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媒大佬转型自媒体,英雄黄昏下的一场自渡救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21:2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接连几个秋雨夜,成都竟开始有些凉意。本是睡觉好时候,却躺在床上难以成眠。这世上很多不靠谱的人与事,唯有这睡眠生物钟离奇地准时准点。
索性起来在手机上看文章,写点东西。有些不能如愿甚至逼着自己都不能实现的事,干脆换成别的,也不白白浪费一两个钟头——比如这很多次的深夜不成眠。
手机屏幕上闪现出秦朔、邱兵及团队推出的好文章,我基本都会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这两位老兄都是我的前辈、中国著名媒体人。
秦朔大学毕业后仗剑南下,在《南方窗》一直干到总编辑;后边回到大学母校所在地上海,担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直到2015年从体制內离职,转战自媒体发起“秦朔的朋友圈”,这年他还不到47岁。
邱兵早年进入《文汇报》工作,直到2003年创办《东方早报》,2014年转型孵化创立新媒体澎湃新闻,并发表那篇著名的发刊辞《我心澎湃如昨》;后来他一手创办短视频平台梨视频,去年创办微信公众号“天使望故乡”……


秦朔、邱兵是大学同学,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他俩有一个同班同学——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吴晓波早年在新华社就职,20多年前就辞职出来单干,成为了一名财经作家和出版人,出版了《大败局》《跌荡一百年》等一系列财经丛书,这些代表作在中国企业界、财经领域反响很大;2014年,老吴又开始运营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创业很顺利,转型很成功。
如果说邱兵专攻擅长文化时政领域,而秦朔、吴晓波则在财经领域可谓长袖善舞。二人都很有商业头脑,这些年为不少大企业大老板出书立著,将中国传媒人和知道分子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从媒体到创业,从传媒到商业,完美实现华丽转身,一直玩得很牛逼。
顺便提及,他们三人还有一个同样才华出众的同班同学,那就是从媒体转入仕途、如今跻身副省级高官的胡劲军。胡早年在解放日报工作,“少壮派”的他在上海党媒和宣传系统深耕多年,2023年北上到总台担任副台长官至副部,两年后空降南下出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秦朔、邱兵和吴晓波都是复旦新闻系的高才生,科班出身,才华横溢。资深的他们在传媒界策马驰骋很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就参加工作进入媒体,赶上了中国媒体的黄金时期,成为“上海系”媒体的杰出代表。
前不久出差,碰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位媒体朋友,他是沈灏的老部下。聊起沈老师的近况,据说现在云南丽江还是大理开了一家小客栈,也主要在做自媒体。关注其公众号,发现里面所写文章几乎是云淡风轻、高山流水的文学作品。老沈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当年也是个写诗的文学青年,才华横溢的他曾在《南方周末》工作多年,新世纪之初领衔创办了“南方系”之一的财经大报《21世纪经济报道》。10年前,对于他命运之神突然坠落逆转,原因众说不一,其实你懂我懂,实为痛惜。
如今的沈灏,不问当今时局,远离尘世喧嚣,居江湖之远,潜淡泊之心,沽酒当歌笑看过往沉浮,怀揣一个诗意翩翩的盛唐宋朝。其实这样也挺好。


说起沈灏,不得不说南周辉煌时期那一批优秀的媒体人:张平、孙保罗、郭国松、迟宇宙、方三文、余刘文、李玉霄、程菊红、南香红等等。我所知道的,当年在腾讯、网易、新浪等五大门户网站的鼎盛时期,他们有的受邀加盟执掌内容生产;有的近些年早已转型做自媒体,不管是为养家糊口还是写着玩,倒也有了自己一方小小的平台和阵地;有的不知如今身在何处,在哪个城市以何种方式安身立命?
近些年,由于你懂我懂的原因,体制内的机构媒体基本上已经集体失声,只留一些过剩的情怀还在假装娇喘——有时隔着屏幕,仿佛就可看见他们一张张红扑扑、很乖听话的脸。真正的新闻已死,当年那些用文字鞭挞丑恶、伸张正义的真正媒体人早已远去,也正在慢慢变老,那个“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时代一去不返。侠客迟暮,英雄黄昏,只留下一个个无奈而隐痛的背影……
有时值得欣慰的是,面对一些荒唐怪诞的社会丑恶或丑闻事件,在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变傻装哑的姿态下,反而是一些自媒体自告奋勇、前仆后继地去逼近真相发出声音,形成汹涌舆情后有关部门终于“坐不住”,最后促成问题得以解决,至少有些许真相开始水落石出。
还有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些从核心官媒退休的老媒体人,在所做的公众号等自媒体上敢于说真话、说人话,针砭时弊,犀利痛快,嬉笑怒骂,快意文章,真乃宝刀不老、情怀依旧的一大难得气象。
民生艰虞,精神逼仄。面对纷扰混沌的现实生活,我们有时处于一种无以言说的精神困顿之中。但作为一个媒体人和写作者,总不能丢失良知与文字,总得有个自言自语的精神寄托吧。
我想,那些转战自媒体的传媒大佬应该也一样,面对请喝茶或被封号的种种风险,写写东西,杂言杂语,也算是逼仄之下的一场内心自渡和精神救赎。


来源:老杜的白纸黑字
编辑:何璇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