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21:4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3年第4期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来源:现代传播
编辑:吴漫

92#
 楼主| 发表于 2023-4-27 21:45: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2期目次
目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吕双伟
明清之际骈文的演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吴增礼,胡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
消费经济
刘长庚,谷 阳,张
中国居民消费低迷之谜:基于劳动报酬“可支配性”的解释
彬,何
收入冲击、社会网络与消费平滑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分析
数字经济
婷,黄
数字化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知的理论构建
汤长安,赵新伟
中国数字经济风险测度研究
辞赋研究
钱志熙
论谢灵运隐逸行为与思想
——以《山居赋》为中心
论赋无流派的文体机制与创作心理
陈松青
郭焯莹“班固结集《楚辞》说”评议
文学
李剑波 ,吴大平
陈用光与桐城诗派的传衍
馆藏文化传播
骐,刘瑞麒
文本叙事与认同建构:解析湖南博物院的公共传播
, 经羽伦
作为亚文化资本的 NFT 数字藏品及其交往实践意义
传播学
从平移到颠覆:技术可供视域下数字广告的发展演进
刘于思 ,杜 璇
“量化自我”与“质化自我”之间:智能可穿戴系统技术实践中的数据解读与互动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与期刊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历史学
刘延福
出入“道统”:荀子从祀孔庙的历程及其内涵
张语廷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
来源:湖南师大社会科学报
编辑:吴漫

93#
 楼主| 发表于 2023-4-30 18:0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4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全党办报”到“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国共产党办报理念的新时代创新
——胡雪莲  秦利国(5)
From “Newspapers Run by the Whole Party" to "Omn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Newspaper Philosophy for the New Era
Hu Xuelian, Qin Liguo (5)
传播学
风险的社会放大:考辨、批评与重构
卜玉梅 周志家(17)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rcheology,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
Bu Yumei, Zhou Zhijia (17)
问题意识与知识自觉:环境传播研究发展脉络的回望与反思
  程筠瑶(34)
Problem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Ji Li, Cheng Junyao (34)
国际传播
消解与反拨:国际传播采访框架研究
吴梅红  姜 飞(50)
A Research on Interview Fram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u Meihong, Jiang Fei (50)
博弈视角下国际舆论战中的法律话语——以“南海仲裁案”舆论战为例
聂书江  姚泽金(65)
Legal Discourse in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W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Case
Nie Shujiang, Yao Zejin (65)
媒介分析
快进历史:主旋律影视混剪中的叙述实践与情感表达
梁君健  李春苗(84)
History in Fast Forward: Narrative Practic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Video Mashups of Main Melody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Liang Junjian, Li Chunmiao (84)
新闻传播史
“卧游”的消逝:城市新媒介与近代文人的“心眼”再造
藜(98)
The Disappearance of Woyou: Urban New Media and Visual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Sun Li (98)
对话外洋:晚清外交官曾纪泽的欧洲舆论运用
胡箫白  张金牛(113)
Dialoguing with Foreigners: Late Qing Diplomat Zeng Jize's Engag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Opinion
Hu Xiaobai, Zhang Jinniu (113)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权威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该刊创办于1994年,初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2013年改为月刊。其前身《新闻研究资料》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权威刊物。
《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办以来,继承发扬重视学理研究的传统,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编辑:吴漫

