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概论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21-1-19 19:23: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贾梦琪

92#
发表于 2021-5-14 13:23: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浙江广电局:浙产电视剧播出前核查演员片酬
  国家广电总局官网3月13日消息,浙江广电局多举措推动电视剧片酬管理,其中提到,要加强日常监管,建立“一剧一承诺”制度,对已备案公示剧目,组织制作方主要负责人学习规定并作出书面承诺。此外,浙产电视剧在播出前,均提醒播出机构对演员片酬作进一步核查,确保片酬合法合规。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何晓琴
                                                     

93#
发表于 2021-5-27 16:34: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冯小刚已向华谊兄弟支付1.68亿元现金补偿

  5月25日消息,华谊兄弟昨日发布关于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度业绩承诺补偿完成的公告。公告称,根据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及老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若老股东在业绩承诺期内未能完成某个年度的“业绩目标”,则老股东同意于该年度的审计报告出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现金的方式(或目标公司认可的其他方式)补足目标公司未完成的该年度业绩目标之差额部分。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约定,2020年度承诺的业绩目标为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7,490.06万元。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的项目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延迟,未能完成业绩目标,按照业绩目标与实现的业绩差额,应补偿金额为16,804.29万元。截至本公告日,老股东已根据协议约定,以现金的方式按期支付完成业绩补偿。


来源:腾讯网

编辑:古凤


94#
发表于 2021-6-21 22:23: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95#
发表于 2021-7-10 21:41: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家广电总局:坚决支持依法查处"阴阳合同、天价片酬" 等问题

新京报快讯 据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消息,国家广电总局今天表示,已责成北京市广电局对电视剧《倩女幽魂》制作机构涉嫌违反制作成本配置比例有关规定启动调查,同时要求北京市广电局、上海市广电局等配合税务部门对有关公司和郑爽签订阴阳合同、拆分收入获取天价片酬、偷逃税等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如有违法违规情况将严肃处理。
国家广电总局表示,将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电视剧行业管理。

来源:新京报
链接:https://www.sohu.com/a/463806941_114988?spm=smpc.news-home.top-news2.1.16197425119296euJGnS&_f=index_chan08news_0


编辑:王奕
96#
发表于 2021-9-29 19:4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再见啦,奥特曼

前不久才在讨论游戏《巫师之昆特牌》“特供”图画的事件中,讨论过文艺作用对于人的影响,作品监管的问题,没想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要再次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家长对孩子们殷切的关怀和期待,《奥特曼》等许多动画片被全网下架,这本身的对错完全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同那篇文章所探讨一样,我们都知道这种“精神以形补形”的方式是荒唐的,因而这种直接的“封禁”完全无法取得效果,只会徒增别的伤害。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这个如此明了的对错,总是对我们如此明了吗?想想你也许支持过的“直接禁止”,其关于民族大义,关于环境动物保护,关于性别、种族、平权,也关于社会公正。

“直接禁止”是互联网言论的一种巨大诱惑,面对所有关心的话题,都有这样的“直接禁止”的提议,似乎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关心的困境。

当面对动画片被封禁的荒唐,我们今天不再专注于“文化审查”问题,而是来看看“禁止”这个问题,因为跳出动画片,我们还有对诸多人事物的“封禁”需要。或者说,一种“恶”是不是可以禁止的,让我们来对“恶”做一种发生学的探索。

01.恶的发生

下架动画片的逻辑中,一种最简单直观的原因,就是这些动画片中有太多的“暴力”,而小孩看太多“暴力”就会模仿“暴力”。在这样的视野中,“暴力”好像是一种兴趣,拥有对“暴力”兴趣的人就会作出出暴力的举动。

这种反思实在是太简单太初级了,仿佛人就长着一个“暴力器官”,而观看暴力,就是对这个暴力器官的刺激和增长。按照这种逻辑,除此之外,我们还长着个“阴暗器官”,长着个“抑郁器官”?

