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26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找关系把我的一个表妹弄进省电视台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提交者:达利的天鹅1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前一段时间,找关系把我的一个表妹弄进省电视台了。没费多大事儿,也没花多少钱。
我的这个表妹是08年毕业的,东北财大。毕业后就到上海来了,给一家银行卖信用卡。刚到的时候在我这边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搬到浦东了。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给我说,上海压力太大,想回家了。巧了,七月份的时候省电视台招电视编导,表妹他妈也就是我三姨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在老家找到关系。
按说,我离家已经很多年了,找不到这种关系。但是我想起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当年他老爸就是电视台的副台长。现在应该还有戏。就打了电话。没想到,一问才知道,老爷子现在已经是省广电局局长了,拍死一个电视台跟玩似的。于是就让表妹递简历过去。
这次电视台只招聘应届毕业生,还必须是新闻或文学专业。按说我的表妹都不合适。但是,我们找的关系合适就行。
简历通过后,就是安排笔试。我让表妹立刻飞回老家。几乎同时,电视台打来电话,让我收邮件,里面是笔试考题,以及答案要点。然后我再传给表妹。两天后笔试,OK,通过。
笔试后,通知一个星期后面试。于是我亲自飞回老家,安排相关事宜。
虽说是老同学,但是,一则很多年没怎么往来,二则,有些事情,还是要到位的。让三姨出5万块钱,买了点冬虫夏草,晚上由我带着表妹送了过去。老爷子收下东西,问了表妹几个问题,就算是提前面试了。
两天后,又接到电话,很神秘的样子,问对方姓什么都不说,就说你拿笔记一下,是面试考题和答题要点。然后火速传给表妹,精心准备。
结果很简单,表妹笔试面试均为第一名,顺利进入电视台,前三名是事业编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2:56 | 只看该作者
恭喜!

但是如果这套体系有天突然都垮了呢? 那事业编制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呢?

还是让你亲戚趁此机会多学点技术以防日后变故为妙.




---------------------------------------------
我所见到的俄罗斯媒体




俄罗斯人是一个爱看报的民族。在地铁里、公共汽车上、街心花园里,随处可见俄罗斯人埋头读报的情景。报摊也遍布大街小巷(见题图,徐裕根摄)。在苏联时期,报纸杂志价格十分低廉,每户人家都订有好几份报刊。报刊的发行量非常大,《真理报》、《消息报》的发行量都达数百万份,就连专业性较强的《戏剧生活》杂志发行量也达8万份。在莫斯科留学期间,我也曾订了《真理报》、《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文化报》、《文学报》、《莫斯科休闲报》、《戏剧》杂志、《现代剧作》等多种报刊,最初一年的订费不过100多卢布。

然而,苏联的解体、政权的更迭、私有化的推进,使俄罗斯的新闻报刊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报刊的发行量大起大落;另一方面,私人可以办报,新报纸、新电视台层出不穷。“第四媒体”也在崛起,俄罗斯绝大多数报刊都有了自己的网站。

“议价”的报纸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正与负。

在原苏联时代,国家统管出版物,严格的审查制度使报刊只能刊登符合“上面”口味的东西;但是,国家对报刊提供保障,总编辑不用为报纸的生存而发愁,报纸上也从来不登广告。苏联解体后,情况恰恰相反。稿件审查机制已经不存在了,许多报刊有了“完全的舆论自由”,编辑部可以自行决定刊发文章,可以把昨天的苏联说得一无是处,也可以把今天的政府痛骂一顿,也不会有来自任何地方的指摘。但是,报刊在经济上却完全失去了支撑,国家不给财政补贴了,剧烈通货膨胀使90年代初期的报纸出版难以为继。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的报刊业都遇到了重重危机。1992年初,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传出了“无报周”的消息,原因是纸张匮乏。独立后的拉脱维亚,已很难像从前那样从俄罗斯联邦那里得到纸张。俄罗斯的报刊日子也不好过。通货膨胀使卢布贬值剧烈,报纸的征订价入不敷出。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收到的《文化报》一下子“消瘦”了,原因是读者订阅时所付的一年的订报费用,不到两月已全部用光(读者在1991年末订阅《文化报》时是53戈比一份,可到了1992年2月报纸的成本费涨到了5卢布)。因为纸张价格不断上涨,报社还向印刷厂额外支出了大量印刷费。《文化报》只得通过减少容量和压缩出版次数的办法,使报纸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更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天我发现,在《共青团真理报》报头通常印有价格的地方,竟印上了“议价”两字。在中国,从来只听说有“议价油”、“议价肉”,报纸的价格却不可“议”的。在俄罗斯,报纸“议价”,也是事出无奈。卢布飞快贬值,比如1990年买份《真理报》是5戈比,到1992年的某天变成了10卢布,过了两星期后又涨到20卢布,到1994年则需要250卢布!

