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播理论与实务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23:1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DJ阿彦全球第一套由广播节目主持人独立制作完成的“可视广播”节目将在近日亮相,该节目第一部分的视频高清版已在我节目视频库中上传成功,请查阅http://t.cn/zl45uoh
,明后天上传第二和第三部分,敬请留意!




轉發| 收藏| 評論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2:27: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范桶主持如演戏,戏多戏少,角色分大小,话多话少当然也主次之分。 //@宁国强:伊一确实口误了

@广播电台治愈系@散财童子:FM 96.50 苏州生活广播,俩主持人刚吵起来了。。。据说男主持要讲个笑话,女主持不让,男主持坚持讲完,女主持说这个笑话低俗、无聊是废话。。。男主持说按照你的主持方法这个节目撑不足三个小时。。。网友评论:两人想借此搏出位?亦有人传两人私底下是情侣,正在恋爱中,昨晚吵架了。轉發(182) | 評論(74)10月7日21:02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1)13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21:0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锦上添花//@西湖之声李萌: 用个性,思想,创意吸引听众,声音好就更棒了!

@广播电台治愈系广播需要“声优”的同时更需要“思优”,而“思优”胜过“声优”,任你声音如何甜美动听,听一段时间久腻了,吸引听众的是你的思想和态度,是你的情感和憎恶。频率最值得珍藏的财富正在于此,那些主持人是依靠思想征服了听众。而一个不良趋势是,广播的去思想化正大行其道,沦为喇叭式的叫嚣。轉發(35) | 評論(22)4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9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22:49: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2012-10-09 16:41:01)转载▼标签: 终端广播变革杂谈 分类: 广播电视  
谭天   陈菲

摘要: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新媒体发展蓬勃的十年。传统广播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创新,在竞争中谋求新的生态形式和平台。广播新闻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历经语态、传播方式的革命后,微电台的加入迎来第三次革命。本文重点论述广播新闻终端制胜的第三次革命,将促使广播新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进一步提出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

关键词:广播新闻 形态 终端 微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新闻的改革创新是伴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崛起而发展的,从广播新闻三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它先后经历三次革命:播报语态、传播方式和广播终端的三次重大变革。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加强研究,以理论创新来迎接广播新闻的新一轮革命。

  一、变革:从播报语态到传播方式

  1986年12月15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珠江经济台。珠江经济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珠江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地方陆续开办了经济广播,主持人、大板块、直播、热线电话、听众参与等节目形式被广泛采用。在“珠江模式”的推动下,受到电视冲击的我国广播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播报语态的改变可以说是中国广播新闻的第一次革命,它由“播新闻”到“说新闻”,在说的过程中突出亲和力和贴近性。这一“革命”甚至影响到电视新闻和电视媒体。1998年4月1日,一档名为《凤凰早班车》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香港凤凰卫视首播。主持人陈鲁豫开创了一个“说新闻”的时代。新闻节目第一次赋予了播音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用听众的话说,“他们是在‘告诉’我们而不是‘通知’我们。”播报语态的改变,“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让广播电视新闻回归新闻本体、媒体本位。

  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还是限于声音传播、节目风格的制作方面,那么第二次革命就涉及到整个广播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再到媒体运作,表现为媒体运营层面的变革。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它以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发展主线,早中晚三大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支撑,清晨、午前、午后、夜间、午夜五大板块为延伸,30档背景式新闻专题和谈话节目为两翼,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共同构成立体推进的动态新闻模式,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的传播特点。

  改版后的中国之声新闻性、贴近性、权威性、可听性等核心指标取得长足进步,品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中国广播新闻的第一品牌。2008年,中国之声影响空前,南方遭遇冰雪灾害,中国之声是风雪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首选媒体,是有关部委发布信息的首选平台;汶川大地震,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全国百余家电台联手、百余日现场直播奥运火炬传递,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史无前例;奥运会持权转播,上百家电台加盟,全方位直播北京奥运盛会,再创广播辉煌;海陆并进,立体报道“神七”飞天盛事。继2009年、2010年的全新改版,中国之声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播新闻频率。

  传播方式的创新是让广播新闻遵循传播规律的生存之道。新世纪以来,广播新闻节目创新主要集中在连线报道、行进式报道、直播、谈话节目等几种形式。谈话节目是把人际传播植入大众传播,是最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的一种节目形态。连线报道拓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空间,直播则加强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2008年汶川地震、冰雪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通常由于电视、电讯、电力等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广播就成为灾区军民了解外界情况的唯一途径。在重大灾难面前,广播组织多种方式传播,在发布灾情、协调救灾力量、传播救灾知识、鼓舞士气、抚慰民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学者指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广播是信息的“传达者”,救灾行动的“参与者”、鼓舞人心的“动员者”,广播在新媒体冲击的今天,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独领风骚。①特殊时期,广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于是,有人提出广播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媒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对于突出广播的独特作用没错,但千万不可将其过分强调并把它视为一般属性,因为,一种以特殊方式存在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广播不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终端革命

