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30#
发表于 2021-7-22 21:1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029#
发表于 2021-7-22 21:10: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028#
发表于 2021-7-22 21:09: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皖雪
1027#
发表于 2021-7-21 21:0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重庆大学张小强
编辑:马皖雪

1026#
发表于 2021-1-20 21:5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永远不要试图做所谓的舆情专家|新闻讲堂



2017年4月,到某省出差。当时,该省一年多削减了93个处室,精简的副处级以上官员职数约200个。

近些年写过不少地方新政,对地方新政的总体态度是要宽容和鼓励。为什么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为了革除积弊,地方官尝试着改革,往前迈了一步,问题当然会有,摸着石头过河怎么可能会没有问题,如果媒体揪着问题不放大肆批评而忽视他的积极意义,那些不愿改革的守旧官员肯定会出来嘲笑改革者——你逞能改革吧,被媒体批评了吧。改革者挨骂,守旧者反倒没事。如此一来,官场上谁还敢迈出改革创新的第一步?

因此,当时对该省“减官”的改革总体态度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般官方求稳,但该省如此大规模减官减机构,实属难得。

采访中,意外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

虽然我对改革持宽容肯定的态度,当地官方整体上的态度仍是不接受采访。正如前不久在《一个屡试不爽的采访技巧||新闻讲堂》里说的,我坚持每日在省政府院子里“扫楼”。

很巧,所居住的酒店里,当地省政府请了一个所谓的舆情专家在给各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专家的名字,还听说过,经常有其在各地讲课的消息,此人还经常作文讲所谓的舆情应对技巧。若是平日里闲着无事,一定也去围观一下,当时采访不顺利,内心焦急,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事。

省府院子里,桃花正盛,也无暇赏景,一栋楼一栋楼跑,一层楼一层楼爬,寻找那些对减官知情或因改革职位被精简掉的当事官员采访。大院挺大,友善点的官员能让我坐下喝杯茶抽支烟,还能聊几句,不那么友善的人直接说:我们只接受某某日报之类的媒体采访。

也确实有一些官员很友善:那日爬了半日的楼,下午走进一个与我同年的副处长办公室时,累出一身汗。副处长手下的一个科长还同情地递上一包纸巾,让我擦汗。

当地天黑得早,据说有时候冬天下午4点半就天黑了,省府大院里下午1点30分上班,5点就下班。一日,采访到了5点,到了该省党政机关下班的时间,扫楼采访结束。

准备离开省府大院时,经过该省政府办公厅附近,看到一个挂着“省政府大院机关服务中心”招牌的超市。推门而入,一排“省府内部特供酒”吸引了我。

距离中共八项规定出台已经数年,“省府特供”属于明令禁止的东西,该省政府院子里的这家超市居然敢藐视禁令公然违反禁令卖这些东西,让人震惊。突然想起居住的酒店里正在进行的舆情应对培训,玩兴大发:写写省府里的特供酒,给他们一个机会来一场舆情实战演练。

选了5款不同的“省府内部特供酒”,微信支付后索要了小票,然后拎回了酒店。


当晚作文在微信公号上披露了此事。事后获知,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不少媒体跟进,给该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那么,正在请舆情专家搞舆情应对培训的该省是如何应对我给他们制造的这场舆情实战的呢?

大概是我选在夜间发稿他们来不及迅速反应,当晚当地没有应对;次日上午开始,该省一名厅级官员不断联系我,反复劝说、要求我删稿,而他正是当地那次舆情应对培训班的主持人,他不仅联系我希望删稿,还联系报社希望给我施压删稿。

由此可见,当地官员并没有从那场刚刚结束的舆情应对培训中学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当地所请的舆情专家也没有教授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应对方法,无非就是删删删,然后就是通过各种关系、行政手段四处给我施加压力。

这件事正确的应对是:迅速查封这批酒并查清这些酒的来源,迅速处分授权卖这些酒的官员和部门,公开认错并承诺不再发生类似的违规行为。

这次实战证明,有些舆情专家就是在帮闲或帮恶,根本不准备对事实负责,更不打算让真相揭晓。想做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记者,就永远不要试图去做这一类的舆情专家。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批评说:最该指责的就是知识分子的逃避,所谓的逃避有很多种,其中就包括希望能被请教、咨询、成为有声望的委员会一员。老萨的这种要求或许过于严苛,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不去帮着一些违法违纪的地方和官员掩瞒真相。

近些年,我也偶尔接受官方的邀请去讲课,但接受邀请前都会约法三章:虽然我已经离开媒体,但绝不出卖自己昔日从事的行业、如今还热爱的行业,不讲如何对付媒体,不讲如何忽悠记者,更不讲如何让媒体删稿撤稿。

曾做过一个题为《与媒体打交道的几种错误姿势》(最近出版的新书里有一篇同题的文章)的PPT用于给官员们讲课,希望他们善待媒体,提醒官员们与媒体打交道不要逞凶斗狠、不要油滑、不要恶意抹黑、不要说假话等。

这些常识应该讲,应该经常讲。

褚朝新
2020年12月20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 褚朝新说事

编辑:贾梦琪




1025#
发表于 2020-12-14 16:44: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人访谈录2020⑲ | 于垚峰:人文情怀为笔,新闻生生不息







于垚峰:男,39岁,祖籍江西,毕业于南昌大学中文系,2006年进入媒体界,2011年,成为一名财经记者。2015年,参加“中国灾难报道高级研修班”的培训,2018年,入选北京大学财经奖学金项目。现为每日经济新闻高级记者。

