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1:30: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玉洪:20110922 北京日报头版二条标题 注意肩题


转发(1)| 收藏| 评论 23分钟前 来自YiBo.Android版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23:22: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榕:正常,美国稿费高,而总统工资太低...
@范学德:杰弗逊,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墓志铭只有五行文字: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者,安葬于此。他曾当过八年的美国总统,墓志铭对此一字不提。


转发(7)|评论(6)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5 10:32: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报道新闻时使用Twitter的十种方法

  2011年09月23日09:54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波因特研究所”网站9月21日报道,微博客Twitter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毋庸置疑,对新闻机构而言,Twitter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我发现许多新闻记者一整天都在用Twitter找新闻点子、分享新闻、同彼此进行交流。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大多数记者都了解它的用途,并且十分欣赏它的价值。

  可是最近我却遇到一些记者,他们有的至今还没有使用过Twitter,有的虽然使用了,却几乎从不发布什么消息(即tweet)。他们说,在Twitter上发消息,看起来就像是在已经忙碌不堪的一天,“还有一件他们不得不做的事”。

  于是,我告诉他们,诀窍就是,不要把使用Twitter看成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作为提高新闻报道,分享新闻能力的一种方法。你越是看到一种工具的好处,就越容易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Twitter已经伴随我四年了,作为传播新闻和分享消息的工具,我找到了不计其数的方法来使用它。下面,我着重列出了我最喜欢的十种方法。

  1、让利益相关者看到你的新闻消息

  假设你所在的新闻机构中,社交媒体达人们会对你的新闻故事追踪Twitter链接,这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用自己的Twitter帐号来发布链接,让你的新闻故事展现在合适的人面前。

  每当我完成一则新闻,我就会给那些我采访过的人发电子邮件,让他们使用Twitter来进行转发,实现信息共享。如果他们转发了——而且如果他们有许多经常互动的追随者——那么,这则新闻故事就很可能会出现在别的用户面前。如果不是使用Twitter转发,这些人也许压根没机会看到。

  我也试着借助Twitter来提醒那些利益相关者,关注我的新闻故事;希望他们也会使用Twitter将新闻链接进行转发。通过访问www.WhoRetweetedMe.com,你会看到有谁用Twitter转发了一则新闻故事。

  2、开启一段会话

  Twitter认为,仅有特色标题并不能吸引人。网友们想知道的是,Twitter账户背后隐藏的那个人,他们想听听那个人的声音。所以不要总是发布标题,试着就你的新闻故事开启一段会话。

  用Twitter发布一则新闻故事中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分享一个有关报道过程的详细细节,或是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回答问题,对他们给予回应。在Twitter上就我们的工作发起对话——并且增加那些已经发生了的新闻事件——作为记者,以此来增强我们的舆论声音。

  最近,我的同事史蒂夫-迈尔斯(Steve Myers)报道了关于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暂停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一事中,记者如何使用Twitter保持骗局。就他的新闻故事开启了一段会话,迈尔斯对其发布链接,并问道:在推出博文之前,记者应不应该核实一下信息资料?这个问题激起了许多网友的反应,而他也通过Storify网站成功捕捉到这些反响。

  3、让你的听众目睹一场幕后报道全程

  一些记者,如西雅图KIRO-TV的交通记者珍妮-霍根(Jenni Hogan),使用Twitter向观众提供直击报道全程的机会。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社会电视节目Lost Remote中,霍根谈论了使用Twitter这种方法给她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兴趣。

  “如果我目睹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飞机事故,我就会用Twitter直播。如果我是我们工作室哪个人的追星族,我就会让我的推友们知道;这不止是一个幕后花絮。”霍根说,“如果我报道一则新闻,那么他们将会得到关于那则新闻的种种消息。但是是通过我的眼睛、我的情感得到的。”如果人们对消息作出互动,她就会给他们回复。

  4、紧跟新闻来源,发掘新创意

  如果你想发现新闻创意,紧跟你自己的新闻步调,那么Twitter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工具。如果你是一个美食评论家,就密切关注你那一带的美食博客和餐厅。如果你是一名体育记者,就关注当地的教练和运动员——他们已经在Twitter上打破了新闻记录。