这一“议价”一直议到了今天。1998年俄罗斯实行了第三次货币改革,卢布升值了1000倍,1个新卢布相当于1000旧卢布,2000年,俄经济情况好转,新卢布和美元的比价一直稳定在27~28:1左右。不过,曾经有过的通货膨胀仍令报社心有余悸。最近我重返俄罗斯,在莫斯科买了份《论据与事实》花了5卢布,发现印价格的地方仍印着“议价”。

《消息报》的浮沉

这次我在莫斯科接触了几位新闻界的朋友,他们告诉我一些有关报纸的发行量的消息。最令人吃惊的是,《消息报》的发行量锐减。《消息报》的浮沉,堪称俄罗斯报刊业变迁的一个缩影。

《消息报》曾是苏联的政府机关报。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时,曾命他的女婿阿朱别依担任《消息报》的总编辑。当年我在莫斯科戏剧学院就读时,《消息报》的发行量是500多万份,对一亿多人的苏联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眼热的发行量。它意味着,平均30个苏联人中,就有一人订阅《消息报》。《消息报》曾一度和《真理报》平起平坐。

自戈尔巴乔夫施行公开性原则后,强调要有言论的绝对自由,要解除各种禁忌。一开始,读者似乎以为从此打开了一个“真理的市场”,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所谓“对光明未来的新希望”,于是报纸的发行量大增,《消息报》最高时,曾达1000—1100万份。但是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初,《消息报》在经济上实行了股份制,在政治上大力宣传盖达尔和丘拜斯的改革方案。盖达尔的“休克”疗法并没有给俄罗斯人带来希望,而是经济的急剧恶化,卢布的不断贬值,俄罗斯人怨声载道。读者对《消息报》不再有信任感,其发行量于是每况愈下。到1997年初,即所谓言论自由最昌盛的时期,报纸的发行量减少了50倍,即从1100万份下降到50万份。

一位俄罗斯新闻界的朋友还告诉我,更糟糕的还在以后,1997年4月,《消息报》把自己的股票卖给了奥奈克西姆银行,同时也将自己卖掉了。金融巨头波坦宁答应让编辑部保持独立,自己只管财务经营。但是,自伊戈尔·戈列比奥夫斯基被剥夺了公司总裁的职务后,他拒绝参加总编辑的选举,带着一帮人离开了《消息报》,重新创办了《新消息报》,他们从《消息报》的拯救者变成了它的掘墓人。2000年,《消息报》的发行量又从50万份下跌到23.2万份,一批记者编辑也离开了《消息报》。

我发现,尽管共产党已不再是执政党,但《真理报》仍在出版,不过已大大“减肥”,只有4个版,日发行量仅为6.5万份。相反,另一些报纸却异军突起,如《莫斯科新闻》、《论据与事实》、《独立报》、《时代报》。《论据与事实》是一份周报,每周五出版,以刊登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赢得普通市民的青睐。令人不解的是,共青团已不复存在,但以它命名的报纸依然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群。我曾订阅多年的《共青团真理报》风光依旧,而另一份《莫斯科共青团报》以其信息量大、针砭时弊、敢于讲话、雅俗共赏,成为最受莫斯科人欢迎的报纸。这倒有点像中国的《北京青年报》。看来,青年人办的报都极具活力。

电视台里出现了“赤裸裸的真相”

时下,俄罗斯新闻媒体竞争激烈,要建一家电视台实在太容易了:拉上几个人,买几台机器,租一家办公室即可。所以莫斯科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多如牛毛。不少电视台是一些财团出资开办的。

我在莫斯科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有好几个都进了电视台工作。他们告诉我,由于电视台实在太多,竞争也非常激烈。有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莫斯科有家名叫MI的电视台为了杀出一条生路,想出了一个怪招,居然让年轻美貌的女主持人赤身裸体采访主持节目。这家电视台用高薪把一批漂亮的女主持人挖到麾下。让乌克兰女演员、26岁的波克特斯佳第一个在MI节目中亮相。这个节目叫做《赤裸裸的真相》,女主持人一边读新闻一边宽衣解带,当13分钟的新闻播完后,她已经脱得一丝不挂了。

这种反传统的播报新闻的方式,使MI电视台的收视率在短短一两年内,跃居全俄罗斯第六位,但此举引起了俄罗斯国内媒体的争议。许多媒体对MI电视台的这种采播方式称之为“下三滥”的做法,跟色情电视台没什么两样。但这家电视台的创始人莫斯克文却很不以为然。他反驳说:“这是一项勇敢的改革。这档节目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有意思?关键在于,如果我们关掉画面,只剩下声音,那么跟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的其他新闻节目有什么两样?如果关掉声音,只剩下画面,那么跟黄色电视剧有什么差别呢?实际上,我根本不认为我的节目是黄色节目。我创办这个节目的理念是:不要把政客或者他们的种种许诺当一回事!”

