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646|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龚铖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1: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11-3 12:2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0 14:22 编辑

11月2日

时间的流逝总是让人不易察觉,已经记不起上次发文是什么时候了,不过我清楚的记得在龙新网数据丢失事件发生后我就再也没有写过日志。有很多原因吧,或许是慵懒的岁月让人丧失了当初的激情,或许是自从自己的文章消失后心态发生了改变,又或许是没有让人愿意提笔的话题。

至于为什么今天会敲下这篇文章,也有着许多因素或者说巧合。其一是昨日的专业导论让我想起了还有写日志这回事这就有了写它的动机;其二是今天看的一则新闻让我颇有感触这就有了写它的原料;其三就是今晚顿悟认为把自己的当时所想记录下来还是蛮有意思这就有了写它的人。

大概是这么回事,一条流浪狗在垃圾堆翻找食物是发现一个被丢弃的婴儿,随后将其叼起向附近居民求助,附近居民把这名弃婴送进了医院。据说这件事已经感动了无数网友,流浪狗的善举和丢弃婴儿的恶劣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件事情很多细节尚未披露,也不便多做评论,不过小婴儿被送到医院的结局还是令人高兴。

坦白说,我个人对动物并没有太深的感情,不过今天我有些自责,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愧疚。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三个字“标题党”,我想肯定是流浪狗在垃圾堆里发现婴儿想把他作为食物却被附近居民发现,在一些人的操纵下成为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不过后来我有些动摇了,我想起了最近听说的一句话——宇宙的本质是爱与慈悲,虽然我对这个论断并不十分认同,可是它让我想去看看狗是不是真的如此有爱且慈悲。搜索的结果让人挺感动,这些事例虽然说不一定全部真实但是狗和人之间的感情毋庸置疑。后来我又想到了母爱这个词,不管是飞禽还是走兽它们对待自己孩子的那份爱是相同的,或许在那只流浪狗眼中,这个弃婴只是个孩子,他需要爱与关怀,它并没有所谓的道德仁义的概念。万物共通的母性的确伟大,不过转念一想,那这个弃婴的父母又是如何狠下心将其抛弃呢?我不愿意深思,这只狗的行为已经告诉了世人没有说得通的理由。

很多事情永远都不会有定论,它的好坏取决于看待它的人的心境,有了今日之经历,我想我会常提醒自己凡事多往好处想,如此生活也变得明亮。

板凳
发表于 2015-12-3 14: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6 编辑

现实中的北京黯淡了,可是微博中的北京却格外鲜艳。每年入冬,北京的空气质量便成为热门话题,今年伸手不见五指的帝都北京许多标志性建筑都被网友用红色勾勒出来。“你看到哪里是天安门、哪里是故宫还有央视的大裤衩了吗?”“这不是我熟悉的帝都,俨然是烟雾缭绕的天宫啊,谁来救救我,在北京活了几十年竟然迷路了!”看似诙谐幽默的调侃背后蕴含的更多是无奈。
   
   中国有很多城市间的排名,最令人揪心的蝉联榜首可能就是空气质量指数了。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街戴口罩,在家用空气净化器,这些都是民众与雾霾开展的斗争。可是这并不是釜底抽薪的做法,有北京市民说到这样的生活环境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不便,还有源于内心的恐惧感,对雾霾本身的恐惧,对自己的呼吸道、自己的身体的恐惧。
  
   我有幸看过柴静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导致雾霾产生的原因确实有很多,要去追究谁的责任可能难有结果。对,我们依赖工业、依赖暖气,可是这些并不能成为不能畅快呼吸的理由。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需要去寻求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有的人说这很难。我对环境保护的确没有足够的了解、对雾霾的产生和治理也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我知道,既然我们选择继续在这片穹顶之下生活,不管再困难,我们都要去追求最基本但又显得奢侈的蓝天白云。

地板
发表于 2015-12-8 23:3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6 编辑

三五窝头、一碟泡菜、三十个迷彩服战士围坐于食堂一脚共进午餐。对,你没有猜错,这就是广电1501班关于团组织生活大赛独一无二的活动设计。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吃到这满含革命情怀的一顿午饭一上午的操练是少不了的。哎!别跑啊,听我说完,这个操练并非用于打造你的钢筋铁骨,而是基本的训练再加上一些军旅游戏。目的在于让我们体验革命先辈们团结互助,不畏艰险的可贵精神。不得不说,这次的活动是成功的,我也相信优秀的一班同学在今后的各个方面都能一路领先。

5#
发表于 2015-12-8 23:3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23 21:26 编辑

