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出版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21-7-16 18:49: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亚太新闻评论》创刊啦!
酝酿数年、筹备数月的《亚太新闻评论》创刊号,今天终于面世了!
此刊物由浸会大学新闻与社会研究所主办,编辑团队成员则来自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部分师生,并邀请到海外及两岸三地的知名传播学者及资深业界人士担任编辑顾问。
近年来,亚太地区以至全球的新闻媒体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亚太新闻评论》在此背景下诞生,目的就是为了与新闻业同行一起研究新闻媒体业未来的发展之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操守、在追踪新闻业最新动向的同时,共同探索新的运作模式。
创刊号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全球知名学者和业界同行发表重磅文章、专访国际媒体领军人物及行业翘楚等;《每期专题》也邀请了两岸三地的事实查核机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享誉华人世界的著名作家陈冠中,更撰写了一封信给年轻记者打气;另外还有行业动态、书评和影评等文章。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亚太新闻评论》能得到您的鼓励和支持,也诚意邀请您为我们的内容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亚太新闻评论》主编
李文
来源:浸大传理学院修课式硕士课程
编辑:何晓琴

92#
发表于 2021-12-23 16:30: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疫情对出版业影响到底有多大?官方解读来了!

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洗礼,全国出版行业究竟过的怎么样?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和《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对于出版行业在2020年经历的起伏,两份报告从数据的维度给予了权威的论证。

根据《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6家(包括副牌社24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19 家(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 367 (包括副牌社11家)。

202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17.51亿册(份、盒、张),较2019年降低7.36%

从图书出版来看,2020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13636种,总印数23.22亿册(),与上年相比,品种降低4.95%,总印数降低7.04%。重印图书品种与总印数均超过新版图书。重印图书275415种,总印数60.19亿册();与上年相比,品种降低2.06%,总印数降低2.87%

从版权贸易的情况来看,2020年,全国共引进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4185,输出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13895

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有所下滑,但发展基本面仍保持稳定。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776.3亿元,较2019年降低11.2%;拥有资产总额22578.7亿元,降低6.3%;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11425.4亿元,降低6.0%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主题图书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在52种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的一般图书中,主题图书占30.8%,较2019年提高6.4个百分点。

2020年,书报刊传统出版规模有所下滑。全国图书品种新版较2019年降低 5.0%,重印降低2.1%;全国图书总印数降低2.1%;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963.6 亿元,降低 2.6%。报刊出版总印数分别降低9.0%7.0%,实现营业收入分别降低6.4%2.8%。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降低 13.1%,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降低7.6%

与传统出版规模下降相对的是数字化业务收入的增长。2020年,数字出版收入11781.7亿元,增长19.2%

出版传媒集团的旗舰地位进一步稳固。108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1.0亿元,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80.5%,提高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1.2亿元,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74.2%,提高1.2个百分点。9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三百亿”阵营增加1家。

来源:出版人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Lz2JnBh_RD-wL4M_TCyBA


编辑:蒋可心

93#
发表于 2022-1-20 11:5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8位出版社社长总编预测2022


时代奔涌向前,新商业的演进从未停歇。疫情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出版生态不断变化:新玩家入场,创新项目层出不穷,新渠道变革升级,新流量与新玩法不断迭代……整个图书行业,旧的思维和运营模式不断被颠覆。对于出版机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2022年,出版业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十四五”时期,会在哪些领域寻求突破?商报特邀近三十位实力出版策划机构负责人(排名不分先后),冷观当下、畅想未来,为业界谋划发展提供一份数据、观点、实操兼备的“内参”。


                             

·       2022年,您对出版生态的趋势变化如何研判?图书市场将涌现哪些“生存”新法则?

·       就内容领域而言,2022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有哪些新机会?

·       未来5年,您认为,要重点突破的产业环节或领域有哪些?


专业出版


品牌价值外溢效应明显


李 奇

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行业继续向好,理性发展。例如,国家后疫情时期大环境向好,国家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行业更加自律,基本从业素质提高。这两年,主题出版带动效应明显,行业精品意识普遍加强。


渠道变革加剧,流量变迁加剧。书业十年发展,从实体店到平台电商,再到社群和兴趣电商,渠道的变革很快,一个渠道从兴起到平稳再到衰落,不过三五年。下一个十年,变革会继续加速,民营渠道的生存压力和风险将增大。


注意力经济是流量本源。从图文营销到短视频,视频化无论在营销层面还是销售层面都是当下的主流,所以视频化营销仍然是2022的主流营销方式,包括短视频、直播、线上课、会展在线等。但因为消费者对新东西越来越“耐受”,想要抓住流量就得有新东西吸引注意力,这就对出版人提出更高要求,做出爆品也更难。优质内容、优质视频,更有意思,参与感、体验感更强的营销新玩法的策划和实施需要出版人投入更多的脑力、精力和资源。


品牌价值更加凸显,良币驱逐劣币。虽然这两年书业存在着重复出版、盗版书、低价书等不良现象,但整体看,优质出版的比例在不断提升,这说明只有满足读者品质阅读需求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即所谓的“有价值、有颜值、有料、有趣”。专业书讲究权威实用,大众书讲究文笔品位。优质出版机构和优质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品牌树立后,作者、读者都会被强势吸引,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因此,未来出版业品牌打造和品牌价值的外溢效应将愈加明显。不仅在上游选题策划上品牌社优势明显,在营销销售上也会重兵布局基于自有品牌的营销和渠道构建,比如品牌自播、自营渠道拓展等。 


生存”新法则   一方面,出版商构建产品力、营销力、组织力,成为“金三角”,产品力永远是基础,好内容、好产品才能够走得远、走得稳健。营销力更多体现在对新营销方法的拥抱上,比如直播、视频课等,私域运营从1.0原始积累阶段向2.0细分化、精细化运营发展。


另一方面,渠道商无论线上线下都要强化定位。线上比拼的是在定位基础上的垂直纵深发展,构建高效供应链体系,只靠低价品撑门面、低折促销不能包打天下,要有特色和对用户的精准细分和深耕。线下注重沉浸式体验的营造,做出差异,加强店外营销(如团购)和活动营销(如研学)。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经过7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出版社已由建社之初的科技出版社,发展成为集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出版领域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建筑、计算机、经济管理、心理励志、生活、科普、设计、文创等十多个领域,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技能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在业界享有“一日十书、日销十万册”的美誉。


2022年,随着消费升级和高知读者群体的基数增大,读者阅读品位和体验需求日益提升,机工社将在内容打磨、精品化建设上进一步下功夫,同时将更加关注读者体验,注重数字化配套产品的多元化营销。具体而言,机工社将在专业实用类图书、心理励志类图书、科普文创类图书、技能养成类图书等领域重点发力,同时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力争寻觅到新的机会。


机工社除了图书出版业务外,还包括期刊传媒、研究咨询、图书分销以及数字出版业务,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综合体,具备“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为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近两年,机工社重点向融合发展的方向持续发力。其中,既包括资源的融合、产品的融合、业务的融合,也包括各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


基于此,未来5年,机工社除了继续在专业出版方向持续发力外,还将努力在信息化、数字化及人才队伍建设上予以重点突破,从而为各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业务板块的融合发展,在资源、技术、制度等各层面予以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是继续强化主业坚守,专业出版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将不断完善各分社的业务结构,全面搭建各领域的竞争性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专业、实用、高质量的产品特色;深挖各种资源,策划出有时代特征、主题鲜明、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生态链多媒体产品。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以文创、科普体验等为代表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同时,销售力量配置上,在持续优化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快搭建与数字业务、新型业务相匹配的新渠道。


二是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未来5年,继续坚持并加快实施“技术引领”战略,尽快完成一批数字化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建设,形成一批集聚产业资源的统一平台,开发一批具有硬核属性的数字资源和数字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识服务品牌。


三是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单兵作战能力”。引导员工主动跟上形势变化,围绕视频、直播、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等,努力提升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打造生产闭环 构建专有渠道矩阵


汤弘亮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2年,整个传统图书市场依然会比较平稳,图书定价稳步走高,图书销售码洋小步上扬。图书市场的“二八定律”依然存在,市场图书“高定价低折扣”的现象成为常态,销售向线上集聚趋势更加明显。出版机构为了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依然会各显神通。


目前,对出版机构来说,掌控内容资源和网上流量成为优先课题,而这两块往往是民营书企的优势。传统出版社除了发力内容资源,打造精品出版物外,在图书的销售渠道上会有新的突破。很多出版机构依然会在网上流量上下工夫,积极探索流量资源整合、打造专有流量。一些中小出版单位会在专业渠道构建和专有流量资源打造上寻找突破,形成自己的生产闭环。


生存”新法则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从金融资本占据主导的地位,发展为半导体与信息技术占据主导的地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本的扩张,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科技专业出版、科普出版以及科幻出版将成为市场增长亮点。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在强化原有特色板块和产品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出版质量和效能。在学术圈、出版圈和零售市场三个维度上提升品牌影响力。做到学术出版有前沿核心头部专家团队和成果,市场图书、科教图书有顶流作者和产品,出版一批具有冲击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学术专著、上畅销排行榜的科普图书和较大销量的科教图书。数字出版领域,我们以纸电声一体化出版为基本要求,大幅度提升数字版权获得率,构建纸书、有声书、电子书立体呈现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和重新塑造着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生产方式,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普及科技知识,提升科技素养,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成为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未来5年,浙江科技社要构建有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助力图书和数字化内容服务的出版发行。我们将在专业学术出版、科普出版、科教出版、数字出版等板块强化和搭建产品矩阵。每个板块都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也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运营机制,对于重点项目,班子成员要担负起策划、领衔、操盘的职责。特别是在专业学术出版和科普、科幻领域积极谋划,掌控内容资源,培育原创作者,提升对内容的掌控力。积极探索区域渠道、专业渠道构建,拓宽专有渠道的广度、深挖专有渠道的潜力,提升对专有渠道的掌控力。同时,创新与各类网上流量资源的合作,加速图书线上发行多元化渠道建设,构建图书线上发行的小生态。



战略定位和战术组合最大化向线上倾斜


潘晓山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加速了读者的阅读场景、阅读需求和消费行为向线上转移,预计这一趋势在2022年会继续强化,线上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叠加政策、社会、行业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倒逼出版机构的战略定位和战术组合最大化地向线上倾斜。


生存”新法则   行业生态将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出版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新格局、新路径更加明确,起步早转型快的出版机构龙头效应日益凸显,资源向龙头机构聚集的趋势愈发明显;二是高质量发展形势下,专业化、垂直化出版领域边界的拓展,对优质内容资源和优质作者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模式成为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对品种规模追求逐步向品牌效应追求转变;三是技术革新对策划编辑、文案编辑、营销编辑的协同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营销、销售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成为市场化运营的趋势。出版机构对新媒体私域流量池建设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私域流量成为与读者互通互联、掌控市场需求变化和实现流量转化的有力抓手。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一家综合性的科技出版机构,长期深耕科普、医学、工业、农业和教育出版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沉淀了深厚的出版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板块。


科普出版领域,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的读者需求进行高、中、低端不同分层的长期布局,以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出发点,以世界范围内一流科学家的一流著作为选品原则,打造了“第一推动丛书”和霍金作品两大科普领域的头部IP,被读者视为科学启蒙性读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对科普的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宇宙探索、新材料、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发展及应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音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手段为科普阅读带来全新的体验,多方合力为科普创作注入了新动力。


