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就“奔驰女司机亮证”事件,@人民网评 发文:
近日,广西防城港一网友反映,他在7月22日下午因为会车纠纷被一名开奔驰车的女子威胁。该网友称,会车时他已经提前避让,但该女子要求其倒车让路,他拒绝后,该女子拿出一本证件称:“要不然,我就拿证了哦!”该网友表示,该女子疑似公职人员,仅凭车牌就报出了他的家庭住址和姓氏。随后,他向当地警方及12345热线投诉此事。据当事人表述,他将事发时的相关视频发出后,7月31日晚,当地派出所民警来到其父母家中,打电话要求删除视频,并向奔驰女司机道歉。事件引发网民关注,舆论对“亮证女司机”的身份表示怀疑,并传言其是当地公安部门领导蓝某某。经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核实,网传“亮证女”为公安部门某领导为不实消息,视频中的“亮证女”与传言的蓝某某不是同一人。点评:
媒体评论在场,就是公信在场 (点评人: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平则鸣,舆论最无法接受两种情况,一种是“冤假错案欺负老实人”,一种是“恃强欺弱霸凌小百姓”——面对“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这样极易激起公众愤怒的热搜标签,当地部门理当速查速决,努力以在场的权威信息消除不对称,避免挤牙膏。“人民网评”在这件事上系列网评的跟进,在“事件进程”上起到了很有力的推动效果。 面对种种传言,当地迅速回应“并非公安部门领导”,人民网评迅速评论称,舆论想听不是“她不是谁”,而是“她是谁”,碎片化发布信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工作开展和发挥回应舆论的作用。——文字短,却一针见血,点到回应的要害。“亮证奔驰女”能随手查到网民身份信息,怎么这人的身份就查不出来呢? 近来主流媒体在公共热点事件上的“快速跟进”让人眼前一亮,从人民网评在“治理吃喝”中对用力过猛的及时批评,到澎湃评论对“等上级通知”的评论,再到新华时评、央视网评、极目新闻对“溺亡事件”的跟进,主流媒体的在场,鲜明的立场,很好地形成了主流态度的共鸣与凝聚。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热点事件中在场的共鸣,就是最好的引导,也是在凝聚公信。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编辑:何璇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