94#
 楼主| 发表于 2023-4-30 18:06: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3年第4期目录
本刊特稿•ChatGPT与智能传播
· 主持人语   
ChatGPT迎面而来,赞之者,誉之为“传播革命”,然而,亦有专业人士,称其并无神奇之处。无论如何,此风乍起,便吹皱了一池春水,全球范围内的GPT浪潮似乎愈演愈烈。如何认识和看待GPT及其社会效应?本期特稿五篇论文聚焦“ChatGPT与智能传播”,诸位研究者分别从ChatGPT涉及的智能传播中的人机关系及未来走向、运行逻辑与范式、人类传播活动中人与ChatGPT的生态位、人类知识脉络中的事实演变及ChatGPT与事实之间的关系、ChatGPT使用者如何在技术采纳中建构身份等不同视角,探讨了GPT的本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GPT的采用及可能的社会影响,为我们以学术眼光思考GPT提供了多元视角。无论如何,GPT正在快速融入人类社会与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它的走向,关涉人类未来,值得持续研思。
主持人:姜  华
· 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与人机关系的全景及前景
【摘  要】
ChatGPT的出现是我们透视智能传播的全景及前景的一个契机。智能传播的核心是智能机器成为传播主体。智能传播涉及三种新的人机关系:人机协同、人机交流与人机共生。在ChatGPT以及其他AIGC技术的推动下,人机协同将从媒体或其他行业性应用向个体的生活层面渗透,人机协同中,人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ChatGPT及类似应用也会使人机交流日益普及,这种交流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相应的满足,但也可能对人际交流形成挑战与破坏。智能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以人机共生的新身体——赛博格为基础,基于这种新的身体的自我传播也将对人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智能传播;ChatGPT;AIGC
· 智能内容生成的实质、影响力逻辑与运行范式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现象透视与解析
陆小华
【摘  要】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工具的实质,是一种智能内容生成系统而不是“聊天机器人”;是根据人类制定的规则训练而成的有立场、一定程度上受控的智能内容生成工具,不能纯客观地依据用户问题生成内容;它们虽不具有想象力、思辨力和创造力,但可替代人类完成某些工作、帮助人类提升效率和生产力。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开始影响人类的认知、决策和行为,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影响力生成方式与生成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工具生成内容因对问题回答的针对性、内容呈现的知识性而具有较强说服力,一定程度上可能替代人类传播主体对知识性内容传播的主导权。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人类生产内容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共同影响人类的局面,媒体等专业组织的运行范式将发生重大转换,形成人与人工智能协同生产内容的新运行范式。
【关键词】
智能内容生成;影响力;生成逻辑;运行范式
· “延伸的心灵”和“对话的撒播”:论作为书写的ChatGPT
邓建国
【摘  要】
媒介技术既是“毒药”也是“良药”(pharmakon)的矛盾观念由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最先提出。ChatGPT也具有这样的矛盾性:一方面,它作为“延伸的心灵”将和书写(文字)一样在与人类的合作共创中实现两者心灵的共同演化;另一方面,它号称“对话性”人工智能,但仍具有书写的撒播和他者特点。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我们要避免使其沦为海德格尔笔下闲言不断的“常人”,并宽容、珍惜、庆幸和受益于它的“他者性”。在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合作中,人类将会对“何为人性和创造性”有更深的认识,并与人工智能一起找到各自的生态位。
【关键词】
ChatGPT;延伸的心灵;书写;对话;撒播
· 论事实:美丽、谎言与ChatGPT
【摘  要】
事实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事实一步步变成知识的一般基础和解决争论的最终方法。这带来了新的证据原则和新的调查方式,并导致了历史学家芭芭拉•夏皮罗所说的“事实文化”:事实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域,从法律到科学,从历史到新闻,重塑了整个知识的格局。然而,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真正侵蚀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垂直结构,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曾经由“事实”占据的位置正在被“数据”取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性质和用途,甚至重新思考作为能够了解自己世界的生物,我们到底是谁。
【关键词】
事实;知识;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
· 电子革命神话与身份认同下的新技术采纳
——基于扎根理论的ChatGPT使用者研究
强月新  胡青山
【摘  要】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分析ChatGPT使用者采纳新技术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通过考察,本文归纳出电子革命的神话、知识阶层的身份建构和认同、对技术偏向的遏制3个核心解释范畴,用来阐释新技术的采纳过程。研究认为,对于新技术的革新、冲击和缺陷,采纳者采用了推崇、接受和包容的态度,这是电子革命的神话。同时,新技术采纳既是知识阶层构建身份认同的原材料,也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知识阶层肩负着遏制技术偏向的使命,通过对技术祛魅,凸显技术的工具性和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
新技术采纳;电子革命;身份认同;技术偏向
新媒体研究
· 人机互动:替代还是增强了人际互动?
——角色理论视角下关于社交机器人的控制实验
简予繁 黄玉波
【摘  要】
人机互动究竟对人际互动有无影响,既有研究尚无实证验证。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社交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高低水平的社会联结需求下,人们与不同角色的社交机器人互动,对人们现实人际互动意愿的影响。四项实验数据(N=1163)表明,当社交机器人是伙伴角色与协助者角色时,只有在人们社会联结需求高的情况下,人机互动才对人际互动产生替代效应;社会联结需求水平低时,伙伴与协助者角色的人机互动对现实人际互动不产生替代效应。当社交机器人是仆人角色时,无论人们社会联结需求高低,人机互动对现实人际互动意愿都并无显著作用。当社交机器人是替代者角色时,在人们社会联结需求低的情况下,人机互动反而对人际互动产生增强效应;而在社会联结需求高时,人们与替代者角色的社交机器人互动不会增强人际互动意愿。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角色理论
新闻业务
· 基于多重逻辑框架的记者短视频新闻生产实践考察
 吴
【摘  要】
在技术特征凸显的短视频语境下,“短平快”的创作逻辑和“流量至上”的娱乐化取向,重构了新闻实践的权力结构和生产边界。基于对29位记者博主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相比普通生产者,记者的短视频新闻实践更多作为一种职务行为而存在,表现出鲜明的组织惯习。尽管组织逻辑走向“非常规化”,却仍是以平台强制式的刚性约束作为代价。在流量算法统合下,组织与专业呈现出愈益复杂的合谋共生关系。
【关键词】
短视频;记者;新闻生产;组织惯习
传播学
· 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与数字化代际冲突
——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李龙飞 姜
【摘  要】
在互联网普遍融于家庭场域背景下,使用态度差异是一个更为综合性的反映家庭内部互联网使用张力的现实指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N=740),基于压力源—负担—结果(SSO)框架和自我损耗理论,构建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自我损耗和数字化代际冲突模型。研究发现,青少年和父母的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数字化代际冲突,而是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机制间接起作用。亲子沟通能疏解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对自我损耗的正向效应,而命令性规范则加剧自我损耗对数字化代际冲突的影响。此外,农村地区青少年遭遇的数字媒介冲突更加强烈。本文对于拓展家庭传播中的数字代沟及其微观心理机制研究以及增进良好的代际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使用态度;代际冲突;自我损耗;互联网使用
  封面摄影  