  广播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是基于接收终端的改变。这是一次超越了广播媒体本身的革命,它已涉及到媒介融合的全媒体范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使得广播的接收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并已经对传统广播新闻的生产和播出提出了巨大挑战,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广播生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开始寻求与互联网结合,出现了网络广播。网络广播有两种形态:一是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二是专门的网络电台。目前,全国各大电台几乎都建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不少电台利用台网一体化,实现了台网间直播报道的融合互动。如,2011年,西安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推出了“魅力西安,缤纷世园——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五种语言的大型直播,并借助国际电台的国际在线等网络媒体实现多平台、跨区域和多媒体的直播,直播实现了频率在北美、澳洲六大城市落地;西安电台五套广播节目同步直播,直播节目通过国际电台平台同时覆盖了南美、南亚等地区。②广播借助网络,发挥了伴随性强、以声动人的特点,也弥补了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劣势,实现了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已经对广播新闻的传统生产和播出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新媒体不仅在同广播新闻抢夺“快”,抢夺“随时刷新”,还用链接的方式, 把新闻历史、背景和海量的关联信息全部同时呈现给受众, 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 新媒体还用极容易参与的方式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的转变。新媒体不仅在争夺信息发布时间上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培养出了主流人群全新的信息接受方式,广播新闻要应对主流人群接受方式的变化,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建立起全新的播出平台。

  广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新闻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深圳新闻频率“先锋898”的新闻节目《读家新闻》,开通了微博、QQ群等实现选题征集,促进了听众对选题及节目的跟踪与参与,并及时提供反馈,有效增强了节目对于听众和网民的黏性。③在微博、博客、论坛大规模充斥网络的时代,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化的互动评论也在广播谈话节目中有所体现。如中国之声的《央广夜新闻》打出了“同步你来说”的口号,在节目中,要求评论员就热点话题与微博网友进行讨论。实现了主持人、评论员和听众的实时互动。④

  2009年以来,微博作为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分享、获取的平台,与广播的直播优势相融合,成为广播新闻改革的又一新突破。微博作为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的天然产品,是与广播融合的最佳伴侣。微博打破了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的界限,用户通过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发布微博信息。从文字、音频、视频的多样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广播靠声音传播的缺点,使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多样,丰富和深化了广播新闻的内容,实现了信息的多平台和多样式传播。而微博相对于传统的热线电话和短信互动,显得更加方便快捷,费用低廉。

  如广东佛山电台就成功利用微博实现广播新闻的互动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12年4月4日,市民莫先生9岁的儿子失踪20多小时。13点20分,他通过热线电话向佛山电台924频率求助。该台从下午1点半开始,每隔半个小时播发一次寻人启事,主持人阿KEN除了在自己的微博上发消息,还通过电台官方微博发出寻人启事,一个小时内被转发超过360次。不到两小时,市民莫先生在微博网友的报料协助下找到儿子。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该台的广播新闻实行了滚动式的报道,随时播报事件的进展。通过广播与微博的互动,大众传播结合人际传播达到了几何级数的扩散效果。

  同时,一个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在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中产生。新浪微博在2011年5月推出了可在微博上收听广播的新应用——微电台。12月7日,微电台改版升级,实现了PC、MAC、iPad、iPhone,Android全平台流畅播放。听众在收听微电台的同时,可以在微电台的页面上参与节目互动、浏览其他网页,广播的伴随性特征有了很好的体现。听众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网络终端在同一个界面上选择上百个电台的节目,打破了广播频率的覆盖限制。而广播电台既宣传了自己,扩大了收听范围,也给听众提供了最及时的信息来源。

  微电台将传统广播的内容特点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完美嫁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优势明显。以去年“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为例,2011年7月23日晚,事故发生后,微电台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请各位网友注意:@浙江交通之声将会带来最前方的报道,请各位网友关注。如果有前方最新消息,请@微电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将您的消息转发出来,FM93交通之声记者蒋捷将会在前方给出第一时间的详尽报道。”随后,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进行特别直播,并不断在微博上发布最新消息,众多网友第一时间通过微电台收听,获得最新资讯。⑤微电台官方微博在此次特大事故中,转发或发布多方电台最新消息,呼吁网友收听。微电台使网友迅速了解事故抢救情况,突破了地域的界限,通过微博文字、图片,让受众更直接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还能通过转发微博,传递信息、表达心情,打破了传统广播只通过声音传播的弱势,这种与传统广播不同的播出方式和使用体验,让广播新闻有了新的内涵。

