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11#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00:2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I生成内容参评中国新闻奖,业界和学界吵翻了天

如何认识和看待AI作品,这是新闻界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了记者孙美娟、崔乃文、陈雅静采写的报道《AI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引发关注——学界业界激辩技术革新下的专业边界》,现转发该报道以供参考。


近日,一则关于AI生成内容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让业界和学界吵翻了天:这样的内容算新闻作品吗?有资格参评新闻奖吗?如果AI生成内容获奖,人类新闻记者怎么办?新闻专业价值还能体现吗?争吵之际,记者向参与本届中国新闻奖初审、审核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黄楚新求证了此事。他说:“确实有,且不止一篇。”
随着AI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赛道上“登堂入室”,这场由技术进步引发的行业大讨论,已从技术层面延伸至新闻伦理的核心地带,新闻业界也迎来前所未有的身份拷问:在算法日益精进的今天,新闻专业的边界究竟何在?为真实呈现学界、业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本报记者以“AI生成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为题展开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回120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7.5%的受访者有条件支持AI作品参评,但要求明确标注AI参与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达95%的受访者对其准确性表示深切担忧。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折射出新闻业在技术洪流中的两难处境:既不能抗拒技术革新的浪潮,又必须坚守专业精神的堤坝。在这场大讨论中,效率与真实性的天平如何校准,成为检验行业智慧的关键标尺。

人机关系叩问与价值本位守护
问卷调查中,69.17%的受访者接受AI内容“部分属于新闻作品”,但坚决拒绝其完全取代人类创作。新闻奖关于AI作品参评的标准是什么?在新闻生产的链条中,AI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黄楚新参与过6次中国新闻奖初审工作、4次审核工作。他告诉记者,目前,含有AI内容的作品可以参评中国新闻奖,但参评作品中AI不能起主导作用,仅能作为辅助工具,且AI参与率不得超过30%。对于此次这类作品的初审结果,黄楚新透露,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AI运用效果较好、能为新闻增色的作品,可以进入下一个评审环节;而AI应用表现平平、不能展现AI优势的作品,则会被淘汰。
黄楚新认为,新闻不仅是新近事实的简单再现,还是职业记者在伦理、价值与公共利益多重维度下的主动选择和表达。因此,AI生成内容能否被视为新闻,关键看它是否由人类主导。应在现有奖项中建立人机协同透明机制,要求申报方清晰标注AI介入程度与人类主导环节,同时可考虑设立技术类特别奖,既鼓励创新又防止AI喧宾夺主。他提醒业界,技术贡献与新闻价值本位不可偏废;评奖机制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AI只能居于辅助地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全流程人类再确认”规范。从前期提示词设定、中期内容生成到后期质量把关,人类记者必须全程主导,AI仅可作为资料参考或效率工具。在文字评论、调查报道等领域,人类记者仍要为内容承担全部责任,这是新闻专业的底线。针对评奖,他主张中国新闻奖标准应随技术发展动态调整,但人类创造性应始终置于核心位置;评奖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明确AI参与比例和责任主体。
黄楚新与陈开和的立场,在问卷调查中得到支持——82.5%的从业者要求“明确标注AI参与比例”,显示出行业对透明性原则的坚持;52.5%的受访者认为,新闻奖评选标准需“适度调整”,但不应背离“人的价值”。
当技术狂热遭遇专业坚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提出:“中国新闻奖表彰的是新闻工作者卓越的专业认知与职业精神,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若AI成为创作主体,不论独立署名还是联合署名,都与奖项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在她看来,当前关于“完全由AI独立生成”的讨论实则是个伪命题——从算法设计到提示词交互,人类主体性始终贯穿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反对在技术成熟度不足的当下,仓促为AI作品参与新闻奖评选“开绿灯”。AI生成内容面临三大结构性缺陷:“幻觉”现象导致事实失真、核查机制缺失削弱内容可信度、版权归属不明引发法律风险,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冲击新闻业的规范根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和事实核查体系。这种审慎态度也获得数据支撑——90%的受访者认可AI的“生产效率”优势,但也有同样比例的从业者担忧其引发“事实错误或偏见”,凸显效率与质量之间的深刻张力。


实践创新探索与制度构建跟进
当学界争论不休时,业界早已用实践探索着人机协作的可行路径。2018年,新华社依托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实现新闻生产全流程智能化。该项目通过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自动生成数据可视化新闻,15秒完成的一条视频制作《“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两高”这五年》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技术占比的透明公示,使评审团能清晰辨别创作主体。”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当AI承担翻译、视频渲染等辅助环节时,其贡献可纳入技术创新维度评估,但若涉及调查报道等核心内容,仍要回归真实性、公共性等传统价值维度检验。
在制度构建层面,人民日报的探索更具系统性。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杨阳透露,人民日报已成立跨部门的“AI工作专班”,统一调配技术与采编资源,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事实核查流程等,把潜在幻觉、偏见等技术风险前置化解。
对于技术迭代速度与评奖制度构建滞后的矛盾,调查问卷显示,多位受访者建议单独设立“AI新闻创新奖”“人机协同报道卓越奖”等,以便更好地评估AI在新闻创作中的贡献。黄楚新提出“双轨制”解决方案,即在现有奖项评审中披露人机协作细节,确保评审透明;同时设立独立的“AI新闻创新奖”,激励媒体在数据可视化、多媒体叙事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呼吁学界与业界深度协作,共同制定新闻传播行业AIGC应用的统一标准,明确内容生成的基本规则与质量要求;同时,建立AI伦理审查合作机制,对算法偏见、平台治理、舆论引导等风险展开动态评估。


在价值观照中走好人机协同之路
调查中,反对AI生成新闻作品参评新闻奖的受访者中,有67.5%的人坚持新闻报道中“人的价值不可替代”,认为这守护的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新闻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功能。
但新闻业的AI进程不可逆转。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守护好专业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杰琼表示:“从铅与火到光和电,每次技术革命都曾引发主体性焦虑,但最终都在规范中沉淀为行业基础设施。”印刷术催生了现代新闻业,摄影技术重塑了视觉报道范式,而今天的AI不过是技术演进的新节点。将AI定位为“新质生产力”而非替代者,才能释放其真正价值——在采编端重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在分发端实现精准传播,在数据端激活信息资产。
这种历史观照揭示出技术与人关系的本质——摄影技术的出现未曾取代画家,反而催生了印象派等新艺术形式;计算机的普及没有完全替代会计职业,却重塑了财务管理范式。因此,AI对新闻业的影响应视为专业重构的契机。
AI介入带来的更深层变革体现在人才能力坐标系上。当AI承担基础写作时,记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被赋予新内涵。有高校课程改革显示,新闻教育新增三大能力模块:提示词工程训练学生精准引导AI生成内容,算法伦理评估培养技术批判思维,人机协作管理强化团队领导力。这些转变指向一个核心——未来的新闻人才不仅是内容生产者,更是技术价值的把关者。
在人民日报的AI工作专班、新华社的多模态模式、学术界的伦理框架中,我们看见人机关系的理性建构正在成型——技术不替代判断,效率不置换价值,创新不瓦解根基。这种平衡艺术,恰恰是新闻专业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
随着中国新闻奖评选日近,这场辩论远未终结。但行业共识已然清晰:唯有坚守“人机协同、透明标注、规范先行”原则,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新闻专业的灯塔。当95%的从业者对AI准确性保持警惕时,这种审慎或许正是新闻专业精神穿越技术迷雾的锚点。在效率与真实的天平上,新闻业的选择将决定我们迎来的究竟是信息更丰盈的明天,还是真相更稀缺的未来。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1012#
 楼主| 发表于 2025-10-9 22:51:55 | 只看该作者
10.9【案例】