看看历史吧,最可怖的暴力是如何发生的?是因为对“暴力”的兴趣吗?还是因为对“荣誉”的兴趣?对“权力”的兴趣?对“崇高”的兴趣?对“纯粹”的兴趣?对“认同”的兴趣?

暴力在社会中,显然不是一个“兴趣”,而仅仅作为一种“工具”。
人们总为了崇高而杀戮和施行暴力,而非为了追求“邪恶”。这是一个重要的视角,让我们可以跳出简单的“恶生恶”,“善生善”的初级反思,认为对恶的理解和遏制,就是控制和剪除“恶动机”与“恶倾向”。我们将恶行理解为来自“恶人”的“蓄意恶念”,这实在是缘木求鱼。

人是如何变得阴暗而无望的呢?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无望”的思想吗?还是如尼采所说,是“多变而夺目的光辉”照瞎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进入一种“壮年的自我主义”之中,从而变得犬儒,在犬儒中无望呢?
这几乎接近一种基础的“心理学陈词滥调”,就是并非是境况本身让人失望,而是过高的期望让人失望。

我们在这里已经接触到两种发生的机制,也让我们看到真正恶行产生的背景,在第一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暴力的趣味”从来不会是一种最显著的趣味,不管是动画片中的简单暴力,还是被电影工业所包装的暴力美学,对于培养出在实际生活中对实际暴力的“兴趣”,其实都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真正令人迷醉的是“正确”,即在某种理论和视野下,可以取得一个绝对“正确”的位置,因而对应地产生一种绝对的“恶”,面对这种绝对“恶”,一切手段都是必要而合理的,这时“暴力”作为一种工具才浮现出来。
这种“真理性”的位置才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真正诱惑,而从这个位置所产生的暴力,是所谓描绘暴力趣味的作品所远远不及的。

在第二个情况下,我们会发现“阴暗”并非来自想象中的“深渊”,而是过于强烈光芒投下的阴影。
是对于成功、人生意义、社会贡献、集体价值等概念的单向度的阐释和构造,而将整体社会塑造为不可能成功,不可能获得人生意义,不可能积极实现社会贡献,难以维持自我的情况,才让人真正的绝望。与之相比,阴暗的文艺题材本身,或是一两句话语,实在无法真正让人阴暗。

这便是我们在之前多篇文章中都提到的视角转换,即世界上当然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是真正的“恶人”,而诸多恶行都是在“光辉”的背景下产生;而阴暗与抑郁也并非人追求阴暗抑郁,或产生对阴暗抑郁的偏执,相反是对于光辉生活的单向度构想中,生活的可能性才在其中快速坍塌。
此前我们讨论说,今天的人感觉“虚无”、感觉“人间不值”,恐怕和太宰治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种现代生活形式内含的价值缺失。

原因我们今天将进一步讨论,现在并非存在一种弥散性而无处不在的“虚无”,在朋友圈、微博,甚至在更主要的叙事中,我们有的是山呼海啸的“宏大价值”,有的是层出不穷的“榜样人物”,有的是黑白分明的善恶审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还会“虚无”,还会“人间不值”呢?我们便能知道,出问题的不是对阴暗和暴力的描述本身。

02.知白守黑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中文环境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向为人要韬光养晦,但我认为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句话有着更好的认识。

他在《论真理的本质》初稿中写过:

“自由是(出自存在者本身的)去蔽着的让存在;它将自身揭示为真理的本质。现在它将自身显示为:此作为真理本质的自由在其本身中就是向神秘(Geheimnis)的补充性的开启。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老子)(Derseine Helle kennt, sich in sein Dunkel hüllt――Lao-tse)”。

这话当然晦涩,简单说说我的理解。这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理论的巨大转向,可以关联陈嘉映老师的文集《走出唯一真理观》给予理解,即自由就在于对于显然“真理”的怀疑,这种怀疑当然不是“逻辑的”,或者所谓“证伪性”的,因为真理既然作为真理,就是其本身看上去“无懈可击”。

