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71#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1:0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90)
冰冷 bīnglĕng


  2021年5月27日《新京报》第2版刊登文章《拜登普京“相约”日内瓦,能否成美俄关系重建“跳板”?》。文中写道:“近年来,美俄关系一直处于比较冰冷的状态,拜登上台之后,两国的口水仗和制裁游戏不断……”。句中的“冰冷”一词在使用上存在问题。
  “冰冷”的本意是指很冷,引申后可指非常冷淡。引申义的“冰冷”,其使用对象可以是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等,句中用的正是这个引申义。需要注意的是,“冰冷”这个词本身,已经表明了“冷”的程度到了最高点,因此在它的前面不必再加上表示程度的副词,否则反而会造成语意的重复或矛盾。句中的“冰冷”前加上了“比较”,而“比较”在这里是一个副词,表示事物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还未到最高点,这与“冰冷”是矛盾的。
  一般可以把“冰冷”改为“冷淡”。“冷淡”的表现有各种层次,能够接受“比较”的修饰。但如果作者确实认为句中的“美俄关系”处于“冷”的最高点,那么改为“冷淡”可能改变了作者的意思表达,因此并不是最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留“冰冷”而删去其前面的副词“比较”,同时还可以把“冰冷的状态”改为“冰冷状态”。

编辑:古凤

1072#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1:07: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91)
奠定 diàndìng


  2021年5月29日《南方都市报》第14版刊登报道《造型被点赞,网友求同款,它们是这样做出来的!》。文中有句话写道:“本次《白蛇传·情》的服装并非采购成品,而是事先奠定美学基调,在素衣的基础上专门用古法‘草木’染色,衣服的图案也是纯手工刺绣……”。句中的“奠定”一词使用有误。
  “奠定”的意思是稳定地建立,使稳固安定。“奠定”的使用对象,通常应为事业、前景等比较宏观的事物。描写的动作则是相对抽象的,如“奠定发展基础”,句中“奠定”的使用对象是“《白蛇传·情》”(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部戏曲电影)中的“服装”的“美学基调”,这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定下“美学基调”有一个具体的过程,比如某个会议,某人书写的策划方案等,使用“奠定”显得词义过于宏大,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奠定”改为“决定”或“确定”。“决定”意为对如何行动定下办法,“确定”意为使有关的事情得到明确,这两个词都能指向于“服装”的“美学基调”,都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古凤


1073#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1:2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92)
恍然 huǎngrán


  2021年5月30日《南方都市报》第14版刊登文章《一个医生的叹息:“我自己就是大夫啊”》。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年自己从大学毕业到实习,再到转正和考上医师,再到受到无数患者认可,恍然间他对自己这份职业受用不已,而没料到母亲的一场灾病,彻头彻尾把他打回了原形。”这个句子中的“恍然”一词使用有误。
  “恍然”的意思是忽然醒悟,一下子明白,如“恍然大悟”。“恍然”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对象是“他对自己这份职业受用不已”,但后面又说“没料到母亲的一场灾病,彻头彻尾把他打回了原形”,说明行为主体“他”对于以前“对自己这份职业受用不已”的感觉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那种感觉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因此“恍然”的使用不能切合语义表达需要。
  应该把“恍然”改为“恍惚”。“恍惚”有一个意思是记得、看得、想得不真切,不清楚,从句中所述来看,行为主体“他”正是意识到了自己以前“对自己这份职业受用不已”的感觉存在问题,“恍惚”合用于这个语境。
  “恍然”和“恍惚”有相同的词素“恍”,这是导致这两个词容易发生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恍”能够表示两种基本相反的意思,它既能表示明白,也能表示糊涂,在“恍然”和“恍惚”这两个词中,就分别表示这两种意思。搞清楚这一点,这两个词就不会出现混淆了。


编辑:古凤

1074#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21:09: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0)


故旧 gùjiù


   2021年6月7日《长江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毛边书》。文中有句话写道:“兴许是自己观念故旧,在电子化澎湃的今天,还是喜欢对纸质书的开卷摩挲。”这个句子中的“故旧”一词使用有误。

   “故旧”的意思是旧日的朋友,老朋友。句中说的是“观念”过时,跟不上形势变化,“故旧”的词义不合。另外,“故旧”是一个名词,但原句中“观念”之后需要一个形容词对其加以形容,“故旧”出现在“观念”之后,不仅词义不切,而且还有把名词当作形容词用的问题。

