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教育家】罗列的新闻教育实践及思想 一、罗列生平 罗列(1921—2012)原名卢鸿略,广东澄海冠山乡人。1940年,罗列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毕业。新中国成立前,他曾担任《江淮日报》、《苏中报》等报的记者,对当时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活动以及在根据地推进的民主建设展开报道。后担任《新东台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华中版)编委和经理等职,推动解放区报业实务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位能力全面、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自1948年开始,罗列先后负责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等校的新闻教育工作,为急需新闻专业人才的华中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其自身也积累了大量新闻教育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罗列曾在上海《解放日报》工作,担任编委和秘书室主任。1953年3月,罗列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新闻专业副教授兼新闻教研室主任,后成为中文系副主任,主要主持新闻专业方面的教育工作,对新中国的新闻教育的起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罗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并负责管理任务以及教学任务。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罗列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复校工作,为人大新闻系的恢复和发展尽心尽力。后筹备创办汕头大学(任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于1981年9月担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因为在新闻教育方面的成就与贡献,罗列在198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聘为顾问。1993年,在新闻教育界工作数十年的罗列退休,20年后一2012年9月22日,罗列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二、罗列的新闻教育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前 1948年,距离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1918年蔡元培、徐宝璜等人创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已有30年,中国的新闻教育已具雏形。一方面基本按照英美的办学模式,并逐渐摸索形成自己的模式与标准;另一方面以报学教育为主,其宗旨是传授办报经验和新闻学理研究,主要是培养实践人才。同时,由于当时政治动荡,战火不断,新闻报刊以党报为主,以宣传政治倾向与报道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 此时,已是知名新闻工作者的罗列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射阳县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开始了其数十年的新闻教育事业: (1)给学生授课,具有科学性与专业性。当时,现代新闻学教育在中国仍属于起步阶段,专科院校请的老师多由新闻工作者兼职担任,虽然其教学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开拓视野,但也偶尔出现授课随意化的问题。罗列在注重传授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授课十分专业,当时中国新闻教育尚没有标准教材,他便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参考恽逸群的《新闻学讲话》,结合他自己的学习实践经历,主讲“新闻学概论”。在课后还安排小组讨论和全校性讨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提升。听他课的学生反映罗列的课在当时是专业性最强的课之一,有的还称呼他为“科班出身”。 (2)接受中央指示,支持速成班。罗列担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教育长期间,该院共培育三期学生(累计至改名苏南新闻专科学院前),平均一期5、6个月结束,课时短,课程极为浓缩。学生前期以听课为主,后期则以实习为主,最后还要进行总结。速成班培育相当一批可用的新闻工作者,缓解了当时对新闻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3)要求新闻学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党的思想。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党在解放区设立的最早的新闻专科学校,党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当时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校内每周还坚持过党、团组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与革命的信心。 (4)按照学院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提高新闻实践水平。罗列回忆,当时的学员,只要上完采访课,即组织采访实习,在驻地开展采访活动;上完编辑课就从报社拿来通讯员的稿件进行编辑,加上自己采访的稿件,以班级为单位出版手抄报。当时校部还办了校报《新记者》,以提升学生的办报实务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新闻教育亦是如此,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新闻教育,培育适应新中国国情的新闻人才,成为当时的重要工作。 在高校的新闻教育方面,对旧时代的新闻教育,国家接管之后花大力气进行全面整改,同时国家也加强对新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控制与规划,实现有计划地发展,使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符合革命工作与国家重建的需求。 在培育新闻人才上则是双线发展:一方面继续坚持通过工作实践来培养和提高新闻工作干部,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高校进行正规教育训练。 1953-1958年,罗列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职称为副教授),主持新闻专业工作。在此期间,他的主要新闻教育实践如下: 第一,按照党的政策,团结和聚集有新闻教育才智的新老知识分子。当时,因教育资源被高度整合,北大新闻系的教学力量大大下降,留系教育人员十分缺乏。罗列量才重用张隆栋,请来蒋荫恩兼课,并通过各种渠道先后调来方汉奇、甘惜分、孙觉和刘爱芝等人;同时,每年选调新闻专业毕业生来本专业工作,以及安排老教授发挥专长带青年教师,培养了郑兴东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逐渐加强了专业教学力量。 