凡我们自己依据身份出发,或依据我们既有的偏见,所愿意相信的那些水晶般清澈的世界观和理解,我们自己都陷于一种真理的诱惑中,在这个位置上,我们既没有动机,也没有任何资源去怀疑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

这就是真正“暴力”的来源处,连我们自己都会忍不住希望通过“直接禁止”或“严厉处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视域中的恶,并对其恶的位置不由分说,这是一种真正恐怖的来源。
在这里,“另外的可能”只能是神秘的,是信念的,即除了我们自己的理解外,是否还存在一种别的理解,让“我”发现自己是错误的,而“我”所憎恨的人,或“我”认为绝对荒唐错误的人才是正确的呢?这个时候不得而知,因而将处于一种“神秘(Geheimnis)”的“补充性开启”。


这并不要求你立即放弃自己现有的判断,但需一直尽力维持着别的可能的存在和探索。

这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不管看上去多么伟大而辉煌的东西,多么紧要而迫切的东西,多么绝对真理性的存在,这是我们已知的,在这里被称为“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或存在一种其他的正确,虽然看上去与现有的截然相反,但依然是正确或合理的,这就是其“黑”的部分。

守住这个“黑”,对于什么可以封禁,我们将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和看法。

03.听到“保护”,先理解“伤害”

当我们存在一种价值导向,不管是一种平权,一种生活风尚,还是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多种方式实现。其一当然是将我们认为“恶”的东西予以封禁或惩罚,这自然不必说。

其二是不就“恶”进行探讨,而专注于“善”,之前我们探讨过一种“善上智慧,恶上天真”的观念,今天我们也不想单纯说任何“封禁”有多么坏,多么愚蠢下流,而是专注于不封禁后还能如何的探讨。

可以简单理解为,存在一种价值导向,既可以专注于建立规则,形成奖惩,也可以专注于建立伦理,专注于教化。

当然还存在着一种方式,就是专注于环境的改变,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本身也不是什么难理解的道理。请记住这三个手段,封禁、教化、改变环境,它们当然并不互斥,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当然可以三管齐下,不过我们要理解它们的区别。

首先就是“封禁”的问题,所有“封禁”都大多行“保护”之名,如动画片的封禁就是本着对儿童的保护。但封禁本身的代价呢?世界上有免费的封禁吗?或许没有,拿动画片封禁举例,网络平台流量的损失,版权持有方利益的损失,观众观看的乐趣和收益,在“封禁”之下都是直接的代价。

天下没有免费的“封禁”,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观念。

在这个基础上,当然不会主张一切封禁都不合理。对于整个社会,当然存在实际的,显性的伤害,如用工的显性性别歧视,如劳动制度对于劳动者合同权益或合理权利的显性侵害。

甚至小到你在街头看到一个人正在殴打另一个人,从理论的合理性上,这种殴打可能合理吗?当然可能,也许被殴打者犯下天大的过错。但即便如此,你上去拉开劝架,事后都不会有人认为你犯下了某种过错,虽然你可能阻止了一个人非常合理的复仇。

面对这种直接的伤害,诉求对具体加害者(而非进一步推知的抽象群体)行为可能的“封禁”,当然是合理的。

然后我们就遇到动画片封禁的逻辑,在这里,动画片观看与“暴力”、“阴暗”的关系,则不是一种实际的显性伤害,而是某种“推断”,某种理论的可能,甚至是家长“揣测”的简单集合。这与互联网上许许多多被主张封禁的东西一样,都仅仅存在一种“推断”的伤害——“也许会有伤害吧”,“应该会导致不良影响吧”。