关注 | DeepSeek应用新阶段主流媒体轻量化转型探索

编者按:在大模型、智能体迅猛发展的超级数字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转型发展需走出原有路径依赖,从“+AI”向“AI+”转变。本文认为,DeepSeek通过算法机制优化打破算力规模决定模型性能的技术迷思,在对现有社会信息结构加以解构的同时,也驱动主流媒体改革从重资产的规模扩张转向轻量化的价值密度跃迁,包括人机协同的友伴支持、“短平快”的垂类模型适配、“文化IP+智能技术”聚合体构建、以价值共创模式完善“AI+”融合生态建构。面对大模型潜在风险,主流媒体需发挥主流价值供给的关键作用,寻求开源合作与自主可控的平衡。

本文已刊载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期刊《电视研究》2025年第4期,作者王虎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彭新宇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大模型的技术迭代与应用正成为驱动媒体生产、生态共建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DeepSeek引领大模型以开源化、低成本、强推理模式进入传媒业应用的新阶段,主流媒体需重估技术可行性边界与转型逻辑,依托模型构建开放生态,实现媒体在内容生产、用户体验、产业价值方面的创新发展。

一、轻量化:主流媒体转型的新逻辑
认清主流媒体在智能时代的发展逻辑,需洞悉新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结构转变。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信息结构向分布式智能网络转型,它根源于互联网元架构的开放性,涉及多个维度的影响。在信息生产维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内容创作门槛大幅降低,人类知识生产的范式发生转移,传统知识体系被向量化、嵌入模型参数,出现动态更新的“活体知识库”。在信息分发维度,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被大模型语义理解取代,个性化推荐从行为预测升级为意图预测,人们的信息搜索范式从关键词匹配转向语义理解与综合解答式的问题解决系统。在认知维度,对话式获取推动人机认知协作趋向常态化,提示词工程成为基础技能,出现新型认知分工,即人类负责意图定义、AI负责执行,相应的知识验证机制转向对模型输出可靠性的判断。以上变化反映在社会信息权力结构方面,AI技术公司开始参与新型认知基础设施构建,注意力经济向意图经济转变,将出现更多的面向垂直领域的专属模型开发、智能体开发以及模型微调服务等新兴产业,媒体产业价值链面临重塑的可能。

DeepSeek大模型呈现出一种建立在开源基础上、改变行业嵌入“游戏规则”的新可能,它以高性价比模式打破技术垄断与重资本投入,技术普惠、低成本的本地化部署使主流媒体可以重新定义自身技术可行性的边界,将AI快速融入媒体运营各个环节,推动传媒业与丰富垂直场景高效融合。主流媒体有机会掌握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主动权,搭建由AI技术驱动的全链路智能生产传播体系,开辟出一条轻量化、高杠杆的转型路径。

这一转型逻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传统的内容生产逻辑更多地让位于用户多维度需求、系统生成、场景精确匹配和用户反馈的新型内容机制,AI技术成为媒体变革的工具。二是人工智能推动专业性媒介向通用型媒介转变,媒介技术被编织进高度聚合的智能语义系统,媒介数据成为社会运行的通用要素,主流媒体可以将自研的AI工具和专属模型以API接口等方式向垂直领域或小型媒体机构开放,变身为内容、MCN、算力和场景等资源的整合者,以服务变现打造新的价值增值点。三是智能时代,面对传媒业与文旅、电商、教育等新的融合业务模式,内容的核心在于制造情绪、产生联结、建立信任、促成参与,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开放组织边界,通过利益相关的主体间不同层次的互动形成价值共生关系。从“+AI”到“AI+”的生态变革,成为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新生态架构下的主流媒体转型发展,需同时具备内容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生态建构者多重角色,拓展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开放共享的信息传播新模式。

二、主流媒体转型路径
1.友伴支持:推动人机协同走向深入

友伴支持是指将人的主体性与机器的智能化深度融合,以“赛博格”化的人机和谐关系提升内容生产的品质和工作效率。DeepSeek带来的算力提升与成本降低正推动人工智能从单纯执行指令的辅助性工具升级为具备情感交互、自主决策和场景适应能力的智能伙伴,在AI导演、AI广告策划等方面应用体现出潜力。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突破,更体现出主流媒体对个性化、可持续协作关系的深层次需求。

2025年,众多主流媒体接入DeepSeek大模型,利用后者在高性能模型优化、GPU(图形处理器)资源高效利用和推理效果优势等进行本地化部署和模型适配,以轻量化方式推动内容生产、智能审核、智能推荐和用户体验的全流程AI化,运营效力大幅提升。如,浙江卫视数字人“谷小雨”在创制、运营上深度融合DeepSeek,强化其作为“宋韵文化推广人”的人设定位,实现了知识关联度、理解准确度、情感温度和交互自然度等多维表现力的大幅提升。上海广电自主研发集成的AI工具集Scube智媒魔方、河南广电大象新闻客户端内置的AI小编“象小AI”、重庆广电第1眼TV—华龙网自主研发的“芯问”大模型、山东广电闪电云平台、福建广电智能化云平台福云等相继接入DeepSeek V3,利用自身视听语料在规模、质量、可信度方面的优势,提升平台的多模态计算效能和推理速度,推动人机协同走向深入。

DeepSeek在传媒场域的友伴支持主要体现在智能洞察、思维创意、流程优化、场景创新等四个方面。其一,DeepSeekLLM(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训练数据侧重中文语料,采用持续学习框架,可通过增量训练实时更新知识库,并减少静态数据导致的时效性偏差,通过关联算法精准洞察用户兴趣和热点话题之间的潜在联系,在深度挖掘新闻热点、社交媒体动态和用户情绪等方面提供信息流支持。其二,不同于ChatGPT等生成过程依赖“语料回忆”的算法黑箱,DeepSeek创新技术模型向推理化发展,结合对海量文本的深入挖掘和长期积累的用户偏好数据,赋能策划团队产出更具创新性、更贴合用户需求的报道视角与内容架构,激发更具穿透力的创意方案快速生成。其三,主流媒体可充分运用DeepSeek的IPA(智能流程自动化)框架对媒体业务流程重塑,包括使用Transformer架构(深度学习模型)构建更强大的知识图谱和多模态数据融合,以强化智能写作、内容审核等深层次特征提取,使用分布式计算框架高效处理用户行为数据、节目播放数据、广告投放数据,运用关联算法剖析媒体运营各环节海量数据的联系,优化业务流程。其四,DeepSeek公开思维链,注重可解释性、模型可控性且决策过程相对透明,既增强了知识溯源等关键场景的应用价值,又能将其用于高度复杂任务,驱动模型从信息增量向主动决策转变,适应日益多元的应用需求。