  这样做可以使你的新闻消息来源保持不断更新,同时也增加了你找到新闻灵感的机会。如果你发现了那些在Twitter上随便发布各种各样东西的人,他们并没有跟上你的节奏,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创建一个Twitter列表,借此来清理推特好友。建立一个第三方应用程序,如TweetDeck或是HootSuite,使组织和追踪推友们变得更加简捷。

  5、寻找并捕捉反应

  查看人们对新闻作何反应,Twitter也是一个很棒的工具。有时,我会在我的新闻故事中抓住人们的反应。当去年AP Stylebook宣布,它已经将“Web site” 改变成了“website”时,有多少人在Twitter上对这则新闻做出互动反应;我感到十分触动。对于那些关心语言与风格的人来说,这一改变显然至关重要。

  Twitter促使我创作关于风格改变的文章,并且捕捉人们对此的反应:“当AP Stylebook通过Twitter宣布,将其风格由“Web site”转变为“website”时,一些用户大声称赞:‘终于改变了!’、‘太棒了!’、‘好!’。”

  6、找到本地信息来源

  “Twitter基本的搜索工具对搜索关键字有很大益处,但假设你想看看在你当地的社区,是什么人在使用Twitter发布消息。通过使用Twitter的高级搜索页面,它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进行搜索,那么你就可以改进你的检索。通过输入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一个关键字,你就可以找到那个位置1英里至1000英里范围内的任何Twitter信息(可自主选择半径)。

  如果你发现了你想采访的当地人,就在Twitter上对他们进行跟进,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联系方式给你发送私聊信息(Direct Message)。

  Twitter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它并不会取代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它只是帮助你找到新闻来源,不然你或许就不会发现。跟踪你找到的新闻来源,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采访,这一切都由你决定。

  7、挖掘过去

  Twitter内置的搜索工具有这样一个限制,它无法让你搜索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Twitter消息。但是,有其他的Twitter搜索工具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Topsy,就可以让你搜索到早在三年前发的Twitter消息。要做到这一点,去Topsys的高级搜索网页,那里会显示“搜索一个特定类型”,然后点击“Twitter”就可以。

  我并不常常使用这种工具,但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它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让我们假设,在你的社区里有人因为几个月或几年前犯下的罪被逮捕,你就可以使用Topsy去搜寻那个人在案发时的Twitter账号。或者,你可以用它来看看,一位政治家在她竞选时的这个特殊期间内所发布的Twitter消息。

  8、帮助你的听众追踪正在进行的新闻报道

  当报导一则正在进行的新闻时,一些新闻站点会创建单独的Twitter帐号。《奥兰多哨兵报》(The Orlando Sentinel)就曾创设了一个叫做凯西-安东尼(Casey Anthony)的Twitter账号,累积了近42,000名的追随者。《奥兰多哨兵报》将其Twitter账号与凯西-安东尼的新闻报道链接起来,记者们可使用Twitter账号来直击现场报道。

  同样,波因特研究所网站(Poynter.org)也创建了一个单独的Twitter账号,特别是关于《世界新闻报》的丑闻。创建一个单独帐号可使我们给读者呈现一场现场报道,无论是我们的新闻报道,还是其它的丑闻报道。它也使我们无法用Twitter主账号来炮轰《世界新闻报》的追随者;随着新闻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断的持续更新。

  当建立一个单独帐号时,在你网站的主Twitter帐户上将其推广。而且,在这个“生命”线上,包括你新闻网站的统一资源定位器URL,以及/或者其主Twitter账号,表明这个账号是与你的站点相链接的。

  9、把单独调查转变为合作努力

  用团队来征集帮助,尤其是当你时间紧迫时,Twitter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一项回应科罗拉多药房给避孕套“上了锁”,使其不容易被接近的轶事报道调查中,为寻求帮助,新闻调查记者温蒂-诺里斯(Wendy Norris)就使用了Twitter。

  她并没有完全靠自己来做报道,相反,她在Twitter发布消息称:“这周去杂货店/药房吧?加入乐趣吧,秘密的人肉搜索计划。不需要任何伪装,如果你在科罗拉多州,直接发消息给我吧!”