在教育改革及“双减”等系列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教培行业转移过来的海量用户数量的消费支出,为教育出版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和校内素质教育时间增加,服务“课后三点半”及家庭教育,适合老师、家长、学生教与学的素养类读物、通识类读物、亲子成长类读物等将迎来广阔的需求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众对健康和疾病防控给予更多关注,提振了医学健康类图书的需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出版领域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5年,湖南科技社将重点在内容平台、营销和销售服务平台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内容平台是核心竞争力,加快优质出版资源的品牌化转换,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精准找到市场需求逻辑,以新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迎合新读者的需求,以内容影响力吸引流量和实现流量的销售转化。营销和销售服务平台就是搭建自身的私域流量池,找到真正的忠实用户,将内容和信息直接触达用户,以直接交流互动了解需求,以完善的销售服务沉淀用户,实现与公域流量的共生、共存和互补,真正掌握市场的话语权。



新技术新模式加速改变出版生态


欧阳黎明

国防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趋势研判   展望2022年,在技术飞速发展、产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出版生态将进一步演化升级。


一是出版业生态构建更趋科学,出版产业链将不断丰富、延伸、升级。传统出版生态以作者、出版社、印装厂、书店为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快速、融合发展,生态产业链得到极大重构,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以数据、流量、用户、技术、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各种技术公司,以虎彩为代表的新型按需印刷企业,都成为出版生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全媒体营销、媒体矩阵、私域流量、平台引流等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2022年,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新思维、新模式将加速改变出版生态。


二是数字技术将进一步重塑出版生态,出版业数字化、融合化将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出版业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代表性行业,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融合的程度需要加深、广度需要加大、速度需要加快、精度需要加强。2022年,数字技术将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倍增器。


生存”新法则   2022年,内容“数字化”,产品“融合化”,营销“全媒体化”,管理“精细化”, 将成为出版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出版社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法宝。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国防军事类图书将会受到广泛关注。“传播科技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是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宗旨,我们会紧紧围绕“科技强军”时代使命做好出版工作,打造一批反映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新成果的精品科技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防工业社作为军队背景深厚、军事特色鲜明的出版社,将利用建军95周年的契机,推出一批反映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优秀图书,身体力行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未来5年,国防工业社将重点做好三项重要工作:


一是加大数字出版的投入,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的转型。出版社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抓手,以数字出版带动出版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

二是依托绿色印刷,提质增效。加大数字印刷、按需印刷的比例,减少传统印刷的规模。与业内领先的按需印刷企业加强合作,在专业图书印刷销售、断版图书再版发行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促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设全媒体营销体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网络直播间等新应用业态,以新技术引领新传播,打造技术赋能的全新营销体系。



以内容为核心 建立高质量服务机制


顾 伟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自2020年以来,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使得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都有了不小改变,市场的波动成为常态,出版业和其他各行业一样,在波动中求生存、突破和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出版业的走向,也是我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2022年,立足自身优势,充分了解本社内容,根据市场细分,以内容为核心打造出版精品,仍是各出版单位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同时,随着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出版行业的支持及指导力度加大,最具中国特色、经典、永恒的中华优质传统文化,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主题出版,将进一步爆发更强的生命力。为了充分实现优质内容生命力的传播,形式需要实现突破和创新。这种创新必须依托内容进行。


生存”新法则   依托内容建立起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将为出版行业提供更多价值动能。出版行业说到底是服务行业,实现作者、出版者、读者三方的有效链接,是打破现有出版困境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目前,由于出版业盈利路径依然是卖产品,随着新技术的加盟、流量玩法的加入,各类新销售渠道如垂直社群、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玩法层出不穷,这一度打破了原有的销售生态,看似红红火火,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态势,在传统渠道被打破、新的销售模式尚未建立的过渡时期,这个行业必然处在阵痛期,需要大家冷静对待。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出版业未来的发展将从销售阅读产品向提供阅读服务转型。而这种融合与转型,除了依靠出版行业自身的创新和探索,融合发展更大程度上是与社会优势资源共融。优质内容,充分利用新技术、区块链……通过专业团队间的合作,建立起内容生产、传播、服务、反馈系统。出版社成为优质内容服务平台,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读者的体验感。


随着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艺术文化需求的满足越来受到重视。积极推动美育教育,提升大众艺术审美素养,为艺术类出版注入新的活力。细分目标人群,依据自身资源进行出版定位,积极借用视频、微课堂等形式,大力推进大众美育,将是专业美术出版行业值得做好的事情。同时,将内容出版、艺术展览、文创开发、艺术品数字化传播、艺术课堂等形式有效链接,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圈内圈外优势资源融合,将是出版社可尝试的突破口。



跨地区跨类别竞争将更为激烈


郭建伟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趋势研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出版工作,对宣传出版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宣传出版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提出的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等要求,以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促进图书出版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正在一步步突破传统出版的极限,重塑出版产业的生态环境,在促进传统出版流程重构,对图书传统出版的资源与品牌的深度挖掘、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强劲的动能,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推动多业态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发展大势。


生存”新法则   随着国家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改革,出版集团之间走向跨地域、跨类别的直接竞争,图书发行市场的地域分割、市场分割格局逐渐被打破,竞争程度日趋激烈。2022年,在整体图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跨地域、跨类别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主题出版仍将是2022年图书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将继续坚持“立足金融,走专业之路、特色之路”,实施以“金融”为品牌、为特色的出版战略,加大新媒体图书选题;正确处理品种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品种数量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做深做透金融专业出版。同时,探索图书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发挥出版内容资源优势,推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原创作品,探索在内容生成、产品形态、分发渠道、营销宣传等方面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寻求稳定有效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拉长产业链条。


未来5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将坚守金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遵循“扎根金融沃土、突出金融品牌、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发挥金融社开展政策宣传、推动政策实施主要平台和引导社会舆论、推动金融文化建设重要平台作用。走专业之路、特色之路,为繁荣金融出版事业,为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实践探索和金融知识传播做出贡献。为了满足人民美好阅读、移动阅读、立体阅读、电子阅读等向往,我们需要重点突破传统图书的融媒体赋能和创新,在出版社媒体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



出版社应向IP经营进一步发展


朱文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最近十多年出版一直在变,概念上从数字出版到融合出版,形式上百花齐放。豆瓣还在,唐茶电子书关闭了,微信读书等兴起了,曾经一哄而起的阅读器大部分死了,一时风头无两的电子书包概念也落寞了。2021年最热的词可能是元宇宙和数字藏品。展望未来,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出版能否享受变化带来的红利?


短期来看,在短视频平台和生活方式平台上有很多知识分享课,有些内容比较系统,甚至已经升级为199元、399元的课程售卖,有些是碎片化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知识达人,出版人可能认为他们达不到出版的水平,甚至出版权威性受到挑战。但普通人经营得当,很快可以变现,他们实际上跨越了出版的门槛。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内容获取途径更多样、更便捷时,当内容呈现形式更丰富时,什么人还在看书?他们为什么要看书?有意思的是,读书栏目受到平台重视,读书博主也受到平台青睐,读书依然被认为是一个高阶的、优雅的行为,可以提升平台的品质,尽管平台上热门的读书博主本身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出版融合,我一直的观点是“模式剧变,专业永恒”,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之一是专业性,正式出版的资源是稀缺的。


在专业出版领域,普通人如果有话语权,那他们可能只是“新媒体的普通人”,但一定是内容上的专业人士。我从不担心出版人会妄自菲薄,反而面对新媒体和用户时,有些出版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傲慢,我自己也未能免俗。我供职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既有专业出版,也有大众出版的内容。作为上海图书馆管理的出版机构,依托上海图书馆的丰富馆藏,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可以开发,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出版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如最近出版的《江南制造局译书全编》(全40册),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迄今完整的结集影印,收书176种,该套书堪称上海乃至全国“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它的出版将对学界研究晚清的中西文化史、中国近代科技史、翻译史、书籍传播史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期待更多研究者进入,充分挖掘其价值,提升学术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颗粒度。同样从文献史料出发,基于上海图书馆馆藏的近现代报刊资料,我们也开发了“近代报刊文献辑录”丛书,新近出版的有《名家书单》《旧时书肆》和《旧时书事》3种。


我们非常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事文献史料的研究开发,这是个取之不尽的出版宝库。就出版而言,我们有时候会说能想到的选题都有人做过了,但再深入一步想想,其实内容永远不会缺乏。向过去看,是文献史料;在当下,是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史料的积累。比如,我们出版的《流行病调查局》,讲述一段公共卫生史;与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策划了“出版史料建设工程”,其中《上海出版年刊(2020)》已经出版。面向未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带来新的课题。有时感慨,可能从事出版行业的人还是太少,这或许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源合理分布的问题。出版是一个小的行业,但这个行业对社会的撬动作用却是巨大的,合理的支点应该在哪里?


生存”新法则   出版本身是内容产业,出版社应该向IP经营方向进一步发展。火爆的数字藏品让我深深体会到,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愈发重要。出版社是否具备有影响力的子品牌或品牌书系,是否有自有知识产权的IP或者长期签约长期合作的IP?这个层面民营策划企业比较有优势,对IP来说,出版社本身是经纪型、平台型的机构,民营可以采用合伙制、入股等方式,结成出版机构与IP的利益共同体。过去已经形成共识的是出版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但现在需要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进一步的IP包装和开发,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近些年还有一个新现象是虚拟形象,有些互联网平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虚拟知识官,这也是出版社不应该错过的新的发展机会。


2022年,电商格局和市场份额会有巨大变化。营销将会与销售进一步融合,平台和渠道的多样性、与带货达人的合作使销售愈发碎片化。懂内容的销售太少,这是出版机构长期以来的痛点,现在对销售的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的高,传统的销售人员愈发需要懂内容,销售人员的发展与转型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包括培训。



教育出版


提高内容供给质量 加速融合发展


李 东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


时代大潮奔涌,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出版人来说,在不确定的时代,要做好确定的自己。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始终是教育出版的核心价值和使命所在。“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出版社将继续紧盯早日建成教育思想传播的高端平台、教育资源研发的专业平台、教育知识服务的智慧平台目标,坚持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双轮驱动,不断提高内容供给质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一,继续强化教育学术出版品牌与优势。学术出版是教科社的立社之本。教科社能成为读者认可的“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的旗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专注与深耕的结果。教育变革比任何时代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教科社将继续瞄准国家教育重大战略需求、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战线的重要实践探索,不断发掘优秀教育研究成果,打造学术精品,占据教育学术出版的高地。


一是提升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中心大局能力,做好政策研究和宣传阐释,积极策划出版一批运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出版物,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二是加强选题规划布局和学术资源整合,积极参与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与学界有效互动,打造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积极开拓新兴研究领域、交叉学科领域选题,回应时代热点。三是围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的新理念新趋势,聚焦面向未来的教与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强选题开发,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育教学变革。


第二,提升教材建设专业化水平。教材出版是教科社的强社之基。在过去20年中,教科社积极投身国家课程改革,形成了以基础教育教材出版为主,涵盖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的教材出版格局,也奠定了教科社今天的实力地位。全国教材工作会议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教材编写、出版和选用将发生格局性变化。


“十四五”时期,教科社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加强高质量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以科研为引领,完善教材编写、修订、送审、试教、培训、回访、质量追踪监控、舆情处理、宣传推介等长效机制,完善各级各类教材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教材建设专业化水平,系统推动教材工作更上台阶。2022年的重点工作是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修订送审,以及“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申报,抓住新的政策窗口,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补齐短板,放大优势,巩固发展基本盘。