谁愿听一个老记者的倾诉

一面是电视台里出现了裸体的女节目主持人,一面却是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的失落。这使我想起了一位老记者的眼泪。他们也是今日俄罗斯“多余的人”中的一群。

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的下午,我坐在普希金故居对面的长椅上,一位老人和我搭上了话。他年过六十,穿的是一套灰色的质量不高的旧西服,但并不脏,还系了一条蓝色的领带。他的脸上布满了风霜,戴了副眼镜,在镜片的后面,似有一种深深的痛楚和难言的烦恼。他手里拿着一瓶啤酒和一个杯子,正注视着我。啤酒是俄国产的,装在500克容量的酒瓶里的、最便宜的那种。

当这位老人知道我来自中国时,他的话立即多起来了。他说:“你们中国有25个省……”我纠正说:“不,是31个省市。”他说:“好,31个。你能想像你们31个省各自独立吗?我们这里就是这样,苏联没有了,现在这个国家成了什么样子。”

他还告诉我,他曾是一名记者,一个老共产党员,在西伯利亚一家报纸工作了几十年,曾用自己的笔写过不少文章,现已退休了,家住在阿尔巴特街那头的斯马连斯克广场。谈到阿尔巴特街这条莫斯科最著名的小街时,老记者显得很忧伤。他说:“我不喜欢,……你看看现在这条阿尔巴特街,哦,很对不起,我的眼泪要流出来了。”

他接着说:“你看,满街是做生意的小贩,街口饭店里有脱衣舞表演,妓女到处都是,周围还有那么多赌场,乞丐也那么多……阿尔巴特街变得不忍让我多看一眼了。”我问他,现在还写点什么?他叹了一口气说,不写了,现在社会不需要我写了。我如果写点什么,也不会讨总编辑的喜欢,我还是每天在这里坐坐好。我又问他,您现在的生活还好吗?他苦笑一下说,面包大约还是有的,这种啤酒也还有得喝的。他似乎有相当的民族自尊心,对自己的生活,不愿多说些什么。接下来,是久久的沉默。

回到住处,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记者是孤独的,他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在当今的俄罗斯,没有人能了解他的心情。他借酒浇愁愁更愁。在为金钱和生存而奔忙的芸芸众生中,他成了一个典型的多余的人。他为逝去的时代而叹息,他为现今社会而悲哀。但他的叹息和悲哀有谁能听见?又有谁愿意听他的倾诉?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4:19 |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新闻业在过渡时期痛苦求索
作者:聂长云 来源:www.66wen.com 
更新时间:2006年10月29日 
内容摘要:

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原苏联的解体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其冲击至今犹存。现在的俄罗斯...关键词:独立电视台,桥媒介,HTB,股份,俄罗斯,银行,杂志,集团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原苏联的解体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其冲击至今犹存。现在的俄罗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制度转型国家,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并按资本主义市场模式改造整个经济体系的艰难进程中,社会的震荡与冲突此起彼伏,矛盾与危机接连不断,而俄罗斯的新闻事业正是在国家艰难转型的过渡时期中谋求生存、痛苦探索的。



原苏联的新闻业是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代表着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苏联共产党和政府控制的舆论宣传阵地,原苏联新闻业由政府指定的职能部或国家委员会进行具体的规划和管理。当然,国家的财政拨款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原苏联新闻业的另一个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媒介运作中所产生的商业利润。原苏联时期,由于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较高,所以大众传媒的运作情况良好,特别是报业的地位尤为突出。俄罗斯人喜好阅读,即便那时的报刊纸张粗糙、编排待办、内容也不活泼,但它们仍是社会的宠儿。正因如此,原苏联时期的报刊发行量一般都很大。苏联解体前几年创办的《论据与事实》报以生动活泼见长,深受读者的喜爱,曾经拥有3.500万订户,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共青团真理报》和《劳动报》的发行量也达1,800万份。而《消息报》、《真理报》、《农村生活报》、《文学报》等全苏大报,一般也有1000万左右的订户。其他一些报刊杂志,譬如《在国外》、《苏联体育》、《苏联妇女》、《苏联电影》、《十月》、《鳄鱼》等,也都拥有相当可观的国内外订户。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推行面向市场的经济改革,而它是以大规模的实施资产私有化和非国有化为基本方向和主要特点的。俄罗斯的新闻体制改革也是以实现大众传媒私有化和非国有化为目标、以高度商业化为重要特征的。在企业私有化势不可当的大潮推动下,到1996年底原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全俄性质的大众传媒,无论是书面文字类的报刊出版物还是广播电视类的电子传媒手段,大部分均已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实现了非国有化。据俄罗斯有关方面统计,在全俄当时所有的1,100家电视广播公司中,仍属国有的已不到几百家。