观看的游戏
拍摄时间: 2021年
拍摄地点: 上海
那天在上海之巅,玻璃窗外可见度几乎为零,游客稀少,厚厚的云层也没有马上散去的意思。于是我的镜头开始转向大厅内部搜索拍摄目标,猛然看见一处VR体验区,发出神秘的蓝色光晕,一个身着红黄色衣服的孩子正陷入在这观看的游戏之中……今天人类正在被层层的图像所包围,图像犹如“第二皮肤”,成为身体与外部真实世界之间的一个迷幻地带,常常驱赶我们重返柏拉图的洞穴而不能自拔。
摄影、文字:李华强
来源:新闻大学
编辑:吴漫

95#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21:1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3年第4期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刘涛  刘倩欣

摘要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在生态文本的符号实践中,情感叙事的核心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打造以情感认同为修辞目标的文本表征体系,其对应的公共修辞实践可以沿着三个叙事维度展开:一是生态安全维度的生命书写,二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伦理投射,三是生态美学维度的审美移情。当前,环境风险已经深刻嵌入社会运行的底层结构,而且呈现出流动的、生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状态,因此,情感叙事的重要使命是以环境领域的不确定性为观照对象,在情感维度上推动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感知与认同,具体的公共修辞策略主要体现为意指概念维度的接合实践以及符号意象维度的象征实践。
关键词  环境传播;公共修辞;情感叙事;不确定性;情感修辞

新闻学研究
“空间新闻学”的兴起及数字新闻的空间建构——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例
肖燕雄  郭妍

摘要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关键词  空间新闻学;技术可供性;数字新闻;空间建构;空间生产

传播学研究
从“人”到“赛博格”:技术物如何影响日常交往行为?——以耳机为例
徐辰烨  彭兰

摘要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关键词  赛博格;日常交往;技术物;耳机

传播法与伦理
版权视野下类型化电影屏摄行为的规制路径——基于《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的思考
胡宇行  陈堂发

摘要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有关屏摄行为规制的侵权构成要件的具体行为方法不明且缺乏正式解释,而很多媒体宣传报道则将所有屏摄行为尽数归入盗摄范畴,由此形成的非正式解释深刻影响着业界、公众对相关权利义务的认知与行为。屏摄行为现行法律规制存在四重症结:其一,违法屏摄行为的正式解释缺失;其二,未对善意屏摄与恶意盗摄作立法区分;其三,积极预防性规制措施于行为层面无差别地过早介入;其四,未依据法益侵害当量作行为规制的类型化处置。为实现版权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均衡,建议在调和屏摄行为既存的三重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建构政策层面重视公共领域保留、规范层面明确合理使用空间、执行层面区分确立影院管制权限并制定裁量基准的应然规制路径,并以之为据通过法律解释阐明违法屏摄行为“录像”只包含“录制”这一种行为方法,而将“摄影”行为从中分离,并采取对法律隐含漏洞进行目的性限缩的方式,将之排除在违法打击对象之外。自媒体平台是屏摄影像的重要传播媒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侵权内容的泛滥令平台应在合理限度内履行对侵权屏摄影像内容事先审查的版权注意义务。
关键词  电影屏摄;版权;公共领域;利益调和;自媒体平台