代表作:庐山违建别墅系列调查、共青城赛龙事件系列报道、酒鬼酒甜蜜素事件调查、中江地产的财务黑洞、江铜污染调查系列报道等等。

结缘
山大南路27号:您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学时想过自己毕业后会成为一名记者吗?
于老师:我当时因为学的是中文专业,所以我并没有想过自己会跟新闻有关系,当然也没想过自己会做一名记者。但是内心想过自己可能会从事一些跟文字相关的工作。比如说我曾经想过可能会去出版社做一个编辑,甚至会去做一些文秘工作之类的。
山大南路27号:您大学期间修过经济相关的课程吗?
于老师:上学的时候,应该说完全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课程。我上学时候看的书,更多的可能是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说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暑假可能会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看完,作品可能跟我的专业相关。不过那个时候我也买过一份《经济观察报》,这份报纸好像是在你们山东创刊的。后来《经济观察报》10周年庆典的时候,还邀请我去,我也给他们10周年写了一段祝福的话。但是总的来说,在大学期间我是没有系统地学过经济相关的课。
山大南路27号:那您在成为财经记者前有经济知识储备吗?
于老师:我最开始是在广播电台做时政报道,一些工作会跟经济有关,就积累了一些零星的财经知识,后来慢慢的就往经济板块的方向走,但是在后面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这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会去参加一些培训。比如我在2018年的时候去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和财经杂志举办的财经奖学金项目,用了3个月的时间相对系统性地学习了一些财经知识。但我觉得即使到现在,自己在这一方面都仍然有许多需要去学习的地方。我认为关于与经济板块工作相关的经济领域知识的学习一定是一个做到老、学到老的一个过程
山大南路27号:您觉得现在成为一名记者还有除了学历以外的门槛吗?能跟我们详细说说吗?
于老师:门槛,如果你说的是要求本科生学历,那肯定就说明它设置的是一个基本的门槛。记者在大众遴选的阶段可能要求中文、新闻、法学等等方面的专业,如果它不设置这些,就说明在这些方面它没有门槛。像现在很多报纸要求研究生学历,但是它后面会说中文、新闻、法律,甚至它后面还有一个“等专业”。我如果是财会专业的,是不是也可以来参加一下?实际上是可以的。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它其实算是没有门槛的。
山大南路27号:那您觉得新闻专业的开设相对于其他专业除了专业技能培训还有其它的优势吗?
于老师:我觉得新闻专业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最扎实的新闻基本功。你们是要理论有理论,要实践也有实践,你们现在采访我其实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个是你们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你们巨大的优势,他们是没有的。他们即使是学经济的、金融的,甚至包括体育的等等,他们在学这些专业的时候,也不可能说刚学这个专业,就把自己往新闻这个方向去发展,除非他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但是如果你也有意识,你往某一个领域去切入,你会发现他们就无法在你们面前形成优势。
因为整体来讲,现在自媒体太泛滥了,它让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打了折扣。你看那些所谓的自媒体的报道,你会发现他们的这些新闻很多都是不叫新闻了,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新闻5W,但是他们也写的有模有样。你再看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长篇报道,那种通讯类的报道,我觉得真的是非常见功底的一些报道。真正能传世的作品,不管是文字还是视频,一定有自己的一些传播规律
投身
山大南路27号:您能跟我们说说从毕业后到供职于每日经济新闻前这期间您的工作经历吗?
于老师: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中学教师,虽然我是中文专业的,但是我在学校里教的是数学,它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来安排的,所以说出来就让人很不解,我想这可能也是我后来选择离开学校去报社的原因之一。
但是因为我并不是学新闻专业的,也没有在新闻媒体实习过的经历,所以我的第一份媒体工作差不多也算是从实习的时候开始的。我当时是跟着人民日报市场报江西记者站的一个站长学习,跟着他学写新闻,这份报纸现在已经关停了。
直到2008年9月的时候,我参加考试进了南昌人民广播电台。之所以选择进电台,一是刚好有招聘,二是我原来也是一个广播的爱好者。
再到后来,我曾短暂地在《江西晨报》做编辑工作,编的是财经和证券版。
山大南路27号:您有广播电台和报纸的工作经历,后来又为何选择从广播电台转到报社呢?
于老师:广播电台去报纸工作,我觉得是一种尝试;还有就是对读书生活时自己潜意识梦想的一种实现。我记得读书时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还是很有一种成就感的。我在报纸的时间很短,当时我在晨报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桌前面摆放着的几乎都是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那个时候像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原理》这种经典的作品,包括当时的那些报纸,比如《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华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还有一些财经杂志。
山大南路27号:前两次工作经验和在每日经济新闻工作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吗?
于老师: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媒体的定位不同。南昌人民广播电台是南昌市的重要宣传平台。《江西晨报》是一家都市类的报纸,它关注的更多的是百姓的民生。《每日经济新闻》则是关注资本市场和重大经济事件的一个媒体。而相似的地方,我觉得只要是在媒体里面,哪怕是呈现的方式不同,载体不同,最重要的相同点就是都要呈现出好的、鲜活的作品。把这些作品写出来,你就要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细致。这样,你的受众尽管各有不同,但是你的媒体都有生命力。
豫章
山大南路27号:您从毕业后一直没离开过南昌,对南昌这座城市有什么见解吗?感觉它与十年前有什么比较独特的区别或者闪光点吗?
于老师:我觉得在全国的版图当中,南昌跟江西其实是一样的,都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和知名度。但是因为我是南昌人,对它比较了解,所以我觉得南昌首先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至少从汉代设立豫章郡开始,它就是一座名城。10年间南昌的发展变化也是非常明显,首先它围绕着一江两岸来打造夜景,也可以讲是璀璨闪耀。
南昌这座城市的格局也是越来越大,它的城市面积也是在不断的外扩,市容市貌也在越来越好。交通从没有地铁发展到现在通了两条地铁,还有多条地铁在规划。
在所有中部省会当中,南昌的经济确实排名是比较靠后的,这是横向比较。
如果南昌这座城市跟自己做一个纵深的比较,10年间它的变化也是挺大的。它10年前2010年的GDP也就只有2200亿,到2019年,到了5500多亿,在往6000亿方向靠,10年间经济增长了将近200%。当然也有不足点,我觉得不足点就是没有好好宣传这座城市,没有让大家知道这个城市的存在。我觉得这也是南昌这座城市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不能光吃历史的老本,不能够还靠着一千多年前王勃留下来的《滕王阁序》,也要拿出城市发展新的亮点,要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确确实实地感觉到南昌这座城市有变化,让老百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山大南路27号:我们观察到,在2016年前,您的报道是以江西为主的,但是2016年后,您报道的地域范围似乎不再有限制,这一年是转折点吗?
于老师:你们的观察还是比较细致的。我从进入报社的时候,就被派驻回南昌来。它给我的定位是专注于江西省的财经新闻,包括江西的上市公司。所以我前几年是扎扎实实在江西做很多报道,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以江西的公司为主,包括一些上市公司的报道和其他重大公共事件。
