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3-1-12 00:35: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写字李华良
慢一点不怕,走在正确道路上就好。 //@水满则溢:青评论一出,救了我的相声。//@北青张天蔚: 回复@一城一世界:本报系列周刊都叫青什么,如青阅读、青美食。 //@一城一世界:为什么不叫:青评 ,有味道些 //

@北青张天蔚
本报评论周刊于今天面世。为了与其他周刊统一,取名刢评论,听起来有点“轻”了,但我们的本意,却是要“重做”的----北青报此时扩充评论版面,自然不无风险,但若想在网媒和同行的双重挤压下突围,评论确实是一个可能的突破口。人民日报"鹟虒评论版,我们办了评论周刊,领先一步了。

(2)| 轉發(154) | 評論(63)
1月11日16:3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102#
发表于 2013-1-12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宋斌政的日本见闻录
朝日新闻」主笔若宫启文,本月16日65岁退休。1970年入社,历任政治部长、论说主干,今天最后一次写社论,提醒日本政府不要以修改宪法刺激邻国,使日本卷入战争。ご苦労様でした。


| 轉發| 收藏| 評論
今天15:33 來自iOS       







蒋丰
微报:65岁的日本《朝日新闻》著名评论员若宫启文,1月16日将从《朝日新闻》退休。今天,他在《朝日新闻》第15版发表整版文章,讨论日本的修宪问题。若宫启文表示:“这是我在《朝日新闻》最后执笔的一篇文章。”
(1)| 轉發(4)| 收藏| 評論(2)
今天13:05 來自新浪微博





103#
发表于 2013-1-13 11:1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图书商报李鲆
//@陶然万柳世界:呵呵,与右边同感//@景凯旋的blog: 可见胡锡进的认识水平并无奥秘,人人都会。

@吴祚来
想给环球时报写篇社论:要正确认识北京的空气污染.一是要人们知道,西方也有空气污染,这是世界难题,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大家一样呼吸,有难同当,三是这证明中国发展速度快,四是这证明计划生育是正确的,五是对治污要有耐心,要等一等伟大的祖国,六是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幸福与内心有关,与空气关系不大.

(15)| 轉發(1314) | 評論(248)
5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33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104#
发表于 2013-1-17 11:29: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青报:媒体人比官员更懂时政新闻
报刊广电新闻中国青年报2013-01-17 10:11 我要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朋友 新浪微博 人人 QQ邮箱 开心网 0
在日前召开的河北省委常委会上,《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办法》获讨论通过。对省委常委、副省长出席会议活动是否报道,河北要求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还特别要求领导不直接向新闻单位就报道字数、时长、版面、画面等提出要求。(《人民日报》1月16日)

从网络转载这条新闻后的留言可以看到,公众对这样的变化是多么的欢迎,对过去的“领导直接向媒体提要求”是多么的厌恶。尤其是直接受影响的媒体人,当看到“不向媒体提要求”时,更有一种被解放的轻松感。党报机关报的头版之所以面目可憎,并且阅读率常常垫底,很多时候就因为被这些程式化的会议报道所占据。在党报编过时政要闻版、上过夜班的人都知道,打破编辑出版流程等领导的会议讲话稿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做一个领导直接就字数版面提出要求、读者却根本不看的版面,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

“不向媒体提要求”既是还版面于民,更是对媒体报道自主权、自由权和新闻规律的尊重。媒体报道什么、怎么报、何时报、报道的长度,本就应由媒体根据新闻价值去判断,而不能越俎代疱凌驾于媒体之上。网上有个段子说的都是意味深长的世象:干爹干了老公的活儿,小三干了纪委的活儿、教师干了商人的活儿、医生干了屠夫的活儿、城管干了流氓的活儿、大师干了骗子的活儿、黄灯干了红灯的活儿——我加一句:政府不能干了媒体的活儿。

还权于媒体,尊重媒体的自主权和媒体人的自由权,应该成为常识。不仅是河北,不仅是在关于领导干部出席会议活动的报道上,在很多事情上相关部门都要养成“不向媒体提要求”的习惯,让自主报道成为一种常识常态。

就拿领导干部出席会议活动来说,向媒体提要求的话,起码从版面形态上就非常难看。每逢重要的会议活动或领导讲话,我们看到几大报纸的头版除了报头不一样外其他都完全一样,照片怎么放,标题什么字体,新闻如何安排,仿佛是一个编辑干的活儿——这些同样的版面被网友放在一起,常常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既然版面都完全一样,还要办那么多份报纸干嘛,留一份就够了。