第三,加快融合发展步伐。融合发展是教科社的未来发展之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教育教学的应用场景、师生的行为习惯和需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版业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创新教育教学产品和服务。“十四五”时期,教科社将立足专业和资源优势,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一方面,重点开发新一代数字教材,系统建设一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纸质教材的数字化加工转化,让教材“活起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积极延伸内容产业链,以优质内容资源为基础,丰富完善“教育科学文库”等知识服务数据库,积极开发原创电子书、有声书,围绕优质图书及内容资源开发课程化衍生产品;加强对校长(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科学教育、研学实践等业务的拓展,努力做出增量,做出影响。



体育内容产业充满机会


闫 翔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2年,围绕主题出版、重点工作的出版物继续增加。内容价值的挖掘会更加深入,载体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融合发展的趋势会体现在更多的地方,内容与实体、内容与渠道这种跨领域的融合将越来越多。


生存”新法则    出版将向纵深与立体两个维度发展,出版的策略更加趋向聚焦、细致,求品质成为共性,以品质谋发展。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深耕的内容领域中,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双减”政策的实施,体育进入中考、高考且分数提升,冬奥会的召开,疫情带来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体育文化被关注等等,给体育内容产业带来了机会,不论图书出版还是融合发展,都大有可为。


服务教育是体育大学社的本职。围绕体育及相关领域的教材出版工作需要重点突破。融合与新媒体将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教材为本 学术强基

艺术特色 融合发展


张发钧

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2年出版的基本生态和2021年一样,整体出版格局处于继续调整中,旧的格局不断打破,新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基于虚拟现实的元宇宙概念,可能会植入图书的直播带货,制造出新的销售爆款。教育类出版社特别是对教材教辅依存度高的出版社,随着“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国家对中小学、大中专教材编写审核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会加剧市场重新洗牌,强者愈强;大众图书方面,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整体增长受宏观经济环境和移动阅读的影响;一些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出版物,仍然会叫好又叫座。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教材和学术,是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支柱,也是压舱石。西南大学出版社发展近40年来,一直坚持以“教材为本、学术强基”的理念,夯实了出版社发展的基础。这个根本不能丢,出版社将继续坚持精品学术出版,设立“社长工程”“总编工程”,紧扣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母体高校学术龙头,每年推出一两套标志性学术图书。主动对标国家关于大中小学教材出版的一系列政策,迎难而上,化危机为契机。 加大长线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助推更多教材进入国家级教材阵列。紧扣新技术发展的教学改革需求,打造新形态教材。


同时,大学出版社兼具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天然属性,要主动向大众出版领域和专业图书领域拓展,培育渠道经验和专业口碑。西南大学社要通过这些举措,使教材出版优势更加突出,艺术出版特色充分彰显,学术精品进一步强基固本,融合出版开创发展新机遇。


贯彻“教材为本、学术强基、艺术特色、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产品不断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中小学教材、艺术图书、大中专(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材、学术精品为主要支撑的品牌系列图书集群。积极涉足少儿出版等品牌,努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出版核心竞争力。


坚持守正创新、内容为王的基本规则不变。不同类型的出版社,生存发展逻辑大相径庭。找准定位、发挥特色、扬长避短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之道。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凝心聚力做内容,发挥优势做精品,从图书产品的基本属性看,内容、口碑比渠道、流量更为重要。


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未来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是:培育一支具备专业素养、文化情怀和与时俱进的专业队伍;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全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内容产品、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搭建教学支撑平台,尤其是要重点开发好中小学教材和高校教材与课程的系列化配套数字资源,建设好相应的资源管理平台体系;要进一步开发更多更新数字化教育服务项目,从内容提供者向教育服务者发展。


小而精是一般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优势,继续把西南大学社教育、心理、音乐、美术、农学等优势做大,通过深挖特色专业领域资源,延伸产品线,适当向一般图书大众图书领域拓展,进可攻退可守;加强分类营销,促进市场拓展,进一步加强营销队伍和市场渠道建设,销售持续稳定增长。


积极探索数字产品营销模式,逐步建立数字产品营销渠道;探索版权贸易,推进国际合作,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充分利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等重要国际性展会,以及国家外译工程等机会,实现优秀出版物版权输出、引进与对外合作出版,提升国际影响力。主动拥抱互联网、新媒体生存背景下的渠道创新,转变传统出版业营销理念,提高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



大众出版


塑造文学出版新业态


张在健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当前出版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窗口期,旧的营销方式正逐渐衰退,新的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出版机构在不断尝试,试图找到破局的最佳方案。


2022年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可能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主题出版继续繁荣,文学作品中相当一部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报告文学作品继续助推主题出版发展,主题出版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二是伴随传统书店和展会的萎缩,单本图书销售难度明显加大,经典化、套系化趋势加重。三是新媒体营销得到普遍重视,更多的出版编辑和创作者参与其中,且常态化。四是受线上销售主导模式影响,传统的供货模式发生变化,图书在途减少,短版印刷方式将更多被采用。五是融合出版加速发展,产品化及平台化特点将进一步凸显。


生存”新法则   在传统销售模式下,位于各大销售排行榜前列的几乎都是经典著作和名家名作,新书的贡献值在逐步下降,新人作品更难以出圈。但是在以互联网营销为主的创新模式下,如果宣传得当,即便是新人新作,也存在弯道超车成为爆品的可能。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未来5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两个重点突破领域。


一是文学出版新业态的塑造。当前文学出版资源高度集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地方出版社、中小型出版社经营发展难度加大。未来数年,江苏文艺社将发挥凤凰集团品牌资源优势,从文学创作源头开始介入,围绕内容创作、出版、营销、阅读、评论等全产业链聚合各方优势资源,全面展开工作,建设适应新形势、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业态。


二是全面介入融合出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了文化传播和消费方式,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者,产品形态并不只有纸质图书一种。江苏文艺社将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借助技术的力量,实现自身优质内容价值的全面释放。



出版+文化+科技”将成新主题


黄轩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趋势研判   内容始终是出版的核心,“出版+文化+科技”成为新的主题。出版的核心是内容,无论载体是什么,内容始终是读者购买出版产品的着眼点,失去了引人入胜的内容,载体即使再丰富,也不可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出版是传承文化的桥梁,科技让出版变得绚丽多姿,让文化传承更加丰富多彩,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出版、文化和科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出版+文化+科技”成为新的主题。以科技的手段丰富出版的形态,从而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我认为是出版新业态发展的方向之一。


生存”新法则   坚持稳中求进、强调稳字当头,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家以教育出版为主、在社科人文和珍稀文献领域小有影响力的高校出版社,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础性工作,在服务国家“双减”政策、推动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新时代老龄工作、推动发展“银发经济”,服务新时代“全民阅读”、推动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迈出新步伐、谱写新篇章。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坚定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作为,杠起大学出版社的历史责任,凝心聚力推进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者进,知常明变者赢。“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关键。今天,出版行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出版的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焦点,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坚定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在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发和应用变革性技术,重点在珍稀文献数据库建设、教育数字资源整合、多媒体阅读平台构建、老龄友好产品开发等方面寻求新突破,探索构建以知识服务为目标、以数字信息为载体的新型出版体系,凸显大学出版社服务教学科研、促进学术繁荣、推动人才培养、助力全民阅读的历史责任,凝心聚力推进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



短期快速增长已无可能

出版业迎新转折点


黄 俭

接力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短期爆发性增长后,迎来结构调整期。中国出版生态的趋势变化与国家大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基本是同频共振的。不仅是出版,中国各个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周期切换的过程中,基本是同一个节奏。基于2021年形成的基础以及新周期的经济转型,再加上后疫情时期的影响,报复性消费、短期爆发性增长这种大波段的消费模式在图书行业基本已经过去。经历大波段增长后,将迎来的是一浪接一浪的小波段增长。


从刘媛媛“亿元专场直播”引争议到头部主播薇娅的问题,随着国家相关管控措施的实施,出版业将迎来新一轮的节奏调整,会更加回归到出版价值中的文化本质,迎来转折后的下沉机会。因此,爆发式增长模式的结束不见得是坏事,某种意义上也给行业带来一个很好的方向。增长相对比较平缓的时期,更有利于出版业本身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对内容、市场进行重新把握和审视。

线上渠道继续深化。后疫情时期,图书销售渠道会继续受到疫情影响,尤其是最近西安疫情再次给大家警示,疫情防控仍不能松懈。整体来说,线上渠道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出版社也要进一步深化线上渠道。短视频、直播等渠道冒头快,但不会“一家独大”,新渠道爆发性增长的案例也会比较少,探索性、创造性的短视频、直播会更多。出版社直接参与短视频、直播,会以更多不同的形态和方式来推进、活跃整个线上渠道。随着线上渠道的多元化和市场竞争对出版社盈利空间的挤压,出版社也在积极探索参与到下游环节。这种探索最终要回到出版本源,促进出版社生产更适合市场的内容,使线上渠道丰富化。


市场趋于理性。出版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值得注意。最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关于出台图书价格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引起业内较多关注和议论。这也预示着出版管理从内容向下游环节下移,对于出版业来说会是一次完整的管理提升。管理提升会让市场更加理性,优质内容能够有更加合适的渠道,出版社能够有更好的生存空间,也让整个市场恢复理性,取得更加扎实发展。随着直播行业加强监管以及图书价格保护法等的推进,低价折扣这些行业问题,会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而调整。


双减”深入带来新机会。“双减”对于出版行业尤其是少儿出版行业,也有较大影响。双减”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教育产品的多元化。教材教辅一直是中国出版业的核心支柱板块之一,特别是上推荐目录的产品,会收获较好效益。随着“双减”的逐步深入和推进,这一块肯定会受到挤压。但是市场对于教育产品的刚需还在,只是产品的形态以及市场模式有了分化,某种意义上也会给非教材教铺产品策划带来新的机会和空间。出版机构需要更加关注该领域的需求,利用这个机会抓好课外阅读读物、课外通识产品、课外大教育类产品的策划、开发。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接力出版社作为专业少儿社,在2022年主要有两个重点方向。


一是坚持对双效的追求,向原创开发倾斜。加大原创力度是新时期高质量出版的核心;要在加强原创的基础上,以双效原则来进行未来产品的布局。例如,将主题出版加科普结合策划优质选题。接力社将推出一套由著名科学家和孩子们聊人生奋斗话题、讲科学知识的书系。该书系主要有两个落点:一方面科学家们和孩子交流励志的话题,引导孩子建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科学家和孩子互动科普知识,打开孩子们的认知世界的天窗。


二是开发大教育产品和服务。大教育产品研发目前仍有很大空间,也有很多发力方向,例如家教、科普、语文阅读、数学练习等非推荐目录产品策划。接力社近些年在该领域已经开发不少产品,2022年会在家教等板块进行进一步设计。另外,帮助青少年在减负之后更好学习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着力。例如,针对语文、数学学习以及非学科类的艺术培养、科普素养培养等方向,研发配备指导视频、线上专家阅读等丰富形态和服务服务的大型产品。也就是说,在该领域我们强调图书加服务,也是大教育产品的特点。


未来5年,接力社有两个重点努力的目标。一是将阅读服务模式化。过去少儿出版社的阅读服务更多是作家线下进校园等形式、线上做阅读服务指导,未来我们希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服务平台,成为线上线下阅读推广的一个支撑点,成为主业的拓展和延伸。推广产品和推广阅读服务结合的模式,大家现在也都在做,只是要找到盈利点、双效结合点,这是最关键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是打造重点IP。接力社在未来几年要做1~2个IP,形成自己的IP产业链。IP不只涉及图书,是牵涉到很多产品形态的产业链条。单靠出版社很难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IP,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合作模式和资源,以形成真正有影响、有价值、有生命力的IP。IP打造是一个有风险的但是必须追求的目标。当然,接力社在市场上有自己的优势,可以从先从图书发力,但最终需要与建立战略合作的伙伴一起来找这条路,扩大成功机率。