2016年不再是以江西为主了,这个是根据报社定位的需要。首先是报社会派我去其他的地方,比如说那时候去广东、去湖南等等。当时我自己也有这种意愿,因为我觉得江西上市公司很少,2011年我进入这家报纸的时候,江西的上市公司也就30家左右,非常少。而我们是一家以关注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为主的媒体,关注的焦点和重心自然是上市公司,所以这个时候我就会去有意识地去往外省、往外地去找一些新闻线索。因此到了2016年,尤其是2017、2018、2019后面这几年,外地选题的比重应该是越来越多了。
山大南路27号:那目前您的工作分区是集中在哪些地区呢?您对前后工作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如何看待的?
于老师:我目前是常驻在南昌,集中点是江西,包括华东的一些省份,比如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甚至上海。当然其他的地方有选题,根据需要我都是可以去跑的。总体来讲,报社给我的职责,给我的一个定位就是只要有选题,只要有我自己发现的选题,不论是全国哪里,都可以去跑
传统强省的经济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企业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排名都是非常靠前的,他们大多表现出很强的活力。当然这种活力跟这个地方的发展的政策,跟决策者的思维和思想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作为一个媒体,会接触到经济欠发达的和经济发达的不同省份,就会形成一个对比。这种对比和反差,具体表现为开放的思维和态度。经济发达的省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他们都相对比较开明,也比较包容。他们大多能够接受一些批评和建议,能够听得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声音。但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相对保守谨慎。
这种现象,它也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可以通过媒体、借助媒体来形成一个好的推动,或者形成一个好的助力。如果真的想要发展得更好,想要更进一步,就要听到各方面不同的声音,更多需要的是广纳谏言、海纳百川这样的一种姿态和胸怀。
选题
山大南路27号:您在拿到一个选题后,是会提前构思报道结构,还是到达目的地了解情况后再进行构思?
于老师:其实也是要根据新闻、根据事件来的。如果是一些动态性的、在即时发生变化的新闻事件,那你就赶紧去现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到达新闻现场,根据现场的情况,你才能再决定稿件的思路和方向,再决定怎么来写稿子。如果你不到现场,你所有做的假设预想都是没有用的。还有第二种情况,比如偏调查性的报道,这种报道多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需要你去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和采访才能形成稿件,这种情况的话就可以先有一个采访的思路,但是即使是这种情况也是尽可能要先去现场了解情况。
山大南路27号:您的报道里除了新颁布的政策和法律条文,也会出现市场中产品走向和收支情况,关于这些信息您是怎么获取的呢?
于老师:信息的大量采集,肯定是依靠现代的非常便利的网络。当然了,也有我自己在不断采访、在工作生活的过程当中的积累
比如说钢材市场的走向、变化,可能我就会问一下我身边做钢材生意的朋友,他们对钢材的价格非常敏感。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多聊。在聊天中积累的信息也可能是以后做新闻的一个重要助力。即使记不到每一个精准的数字,你也可以大致知道它在某一个时间段价格是处在一个底部,还是高位的。
另外,不断地去多学习,有机会可以多参加类似科普讲座的活动,这也是对你知识的一种储备。
受众
山大南路27号:我们在浏览您的报道时,可能因为不懂财经,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看到标题就觉得这件事与我无关,您觉得自己的报道主要阅读人群都是哪些人?
于老师:之前财经媒体的受众可能比较精准,比如一些政府的人员,企业的人士,包括整个依附在经济链上的各行各业的人。但是现在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时代,各类人群其实都是我们想发展的受众。这就是一个需要你去慢慢培养受众的一个过程。
我们一定要写老百姓想看的,无论是何种报纸都要接近百姓,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被大家所熟知所接受,传播才能更广,影响才能更大。作为一个媒体,扩大你的影响力,影响到更多的人,这也是你的光荣使命所在,作为媒体人也要肩负着媒体的责任。
山大南路27号:您认为现在层出不穷的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媒体都要开设官方号并运营吗?关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
于老师:你这个问题很好,我可以讲一下我的想法。这么多新的传播形式出现,媒体要不要去跟风?要不要去趋从?我个人觉得可以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一个切入,或者说用媒体成功概率比较大的方式去尝试,而不是说所有的都去尝试。因为所有的尝试都是要付出试错成本的,要付出时间和人工的成本,一旦把这个时间和人力成本去铺开,那么可能只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很难在某一个领域做深。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全部尝试,应该在自己特别专业或者说自己的强项上,去好好地深耕和打磨。因为我相信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好的内容是永远不过时的。我们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做。因此你说我们要不要去做我觉得是有选择性的,不盲目跟风。
山大南路27号:您在每日经济新闻到今年也工作了9年了,对它的这些年以及未来的前途发展有什么见解吗?
于老师:我觉得媒体未来形式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冲击和大家阅读习惯的改变,纸媒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单纯追求版面和发行量。其实这是形势在发生变化,但无论形势怎么发生变化,我觉得媒体都需要坚守好你的职责,坚持好社会和时代赋予你的监督的使命。
监督是媒体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素养,以此为基础,只要你能够做到做好内容,生产好内容,生产出优质的原创力,无论你是文字版、视频版、语音版、抖音版,你一定会有你的生存空间。未来的媒体绝对不会死去,我觉得它应该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会越来越好。
作品
第一部分庐山景区违规别墅系列报道大事记
首发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作品链接:
2012年7月17日
《以酒店之名5000万产权“大宅”现身庐山景区》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7-17/667507.html
2012年7月18日
《庐山核心景区违规“大宅”价值12亿 江西省住建厅介入调查》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7-18/667868.html
2012年7月19日
《项目起落18年 庐山管理局自行批建产权式酒店?》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7-19/668160.html
2012年7月27日
《庐山景区别墅停售 产权式酒店仍涉嫌违规销售》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7-27/670094.html
2012年7月31日
《调查组透露:庐山发改委擅改省政府批复》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7-31/670828.html
2012年8月8日
《庐山的两面风景:山民下迁豪宅上山?》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8-08/672841.html
2012年11月20日
《庐山违规别墅处理结果出炉:重新办理立项手续》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11-20/695650.html