苏联解体后,由于不难理解的原因,俄罗斯大众传媒在独联体其他地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受众大幅度减少。某些新独立的国家对来自俄罗斯的信息在本国传播进行严格限制。例如在乌孜别克斯坦,邮局根本没有俄罗斯报刊杂志征订业务,电视台也不转播俄罗斯的电视节目。俄罗斯报刊杂志在国外的订户以不可遏止之势急剧缩减。再加上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远非成功,俄罗斯自身经济长期处于低谷状态,相当大一部分居民的温饱都成了问题,谁又愿“舍物质食粮而取精神食粮”呢?于是,各类报刊杂志的发行量成倍锐减也就成为必然。昔日的“骄子”《论据与事实》报,到1997年订户已跌至300万份左右。《共青团真理报》和《劳动报》,也分别下跌到140—150万份左右。其他各报一般也都难以突破百万订户大关。至于苏联解体前后创办的一些新报纸,如《独立报》、《今日报》、《公众报》等,一般只有5—10万不等的订户。

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新闻传媒在相当程度上与国家和政府脱离了所属关系,这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支持。连年的经济危机又使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变得极为恶劣,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更使失去了“靠山”的新闻传媒苦不堪言。俄罗斯新闻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随着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新闻传媒中的绝大部分都变成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它们被抛向市场后,失去了经济来源,而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和经营环境又使其很难在短时期内依靠自身形象良性循环,所以急需有新的资金注入,那么新闻传媒在各大财团中寻找合作伙伴就成了它们惟一的出路。而许多财团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也极愿在新闻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财团的大批资金以购买股份的形式注入媒体,而换来的是成为媒体股东所带来的权利。如果股份足够大,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媒体的新主人。

俄罗斯大财团向新闻媒体的渗透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在今天的俄罗斯,替国家政府讲话的媒体恐怕只能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了。在俄罗斯联邦中央一级,只有90年代初创办的《俄罗斯报》、《俄罗斯消息报》等几家报刊还代表和反映着官方的立场,前者为俄罗斯联邦政府所办,后者由总统办公厅主持。这两份报纸主要用来发表重要的官方消息和文件,诸如总统令、政府决议、各种法律和法规。它们面孔严肃、形式刻板、内容单一,基本步发表评论性文章,尤其不发表正面批评总统和政府的文章。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原苏联红军军报《红星报》可以说是变化最小的报纸,其外观形式和编辑风格仍保持着军报特点,所关注的主要是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军队建设以及地区形势、国际安全等问题,很少对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发表评论。在电视领域,只有“俄罗斯电视台”和“公共电视台”具有显而易见的官方和半官方色彩。国家以控股方式对这两家电视台施加影响,其总裁由俄罗斯联邦总统任命。

可以说,现在的俄罗斯新闻业已基本上被财团所控制,绝大部分的新闻传媒都或明或暗地被各大政治集团和金融工业集团所收购。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的报刊经历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结构转型之后,普遍都遇到报刊份额下降、纸张价格上涨、资金拮据等问题。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报刊业实际上已被俄罗斯几大金融工业集团和政治派别“收购”、“兼并”完毕。例如:“桥媒介”集团掌握着《今日报》、《共同报》、《总结》杂志(周刊)、《七日》报、《电视广播节目报》的股份;奥内克西姆银行拥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俄罗斯电讯报》、《专家》杂志的股份;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拥有《劳动报》、《工人论坛报》、《职业》杂志和部分《新日报》的股份;洛戈瓦斯汽车工业集团拥有《独立报》、《星火》杂志和部分《新日报》的股份;农业储蓄银行拥有《商人时报》、《商人周刊》、《货币》杂志、《首都》杂志、《家政》杂志的主要股份;俄共掌握的报刊有《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真理报—5》、《明日报》。\v6J_ 1u\G~m}j*NJR xN;,[-4cd+P.新 闻 学论文ueN3}(#{k'guCl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4:29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4:54 | 只看该作者
方琼的老公是离了两回婚的河北电视台台长。。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5:23 | 只看该作者
跟表妹用QQ聊天,说省ZF门口经常有静坐的,一大帮。办公室里骂党的声音不绝于耳,呵呵。跟在猫眼上一样。

大家心里都清楚的很~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7:05:56 |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的言论自由还是不彻底。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国家传媒依然存在。

美国法律规定,ZF不得成立传媒机构,因为纳税人缴税不是为了听你宣传的。所以,美国之音才不能对内播放。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