  使用Twitter、Facebook以及一封电子邮件让诺里斯招了17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一个星期内去了64家商店;要搞清楚避孕套是否被“锁了起来”。他们发现,63家出售避孕套的商店大多数都是随时可用的。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诺里斯用事实反驳了社区里的谣言。

  上个月,英国《卫报》的保罗-路易斯(Paul Lewis)也谈到了他是如何使用Twitter来调查的——并且如何小心提防其中包含的危险。

  10、建立你的信誉

  误传误报的信息在Twitter上也会迅速传播,尤其是在一些爆炸性新闻发生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我们曾在布里埃尔-吉福德(gabrielle giffords)枪击案,以及上个月的大地震中发现过。

  作为一名记者,你可以通过揭穿错误消息,并且仅仅用Twitter发布你已经查实的消息,这样才能显示你的可信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打破新闻动态期间,你不应该使用Twitter发布消息。你可以按照“X正在报道Y,但目前我们还未确认此消息的真实性。”这样的说法来简短的对你的推友们说些话。或是发几个Twitter消息称:“我们正在追踪报道这则新闻消息,如有进展会尽快在Twitter上发布更新。”“这就是目前我们所了解的……”等等来说明。

  这样做会使你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新闻消息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获得自己的舆论,也会让你的听众明白你正密切掌握着新闻的最新动态,并且在意得到的消息是否真实可靠。
(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3/095423204922.shtml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5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

                              

       王克勤



以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为己任,以揭发政治权力与市场权力违法犯罪等种种黑幕为途径,由媒体独立调查完成的调查性报道目前越来越为中国新闻界,也包括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可与肯定。

在更多的媒体致力于调查性报道、更多青年记者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今天,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很有必要。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调查性报道是揭露黑幕的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损害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

调查性报道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环保等领域均有适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但是监督对象应该是特定的,即权力集团与资本集团,而不是对于普通公民不适当行为的揭发。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称之为调查性报道。

另外,调查性报道应该是深刻而全面的报道。一般而言,调查性报道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的一种。既然属于深度报道,必须有深度报道的基本特性。所谓深度报道的特性,核心在两个关键词:“深刻”、“全面”。不对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反映问题背景信息者,不能称其为深刻;不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现,尤其是问题产生的诸多关联因素进行立体分析与解构者,不能称其为全面。此即深度报道。而当下许多青年记者所做“深度报道”,在我看来不过是长篇报道,仅仅是将浮在表面的有意思的故事展示给读者,不能说不好看,但许多读者不知道作者讲了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事件的背景与关联因素有哪些。因此,这样的报道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而调查性报道是所有深度报道中最应该具有“深刻”、“全面”特征的报道样式。

根据所报道问题的类型不同,调查性报道可分三类: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

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进行的深度挖掘与真相调查,它是一种对动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也是目前调查性报道的主体。例如,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2005年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均属于此类报道。

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某一专题问题(包括社会热点、难度、疑点、焦点问题)进行的深度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这类报道能够最充分地实现公众知情权,为公众提供解疑释惑的服务。例如我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发表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2010年发表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就属于此类报道。

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是媒体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真相的再调查,揭出历史事件真实原貌,这也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国记者杨继绳的《墓碑》、《文艺春秋》发表的《田中角荣研究­—金脉和人脉》,均属此类。



中国调查性报道呈“驼峰状”发展趋势



宽泛意义上所讲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有100年的历程,与美国调查性报道诞生的时间相吻合。最早的政治黑幕揭发者,有1903年被慈禧下旨活活杖毙的沈荩;还有同样终年于31岁的黄远生,1915年12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市都板街广州楼菜馆门口被枪杀,做记者仅4年。