山大南路27号:这篇2012年的报道中涉及到涉事公司、林业局、销售中心、国土资源局、住建厅、购房者等多个相关方,联系起来困难吗?
于老师:不困难,因为这个报道是循序渐进的,它是在不断地发展,是动态的。我们的稿子,比如说第一篇,发现新闻的时候,只要呈现出来,告诉大家在庐山的核心景区存在着5000万的产权大宅,打着酒店的名义在对外进行销售。我们做第一篇报道,可能采访到的没有你刚才所提到的这么多关联方,我第一篇肯定采访到的是这家公司,因为他在卖这个房子。然后我再问一下房管局,你有没有给他批许可证或者预售许可等等,再采访一个买了这个房子的人等等,把这个稿子形成了,之后它就会有后续的进展。
所以我们一写了这个稿子出来,住建厅就表态,对这个事件进行调查。我们马上就会做一些跟进的采访,我们就要想庐山谁在管?是江西省住建厅在管,所以我们就采访住建厅。我们采访住建厅之后,再往后可能采访发改委。我们相当于是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它剥开来。到后面的进展就会出调查结果,景区别墅暂停,所以说联系起来其实就是这样,它是层层递进的。
山大南路27号:在这篇报道中您提到销售人员是很警惕的,那么在采访过程中您是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情报的?
于老师:虽然这篇文章是我一个人写的稿子,但是我要感谢并致敬一个人,这个人是时代周报记者彭岩锋。当时他跟我一起上庐山,他配合我,我俩进去扮演买房子的人。首先我们肯定不说自己来调查、来采访,因为这样人家销售人员肯定不可能(说出你想要的信息),所以我们俩就要扮演买房子的人,或者说我们俩要扮演成看起来就很想来买房子的样子,所以我俩就装饰了一下,夹个好包,抽点好烟,然后一个演老板一个演秘书。这样才慢慢取得销售人员的信任,人家才觉得我俩有可能是来买房。所以才会跟我们讲,他们房子是怎么样卖的、怎么样拿到产权的,带我们去现场看。
也就是说采访的时候必要时需要一些演技,就是你要扮演一些角色,来了解一些内容。当然这只是你采访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先期获得一些信息,你而后还是要去取证的。你只能把这些信息作为一个辅助,你后续必然要核验、求证
山大南路27号:这七篇报道时间跨度从7月到11月,共计4个月时间,就叫停了违建项目,我们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媒体的监督功能得到了体现,您对媒体的监督功能是如何看待的?
于老师:这就是我刚才前面讲到的。一家媒体如果没有了监督功能,我觉得它真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你看现在党报党台和中央媒体,你看他们其实也不缺监督,但是他们如果真的完全没有了监督,其实也没有很强的公信力。因此对于媒体的监督功能,首先你要有监督。
我不知道我做监督它能不能带来效果,但不是说因为它能带来效果或者不能带来效果,我就去做监督或者不做监督。我们在做监督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本着一种公平正义这样的一种心态,我们要去做这样的报道。还社会公平,还社会正义,或者包括把隐藏在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内幕挖掘出来。这种精神一定是代代相传的。我可能原来没有这种机会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但是我也有我的榜样,这样的人物在我心目当中就是我的一杆旗帜
山大南路27号:您做这七篇报道的时候,中间也有发其他领域的报道,自己会觉得混乱吗?
于老师:这个肯定不能混了。因为你报道庐山系列,他就像你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我刚进每经之后不久,2012年我写这篇报道,这篇报道拿了我们当年每日经济新闻年度新闻奖,我们总编辑对它的评价也很高。他就是说庐山不是富人山,他是把它还给了所有的人,不是说资本财富拥有者就占据了全体中国人共有的资源。
所以说这篇报道我从一开始写到后面,追踪到它最后的结果,我全程关注。但是关注的时候,你不影响写别的稿子。再说你看它时间跨度这么大,所以其实只是说我们就在等一个结果,就像你们说的监督它有没有效果,有没有结果,我就想等它有结果。包括中间我们还写了一篇有点人文情怀的,叫《庐山的两面风景》,写他们山上的居民下山,这个是有点偏综述性的一个报道。其实现在你说具体什么内容我可能都不记得完整的架构,但是我知道我写的目的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彭小峰:于江西起高楼,在苏州楼塌了
首发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作品链接:
2018年8月23日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8-23/1248119.html
山大南路27号:我们在这篇报道中,感受到了您对彭小峰的唏嘘感叹,但是他最后是一名逃犯,我们想知道您更为感性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于老师:首先,一篇报道所呈现的更多的是一些信息,或者说一些陈述,对这样一个事件我们不能表现出来感性的、带着自己情感的想法。但是你们刚才也说了,你可能也看到了,我对彭小峰这种唏嘘感慨之情,这是因为这个人物我是跟了他很多年追踪报道。
彭小峰,虽然我有很多很多内心的想法,但是我没写,不过后来我给别人写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叫《寻找彭小峰》,我就可能更多地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它们是两篇不同的报道,这个是我的新闻报道,我不能呈现自己那种很特殊的想法。
山大南路27号:2019年写了一篇关于崔军的报道,崔军是从私募冠军到通缉犯,在关于崔军的这篇报道中,您用了很多数字和事实,梳理时间的时候相较于彭小峰这篇报道也更为清晰,但是您却把彭小峰这篇报道推荐给我们,您显然更喜爱这篇作品,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于老师:崔军的报道,说实在的,花的时间很短。这是我在上海开会的时候大概一个下午,我们做一些梳理和采访,然后根据公开的东西,我们就做了这样的一个报道。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我只知道他是从私募冠军到通缉犯,他在我面前并不鲜活。而彭小峰他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我们吃过饭,喝过酒,我也参加过他的大会,我看见过他默默无闻,不善言语,到最后做绿能宝,做SPI的滔滔不绝。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何况他又是一个江西人,他是我们江西安福本地的人,我也去过他老家。所以说对这样一个人物,我这么多年关注着赛维和彭小峰的命运,这是我作为一个财经记者,应该有的这样的一种敏锐度,或者说专注度,我会去持续关注他,从他如何兴起到他如何走下神坛的全过程。
山大南路27号:您如何评价彭小峰?