  可以把“故旧”改为“陈旧”“老旧”这样的词。这两个词都表示很旧的意思,而且都是形容词,可以和“观念”搭配。


编辑:何晓琴

1075#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2:15: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3)

设计 shèjì

    2021年6月9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影院分区售票,不妨“有加有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若是‘黄金区域’位置,观影体验效果确实更好,那么,设计相对更高的票价,可能确实符合‘优质优价’的一般市场价值规律。”句中的“设计”一词使用不准确。
    “设计”的意思,可以是定下计谋,如“设计陷害”;可以指在某项工作某个工程开始之前,预先制订方案、规划蓝图等,如“设计规划”。现在“设计”常用的是后一个意思,句中用的也是这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当“设计”这样用的时候,它的指向对象通常是规划、蓝图、方案等文本类的东西,在语法形式上,“设计”可以支配建筑、工程等事物,但实际上指的仍然是建筑或工程的方案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计”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地将指向对象创造出来。句中“设计”的指向对象是“票价”,但“票价”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事物,行为主体所要做的工作是从很多的“票价”选项中选择并定下一个或若干个,因此不能用“设计”作为它的支配词。
   可以把“设计”改为“确定”。“确定”的意思是明确肯定下来,它是对已存在的事物实施的动作,适合于句中使用。


编辑:何晓琴

107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1:59: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3)
难免nánmiǎn
  2021年6月9日《新民晚报》第17版刊登文章《吴劳和海派翻译家》。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因为与他是翻译编辑同行,所以每逢去上海,总难免抽空约他会晤小坐,聊天的内容,当然少不了多是与翻译有关的事。”句中的“难免”一词使用有误。
  “难免”的意思是不容易避免。“难免”的使用对象,对于行为主体来说是不希望出现而又避免不了的情况,是不如意的事情,就事情的发生来说一般都是行为主体的被动承受。如“人吃五谷,难免生病”,“生病”在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性,对于“人”来说就是一件不如意但是又很难避免的事情。在上引这个句子中,“难免”的使用对象是“抽空约他会晤小坐”,这对于行为主体,也就是引语所出本文的作者来说,是一件让他高兴的事情,从常情来说,也是行为主体的主动选择。因此,“难免”在这个句子中是不合适使用的。
  可以把“难免”改为“会”或“要”。“会”和“要”在这里都是助动词的用法,表示行为主体做某件事出于主动的选择,符合句中语境。
编辑:何晓琴



107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2:13: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5)
响应 xiǎngyìng
2021年6月12日《工人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医药零售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文中有句话写道:“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创造新模式,这个新价值新模式就是如何离消费者更近,如何更高效响应消费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句中的“响应”一词使用不妥。
“响应”指的是用言语和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又表示在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部署应对。句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响应”在这样用的时候,其指向对象通常应是号召、倡议等具有抽象性的内容。句中“响应”的指向对象是“消费者”,但“消费者”是人,具有具象性,“响应”不能对其产生支配作用,使用不合适。
“响应消费者”的问题是动宾不能搭配,在修改时通常可以考虑改用一个能够支配“消费者”的词,但在这里却不合适,因为这样做容易使改后的语意与作者原意产生距离。可以把“消费者”改为“消费者需求”,这样“响应”的指向对象就是抽象的“需求”,“响应”可以对它产生支配作用。
另按:《现代汉语词典》对“响应”的解释存在义项遗漏。《现汉》为“响应”提供的释义只有一个义项,即“回声相应,比喻用言语和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几十年来《现汉》的多个版本一直是这样解释“响应”,没有变化。但是,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国务院早在2005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就提出了“应急响应”的概念,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纳入政府紧急救助机制,并按事件严重程度确立了四级响应机制。这套机制在十多年的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响应机制”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响应”也因此产生了新义。辞书在记录旧有词语新义上会有一定的滞后,这是正常的,但《现汉》在2012年6月和2016年9月出版的第6、第7两个版本中,本有足够的时间注意到“响应”这个新产生的词义,却一直付诸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遗漏。
编辑:何晓琴