不仅是形式上被诟病,文风上也常被公众嘲弄。因为这类“向媒体提要求”的会议报道多了,媒体的版面自然就被官话套话占据了。人们之所以厌恶看会议报道,因为这些报道基本上就是在“要求”下将领导讲话照搬到版面上——这些讲话,未必就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在会议上讲也许可以,在会议语境中强调也许有现实意义,但脱离了会议的语境拿到新闻版面上就非常难看了。

最关键的是,根本起不到应有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反而倒了公众的胃口。很多老百姓基本上是看到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就跳开、绕走的,因为预期到会是空话套话,预料到是程序化的发言和程式化的腔调,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报道上。而且公众会对这种宣传性报道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人们不喜欢被宣传被灌输的感觉。而“向媒体提要求”的那种会议报道,往往带着鲜明的宣传意图和说教意味,人们看到就会避开。所以越是“舆论一律”,其实越是没有读者,读者在用眼球投票中屏蔽了这些报道。

所以,必须尊重媒体的自主权,媒体是一个有技术门槛的行业,媒体人比官员更了解读者的需求,更明白从读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着眼去报道时政新闻。另一方面,媒体也并不排斥会议报道,公众也并非对领导干部的行程不感兴趣,相反,媒体和公众都很关注。关键的是,相关部门不懂媒体传播和公众接受的规律,常常会选择以舆论反感的方式去传播会议信息,结果让媒体和公众都对会议大倒胃口。实际上,如果让媒体自主选择,他们也会报道会议,并且会报道得更好,善于抓住领导会议讲话中鲜活的内容,发现程序化活动中的新闻点,对新鲜的表达和有新意的行为有敏锐的观察,不会照搬讲话,而是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和角度。尊重新闻规律,就是尊重读者,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更好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

同样一篇宣传性报道,被要求了的“规定动作”常有让人一看便知的宣传意图,而媒体人则善于隐藏这种让读者反感的宣传意图,以符合新闻规律的方式去报道更能让读者接受。动不动就向媒体提要求,媒体人反感,读者更反感。

不要担心媒体人不会做新闻,更不要担心媒体人“不听话”,相信媒体,给媒体更多的自主权,媒体人一定会拿出比现在好看百倍的会议报道和时政新闻。
http://news.qq.com/a/20130117/000976.htm
105#
发表于 2013-1-21 12:52: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灌水]为郭松民捐款,请他少抄文章

23927 次点击
127 个回复





饮马嘉陵江 于 2012/7/9 19:46:1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从已知的证据来看,从2003年到2012年,郭松民大师一直抄文章不倦。十年寒窗,抄得坚决而又彻底!
抄了那么多文章,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要付出多大的检索资料的人力物力啊。
现在,郭爷,我叫您爷好不,您不缺名声,何必再抄一些豆腐块东投稿西投稿?既费力,又污了您的名声。
您是不是缺钱,爷?
我在此呼吁一下,广大网友为郭爷踊跃捐款,为您解决经济问题。
爷,您从此就稳坐书房,不必再为稿费而抄袭剽窃。支持的推举一位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人士的账号,我第一个捐款!
或者有认识郭爷的人,将郭爷的账号要来,公布之。我第一个捐款!
郭爷,我别无要求,您日后就莫再抄别人文章了。几篇豆腐块,咱丢不起那脸啊——爷!
支持此呼吁的,请顶起。并广为转帖!




附录一,郭松民之抄袭文章1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2414595
附录二,郭松民之抄袭文章2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2415485
附录三:郭松民之抄袭文章3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2421148
附录四:郭松民之抄袭文章4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2431705
附录五:郭松民之抄袭文章5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2486548
附录六:郭松民之抄袭文章6http://shenxiyang.blogchina.com/591144.html
附录七:郭松民之抄袭文章7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244092&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446102


106#
发表于 2013-1-25 13:07: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宋志标
评论界的黑白无常:网易二楼,微博最右。