于老师:彭小峰,首先这个人确实在商业这块是个天才般的人。你说他出身多好,他也没有。你说他后天有多么好的机遇,或者说得到一个意外的帮助,他也没有。他有自己的想法,他从江西外语外贸学校毕业以后,他也是不甘于在江西在南昌在一个单位上班。因为他是外语外贸学校毕业的,他的外语水平很好,所以他就去做了外贸,之后他在苏州做外贸,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我跟他聊过,我在最后一次跟他面对面聊天的时候,喝茶,其实当时都不叫专访。他说我跟你讲讲我原来在做外贸的时候的一些事情,讲了很多他做外贸的那些,可以讲是小小故事里面反映出一个人的大品格。做到那么大,他是既抓住了当时那个时代外贸起家的机会,他也有胆识和气魄,他能够用自己的身家去博取一些机会,这个将来我在作品里面可以还原一下。在做外贸的时候,一些单需要你比如说有一些垫付,你要找很多的工人去给你做一些产品,但是那方可能就是一个口头信用,这种信用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
但是胆识大就容易冒进,因此他在投赛维的时候,他就投了120亿做硅料,最后就死在这120亿上。这个资金沉淀进去不就死了吗?所以赛维后面当地又是给他救,采取各种方法。他最后离开赛维,自己创办绿能宝,做SPI光伏,做绿能宝的时候,还请朗朗代言。所以说他是这种激进的性格,富有冒险精神的这样的性格。
第三部分酒鬼酒“甜蜜素”事件
首发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代表作品链接:
2019年12月20日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9-12-20/1394906.html
山大南路27号:在您有关酒鬼酒的报道中,我们发现它们是一脉相承但又可以独立成稿的作品,您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于老师:它也是动态的。比如说我们写酒鬼酒的稿子,我写第一篇的时候,是因为我当时所掌握的信息、所获取的信息只有这些。新闻是要抢快的,当我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实我也知道同时有几家媒体获得了这个消息,我就要抢一个速度,新闻不也是一场新闻战争吗?比速度对不对?所以我当时在拿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是争取尽快成稿。
因此这篇报道在所有写酒鬼酒甜蜜素的新闻报道当中,我们是第一家,那就意味着别人记住写第一篇酒鬼酒甜蜜素报道的一定是每日经济新闻,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把掌握到的信息先去发布,后面再根据补充的内容,再做相应的进展的报道。
山大南路27号:在您有关酒鬼酒的报道中,主要是有两个利益相关方,但是各执一词,这种类似的情况下,您是相信哪一方呢?您觉得记者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吗?
于老师:独立的判断不是说你去选择相信谁,你选择相信谁就不叫独立的判断了,你就是做选择题。而我们在做这种两个利益相关体的报道当中,我们一定是做一个叙述性的、陈述性的报道,各给一个表达的机会。
因为当两个利益相关方有一方先起头把这个事件揭开,就像那家经销商举报酒鬼酒就有甜蜜素,我们说空口无凭,你是不是有相关的证据,你把证据拿出来,你是不是做了检测,你的检测在哪里做的?是不是第三方?然后检测的时间,检测的样品,有没有公证过?我们把所有的这些都了解到,我认为你就可以作为一个可信的信源。那么你这个信源我要去核实,我要去验证,我就要去找酒鬼酒,告诉他现在有人说你酒鬼酒含甜蜜素,你告诉我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做过检测?那么我们就把这两方的观点陈述出来。
这里面我有自己一个独立的判断,我的独立判断是,我们的报道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如果酒鬼酒有甜蜜素,会对人体产生伤害,我们的判断就要基于对公众会不会带来伤害,要不要还公众一个知情权。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才会把这篇报道叙述出来,所以说做这样的报道,不但是要经得起两个采访相关利益方的推敲,我们还要经得起所有人的检验。
我们这篇稿子对酒鬼酒包括当时对白酒市场,都产生了影响。我之所以推荐这篇稿子,是我认为它推动了这一事件的发展,或者告诉了大家真相,让大家有知情权,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你喝还是不喝。
第四部分疫情下温州鞋厂自救&长江江洲镇上的种地大户
首发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作品链接:
2020年4月15日
温州鞋厂: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0-04-15/1425722.html
2020年7月22日
种地大户: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0-07-22/1465916.html
山大南路27号:这两篇报道都是比较接近民生的,没有特别强的专业性,但是依旧会有经济相关的内容,比如价格收入之类的,我们想问一下,这属于在民生中融入财经,还是在财经的背景下写民生呢?
于老师:这个就是我想说的财经新闻。现在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是追求纯财经、多么专业的财经,一定不要觉得财经高大上,财经也要接近民生,所有的报道其实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你如果缺失了这种功能,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功能,那(你的报道)就失去了意义。我一定要让我自己感觉到媒体对我们的生活有作用,它能够有帮助,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价值,所以你才会有更多的受众。
那么这两篇报道我们是为什么会做?做(温州鞋厂)这个稿子就是想了解疫情对老百姓的冲击有多大,带来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自救。所以说起码也了解到当下的这种形势,或者说把温州鞋厂这些小的企业家或者是大的企业家,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困难,把它写出来。所以我们的稿子写出来之后,这些企业家,包括这些当地的温州的政府的人,他们很认可。他们就觉得我们写的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一个心声,也能够确确实实地把现在的这样的一个情况告诉大家。温州疫情下的外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但也没有那么乐观。所以说这种稿子我们要写,并且我觉得这种稿子也非常有意义。
另外一个,长江江州镇上的种粮大户,这个稿子是我今年7月13号到19号,6天在九江做抗洪的报道的最后一篇。它也算是一个综述性的,相当于是一个人物的特写,写的是这里面的一些种粮大户。那么既然我们关注了洪灾,我们自然就要关注洪灾下的人了,我们要关注洪灾下人们怎么去抗洪,去救灾,去把自己未来的生活规划好。所以说我觉得财经新闻当中也要有一些有人文关怀的作品新闻不是冷冰冰的事实,当然新闻确实是客观的,它就是用冰冷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些事情。但新闻我们经常不也说它是有温度的,有新闻伦理的,要兼顾人的情感。所以说推这两篇,是我觉得新闻和民生,新闻和人文也是息息相关的。里面有充分的人文情怀,我觉得新闻才会更有张力,更有活力,也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采访手记
高雪

