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2023年第6期目录目录 卷首语
丰富而澎湃: 互联网世界的“情感图式” 曾一果
Abundant and Overwhelming:the "Emotional Map" of the Internet World Zeng Yiguo 【摘要】 互联网连接了一切社会关系——人际、人-物或物-物的关系,并在所有真实物与数码物共筑的网络空间内,构建出当代中国丰富而澎湃的各种情感图式。透过对互联网上种种情感现象的观察,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个人、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情感结构和精神状况,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互联网时代复杂的人与人性、文化与社会、政治与经济。
【关键词】 互联网;情感图式;个体生命;社会心理 新时代 新思想 新传播
作为方法的“乡村”: 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研究立场及其空间转向 王仕勇 贾浩伟
"Rural Areas"as the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Standpoint of the CPC's News Policy and Its Spatial Turn Wang Shiyong,Jia Haowei 【摘要】 新闻事业是时空条件下的产物,新闻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与地域相关,但“地方性”却较少被新闻政策研究关注。作为一种与城市相对的生产生活空间和综合性文化范式,乡村及其新闻政策的制定和传播有着独特的语境。新闻政策是党和政府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新闻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重新审视乡村新闻政策、乡村传播的重要地位,对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中国乡村的现代化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新闻政策;乡村;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互联网 30 年
(特约主持:方兴东)
中国媒体融合 30 年: 基于政策的视角 顾烨烨 方兴东
30 Years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a :A Policy-Based Perspective Gu Yeye,Fang Xingdong 【摘要】 考察媒体融合,技术逻辑和资本逻辑是最自然的视角,而政治逻辑往往作为一种外部因素来考量。但是,基于中国发展的阶段和社会主义体制,着眼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政治逻辑,正是主导中国媒体融合进程最重要的内在逻辑。以政策为切入点,以政治逻辑考察 30 年来中国媒体融合进程,才能更深刻把握中国媒体融合的问题、挑战和战略路径。
【关键词】 媒体融合;网络舆论;数字治理;智能传播
中国互联网 30 年: 一种新职业群体的视角 陆舒怡 李建国
30 Years of Internet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New Occupational Groups Lu Shuyi,Li Jianguo 【摘要】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近 30 年的历程中,新职业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规律与阶段性特征。对标互联网技术变革周期,本文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将中国新职业群体 30 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 年代:Web1.0 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2000 年代:Web2.0 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 ;2010 年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 APP 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 ;2020 年代 :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立足当下,新职业群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产业、观念与政策的耦合联动,表现出劳动的媒介化、媒介的劳动化趋势特征。
【关键词】 新职业;新职业群体;互联网;发展
媒体融合研究
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 AI 赋能新闻生产的历史、现状与愿景 史安斌 刘勇亮
From Media Convergence to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The History,Current
Status,and Vision of AI Empowering News Production Shi Anbin,Liu Yongliang 【摘要】 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给新闻业带来了变革与挑战。本文通过对 9 位媒体机构新闻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及相关资料分析,回顾了 AI 赋能中西方媒体新闻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 AI 技术给新闻生产在内容偏向、隐私版权、信息真实等方面带来的挑战,梳理了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的演进路径。为了适应 AI 赋能新闻生产的愿景,我们应当处理好生产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重新界定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 AI 素养教育。 【关键词】ChatGPT;AIGC;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媒介伦理
“基于实践”:融媒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 政治传播新逻辑 陈甜甜 于德山
"Practice-based" :New Logic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of Major Theme Report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Chen Tiantian,Yu Deshan 【摘要】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 :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 ;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关键词】 重大主题报道;政治传播;乡村振兴;治理实践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角逐:宋代灾异谣言的 信息传播与官方应对 刘大明
Competition :The Spread of Disaster Rumors and the Court's Response in the Song Dynasty Liu Daming 【摘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复杂性和多元性的时期,由于宋代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人们容易相信各种神秘的传说和谣言。灾异谣言是宋代一种非常典型的谣言形式。这种谣言以天灾人祸、异象怪事等为素材,通过官方谕旨、诏书、奏疏及民间语言符号等载体进行传播。灾异谣言煽惑了民众的情绪,造成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因此,宋代官方积极介入民众关切议题,应对谣言的传播变化,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手段来应对和规制谣言,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辟谣体系。宋代灾异谣言的信息传播及官方应对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宋代;谣言;辟谣;华夏传播
超验、仪式与知识话语权的建立 ——《左传》政治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张德懿
Transcendence,Ritual,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Zhang Deyi 【摘要】 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谣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谣言表现为流言、歌谣、谶语、政治神话等形式。超验性的谣言既由充满危机的社会环境催生,也产生于政治家的意图。知识群体掌握了谶谣的制造、解读能力,从而影响现实政治。在“伯有为厉”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和应对与内政外交中的祭祀、禳解、聘问等仪式相关联。古代政治家们既利用仪式的传播特征,也利用仪式的象征性或象喻的言语方式,完成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分配、身份塑造、外交声明等。在超验性谣言的传播与应对中,知识群体通过对谣言的解读宣扬“德”与“礼”的学说,亦可视为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过程。
【关键词】
左传;谣言;舆论;仪式;话语权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编译《新莱茵报》是一种特殊的研究 张 月
