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21#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9:5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I生成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业界学界吵翻了


原创 陈莹 [url=]传媒茶话会 [/url]2025080417:57 北京
导读
今年,红网刊发了AI评论员“小D”生成的评论文章、法治日报推出“AI热评”栏目,AI已经堂而皇之地“上桌了”!
如今,只需在大模型中输入写作要求,几分钟后一篇逻辑顺畅、观点清晰、语言凝练的文章就出来了。
但是,如果一篇由AI生成的内容参评中国新闻奖,作者署名一栏写着“××大模型”,将是何种场景?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在第35届中国新闻奖的一场初评评审会上,一份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材料被摆到了评委面前。
未来,这样的“作品”有资格参评中国新闻奖吗?如果得奖了将有何影响?
AI生成的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




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参评范围规定:
国家批准、具有新闻采编业务资质的新闻单位,在上年度原创并刊播的新闻作品均可参评。

参评作品的作者应为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业务人员。

近两年,媒体对AI的应用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由AI生成的“新闻”开始出现,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定义。
尽管现行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已有明确规定,但对于由AI生成的内容能否参评,业界、学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就评选办法中的“是否属于新闻作品”和“创作主体是谁”展开讨论。
“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应属于新闻作品,也不具备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资格。”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第32届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陈力峰旗帜鲜明地反对。 他认为:“纯AI生成的内容缺乏记者的‘四力’和原创性劳动。并且,新闻的核心在于人类的思想深度与社会责任,而非单纯的数据重组。” 光明日报社技术与视听部记者、6次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刘宇航也持相似观点:“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符合新闻的核心要素,不属于新闻作品。”因为这类内容缺少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AI不能代替记者脚踏土地、在新闻现场进行感知和判断,也就缺少了作为新闻生命的“真实”。  AI生成的新闻作品可以有新闻事实、新闻价值,但不属于著作权意义上的新闻作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也认为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不能参加新闻奖评选。


一片质疑声中,湖北日报体育中心高级编辑王二龙却坚定地为AI“代言”。 “无人机战争就不是战争吗?”王二龙抛出了反问,“AI生成内容与记者采写稿件的性质并无不同,在时效、准确、专业、逻辑等很多方面甚至超出记者的能力,完全可以评判AI作品为新闻作品。AI生成的所有新闻作品皆可参评中国新闻奖。” 他进一步表示,AI是工具,操作者才是主体。“AI生成离不开议题、标准、范围等功能的人工设置、审核和相应调整修改,其操作的话事人(记者)自然是创作的主体,所以参评中国新闻奖没有问题。” AI作品参评新闻奖,还需要探索研究。”甘肃新媒体集团副总编辑、第35届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陈国宁提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作品,因为就新闻真实性而言,AI内容是需要打上问号的。“但是”,他话锋一转,“AI是服务于人的工具,AI执行的是人的创作思路和要求,而非完全自主创作,所以Al生成的内容创作主体仍然是人。” 目前,国际上已有新闻奖的提名作品在调查、报道等环节使用了AI,该评选要求推荐方提供人工智能使用情况说明, 而且只在新闻类奖项中增加了这一要求。
如果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获奖,将带来哪些影响?

“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都能得中国新闻奖,那记者是不是要下岗了?”“不用辛辛苦苦跑现场了,大模型弄弄就行了。”有从业者提出担忧。 这也引发了专家们的进一步思考,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最终获奖,将对新闻从业者的角色,甚至是新闻伦理带来巨大影响。 陈力峰担心纯AI生成内容获奖会对“记者”的定义构成冲击。“纯AI作品若获奖无异于告知新闻不再珍视原创、现场、情感乃至真实性根基,转向依赖数据库生产产品。记者角色或将异化为足不出户、依赖技术的‘操作员’。” 更严重的是,纯AI作品获奖将给新闻伦理带来巨大冲击。 刘海明分析了可能带来的三方面影响:一是记者编辑对AI的依赖心理,创造性的新闻生产需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二是AI是会说谎的,需要记者编辑坚持“半信半疑”的原则,多核查真伪;三是AI使用不能损害记者编辑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自己“越来越无用”。 陈力峰也关注到AI内容已经显现出同质化的倾向,这类作品丧失人文温度与独特视角。“由于创作主体模糊,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一旦侵权难以追责。更有甚者,加剧资源不平等,技术和资金雄厚的媒体将占优,不利于内容精品化生产和行业生态健康。”