基于专业资源的融合发展、多元开发成趋势


王泳波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十四五”的整体推进,以彰显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出版行业将在各领域的精品项目生产和重大工程出版上形成新突破,如在原创绘本、原创科普出版上,一流的出版社将锐意创新,锻造一批好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与此同时,出版行业同业同态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显而易见,囿于既有资源有效应对这样的竞争压力,对发展资源的系统性建设将成为必然,围绕专业资源而形成的融合发展、多元开发将成为一种新趋势,这使得未来的出版行业在生产经营领域不断生发出创新和探索。


生存”新法则   图书出版行业具有较强的传统性,有其固有的“生存”法则。当然,面对新的出版生态,“生存”法则也在“稳中求变”。


品牌至上 “二八定律”也是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规律,一流出版机构植根于专业化,突显品牌化,将进一步形成自身的强势产品体系,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因而,具有了品牌图书和书系、品牌编辑、品牌项目和工程、品牌性专业平台的出版企业,将拥有赢得未来的品牌竞争力。

唯新不立 时代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为出版业带来机遇,新媒体传播、新渠道拓展、新“玩法”纷至沓来,传统的出版理念、生产手段、运营模式将被颠覆,出版企业必将进一步确立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守卫乃至拓展自身的出版家园。


系统再造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必将成为出版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不二法则。诸多优秀的出版企业将通过顶层设计,统筹生产资源,强化资源的把控和运作能力,强化资源互通,强化生产和经营的一体化运作,从而极大提升出版效率。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苏少社所深耕的内容领域的机会有三个维度:


主题出版维度更大,题材、主题及门类将更开放、包容。2022年,苏少社将继续做强做响主题出版,开发一系列主题类选题。选题的主题、题材更为丰富,有反映新安旅行团这一历史事件的《中国少年》,有反映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金山银山”丛书,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露天厨房》;出版形式也更为多样,有儿童小说,有情感绘本,有科普图书,也有书系、丛书;同时,苏少社品牌期刊《少年号角》、融合出版平台“小凤凰FM”等也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栏目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儿童文学精品IP的进一步运用。2022年,苏少社将坚持以系统化、品牌化、多元化的运作模式来打造儿童文学精品项目。除了图书出版外,还将围绕产品内涵打造IP,挖掘产品延伸价值。比如,苏少社拟打造“曹文轩作品广播剧精品工程”,根据“小凤凰FM”后台收听数据挑选作品,推出舞台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演。


以“东方娃娃”IP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探索。2022年,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内容专业化战略”的指引下,苏少社以“东方娃娃”IP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进一步探索。拟建的东方娃娃绘本博物馆将是国内首创的专业类博物馆。其中包含绘本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秀绘本作品展示、原创手稿展示、作者采访实录和创作实践、绘本人才培育、绘本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未来5年,苏少社将在以下领域寻求重点突破:一是寻求科普知识读物、通识教育读物的系统开发;二是打造面向青少年,具有新媒体色彩、具有时代特色的流量刊、文化刊;三是开展文学IP、幼儿品牌的产业延伸和探索;四是拓展国际出版的规模和影响,重点布局“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组稿、外国作家写中国等项目;五是依托5G技术开发融媒体阅读新产品。六是构建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营销矩阵。



增强优质出版资源聚合能力


黄立新

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谈到2022年的出版生态变化,会想到这些关键词:技术赋能、品牌化生存、销售扁平化等。而变化带来的出版“生存”新法则,仍能用这些关键词概括,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共同建构着“新出版”。


生存”新法则   技术赋能。比如人工智能重塑出版流程,一些基础性、程序化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过去认为最离不开人的环节——内容修改把关也有被替代的可能(至少大部分工作的替代);还比如在选题策划、营销策划方面人工智能的介入,也会让传统出版别开生面。


品牌化生存。众生喧嚣、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无品牌不出版”越来越成为共识,不管是大而美还是小而美,必须以品牌带动方能突出重围。品牌力决定着出版力。


销售扁平化。营销与渠道合二为一,如抖音,社交(营销)和销售融为一体,这是“传统”网销渠道无法抗衡的。未来,销售链条变短,还没到渠道端,销售行为就完成了,这也可以理解为,“渠道”已被赋予了全新定义。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作为一家地方人民出版社,2022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建立工作室等“以点破面”的方式,打造自主品牌,以小品牌带动大品牌,增强出版社优质出版资源聚合能力。万变不离其宗,主题出版是重中之重。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出版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组织好相关选题。学术出版是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出版领域,读者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回归带来这几年学术图书的热销。我们不仅要做一流的学术图书,也要让产品有学术的底色,这样的图书品相应该成为地方人民出版社的鲜明标识。


未来五年,需要重点突破的产业环节就是融合出版,怎么融才真正有效,其实现在我们还没找到一个很好的模式。信息业发展到今天,传统出版不能再盲人摸象。要适应全新的读者变化、市场变化,必须重整现有的组织架构和生产模式,否则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抛弃。


如何更好地为作者服务,为产品赋能,为读者提供超出预期的满足感?“现代纸书”很多出版社在参与,我们也在尝试。过去做传统纸书,我们无法精准地找到读者,没有读者画像或者是画像模糊,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选题不能精准地定位读者,无法以用户为导向;营销不能精准地定位市场,依靠大水漫灌,广种薄收。


传统出版的这种模式无法打造自己的圈层,形成自己的“朋友圈”,精准实现二次销售乃至多次销售。未来我们希望能实现的产品形态是融合的,抵达读者的路径也是融合的,编辑与读者可以交互,读者与读者也可以交互,作者、编辑、读者有着很强的黏性并形成闭环,在这样的场景中,出版产品才能不断良性迭代。



深耕主题出版 做好“双创”大文章


张高里

研究出版社总编辑


趋势研判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22年,融合发展将是出版新生态的大势所趋。


内容生产上,传统出版单位正从单一的纸质图书出版,向内容生产的多介质开发转变。围绕内容生产的主体——作者资源的开发,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格局。专业出版、教育出版领域,已经形成纸质图书出版、数据库、线上课程等新业态;大众出版领域,围绕作者及内容资源,很多机构已开发了听书、电子书、线上课程等知识付费新业态。对传统出版社而言,不能围绕优质作者和内容资源做深度开发,将在未来的竞争中举步维艰。


营销上,随着线上销售生态的形成,以往被视为主流的实体店销售份额逐渐降低,图书销售的线上平台——天猫、淘宝、京东、当当、博库书城、凤凰书城、文轩书城等的销售份额逐渐增大;同时,出版单位的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成为重要的营销平台。总之,出版单位要从以往的B2B模式向B2C转变,从内容生产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将作者转化为知识服务者,从而与作者成为利益共同体;将内容生产商转化为知识服务商,从而与读者成为利益共同体。


生存”新法则   近年来,主题出版已经成为社科人文出版领域的主流,主题出版的范围从以往狭义的党政图书向文学、社科、少儿等领域拓展。这是出版界主动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主动作为的表现,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进入不可逆转的快车道,总结阐释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不仅是我们自己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中国的需要;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智慧的总结阐释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学术界和出版界要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研究出版社是中国出版集团内以主题出版为特色的出版社,2022年,研究出版社将深耕主题出版,做好“双创”大文章。


目前,已确定的重点板块有:重大主题出版板块和专项主题板块,代表性选题如《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史纲》、《习近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丛书” (七卷本)、“中版纪录小康文库”(第二辑)、“红色经典系列”、“国家文化公园”系列等;总结和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选题,例如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与民政部合作的“中国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丛书”(8种),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合作的“劳务派遣管理员教程”(4册)等;当代学术文化类选题,涉及法律、政治学、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领域;少儿原创主题出版领域,2021年研究出版社成立了“银杏叶工作室”,专注少儿主题绘本的生产,将出版《漫画民法典第一课》、“十二生肖小镇交通安全系列图画书”等。


未来5年,研究社将在总结阐释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智慧的主题出版领域深耕细作,策划出双效突出的选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环节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与政府机构、国家智库、相关高校等实现良性互动,整合优质资源,搭建高品质传播平台,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多介质、多平台传播。



开凿融合产品流量入口

拓宽出版服务边界


李文波

山东画报出版社社长


山东画报出版社近几年在融合发展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打造融合产品项目,形成了稳定收益。其一,老照片融媒体资源库,打造和形成图片内容运营的商业模式。其二,“一堂老照片的历史课”服务于青少年研学课程。其三,“今天我们该如何接近艺术,提升审美能力”,提供艺术品鉴赏及阅读服务。目前参与策划的艺术展、摄影展有“黄河魂”“万簇生成”“时代的印记”“老照片里的新中国”等项目,成为山东画报出版社新的流量入口,拓宽了出版服务的边界。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融合出版项目”作为“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项目,入选“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此外,“《老照片》项目”还入选了“第六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老照片》融合出版项目”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品牌图书《老照片》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合作共赢。目前包括:老照片资源库、今日头条号、有声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主题文化空间等内容。


下一步,山东画报出版社计划根据内容产业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结合不断增加的优质内容和市场实践经验,在三个领域持续深耕。2022年,山东画报出版社规划依托专业的影像史研究资源和经验丰富的图片故事创作、策划、编辑团队,发挥已经建设完成的融媒体图片资源库和图片鉴赏评价的品牌优势,以主题影像内容创意、制作主线,拓展有关细分的高端摄影产业市场。目前“老照片融媒体项目”不断丰富数字图片资源,不断强化搜索引擎功能,与今日头条、小红书等流量平台形成了深度合作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下一步就是持续提升老照片编辑部互联网平台内容产品的供应能力。以优秀的产品为抓手,持续扩大互联网影像内容领域的品牌影像力。目前,山东画报出版社还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达成合作,共同策划制作《中国改革开放图史》项目。


以丰富优质的影像图片、影像故事和著名摄影师资源为基础,策划开发面向青少年的主题研学产品,形成独特的影像中国史学习、影像故事讲述,摄影技术提升等研学课程产品线。山东画报社已经开始研发和推广“历史照片故事讲堂”“一张老照片的文学课”等研学课程。


依托丰富优质的摄影师和艺术家资源,开展小型高端有特色的主题性艺术展。包括绘画、影像、前沿艺术等领域,依托专业的内容制作和艺术出版优势,探索出版资源与艺术展览资源合作的商业模式。目前,山东画报社已经与一些艺术家和美术馆艺术馆形成持续的年度合作。



新媒体营销“一点突破,多点开花”


王笑东

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趋势研判   2021年对书业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传统地面渠道的断崖式下滑,使得网上渠道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直播带货模式的兴起则使得价格战比过去更加惨烈。


生存”新法则   2021年,北京新华先锋策划出版了“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工程,引发了市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为更好地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公司策划了《读懂中国共产党》一书,作者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该书对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经营上,面对新变化,公司主要从网店建设和物流升级两方面入手,加强竞争力。具体来说,首先,加强对网上自营店铺的升级改造,增加人员和资源投入,加强客服人员培训,提高沟通技能,提升读者的购物体验。其次,对原有的物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图书产品的入库、发货速度。