通过理论作为中介,通过证据链条作为中介,通过猜忌作为中介,被发明的“伤害”。在这里,封禁就成为一种不可接受的方式,而应该采取“教化”。原因简单到,“封禁”不可以选择,而“教化”可以选择不听。因而封禁是高代价而伤害自由的,而教化是低代价而不危及自由的。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就多次提到,形如“言论自由”这样的自由权,甚至在讨论即使言论发生“显性伤害”的时候,是否依然拥有自由(例如辱骂)。就更遑论现在仅仅在“推断可能伤害”的情况下,是否应该侵犯这种自由了。

当然,对于接受“唯一真理观”的人,“推断的伤害”当然完全等价于“必将发生的伤害”,因为在他们脑海中仅有这一种可能,因此“显性伤害”与“推断伤害”的分野,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么清晰。
其三,也是在封禁动画片中产生的一个理由,即孩童会模仿动画片中的内容,如小孩间的暴力,或动画片中人物在冰面玩耍,也会导致孩童去冰面玩耍。不知道是不是在没有动画片之前,孩子就相敬如宾,对父母的限制言听计从、从来不会做危险行为。

还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年岁的缘故,孩童总是对“风险”缺乏谨慎,因而需要抚养者更多照看?


仅用冰面玩耍这一件简单的小事举例,如某市有一片河面,冰层并不牢靠,为了没有孩童在冰面玩耍罹难。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封禁带有冰面玩耍情节的动画片,还是在这个地方对河面进行更好的进入管理呢?

这就是我们说的“改变环境”,很多事情的发生压根就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管理和环境的问题。

虽然我们都恨“一刀切”,但仅仅在我们不那么关心的事情上。实际在我们真正在意的事情上,我们总是呼唤“一刀切”。当我们真诚面对自己,意识到对“一刀切”的渴望,存在于我们广泛的情感和真理认识中。
而这对其他人是巨大伤害。今天,我们探讨三种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仅仅在面对显性伤害的时候,“封禁”才是一种可能的策略。而在其他地方“封禁”本身带来的伤害,总是被忽视,我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保护”,什么别的也容不下。

尾声.
最终还是要回到“诱惑”上来,崇高的诱惑,荣誉的诱惑,伟大的诱惑,悲剧的诱惑,魅力的诱惑。就是这些诱惑让我们的眼睛直勾勾的,什么别的都容不下。

在这种诱惑的视野下,暴力变得平常,残酷变得必要,封禁变得合理而迫切。

所以我想改“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为“取法乎上,求乎其中”,这里也暗合着“知白守黑”的道理。抵制诱惑,就是抵制对任何事情可以彻头彻尾地达成终极目标的奢望。
所谓求乎其中,就是知道任何处境改善,最后都必将走向一个妥协和中道的位置,这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而是这个“中”才是最好的位置。

只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才可以抵御魅力,抵御听到自己“顺耳之言”时候的飘飘然,甚至言听计从;抵御宏大叙事,抵御单一符号和理论带来的世界清晰性。我们不需要纯白的理解,也从不追求纯白世界的降临,不仅如此,还需要警惕,它可能带来比“黑”还更严重的危险。

小到几部动画片的封禁,大到更加巨大的雄伟叙事,以至历史的线索和理解,都建立对“纯白世界”的渴求上,在理论中完全消灭一切晦暗,“直求其上”的努力,而这样的努力在历史中一次次被证明适得其反。我们从动画片的封禁上看到了荒唐,就更要看到在我们自己身上这种类似的荒唐。

我们要明白真正广泛的恶行,从来不来自于我们想象中的“黑暗”,反而都是纯白世界巨大辉煌投下的暗影,这些暗影顶着光亮前行,恶才如光芒一样四射蔓延。这是我们要一起克服的诱惑。

最后,我们文章绝对不是说“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世界是“知白守黑”的,是对于“白”的认识,与“黑”的补充性的结合,它们最后并不会融合为灰色。

一个谨慎的人,一个克服了“纯白诱惑”的人,不是一个相对主义的人,更不是一个唯唯诺诺、踟蹰不前者,他只是找到了更坚实的方向。

来源:看理想(作者:李厚辰)