刚得知要进行媒体人访谈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兴奋和担心。为什么兴奋呢,是因为之前的学习当中都没有能够跟专业媒体人之间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这次的媒体人访谈可能是一次全新的感觉,可能会有不少的收获,可喜最后确实收获颇丰。另外提到担心是因为或许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媒体人老师跟我们畅谈,不过从结果来看,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
在此非常感谢于垚峰老师、柴刚老师、宋江云老师、王瑞峰老师对于我们学习的支持和帮助。在联系老师们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我们这些尚未出“茅庐”的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对我们学习的指导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
最初认识于垚峰老师,便觉得他是一个非常随和、令人倍感亲切的人。我们的访谈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在视频会议中真正见到于老师,与印象中的形象别无二致。另外,于老师也是一个特别细心、负责的人。在最初联系提纲时,老师对我们提纲出现的一些小问题细致地指出;在访谈过程之中,老师对于我们也许较为幼稚的问题都细心解答,并且由问题当中的现象生发给我们讲新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在访谈过程之中,我由老师所举的实例想到课程当中思考的问题,在新的短视频平台和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之下,媒体如何面对官方账号入驻的问题。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作为专业新闻人的一些看法,也给我打开了一些新的思路,收获颇丰。由此想来,也许像这样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访谈的实践学习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更好的思路。也就像于老师在访谈之中提到的那样,能够投身实践、结合实践地消化新闻学科理论知识可能也就是新闻学科相比较其他学科在新闻道路上的优势吧。
关于周老师在课程上提到的关于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与于老师交流中关于以南昌和青岛为例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标签的交流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在交流之中提到南昌可能面临宣传效果不佳、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可能并不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优秀企业和技术人才引进。这与课上提到的苏州市的文化城市建设和开发区的建设有许多相关联的地方。
于老师有关于广播电台、不同类型报社的不同的工作经历,从选题、思路、沟通技巧多方面给了我们切实的建议。在今后的学习之中随时以成为专业新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大胆尝试更多地去实践,形成自己独特优势也许才是我们现在更应该努力的方向。