但是,也有一部分专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 AI内容获奖对新闻从业者是好事,记者应该顺势而为,改变工作重心。”王二龙表态说,“对于AI写作涉及的新闻伦理问题,只要我们掌握好度,没必要过于担心。” 他更看好AI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积极作用:“记者可以将数据化、模式化的报道交给AI,更多地集中于新闻策划、真相调查、基层采访、深度分析等方面的采写,去做更多有批判性思考、有创造力、有舆论引导、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陈国宁也并不担忧,“即便AI作品获奖,记者也不需要被重新界定,因为记者始终是那个手握技术前行的人”。他认为中国新闻奖这项最高荣耀,仍应颁发给用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用真心守护新闻真实的“人”。
对于AI生成内容参评中国新闻奖,有何建议?

如今,AI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自动写稿、数据新闻、短视频生成、AI评论等,当媒体人逐渐习惯于与AI“共舞”,未来将有更多的AI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如何处理? 1.开设专门赛道 王二龙、陈力峰、刘宇航均提到今后可以探讨给这类作品开设专门赛道。“对包含部分AI生成元素的作品,开设专门赛道”“如设立融合报道AI奖项,给一个出口,前景无限广阔”“评奖时按照一定比例考量作品的创意”。 陈国宁认为,AI作品参评新闻奖,还需要探索研究,“可以在漫画或融合作品中进行试验”。


2.人应占据主导地位 陈力峰建议评委会审慎评估含有AI元素的作品,并且明确记者编辑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选题策划、价值判断、事实核查、深度采访等核心环节必须由人主导。 在评选规则中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占比过高(如超过50%)的作品,不具备参评资格。 3.强制标注与规范 “即使AI主要用于形式创新(未超红线),也应强制标注其使用范围与程度。”陈力峰建议评奖规则对AI作品制定详细、可操作的条款。 尽管如今AI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多数专家仍然认为中国新闻奖的核心应聚焦人类记者的原创性、社会责任与价值判断。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不能替代新闻的本质。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梅镕缨



1022#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09:36: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博AI骗倒一群媒体?“香港浸会大学撤销杨某录取”,大概率又是个假消息!


20250808
媒体跟风炒作、又悄悄删稿,大概率又是因为报道假消息引起的。
前段时间,《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这样一部根本不存在的短剧,被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转发,后被证实为子虚乌有。现在,“香港浸会大学撤销杨某博士录取资格”的传闻,看起来也是同一个剧本。
先说说杨某是谁。她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中的当事人,因实名举报校内一名男生肖某某,引发全国关注。
87日晚间,一则“重磅消息”在社交平台广泛流传:香港浸会大学已于前一日(86日)将杨某媛从拟录取博士生名单中移除。不少网友拍手称快,有媒体甚至以“实锤”姿态跟进报道,包括《都市现场》《天津日报》《海峡导报》《大河报》《郑州晚报》等权威账号。
但事实很快露出马脚。
该消息的源头,被发现来自几个微博营销号,无任何官方出处。
原来,这些营销号发布的内容经微博AI抓取后,又被一些媒体在未核实的情况下直接引用。
事实上,香港浸会大学早在728日就曾回应此事,明确表示不会对个别个案发表评论。
更关键的是,按照浸会大学的博士招生政策,在武汉大学尚未撤销其硕士学位的前提下,浸会大学单方面取消录取资格缺乏充分依据。
也就是说,真要撤销,也得等“前置条件”成立。
更有包括知名人士在内的多名网友出,杨某压根不是浸大博士生,而是曾任该校研究助理,根本不存在“撤销博士录取”的问题。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这场舆论大戏,有可能是“带节奏”的假消息,而制造该假消息的人,一方面试图对浸会大学造成压力,一方面也可能在倒逼武汉大学尽快给出处理结果。
但最难堪的,还是那些正儿八经的媒体。
在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战场上,一些媒体忘了最基本的核实工作。几张营销号截图、几个模糊爆料,就急吼吼发稿蹭热度,结果被迫删稿、被网友讽刺“搬运工”。
这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是每一次跟风失误,都会进一步消耗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在AI和信息洪流的时代,媒体更应该守住核实底线,而不是被虚构内容牵着鼻子走。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梅镕缨



1023#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敏感词达35万,DeepSeek使用率从50%跌至3%