短视频平台、直播售书是对图书宣传形式的一种本质上的变革,同时也是图书营销方式的一种变革。目前,图书直播已成为最直观、最快捷、最有效的传播营销媒介,是与读者之间建立的最短最直接沟通的渠道,也是重要的图书销售利器。2021年,图书直播进入高潮。为及时赶上直播带货热潮、拓展相关的渠道和业务,公司专门成立了新媒体销售部,该部门独立于传统发行部,集编辑、营销、销售的职能于一身,专门针对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短视频和新媒体平台的开拓与业务对接。新媒体销售部在人员构成方面凸显年轻化、思路活、执行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快、熟悉年轻用户思维、追热点迅速的特质。


短时间内,新媒体销售部就取得了喜人业绩,目前已与数百位直播带货达人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根据不同达人的特点和擅长的领域,有针对性地推荐公司的产品。在销售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短视频带货所起到的营销宣传效果对其他渠道的销售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营造了“一点突破,多点开花”的局面,新媒体销售板块已经成为公司销售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强有力支撑。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公司将切实加强编辑力量,持续擦亮出版品牌,不忘肩负责任,以源源不断的好书作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以优质的内容和优秀的产品赢得效益,以效益赢得市场地位,为书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做好人才培养大课题


韩敬群

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这几年由于行业愿景不乐观、薪酬待遇不高、职业上升空间有限以及大城市居大不易的原因,再加上各种新兴行业的冲击,年轻一代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出版业相对不是很多。我甚至一度认为出版业已经成为一个奢侈行业,只有那些生活底盘较稳的年轻编辑才有可能踏下心来做事。这种情况在今后若干年可能会有所变化。由于疫情以及其他诸种因素的影响,年轻一代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版业有可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吸纳进一批优秀人才。


随着一批学养深厚、功底扎实、编辑能力较强、作者资源丰富的老编辑相继退休,各个出版社的编辑人才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相关管理部门要求出版机构高级职称要达到30%左右,这一点很多出版社都达不到标准。年轻一代编辑接受吸收新事物很快,但基本功普遍欠缺,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现在的出版物,外文不能对原文,古文不能对引文。其实,这还是职业态度与职业素质的问题。很多编辑现在查核问题,喜欢用网络。我的观点是,网络只能作为线索,不能作为依据。从网络上找到线索之后,还是要顺藤摸瓜,找到基本典籍、原始出处,才能算是解决了问题。


为了帮助年轻编辑迅速成长,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如北京出版集团就专门设立了“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一对一辅导年轻编辑。我作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多年以来形成了一个习惯,新编辑入社后,第一本书我都要带着他/她一起编。这样可以切实了解新编辑的编辑水平和潜质,同时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好的编辑习惯和理念。


在一个好的出版平台上,会涌现一批优秀的年轻编辑。例如,青年编辑陈玉成2014年8月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工作,7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了百万级畅销书《人民的名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图书《北上》,“中国好书”《我们的老院》等重磅作品的责任编辑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他策划编辑的《流俗地》被文学界誉为“近年来最佳长篇”之一,刚刚荣获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收获了广泛好评。2019年文工委社长年会暨文编委年会评选出20名“文学好编辑”,陈玉成作为北京市属出版社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战锤炼,他已经成长为十月文艺的骨干编辑。2017年,陈玉成被任命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时,还不满30岁。在编辑室管理工作中,他也能处处以大局为重,带领部门同事提高策划组稿与编辑水平,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北京出版集团又选聘他担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力求人尽其才、人岗匹配,鼓励年轻人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去面对更加严峻的出版格局变化。


青年编辑李婧婧从业3年,始终恪守本职、兢兢业业,能力全面、业务突出,迅速从年轻编辑成长为出版社骨干力量。她对自己的出版工作有规划、有目标,对文本有较准确的判断,编辑书稿认真细致,在宣传与销售上有敏锐度。编辑出版多种文学精品,所编图书多次荣获各类奖项,取得了双效俱佳的成绩。2021年,责编图书《远去的白马》入选中宣部2021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荣获2021年2~3月中国好书、2021年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等,《远去的白马》也是北京市冲击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的重要备选图书;《纸上》上市半年多时间,加印4次,荣登2021年7月中国好书,被认为是今年中国散文的重要收获。她还独立策划原创图书多种,重点关注女性文学方向,策划“新女性写作”系列图书,积极发现有潜力的青年作家,策划的“80后”作家向迅《与父亲书》上市4个月完成首印数并加印。此外,发表文学评论与编辑手记多篇,引起了广泛影响。


当前图书市场品种繁多、行业竞争激烈,这对年轻编辑而言是压力也是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仍能沉下心做事做书,力求打造精品图书,实属不易。



求新求变 注重长线发展


傅大伟

明天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期待政策完善,规范价格问题。2021年,受疫情影响,实体书店销售规模进一步萎缩,网络销售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传统网店的流量受到新媒体渠道的冲击。2021年的新媒体创新营销,确实给少儿图书市场带来了新的东西,也促使细分市场销量发生变化。直播卖书一天就能实现亿元销售额。相应地,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例如,“一元”直播或者说“破价”直播引发行业热议。我甚至在地面店或者书摊看到童书论斤卖。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的。一个行业往上走时,整体应该是健康的。如果形成低价倾销风潮,影响是致命的。期待政府部门针对低价倾销、不公平竞争、垄断性销售平台等,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让市场更加有规则地健康发展。


其他行业也存在网店销售价格比地面店低的情况,但不会像图书行业这样,图书低折扣、直播“破价”等问题造成巨大影响。因为图书的定价制度,其他行业的很多产品是没有的。高定价低折扣的现象并不符合自由市场竞争规律,会造成定价原先的作用逐渐消失、价格失控,使图书的定价机制沦为误导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营销要素。这些问题在大众图书领域尤其突出。除了期待相应政策的出台,针对市场现状,出版机构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姿态,适者生存。同时,要明确自身策略和目标、做好预判,一些不符合目标追求又破坏行业规则的促销活动可以提前规避。


以优质内容为本,打造常销品。2021年和2020年相比,少儿图书市场规模实现微增长,微增长背后包括低价倾销等很多无效销售,市场盘子被这些无效销售撑大,正常渠道的销售实际上可能是萎缩的。2022年,如果地面店能够正常开展一些图书推广活动、孩子自主购买的份额加大,就会推动细分市场的比例再度发生变化。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围绕优质内容开展工作,才能有长期的市场发展。因此,明天社的重点仍是围绕内容做文章,坚持根据读者需要、以打造优质内容为中心布局。一方面,坚持打造有畅销潜力的系列图书。另一个方面,根据细分市场变化趋势调整产品结构,在巩固传统优势产品线的同时,积极拓新。2021年,儿童文学走下坡路、少儿科普等市场份额增长,其主要原因还是儿童自主购书的比例缩小,2022年是否依然保持这种变化趋势,与疫情防控情况也有很大关系。


2022年,对少儿出版社来讲,也有很多内容上的重点,尤其是主题出版方面的重点。例如,党的二十大召开、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等。当下,孩子看起来有趣味的主题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表现较好。我们要坚持做长销品为未来打基础,而不是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


找好新媒体营销切入点,注重长线发展。受疫情影响,传统的市场规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的营销渠道、手段也都要适应新的趋势。比如依托现在互联网的规则,找到新的切入点,探索有利于出版社甚至行业长远发展的营销通路。那些只在直播平台卖一阵儿的产品,不是专业少儿社该做的。我们希望打造出来的精品图书能够卖很多年,让一代一代的孩子在阅读优质图书的过程中成长。过去几十年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不可能也不会根据短期的市场变化去改变方向和目标。


当然,也要适应市场,与时俱进地作出改变,在销售渠道方面取得突破。明天社从10多年前以地面店为主、利用网店销售做增量,一步一步走过来,发展到现在以网店为主、地面店为辅的状态。长线来看,出版社下一步的发展,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及时调整。比如,最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营销,没有市场配合与技术优势,单体出版社很难在销售模式上去突破,与时俱进地根据整体环境发展改变自己,才是生存法则。


这些年,融合发展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传统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方面的成熟运作模式和资源积累,是未来发展的先决和基础条件。互联网兴起之后,图书市场规模并没有被互联网新的现象、技术挤压缩小,相反,互联网、新媒体的营销手段,放大了传统纸质图书的行业规模。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图书行业整体依然能够很好生存。这种环境下,出版机构要坚持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来加持传统纸质产品。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行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五年,童书市场依然会持续繁荣。2022年,明天社的“小目标”依然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突破:一是我们有更多精品书被认可;二是能够完成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职工收入水平,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凭借“硬核”品牌,

出版机构将拥有更多定价权


张 堃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1年,传统线上平台与新兴平台之间的流量战愈演愈烈,为争夺流量,价格战成为矛盾焦点。随着监管机构的更多介入以及媒体的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将回归理性。从长远看,价格战将逐渐转向质量战、内容战。随着平台争夺流量的激烈,渠道多样化的快速演变,出版机构凭借自身的硬核图书品牌,将拥有更多定价权。


生存”新法则   2022年,图书市场可能涌现一些“生存”新法则:折扣战热度下降,渠道间的共识增加,共同维护良性市场成为主流;线上平台为留住流量,给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与出版机构合作更紧密,渠道定制图书增加;自媒体平台直播带货选品更严谨,细分受众更精确,细分市场品牌读物将迎来更多契机;线下实体营销创新,借助自媒体推广平台,发展更加多元化,线上线下联动更加紧密;面对当下的形势与机遇,出版机构更有危机感,主动出击,将根据不同渠道打造品牌读物,深度融入市场,拓展新媒体营销,与更多线上新平台合作,主动开展新颖有效的线下推广活动。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安少社将围绕党的二十大策划主题出版物,推出《万家灯火》《堆堆》《姥爷有个百草园》等主题出版物。围绕乡村振兴,推出《第七天》《山呼谷应》等主题出版物。打造主题出版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少儿科普板块,依托安少社的老中青科普科幻作家方阵,推出《零碳中国》《中国国家公园》《美丽中国》《时光球原创少儿科幻小说》等科普出版物,为国内原创青少年科幻文学注入新鲜活力。


安少社将依托现有的出版资源,立足传统出版,坚持多方位、多角度探索新媒体融合发展,在探索新兴技术与传统图书更好结合、发挥出版社内容优势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发展融合图书,实现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形成线上知识服务产品,有声读物,富媒体图书三条主要产品线。围绕喜马拉雅平台,采取深度合作模式,重点打造“小猪佩奇”“沈石溪动物救助站小说”两个专题音频产品,探索数字内容线上知识付费新模式。安少社还成立幼儿园富媒体课件研发项目组,深度调研幼儿园教学使用需求,对现行配套课件从课件研发、授权方式、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版评估。借鉴《皮影中国》AR绘本在双效统一中的收获,开启《桦皮船》AR图书的制作,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十四五”期间,安少社将打造一批构思巧妙、题材新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R系列图书,为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全方位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线上社区打下基础。


未来5年,安少社将运用新科技技术大力发展融合出版,打造一个“阅读+互联网”重大融合出版新项目,继续整合优化安少社自主新媒体平台矩阵,持续拓展数字产品分发渠道和图书渠道的业务联动。抓住“双减”契机,做好针对中小学生的“课后三点半”等项目的服务配套项目。出版更多精品力作,实现各板块均有品牌产品线的目标。