第二,设计新闻专业的课程(尤其是新闻业务课程)。当时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却需要罗列等一线教育工作者自己设计。罗列和同事们一起分析探讨,搜集借鉴古今中外的新闻教育实践,从新闻干部必备的条件入手,研究如何进行新闻业务、基础理论与政策、文史知识、语言表现能力等的训练,做课程的具体安排。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情况,采取首先从内容较为稳定的课程做起,如写作基础,报刊史,新闻基本理论等。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采写、编辑等,则采取新闻单位讲课和教师协助编写教材的方式进行。 1958年9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罗列随同前往,后担任人大第二任系主任。在这段时期,罗列经历了北大新闻教育的“大跃进”时期,后针对这一现象以及所产生的问题,罗列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吴玉章校长的帮助下,整顿教学秩序,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第一,使科研与教学研究重回正轨。面对“大跃进”期间过分注重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工作停滞的情况。罗列首先加强科研室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把下放连队的教研员调回教研室,集中力量进行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工作,为开课做好准备。同时对1958年下半年的缺课进行补课,对没有学好或安排不当的都设法弥补和加以调整。 第二,修改教学计划,适当调整劳动与学习的比例。罗列坚持“既重视实践,也不忽视理论知识;既重视道德,也不忽视智育和体育;既有专业知识;也要有一般的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原则。调高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适当缩减劳动规模,并根据学校调整,实行九个月学习,两个月或较多时间劳动,一个月休假的办法,以达到“把课上好,也把劳动实习等其他方面做好”的要求。 第三,“以办报为纲”,办报促进教学。强调在业务课教学上,把办报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兼用平日实习与集中实习两种办法。通过办报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四,进行教材编写。在罗列等人的努力下,到1959年暑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写出一批新闻业务讲义,其中包含汪溪、蓝鸿文编写的《新闻采访讲义》,余致浚、张文远等人编写的《报纸编辑讲义》,甘惜分、王肖山编写的《通讯写作讲义》等课程讲义。这些讲义基本构建了各门学科的体系结构和理论框架,对新闻学的课程设置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具有开拓之功。 第五,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政治理论和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立足于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深入研究,向广大新闻系的学生开设无产阶级新闻理论课程,其中包括安岗回系讲授的“政论写作”、“新闻学概论”以及刘贯文的“新闻写作”等。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教育,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党性意识、群众意识和无产阶级意识。 在罗列等人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教育逐渐发展成熟。可惜好景不长,之后陷入了“反右倾”与“学术批判”的高潮,罗列等老一辈受到批判,教学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干扰。 (2)从1978年起,罗列开始积极参加被撤销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复校工作,尤其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恢复与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新闻教育迎来了复苏与发展的热潮,而如何在接下来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走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教育之路,成为当时复建工作的核心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罗列当时采取多种措施,在推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回归正轨的同时,探索走向新时代的道路。 第一,抓教材,即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教材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罗列动员教师抓紧整理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编写教材,做到“先有后好”,这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教材,其中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和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尤为出色。 第二,抓人才,即建设师资队伍,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之初,针对当时新闻教育界出现的老教育家们年事已高,而新人又尚未成长起来“青黄不接”的现象,新闻系采取多种手段建设教师队伍,包括将优秀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新闻单位和其他业务单位调入骨干教师,注重老教师带新教师,为优秀教师提供海外进修考察,单位锻炼的机会。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新闻理论”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两个教师进修班,这里面就包含有罗列等老一辈的努力与推动。 第三,积极推动学科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国际新闻界》杂志改为铅印,再次出版,为教师提供科展示研成果的平台,并积极推动相关学科教育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张隆栋教授引入了传播学,带动了国内这一学科的发展。 除此之外,政治思想工作罗列也始终没有放下,他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带头为学生讲党课。 