| 轉發(4) | 評論(2)
1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107#
发表于 2013-2-3 19:05: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不该用娱乐心态消费赵红霞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01日                     02          版)
  近段时间,没有哪一个新闻人物能够抢过赵红霞的风头。作为不雅视频案中的女主角,她成为媒体追逐和网友调侃的焦点。一个女人成功色诱到了那么多官员并把他们拉下了马,新闻的传奇和荒诞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力。这样的新闻故事太能引人眼球了,性、偷拍、视频、官员、反腐,每一个字眼都挑逗着大众的猎奇,人们对这起敲诈案的好奇和惊讶都转移到了神秘的赵红霞身上。
  很多人都在追问,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甚至不少网友称赞她是立了大功的“反腐英雄”,在恶搞和嘲讽的同时,网众纷纷猜测着她的容貌、背景和身世,以讹传讹中甚至闹出了很多乌龙,媒体误将很多无关者的照片当成了赵红霞,让无辜者躺着中枪,各种版本的照片谬种流传。一家媒体宣称“目前网上传播的多张赵红霞照片都不是她本人,都是盗用了网友的照片”,而他们有赵红霞的照片,不过是一张只露小半边脸的侧身照。来自警方的消息称:赵红霞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被以敲诈勒索罪批捕了。
  面对赵红霞充满好奇的媒体和公众,我想说一句,不要再消费赵红霞了。于公,这会转移反腐的视线,使反腐败娱乐化;于私,这会伤害到无辜的赵红霞家人,对赵红霞本人也是伤害。
  据说,如今很多媒体都云集重庆,寻找这个神秘的女人和她的家人,“能不能拍到或采访赵红霞”,成为媒体独家新闻竞争的一个焦点。一个同行的反思很意味深长,他在微博中写道:重庆不雅视频事件中,有同行去过赵红霞所住小区,敲开她家门,遇到了她的丈夫、孩子和婆婆。面对他们,这位同行有没有过瞬间的尴尬?我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渴望找到独家的料,时常冲的猛,不过总为自己的鲁莽感到羞耻。一位官员离奇去世,我去过他家、单位甚至殡仪馆,最后我完成了采访,但并不快乐。
  这位同行的反思引起了很多关于媒体伦理的讨论。是啊,记者敲开赵红霞的家门,说什么好呢?准备问什么呢?或者让赵的家人说什么好呢?问她的家人知不知道赵红霞在外面做了这些丢人的事?让赵的家人谴责一下赵红霞,骂她伤风败俗,要与她划清界限?这难道不非常残酷吗?其实这里没有什么采访技巧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去敲赵红霞家的门,这将其家人置于了无比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能采访到赵红霞或她的家人,确实会成为独家新闻,但这是把自己的窥私和猎奇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不道德新闻。赵红霞的律师也向媒体表达了不满,这位律师已经在重庆某看守所见过赵红霞,他说:目前赵红霞已经结婚生子,对其丈夫和1岁多的孩子以及母亲来说,网络对赵红霞的调侃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案件曝光后,其家人本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记者敲门采访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暴力——滋养了媒体和公众的窥私感,却无耻地制造了伤害。
  当年马家爵被处决后,有记者采访过马家人的感受,这种冷血的采访受到过很多批评。还有,当周克华被打死后,记者来到周的家中采访周克华年迈的母亲,当被问到儿子回来有没有给她带过东西或钱时,周母摇头:“没,没有给过钱。”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这样的采访,同样被指责为冷血。如今,在不雅视频激发的窥探欲下,大众确实对赵红霞及其背后的故事充满猎奇心态,但媒体不能迎合这种猎奇,应该避免镜头和采访对无辜者的伤害。
  新闻人要想赢得尊重,并不是将“获得新闻”凌驾于一切之上,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获得新闻”更高的价值,起码,新闻之上,还有应有的人性和人道关怀,要谨小慎微地衡量你采写的新闻,在过程和结果上可能带来的伤害。
  从反腐败的公共角度来看,过多地消费赵红霞,对反腐也是不利的,它将严肃的反腐变成情色故事。其实,在不雅视频激起的舆论漩涡中,这件事已经被过度娱乐化了。再盯着赵红霞去消费,只可能为娱乐和情色推波助澜。人们的目光应该转移到这起案件更深层次的利益纠葛上来了,毕竟,赵红霞只是敲诈勒索案的一个棋子,背后是一张更大的网,钱色交易背后是权钱交易。人们不能只记住了赵红霞,而忽略了背后的操纵者和滥权者。
  我想看到的独家新闻,绝不是哪家媒体采访到了赵红霞及其家人,而是更多关于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的细节。这才是关键信息,其他都是八卦佐料。