编辑:张席睿



102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I作品有资格参评中国新闻奖吗?专家这样说

近日,一则关于AI生成内容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让业界和学界吵翻了天:这样的内容算新闻作品吗?有资格参评新闻奖吗?如果AI生成内容获奖,人类新闻记者怎么办?新闻专业价值还能体现吗?争吵之际,记者向参与本届中国新闻奖初审、审核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黄楚新求证了此事。他说:“确实有,且不止一篇。”
随着AI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赛道上“登堂入室”,这场由技术进步引发的行业大讨论,已从技术层面延伸至新闻伦理的核心地带,新闻业界也迎来前所未有的身份拷问:在算法日益精进的今天,新闻专业的边界究竟何在?
为真实呈现学界、业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本报记者以“AI生成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为题展开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回120份有效问卷。
调查数据显示,57.5%的受访者有条件支持AI作品参评,但要求明确标注AI参与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达95%的受访者对其准确性表示深切担忧。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折射出新闻业在技术洪流中的两难处境:既不能抗拒技术革新的浪潮,又必须坚守专业精神的堤坝。在这场大讨论中,效率与真实性的天平如何校准,成为检验行业智慧的关键标尺。
01
人机关系叩问与价值本位守护
问卷调查中,69.17%的受访者接受AI内容“部分属于新闻作品”,但坚决拒绝其完全取代人类创作。新闻奖关于AI作品参评的标准是什么?在新闻生产的链条中,AI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黄楚新参与过6次中国新闻奖初审工作、4次审核工作。他告诉记者,目前,含有AI内容的作品可以参评中国新闻奖,但参评作品中AI不能起主导作用,仅能作为辅助工具,且AI参与率不得超过30%。
对于此次这类作品的初审结果,黄楚新透露,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AI运用效果较好、能为新闻增色的作品,可以进入下一个评审环节;而AI应用表现平平、不能展现AI优势的作品,则会被淘汰。
黄楚新认为,新闻不仅是新近事实的简单再现,还是职业记者在伦理、价值与公共利益多重维度下的主动选择和表达。因此,AI生成内容能否被视为新闻,关键看它是否由人类主导。应在现有奖项中建立人机协同透明机制,要求申报方清晰标注AI介入程度与人类主导环节,同时可考虑设立技术类特别奖,既鼓励创新又防止AI喧宾夺主。
黄楚新提醒业界,技术贡献与新闻价值本位不可偏废;评奖机制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AI只能居于辅助地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全流程人类再确认”规范。从前期提示词设定、中期内容生成到后期质量把关,人类记者必须全程主导,AI仅可作为资料参考或效率工具。在文字评论、调查报道等领域,人类记者仍要为内容承担全部责任,这是新闻专业的底线。针对评奖,他主张中国新闻奖标准应随技术发展动态调整,但人类创造性应始终置于核心位置;评奖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明确AI参与比例和责任主体。
黄楚新与陈开和的立场,在问卷调查中得到支持——82.5%的从业者要求“明确标注AI参与比例”,显示出行业对透明性原则的坚持;52.5%的受访者认为,新闻奖评选标准需“适度调整”,但不应背离“人的价值”。
当技术狂热遭遇专业坚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提出:“中国新闻奖表彰的是新闻工作者卓越的专业认知与职业精神,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若AI成为创作主体,不论独立署名还是联合署名,都与奖项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在她看来,当前关于“完全由AI独立生成”的讨论实则是个伪命题——从算法设计到提示词交互,人类主体性始终贯穿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反对在技术成熟度不足的当下,仓促为AI作品参与新闻奖评选“开绿灯”。
AI生成内容面临三大结构性缺陷:“幻觉”现象导致事实失真、核查机制缺失削弱内容可信度、版权归属不明引发法律风险,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冲击新闻业的规范根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和事实核查体系。
这种审慎态度也获得数据支撑——90%的受访者认可AI的“生产效率”优势,但也有同样比例的从业者担忧其引发“事实错误或偏见”,凸显效率与质量之间的深刻张力。
02
实践创新探索与制度构建跟进
当学界争论不休时,业界早已用实践探索着人机协作的可行路径。2018年,新华社依托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实现新闻生产全流程智能化。该项目通过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自动生成数据可视化新闻,15秒完成的一条视频制作《“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两高”这五年》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技术占比的透明公示,使评审团能清晰辨别创作主体。”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当AI承担翻译、视频渲染等辅助环节时,其贡献可纳入技术创新维度评估,但若涉及调查报道等核心内容,仍要回归真实性、公共性等传统价值维度检验。
在制度构建层面,人民日报的探索更具系统性。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杨阳透露,人民日报已成立跨部门的“AI工作专班”,统一调配技术与采编资源,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事实核查流程等,把潜在幻觉、偏见等技术风险前置化解。
对于技术迭代速度与评奖制度构建滞后的矛盾,调查问卷显示,多位受访者建议单独设立“AI新闻创新奖”“人机协同报道卓越奖”等,以便更好地评估AI在新闻创作中的贡献。
黄楚新提出“双轨制”解决方案,即在现有奖项评审中披露人机协作细节,确保评审透明;同时设立独立的“AI新闻创新奖”,激励媒体在数据可视化、多媒体叙事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呼吁学界与业界深度协作,共同制定新闻传播行业AIGC应用的统一标准,明确内容生成的基本规则与质量要求;同时,建立AI伦理审查合作机制,对算法偏见、平台治理、舆论引导等风险展开动态评估。
03
在价值观照中走好人机协同之路
调查中,反对AI生成新闻作品参评新闻奖的受访者中,有67.5%的人坚持新闻报道中“人的价值不可替代”,认为这守护的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新闻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功能。
但新闻业的AI进程不可逆转。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守护好专业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杰琼表示:“从铅与火到光和电,每次技术革命都曾引发主体性焦虑,但最终都在规范中沉淀为行业基础设施。”
印刷术催生了现代新闻业,摄影技术重塑了视觉报道范式,而今天的AI不过是技术演进的新节点。将AI定位为“新质生产力”而非替代者,才能释放其真正价值——在采编端重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在分发端实现精准传播,在数据端激活信息资产。
这种历史观照揭示出技术与人关系的本质——摄影技术的出现未曾取代画家,反而催生了印象派等新艺术形式;计算机的普及没有完全替代会计职业,却重塑了财务管理范式。因此,AI对新闻业的影响应视为专业重构的契机。
AI介入带来的更深层变革体现在人才能力坐标系上。当AI承担基础写作时,记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被赋予新内涵。有高校课程改革显示,新闻教育新增三大能力模块:提示词工程训练学生精准引导AI生成内容,算法伦理评估培养技术批判思维,人机协作管理强化团队领导力。这些转变指向一个核心——未来的新闻人才不仅是内容生产者,更是技术价值的把关者。
在人民日报的AI工作专班、新华社的多模态模式、学术界的伦理框架中,我们看见人机关系的理性建构正在成型——技术不替代判断,效率不置换价值,创新不瓦解根基。这种平衡艺术,恰恰是新闻专业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
随着中国新闻奖评选日近,这场辩论远未终结。但行业共识已然清晰:唯有坚守“人机协同、透明标注、规范先行”原则,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新闻专业的灯塔。当95%的从业者对AI准确性保持警惕时,这种审慎或许正是新闻专业精神穿越技术迷雾的锚点。在效率与真实的天平上,新闻业的选择将决定我们迎来的究竟是信息更丰盈的明天,还是真相更稀缺的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崔乃文 陈雅静)