以编辑为核心,整合全社资源,产品线合理布局。夯实现有的低幼启蒙、卡通动漫、儿童文学等优势板块产品结构,发力主题出版、少儿科普、图画书等新兴热门板块,产品板块发展更加均衡,科普、绘本推出更有影响力与市场号召力的精品。文学板块能培育一至两套社会效益明显、受读者认可的畅销新作,如即将推出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宝护卫队》。

硬核产品抢占制高点。依托安少社社多年积累的老中青三代作家梯队资源,抓原创,依托安少社专业、敬业、肯钻研的编辑团队,让原创文学、主题出版、少儿科普等主攻板块强起来,拿名家原创新作、大作,策划具有深远影响的主题出版物、少儿科普、图画书读物,“走出去、引进来”有机结合,各个板块打造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线。


依托安少社多年构建的强有力的立体化发行渠道,自媒体深度合作,快速、准确获取终端读者需求,准确预判市场前景。选题策划精准高效,出书节奏与市场化需求结合程度高,人才梯队配置合理,员工市场化意识强,工作效率高,仓储物流管理现代化,编印发各个环节高效运转,企业经营风险低,库存管控合理,资金链良性循环。


少儿图书市场日新月异,安少社将秉承“心存孩子,面向未来”的出版理念,推出更好更多的精品佳作,借助新媒体平台带来的快速、便捷服务,给消费者提供更好更舒心的阅读体验。



深耕少儿精品,在渠道细分中努力“破圈”


林 云

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增长迅速,出版市场的细分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出版市场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少儿图书板块,要在精细且多元的细分渠道中,寻求各种“破圈”可能。


少儿图书销售渠道在疫情影响和互联网发展的多重形势叠加下,线上渠道大幅增长,甚至形成“新媒体渠道——传统电商渠道——线下书店渠道”倒金字塔格局。新媒体渠道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要抓手,成为当前最活跃的销售途径。流量在哪里,交易就在哪里产生。其中,头部账号占据有利位置,但腰部账号大量崛起,他们分别聚焦着各种细分群体。不同渠道的群体需求,也成为少儿出版机构的选题来源。因此,新媒体渠道对出版机构的影响,将成为必然趋势。


生存”新法则   在此趋势之下,少儿出版会更加求新求变,一是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定制图书,定制符合细分领域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满足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阅读服务。定制不只是高定价低折扣、物美价廉的产品,性价比高的高售价的产品,也会有市场。二是出版机构设立新媒体部门,想办法把部分流量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人事改革和薪酬激励机制,让编辑、营销、业务人员参与进来,加大对接主播、培养主播等力度,凝聚一部分精准用户,来提升持续变现的能力。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少儿出版的渠道和内容相互作用,但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内容永远是强势资源。中国和平出版社将继续深耕桥梁书版块,继续打造“皮卡成长记” “蓝皮鼠和大脸猫的魔法车”“拼音王国”“蘑菇城堡名家经典童话”等产品线。注重桥梁书板块的原因在于,桥梁书可以培养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且市场空间较大。


此外,低幼板块和少儿科普板块也将是未来的着力点。亲子教育理念慢慢融入人们生活,高质量的亲子阅读也深入人心。作为孩子阅读的入门级读物低幼板块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在原创领域。目前在市场上低幼板块以引进为主,因此和平社将发力出版有特色的低幼产品,在注重品质的同时,做好成本控制,进一步提升“双效”。此外,科普读物也是近年来的重要门类,和平社将在获得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的《酷酷的机械书》的基础上 ,继续研发在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启蒙的图书。同时,和平社成立了以科漫为主的北极星工作室,也将在少儿科普领域精耕细作。


未来5年,和平社将继续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一系列主题图书、桥梁书、低幼图书、少儿科普和图画书等精品力作。在融合出版方面,将组建新生力量团队,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探寻符合本社特色的融合模式,打造融媒体项目,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用版权战略拓展出版未来发展空间


冯 杰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谈论出版趋势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出版的定义进行补充。个人觉得,当下以及未来,出版应被赋予更多新内容。一方面,从传统维度看,出版发生深刻变化,包括用户需求、出版理念、营销渠道等都在变。另一方面,以产品为主要价值体现的出版生态也在改变,出版已无法满足内容价值最大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需要从产品视角调整为版权视角,去结构出版未来,才有可能建立起更高维度的发展空间,从而摆脱产品层面的低维度竞争。


为什么出版社要做版权战略的调整和转型?技术讲代际覆盖,一代技术部分或全部覆盖另一代技术,另一代技术模式下的产品和服务将部分或全部被淘汰。现代出版乃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因此不可避免会有技术局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出版原先基于图书产品所拥有的对于内容独占性和影响力的传统优势正受到强有力挑战。


一直以来,我们曾将出版社的社会身份定位成内容生产者,现在来看这不完全准确,我们只是受内容所有者委托的出版方,从事内容的出版、复制和分发。我们的权利来自权利人的授权而非与生俱来。内容价值变现,出版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过去与现在以及将来的区别在于,出版正成为内容价值变现的一部分,如果从一般文化市场来看,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


要想摆脱出版困境,必先摆脱出版局限。新的市场条件下,我们更要学会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角度去思考出版,唯有这样,出版视野才会开阔,出版事业才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确立版权战略正是上少社近几年来探索摆脱出版局限的方向和路径。


所谓版权战略,主要是指出版社通过向社会提供自身的专业出版服务以获取内容版权,围绕着版权的延伸开发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从而不断拓展出版未来的发展空间,为出版社实现内容价值转化提供无限可能的规划与策略。因此,版权战略模式下图书出版的完成只是版权经营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关注基于内容的非出版领域的行业发展新趋势。


为此,我们需要做出评估,首先,自身是否具备专业出版优势。其次,自身是否拥有具备深厚文化积淀和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上少社在过去近70年中形成了一些出版品牌,集大成者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品牌系列,成为少儿科普阅读领域的国民品牌,被《人民日报》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因此,自2019年以来,我们的版权战略主要围绕“十万个为什么”展开。


第一,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包含了知识产权的确权和维权。我们除了在第16类、41类对“十万个为什么”进行了商标注册,并已在更多商品类别进行了商标注册,同时启动了“十万个为什么”商标 “认驰”。目前,我们已经向全国56家出版社发出律师函,其中11家被告上法庭。在充分尊重“十万个为什么”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我们与9家达成和解和法庭主持下的调解。上少社拥有“十万个为什么”知识产权的行业共识正在逐渐形成,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版权战略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和充分的市场运作空间。


第二,不断推陈出新。2021年下半年,上少社在三年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成立了十万个为什么分社,要求分社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现有的“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品种翻一番达到200种以上,形成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少儿科普出版矩阵。同时加快内容价值转化能力建设,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视频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落地实践中积极开展与社会资源的多元合作。2021年11月20日,我们在抖音平台注册的“十万个为什么”抖音账号正式上线运营,截至目前,共发布25条短视频,累计播放超过450万,粉丝超过10万。2022年,我们与抖音开展合作,共同推出“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制作者招募计划。


版权战略统筹下全面的知识产品保护和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我们面向未来充满信心。2021年11月,我们推出《十万个为什么》彩绘注音版一版两刷5.3万套。同月,我们授权知乎出版“知乎版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绘本,上市一个月造货2000万码洋(低幼阅读曾是仿冒《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最猖獗的领域)。同时多家顶流平台方表达了愿就“十万个为什么”开展合作的意愿。


10年前,《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总主编韩启德院士要求我们,要摆脱《十万个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单一的图书出版模式,探索走出一条少儿科普产业链发展的新路。当年韩启德总主编的战略构想,在今天上少社版权战略的具体实践中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少儿出版从“产品竞争时代”

向“品牌竞争时代”过渡


史 妍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趋势研判   “双减”政策出台,青少年减负不减阅读,提升阅读素养成为关键,“出版+教育”或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当前的少儿出版行业面临着上游优质版权成本不断提升和下游直播平台和各渠道低折扣的双向挤压,“哑铃状”的发展形态日益凸显。对少儿出版来说,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多重压力,2022年,少儿出版的竞争将从选题、品种、渠道等微观层面的竞争发展至图书产品线、版权资源、市场影响力、人才队伍、企业文化等综合实力的高级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少儿出版产业也将逐步从“产品竞争时代”向“品牌竞争时代”过渡。


生存”新法则   未来,融合出版会衍生出很多新的发展机会,童趣将加强产品与新兴技术及新兴产品的融合,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将“书+课”的形式由免费增值内容服务向付费增值内容服务模式转变,并以自有版权的优质内容为切入点,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新兴出版规模化发展。深入研究读者需求与渠道属性,加强童趣线上线下营销的双向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运营能力。


分级阅读的出版实践上,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创新,不仅有经过市场考验的成功产品,还实现了从引进IP到原创的突破。接下来,童趣将依托童趣研究院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和阅读教育研究中心,结合实践,总结分级阅读发展规律,对分级阅读理论不断钻研探索,指引产品不断优化升级。


此外,童趣以国际大IP起家,拥有成熟的IP运营经验,我们将把这一套经验应用到打造原创IP上来,继续深化原创优质IP的挖掘和开发,孵化本土原创IP,力图通过对内容的打磨重塑和展现形式的创新,基于优质内容探索IP运营新模式,拓展多元化的衍生产品,形成贯穿上下游的IP全产业链。


少儿科普方面,2021年,少儿科普增速明显且增长前景良好,已超过绘本成为少儿图书市场最大的细分品类。未来,少儿科普将大有可为。童趣的布局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坚持将新科技进行儿童化转化,聚集优质内容,吸引“大家”写“小书”;二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继续深耕文博体系,不仅对内容精耕细作,悉心打磨,同时还要探索出更好的表现方式和触达手段,以符合孩子的审美和兴趣。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在“双减”政策下,加之《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块内容,在帮助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等方面,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长都存在着新的需求和期待。为适应新趋势、满足新需求,童趣将强化优质资源的产品化能力,注重编辑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以优质内容为切入点,打造“出版+教育+技术”的新兴业务平台,探索基于家庭场景的教育解决方案,构建以优质陪伴、亲子阅读、高效学习等为内容的多元教育产品体系。


202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经历了“十三五”的快速发展,正在向融合发展的更深层面不断前进,中央提出的“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的出版融合发展政策导向是出版业未来创新的行动指南。新形势衍生出版新生态,这需要创作者、出版方、平台方、自媒体等多方力量汇集起来合作共赢,为我国出版业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和竞争环境。



优质原创是不变且持续的法则


颜小鹂

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


趋势研判   我个人觉得,2022年趋势会比2021年的乱象好一点,那些热衷买9.9元特价图书的少部分人会回归理性,优质内容的版权书会慢慢替代“武汉书”,有些玩概念的人也会被真正的读者认清(也许是一种期待)。在渠道千奇百怪的现状下,我们依然保持做好初心做好内容本身,以优质内容去应对,找到适合自己内容的渠道或者合作者,并做好更为细腻的服务,才是硬道理。所有的新法则都是要服务于读者,细分读者做好阅读服务,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同时加大私域流量的建设,加大自营店铺的投入与扶持,让自己拥有一个高效且坚固的可触达读者的抓手,不做瞎子、不做聋子、不当甩手掌柜,是全员参与的重要工作。


生存”新法则    2022年在做好内容的情况下,把控好四件事情:私域流量、控成本、控售价、打击盗版。


2022年,原创肯定是方向也是机会,更是目标。优质原创是不变且持续的法则。在国家倡导建设生态社会的大方向下,我们打算从该方向所覆盖的儿童关心的领域出发,在2021年《大象的旅程》的成功经验下,总结、探索、突破。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融媒体的出版和版权的多样化转化。突破纸质出版的边界,与儿童阅读(声音、视觉、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产生链接,努力让内容“一鸡多吃”,且吃得味道丰富,令人难忘。不过突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更专业更具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加入,用他们的热情、创造力和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助力突破。所以,未来5年对人才尊重与拥有是发展的核心。