2.场景适配:强化垂类模型研发与应用

场景是耦合信息需求与供给,连接人、技术、内容(服务)的重要载体。DeepSeek通过全面开源,使原本被限制的应用场景向社会开放,这使主流媒体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训练模型,而是转向聚焦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对模型进行微调,构建“短平快”的垂类模型,从而以较低的资源耗费探索出媒体转型的潜在方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不断探索“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推出多模态AI图像处理、虚拟数字分身、AI广播等系列应用,优化总台多终端传播矩阵和多元化视听应用场景,不断完善智能化的新闻生态。上海广电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智慧场景建设展开一系列探索,确立财经媒体专属大模型、新闻资讯类大模型、智能语音和大语言模型等六大发展方向,以垂类模型的研发应用推动场景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2025年,Manus为代表的通用智能体以强大的环境感知、代理决策和行动实施能力开启人机协作新模式。主流媒体可以利用技术和数据优势,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专业智能体工具,内嵌智慧编排与应用调度引擎,与外部通用模型、开源模型以及相关专业模型形成有效协同,依靠智能体代替用户主动搜索、对比分析,从而实现“感知—行动”的循环性耦合,弥补以往大模型“知而不行”的短板。智能体不仅能帮助主流媒体全面掌握用户信息偏好,丰富信息消费体验,还能以中介化的方式帮助不同类型的专业机构或自媒体创新财经分析、舆情报告、广告策略等场景应用,实现“内容—应用场景—用户”的精准匹配。如,数字人智能体与DeepSeek大模型的结合,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能力,增强了智能体类人化表现。大量数据注入记忆系统使智能体具有更高的“智商”,能够自主进行环境感知、决策和行为;情感计算使智能体有了更多的“情商”,能够识别、解释、模拟人类情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能讲述者,北京中轴线虚拟人“周周”造型来源于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国风虚拟人“天妤”等,能够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智能体的“人格魅力”有机融合,形象、叙事和情感的整体可供性使智能体相较于之前的数字人有了更高的应用价值。

3.产业创新:打造“文化IP+智能技术”聚合体

智能时代,媒体不再只是信息传递者,而是“技术+文化”的聚合体。大模型赋能文化IP的创新传播,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新颖创意元素,以年轻化视角形成更符合现代用户审美的短视频、微短剧等轻量化的产品矩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近两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接连推出《千秋诗颂》《中国神话》《AI看典籍》,用AI解构经典,用微短剧激活经典,体现出独特的技术创造力、视听表现力和文化想象力。其中,《AI看典籍》以NLP大模型分析《论语》等典籍原文,生成对话和情节,以AIGC生成分镜、配音、配乐,以“AI编剧+AI导演+AI演员”提升全流程制作效能,发挥奇观化影像的视觉优势和微短剧传播优势,基于点赞、完播率等用户反馈数据自动优化后续剧本,还可由观众实时投票决定并用区块链存证分支剧情,满足观众偏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壁传播的关键在于使用AI技术活化典籍内涵,拓展人们对故事形象、人物形象的常规想象,实现古今共情,打开文化传承的新天地。

2023年以汉服、美妆、音乐、文创为代表的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国潮产品和品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潮流。2024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线“国货潮品馆”,依托“5G+4K/8K+AI”战略布局,将AI与国风美学融合,打造虚拟展览、AR体验、直播带货等融媒平台,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寻找年轻人的消费锚点,以智媒传播激活国潮消费新动能。

此类文化IP的智能传播生态,可进一步围绕线上线下文化沉浸体验、定制文旅融合体验以及游戏衍生品等核心场景,基于用户智能推荐、场景化IP模式实现多设备同步场景互联。主流媒体可承担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多模态传播创新场景、智能传播渠道关键节点、智能媒体技术应用前沿阵地等关键角色,以“AIGC+PGC+UGC”三元内容赋能创作者生态;还可以向各类创作者提供开放的AI创作平台、沉浸式体验平台,将用户生成内容纳入IP版权分成体系。

4.价值共创:构建“AI+”融合生态

大模型驱动主流媒体价值创造方式从内容变现升级为平台赋能,从渠道竞争演变为“AI+”开放生态的建构,为产业链各方通过互动、合作和资源整合共同参与价值的创作过程,实现各方价值最大化与整体价值提升提供了可能。主流媒体可向其他领域延伸或创新产业链,以内容创意激活数字文旅、电商、车载媒体等丰富的“AI+”产品线,形成“技术赋能—场景创新—产业协同”的价值共创模式,实现从单一内容生产者向跨领域服务集成商的身份跃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江苏省有关地市推出AI定制文旅剧《美猴王》,运用数字技术融入连云港花果山景区的大圣殿、九龙桥、千年流苏树等标志性景观,以新技术、新叙事、新形象推动经典IP跨代际传承,实现“微短剧+文旅”的创新传播模式。此类可定制、可互动、可衍生的沉浸式文旅产品,提升了文旅产品的互动率和数字藏品等二次消费产品的占比,增强了其在青年消费市场的适配性。

“AI+”融合生态也是焕新城市形象和文化产业的“炼丹炉”。2024年上海国际光影节上,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千年之约·入画屏》数字光影展,将AI面部特征编辑、生成与驱动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光影表现力结合起来,游客可以瞬时“入画”,在《听琴图》等传世名画中与千年前的自己相遇,也可以移步换景,沉浸式体验宋人雅事与中华传统习俗,构建起自身与宋式美学之间独特的情感联结,城市也在“千年之约”的数字转型中焕发新的活力。2025年,浙江卫视开启“爱(AI)满满”项目,以DeepSeek构建媒体智能底座,探索AI在浙江卫视、中国蓝新闻、Z视介的多元化融合媒介和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人“谷小雨”等品牌在媒体融合、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等领域打造更完整的生态链条。

DeepSeek大模型不断接入医疗、交通等应用场景,也为主流媒体参与跨界合作提供了更多“接口”,在智能播报、陪伴机器人、智能驾驶、家庭安防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流媒体可发挥自身在技术赋能、资源整合、组织协调上的优势,从低成本快速生成多种风格的数字人形象,到提供覆盖生产、运营、服务和产业联动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在高效协同的“AI+”生态中实现价值共创。

三、主流媒体接入大模型的风险及应对
大模型引发的社会信息结构性变化可能会造就越发复杂的新型风险矩阵,主流媒体在使用大模型驱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也要警惕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从技术层面看,大模型在安全方面具有天然脆弱性,DeepSeek开源可公开访问其ClickHouse数据库,主流媒体接入后可能面临媒体机构内部数据泄露、非法篡改等风险。DeepSeek使用的蒸馏技术实质是将专家经验转化为AI代理,使版权归属如数据源合法性、人类贡献度判定等难以界定,容易引发知识侵权等问题。大模型的思维链因具有人类推理特性,能将错误信息层层传递,以思维逻辑掩盖事实依据,“智能幻觉”会导致人类难以发觉事件真相,造成决策失误。从社会层面看,模型过度适配用户偏好会加剧“信息茧房”,在知识获取上过度依赖AI解释会出现认知捷径依赖风险。个性化虚假信息涌现,因难以追溯AI生成内容的来源,容易导致既有的事实核查机制失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AI生成内容表达僵硬、逻辑混乱,可能将互联网推向“信息废墟”,好的创意和有价值的内容越发稀缺,大模型的训练机制又反过来造成AI的“自我污染”,扭曲公共议程、侵蚀文化多样性,社会共识机制面临更大的挑战。

解决以上问题,在于保持技术创新活力的同时,构建新型社会契约管理认知基础设施,确保信息结构的演化契合人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利益。近年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使用规范(试行)》《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人工智能使用管理规定》等,都是旨在建立自主可控的规范架构,确保主流价值观在复杂信息环境中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要发挥主流价值供给的关键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总台算法”价值在于构建了基于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优先级推荐模型。这一技术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算法推荐系统中价值导向弱化的问题,构建出主流媒体在算法治理领域从技术适配向价值引领的转型路径。同时,主流媒体需在开源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性评估机制,推动模型应用从结构控制转向过程监督,形成行业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商业平台等多主体参与的智能技术应用标准或行业规范,根据《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相关要求,在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专属模型的专业性要求、开发方法、行业成熟度评估等方面加大政策和标准供给力度,规范媒体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盘”。在大模型接入层面,推动模型透明度评估框架、推理引擎使用规范和流程优化;在专属模型开发层面,推动智能语音交互、多模态检索与生成、媒体知识谱图等标准制定;在跨行业融合方面,围绕“AI+”生态建立融合场景应用示范案例;在安全治理方面,围绕生成式内容溯源、“区块链+AI验证”、深度合成等建立分级分类监管规范,保障媒体使用大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实现开源合作与自主可控应当成为主流媒体大模型应用的目标。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主流媒体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轻量化的适配接入大模型,并维护融合生态的开放与平衡,构建基于价值对齐的算法可信性评估体系,以强化社会共识价值的生成效能与传播公信力,在多元博弈中达成价值引导、技术理性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
(本文已刊载于《电视研究》2025年第4期)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2Pq_FlpVDfV6x-6fxoOZA
编辑:何璇祺

