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些“想当然”,多些“慢思考”|青椒训练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20:2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人民日报海外网评论部主任牛宁

近来,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艺术家蔡国强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举办的一场烟花秀引发了热议。
在舆情发酵之初,有人痛批品牌“破坏生态”,有人嘲讽“有钱任性”,却鲜有人系统性地梳理事件逻辑链条:活动为何能在生态脆弱的高原地区获批?品牌方强调的“环保措施”到底效果如何?等等。事件发生,我们去质疑或者批评,总要有头有尾,有理有据,若是情绪跑在逻辑前面,评论(观点)似乎也就很难站得住脚。
在舆论场,这不是孤例。
强台风袭击南方部分地区,网友调侃“放假快乐”的段子刷屏,却忽略了防灾的严肃性;上海校园餐出现质量问题,一张“臭虾仁”照片瞬间点燃舆论,但调查结果未出,“审判”已然完成;西贝因预制菜遭遇公关危机,批评声浪中缺鲜有人探讨餐饮行业实际的运营困境。
这些现象指向同一个问题:当下许多打着“深度分析”旗号的评论,却有太多的“想当然”,缺少的不是华丽的辞藻或犀利的标题,而是逻辑的筋骨。
逻辑是评论的“隐形骨架”。它不像犀利的标题或激昂的语调那样引人注目,却决定了观点能否立得住、走得远。一则关于校园餐的评论,如果能从“个别现象”与“系统问题”的区别入手,分析食品监管的具体环节,进而推动相关各方朝着理性解决的方向运行,其价值远胜于简单宣泄情绪。逻辑让评论从“感觉”升级为“思考”。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逻辑更是一种稀缺的“注意力过滤器”。当所有人都能发声,清晰、有条理的分析反而成为稀缺品。始祖鸟烟花秀事件中,那些先厘清事实、再分析品牌营销与环保平衡问题的评论,最终获得了更持久的传播力——因为逻辑提供了情绪化表达无法替代的认知价值。
对于即将步入新闻行业的同学们而言,培养逻辑感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专业生存的必备技能。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慢思考”。下笔前,可以充分理顺一些关键问题,尽可能触及事实的本质,比如在这件事的讨论上,核心事实是否明确?核心论点是什么?支持论据是否充分?多方观点有没有考虑周全?这种适当的思维减速,能避免很多“想当然”的谬误。
另一方面,也要拥抱“对立观点”。试着站在与你相反的观点去考虑“ta为什么会这样想?”,这种思维训练能极大提升论证的严谨性。比如在写预制菜评论时,先假设“预制菜是餐饮业的合理选择”,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然后再去一一回应,就会发现自己的结论会更加成熟,论点也会更站得住脚,这也有益于减少一些无谓的“想当然”。
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事实洁癖”的习惯,也就是让我们逻辑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用事实来支撑。比如讨论台风天放假,我们可以去查当地历年台风假数据,去搜索台风造成的损失有多少,在这些事实、数据面前,我们写的评论会比单纯吐槽或者调侃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而引人共鸣。
当然,逻辑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与感性融为一体的。它也许不能保证你的观点一定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但能确保你的思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得出合理合宜的思考或观点。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有逻辑的评论或许不会总是最大声,但会是最有回响的那一个。
当评论作者不再急于站队呐喊,而是从网民激愤情绪中解放出来,耐心组织一条较为自洽的逻辑链,新闻评论才能真正完成从“声音”到“佳音”的蝶变。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