挖掘自有产品价值打造IP


孙肇志

乐乐趣立体书总编辑


趋势研判   近两年,直播带货的兴起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直播间购物。直播带货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出版业者看待互联网平台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更快速、直接触达读者的便捷途径。


但可以预想到,直播购物会更日常化。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占据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当然抖音这样的渠道平台化后,整个市场也会趋于理性,而抖音又不同于早前年电视购物的触达消费者的方式,作为以用户标签和内容直接输出为特点的平台,最终还是会分流回归到产品和内容本身。对于内容提供方,还是会回归内容的供给。出版机构需要在纷繁的变化中,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打造有特色的直播间。直播间的内容越垂直,商品受到的认可程度越高,就越能触到更多有需求的读者。


生存”新法则   近年来,国内少儿科普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从2021年年初开始,少儿科普的市场占比超过少儿文学和少儿绘本,位居少儿细分板块第一。但是与绘本、儿童文学相比的蓬勃发展,原创儿童非虚构或者知识类童书的创作和出版虽然也进入增长期,但和国际市场相比,从数量和出版质量、选题角度和表达方式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童,创作符合这个年龄的认知水平、阅读趣味的童书,更是缺少经验。比如,乐乐趣的《我们的身体》和系列其他图书,就是从儿童本位出发,专为中低年龄段幼儿创作的知识性读物,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上都严格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选题角度又切合家长的痛点,最终成为各平台畅销书。


而儿童文学和绘本的创作过程更加依赖作者,是创作者个人化创作的作品,而儿童科普作品的创作则更依赖团队配合,有一定的编辑导向。对于乐乐趣而言,从品牌诞生初期,符合孩子阅读发展阶段和趣味的产品是一直追求的目标,乐乐趣的童书也一直以趣味性高、互动性强见长,这种趣味、创意、直观的表现形式加强了知识获取效率,也一直让乐乐趣保持着少儿科普板块的持续领先。所以,在这样的品牌基因下,利用乐乐趣的资源和编辑团队优势,乐乐趣接下来会继续深耕少儿科普领域,创作更多高质量、适合孩子们的知识性读物。


中国故事的讲述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在“中国故事”这样的主题下,可以挖掘出众多的文化瑰宝,并且把这类议题以孩子能读懂并喜爱的方式讲给他们。从乐乐趣的品牌基因来讲,如何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和出版形态优势,针对中低学龄,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做出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的诠释,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科普尤其是儿童科普板块,具有专业素养的作者和创作者依然偏少。优秀的童书作者不仅需要有专业学科领域的背景,还要能够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适龄儿童能够理解的表现手段呈现给读者。所以寻找和培养有这方面素养作者团队是每个致力于少儿科普读物出版的出版机构应该关注的工作。而针对少儿科普图书来说,编辑主导的图书也屡见不鲜,所以对于科普和幼儿知识性读物的创作来说,组建和培养具有并且坚守儿童本位认知的编辑团队是一项持久而重要的工作。


另外,和国际成熟化商业运营相比,国内儿童内容运营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从儿童图书成功运营为IP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国内,在成人图书中,不少出版品牌已经成功运营为商业IP,但这样的例子在少儿图书中仍然鲜见。未来,乐乐趣会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至挖掘自有系列产品的价值,并努力将之转化为儿童产品IP。



加强品牌建设 创新营销渠道


胡运江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未来5年,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需要重点突破的产业环节或领域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精品出版,持续加强图书品牌和产品线建设,进一步提升两个效益。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未来5年,我们将以“优、特、新”为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原创,坚持品牌立社,着力打造三五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品牌和产品线,如“万有童书”(低幼综合类)、“巨流河”绘本馆(引进和原创绘本)、“红木马”童书馆(低幼注音读物)等。


二是开发教育产品,利用“双减”政策契机精准切入学生课外读物和幼儿教育产品出版领域。“双减”政策为教育出版带来机遇。未来5年,我们将通过中小学素质类、轻教辅产品和幼儿园教育用书的专业研发,为少年儿童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尽一已之力。


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图书配套数字资源开发运营,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纸书”。未来5年,我们将通过书刊个性化资源精细配置,实现从电子书到有声书,再到“现代纸书”的转变,从而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提高传统出版物的附加值,并通过知识付费和挂牌交易等模式创造增值收益。


四是创新营销渠道,以新媒体营销为切入点,构建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渠道的演变为图书销售带来深刻变革。未来5年,我们将按照全渠道布局和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自媒体矩阵、新媒体营销和线上线下联动,构造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在实体书店销售萎缩、三方网店销售利微的当下,这不失为一个辅助渠道,也是未雨绸缪之举(有品牌影响和一定规模的出版社更易取得成效)。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要不断提升编辑人员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未来5年,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才招聘、培养、考核、选拔、退出机制,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符合新时代出版要求的新型人才队伍,以便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出版主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助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一个新业态、新模式、新玩法不断涌现,思路需要不断创新的时代。未来的出版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守出版人的初心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砥砺行,就一定能够创造应有的独特价值。



挖掘产品独特性积累口碑


黄晓燕

奇想国总编辑


2022年,从内容角度而言,主题出版、自有版权项目出版、图书海外版权销售应该是每个出版机构主要着力的方向;图画书热将进一步降温,非虚构类童书会愈来愈热。


从销售角度而言,随着头部主播力量的削弱,目前销售渠道单一化的态势将有所好转,电商平台的销量将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地面店的恢复还需要很长的时日,估计2022年夏季之前,疫情还无法消退,也许会盘桓到明年年底;抖音、快手、小红书腰部主播甚至只有几万粉丝的小主播带货能力会逐渐增强,但是这些主播的选品倾向性和个性会很强,越有个性的主播越有未来,有个性的图书也会逐渐拥有更大生存空间。


从市场推广角度而言,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认识到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和市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目前仅仅以销售为导向的出版机构,会认识到挖掘产品独特性的重要性,认识到出版是一个长期行为,无论品牌还是产品都需要积累口碑。


有声书、电子书、基于数字出版物平台的游戏互动类电子书会越来越多;文学代理机构,会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工作室和出版机构和文学经纪公司的分野会越来越明晰;国内的童书市场在过去20年里一直飞速发展,但是主导市场的主要是引进版童书,出版商自有版权图书,即大家说的原创图书成长空间和想象空间巨大。中国孩子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衣食住行,需要听到中国故事,这样的书虽然也出版了不少,但是一般比较零散,不太能见到出版机构的整体性规划,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童书市场空白点太多了,有的是机会等待童书出版人去填补。


未来,要基于纸质出版做好数字出版,不能固守纸质;要突破渠道商壁垒,建立和读者的直接关联。要升级图书的传播形式,邀请读者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形成创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三方的互动性。一本书将不再以固定的既有形式存在,而是有千变万化的潜质,同一本书在不同读者那里,将会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



来源:编辑课堂




编辑:王奕

94#
发表于 2022-3-24 15:5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处理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已出版学术著作的意见
  作者:仲娅,杭州一法律工作者。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首发。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李步云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论罪犯的法律地位》,指出罪犯理应接受法院的依法生效判决,一部分财产、自由等方面乃至生命的权利被依法剥夺,但人们需要注意的是,罪犯总有未被判决剥夺的剩余权利,对这未被法院依法判决剥夺的剩余权利,人们也理应尊重和保障。李教授的这篇文章在当时颇具启蒙意义,它纠正了过去一些人认为罪犯没有什么剩余权利,可以“斗倒斗臭,再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的不当看法。

  一些曾经在一定领导岗位的专家,在任期间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或者主编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但后来或因涉嫌违纪违法而被调查、逮捕,或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定罪处刑,那么对他们在此之前出版的学术著作该当如何处理?笔者循着李教授几十年前《论罪犯的法律地位》一文的思路,依据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刑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等规定,建议如下处理:

  第一,在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生效之前的监委调查留置,公安侦查和逮捕、起诉,法院判决尚未生效等期间,犯罪嫌疑人已经出版的著作不得下架停止销售、销毁,因为此时犯罪嫌疑人的学术著作出版权未被法律剥夺,需要给予尊重。

  第二,经过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生效,罪犯的政治权利被剥夺,那么依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判决生效之前罪犯出版的学术著作仍然不得下架停止销售。

  第三,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如果没有剥夺罪犯的政治权利,那么罪犯在服刑期间仍然可以出版学术著作。

  第四,如果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生效的剥夺罪犯的政治权利的期限已经终结,那么罪犯就可以恢复出版学术著作的权利。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Qy_jOTCo0dZhZiyUvMHBg

编辑:张铭麟
95#
发表于 2022-3-25 14:55: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家新闻出版署点名通报:62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图书“质量管理2021”


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通报


国新出发函〔20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各出版单位: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了图书“质量管理2021”专项工作,重点对2020年以来出版的少儿图书、教辅材料等进行编校质量检查。此次共组织抽查了100家出版单位的300种图书,经审核,认定其中62种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国家新闻出版署将依法对相关出版单位进行处罚。相关出版单位要对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图书,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日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对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图书,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日内全部收回。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2年3月18日 

  附件: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名单(图片详情见链接)









来源:长江(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112b9ttww52CjKGmUAQ2A

编辑:张铭麟



96#
发表于 2022-7-7 21:21: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数字交往》发刊词

“新的传播 新的人”

——《数字交往》发刊词

(以姓名拼音为序)

陈昌凤,邓建国,杜骏飞(执笔)

胡  泳,彭  兰,王成军,张子柯

一切处在巨变之中。

媒介走向巨变,数字科技走向巨变,传播走向巨变,人的数字生存正在发生着总体性的转变。

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虚实共生的未来时代。2019年,凯利(Kevin Kelly)曾经预言,镜像世界(mirror world)将成为未来20年的变革主题,它会将数字世界(如物联网、3D模型、SLAM等)层层叠加到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实际上,互联网的进展正如他所言,依靠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扩展现实(ER或XR)这样的科技,数字化正在人的感知上将虚拟与现实融合起来,试图创造出一种无缝转换的交互体验。

自1989年万维网诞生以来,今天,我们的确又在走向一场新的巨变。我们已经走过数字生存的史前阶段,正在跟进Web3甚或“元宇宙”的讨论;我们正在经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AR与VR,并将紧紧跟随BCI(脑机接口)、AI(人工智能)这样的科学进展;我们正在讨论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NFT(非同质化通证)、DeFi (去中心化金融)这类数字应用场景,还要准备面对一种自然人、虚拟人和机器人相互对话的行动者网络。

是的,未来已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已渐渐抵达,而这也是一个崭新的“传播+”的学术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曾建构了一种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那么,今天的数字科技则在建构一种人-物-实践融合的数字交往。数字文明开始走向更为广阔而深邃的数字实践,这种数字交往的叙事,正在跨越三种界限:(1)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界限;(2)社会实践与交流行为本身的界限;(3)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为此,我们也不得不努力跨过既往的学科边界,去更广阔的学术视域里关心数字世界、数字文明以及数字的人。为此,我们也不得不将重新开始讨论那些曾经不言自明的传播学问题,建立起兼具科学精神、技术品质与人文关怀的理论连接。我们将尝试对话——以一种跨学科的人文-科学对话来阐明数字社会前景,让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术能跟上、且超越传播科技的步伐,并最终让其他学科在传播研究中能获得更有意义的思想启迪。