但是按照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真正严格定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也仅仅十多年的历程。我以为当从1998年《财经》杂志的创办算起。《财经》与这个时期同样致力于揭发黑幕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起将调查性报道定位在“捍卫公众利益”、“揭发黑幕”、“记者独立调查”这样三个核心特征上,并以此为选题的要件,尤其是《新闻调查》当时的选题要求必须是揭发黑幕的,这是最为核心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轨迹呈现为“驼峰状”波浪式发展情景,我将之分为四个时期。

首先是成长期:1998年《财经》杂志创办至2002年,标志着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兴起。

第一个高峰期在2003年,以《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中国八大风云记者为主要标志。八个风云记者除军事记者冀惠彦外,其他均是揭黑记者。

第一个低谷期始于2004年,有关部门针对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情形,出台了不得跨地区跨行业监督的“两跨文件”,2005年、2006年调查性报道滑坡。

第二个高峰期在2007年,《财经》杂志发表了《谁的鲁能》揭发了当下转型中国“黑箱私有化”背景下,个别人“合法”瓜分国有资产的黑幕。

第二个低谷期在2008年和2009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为各大媒体报道的主旋律,调查性报道进入第二个低谷期。

第三个高峰期在2010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出现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因此把中国调查性报道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总体观察,严格定义上的中国调查性报道这十多年来呈现以下态势:1.越来越多的记者投身揭黑报道;2.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揭黑报道;3.越来越多的好报道、好栏目在中国出现;4.调查性报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5.全社会越来越重视与尊重调查报道记者。



选题确定要紧扣重点、难点和疑点



要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的路径主要有线人报料、公开的报道、同行推荐、内参及政府的相关文件、相关会议、网络信息(著名的公众BBS、部分博客等)、亲朋间信息交流、读者来信,等等。

对线索的判断,是做好选题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线索首先应具有公共性。公众所关注与感兴趣的难点、疑点、重点、焦点问题,或者关注者范围广的热门话题等,往往都是调查性报道选择的题材。在选择调查性报道的题材时要紧紧抓住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逼要害,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其次是重要性。重要性的强弱取决于“新闻报道的主题将以某种方式对多少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对读者影响越多、直接影响越大、产生的影响越迅速,则新闻价值越大。

故事性和独家性的要求不可忽视。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性、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这是从受众阅读角度的一个重要考量。而且最好独此一家的报道,如果大家都做过,那就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深度,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内幕。

另外,时效性同样是考量调查性报道的一个要件。对历史题材而言,只要有深度,无论是怎样的调查,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都是新闻。



采访的过程是寻找证据的过程



“骂一个人是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是流氓才是本事。”情绪没有任何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事实与证据。我们所进行的调查采访与查找文字材料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取得证据。调查性报道的真谛就是追问、求证,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

因此,调查性报道成败的关键在采访调查。一个好的调查性报道其工作量配置应该是:10%用于选题遴选;75%用于采访调查;10%用于思考梳理;5%用于新闻写作。

一名记者要做好调查性报道,首先必须坚持不断研究。所有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工作过程,其实都是专题研究的过程,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侦察、访问、核实,更多的是对于大量已知或未知情况的不断研究与分析工作。而做好调查前的背景资料的搜集研究,是完成整体调查采访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制订出周密的采访计划,并梳理出事情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采访必须坚持现场原则,这是刚性要求,即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求证采访,没有在事件现场的求证过程,一般谈不上是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在信息来源方面,即每篇调查报道中,准确信源不能少于6个,即事件中的正方、反方、中立方均应该采访到;其他相关各方应该采访到;事情关联的相关各级机关努力采访到。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是有偏见的,所以单一的信源就可能出现偏颇或不准确,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全面立体的呈现事实,只有进行众多的采访与核实,才能够尽可能的呈现出一个更加逼近真相的事实来。

精确的报道才是客观的报道。对于各方面的说法与情况介绍都要寻找证据,以求证其真实性、准确性。揭发报道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反扑,为了确保记者自己的安全,也要确保证据齐全。有了铁的证据,才能够呈现事实的真相。在寻找证据过程中,我个人认为,物证高于书证,书证高于人证。对于调查中所获得的证据,要妥为保管,必要时请专业机构做证据保全。相关证据至少保存两年,因为现行民事诉讼的时效是两年。