来源:广电业内(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102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报了假新闻,他们说是因为自媒体……

媒体因误信自媒体用AI生成的内容而报道了错误消息,这锅到底该自媒体背,还是该怪媒体不核实?
纪委监委一工作人员对此的态度是:源头是自媒体博流量。


近日,一条“落马女官员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约1.5亿元)”的劲爆消息,迅速在网络发酵,网传所指为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景亚萍。其后多段视频称,这条消息出自西南某媒体。



中国新闻周刊向该媒体求证,对方工作人员表示,这条新闻并非原创,“目前已删稿”。贵州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回应称,景亚萍利用政府服务器挖比特币的说法“是谣言”,其案情并不涉及比特币。
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消息最初是一些自媒体用AI生成,为了博流量,后来被媒体报道,相关部门已就此事沟通。
虽然中国新闻周刊没有点名是哪家西南媒体,但据传媒见闻检索,有网友截图显示,某省内唯一同时拥有新闻出版和手机出版资质的省级手机媒体,曾发布过这则传闻。其报道标题为《61岁女技术型官员景亚萍被查,用政府服务器挖327枚比特币约1.5亿,网友:购买2000套贵州县城商品房》,既未标明消息出处,也用肯定语气将景亚萍与比特币联系在一起。


如今,无论自媒体还是所谓权威媒体,都处在“抢热点、抢流量”的状态。近期假新闻频出,正说明个别媒体早已忽视了传统的“三审三校”审核机制。
出了问题,媒体一删了事,却把矛头指向自媒体。
诚然,自媒体用AI制造谣言有错,但媒体自己不核实就跟风发稿,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反思呢?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