1078#
 楼主| 发表于 2021-6-13 18:56: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06)
自觉 zìjué
(一)
2021年6月13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好吃还是白米粽》。文中有一个句子这样写道:“有一次,她把包粽子的活儿放在屋外做,让周围人自觉参观,我站在边上看她一招一式怎么操弄。”这个句子中的“自觉”一词使用有误。
“自觉”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觉得,如“他自觉病情已有好转”;二是自己有所认识而在行动上能主动适应某种要求,如“小明在学习上一直很自觉”。句中的“自觉”用的是后一个意思。这个意义上的“自觉”,通常修饰某种行为,但对于这种行为通常有一定的要求,或者是明确的号召或倡导,或者是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对行为主体都有外来的一定的约束性。句中的“自觉”,修饰动词“参观”(其实就是观看“她”从事“包粽子的活儿”),但对行为主体“周围人”来说,这个行为既没有来自任何人的号召倡导,也不是风俗习惯,而是“周围人”随意产生的一个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存在。在这种语境下,“自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自觉”改为“自发”或“自由”。“自发”和“自由”这两个词,意思是不一样的,但用来修饰观看他人“包粽子”这种行为的状态比较合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二)
2020年3月9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私人诊所行医者李跃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后来李跃华自觉苯酚穴位注射疗法有市场,干脆自立门户开诊所验证疗法。”句中的“自觉”使用有误。
“自觉”在这个句子中表示自己知道的意思,相当于自知。但当“自觉”这样用的时候,其使用对象通常是有关自身生命、切身利益等的事宜,如“自知来日无多”“自知大势已去”,句中的“自知”,其使用对象是“苯酚穴位注射疗法有市场”,对行为主体“李跃华”来说,这是他产生的一个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是对自身某种状况的认知,“自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自觉”改为“觉得”。对于行为主体“李跃华”来说,“苯酚穴位注射疗法有市场”是他产生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认识,使用“觉得”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079#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20:4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7
可疑 kĕyí
2021614日《南方都市报》第12版刊登报道《90岁父亲寻子58年,DNA技术助力终团圆》。这篇报道讲述了一起父子失散58年,在公安部门帮助下得以团圆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写道:“在老人主动到公安部门采集血样后,民警通过DNA比对也找到了一些可疑线索,‘为排查线索,新疆、内蒙、河南都去过,但最终排除了。’”这句话中的“可疑”一词使用有误。
“可疑”的意思是值得怀疑。“可疑”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具有负面性的人或事件,比如说某人“可疑”,通常表明该人可能做了坏事或准备要做坏事。句中说的“线索”是从“DNA比对”中发现的有利于帮助“老人”寻找到失散儿子的“线索”,这应该说是好事,是具有正面性的信息,“可疑”不能适用。
可以把“可疑”改为“值得重视”(其后宜加上结构助词“的”)。需要注意的是,改为“疑似”也不是很准确,因为“疑似”同“可疑”一样,其使用对象倾向于负面性事物,如“疑似病例”。
编辑:马皖雪

1080#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08
荏弱 rĕnruò 作法 zuòfǎ
2021615日《长江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上海滩三个钱庄的不同结局》。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由于恶性通货膨胀等原因,按照1949523日的黄金市价,上海80家钱庄平均每家明账上的合法资本金仅合黄金1.6两,至于存款额,当天80家钱庄全部存款仅折合黄金287.15两。面对如此荏弱的民族资本,共产党采取了支持合法、打击非法、整顿和改造并举的作法。”这段文字中的“荏弱”和“作法”两个词使用不妥。
先看“荏弱”。“荏弱”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表示人的性格懦弱或身体孱弱。文中的“荏弱”,其使用对象是“民族资本”,这是一个事物,“荏弱”不合使用。
再看“作法”。“作法”现在通常指写文章或绘画的方法,如“小说作法”。文中说的是工作的方法,这个意思因为已经超出了精心文章和绘画的场域,现在通常不写为“作法”。
可以把“荏弱”改为“衰弱”,把“作法”改为“做法”。“衰弱”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身体很差,这个意思与“荏弱”相同,但除此以外“衰弱”还可形容事业衰败,这是“荏弱”没有的意思,而这个意思正合于文中使用。“做法”现在多指办事的方法,它的使用范围比“作法”广得多,合于文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做法”和“作法”曾经长期被视为一对异形同义词,但近年来这两个词的分工已经渐趋明确,“作法”只用于写文章、绘画等场域,“做法”则可用于除“作法”之外的其他各种场域。让人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从第1版到第7版,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未注意到这种变化,其对“作法”的注释一直是列为两个义项,即“作文的方法”和“做法”。这样的释义未能准确揭示“作法”和“做法”在近年出现的积极变化,这是不应该的。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