编辑:蒋可心

97#
发表于 2021-10-5 00:0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庆葛优躺不知道看啥?25部关于新闻业的电影,随你挑
到今天,已经有不少新闻业相关的电影。有的影片与那些真实记者日常并不确切对应,而许多影片完美地捕捉到身为媒体人的共通体验。
本文选出25部关于新闻的优秀电影,这其中有奥斯卡爆款,也有被暂时忽略的冷门佳作,一起来看看!
  • 《几近成名》 Almost Famous2000

简介:名为William Miller的少年骗得滚石杂志的信任,使其相信他是一位资深摇滚作家。在传奇音乐作家Lester Bangs给他建议之后,他跟着一支名为Stillwater的乐队和名为Penny的同伴上路了——他的职业生涯也由此诞生。这部影片基本上根据导演兼剧作Cameron Crowe的经历改编。
2.《视差》 The Parallax View (1974


简介:执导《总统班底》两年后,艾伦·J·帕库拉制作了这部有关一位记者的悬疑片,由沃伦·比蒂主演,他所饰演的人物在影片中调查一个专门进行政治刺杀案件的秘密组织。不知何故,这部电影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流行。
3.《对话尼克松》 Frost/Nixon (2008)


《对话尼克松》剧照,图中人物为饰演记者David Frost MichaelSheen
简介:这部电影回顾了水门事件后,英国记者大卫·弗罗斯特对当时已声名狼藉的前总统尼克松的采访。电影中,弗罗斯特和尼克松的最后一次访谈可以说是新闻采访的大师课。
4.《杀死信使》Kill the Messenger (2014)


《杀死信使》海报
简介: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新闻记者盖瑞·韦布揭露中情局参与可卡因贩运。当谈到新闻业相关的伟大电影时,这一部常常被忽略。
电影中,记者韦布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所认定的职业,是将真相公之于众,揭露事实,无论事实美丽与否;就让这些事实的公布引起人们视角的改变——如何看待他们自身和自身的立场。说起来有些可耻,但这确实是我唯一想做的事”。
5.《十二宫》Zodiac (2007)


《十二宫》电影剧照
简介:没人能比记者Robert Graysmith更了解旧金山“十二宫”连环杀手案件。在这部大卫·芬奇指导的电影中,RobertGraysmith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Robert曾是一位漫画家,也是一位花了13年写了两本书的真正的犯罪小说作家(这13年里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6.《战火下》Under Fire (1983)

《战火下》电影海报
简介:影片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晚期尼加拉瓜革命的最后几天,是由1979ABC记者Bill Stewart和他的翻译的谋杀案改编而来。电影堪称全明星阵容,尼克·诺特、艾德·哈里斯和吉恩·哈克曼参演。
7.《萨尔瓦多》Salvador (1986)


《萨尔瓦多》电影海报
简介:这部电影中的主演詹姆斯·伍兹、詹姆斯·贝鲁什和导演奥利弗·斯通在当时都十分流行。他们聚集在这一部比想象中还要好看的电影里,共同创作了一个酗酒吸毒的摄影记者的故事。詹姆斯·伍兹在片中饰演这位记者,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
8.《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 (1940)



9《逃离巴格达》电影剧照
简介:这部为HBO制作的电影,呈现了CNN历史上的关键时刻:1991CNN对于海湾战争的报道,展示了24小时新闻网的力量。主演迈克尔·基顿(顺便一提,他在本清单的3部电影都有出演)在片中饰演CNN新闻制片人Robert Wiener时的表现非常出色。
10. 《国家要案》State of Play (2009)


《国家要案》电影剧照
简介:罗素·克劳在片中饰演一位调查议员情人离奇死亡案件的记者,上图即为克劳饰演的调查记者和他的同事德拉(瑞秋·麦克亚当斯出演)。本片卡司非常豪华: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罗宾·怀特。
11.《烽火赤焰万里情》Reds (1981)