要求写出的每一个字都有证据支撑,要求提供证据的人按指印,而且要有录音、录像。记者要将所有的证据复制之后,把第一手证据全部交到编辑部,编辑部拿到所有证据之后,再考虑编发稿件。总之,不能为了好读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准确和平实——调查性报道写作基本要求



准确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首要要求。记者要抱定“宁可丧失部分新闻时效,也要确保事实准确;宁愿不登,也要准确”的决心,对不能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舍得放弃;对于关键事实,一定要核实、核实再核实;一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不能少于10处,要客观展示当事人的原话,做到原汁原味,也就是说:要求无一字一句无出处。

新闻专业的基石是真实,而平白朴实的语言是最能够实现真实准确表达的语言,平实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语言要求,记者要学会保守地、谨慎地写作,写新闻永远不能文学化、情绪化,更不能慷慨激昂、随意宣泄。150年前,即1861年美联社记者戈贝赖特便说过:“我们的行当是传播事实。我的指导原则不允许我就我所传播的事实做任何评论,我只限于报道事实。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坚持用超然客观的姿态写作,即“机器人写作”—保持置身事件之外的陌生人心态写作,只限于陈述事实,不得有任何评论;不能为了追求可读性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客观准确地展示事实乃是记者的本分,写作新闻要求有律师的严谨做派,要有强大的逻辑链条,写作时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距离真相永远是有距离的。

任何时候,记者要想到自己交出来的稿件就是最后的终稿、成品,是公开与读者见面的。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想象自己就是编辑。要知道被监督对象连你的标点符号都要研究,他们会挖地三尺,一定要挖出你的问题,没问题都要找出问题的。

为了保护自己,也要做得更加专业才是。可以说,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逼出来的。






(本文刊载于《法治新闻传播》2011年第2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f81d50102dqxy.html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1:1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如何使用iPad提升新闻报道

2011年09月16日14:43  新浪传媒

  各国记者如何使用iPad提升新闻报道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波因特研究所”网站9月7日报道,当你拿出麦克风准备采访,或者举起摄影机开始录像,很多记者都知道什么会使新闻呆板无趣,什么会让丰富多彩的奇闻轶事摇身一变成为老套僵滞的独白。

  如今,手机与平板电脑的质量都非常先进;可是,记者们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使用这些先进设备——且同时减少记者与新闻来源之间的障碍。

  我第一次使用iPad报道的经历十分具有启发性;2010年,当iPad一代刚刚问世后没几天,我就试着在纽约地铁上使用它。我想来用它试着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看看新闻的应用软件;可是每次我试着这样做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人都会问:可不可以触摸一下屏幕。

  他们有时甚至会站起来,然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会用好奇的目光盯着我,我只好赶忙收起设备。毕竟这是它刚刚发行的第一周,正是炙手可热、大家都无比关注的时刻。不过,与街上那些扛着摄影机的人相比,我倒是觉得更加欣慰。

  我决定相信这种感觉,录制一则新闻报道。我的第一个关于iPad的片段便是:看看为什么它吸引了如此之多的关注。我将它带到了曼哈顿闹市区的华盛顿广场公园,然后尽情的挥舞着它,毫无保留。许多人拦住了我,要看一看;然后我用iPad录音机一一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这篇报道的标题便是:iPad可以约到你吗?(然而结果证明,它可以!)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iPad二代腾空出世,这一装置更是无处不在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要是你拿出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装置,新闻来源就不大可能停滞不前。

  我已经发现了特别适合街头采访的移动设备。去年,纽约市引进了一种适用于餐厅卫生检测的新型字母评定系统,纽约公共广播电台(WNYC)的新闻编辑部让我采集纽约市民对此的反应。在iPad的帮助下,我在街上采访了一些人;问他们喜欢在哪里就餐,然后在线查到了这家餐厅的卫生检测报告。当他们听到一些有真凭实据细节时——诸如在他们最喜欢的那家餐厅发现了活生生的虫子之类的事件,我就能够立即抓住他们的反应。如果没有iPad,单靠磁带录音,在那一刻,我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无独有偶,在另一则关于纽约监控摄像头的新闻报道中,我也使用了一种和上述类似的方法。在去年纽约时代广场的爆炸未遂事件之后,当时街头的监控摄像头恰好抓拍到了一个人,而警方也在大力搜捕此人。在iPad的再一次帮助下,我采访到了政府交通摄像头拍摄到的人群,然后向他们展示了一些iPad上那些摄像头所拍到的实况影像,以此来获得他们的反应。