1013#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我社刊发组诗《穿过季风的缝隙》被质疑为AI写作的调查报告

近日,我社刊发组诗《穿过季风的缝隙》被部分读者质疑为AI写作。我社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审慎核查,并邀请诗界权威参与评判。我们认为,此事关涉的不仅是单篇作品的认定,更是新技术环境下文学创作、评判标准及写作伦理所面临的全新挑战。现将核查与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 该诗刊发过程
该组诗作系自由来稿,经编辑部三审通过,予以采用。原稿共有十三首,最终选定九首定稿刊发。该诗责编恪尽职守,在编辑过程中与作者就作品的选择与修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沟通与交流,记录皆在,可供查证。我社主编生于农村,有多年的农事经历和劳动经验,该诗中对四时节气的观察、对物候变化的捕捉、对农耕生活的感悟,触动了其过往记忆并引发共鸣,因此决定刊用。
二、 AI检测结果
我社获知质疑后,立即通过两家主流AI文本检测平台——知网AI检测系统、朱雀AI检测助手——对该组诗作进行检测。经过多轮检测,结果均显示:AI生成率为0%。即以现有智能算法与标准,该作品未被判定为AI生成文本。
在技术层面,这两份检测报告是目前较为科学的判断依据。但我们也注意到,AI文本检测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现阶段,该报告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客观参考,而非绝对的裁决标准。

(中国知网的检测结果)

(朱雀的检测结果)

三、 诗界专家态度
争议发生后,我社联系了五位诗歌界资深前辈、评论家和学者,邀请他们从专业角度对该诗进行研判。其中三位判断应为作者独立书写,二位认为有AI加工的嫌疑。诸位老师均表示,AI写作是当下文学界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目前尚无公认的评判标准和操作机制,传统的文学理论与审美判断在这一新问题面前存在某种程度的适用性局限,在缺乏普适体系和可信赖鉴别技术的情况下,任何断言都可能产生偏误与不公。基于学术伦理和在场责任,诸位老师均保持审慎态度,不具名出具报告。这是严谨与负责的态度,我社对此表示尊重并理解。这一情形也进一步凸显了建立评判标准与形成业界共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四、 我社处置意见
基于以上情况,出于对学术规范、作者权益与公众关切的同等尊重,经慎重研议,我社作出如下处置决定:
(一)处置原则:
对自身:不回避,不推责。
稿件采用与否由主编决定,失察之愆,在于主编。若该诗果为AI代写,主编承担全部责任。
对作者:不纵容,不冤枉。
我社支持并欢迎对文学真伪与创作伦理进行有价值的讨论乃至争论,但若因为作品中出现某些被指认为AI常用的词汇和意象,或行文疑似有AI特征,而简单判定其为AI写作,似乎也不尽公允。“AI写作是所有诗人共同面临的时代难题,在理论上,每一个诗人也都存在被人指控作品有AI嫌疑的可能。这种有罪推定的逻辑若被泛化,将可能导致创作环境的恶化,使创作者都因难以自证而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当每一个诗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时,对任何一个可能的受害者的轻率定罪,都是对诗人这一群体的粗暴伤害。
因此,我社认为,在秩序未定、标准模糊、且两个平台AI检测结果均为零的情况下,既要坚定维护原创尊严,绝不姑息任何形式的剽窃和AI代写,也须避免伤及无辜,不宜在客观证据并不充分的前提下武断定谳,从而伤害作者的合法权益和个人名誉。
(二)处置结果:
基于以上原则,我社决定:1.暂不对该作品作出最终定性,待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判标准、或出现更具权威性的检测工具后再予评判。2.暂缓发放稿酬,将该稿酬转交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待学术标准建立或检测技术成熟,并对该诗做出公允评判后,若被认定为个人创作,即将该稿酬支付作者;若经认定为AI代写,则扣发该稿酬并公开通报处理。
五、 后续行动与倡议
我社将加强编辑团队对AI写作特征的学习与研判,持续提升专业鉴别力,以期能够更审慎、更准确地判断作品属性。同时呼吁文学同仁共同推动制定可操作的评判标准与伦理规范;建请学界及时开展关于“AI文体识别”“AI写作判定等专题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建立提供学术支持和实操判据;并期待AI鉴别技术尽快迭代成熟,真正做到以AIAI,使我们的研判有最科学的依据和最客观的结果。
AI是人类伟大的文明成果,在极大促进文明进步的同时,无疑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社认为,技术的进步不应成为扼杀创作活力、制造信任危机的缘由,而应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文学的本质、评价的维度和写作的伦理。相关争议的目的,也不应止步于对某些作者和作品的质疑或挞伐,而应落脚于推动建设性对话,促使业界共同直面困境和难题,尽快制定因应之策和解决方案。感谢广大文友对我社的关注与监督,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此人机混沌、大浪淘沙的时代,一起维护创作的纯粹与文学的尊严!

莽原杂志社
20251010

来源:莽原杂志社
编辑:何璇祺

1014#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
[url=]长江朱建华[/url]
20251012
近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湖北产业教授陈力峰谈到,AI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始终是人,而非工具。
他表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具备新闻作品的核心要素,因其缺乏新闻从业者的原创劳动、价值判断与责任担当,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与公信力。
陈力峰引用业界实践,分析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均将AI定位为需经人类严格审核的辅助工具,而非独立创作者。
面对AI技术浪潮,陈力峰提出业界、学界与平台企业三方协同的培养路径:业界需通过组织变革释放全媒体生产力;学界应优化课程设置,平衡理论与技能,培养精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平台企业则应共建开放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表示,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呼吁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与人的主体地位,捍卫公众信任与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101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Sora阳谋:用分钱模式,破解AI版权的死结