博士生新论
公私情界:数字新闻的情感交往与规范重构
赵家琦

摘要  数字新闻研究迎来了“情感转向”。对新闻中情感的理解,不应满足于对文本实践的描摹,还应纳入对新闻公共性的考量。这需要我们从交往中介的角度理解新闻中的情感,认识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新闻情感在公共交往中凝聚着社会的情感认同,建构起公共领域的情感规范。伴随着数字技术开辟新闻交往中的私人场景,私人情感进入新闻交往环节,数字新闻呈现规制式整合、承认式整合和体验式整合等“侧台”化表达,这既是新闻情感实践的创新,也可能因之诱发公共空间的情感失范。数字新闻参与者应建立起兼具凝聚性和联结性的情感规范,以维护公共空间良好的情感生态,彰显新闻一如既往的公共价值。
关键词  数字新闻;情感交往;侧台;情感规范;公共情感;私人情感

基于EPPM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与父母育儿焦虑的关系研究
景恬  郭慧玲  景宜  杨璇  张艳彬

摘要  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与育儿理念的变化,父母面临着十分普遍的“育儿焦虑”现象。本文结合拓展的并行处理模型建立研究模型(EPPM)对30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对我国社交媒体中的父母在线信息接触与育儿焦虑之间的关系、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成为影响父母育儿焦虑的重要因素,育儿信息获取频率正向预测了父母的整体育儿焦虑;主动、被动信息获取模式皆正向预测了父母的育儿焦虑心理与行为,均正向影响父母的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起中介作用;传递风险类信息会增强父母的育儿焦虑,缓解风险类信息会降低父母的育儿焦虑,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社交媒体;育儿焦虑;拓展的并行处理模型

全球视野
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的演进、特征与实践——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杨秀  张林

摘要  在媒介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提高公众媒介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比利时以媒体教育高级委员会为核心行动者,通过转译将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各群体等异质性行动者的利益、兴趣趋向统一,构建出多元主体相互链接、共同演进的关联网络。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入考察了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法令与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实践,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技能与水平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政策;法律;行动者网络理论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覃韵琪



96#
 楼主| 发表于 2023-5-26 23:2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4期目录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类型特征与过程机制:新媒介语境中的总体国家安全问题
/ 熊澄宇 张虹
研究论文

普遍联结:回到施拉姆的预言
/ 杜骏飞

新词与新物:1920—1930年代“Television”的汉译与流行研究
/ 薛毅帆 曹培鑫

为AI而生——“智伴爸爸”研发工程师的多元男性气质
/ 朱琳 袁艳

人文取向与具身意象:作为传播实践的中国传统地图制图活动新探
/ 王皓然 谢清果

调节、驯顺却“更加鲜活”:运动媒介用户的场景化互动与身体缺席的想象
/ 梁爽

走向“边缘”:阅读过程的实践现象学
/ 赵立兵

隐私侵犯经历对个人信息保护意愿的影响:基于“风险-收益”和调节定向的理论视角
/ 宣长春 陈素白

来源:国际新闻界
编辑:秦克峰

97#
 楼主| 发表于 2023-5-26 23:4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3年第5期



数字新闻

数字新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吴飞 孙梦如

容积捕获:数字新闻的立体景观、六度自由与索麻困境

/杨奇光 苏娟

理论探索

中层理论与传播学的知识生产:默顿的传播研究及其思想遗产

/刘海龙 秦艺丹

再论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环境学经典理论重访之二

/谌知翼 胡翼青

可计算的情感回环:后情感社会中情感计算的生成与批判

/王 喆

传媒法治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数字时代网络用户的“被记忆权”研究

/李欢 徐偲骕

传媒对话

在话语 - 物质关系中探索数字媒介实践——对话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主席尼科·卡彭铁尔教授

/公丕钰 陈一鸣 徐桂权 尼科·卡彭铁尔

数字生活

网络分享时我们在害怕什么?——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考察

/姜泽玮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秦克峰





98#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18:1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代传播》2023年第三期目录







