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泓冰:媒体要回到人、回到现场,回到公众对新闻的期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3 22:5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 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关事实真实的内容只是庞大内容集合中的一个很小的子集。当下信息环境中,仍然追求事实真实的新闻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起而行之?关注是新闻抵达公众的前提。与轻松有趣的策划、容易情绪上头的话题,甚至毫无信息营养的投喂式内容相比,认真严肃、有认知深度的新闻作品往往处于竞争劣势。
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如何才能同时实现追求传播效果的“大流量”和避免价值矮化的“高质量”?
新闻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但今天,我们越来越容易在全球信息生态中看到因为社会共识撕裂和公共对话缺失造成的“不通”。面对价值多元甚至对立的挑战,新闻在促进社会沟通和对话方面还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长李泓冰分享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道术之间,道为至要
“新闻已死”,是流行已久却荒腔走板的指控。事实上,纸媒近了黄昏,新闻仍在路上。
新闻热点层出不穷,公众兴趣始终不渝。值得担心的是,当公共讨论极其热闹的时刻,机构媒体有时却置若罔闻,躲在安静的一隅;或在道、术之间,片面选择“术”的一边,甚至失语、失能,弃守舆论场、削弱影响力,以花俏媚俗的“新型”表达,掩盖新闻内容的苍白。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中,机构媒体或曰主流媒体占有优势公共资源,应是体现执政党人民至上理念、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一环,如果媒体无法适应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受众需求,甚至摒弃内容为王,远离新闻现场,回避社会关注,恐怕舆论阵地就有失守之虞。毕竟,不及时传递积极客观的信息与观点,消极错误的流言就会弥漫舆论场。
尽管目前社交媒体平台主导了不少公共议题的信息传播,但也有事实表明,只要在重大事件、关键时刻,主流媒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在舆论场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
比如《人民日报》头版推出的记者与任正非的对话《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迅速“刷屏”,所谈均为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谈到面对外部封锁打压时,任正非表示“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指出“困难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他还呼吁全社会支持那些“几十年、上百年才能看得见贡献”的理论科学研究,对理论科学家保持战略耐心。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任正非展现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的格局,以及锚定科技发展前沿坚守长期主义的决心。
这篇访谈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便“席卷”千万级阅读量,且非常难得地在各舆论场域取得高度共鸣。之后,一篇人民网评《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同样迅速刷屏,被广泛转载,对防止以形式主义消解民间烟火的偏差,起到了警醒作用。
当然,反向的事例也有。比如各地洪灾频仍之际,一些媒体鲜有出现在抗灾现场,漠视民瘼,却突出推送洪水中的动物趣事以博取流量,已经有坠入西方媒体时有出现的“黄色新闻”之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时提出在全媒体时代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要求。“系统性”就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拾遗补缺,也不是技术至上、流量至上沦为平台打工人。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醒,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窃以为,“系统性变革”要抵达的目标之一,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交往社会的来临和价值算法的挑战,更加提示我们,媒体要回到人,回到现场,回到真诚,回到公众对新闻的期待,而不单单是拥抱技术,争抢流量,放弃重大公共事件的话筒,捡拾被舆情浪潮卷过后的几缕泡沫。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国,媒体和受众的距离,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道、术之间,道为至要。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