  德国电视、报纸、广播新闻记者理查德-古德伊尔(Richard Gutjahr)也同样使用移动设备,来提升其报道质量。古德伊尔曾利用iPad 2录制了德国慕尼黑苹果零售店发售的情况,并直接在iPad 2上使用iMovie进行编辑,最后上传到网站。不足一个小时,古德伊尔就将视频上传完毕,而且是高清版本(720p)。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专业的新闻报道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布,而且仅仅依靠一台iPad 2。古德伊尔在一代iPad发售时,作为纽约第五大道苹果零售店第一个排队购得iPad的顾客,他也曾上过新闻头条。

  古德伊尔通过网络电话告诉我:“我在埃及的时候,首都开罗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爆发了示威抗议活动;当我打算进入开罗的时候,他们在关卡偷走了我的摄影机。”

  当这些人拿走古德伊尔的设备时,他并没有同其理论,因为他害怕这些人把他的iPhone和Macbook Air(苹果出产全球最薄的笔记本电脑)也强走。到达广场后,他在一个唯一可以用的蜂窝数据网络(cellular data network)上将其电话作为热区响应来使用(政府已经下令关闭网络)。他用iPhone拍下照片,又用苹果笔记本记录下当时的新闻报道。他称,这完全没有限制他的能力,所以苹果功不可没。

  古德伊尔说:“我没有华丽昂贵的设备,也没有时刻追随我的摄制组。我只是坐在这些抗议者的前面,他们也有自己的小配件;简直是完美的伪装。”

  古德伊尔表示,他注意到,标准电视摄像机只会拍摄到喧闹的人群,而使那些碰巧远离摄像机的平静歌声与安静的抗议者相形见绌,这些场景很难被拍摄到。混进去的好处是如此之大,使他竟然这样说;只要可能的话,现在他更喜欢将摄制组成员留在身后。每当报道的时候,古德伊尔便会使用一些诸如Ustream、Audioboo,针对iPhone的Tweetdeck、Camera+,以及iMovie等应用程序。

  作为将新闻报道与iPhone、iPad完美结合的首批无线记者,尼尔-奥根斯坦(Neal Augenstein)在今年早些时候也引起广泛的关注。他说,作为一名华盛顿地区主流媒体电台WTOP的记者,iPad对他的工作帮助很大。奥根斯坦通过网络电话告诉我:“在广播中经历了成果展示之后,我的感觉是,这和其它任何人录制的音频一模一样,非常完美。”

  奥根斯坦用他的iPhone内置麦克风记录采访;他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借助讲台上的电话,使用iPad来做记录。他表示,这种装置改变了他的整个工作流程。现在,他开始用Twitter写新闻,为网站拍照片、拍视频,然后上传新闻报道。在奥根斯坦做出改变之前,他甚至都不使用社交媒体。在他的报导里,采用了一系列应用软件程序,包括Vericorder软件的1st Video、Twitter、Ustream、Skype和Camera+。奥根斯坦说:“我现在出门采访,只需要带着我的iPhone 4加上几个应用程序软件就可以了;我可以同时编辑广播内容、拍照、录音,甚至在网站上对外发布消息,通通只需要iPhone就够了。”

  同其它任何职业一样,与使用工具相比,新闻报道的质量更取决于记者。但是,如果这些工具可以让你捕捉到一些新闻报道,而要换成其它工具的话,你并不会获得这些新闻报道;并且,使用这些工具,会将你暴光在一些你并不常去的网络平台上,提高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你所报道新闻的质量。