图中为主演杰克·尼科尔森、黛安·基顿与沃伦·比蒂
简介:这部堪称20世纪80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是关于美国记者John Reed和他对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一手观察,及由此而来的作品《震动世界的十天》。电影由沃伦·比蒂执导、编剧和主演,同时由黛安·基顿出演,她凭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12.《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


《华盛顿邮报》剧照,图为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
简介:虽然这部电影在“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同类题材中只表现出了略微优于平均的水准,但其中的一些场景还是十分动人:比如最高法院宣判时的片段。
13.《危险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1982)

《危险年代》剧照
简介:这其实是一部爱情片,但是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Sukarno)被推翻期间,且主演梅尔·吉布森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名记者,他与西格妮·韦弗饰演的角色邂逅并相爱。电影中真正亮眼的是琳达·亨特,她在片中饰演一位男性记者,并凭此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14.《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2005)

《晚安,好运》剧照,图为大卫·斯特雷泽恩和雷·怀斯
简介:这部由乔治·克鲁尼导演并担任编剧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爱德华·默罗如何把参议员麦卡锡扳倒的故事。在记者仍和采取欺凌和欺骗行为、以及推动分裂国家的议程的政客展开斗争的当今,这部电影依然能引起共鸣。
15.《惊曝内幕》The Insider (1999)

《惊曝内幕》剧照
简介:这是一部关于烟草行业举报人Jeffery Wigand的“60分钟”节目的虚构影片,卡司同样豪华:阿尔·帕西诺、罗素·克劳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16.《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凯恩》剧照
简介:如果从电影制作角度来说,这部《公民凯恩》是这一清单中最伟大的电影,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电影据说是基于传媒巨头赫斯特的生平改编,在此清单仅排名第10是因为电影中与新闻业直接相关的元素不算太多。
17.《杀戮战场》Killing Fields (1984)

《杀戮战场》剧照
简介:电影背景中的红色高棉大屠杀使得这部电影观感上不会太顺畅,但其中《纽约时报》记者Sydney Schanberg和当地人Dith Pran的深厚友谊又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不得不看的佳作。
18.《中国综合症》The China Syndrome (1979)

多少有些吊诡的是,在这部有关核电站事故的电影上映后12天,宾夕法尼亚州中部即发生了一起核事故。依然要说电影卡司堪称现象级:简·方达、杰克·莱蒙、迈克尔·道格拉斯和威尔福德·布里姆雷出演了这部电影。
19.《媒体先锋》The Paper (1994)

图为主演迈克尔·基顿和林恩·瑟格本
简介:这可能是清单中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当它上映时,出于刻板印象,大多数记者对这部片子嗤之以鼻。但随后你意识到,陈词滥调之所以能够成为陈词滥调,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记者对这部片子的观感可能是又恨又爱,而现在,在媒体人中这应该是最受欢迎的电影了。
20.《欲盖弥彰》Shattered Glass (2003)

《欲盖弥彰》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
简介:主演海登·克里斯滕森和彼得·萨斯加德在这部堪称完美的电影中的表现也十分完美。这部电影讲述了杂志《新共和》的Stephen Glass如何通过编造自己的大部分作品,来成为新闻界流行的年轻作家之一。
21.《并无恶意》Absence of Malice (1981)

《并无恶意》主演保罗·纽曼
简介:这部电影有着最具新闻色彩的片名——来自对诽谤诉讼辩护的法律定义(“实质恶意”原则)。其中主演表现可圈可点,保罗·纽曼状态奇佳,威尔福德·布利姆雷也主导了高潮场景之一,莎莉·菲尔德饰演热切的年轻记者十分出彩,以及梅林达·狄龙在附近的草坪上捡起报纸,不让别人发现关于自己流产的报道的那一幕太让人心碎了。
22. 《电视台风云》Network (1976)