Compiling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is a Special Research Zhang Yue 【摘要】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编的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的源头。翻译《新莱茵报》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以准确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使用“编译”来说明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编辑 + 翻译”,而是依靠编译者的知识积累和大量复杂查询、考证,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原文做出解释、校正文字、说明背景,有时甚至注释文字篇幅超过原文。因而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通过对报纸的翻译、审读、编辑和注释,全面、真实地还原《新莱茵报》版面的本来面貌,为深刻理解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与实践提供原始材料,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编译《新莱茵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讲好故事研究
“符号敏感”:数字公众的新闻表达批评 ——基于 44 起新闻批评案例的文本研究 张启锐 王辰瑶
"Sign Sensitivity" :Criticism of News Expression of Digital Public Zhang Qirui,Wang Chenyao 【摘要】 数字公众对新闻表达进行的批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研究不足的现象。本文聚焦 44 个批评案例,探讨引发表达批评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引发此类批评的可能原因和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发现 :(一)新闻标题和微博词条是新闻表达批评的高发位置 ;(二)动词和名词是新闻表达批评的主要词性 ;(三)网民批评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对事实的“定性”不当上,并可能导致对媒体动机的怀疑 ;(四)网民对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报道者与报道对象和受众之间,以及事实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 ;(五)网民批评形式上比较情绪化和偏激,但诉求基本合理,对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发现可能给新闻媒体提供一种“镜像”,使媒体了解网民的诉求,并以此调整新闻叙述方式,规避新闻表达风险。
【关键词】 数字公众;新闻批评;新闻表达
专题聚焦· 数字时代的媒介与情感
网络米姆与电子榨菜:数字时代的“情感症候” ——由《甄嬛传》的“二次创作”现象谈起 曾一果 李一溪
Internet Memes and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Emotional Symptoms" in the Digital Age Zeng Yiguo,Li Yixi 【摘要】 在数字时代,随着媒介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影视剧经由粉丝用户的二次乃至多次创作,产生了许多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成为粉丝们特别是年轻人热衷的“电子榨菜”。本文借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与道金斯等人的“米姆”文化理论对此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当代粉丝用户是如何盗用电视剧的文本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传播和享用这种“电子榨菜”的,同时也进一步探究这些文化实践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与情感结构。
【关键词】 《甄嬛传》;二次创作;网络米姆;电子榨菜;情感结构
情感与主体性:算法社会中 人机关系构成及其共生进路 王 鑫 高 源
Emotion and Subjectivity :Composition and Symbiosis Approach of Human Machine Relationship in Algorithmic Society Wang Xin,Gao Yuan 【摘要】 [color=rgba(0, 0, 0, 0.9)]考察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算法成为问题研究的背景、参照甚至是结构性力量。而人类在与算法博弈、共生过程中的“退守”与“坚持”,也表现出情感以及情感解放带来的“变革型创新”对于保留人类主体性的作用。探讨算法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需要深描两者之间内在的张力关系,同时要揭示人在算法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并在批判性的审视中,廓清人在被计算中越来越丧失自主性的问题,也能据此探寻未来理想人机关系的可能性通路。
【关键词】 算法;人;技术;主体性;情感
从影像触达到文化认同: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 情感互动机制——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 李 鲤 石琪隆
From Image Touch to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Emotional Interaction of Short Vide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li,Shi Qilong 【摘要】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关键词】 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情感叙事;互动仪式链
媒介法规与伦理
近代中国隐私法制化的演进历程: 内涵流变、舆论博弈与法理总结 李 荣 顾理平
Evolution of Privacy Legalization in Modern China :Connotation Evolution,Public Opinion Game,and Summary of Jurisprudence Li Rong,Gu Liping 【摘要】 近代以来隐私概念的内涵经历了诸多流变,从 19 世纪初的阴私观念,发展到今天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的隐私权,隐私概念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各方利益的角逐之中。晚清至民国时期,新闻界一方面通过竭力报道和揭露阴私吸引读者,提升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对公权力的监督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政府当局则借保护阴私或保护名誉之名实行新闻专制之实。研究认为,现代依法治国建设中对隐私的研究和探讨有必要意识到隐私权所重新面临的多元化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差序,隐私保护需警惕基于传统道德伦理之上的“伦理陷阱”,回归到以人的价值尊严为核心。
【关键词】 阴私;隐私;隐私保护;价值本位
“洗稿”的法治难题及纾解路径 ——以新闻类自媒体为例 陈新平 何 双
Difficulties Posed by "Manuscript Laundering" to the Rule of Law and Solution Path Chen Xinping,He Shuang 【摘要】 自媒体“洗稿”屡禁不绝,可著作权制度中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剽窃”“独创性”“单纯事实消息”等核心概念缺少界定,法规抽象笼统,著作权人举证艰难、诉讼追偿得不偿失,司法流程复杂,判定标准不清,以致依法治理遭遇定性难、维权难和裁量难。纾解法治难题,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明晰核心概念和认定界限 ;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大维权技术支持力度和侵权违法成本 ;优化司法流程,诉讼与非诉讼、线上与线下并行,强化法治的同时推进德治,逐步形成德法兼治的“洗稿”治理模式。
【关键词】 自媒体;“洗稿”;法治;著作权
传媒书系
一个“观点”的时代:数字新闻话语的价值转向 ——评《观点新闻学》 丁柏铨
An Era of "Opinions" :Value Turn of Digital News Discourse Ding Boquan 【摘要】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型塑着新的传播生态。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的新闻报道范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从侧重于呈现事实性信息逐渐演变为对观点性信息的强调。观点新闻也越发受到媒体行业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与消息类新闻报道相匹敌的新闻形态。实践层面的快速发展亟需学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观点新闻学》一书正是研究以表达观点为重要内容的新闻报道现象的成果,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观点新闻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观点新闻;新媒介;新闻报道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