12月1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小baby并且与妻子普莉希拉·陈承诺将他们持有的Facebook99%股份(按照Facebook当前股价计算,约450亿美元)捐出,用以发展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此举一出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指出,扎克伯格做慈善的目的不单纯,他是想要避税。还有的网友更是调侃说扎克伯格给自己留了条“内裤”。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长辈的财富自然应该恩泽子女。自古以来,不仅仅是君王显贵要追求自己的财富地位千秋万代,普通民众虽无如此“野心”,但“家道中落”和“家道中兴”的说法在国人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一代须比一代强,上一辈的财富也理应为晚辈们夯实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网友们看惯了财产纠纷、至亲对簿公堂,对于将如此巨额财富捐出的事一时难以理解有些相对偏激的言论倒也不足为奇。
     
    但是,慈善之所以伟大就是源于它的无私与资源。然而在中国慈善却屡屡被绑架,逼捐、社会知名人士每年捐多捐少多会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更有甚者对捐款较少者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我认为这群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们应该反思一下了,没有他们这些过激的言行,中国的慈善发展或许会好一些。

6#
发表于 2015-12-10 14:2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0 14:22 编辑

    今天有幸陪同室友回他的母校——绵阳南山中学观看纪念12.9的文艺晚会,晚会的节目很精彩,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久违的氛围。
    这种氛围并不是来自于舞台的灯光亦或是精彩的表演,而是每一个聚精会神、积极参与的观众。有人说,我们对中学时代的怀念是因为那样的生活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并非是出于我们的喜欢,而是潜意识地认为就该这样。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我之前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但是今天的南山之行让我感到其实我对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还记得中学阶段学校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那种愉悦。有人说,中国人天生是爱热闹的,的确如此,所以现在的很多活动依旧讲究的是排场、追求的是人气。但是,进入大学以来,我们参加的活动规模大、观众多,可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时还有一颗愉悦之心吗?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大部分人对于大多数活动的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活动真正投入的可能只有参与者,至于观众可能仅停留在“众”了。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了一名老师对大学里这些活动的看法。大概有这样两层意思,首先我们来到这里是学习的,可是学习和这些五花八门的活动不是互补的关系甚至常常有着冲突,所以活动多了用于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学习自然就落下了。其二是即使你在这些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可是它并没有什么含金量,并不是真正的取得了成就。在活动的数量上我和这名老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多则生弊。但是这些活动的意义我认为还是有的,像什么戏剧大赛、辩论之类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东西还是挺多的,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这绝非信口开河或者是为我们这些活动找借口而是个人的真实感受。
    所以我认为校园生活是需要这些活动的,但是我们也确实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使这些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人能从中获益。