[url=]腾讯新闻派 [/url]
20251013
以下文章来源于腾讯科技 ,作者李昀锴
930日,OpenAI发布其迄今最强大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 2.0,惊艳效果震撼科技圈,但是,它也迅速点燃了积怨已久的AI版权危机。
网络上一度涌现大量用户利用Sora生成知名IP(如皮卡丘、马里奥)的AI同人视频,相关视频内容获得了广泛传播及使用。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Sora最初采用的选择退出”(Opt-out)机制。风口浪尖之上,104日,OpenAI一改选择退出Opt-out)模式,宣布了一项关键的战略转向:Sora将采用主动同意Opt-in)的新政策,未来将引入IP分成的收益机制,与授权使用其角色的版权方共享平台收益的商业模式。
这个新的模式,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备受争议的AI视频版权争议吗?
本期腾讯新闻派分享的文章将从知识产权律师的角度,对Sora版权分成新政进行法律拆解,探寻其背后的利益分配格局。
作者|李昀锴 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来源|腾讯科技
930日,OpenAI发布其迄今最强大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 2.0,惊艳效果震撼科技圈,上线不到五天下载就破了百万,比ChatGPT当年没限制时速度还快。但是,它也迅速点燃了积怨已久的AI版权危机。
网络上一度涌现大量用户利用Sora生成知名IP(如皮卡丘、马里奥)的AI同人视频,相关视频内容获得了广泛传播及使用。
好莱坞三大经纪公司联手反击Sora,统一撤出客户资源并要求建立授权分成机制;迪士尼等巨头与行业协会同步施压,要求OpenAI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Sora最初采用的“选择退出”(Opt-out)机制。该机制默认允许生成受版权保护的内容,除非版权方主动要求下架。这一政策将维权责任完全推给了版权方,被指可能引发系统性侵权。
风口浪尖之上,104日,OpenAI一改“选择退出”(Opt-out)模式,由其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宣布了一项关键的战略转向:Sora将采用“主动同意”(Opt-in)的新政策,未来将引入IP分成的收益机制,与授权使用其角色的版权方共享平台收益的商业模式。这一举动,无异于在AI公司与版权巨头之间紧张对峙的棋局中,下出了一步出人意料的新棋。
它标志着行业头部玩家开始尝试将矛盾从法庭交锋转向商业合作,试图为AI版权这一房间里的大象寻找一条生态共建的新出路。但是,这个新的模式,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备受争议的AI视频版权争议吗?
本文将从知识产权律师的角度,对Sora版权分成新政进行法律拆解,探寻其背后的利益分配格局。
图:AI生成的皮卡丘、马里奥形象
01
Sora 2背后的法律困境
要理解Sora新政的意义,必须先厘清当前AI公司面临的法律困境。
Sora版权风波的背后,是生成式AI自诞生以来便悬而未决的核心法律问题:未经授权,使用海量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商业化AI模型,是否构成版权侵权?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拆解为“输入端”的训练数据合法性问题及“输出端”的生成相似性内容的侵权风险。
首先,关于“输入端”的训练数据的原罪。AI模型的强大能力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学习之上,而这些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图片、视频和文字。AI公司普遍主张其抓取和使用这些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但这一抗辩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极大挑战。
近年来,各大版权方已发起多轮诉讼,从图片库Getty Images起诉Stable Diffusion,到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联合起诉Midjourney,再到华纳兄弟就AI生成的超人形象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其焦点均指向未经授权使用版权内容进行模型训练的行为,截至目前,各方都还在等待法院对合理使用原则在AI时代的适用做出权威判决。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已开始寻求诉讼外的解决方案。
不久前,在多位作者对Anthropic提起的集体诉讼案件中,AI模型Claude所属Anthropic公司同意支付高达15亿美元与作者及出版方达成和解告终,也侧面反映出AI公司在训练数据这一根本问题上,仍缺乏坚实的法律立足点。
其次,是“输出端”的生成内容的侵权风险。即便跨过了训练数据的门槛,AI生成的具体内容也可能构成对现有作品的侵权。Sora 2初期能够生成高度逼真的皮卡丘或炭治郎(漫画《鬼灭之刃》主角)视频,这极易被认定为未经授权复制了角色形象,或创作了侵权的衍生作品,属于典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图:使用Sora2生成的火影忍者、海贼王、鬼灭之刃
例如,杭州互联网法院在2024年就认定某AI平台因允许用户上传奥特曼图片训练LoRA模型并生成相似侵权内容构成帮助侵权,广州互联网法院在2024年则判定另一AI平台AI绘画功能可稳定生成与奥特曼形象实质性相似的图片,构成直接侵权。
Opt-out政策将识别和移除侵权内容的责任推给了版权方。这种做法在法律上相当被动,一旦版权巨头(如任天堂、迪士尼等)发起诉讼,平台方将承担巨大的法律和赔偿风险。
因此,Sora 2Opt-out政策,使其同时暴露于上述两种法律风险之中。OpenAI的迅速转向,与其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如说是出于规避法律风险的现实考量。面对成千上万用户生成的《宝可梦》或《鬼灭之刃》等二创视频,继续实行宽松政策无异于默许甚至鼓励侵权,这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是难以为继的。
图:使用Sora 2生成的Sam Altman为主角的视频截图
02
Sora 2版权分成模式及利弊
面对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与商业上的巨大压力,OpenAI没有选择在法庭上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而是打出了一张精明的商业牌:Sora的新方案的核心是从堵到疏,试图将版权方从诉讼对手变为合作伙伴。
该方案大致为:将用户生成内容定义为互动式同人创作;承诺为版权方提供更精细化的IP控制权,版权方可以自主决定其角色是否、以及如何被Sora使用(例如,可以生成日常场景,但禁止暴力内容),甚至可以完全禁止某些核心IP;提出IP分成收益机制,允许用户使用其角色的版权方,可以从平台的相关收入中获得分成。
该政策能够为版权方创造全新的增量收入,也可以协助版权方进行IP宣传及价值挖掘。
OpenAI描绘的IP分成蓝图,类似于YouTube的版权收益共享模式,前景十分诱人。设想创作者制作一段“悟空大战钢铁侠”的视频,平台能自动识别IP归属,并将产生的收益按比例分配给相应的版权方。这将极大激发二次创作的热情,也为版权方开辟了新的变现渠道,形成多方共赢。然而,这一商业模型的设计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风险:
1、商业模式尚不明确。OpenAI承认,具体的分成模式仍需反复试验才能确定。如何与全球成千上万的IP持有者协商授权,如何为不同的IP设计公平合理的定价体系,分成比例、计费方式、透明度如何保证,都将是未来谈判的焦点和难点。如果采取逐一授权谈判模式,可能更有利于拥有强大议价能力的头部IP巨头。广大中小型创作者的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仍是一个未知数。
2、技术实现的复杂性。AI生成过程具有一定的黑箱特性。如何精确、透明地追踪和识别生成内容中的每一个版权元素(角色、场景、音乐等),并进行准确的价值归因与收益分配,是一项艰巨的技术挑战。YouTubeContent ID系统花费了十余年时间才逐步完善,Sora要构建类似的版权识别模块只会更加复杂。在版权方明确要求移除相关IP角色时,如果Sora未能尽到管理义务,可能依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3、治标不治本。SoraIP分成机制主要解决了输出端的侵权问题,对于“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数据进行初始模型训练是否合法”这一根本性的法律问题,仍未给出直接答案。这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症结,即如何处理训练数据的原罪。当前,立法者及学者仍在探讨集体许可模式、市场化交易模型、立法豁免模式等多种方案,仍未达成有效意见。因此,目前Sora方案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层面的绕道,从决策上非常理性和务实,但一旦未来出现不利的立法规定或司法判例,整个商业模式的合规性根基仍将动摇。
03
AI版权争议的本质与未来
从迪士尼、华纳兄弟等IP巨头的四处起诉,到Sora的版权分成政策,AI版权争议的本质,与其说是法律对错之争,不如说是一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利益分配问题。
生成式AI利用既有的人类知识成果创造出新的巨大价值,而争议的核心在于:这块新蛋糕,应该由谁来切,又该如何分配?
Sora的方案之所以具有借鉴意义,它回归问题的本质及知识产权的初衷,通过激励创作者获利,来鼓励更多创意IP内容诞生。这种从一次性授权到按使用量分成的思路,或许更适应AI时代内容生成边际成本低、用户需求个性化的特点。
然而,要让这套体系真正运转起来,除了完善上述商业模式和技术监管的细节外,还需要解决数据来源合法性、价值评估标准化、法律框架更新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为AI训练、生成和使用等环节提供更清晰、可预测的指引。
综上所述,OpenAISora设计的这套新版权规则,虽非解决所有问题的“银弹”,但这预示着AI行业将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付费许可阶段。它启示我们,面对技术带来的颠覆性挑战,能解决问题的,或许不只是更严苛的法条,更是能让多方共赢的、更巧妙的制度设计。这或许才是AI浪潮中,我们最应关注的Next Level的思考。
来源:腾讯新闻派
编辑:梅镕缨