《电视台风云》中饰演主播霍华德的彼得·芬奇
简介:这部电视新闻相关的黑色幽默电影已经上映40多年,在当今仍有着可供解读的丰富的文本意涵。认真讲,影片中主播霍华德的《我如地狱疯狂(Im as mad as hell)》的演讲依然适用于当今的电视节目——其中的愤怒与极化盖过了新闻报道内容。
23.《聚焦》Spotlight (2015)

《聚焦》影片主演
简介:影片剧情所基于的《波士顿环球报》对天主教会性侵案的调查,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总统班底》”。影片展示了新闻人在兢兢业业进行着客观且枯燥的传统调查性报道产出的日常。像《总统班底》一样,这部电影对年轻记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性的象征。
24.《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 (1987)
简介:这部荒诞的讽刺电影可能比你意识到的更接近真实的电视网。霍利·亨特扮演的角色,Jane,原型基本上就是CBS新闻新任总裁Susan Zirinsky——迄今荧幕上最富有的角色之一。同时,威廉·赫特饰演的有颜无脑的主播和艾伯特·布鲁克斯饰演的聪明但木讷的记者也非常出彩。
25.《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总统班底》剧照,图为主演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德福
简介:清单排名第一的《总统班底》,是至今拍摄的新闻业相关的最好的电影,由《华盛顿邮报》记者、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Bob Woodward的自传改编而来。影片中的调查过程极为扣人心弦(即使你早就知道了结局),这部影片也成为了很多新闻人入行的触发点。
这些影片中,有对于新闻理想荣光的不懈追逐,也有用讽喻手法呈现的行业当中的荒诞,不妨从中选择几部,在电影中了解新闻业,找到作为从业者的共鸣。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马皖雪

电影24.jpg (53.61 KB, 下载次数: 43)

电影24.jpg
98#
发表于 2021-11-17 09:3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平时也少看电视,都是娃儿妈在看。今天晃了一下,娃儿妈正在看重庆卫视的电视剧"三叉戟"。总觉得这个戟字有问题,他写成了左車右戈。我又查字典,查不到这个字。居然是电视剧的题名,应该是错的,左边应是上十下早,他都写成了車。
你认为昵,酌断一下。



来源:网友
编辑:马皖雪

99#
发表于 2021-12-6 00:52: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兵张嘎》主演竟然是个恶魔!

图片这位老人,估计没几人认得出来,他就是著名的红色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饰演者安吉斯。

安吉斯,内蒙人,他的父母都是从延安出来的老革命。1962年,崔嵬筹拍《小兵张嘎》时,于蓝(《烈火中永生》中江姐饰演者)向崔嵬推荐了安吉斯,从此诞生了一部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影片《小兵张嘎》。

但安吉斯只拍了这么一部电影,就没在影圈接着发展,原因是他进入中学后,正赶上文革,在父母的支持下,安吉斯成了学校红卫兵头头,砸毁了教室,打残了老师,亲率内蒙一批红卫兵北上首都闹革命。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内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在安吉斯的指挥下,当年参加《小兵张嘎》的演职人员全部被揪斗,演支队长的于绍康被打掉满口门牙,演罗金宝的张莹被打的吐血昏迷,演卫生员的袁其励被拨光了头发,导演也是他的恩师崔嵬被安吉斯扒光衣服,用皮带狠抽,昔日的嘎子变成一个十足的恶魔。

据罗金宝扮演者张莹的爱人李慧颖介绍,"文革"爆发后,张莹受到很大的冲击,不仅被批斗,还被关进了北影厂的牛棚,在牛棚里不许吃好的,只许吃窝头咸菜。当时扮演嘎子的安吉斯有十三、四岁了,他从内蒙串联到北影,对崔嵬、张莹这些《小兵张嘎》中的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还动了手……1969年6月,受到迫害的张莹因病去世。

文革结束后,安吉斯分别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但劣迹使两所学院都将他拒之门外。安吉斯驻足北京,实在没脸面再去求当年《小兵张嘎》剧组活着的那些老师,灰溜溜的返回内蒙贻老终生。