冀紫慧

寻找采访对象的过程像是在走一座上了锁的迷宫,每一个我认识的人手里都有一个宝箱,但我并不知道宝箱里到底有没有钥匙,只好按照可能性大小和远近距离去询问,兜兜转转了很久却也没有获得好消息,但是我依旧很感谢慷慨地把宝箱给我看的老师和同学。到最后我的同伴高雪告诉我她联系到了于垚峰老师,我们可以打开锁走出迷宫了,我当时就感觉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落回了我的胸腔,虽然还未接触到于老师,但是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已经很高大了。
在写采访提纲之前,我就在想我想问什么,我应该问什么,我问什么才能让于老师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形象,我会不会因为不懂专业领域什么问题也问不出来等等各种问题,为了知彼,我就在每经网搜于老师的名字,搜到了七百多篇报道,我从2011年最早的一篇开始往上翻,一边翻一边思考问题,了解于老师写了什么,关注什么,经历了什么,就这样一点点把问题慢慢磨了出来。说实在的,这个过程挺痛苦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喜欢读新闻的人,更别提是需要一点门槛的财经新闻了。但神奇的是,我在按照时间顺序浏览于老师的报道的时候,心里的抗拒感是在逐渐消失的,对我来说,一旦产生了好奇,其他的情绪很容易就会被压下去,我开始好奇于老师的经历,他对城市发展的看法,选题的问题,受众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成熟,甚至还有的是出于我的私心,但是于老师的回答却往往令我喜出望外,感觉自己“赚到了”,就好像最开始我只是想得到一句话,但是于老师却给了我一本书。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于老师很注重与我们的互动,在我们问问题的时候,也会反问我们问题,用我们的视角去回答我们的问题,也从我们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报道,这让我觉得很意外,因为我最开始以为访谈是一来一回,但是于老师把它变成了一来一回之间又穿插着一来一回,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回答。
因为地域限制,我们的采访是在线上进行的,中间休息十分钟的时候,我暂停了录屏,当于老师回来、采访继续时,我忘记停止暂停录屏了,直到又过了二十分钟,我才后知后觉又打开,当时我一下子心就乱了,一二年被我说成十二年两遍才又说对,最后结束时回看录屏,我又发现我没开桌面音频,导致我们问问题的声音没被录进去,所幸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记了笔记,我就趁着脑子中还有记忆赶紧把还记得的内容补了补,倒也还算完整,否则我真的不知该如何谢罪了。
在采访结束后,于老师向我们表达了歉意,理由是他因为当天刚从西宁到兰州,碰到堵车临时将采访时间推后了半小时,我当时觉得很愧疚,于老师已经很辛苦,在采访过程中也是在不停喝水,说到最后嗓子都有点哑了,却还在采访结束后因一个小问题向我们道歉,这让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矮”了下来,我原来仰视他,但是他却把我提起来,让我平视他,告诉我们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多聊聊,其实这也是互相促进进步的一个过程。
因为没有经验,我以为访谈录类似于问卷调查需要如实记录,所以在转录稿出来之后我们只是去掉了一下语气词,对行文进行了简要修改就拿给了于老师看,结果于老师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们,说访谈录不是这样做的,两万字可以缩到五千字,我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太想当然了,而后一遍又一遍,再发给于老师看,于老师又亲自上手进行了删改,我们编排的时候又做了一些细微的改动,才总算是拿给了周老师看,周老师审完再发给于老师看,得到于老师的肯定之后,我们才终于为这篇稿子敲下了句号。
整个过程虽然匆忙,却也不缺打磨,不仅磨稿子,也磨我自己,虽然依旧错误百出,但我也在努力朝着绝不再犯的方向看齐。


来源: 山大南路27
编辑:马皖雪



1024#
发表于 2020-9-12 08:57: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揭秘!乡村“大喇叭”如何硬核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民间利用横幅、大喇叭广播、网络音乐等丰富的传播方式,引发了线上线下的共鸣。
1
横幅:接地气的宣传标语引发共鸣
疫情暴发初期,提高群众的疫情防控意识,成为宣传的首要任务。河南省的基层社区、乡村街道挂出印有防疫宣传标语的横幅,以接地气的话语,呼吁群众做好防疫措施,在网上掀起各地网民比拼横幅的热潮,牢牢抓住了“切断传染源”的防疫工作关键点。
网络走红标语
1大胆用词,强化警示教育效果
在此次疫情防控宣传各类横幅的点评词中,“硬核”“接地气”“魔性洗脑”成为高频词汇。同时,该类标语契合新媒体爆款的传播特点,经网民自发分享与媒体报道传播后,完成了从地区传播到社会传播影响力的扩大,强化了内容的警示教育效果。
2创意修辞,彰显趣味性与亲和力
标语是考验基层宣传工作智慧和行政水平的一把标尺。如同自带语音功能,增强了防疫宣传的亲和力,使防疫宣传有温度、更易懂,更好地凝聚起防疫的社会共识。“接地气”成为舆论评价该类横幅的高频词。
3正面主导,获得网民普遍认可
梳理网民讨论抗疫标语的网络情绪来看,正面情绪占主导。大多数网民认为硬核标语简单粗暴,但接地气、有趣味,起到了规劝作用,产生了很好的防疫宣传效果。部分网民认为抗疫标语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
网民对抗疫标语的评价
2
大喇叭广播:“土方子”发挥新疗效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喇叭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赋予这种传统宣传工具新的生命力,令“土方子”发挥出更大“疗效”。全国各地的村庄通过大喇叭科普新冠肺炎日常预防信息。据统计,抖音平台#硬核大喇叭 话题下视频多达4278个,累计播放量达8.1亿次。
河南乡村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视频截图
1打通乡村疫情防控宣传“最后一公里”
相较城市而言,乡村地区人口分散,网络不够普及,信息获取途径匮乏,甚至还存在老人不识字等情况。大喇叭喊话有效打通了乡村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其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优势,变成了鲜活、搞笑的段子,被传播、被复制、被模仿,成为红极一时的“防疫宣传利器”。
1月26日,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村民杨再明在房顶调整大喇叭方向,准备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
2满足群众在疫情上升期的信息需求
在疫情暴发初期,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常用的信息渠道存在差异。年轻人在向父母长辈普及疫情严重性和劝他们戴口罩时遭遇“滑铁卢”,“90后劝60后戴口罩,60后劝90后少熬夜,谁都不听谁的”成为一种调侃,“这届父母太难带了”成为广大青年网民的心声,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此时,“大喇叭+大白话”的宣传形式,满足了这一阶段年轻人希望通过“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提高祖辈、父辈防范意识的需求,收获了大量关注和支持。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16\wps13.png
网民观点词云图
3依托传统文化增强宣传效果
陕西渭南等多地农村将防疫宣传用秦腔调子唱出来,结合刘邦、王朗等历史名人,融入鸿门宴等历史典故,“不要聚餐太危险,他刘邦不赴鸿门宴。不戴口罩快躲远,王朗死于唾沫飞溅”等唱词引发热议。在人文内涵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文化”成为高频点评词;在宣传效果上,“接地气”“对老年人宣传效果好”等被屡屡提及。
3
网络歌曲:音乐唱响民间抗疫心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众多文艺界人士、音乐组织以及音乐爱好者等创作出各类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从加油鼓劲到乐观调侃,再到温情致谢,反映出疫情之中不同群体的心声。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16\wps15.png
部分战“疫”歌曲名单
1“云端音乐”凝聚力量
在抗疫非常时期,文艺界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众多战“疫”作品,举办“云”上音乐会,传递音乐力量。1月26日,由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师协会出品的原创歌曲《你有多美》在“中国音协”微信公众号上推出,获得网民广泛关注。疫情期间,战“疫”公益歌曲通过“云合成”、多点录音的创作模式完成录制,运用“互联网+音乐”模式在线上进行展示。
2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
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防控疫情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天使的身影》《坚信爱会赢》《携手同行》等歌曲被改编为多国语言版本在意大利、俄罗斯、老挝等国引发强烈反响。据报道,俄语版歌曲《天使的身影》播出后,迅速被《俄罗斯报》、俄新社等媒体报道,俄罗斯VK社交平台还配合发起了《天使的身影》歌曲传唱线上互动,吸引了百万俄罗斯网民参与。
3草根民谣抚慰民众情绪
在疫情期间,一批草根味浓重的民谣类抗疫歌曲广泛传播,如《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汉阳门花园》《武汉伢》《抗击病毒》等歌曲,或是朴实生动地描绘隔离期的日常生活,或是以幽默的歌词、魔性的曲调切中痛点,被网民传唱、改编再创作。数据显示,自歌曲《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上线后,微博话题#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阅读量超过2.9亿次,并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下的网友讨论汇聚了自嘲、相互打趣的段子,记录个体生活,透露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部分战“疫”音乐作品截图
启示
各地的趣味标语经网民自发拍摄传播后,因自带地域标签,让网民在点评横幅时产生地域归属感与家乡荣誉感,调动起网民的二次传播意愿,达到“1+1>2”的效果。有关部门在发布官方信息前,需综合考量内容的二次传播效果,警惕文本和图像的歪曲理解风险点;同时,要主动促进官方信息通过民间视角进行二次传播,提升普通民众对官方信息的接受能力。
民间围绕抗击疫情开展的多元化视频、歌曲创作,成为官方信息的有力补充。可以从心理上调动起民众的乐观情绪,排解他们的不安情绪;从行动上覆盖官方未能兼顾的细枝末节,以温情织就一把民间保护伞。政府在面对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大局,从微观层面调动媒体及民间力量,构建起上传下达双通道。