图片11.png (529.47 KB, 下载次数: 1)

图片11.png
101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主持人遭AI仿冒带货,官方通报


[url=]传媒圈 [/url]
20251015
来源丨传媒圈综合自北京市场监管、央视财经等
“北京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某公司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的虚假广告案。
这也是北京市场监管部门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滥用AI技术冒用知名人物形象发布虚假广告问题首度“亮剑”。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2月份,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举报,反映北京某公司通过视频账号宣传所销售的“深海多烯鱼油”能够治疗多种疾病,涉嫌虚假宣传。
通过举报人提供的视频链接,办案人员打开该企业直播间,在这个拥有88万粉丝的账号直播间展板上,显著标注着“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人群”等医疗用语;直播中还出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梓萌的形象。
经过立案调查,办案人员发现,该公司销售的深海多烯鱼油产品,实际执行标准为糖果,属于普通食品,不具备疾病治疗功能。另一方面,经鉴定,视频中的主持人形象完全是利用AI技术伪造生成。
该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规定,已接受行政处罚。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若发现疑似违法行为,可留存证据材料,拨打123151234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广告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网友在新闻下评论称“我爸妈真信这些AI假视频”。可见这种AI冒用知名主持人形象的虚假营销行为,很容易迷惑老年群体。
首先,老年人对权威媒体及知名主持人的信任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总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其主持人在老年群体心中代表着公信力与可靠性,AI技术对李梓萌形象的高度还原,让不少老年人误将虚假广告当作官方权威推荐,这种“权威背书”的错觉大幅降低了他们的警惕性。
其次,老年群体的AI技术认知存在明显短板。相较于年轻一代,多数老年人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缺乏了解,难以辨别“真人出镜”与“AI合成”的细微差异。案中直播间标注的“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人群”等宣传语,精准击中老年人对健康问题的焦虑,而AI主持人的“专业播报”更让他们坚信产品功效,形成“权威形象+对症宣传”的双重迷惑效应。
此外,老年人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对网络广告的辨别能力较弱。不少老年消费者习惯通过直播间、短视频等直观形式获取信息,缺乏对商品资质、广告真实性的核查意识。根据社科院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
来源:传媒圈
编辑:梅镕缨


1017#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好莱坞多家公司怒批Sora:这是剥削,会对明星艺人造成风险


[url=]传媒头条 [/url]
20251015
来源丨IT之家

据美国 CNBC 报道,当地时间周四,创新艺人经纪公司严厉批评 OpenAI 的新视频生成应用 Sora,称这款产品对旗下艺人及其知识产权构成“严重威胁”。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创新艺人经纪公司代理的艺人包括 Doja Cat、斯嘉丽・约翰逊、汤姆・汉克斯等。
该公司对 OpenAI 提出质疑:是否真正认为,作家、艺术家、演员、导演、制片人、音乐家和运动员应当因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报酬与署名?“还是说 OpenAI 自以为可以任意窃取这些内容,公然无视全球版权原则,漠视创作者及出资方的合法权益?在我们看来,答案不言而喻。”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称,愿意听取 OpenAI 提出的解决方案,目前正与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工会、立法者及全球政策制定者合作推进相关工作。“对作品使用的控制权、授权权及报酬,是创作者的基本权利。任何不保障这些权利的做法都无法接受。”
Sora 于上周上线,仅一周下载量便突破 100 万,用户可借助其生成包含知名品牌与角色的 AI 视频。OpenAI 最初采取“默认使用、可选择退出”的机制,也就是说,除非工作室或经纪公司主动要求,否则其受版权保护的素材可能被用于生成内容。
OpenAI CEO 奥尔特曼随后在博客中表示,公司将赋予版权所有者“更细化的角色生成控制权”。
美国联合人才经纪公司同样批评 Sora 滥用受版权保护素材的做法“是剥削而非创新”。“在以人类才华为核心的行业中,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取代创作者。我们将继续奋力争取客户的权益。无论是 OpenAI Sora,还是任何企图从客户知识产权与肖像中牟利的平台,我们都将坚定地与艺术家站在一起。”
OpenAI 当天回应称,公司已设置防护机制,防止生成知名角色,并正在清理现有 Sora 视频中违反新政策的内容。OpenAI 媒体合作副总裁 Varun Shetty 表示:“我们正从 Sora 的公共内容中移除生成角色,并将很快推出更新,让版权所有者能更好地掌控角色使用及粉丝创作方式。”
另外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威廉・莫里斯奋进经纪公司在内部备忘录中表示,已正式通知 OpenAI,要求“所有威廉・莫里斯奋进经纪公司的客户从最新的 Sora AI 更新中退出”,无论他们所关联的版权方是否提出过退出申请。
知情人士透露,迪士尼上周致函 OpenAI,明确表示公司从未授权 OpenAI Sora 复制、传播、公开展示或演出任何包含迪士尼受版权保护作品与角色的图像或视频。该人士补充称,迪士尼还指出,公司没有义务通过“选择退出”机制来维护其在版权法下的权利。
当地时间周二,美国电影协会发表声明,敦促 OpenAI 立即采取“强有力且果断的行动”,制止利用 Sora 制作侵犯版权的视频。
来源:传媒头条
编辑:梅镕缨



1018#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镜鉴专栏 | 媒体入局 AI 新闻,用户接受度难题待破解