彼得斯曾提到基特勒及麦克卢汉的一种观点:“媒介之研究”(mediastudies)应该成为意义更广泛的“研究之媒介”(media of study)。——我们认同他们的意见,也为此,我们发起了这个“数字交往”公号,试图让它成为这种“研究之媒介”之学术媒介。

“数字交往”公号,由杜骏飞提议,由多位学者共同发起——发起人之间大多有长期的对话或笔谈经历。实际上,关于学术交流与学术生产,发起人也有一种共同认识:学术大抵是“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钱钟书语),与规模、平台或场面无关。也因此,本着朴素的关怀,找到惊奇的问题,做一点诚恳的学术对话,形成一点有价值的思想认识——这是我们发起此事的初心。

初期,我们将在“数字交往”公号推出或推荐一些学术发现,稍后,我们将请益更多的学者,发起更多的线上-线下对话,并发布和出版更多、也更锐利的思想成果。

以下为“数字交往”公号的发起人——也是我们这个对话小组的学者名单(以姓名拼音为序):

陈昌凤(清华大学)

邓建国(复旦大学)

杜骏飞(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胡 泳(北京大学)

彭 兰(中国人民大学)

王成军(南京大学)

张子柯(浙江大学)……

(期待更多学者加入)

2022年7月5日

来源:数字交往小组(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97#
发表于 2023-6-6 18:1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下架!召回!自查!处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发布致歉信

6月5日晚,四川人民出版社通过公众号发布致歉信。


半夜醒来,看到这封致歉信,打算写点对出版、出版人的感受。半睡半醒,迷迷糊糊,零零散散——但都是真实感受。
1)可以说,面对舆情,四川人民出版社及时发布致歉信的做法很及时、很得当。

2)有错误,敢于承认,敢于承担,值得称赞——因为很多出版社面对读者批评时,连错误都不敢承认。

3)但是,必须要认清一个问题——认错、致歉只是化解舆情的第一步,不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痛点,以后这种舆情会越来越多。
行业痛点在哪?好几个方面……

4)出版业内卷严重,重销量重利益不重质量。编校人员待遇不高,能力不足,学习不够,责任心不强——摆烂心态很多、很严重。

5)待遇差,出版人何谈责任心?暂不谈敬畏文字、出版情怀,在大部分出版人眼里,出版工作也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而已。

6)——有的有情怀能力不足
——有的有能力情怀不够
——有的就是混口饭吃
——有的靠专业知识或人脉想方设法入群挤圈——亮亮相、发发文、走走穴、挂挂名、写写书、讲讲课,补贴家用,赚点名声——乐此不疲——不容易但有些悲哀。

7)如此看来,很多出版人是不容易的。
——一方面,我们要求他们敬畏文字、出版情怀,
——另一方面,他们日复一日面对枯燥的文字,待遇却不高——还要随时面对读者的挑刺、质疑——还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机会”。

8)待遇是待遇,敬畏是敬畏,文字是文字,情怀是情怀。当我们谈论工作时,自然少不了谈待遇——但任何一份工作都不能少了情怀——即便你没有。

9)回到这封道歉信本身。下架召回的不应该只是三版,二版和三版差错一样,也应该下架。二版,社长作为出版人,比一版多了很多差错,应该要反思。

10)舆情发酵——没有办法的办法(道歉)——下架——召回——整顿——自查……如此循环,不是好现象——只是化解舆情的套路。

11)因为编校质量而下架导致的损失有多大,笔者不知道。为了省钱——不请外校——或是外校费用极低——与一本书下架相比,这个省钱不应该!

12)有些编辑只看重重大选题、看重时间节点,选题一堆,约稿无数,最后过滤、舍弃——2021年笔者就曾被川人社的蔡某君摆过一道——不过我能理解她的做法——2021年那个重要时间节点,她还是太急于表现自己了——不管能力有多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13)所有不注重编校质量的出版心态、出版态度、出版速度、出版流程……都可能会引发舆情。这与情怀无关、能力无关——就是没有责任心——因为你心不在这里。

14)出版业内卷——重效益收益
出版人内卷——重私利小利不够大气

15)作为出版圈外人,小张作为旁观者更清。——出版人不必言必谈出版情怀——不管什么职业起码要讲良心、有职业道德。民航飞行员要保证大家的飞行安全,长途大巴车司机要保证大家的行车安全,外卖小哥要及时准确送到你家门口。

16)社会的齿轮环环相扣才能正常运行。@出版人:出版工作就是你的一份职业,就是你谋生的一种方式,谈不上雅或俗——靠任何职业谋生,都要有对待这份工作的职业道德!出版人的职业道德,起码是对得起买你书的读者!——让差错更少,让知识、信息、观点传递更准确!

17)正确认清自己,很重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位置、人品、格局——任何时候!

18)今年,打算要给20家出版社图书挑错,如果连续给一家出版社挑出10本以上存在众多差错的图书,是不是这家出版社就是天天道歉,天天下架,天天整顿,天天自查……

19)读者曝光的图书差错永远都是冰山一角,出版社、出版人,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经手的书合格了?

20)给出版社挑错,今年会继续。最近将会针对某华东某大学出版社的教辅图书挑错!

来源: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yEs3qCkVR3GvrR9I87-pA
编辑:郑程程





管理点评回复 编辑支持反对



98#
发表于 2023-7-7 22:43: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期刊出版单位必看!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最新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规范期刊经营合作活动的通知
国新出发〔202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
期刊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管理中发现,少数期刊出版单位存在出租刊号版面、允许经营合作方介入期刊采编业务等违规问题,扰乱出版秩序,损害作者读者权益。按照《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文件要求,现就进一步规范期刊经营合作活动通知如下。
一、严禁转让期刊出版权。期刊经营合作方仅限于在合法授权范围内开展广告经营、发行代理等业务,不得参与期刊的采访、编辑等出版活动。期刊出版单位及其主管主办单位不得允许经营合作方以“全面运营期刊”“享有刊名创作权”“享有期刊无形资产”“设立采编分支机构”“承办专刊(专版、专栏、专题、增刊)”等名义变相取得期刊出版权,不得允许经营合作方保管和使用期刊出版单位公章。
二、期刊出版单位不得将组稿、征稿工作委托给经营合作方。严禁期刊出版单位与“论文代发”机构合作,不得接收经营合作方以“论文润色”“论文排版设计”“推荐文章”等名义组织的稿件。
三、期刊及其新媒体内容的初审、复审、终审均应由期刊出版单位执行,不得仅以终审代替全程审核把关。期刊新媒体账号及网络文献数据库账号应由期刊出版单位注册和管理,不得由经营合作方掌控。网络文献数据库平台收录期刊时,应认真查验《期刊出版许可证》原件以及逐年加盖年度核验章证明原件,在日常管理中逐期严格核对收录期刊网络版本与期刊纸质版本,对版本内容不一致的立即下架调查,并向属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书面报告。
四、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的任用应严格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严禁经营合作方人员出任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或在采编部门任职。期刊采编人员应由期刊出版单位聘用并实行日常管理考核,不得由经营合作方发放薪酬、代为管理。
五、期刊出版单位应严格落实采编与经营“两分开”原则,不得向采编人员下达经营创收任务。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不得混岗,采编人员不得对外签订经营合作协议,不得从广告等经营业务中提成。
六、期刊出版单位不得允许经营合作方以期刊“第二编辑部”“办事处”“工作联络站”等名义介入期刊采编业务。
七、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应切实履行主管主办职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所属期刊出版单位出版经营活动的指导管理,加强对期刊“三审三校”等编辑出版制度落实情况、按业务范围和刊期合规出版情况等的日常检查,严格期刊出版单位财务管理,完善经营合作相关制度。发现所属期刊出版单位存在违规出版经营问题的,应立即纠正、督促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八、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结合期刊年度核验、专项检查等工作,加强对期刊出版单位经营合作活动的监管,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相关条款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按程序吊销《期刊出版许可证》。对整改效果不明显、已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期刊,不予通过年度核验,及时推动注销登记。完善期刊引导管理长效机制,优化期刊资源配置,加强期刊出版队伍教育培训,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3年6月26日


来源:中国出版营销周报(公众号)
编辑:覃韵琪

99#
发表于 2023-8-3 19:44: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互联网大厂试水出版业,众说纷纭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晓言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据“商业内幕”等美国媒体近期报道,在北美颇受欢迎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正着手进军出版业务。此举引发美国出版界业内人士的关切。对互联网企业涉足出版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借助媒体平台,互联网出版社将给传统出版界带来冲击和活力;也有人觉得不必过分担心,毕竟“点击率”不同于“销量”。此前也有电商巨头亚马逊进入出版业,但发展并不理想。
《纽约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TikTok上带有BookTok标签的短视频累计收看量超过910亿次,而前年为600亿次,用户增速可见一斑。据统计,BookTok子社区的帖子数量多达数百万,仅从2020年到2022年就增加了38倍。美国网站Tubefilter统计,有些作者借助BookTok平台图书销量一年内增长了60%。
BookTok的成功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让字节跳动看到了出版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该公司着手扩大其出版业务,并积极筹建自己的出版机构——第八音符出版社。《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该出版社目前已经在TikTok上创建了官方认证账号。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刊文称,第八音符出版社已提交美国商标注册申请。其经营范围或将包括图书应用程序、零售书店、图书订购服务以及出版等。字节跳动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字节跳动的出版业务计划专注于数字图书,在布局零售店之前,纸质图书仅提供按需印刷。
此举引发许多传统出版业从业者关注,互联网企业进入出版界会利用其平台或技术层面的优势,引导读者的阅读偏好或选择。不过目前数字图书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还是有限的,《金融时报》称,实际上美国纸质书的销量仍然远远高于电子书,特别是再版书籍。据统计,电子书仅占美国消费者图书销售总额的11.5%。
有分析和报道称,对于互联网企业介入出版业不必过分担心。互联网巨头亚马逊公司的案例颇能说明问题。从1994年创办以来,亚马逊先是经营网上书店,后逐步扩张,拥有并经营着多家出版商和网上图书销售子公司。亚马逊的一系列举动曾对传统出版业巨头造成一定冲击,但市场经过一段时期的整合和适应之后,传统出版商也将互联网作为自身宣发的利器。而《财富》杂志报道称,亚马逊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年度计划调整,将停止销售印刷版杂志和报纸订阅服务。6月底,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停止运营。报道还提及,亚马逊正在考虑淡出出版业。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分析称,亚马逊没有透露做出改变的确切原因,但显而易见的是,订阅其电子读物的人相对较少,继续支持它们没有经济意义。
一位资深出版界人士称,虽然通过互联网卖书可促进销量,但卖书和出书并不是一码事。图书销量最终还是取决于质量,而非短视频的点击率。而且,传统的出版行业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后来者都需具备印刷和发行能力,以及与零售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所有这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某图书进出口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TikTok此举对传统出版业影响不大。作为一家母公司在中国的企业,其在海外发展出版业务未来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既有望扩展中国出版内容在海外的认知度,还能通过国内按需印刷加原版引进的方式,让国内读者与全球同步阅读到优秀内容。
来源:环球网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61748354974122533/?app=news_article×tamp=1690989189&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8022313095E246D88ED73171B9587&group_id=7261748354974122533&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fcfba561-db9e-4335-9746-7f0c4a5f9e08&source=m_redirect&wid=1691062877560
编辑:洪韵

100#
发表于 2023-8-14 23:54: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