来源:微信公众号 网络传播杂志
编辑:贾梦琪

1023#
发表于 2020-9-2 12:5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郑重向齐鲁晚报道歉

  事情的经过,可能有些人已经知道了,我再简单叙述一下。


  8月31日,我写了一篇题为《这家山东媒体犯了众怒》的文章,批评山西襄汾饭店坍塌事故中,《齐鲁晚报》发布办寿宴的老人自责的视频,违背了新闻伦理。


  就这个视频,《齐鲁晚报》事后进行了致歉,





  然而,在“犯了众怒”这篇文章中,我自己却犯了一个违背新闻伦理的错误。文章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


  齐鲁晚报的记者却口无遮拦,在采访李大爷时贸然发问:“你老伴和你亲戚因为给你过生日去世了,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这句话的主要内容,是我之前在微博以及知乎等渠道,看到许多网友的转发的信息,其中有的是微博认证的橙V。但是,看到这些信息后,我没有仔细认真去核实,就草率地把这句话写进文章里去了。










(之前网络传播的部分信息)


  事后,齐鲁晚报发文进行澄清,我才清醒认识到,这句话陈述的情节并非实情。


  没有所谓“涉嫌诱导老人下跪”。该报记者并未问“亲属遇难,您什么心情”之类的问题,当时记者和其他人刚进门,没有问一句话,是老人情绪激动自己下跪的。


  这个错误实在犯得不应该。算来,我也是老媒体人了,之前在做编辑工作时,对于事实性的信息,是极为敏感的,如果发现存在疑点,往往穷尽办法,也找到信息源头所在。


  但是做公众号以来,脑子里的这根弦逐渐有些放松了。看了老人自责的视频,加之网友们的讨论,脑子被情绪所冲昏,加上为了追求发稿的速度,不加甄别,就想当然地选择采信,并引用在文章里。


  而且在文章中,还说出,“隔着屏幕,我真想狠狠地抽提问者一耳光”的激愤言语。以及指责齐鲁晚报“吃人血馒头”“没有底线”等不当表述。


  这篇文章发出后,有位不知名的媒体朋友还在后台留言,指出网络上相关传言不实,并善意地提醒我。





  然而,头脑被冲昏的我,并未及时将文章删除,结果导致文章更广泛传播,对当事记者,对齐鲁晚报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这一次,是《鱼眼观察》公号创办以来,栽的最大的跟头,也是不该发生的低级失误。


  尽管这件事是我的无心之失,但是从我内心,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在喧嚣的新闻事件面前,没有保持足够的客观和冷静,为了抢时效和速度而不顾其他。
  
  文字是媒体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老媒体人,对于自己的文字缺乏足够的敬畏,这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值得我深刻反省。


  在此,向当事记者,对齐鲁晚报郑重道歉!


  向一直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郑重道歉!


  向所有《鱼眼观察》的粉丝,和所有网友郑重道歉!


  附:齐鲁晚报关于临汾事故采访过程的调查结果




                                                                                                    于平
2020年9月2日

来源:鱼眼观察
作者:于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P3t8oI-Rthl1VK9xcTsNQ

编辑:王雅欣


1022#
发表于 2020-9-2 12:36: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雅欣
1021#
发表于 2020-9-2 12:36: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雅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