所谓“镜鉴”,意为鉴察、警觉。新媒体不能只是狂奔,应慢些脚步,多点观察、反思与质疑。本期「镜鉴专栏」将探讨媒体入局 AI 新闻,用户接受度难题待破解这一问题。
新媒2025
Oct.16
导读
制定一套涵盖“不同场景AI应用边界、透明化标注模板、风险防控流程”等内容的AI使用手册,将成为AI时代媒体机构立足的“葵花宝典”。
近一个月来,我们持续邀请新闻业界一线记者与编辑走进“人工智能新闻报道案例作品工作坊”,围绕人工智能辅助或全程参与创作的新闻报道,深入分享实践经验、探索成果与深度思考。在每场访谈的互动环节,我们都会向创作团队抛出一个关键问题:用户对AI参与创作的新闻报道接受度究竟如何?若用户接受度偏低、信任危机显现,媒体是否仍需在AI辅助创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相关研究机构的权威数据支撑。路透新闻研究所《2024数字新闻报告》针对2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新闻应用体验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内容主要由AI创建、仅依赖人类一定程度监督”的模式感到不适。其另一项研究《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新闻报道:人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新闻和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指出:仅12%的人对完全由AI制作的新闻感到满意;当有人类参与其中时,这一比例升至21%;若为“人类在AI帮助下完成”,满意度比例跃升至43%;而完全由人类创作的新闻,满意度则高达62%。无独有偶,中国社会科学报以“AI生成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为主题开展的调查也显示,高达95%的受访者对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表达了深切担忧。
当下新闻行业正面临一组鲜明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媒体机构对AI的应用日益深入,不仅大量借助AI辅助内容创作,甚至已有AI新闻作品登上中国新闻奖的舞台;另一方面,用户对AI新闻却普遍存在不适、不信任,甚至反感与抗拒。究竟是社会与用户的认知未能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还是行业发展方向误读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在访谈过程中,多个创作团队与从业者均认可AI对新闻内容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尤其在降低成本、开拓新领域方面,展现出超出预期的效果。例如,花费500元购买专业版会员,即可使用高阶AI视频创作工具完成时长十余分钟的视频制作——而在过去,即便投入数十个500元,也未必能达成同等成果。AI工具的核心吸引力,正在于对成本的极致压缩与对效率的大幅跃升。如今新闻行业面临“24小时新闻周期+平台算法偏好‘快内容’”的双重需求,AI恰好能满足“快、多、准”的生产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媒体因广告收入下滑而面临的经济压力。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媒体机构不仅广泛应用开源AI工具,还积极自主研发各类垂直大模型与专业智能体。
那么,用户对AI新闻的抗拒,究竟是认知滞后导致的“技术恐惧”,还是对新闻公共价值被稀释的警惕与抗争?事实上,AI生成内容高度依赖训练数据质量与算法逻辑,数据偏差与算法黑箱的存在,确实会让内容真实性面临系统性风险。若此类问题反复出现,终将从根本上瓦解用户对内容的信任,甚至延伸至对媒体机构的不信任。在传统认知中,新闻报道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事实,更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对情感的共情联结——人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正是“责任+伦理+共情”的三重叠加,而AI恰恰缺乏这种不可替代的“象征价值”。当多数AI新闻难以传递真情实感,当大量基于模板的刻板创作催生低质量、同质化产品时,用户接受度偏低的结果,也就不难预见了。
通过AI工具对过去5年全球AIGC内容生产与用户接受度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后我们发现,全球学术与行业研究已形成共识:“AI辅助”而非“全自动”,是当前最易被公众接受的AI新闻应用路径;而透明披露AI参与情况、强化人类监督、提升AI主播的拟人化程度与交互性,则是提升用户信任的关键举措。这一结论清晰地指向:用户并非拒绝AI新闻本身,而是拒绝缺乏价值与情感温度的AI新闻;也并非不看AI制作的新闻,而是无法接受被“蒙在鼓里”——即未被告知AI参与创作的新闻。若将AI新闻比作当下热门的预制菜,二者确有相似之处:出餐快、成本低,是媒体缓解经营压力的合理选择;但与此同时,AI新闻也如预制菜般缺乏“锅气”与“人情味”,用户会像担忧预制菜的“食材来源安全与营养价值”一样,顾虑AI新闻的真实性、价值性与透明度。
因此,新闻媒体设立AI使用边界、制定AI伦理规范手册,已成为当下迫切且必要的任务。具体而言,可构建“AI做粗活、人类做精活”的分工模式:AI负责数据整理、内容摘要、多语言翻译等基础工作,人类则聚焦事实核查、伦理判断、情感叙事等核心环节;在内容领域划分上,AI可主要承担软新闻创作,如结构化、数据密集型的体育、财经、天气类报道,以及内容推荐工作;而政治、犯罪、敏感议题等硬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类文章的写作,则应由人类主导。制定一套涵盖“不同场景AI应用边界、透明化标注模板、风险防控流程”等内容的AI使用手册,将成为AI时代媒体机构立足的“葵花宝典”。


来源:新媒鉴
编辑:梅镕缨



1019#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澎湃新闻:AI融入内容生产的可能


原创 张家然 [url=]全媒体探索 [/url]2025101613:01 山东
导读
AIGC正深度渗透传媒业,重塑编辑部工作模式,为新闻生产与传播带来深刻变革。
然而,其应用也伴随挑战:行业主体性弱化、新闻人技能退化以及公众信任风险。如何在拥抱技术效率的同时规避潜在危机,成为传媒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本期“一线聚焦”围绕“当AIGC走进编辑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AI给编辑部带来的深刻变革,既总结成功经验,也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延伸阅读: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认为,拥抱AI,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题,而是一道关乎媒体安身立命的必答题。必须看到和看清AI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的价值和作用。
媒体很难成为技术的引领者,但是可以率先成为技术的应用实践者。
澎湃新闻自2014年成立之初到而今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依靠技术外包到组建自有技术团队,从技术完全自持到向同行输出技术,再到技术板块独立市场化运作,成立上海派生万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过程。
目前,派生万物AI工具和能力已经实现自主化、产品化、后台化、全员化,形成了全媒体内容生态建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可提供涵盖内容生产、审核和分发的全链路服务,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蹚出了技术方向的路径。


01
澎湃新闻智媒平台发展历程
AI大模型你追我赶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口接入AI大模型。在本轮AI浪潮之前,澎湃新闻已经在重点产品中向AI应用借力
2017年,澎湃新闻与微软公司旗下人工智能小冰团队合作,在客户端上线可以与用户简单交流的智能机器人产品,成为国内最早尝试智能人机对话的媒体之一;
2019年,澎湃新闻自主研发上线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采用人工+AI”的方式开展内容审核工作。
同年,澎湃新闻推出AI数字人技术支撑的早餐湃/晚安湃新闻播报产品,这成为媒体行业内第一个日更型AI播报产品。
2022年,澎湃新闻在前期AI探索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上线澎湃智媒开放平台,接入ChatGPT在内的多个AI大模型,具备AI写作、海报生成、视频生成、财报撰写等基础功能。
2024年,随着技术的成熟,澎湃新闻全面升级澎湃智媒开放平台,成立上海派生万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PAI Studio垂类模型和应用,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提供全媒体内容生产辅助方案。
升级后的平台向澎湃新闻所有采编人员开放,将AI工具集成至采编后台,涵盖线索征集、稿件编写、插入图片、专题生成、风险筛查等全流程,使AIGC技术真正实现与内容生产一线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52月,澎湃新闻采编团队已累计生成15.2万张AI作画图、1.4万个AI视频。绝大多数记者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使用Al技术提质增效。
自此,派生万物真正成为澎湃新闻旗下独立且市场化的智媒平台。


基于媒资库的深度接入、内容风控系统的精准嵌入、工具高效集成和用户运营的精细化策略,派生万物继续探索提升AI的应用领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面向企业端和面向公众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面向企业的应用场景方面,派生万物不仅功能足够丰富,而且适用场景广泛,已经将技术输出至上海报业集团的AI超级平台项目、文汇报、上海证券报、新余融媒体AI工作室,还为浦发银行、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提供了AI视频和H5制作支持等服务。
在面向公众端,派生万物AI作画、AI头像生成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又延伸开发让画动起来、AI拥抱、AI海报壁纸、AI写真、万物生花、西瓜夏日、3D手办等创新性尝试,不断提升AI能力,让终端用户常用常新。