http://news.sina.com.cn/m/2013-02-01/100526176592.shtml
108#
发表于 2013-2-8 20:0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欢乐的常委新闻让政治更可亲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08日   01 版)
  常委们的活动很重要,舆论和公众很关注,但很少有“常委报道”能在微博上引起这么欢乐的反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赴内蒙古考察调研,在棚户区的一户居民家中坐下,欢乐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光屁股小男孩完全抢了镜头,成了新闻的一大亮点。
  大人物来访,小孩子还在睡觉,可能不习惯被这么多陌生人围观,原以为领导握个手拍个照很快就走了,没想到李克强坐下来和爷爷拉起了家常。躲在柜子里向外张望的小家伙,可能觉得冷,于是在大人聊天的时候,又毫无顾忌地光着屁股跳到床上,调皮地钻进被子里。看得出来,小家伙根本没把这个客人当大人物,而只当是一个打扰了他睡觉的不速之客。
  可乐的是,这个欢乐的镜头不仅被记者捕捉到了,而且还播了出来,让数亿人看到了国家领导人与棚户区居民聊天时发生的这一幕。与其说光屁股小男孩当了领导人讲话的背景,不如说领导人成了小男孩的背景,因为人们的目光全被那个孩子吸引走了。视频传到网上后,人们快乐地调侃着那个小男孩:这孩子长大后可以骄傲地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光着屁股上过新闻联播了。
  这条欢乐的常委新闻,欢乐了互联网,欢乐了中国,感染着准备过春节的中国人。这条新闻,带给公众的不仅是欢乐,更有欢乐中所包含的政治进步——很多人都能感觉到政治在这种报道中更加亲切和亲近了。领导不是神,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有关领导的新闻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从有关李克强副总理的新闻中看到我们虽有点凌乱却充满生气的生活,一如那个光着屁股跳进镜头中调皮的小男孩。
  领导们的新闻报道,不能过度严肃而缺少生活气息,领导人的人性关怀和民生情怀,不能被程式化的议程、场景、模式和话语所包裹。没有了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新闻就容易变得生硬和僵化,领导人形象也容易被刻板化和模式化。并不是只有严肃的报道才能凸显政治的宏远和政治家的高大,相反,塑造出的过于程序和严肃的形象,只能让人敬而远之,让百姓觉得那跟自己的生活无关。在同一条新闻上,公众对另一个镜头的印象也异常深刻:李克强在没过脚面的积雪上行走时差点滑倒。这是自然的生活气息,这种新闻中的领导人离我们更近。
  这就是人们热捧这一条欢乐的常委新闻的关键所在,不装不端着,贴近生活,原汁原味儿。
  这条新闻还有一个深层的内涵让人感到欣慰,就是报道中看不到“安排”的痕迹,非常自然。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就是要改掉这种形式主义的“安排”。从这条新闻看,李克强进入这户人家显然毫无安排,因为主人毫无准备,从那个小男孩调皮的表现看,更看不出安排的痕迹。当然如果有安排,这么欢乐的场景也就不可能出现了。
  曾与一位地方官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某次一位领导到他们县访问时,他们提前找来许多党员排演挺长时间做准备。比如,领导经过的地方要有群众向领导招手问好——这么安排,就是为了整齐划一,担心出现让领导不高兴的意外情况。其实,当人们喜爱的领导人意外出现在面前时,大多数人会情不自禁地招手问好,也只有这样真实的场景和发自内心的掌声才更加动人。正如这条新闻,虽然出现了“意外”抢镜的小男孩,可这种真实的生活更加衬托出领导人的从容、开放和亲切。
  常委新闻竟然可以这样报道,小欢乐小细节小清新中见证着中国政治的进步。

http://news.sina.com.cn/m/2013-02-08/110026239999.shtml
109#
发表于 2013-2-16 21:05: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逻辑矛盾
//@李文的围脖: 所以骗子容易成功,因为我们的智商一代一代的被荡平了嘛。

@瀟湘墨人
一边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一边说暴力革命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一边唱国际歌从来不相信任何救世主、一边唱东方红中国出了个大救星;一边说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一边说中国人素质不高不易搞民主;一边说资本主义走的是邪路、一边把自己的子女往邪路上送。我智商本来就不高这下彻底被忽悠傻了.@薛蛮孑@何兵



(2)| 轉發(18) | 評論(4)
10分鐘前來自享拍微博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0#
发表于 2013-2-25 11:00: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文言体评论
老榕
#罗援体# 和尚是野的也是学者,对于赵括问题分析的(得)很到位,所提意见非常合情合理,水平就是高!在本微博做杂七杂八评论是最受粉丝欢迎的!

@那个野和尚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括不悦,曰:“吾乃名将之后,又是军事理论家,对秦赵之战相关问题分析的相当到位,水平就是高!在赵王麾下是最受欢迎的。”遂征,大败,王乃知括被盗号。

(6)| 轉發(156) | 評論(39)
46分鐘前來自微博桌面


| 轉發(1)|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