本主义”。这显然只的是苏共及苏联社会的内部矛盾。
1959年的《人民日报》有十篇文章提及“敌对势力”,其语义所指即属于阵营内部,这也是“敌对势力”一词转向内部的重要表征。
此时正是批彭德怀的关键时期,我们看《人民日报》所用“敌对势力”一词,重点转向了内部:
“我国人民公社一出现,就立即引起了所有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极端仇视和恶毒攻击。”
“当敌对势力企图阻扰和破坏革命的群众运动的时候,人民解放军总是挺身而出,为群众撑腰。”
此时的敌对势力,包含着国际国内,但主要倾向国内。而国内的敌对势力所指主要是高层斗争,即彭德怀。当时彭德怀有一条严重的罪名是“里通外国”。
但此时“敌对势力”的语义已经确定,即只要对主义、道路、领袖的怀疑、质疑、抗争都属于“敌对势力”。这样“敌对势力”实际就是一只筐,什么都可以装了。
“敌对势力”的语义有过一次最意想不到的变形,是在197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长达17000余字的长文题目是《人民万岁》,该文中也使用了“敌对势力”一词。

文章先声讨了“四人帮”的祸国殃民,“他们企图用反革命舆论吞噬真理的声音,掩盖自己的恐惧,用黑夜中的追捕,法庭上的审判,表示自己还有力量。他们在狞笑中举起血腥的酒杯庆祝自己的‘胜利’”。然后提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的措施,“如果人民真正能按照他们的利益和意志选择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人,真正能够对这些领导人进行监督和在事实证明他们不称职的时候,能够把他们罢免掉,那么,'四人帮'”这类骗子怎么可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
接着文章写到继续进行争取和保卫人民民主的斗争,已“成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一项长期的,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作者为此写道“只要反人民、反民主的敌对势力还存在,只要官僚主义还存在,争取和保卫民主的斗争就不会结束。”
很明显,这里的“敌对势力”已经不是原来所指向的国际国内的反对者,而是反民主、反人民及官僚主义者,这些人才是“敌对势力”。
这个“敌对势力”的语义没有继续发展,不久又再次回到原来的语义上了。1989年以后,敌对势力成了反对国家政权的一股邪恶力量,只要符合这种语义的不管国内国外都是敌对势力。
在现实历史上,“敌对势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比如,原来的“敌对势力”苏修,后来也不敌对了,现在继承苏联的俄罗斯照道理是真正的“苏修”,现在成了重要的盟友;原来的“右派”也是敌对势力,后来基本都加以改正,不再当作敌对势力了。
这说明“敌对势力”的语义,还是有个经常变动的过程,只是这语义的偏差,极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才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慎用“敌对势力”一词的原因。
来源:梦里绍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H0wTJmMno93pBPsqkm97w
编辑:马皖雪



1092#
发表于 2021-5-6 23:4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内容已编辑
来源:凤凰周刊
编辑:马皖雪


1091#
发表于 2021-4-25 15:43: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词汇”

                                                                                      显微镜下的月球“土特产”长啥样?

  月球样品首次离京展出。

  4月24日,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在航天日科普区域,展出了重大航天工程航天器模型、实物展品,特别是月球样品实物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等实物首次在京外展出。

  此次展出的月壤,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肉眼观看,而且还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看。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通过30倍的显微镜可以让观众更加细致地观看月壤。

  去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此次任务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
                                                                             
科普展览上展示的月壤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记者 谢瑞强 拍摄
显微镜下放大的月壤样品
显微镜下放大的月壤样品
显微镜下放大的月壤样品
科普展览上展示的月壤
科普展览上展示的月壤
科普展览上展示的月壤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