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81#
 楼主| 发表于 2021-6-16 16:2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1082#
 楼主| 发表于 2021-6-16 19:01: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9
运输 yùnshū
2021616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迁居记》。文章有一节记述了作者小时候与邻家产生的争吵,而事情的起因是邻家的小女孩偷拿作者家果树上掉下的果子。文中写道:“西墙后那家的大女儿比我小一岁,但比我矮小很多,估计这样的身形更灵巧,更便于躲藏和逃脱,于是,她爬过西墙根,悄悄将我家院子里的梨果,不停地运输回去。”这句话中的“运输”一词使用有误。
“运输”指的是把人或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用“运输”的一个条件是行为主体必须利用工具,或车辆船舶,或简单的可移动器械。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小女孩到邻家捡拾掉在地上的“梨果”占为己有,在常情之下她是不会使用什么工具的,充其量可能会带上一个小件的装载物品,如篮子、笸箩之类,但这类小物件的功能是盛载物品而不是搬运物品,“运输”的使用不合场景。
可以把“运输”改为“捡拾”“偷拿”之类的词。“捡拾”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用语,一般情况下选用这个词比较合适,但作者在行文中有一种对行为主体小女孩厌恶、憎恨的情感,使用“偷拿”也符合文中语境。
另按:《现代汉语词典》对“运输”的释义可以商榷。《现汉》释“运输”为:“用交通工具把人员或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释义认为“运输”的指向对象有人员和物资两种,这是可以的,而由此出现的问题是,释文明确,“运输”需要利用交通工具,但是,“交通”一般只能用于人而不能用于物,对人员的“运输”,可以说用的是“交通工具”,但对“移资”的运输,可以用交通工具,但也可以不使用交通工具而使用其他可移动器械,如行为主体用一辆手推车就可以从事近距离的运输。严格地说,即使是长途运输,行为主体所使用的专业的货车、货船等也不能说是“交通工具”。因此,《现汉》为“运输”作出的释义,其中“交通工具”的限定是多余的,使这条释文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问题,应该作出适当的修改。
编辑:马皖雪

10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6 20:39: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97)

以来 yĭlái 开展 kāizhǎn

2021年6月4日《重庆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高速公路助推重庆发展迈上“快车道”》。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这些日子以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采访组沿G65(包茂高速)前行,足迹踏遍秀山、南川、酉阳、黔江……”。这个句子中的“以来”和“开展”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以来”。“以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方位词,表示过去某时到作者写下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时候。“以来”在使用中一般要求置于某个表示时间的概念之后,如“80年代以来”“新世纪以来”,而说话人所处时间可以是在这个时间概念之外(如今天的人们说“80年代以来”),也可以在这个时间概念之内(如今天的人们说“新世纪以来”),而当说话人所处时间在这个时间概念之内的时候,要求这个时间概念有足够的长度。句中的“以来”附着在“这些日子”之后,“这些日子”虽然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但按通常理解在几天之内,缺乏足够的时间长度,“以来”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说得形象一点,“以来”表示的时间方位应该是线性的,因此当说话人所处时间在这个时间概念之内的时候,就要求这个时间概念有一定的时间长度,这样才能表现出线性的特点。如“今年以来”,尽管说话人所处的时间仍在“今年”,但由于“今年”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可以把“今年以来”理解为从“今年”第一天开始到说话人所处时间,表现得出线性特点。而由于“这些日子”表示的时间太短暂,表现不出这个词所要求的线性的特点,导致“以来”不能适用。

再看“开展”。“开展”指活动大规模地展开。“开展”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宾语大多是“活动”“运动”之类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句中的“开展”,其宾语是“‘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这是一项活动的名称,但它在语法形式上是一个动宾式短语,不能直接作“开展”的宾语。

对“以来”的使用错误,可以把“这些日子以来”改为“这些日子里”。“里”也有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功能,但当它和一个时间概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呈现出的状态是点性或者块面性的,不再是“以来”那样的线性,原句中的问题就解决了。对“开展”的使用错误,可以保留“开展”一词,但需要在“‘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的后面加上“活动”一词,这样“开展”的宾语就成为“‘沿着高速看中国·重庆’活动”,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可以和“开展”搭配。

另按:《现代汉语词典》对“开展”的释义值得商榷。《现汉》对“开展”的释文是:“①动词。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科学技术交流活动。②动词。从小向大发展:植树造林活动已在全国~起来。∣③形容词。开朗;开豁:思想~。”撇开其中的义项③不论,义项①和②都认为“开展”有“从小向大发展”的意思,区别仅在于一个是使动,一个是自动。这种分析是不准确的,“开展”作为一个动词,它所描写的行为不管是使动还是自动,有一个共同点是很明显的,它们的行为主体都是人,只有人才能从事“开展”这一活动,至于是使动还是自动,是不重要的。“开展”的义项①和②其实是一个义项,可以归并。