  三、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

  广播新闻的三次革命由表及里,由里到外,从微观操作到宏观战略几乎涉及广播发展的所有领域,这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持。“新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广播研究得以繁荣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整体学术研究走向成熟以及广播行业的复苏繁荣的良好势头,中国广播研究较前一时期变得更为成熟,研究的热度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不但涌现出了大量颇有创建的学术论文,研究专著还出现了猛增的发展态势,将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向前更加推进了一步。”⑥笔者对申启武教授这一基本判断还是有些存疑。诚然,从历时性维度来看,这十年的广播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共时性维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广播研究与电视研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更何况电视的研究水平也不高。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选取2001年~2011年为时限,以“广播新闻”为关键词检索到1275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65篇;以“电视新闻”为关键词检索到9581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08篇,广播新闻论文分别为电视新闻的13.3%和8.2%,说明广播新闻研究约为电视新闻研究的十分之一,不仅研究数量少而且研究层次也较低。即使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广播新闻论文大多数也是经验性描述的业务讨论,学理性较强的论文很少,相比广播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显得较弱。广播新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广播研究的文章来看,广播研究人员多以业界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主,学界对于广播新闻研究的热情不高;二是,广播“研究方法单一化与研究层次浅近化。”⑦广播新闻研究通常是在广播新闻实践发展之后才对某一问题进行描述、归纳,提出意见、建议,很少有研究是对实践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的。

  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广播新闻研究除了延续以前的广播新闻采写、广播新闻形式等研究,也依据新的技术引进以及媒体竞争格局而产生广播新闻的发展与变化展开新的研究,在广播新闻基础理论研究上增加了广播新闻频率专业化、广播新闻形式创新、广播新闻的人文性和服务性以及特定广播新闻节目的研究。随着大众传媒的受众意识增强,结合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对广播新闻进行分析的理论研究颇多,特别是针对其人文性和服务性的研究。广播新闻节目既是面向听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决定广播新闻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广播新闻节目研究主要聚焦于某类收听率高、影响力大的节目研究上。但针对地方台广播新闻如何在贴近性上做好文章的研究还比较弱。

  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出现,让广播新闻生产与播出实现流程再造。但这种基于网络的移动广播也面临了一些困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出现的网络广播,模糊了传统广播的媒介特征,很大程度丧失了广播的媒介优势,加上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大部分是对传统广播节目的机械复制外加文字、图片等形式,内容聚合力不够、影响力不强,网络广播受众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受众力量相当弱化。”⑧因此,除非把受众行为研究透了,否则广播新闻不可能找到更有效的传播渠道,广播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无法增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乃至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也使分众化的趋势加剧;一个自主性、分群化的社会已现雏形,信息传播也进入了“非群体化传播时代”。在非群体化传播时代,多元化、开放性的信息传播使得受众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公众依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在选择媒体方面有了更多的空间。在这一大环境下,广播新闻的受众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是谁在听广播?无论是广播从业者还是学者都在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业界人士认为,细分听众市场要做到:一是弄清楚谁在听广播;二是,必须研究不同时段的收听需求;三是,必须弄清楚不同人群的收听需求。⑨目前,广播的受众人群出现了新变化,“一是选择性收听。这类听众人群的忠诚度不高,其获取信息和消费的主要途径也非广播一种,还有其他渠道,只是因为对某个电台、某个节目或者某个主持人的节目感兴趣而收听。二是伴随式收听。这类听众把广播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但从广播获取信息,还从广播得到娱乐和享受。三是移动收听。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给广播带来的新的增长点。”⑩还有学者指出广播新闻在重视听众细分后,更要重视“用户体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权利的分散化。广播媒体在这方面应该大有文章可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开发播客式的受众互动传播平台。⑾当今,广播新闻节目一方面朝着“全球性、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符号的运用由口播语言向现场音响、音乐方向转化。申启武教授把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发展的特点总结为“三化”:碎片化、互动化、多元化。“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板滞走向灵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在适应广播媒介特性和传播规律以及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着。”⑿

  三十多年来,我国广播新闻从节目创新、机制创新转向终端制胜,不仅需要挑战体制束缚的勇气,更需要科学的决策、改革的智慧。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诚然,媒介融合给广播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变革,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广播新理论、新模式、新产品以及全新的营销策略。终端制胜,新媒体时代,广播只有谋求融合化生存,改变落后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广播新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注释:

① 张连成 《广播在重大事件中的独特作用》,载《中国广播影视》,2010年第19期。

②李旦 《台网融合:深层推进全媒体化》,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期。

③李静   《全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发展之道》,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

④申启武吕芳敏 《广播新闻:多元化革新与全方位突破》,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期。

⑤赵敏杜淑霞   《微电台: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传播》,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3期。

⑥⑦申启武 《中国广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185、215页。

⑧申启武 褚俊杰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载《传媒》,2011年第6期。

⑨潘永汉   赵晖 《谁在听听什么听下去——新媒介环境中对广播“三要素”的再认识》,载《中国广播》,2010年第1期。

⑩刘宜民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期。

⑾秦永志   《多媒体时代的广播受众特点研究》,载《新闻传播》,2010年第5期。

⑿ 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中国广播》201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3487701016tu2.html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00:19: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当你热爱的东西,却怎么追都追不上的时候,你还坚持吗?//@程程欣然: 当这种热爱和生活中的实际相碰撞的时候,你会怎样选择? //@广播电台治愈系://@974小骆: 其实很多干这行的都是因为极度热爱,仅此而已!@李峙
@广播电台治愈系今晚听到的节目,这位DJ说他以前是播新闻的,刚调到夜间做节目不久,对于情感类节目如何拿捏存在困惑甚至想放弃。其实,热爱广播的人,耳机、话筒、调音台,就是他们生命的兴奋剂,只要具备了这些,他们就会无比认真起来,不管周围有多么烦躁不堪,至少那一刻,他是享受的,幸福的。http://t.cn/zlH3hWG

轉發(29) | 評論(11) 10月16日23:41 來自新浪微博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21:39: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
//@DJ王十一: 汤师爷:这鸡叫能当电台使,我看行

@广播电台治愈系
都来说说,在古代,更接近电台主持人的行当是什么?这个行当里你中意谁?



| 轉發(6) | 評論(8)
11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00:5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蘆徑
你不听广播有人听,你光上网有人不上。别说中国,就说欧美不以网络为主要阅读渠道的也很多。一会说载体,一会说形式,一会说受众。这点字数,根本周延不了一个说法。我洗洗睡了。//@深圳陈荻:变不意味着消亡,但是形式会变。比如报纸由纸到电子版。广播其实也在变,听众的主要构成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深大青年
【微博】资深网友@和菜头 前日宣布暂停使用新浪微博,随后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碎片化生存》的博文。其关于微博与现代人的阅读、思考方式的见解很值得一读。抄送给各位。



(58)| 轉發(15245) | 評論(1850)
10月19日21:2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5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98#
发表于 2012-10-26 15:5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播电台治愈系
//@中山高校广播联盟: 共同珍惜美好的播音时光//@伟嘉gaara616: @中山学院广播台 @中山高校广播联盟 各位同学,珍惜你们的播音时光,又或者,努力让这份兴趣成为日后职业。

@广播电台治愈系
和各专业电台不同,高校广播台是“铁打硬盘流水兵”,再受欢迎的高校电台主持人也终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的岗位,这使得我们高校广播人更加珍惜每次上节目的机会,用心计时,用爱数秒,把最真挚的感情全部融入到声音和节目之中。还记得大学广播站的时光吗?via@辽宁师范大学广播台 http://t.cn/zl3XHyb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46) | 評論(20)
今天14:3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3:0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
回复@李小智sky: //@李小智sky:谢谢,哈哈哈,有时候主持人又要编辑,又要主持,于是就开始复制粘贴了,以后会注意,有思路,有观点

@广播电台治愈系
终究有一天,各位大主持的注意力会从主持回归到编辑的环节,再好的采访,再好的主持人,没有一个合理的编辑,也会让这个节目逊色十分,而目前众多的Ctrl C+Ctrl V的工作根本就不叫编辑,重点并不是稿件多,而是思路清晰,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这个工作做好了,你的节目一定会事半功倍。via@951洪涛



| 轉發(96) | 評論(29)
今天11:2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00#
发表于 2012-10-30 23:17: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播电台治愈系
博士,你还记得那主持人咋说的么?//@亨利博士: 你们也够狗血,把我去年的微博翻出来//@心情小美: 主持人不好当~~//@广播电台治愈系: //@五月渔郎冯震翔: 1、拉下推子。。2、果断三下延时器。。。

@广播电台治愈系
@亨利博士:在听一个很狗血的英文网络电台广播,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名听众打热线进来,和主持人聊起同性恋问题,说是美国一个女性变性成男性,但是还保留了女性器官,和他上床的应该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呢?把主持人给难住了。

| 轉發(12) | 評論(8)
3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