7#
发表于 2015-12-10 14:25:07 | 只看该作者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他超凡的社会学成就,而是他那始终紧锁的眉头,马克思韦伯给后世留下的肖像无一例外的眉头紧锁。起初可能会觉得有几分奇怪,但在对他生平有些许了解后便会找到些许答案——任何性格的形成都与自身生活经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马克思韦伯的一生我愿意用冲突二字来描述,他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在他眼中父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母亲则是一个宗教主义者,他的家庭便赋予了他观察世界的两种迥异的视角。同时他的一生都伴随着战争,他出生的1864年正值德国第一次王朝战争德国击败丹麦,而后他又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他的生命最终在一战的尾声中结束。他曾将当时的德国比作开往深渊的列车,而他则自诩为《圣经》中的以色列先知耶利米,足以看出他的无奈。马克思韦伯并不赞成德国不断发动的战争,可是对民族的热爱让他不得不为军队效力。谈到马克思韦伯的性格形成不得不提另一件有着重大影响的事,马克思韦伯早年在学术上便颇有些建树,可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恰逢父亲的死亡,因为他曾在他父亲死前与他有过激烈的的争吵,这件事带给他巨大的心理阴影一度使他难以继续研究学习。之所以要在这里对作者进行介绍,是因为我觉得有了对作者的初步了解,再来谈这本书则不至于太过肤浅。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与其说是马克思韦伯对宗教和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探究,不如将其视为现实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库。关于宗教,马克思韦伯给我的答案是符合你的需求,无论物质还是内心,之前人们安于教会的专制统治是源于安于现状、平淡生活的需求;而新教则符合人们追求财富的需求,宗教更像是人们的一层自我迷惑的伪装,有了他让你做事情更加理所应当。天主教徒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对财富和新兴职业表现不出太多热情,恰恰相反,新教徒不管条件多艰苦都对财富和创新十分热衷,唯物主义中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你思想层面的选择也决定或者说对你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其二便是这本书让人对资本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马克思韦伯在书中对他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前资本主义精神做了比较区分。两者在赚钱的欲望上是一样的,但是前资本主义摒弃伦理限制,劳动缺乏自觉性,资本的使用缺乏合理性。马克思韦伯的资本主义观念与加尔文教的教义十分相近,只要你勤勤恳恳的劳动、发财致富,你创造的财富则是对你人生价值的证明。马克思韦伯在书中指出一个人创造财富的出发点不能是为了个人的消费,不是为了个人的挥霍,而是增加人间的荣耀,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精神是以社会的角度出发,你获得财富是因为你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这代表着一种荣誉。所以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们便会积极地投身劳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之所以把这本书看做现实问题的答案库,正是因为如今一些热门话题在书中已经有了合理的看法。如今的人们发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没有动力和激情区分出了职业和事业,当你把这件事看做你的职业,你做它的心态就是完成任务是被动的去做,而将它看做事业则是主动。马克思韦伯在书中提到天职观——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的确,对于职业和事业的区分让人感到可怕,人人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任务而不是义务之时,我们将不放心医院里的医生,法庭上为别人辩护的律师。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具有启迪意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本世界级巨著,今天看到的可能只是皮毛,还有更多信息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8#
发表于 2015-12-10 15:03:32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三,在男生寝室长期的印象中注定会有一个忙碌的夜晚。首先,星期三晚上我们有一节晚课,下课后吃过饭回到寝室大概就是八九点吧。然后星期三作为一个星期的较为靠中的一天,对于稍微懒散一点的我来说,既要满着完成之前遗留的任务还得完成星期五之前必须上交的周刊稿。当然,为了抱怨每个星期三繁重的任务而写下这篇稿子明显意义不大,不过能借此机会为自己唱唱赞歌还是不错的。
     因为我们班之前刚举行了团组织生活大赛,所以作为团支书的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何姓同学需要写一份活动总结,字数也(非)不(常)多,大概就是一本书那么厚吧。因为学校组织部那边催得比较紧,所以昨夜这位何姓同学自然就需要熬夜了。然而有的事情不是你想做或者说你努力去做就做得好的,他就算不睡觉一个人可能也写不完。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嘛,所以这分忧解难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我们几个室友身上。
    即便如此,昨夜我们的何同学也是临近四点才休息吧。换做平时,可能也不会太恼火,可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嘛,星期四的早课是需要七点就起床的。所以昨天他的休息时间就只有三个小时,说实话,在之前我对于班委做这些事情并没有如此深的感受。在其位就需要谋其政,而且当初竞选时说好的服务同学,不怕艰苦。但是,在昨夜我意识到这些可能还真不是出于他们的任务,因为这场比赛输了并不会有什么,有很多班级初赛都没进他们的班委还不是照样好好的。
   所以真正让他放弃休息的可能真的是当初对这个班级的承诺,但这是一个有分量的承诺。

9#
发表于 2015-12-10 17:2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铖 于 2015-12-10 20:20 编辑

久违的阳光明媚,在这寒冷的冬日能看到温暖得恰到好处的阳光的确是一种享受,也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这样的天气自然不应该把自己锁在寝室,因为大晴天篮球和音乐更配。所以早在上午思修课时便约好下午打篮球了。
     
     每天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自然是在午饭过后一个小时左右,但是往往这段时间也是篮球场人最多的时候。所以,从一点开始我们就密切关注篮球场的动向,可是每个场人都是满的,并且这群人并没有要退散之意。那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在打球这件事上是需要讲究先来后到的。所以就只能在宿舍里等待。
     
    最终的结果让人不想多说,在等待途中一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七点,所以有些事还真是天

注定啊。
10#
发表于 2015-12-10 23:28:22 | 只看该作者

俗话说,真正孤独不是你没有女朋友,而是你周围的人都有女朋友。哎!然而这个世界总是爱欺负像我这样善良而又单纯的人。记得刚进学校的时候有一个新生入学教育,其他的已经记不太清了,不过我清楚的记得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寂寞而耍朋友。其实细想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嘛,承担责任是必须的,做事情也不能还像以往那样幼稚。一味地为了一时消遣而谈恋爱往往会走向不太完美的结局。

    可悲的是,像我这样看破红尘的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寝室里的各位小伙伴纷纷出手或者是已经物色到了自己满意的对象,整日谋划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这样就比较尴尬了。

    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吧,看到身边的这些同学一个个多了起来也会感到迷茫。可是我来到这里是要提高自己,改变世界的啊,毋庸置疑,这将变成一个艰难的抉择。古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今却没有人告诉我在大学里爱情和学业能否兼得,所以涌现如此多的壮士去到实践中寻找真知也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在这样一个各种激素大行其道的时代,又如何安安静静的写日志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