这只是“开展”这段释文存在的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原释文①②两个义项都认为“开展”是“从小向大发展”,但除此以外,开展还可以表示从无到有发展的意思,即以《现汉》在其释文中举的三个书证来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活动”“植树造林活动已在全国开展起来”,它们都被用来证明“从小向大发展”这个词义,但是,凭什么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和“植树造林活动”在“开展”之前一定处于“小”的状态呢?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它们完全可以在“开展”之前处于“无”的状态,“开展”之后“有”了。因此,如果说“开展”有“从小到大发展”的意思,它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是“从无到有发展”。

其实。“开展”的词义并不复杂,对它的释义,说得简单点,就是展开,指活动大规模地进行。《现汉》对“开展”的释义搞得很繁琐,并没有准确揭示出这个词的意思,义项①和②完全可以归并,并且要重写释文。至于义项③,是“开展”的形容词用法,但这个意义多见于早期汉语白话,现在已经很少见,《现汉》不妨忽略。


编辑:王奕
108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6:49: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94)

创意 chuàngyì

2021年6月1日《工人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创新、变潮,老字号从“爆红”到“长红”还有多远?》。文中有句话写道:“来自云南的老字号丽江百岁坊,推出了融合传统民族技艺精华与当下流行时尚元素的银制品,还为这些精美的创意申请了36件专利;……”。句中的“创意”一词使用有误。

“创意”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提出有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如“这项活动由公司工会发起创意”;作名词用时指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新意,如“创意十足”。句中的“创意”用为名词,但是作名词用的“创意”是一个抽象概念,句中用它指具象性的“银制品”这一事物,两者不能匹配。“银制品”在句中的规定语境中可以说是有“创意”的事物,但这个事物本身却并不是“创意”。

可以把“创意”改为“产品”,也可以在“创意”后加上“产品”一词。前一种修改方法让“银制品”和“产品”实现匹配,符合“产品”的词义。后一种修改方法使“创意”成为“产品”的修饰语,强调了“银制品”作为一种“产品”具有“创意”的属性。


编辑:王奕
108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6:57: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1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7:4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8
指证 zhĭzhèng 物料 wùliào

2021426日《湖北日报》第19版刊登报道《荆州公安三起部督电诈大案全破》。文章配发了一张照片,画面上是被抓捕的犯罪嫌疑人在警察的看守下面对各种物证作出辨别,其说明文字写道:“犯罪嫌疑人指证物料。”这句话中的“指证”和“物料”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指证”。“指证”的意思是指认并作证。“指证”是一个法学概念,它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犯罪事件的知情者或目击者,在法庭上就是证人,但不能是犯罪行为的从事者。句中“指证”的行为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这是犯罪行为的从事者(这里不考虑“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洗清嫌疑的情况),“指证”与此不能搭配。

再看“物料”。“物料”指的是产品制造中所用的材料。“物料”的使用场合只能是产品制造,句中说的是犯罪行为中使用的物品,这与产品生产无关,“物料”不能适用。

可以把“指证”改为“指认”,把“物料”改为“物证”,也就是把“指证物料”改为“指认物证”。“指认”表示犯罪事件的证人或制造者对犯罪事件中涉及的人或物品作出确认,“物证”指的是犯罪事件中涉及的作案工具、赃物等材料,“指认物证”,符合照片上的情景,也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编辑:王奕
108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2:23: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2
稀薄 xībó
(一)
2021618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归来,守护你的米兰花》。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来人是已经与大姑妈一家不相往来20年的小姑妈,她的头发稀薄了不少,已经盖不住顶心的头皮。这句话中的稀薄一词使用有误。
稀薄指的是稀少、淡薄。稀薄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烟雾、气体等物质,可以让人看到、感觉到,但在常规情况下难以用手抓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常是没有实体或固体形态的物品。句中的稀薄,其使用对象是头发,但头发不仅可以看到,还能够让人抓捏到,是一种有固体形态的具象物品,稀薄不能适用。
另外,稀薄是一个形容词,但句中的稀薄后加上了时态助词,其后又有不少,这是把稀薄这个形容词当动词用了,也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稀薄改为稀疏稀疏指事物之间不密集,有较大间隔,句中的小姑妈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已是一个老年人,使用稀疏符合老年人头发生长的一般状态。
但是,稀疏稀薄一样,同样是一个形容词,因此就这个句子来说,仅仅把稀薄改为稀疏是不够的,还需把其后的不少一起删去。这样改了以后,出现了她的头发稀疏,已经盖不住楠心的头皮的句子,读上去更为顺畅。
(二)
2020714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一片苍凉中的丝丝暖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作品中有关祖父的信息非常稀薄,我们只知道他年轻时在英国留过学,后来因政治上有污点被流放到西北教书……”。句中的稀薄一词使用有误。
稀薄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没有实体或固体形态的物品,但不能是纯粹的抽象物品。句中稀薄的使用对象是信息,但信息是一个抽象概念,稀薄不能适用。
可以把稀薄改为稀少稀少指数量少,与信息能够搭配,适用于句中语境。
编辑:马皖雪