  你有没有使用过iPhone、iPad或是其他移动设备来提升你的报道?如果有,那你有什么样的应用软件可以推荐呢?(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16/144323166753.shtml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7:4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特殊符号构建的现实生活
杨懿CUC: //@玉叶儿: //@浙江大学胡晓云:消费者洞察。
@福建玩石人家[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中国白领的一天?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9:17:56 | 只看该作者
游国华:“又被枪毙”的标题差点笑翻人。//@刘海明8888: 早见过,还是转一下。//@偏安一隅也安然:
@记者的家[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午后。深阅读# 【民国报纸的那些好标题】“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民国的老报人们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本文记录了其中几则案例,共享之。


转发(258)|评论(67)今天 16:35 来自时光机
转发| 收藏| 评论 1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09:2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0-6 11:28 编辑

【案例】
苹果董事会发布悼词(全文)

2011-10-06 08:33:43 来源: 网易探索 有256人参与

我们沉痛宣告史蒂夫·乔布斯已于今日逝世。

乔布斯的才华、激情与活力是无尽创新产品的源头,这些创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史蒂夫令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他伟大的爱留给了他的妻子劳伦和他的家庭,谨向他们,向所有被他超凡天赋触动的人们聊表心意。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跟帖局副局长] 的原贴: 1
美国苹果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资本主义战士,杰出的PC产业的革命家、营销家、科技家、美利坚和苹果的卓越领导人,美国苹果党第八百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原苹果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史蒂夫·乔布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产业的先驱、改变了世人对科技看法的苹果董事会主席、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周三逝世,享年56岁。

  • 回复
  • 2011年 10月 06日 11:04
    奥巴马发表悼词纪念乔布斯

    正文
    评论

    更多WSJ博客的文章 »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优士网



    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周三晚间就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发表悼词声明。

    以下为声明全文:

    得知乔布斯去世的消息,我和米歇尔(Michelle)感到很难过。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与众不同地思考,敢于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并用自己的才华付诸实施。


    他在自己的车库创建了世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证明了美国独创力的精神所在。他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并将互联网装进我们的口袋,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信息革命,还让信息革命直观而有趣。他将自己的才华转化为讲故事,为数百万孩子和成人带来了快乐。乔布斯喜欢说自己把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由于他做到了这点,所以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并铸就了人类历史上最罕见的一个奇迹: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世界失去了一位有远见的人。而对乔布斯成功最高的致敬莫过于,世界很多人是通过他发明的一个产品得知他辞世的消息的。我和米歇尔向乔布斯的妻子劳伦、乔布斯的家人以及所有爱他的人送上我们的沉思与祈祷。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苹果公司
    英文名称:Apple Inc.
    总部地点:美国
    上市地点:纳斯达克
    股票代码:AAPL




    http://news.163.com/11/1006/08/7FLUP80N0001121M.html



http://cn.wsj.com/gb/20111006/bog110727.asp?source=whatnews2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3:5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联想的魅力
海内华人梁泉://@韩志国:一根棍子改写的中国历史。
@韩志国[url=http://weibo.com/verify][/url]:【 一根棍子改写的中国历史 】 潘金莲不用棍子撑开窗户,就不会遇到西门庆;不遇到西门庆,就不会出轨;不出轨,武松就不会被逼上梁山;不上梁山,方腊就不会被武松擒住;不被武松擒住,就能取得大宋江山。这就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不会有大清朝、闭关锁国;不会有慈禧太后、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转发(1935)|评论(679)8月30日 19:08 来自乔布斯的iPhone
转发| 收藏| 评论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1:0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唐岩:毛泽东孙子与朱德孙子两会上握手[组图]http://t.cn/akd86l
@奴婢的十面埋伏:最邪恶新闻标题:3月15日重庆晨报:《三大全国性交易市场在渝中布局》 3月29日南方都市报:《干了112天,终于湿了!》 6月9日解放军报:《放松操,让女兵笑容更灿烂!》 6月11日搜狐娱乐频道:《莱昂纳多恋情告吹,只因女友逼太紧!》 转发(1)|评论(2)5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 收藏| 评论 1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