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李慧颖说,嘎子的确是批斗过张莹,但其实我不太愿意提他名字的,因为他各方面都不错,我以及剧组中其他人这么多年都没说过这件事,就是不希望对他有什么影响。张莹当年确实非常伤心,因为他对嘎子非常好,嘎子的游泳还是张莹教会的呢。不过那个年代,大人都有很多疯狂的行为,何况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呀?我理解他,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也希望大家理解他,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当时有名的演员,哪有没挨过批斗的呀,越有名的演员被斗得越狠,各地的红小兵都来斗,后来北影也害怕了,怕出人命。其实当年许多斗人的和挨斗的,后来有机会把当年的那段过结说开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谈谈。我想这件事对他而言,也是不愿意回首的一段过往,我也希望他能放下这个包袱,找时间跟大家聚聚。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晚年的安告斯拒绝任何电影界活动邀请和记者采访,内心的忏悔和自责使他觉得无颜再出现在观众面前,故从此消失无踪…

据在电影《小兵张嘎》中扮演的嘎子奶奶的李健回忆:"拍摄《小兵张嘎》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我是到了剧组才见到嘎子的,他确实很嘎,因为在内蒙生活,性格很直,骑马打枪什么都会。导演非常照顾他,他住在剧组所在的学校,我们都住在老乡家。因为我演他奶奶,不拍戏的时候,有时候他也跟我一起玩。拍完戏,嘎子就回内蒙了。1964年,《小兵张嘎》在北京首映,嘎子来到北京,带着他爸爸的相机,那在当时可是贵重的东西,我见到他,还是像剧中的奶奶一样批评他说:赶紧把相机送回家,丢了多可惜。听说后来他把相机挂在墙上,真的被人拿走了。从那次后,我们基本没见过面。他其实原本也想过做演员,听说他后来也去过几个剧组试过镜,但都没演上角色。"



来源:南风茶馆

编辑:古凤

100#
发表于 2021-12-9 15:2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电总局谈历史题材:不能用个人臆想取代历史定论


11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举办“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对历史剧创作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提出三点意见:一、要牢牢树立大历史观,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大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正确的创作方向;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历史语境中观照现实,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三、要在创作理念上因时而变、勇于创新,在拍摄制作上精益求精、匠心独具,争取打造出一批扛鼎之作。

朱咏雷表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作出选择,做到“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对历史资料进行选择、组合和再现,正确地表现历史,艺术地再现历史。要从整体上、从联系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引导观众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关于民族、文化、国家统一等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问题,不能用个人的猜测臆想和尚无定论的学术解读,取代历史定论、社会公论。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上,要牢牢把握历史大趋势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总体进程,避免只对历史钩沉进行个人化、猎奇化、边缘化的发掘,或是仅仅出于地方、部门的立场,拔高美化或贬损某人、某事,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方向。”

历史剧创作不能只将目光锁定在帝王将相,始终围绕着皇权这一轴心闪转腾挪,将历史剧的空间越做越小,甚至陷入到死胡同之中。历史剧创作要努力发掘更加丰富的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和生活视角,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新颖的艺术手法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实践推动作用。“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要有旧时王谢堂前的风云际会,更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烟火”。

朱咏雷指出,历史剧的创新是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绝不意味着抛弃本来、随波逐流。现在确实有个别创作者缺乏对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的准确认知和正确把握,一些作品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虚构失度,创作理念依旧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和后宫生活,忽视对人民群众形象的塑造、对历史主流趋势的把握,还有少数作品将历史空间作为缺乏艺术水准和艺术逻辑的万能借口和遮羞布,甚至是滋生糟粕的温床,存在庸俗化、媚俗化、架空悬浮的倾向,这些都是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摒弃的。

他强调,推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健康发展和创作繁荣,是广电总局当前和“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重点历史剧目,广电总局将全过程服务指导,全流程质量管理,全行业配置资源,集结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进行创作拍摄。


来源:环球网




编辑:王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