108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22:37: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4
出道 chūdào
2021年6月21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电商反向定制,新品往往“箭无虚发”》。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把折扇的出道不走寻常路,系由电商平台一手包办,负责IP引入、内容设计、寻找生产方,以及后续销售推广、受众触达等全链路。”句中的“出道”一词使用不妥。
“出道”的意思是学艺出师,现在也可泛指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开始独立工作。“出道”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个人,句中将其用到“一把折扇”上,指其在市场上很受关注,消费者不局限于小圈子,但“折扇”是一种物品,“出道”不能适用。
可以把“出道”改为“出圈”(chūquān)。“出圈”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个热词,它最早出现于饭圈,指某个明星走红的热度已经越出其粉丝圈,被圈子外更多的普通人所知晓。这个意思最早也是只用于人,现在已经可以用在事件、物品上,指事件、物品广泛传播后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这个意思的“出圈”用在句中的“一把折扇”上是合适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出圈”一词,其释义为:“比喻(言行)越出常规或一定范围:这样做就~了∣话说得出了圈儿了。”从释文和举例来看,“出圈”原来是含有贬义的一个词。但是现在常用的“出圈”是人们追求和肯定的目标,含有褒义,而《现汉》记载的意思现在反倒是基本不用了,这个意思一般用“出格”来表示。因此,《现汉》在下一次修订时,应该为“出圈”补上新的意思。
编辑:李佳怿

108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4:3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5
问题 wèntí
2021年6月22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建筑大师的入党故事》。文中有一句话写道:“1959年初,梁思成入党问题经党组织讨论通过。”句中的“问题”一词使用有误。
“问题”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学习或学术研究中需要解答的题目,如“这个问题回答不出,考试要扣分”;指有待解决的疑难事情,如“资金紧缺是个大问题”;指事情的关键之处,如“问题是你的学习不努力”;指意外的麻烦,事故,如“地铁三号线出问题了”;指有毛病或不好的情况,如“他的身体出问题了”;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取哪一个词义,“问题”有一个共同点,要么是需要解决的难事,要么是不好的事。
句中的“问题”,其使用对象是“入党”,在汉语使用环境中,这是一件无可置疑的好事,不管是对“梁思成”本人还是对“党组织”来说,把“入党”称为“问题”,都不合词义。另外,“问题”在句中与“讨论通过”这个并列结构搭配,但“问题”可以和“讨论”搭配,却不能和“通过”搭配。因此,“问题”在句中是不合使用的。
可以把“问题”改为“申请”。事实上,“入党”是“梁思成”向“党组织”提出的一个请求,“申请”既能和“讨论”搭配,也能和“通过”搭配,是一个合适的词。
编辑:李佳怿

109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20:1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7
可爱 kĕ'ài
2021年6月24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一兜馒头》。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望着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心里想着见到她的儿子,该怎样向他讲述可爱的妈妈啊。”句中的“可爱”一词使用有误。
“可爱”的意思是令人喜爱。“可爱”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值得爱的事物,一般是比较正面高大的事物,如“可爱的中国”另一类是小型的物件,如“可爱的布娃娃”;二是人,通常要求是小孩子。句中“可爱”的使用对象是“妈妈”,但“妈妈”是成年人,而句中的“她儿子”是其晚辈,“我”即引语所出文章的作者,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她儿子”的中学同学,在年龄上要比“妈妈”小很多,因此,无论是从“她儿子”的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对“妈妈”使用“可爱”都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可爱”改为“亲爱”或“可敬”。“亲爱”指关系亲密而感情深厚,“可敬”指值得敬重,尽管“她儿子”和“我”与句中“妈妈”的亲疏关系不一样,但他们都是中学生,“妈妈”是他们的长辈,使用这两个词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要为“亲爱”和“可敬”这两个词细分一下,前者更适用于“她儿子”对“妈妈”,因为他们之间是亲生母子关系,后者则更适用于“我”对“妈妈”,因为两者并不是亲生母子关系。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