END                                                   
    管:新疆日报社
    办:新疆日报社 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版:当代传播杂志社
执行主编:何  涛
编辑部主任:马  璇
责任编辑:李媛媛、古彩梅
美术编辑:王献忠
    址: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鸿园北路500号
    编:830017
    话:0991-3532305 3532306
邮发代号:  58—155
本刊声明:
1、本刊唯一投稿邮箱为ddcbtg@163.com,本刊未开设网站,未与第三方有任何形式的合作。
2、本刊保留著作权法获享的所有权利,凡转载本刊文章,注明转自《当代传播》,违者将依法追责。
3、凡投本刊的论文,未经特殊声明,本刊同时获得图书、电子版和信息网络的使用权。
来源:当代传播期刊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YGLE9M2xq6tGZueEQBHQQ
编辑:程博





99#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15:51: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3年第5期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概念体系”的建构
杨保军
摘要  在理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学想要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应新生数字环境、智能环境的自主知识体系,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是“概念体系”与“问题体系”的构。就概念与知识的关系而言,任何一套知识体系,总要通过一套系统的概念体系来表达。因而,只有通过能够反映和体现当代中国新闻实际的概念体系,我们才有可能形成自主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建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石”或“细胞”,概念体系是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保证,概念体系本身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概念体系
新闻学研究
超验的在场: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体验与行动研究
卢嘉杰  张晗
摘要  虚拟现实由于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用户认知体验而被称为“终极的媒介技术”,然而学界对用户的认知规律尚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新近推出的两部虚拟现实新闻作品为分析对象,采用心理学控制实验和 E-prime 反应时测试的方法,探索用户的虚拟现实新闻体验和认知态度。研究发现,个体沉浸度显著影响了虚拟现实新闻作品的体验,而先前的设备使用经验和对新闻内容的熟悉程度并未显著影响观看新闻作品时的沉浸体验。通过营造沉浸体验、在场感和同理心,用户建构起对虚拟现实作品体验质量的感知,进而形成对新闻故事真实度和信任度的态度结构,并共同作用于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此外,文章还对不同叙事方式的虚拟现实新闻作品的用户体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虚拟现实新闻;用户认知;反应时测试;影响因素
传播学研究
媒介考古学冷凝视下的时间性:以基特勒、恩斯特的媒介理论为线索
于成
摘要  本文根据基特勒和恩斯特的媒介理论,梳理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史学、诠释学的媒介考古学方法论。在认识论层面,媒介考古学不再采纳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转而关注与人类认识论相并立的媒介认识论;不再以人类的感官为尺度,而是从媒介装置的微观时间登入真实域。在方法论层面,媒介考古学不仅把媒介装置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把它作为建构考古学的主体。媒介考古学所要揭示的技术知识或媒介知识,既不是人本主义诠释学所阐释的技术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知识,而是媒介自身的时间性运作过程:一是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去语义化”运作;二是非话语性运作构成大众传媒文化之基底。从媒介时间性审视世界的媒介考古学学术书写策略,可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化如何以装置运作的规则性为条件。
关键词  媒介认识论;知识考古学;时间性;基特勒;恩斯特
传播与社会
突发事件风险媒介化:“信息疫情”的本质、演化与治理
陈华明  孙艺嘉  余林星
摘要  “信息疫情”往往是突发事件次生的“第二战场”,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议题,其本质是突发事件生发演化与情境结构变异所形成的风险媒介化景观。在共时性维度上,突发事件的符号化、信息扩散的病毒化和公众情绪的势能化交融互动,共同建构了漂移、异轨和构境的景观整体;在历时性维度上,媒介化作为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力量,以风险的时空折叠、智能复制与数字计算,嵌入甚至主导着信息疫情风险景观的生发演化动态过程。信息疫情治理的关键在于把握突发事件风险的媒介化特征,在理解媒介化贯通“事件 - 信息 - 情绪”风险景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自反性原则,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索风险规避、防范与调节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  信息疫情;突发事件风险;风险媒介化
“在技之在”: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盲道”“盲杖”与视障者的城市生活
陈刚  李沁柯
摘要  当前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城市生态的基础性架构,带来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等的全面重构,视障者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逐渐摆脱城市空间的“隐身人”角色。数字基础设施系统为视障群体搭建了数字“盲道”和“盲杖”。本文从视障者的感官体验出发,聚焦视障者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出行、信息交流等障碍,将视障者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协商和交互作为微观分析单元,对交互过程中的感官体验进行深描与呈现。虽然数字“盲道”与“盲杖”尚不完善,但整体上弥补了视障者在出行时的工具缺口与空间限制,以及信息交流中的感知方式和交互内容缺口,疏通因视力差异带来的身与心的“围困”,重塑了视障者的自我主体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融入,同时也在人与技术的交互协商中实现技术系统的升级优化,视障者的数字城市生存已成为一种“在技之在”。
关键词  视障者;数字基础设施;感官体验;技术协商;城市生活
传播法与伦理
NFT数字作品交易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制路径的证成与完善
姚叶  任文璐
摘要  NFT 数字作品交易作为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技术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丰富数字经济样态、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然而,如何界定 NFT 的法律属性,怎样有效规制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而擅自将其作品非同质代币化并进行出售的行为,成为著作权法领域亟待回应的问题。对此,应当将 NFT 视作访问作品的网络链接和法律上的访问权利凭证,出售擅自铸造的 NFT 数字作品的行为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间接侵权。与此同时,应在立法层面坚持发行权“作品载体所有权转移”之要件,在司法层面正确适用“向公众传播作品”要件和著作权侵权主观要件,以更好地治理 NFT 数字作品交易市场。
关键词  非同质化代币;网络链接;权利凭证;信息网络传播权
博士生新论
观看的正义?社交媒体监控对可见性权力的重构
丁依然
摘要  监控和公平、正义、自由及人类福祉等社会和政治问题紧密关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监控获得的可见性知识有被转化为权力的潜力。而各类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相对固定的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以技术演变为核心,“看”本身经历了从近距离的、简单的注视或围观到愈发技术化的、“延伸式”的观看。媒介 / 技术在其中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们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可见 / 看”的方式,从而影响了监视材料的形态,以及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观看实践乃至权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相关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监控技术向大众赋权获得“观看的正义”的观点。然而,本文认为,掌握“监控 / 看”的权力并不等于获得权力本身,在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力量交换的场域,可见性只作为其中的一支力量发挥作用,它最终走向何方还要考察具体情境、案例中的行动者如何互动。本文最后就如何挖掘监控研究的可见性维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社交媒体监控;可见性;权力;媒介技术
研究方法
遥想从事“新闻(媒介)框架研究”的始末:生命故事的自述与追忆(1991—2002)
臧国仁
摘要  本文系以第一人称书写方式追溯作者如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新闻(媒介)框架”研究,其内容聚焦于以“学术”与“个人”认同之双重身份,详述其当年在中国台湾的兴衰隆替。此一写作方式或与时下盛行的学术文章要求不尽相合,但仍呼应了社会科学“向自传式方法转向”(the autobiographical turn)的后起思潮,强调任何说故事者(包括本文作者)得以自我“生命讲述”(life accounts)方式来表征特定时空之(学术)生活经验,由此显示从过去到现在的人生旅程如何变化。作者认为,曾在 1990—2010 年间广受传播学者重视的“新闻(媒介)框架”研究面临社会情境的变化,现已逐渐失去风采而需改弦易辙地找到与以前不同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  新闻(媒介)框架;台湾传播研究;生命故事;叙事自我
来源:新闻界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1n_dRjMDN8WDsYO1nlOoQ
编辑:程博