20257月,派生万物推出SUPAI平台,将贯穿媒体日常策划、采访、编辑、审核、发布、评稿等全业务流程的AI能力全面开源,为整个媒体行业赋能。
SUPAI平台通过构建AI大模型技术底座,打通内容中台和审核中台,设置智能策采、智能生成、智能管理、智能风控、智能分发等功能模块。
内容生产者可以使用全场景、全流程、全链路、全领域的AI辅助内容生产。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认为,能力开源意味着澎湃将把自身积累的技术能力、数据资源以及创新经验,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分享给媒体同行。
开放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打破技术黑箱,激活创新能力,让整个行业跑得更好更快。
02
智媒平台应用实践
澎湃新闻派生万物”AI应用工作室分为三个板块:AI办公工作室、AI视觉工作室以及AI视频工作室。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贯穿AI应用工作室内容生产的全链条。
其中,AI办公工作室包含H5生成器、AI写作、AI问答、录音转写、文字转语音等功能;AI视觉工作室包含AI作画、海报创作、AI人像、万能改图等功能;AI视频工作室包含AI视频生成、剪辑、数字人、文章一键成片、视频配音、AI音乐、智能拆条等功能。
(一)AI深度融入内容生产,重构传统媒体架构
澎湃新闻于2019年自主研发的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极大地解放了传统媒体架构中校对岗位的人力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记者编辑岗位的校对负担,对以小组制见长的澎湃新闻等媒体极为适用。
该平台汇聚了澎湃新闻对时政、思想文化、社会热点事件的理解及内容把关能力,以AI为核心,以知识图谱嵌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深度学习、深度联网搜索等技术为抓手,涵盖媒体平台、商业平台、政府窗口等各场景,囊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形态,可以精准识别涉黄、涉暴、涉未成年等各种类别违规内容。
该平台支持在线检测与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接,接口可实时返回检测结果及修改建议,并在原文中高亮显示,能轻松嵌入客户自有发布系统。
平台研发初衷是审核自有内容,后在澎湃新闻打造全链条内容生态的实践中实现商业化延伸,以技术引领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探索赋能第三方内容安全。20216月,该项目获评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二)AI深度融入内容生产,打破传统软件使用门槛
在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应用了方正飞腾、Adobe Premiere ProAdobe PhotoshopX-Edit等大型视频或图文编辑软件,这些软件功能庞大、使用复杂。
澎湃新闻AI应用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软件的必要性,利用AI的强大算力让内容生产门槛大大降低。
其中,针对制图应用场景,派生万物进行了技术框架搭建、制图模型建构、制图场景训练等,搭建了自主的AI制图模型。
同时,开发了海报模板记忆功能,将澎湃新闻视觉中心制作的海报模板导入,方便用户参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图的质量和效率,技术团队还研发了改图、抠图、消除、变清晰等系列工具,满足媒体内容生产岗位的多样工作需求。
在探索过程中,AI制图出现了质量不稳、生成人脸效果欠佳等问题。
派生万物积极吸纳多个大模型的AI能力,不断升级解决方案,历经多个版本试验,从基础模型拼装、功能应用模拟等层面优化训练,实现了自动开启人脸、手部精细处理等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AI制图的质量问题。
202310月,澎湃新闻正式上线24小时直播频道,该频道需要大量的视频内容支撑。
派生万物借此更大范围推行数字人播报产品,并在澎湃新闻采编系统嵌入AI视频功能,该功能是将图文稿件经AI缩写、润色、编排后,转化为精简的视频内容,可以轻量化地在多个分发平台广泛传播。
202412月,澎湃新闻采编系统上线了灵感生视频功能,该功能以文字或图片为基础、加之在灵感提示中选择个性化需求后生成视频,使AI视频功能的智能化进一步提高。
(三)AI深度融入内容生产,仍无法摆脱工具属性
派生万物智能化不断提高的背后,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能力的接入起到了很好的护航作用。
澎湃新闻在探索将AIGC技术用于采编工作之初,对生成内容的安全性还是持怀疑态度,所以没有对采编一线所有人员开放使用权限。
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能力全面嵌入AIGC工作流之后,凭借先进的内容分析与审校能力,为内容安全提供了全面且有力的保障,澎湃新闻随之逐步扩大了对AIGC技术的使用领域,采编人员得以更广泛地将该技术应用于日常工作。
起初,不少记者和编辑在尝试部分功能后,并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归根到底是因为与AI之间互相不熟悉。
派生万物组织了多场内部沟通会,深入收集一线内容生产者的工作内容、使用习惯、创作流程、个性差异,最终将这些信息分类在录音转文字、选题角度建议、稿件大纲生成、稿件内容撰写、全能写作润色、清穹内容审校、稿件确认发布等七个环节予以体现.
每个环节都保留人工介入的功能,这样既保证了稿件质量,又提升了内容生产者对AI工具的熟悉度和信任感。
AIGC技术不只是简单的内容生成工具,而应成为内容生产者得心应手的工作伙伴。为更好地用于内容生产,AI必须要深入学习内容生产者的专长、经验,甚至还要学习不足之处。
然而,目前通用AI工具很难完美适用于用户理想的应用场景,AI生成的内容更是难以直接应用于专业场景。归根结底,AI目前仍不能摆脱工具属性。
(四)AI深度融入内容生产,要注意信息真实性陷阱
媒体内容生产大致可分为采访、成稿、发稿三个流程。
在采访前或成稿阶段,记者编辑借助搜索引擎工具能快速获取大量与选题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既能为采访积累扎实的知识,也可在成稿时用于信息相互印证,从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AI兴起后,搜索引擎工具率先成为AI应用的试验场。
于是,部分媒体从业者开始将内容生产工具从传统搜索引擎转向AI大模型工具。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情况时有发生。
例如,笔者就澎湃新闻LOGO中澎湃二字是谁的字体这一问题,分别使用多个AI大模型工具提问,得到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事实上,澎湃新闻LOGO澎湃二字采用的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的毛笔字体。专家将此类问题称作“AI幻觉
导致AI出现幻觉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训练数据的模糊性和错误是常见因素。
也有人认为,即便训练数据准确无误,AI仍可能产生幻觉,这种现象与某一事实的稀缺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即便经过人类反馈调整的聊天机器人,也无法完全避免出错。
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在使用AI时务必慎之又慎,对AI提供的信息要追根溯源、反复核对。但这又导致从业人员在效率与事实准确性之间陷入两难,面临速度与准确性的矛盾。
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大量训练,明确AI的擅长领域,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
03
  
AI兴起之初,包括传媒行业在内的大多数行业都陷入了被替代的恐慌。不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家对AI有了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对未知的恐慌也随之消减。
不可否认,AI正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不断加速,能完成的事项日益增多。但是,AI缺少对互联网上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差错。
AI相比,人工有劣势,比如数字人播报新闻相比人工播报会更少出现读错的情况。
但人工更多的是优势,公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容中信息的稀缺性,AI生产的多是经验之内的内容,而人工可以生产从未出现过的独家信息或较为少见的独到观点。
这又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AI真的会取代人工吗?
AI在学习进步、技术升级,社会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主角,人也在不断学习进步。
作为从事内容生产工作的媒体从业者,应该学得更多、学得更深、学得更精,才能掌握AI、用好AI、超越AI,从而生产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掌握时代话语权、解析时代进步的好内容。
(作者为澎湃新闻区域运营总监、山东运营中心主任)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9月号,原标题为《AI深度融入内容生产的“能”和“可能”——浅析澎湃新闻“派生万物”智媒平台建设的实践》,参考文献略。
来源:全媒体探索
编辑:梅镕缨



1020#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能量炸天!媒体文章标题上的“小米”被删

谁有如此能量,将媒体报道文章上的“小米”删除?
今天上午1045分,第一财经发布了一篇题为“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文章推出后不久,网友发现文章标题上的“小米”二字被“拿掉”,就连头图小米SU7照片,也被替换成一张显示AI生成的图片。


笔者还注意到,这篇报道虽然针对的是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但整篇文章只有一次提到“小米汽车”,多数用的是某汽车品牌。
文章引用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的讲话:
“速度不仅仅是一样参数,而是一种信仰。”
“一家大的车企董事长告诉我,智能电动汽车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我们在产品定义的第一条就是,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文章指出,在10·13某品牌汽车(小米SU7,笔者注)成都燃爆事故”后,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该品牌的造车逻辑。
文章由此提出灵魂拷问,一场场惨烈的事故、一条条鲜活的人命消逝后,有网友开始质问,某汽车“到底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
文章特别强调,智能电动汽车,不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即使在“新四化”时代,汽车本质上依旧是一个将人安全地从A点送到B点的交通工具,产品逻辑和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智能化技术的迭代、车规级纸巾盒、防晒玻璃、靓丽的外观颜色等等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汽车的核心与关键要素。
只是,谁这么优秀,能让第一财经从标题上拿掉“小米”,甚至连头图小米U7的照片也被替换!
不过,据媒体报道,1016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表演讲时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
雷军的这番演讲,震耳欲聋。
希望小米汽车的各项指标,更安全,更放心,更可靠,不是年轻人的最后一台车。
来源:追月数星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