1981年5月,罗列任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于1981年9月,担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为汕头大学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时间罗列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校务管理方面,但仍然十分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建设和全国新闻教育的发展繁荣,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院聘请他为新闻学博士学位答辩委员,1993年10月被评定为“为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者。这是社会与国家对他耕耘教育一生的最好评价。 三、罗列的新闻教育思想 在罗列工作的时代,中国的新闻教育仍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罗列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教育思想。 (一)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以“让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的新闻观”为教育核心 罗列早年便参加革命。终其一生,都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信奉并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怀揣着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他在《十年来我国的新闻教育》中对新闻系的学生表达过这样的期望一“我国大学的新闻系毕业生,不是为个人的出路而奔走钻营,他们会成为光荣的人民新闻战士,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 无论在哪里进行新闻教育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罗列工作的一个重点。他意识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一个向民众传播信息的新闻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的新闻教育,也正是要培育出这种为国为民,有正义感的新闻工作者来。 (二)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 罗列始终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懂得如何从政治上分析以及处理问题。他制订的新闻教育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华中新闻专科学院,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往往都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及政治要求相适应。 不仅对于自己是如此要求,对于所教导的学生们,他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罗列反对新闻教育脱离政治生活及政治思想,反对把教育与政治、社会想脱离的“坚实基础论”,他认为学生,尤其是学新闻的学生,在学校里只学习新闻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他要求并培养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政治局势关注、分析的能力,他曾这样写道:“新闻人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对具体事物的判断能力,这是他们首先要打好的基础。” (三)把教学工作的质量摆在首位 罗列对于教学能力极为注重,从教材、师资的配备等方面都着手进行提高。 抓教材,教材可使之后的新闻教学有所依据。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教材编写,避免了“文革”刚结束时没有教材可能导致的教学混乱。 抓师资,罗列注重厘清思路、方向,即我们应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以及如何选拔培育这种人才。思路,方向的确定,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强调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点是新闻教育者的共识,罗列也不例外,但对于二者的看法,罗列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在新中国成立前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学仍处于报学为主的阶段,出于当时新闻工作者的短缺以及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以及自己亦是一名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的缘故,罗列注重实践,讲求应用,比如让学生参观农村的土地改革,尽早为他们提供宣传实践的工作平台等。 罗列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新闻教育的情况,将理论学习的位置提高了,他比较了复旦新闻系等重视新闻学专业理论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大学与民治新闻专科学院等主要教授实践的院校,发现接受系统理论学习的学生“后劲大”,于是他强调教学要重视“三基四性”(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提高对理论的重视一“排几号铅字有什么难的,一两个星期就把你教会。真正的好编辑不在于这个。比如要作好标题就要有文学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他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汕头大学的新闻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重视基础”。于是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将原本重实践轻理论的学风转变了过来。 (五)提倡通识教育 罗列认为:“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还要加强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学习。忽略这两点,就会后患无穷。” 他要求新闻学子们不仅要具有一般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印刷、编辑等技巧,还需要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拥有丰富新闻理论及文史哲社科知识等的通识型人才。在这方面,罗列在新闻系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做出合理的安排,除了一般的新闻理论学习以外,新闻系的学生每周都会有一定的文史哲课程以充实自我、提升学养。即使在“文革”期间,罗列亦教导“机床文艺”的年轻人多读文学史学方面的书籍。 总体而言,罗列新闻教育思想中,党的政策及指导思想是导向,实践锻炼是核心,理论学习是基础保障,通识教育是必要辅助,目的是培育通晓社科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的新闻工作者。 来源:镜鉴工作室 编辑:王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