新闻界3.jpg (47.34 KB, 下载次数: 38)

新闻界3.jpg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3-6-5 20:52: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6期目录




刊首语
媒介与治理:作为数字社会共识构建的关键要素  / 朱春阳

专题
媒介化治理:概念、逻辑与“共识”取向  / 李春雷  申占科
风险社会与媒介化治理之间的关系建构与影响互构  / 沈正赋
以信息为轴:信息失序的媒介化治理逻辑再造与实践路径  / 陈华明  刘效禹   
媒介化治理效能评价——基于主流媒体实践的视角  / 罗昕  蔡牧   

新闻与传播研究
难以想象的共同体:全球数字空间的身份认同重构  / 周庆安  朱虹旭
从家事到国事:老龄化议题中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 周裕琼  叶哲佑   

新媒体研究
“疗愈型自我”的兴起:网络社会中的治愈系文化与感觉结构  / 袁光锋  黄雯   
元游戏:元宇宙语境下数字社会的调节  / 周海晏

传媒观察
作为情感产品的新闻:生成逻辑、发展条件与迭代过程  / 王斌  田自豪
采集远方的声音:国际报道中记者与消息源的互动常规  / 张洋

写作讲堂
写作的节奏意识与技巧  / 刘蒙之
“说”文章:碎片化时代的语音写作  / 叶伟民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郑程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