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站着吃饭”,引发的批判性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我们的评论选题,总会青睐于那些激烈的冲突、夸张的言行,那么作为评论作者,我们不应该再继续陷入敌意对立之中,要超越你的感觉,让思考“慢下来”。
最近山东一中学让学生“站着吃饭”,引发了网络热议。
大概事实是,食堂未设座椅,所有学生均站着就餐。校方回应称,该校食堂一直未设置座位,“学生都是站着吃饭,吃完便离开,没有必要安装座椅”。还表示,此举并无其他目的,属于学校传统,并强调该食堂曾被评为“省级优质食堂”,饭菜营养丰富。
与红网评论作者的一些来稿观点一样,其他媒体发布的评论也大多集中在批评学校教育及管理问题上。
比如,这种所谓的“传统”,是一种不作为的挡箭牌,以“遵循传统”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比如,让学生“站着吃饭”,是教育内卷的体现,为了节省一些时间,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
比如,在尊重学生基本人格与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再来谈为学生好,促进学习不是极端任性制度产生的理由,尊重与呵护学生的当下需求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底线。
比如,这完全是人为设计的冗余消耗。以前条件差,没桌子没凳子,站着吃是“不得不”。现在有能力调整桌椅高度,却偏要保留这种反人体工学的设置。
比如,以“速度至上”“学习优先”的思维贯彻学生日常作息,不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更是现代“异化”的表现、教育界的悲哀。
比如,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是只会服从的“乖孩子”,还是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完整的人?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啥都开始挑毛病了”,“如果学校一直都是这样,这就没有问题,毕竟每个学校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也不做评论”,为学校进行了一些辩护。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大体类似的观点,呈现出一幅复杂多元的“世间百态”。
我们知道,就一则事件的评论,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角度,可以针锋相对,真相就是在辩驳中越辩越明。我们可以怀疑,但怀疑的目的,不是否定对方,这应当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题中之义。
因为所谓批判性思维,不是批评性思维,而是合理提出问题,以一种探索的姿态回应问题。此外,还得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评论写作中有些情感却不受情感左右。
正如杜威所言,一个人的行动如果不受深思熟虑的结论所指导,那就受不假思索的冲动,不平衡的偏好,怪念头或一时的情境所引导。养成不受限制、不假思索的外部行为的习惯就是助长奴役,因为它把人置于喜好、感觉和情境的控制之下。
就学生“站着吃饭”一事,我们批判的出发点在哪儿?
我想出发点不是任凭主观情感,而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这是教育太内卷,这是权力不作为,这是不尊重学生。我们不排除存在这些问题,这些也是需要舆论关注的现象,但问题是隔空喊话,你也不知事件描述的全貌,更不知造成问题的真实原因。并且,现实的复杂性,不该被我们简化归因了。
所有问题的背后,你思考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理由是否充分,这些往往被“心智”给过滤掉了。
如学校回应这是“传统”,也没有太过,如果换成是你,你如何回应呢?再说,学校说没必要装,究竟是什么样的采访语境中说的呢?这些都要尽可能去还原。自然而然,如果学生、家长等一致呼吁,学校仍是这种态度,那的确值得批驳。但目前报道的信息或许支撑不了。
还有学校的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经费问题,还是场所面积所限而人却太多?或者其他的问题?这些都不太清晰。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呼吁学校想办法解决,这是学生和家长的天然权利。而与学校管理者的“权力不作为”却无必然的联系,我们不必一厢情愿的“上价值”,将自己的理解扣在他人头上,不要随意贴标签。
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你较为公正的思考与判断,抵制非理性,避免陷入情绪激发的狂欢之中。
毕竟,任何一件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两分,任何一场讨论也都非“你死我活”的对立。
我们说学校让学生“站着吃饭”,为了节约那几分钟用来学习,这是牺牲学生的健康,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究竟是什么才是“内卷”?节省时间就一定是“内卷”?可能还在一定程度上,这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家长的态度怎么样,学生的态度怎么样,不排除他们也认同。
有个例子是,衡水中学比这苛刻得多,不妨碍是名校,家长拼命想送进去。光批评学生“站着吃饭”怎么样或许没有多少意义,加几把凳子,学生也不一定坐下去。
评论学生“站着吃饭”这一事件,事实上也不是一个新话题了。无论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本质上都行。有些快餐店就有无座位席,有选择权就行,重点是教育的问题不应该被泛化,前提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而学校也该有回应学生诉求的义务。
或者说现象反映问题,问题则谈共通性的矛盾,主要讨论矛盾关系,少一些自我为中心的“价值预设”,或许仅此而已。


来源:潮新闻(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