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审结束了,我想说说流程、体会和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结合今年参加TX评审的经历做些讨论。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有代表性,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讨论主要分三部分:首先介绍一下评审的流程和基本情况,然后谈谈我在评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观点。这里面也会夹杂一些给项目申请人的建议。再之后,我想再补充几个有关项目申报的小贴士。然后,这些讨论都是我在参加评审的过程中,觉得有必要和项目申请人交流一下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启发。

1
评审流程
首先,我想把这次评审的流程简单和大家说一下。今年是在5月底,我收到了项目公告方发来的短信邀请,问我是否能参与评审。我回复“是”之后,就正式进入评审流程了。评审的截止时间是6月初,前后加起来大概有九天的时间。
等我登录系统后,发现有21项课题需要评审,全部都是青基项目。系统规定,我最多可以投7项赞成票,也就是说,21个项目里,我最多只能支持7个。这是我个人的情况。
我也了解到,有的评审老师任务更多,比如有一位老师要评25项,他最多可以投9个赞成票。相比之下,我这边是1/3的比例,而他那边甚至比1/3还要高,比例就更大了。
这里其实就有一个小问题。因为我记得2021年参评的时候,赞成票的比例大概是25%。而现在,从指标上看,已经提升到1/3,甚至有的还更高了。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个人分析。是否意味着TX评审的权重正在增加?例如,如果评委一致通过,是否可以直接立项,而无需进行会评?我能想到的,这种趋势可能是为了减少会评过程中的噪音。这种噪音很可能并不是主观故意,但的确会存在。那么,是否有可能出现一个绿色通道,例如当所有评委的评分都达到一定标准时,或者都投了赞同票时,项目就可以直接立项?
这种思考,是基于TX评审的通过比例提高。但整体立项率保持不变的事实而做出的推断。很可能,TX评审在整个项目评审中的权重增加了。这可能预示着评审规则层面的一些变化,但具体如何变化,目前还没有看到权威说法。这只是我个人的判断和思考。
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评审指标分为四项,每项的权重如下:选题价值权重为2,问题意识权重为2,课题论证权重为4,研究基础权重为2。在系统上打分时,每项的评分区间是3到10分。
在评审系统中,完成各项评分后,系统会自动核算总分。我们只需根据自身判断对各个小项进行打分,无需关注最终生成的总分。而且,这个总分与你是否投赞成票也并无直接关联。
接下来是"是否建议入围"的选项,共有三个选择:赞成、反对和弃权。再往下是评审意见栏,要求填写200字以内的评审意见。虽然系统设定了字数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即使超出200字也能顺利提交。
再下一项是"建议修改选题名称",这是一个可选项。如果有修改建议,可以在此处填写新的课题名称;若无建议,则可跳过。以上提到的各项之中,除了"建议修改选题名称"是可选项外,其余都是必填项,都带有星号标识。
关于我的评审过程,我在那段时间里总共登录系统七八次的样子吧,然后在规定截止时间的前一天完成了评审流程,点击了提交。

2
评审体会与申报建议
接下来,我想说说自己参与此次TX评审的体会与观点,其中也包含一些对申请者的建议。
首先第一点,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位评审专家在登录系统时,都会看到"严格保密""履行神圣职责"等提示,这自然而然地会让人产生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我们成为评审专家,也会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份申请材料,因为这个时候,正在评审他们的本子的我们,以前就是他们。因此,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应该是每位TX评审专家的基本准则。
这一经历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作为申请者,我们应当坚信评审过程的公平性。这种信念对我们非常有利,因为只有坚信评审是公平的,我们才能在申请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把本子写到最好。反之,如果我们带着"反正也是去当分母"或"世道不公"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干扰我们的正常发挥,影响写作质量。
本来我们正常发挥都不一定能中,毕竟是中标只是小概率事件。然后我们还带着情绪去写本子,导致动作变形,这本子的质量就会降低。然后,等到真的得到了没中的结果,我们就会说:"看吧,我说对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中不了。"这就完成了错误认知和负面结果的闭环,自证预言实现了,自洽了。
我们可不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旦掉进自证预言的陷阱,就只能整天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了,这种人很可悲的。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我要特别提醒每一位申请者,包括我自己在申请时也是这样,我们要坚信评审是公平的。这种信念对我们有利,能让我们发挥出最佳水平,写出最好的本子。
好了,如果你能有这么一个内心的信念,就是坚信公平公正。那么接下来,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本子的质量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或者说真正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就是本子的质量,这是完全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其他因素更多只是干扰项。
那么,如何提升本子的竞争力,提高其质量呢?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对照评价指标来进行。如前所述,选题、问题意识、课题论证和前期基础是关键评价指标。这里的前期基础在我们申请时已经确定,无法改变,申请时有多少成果就是多少,所以这部分权重被锁定了,也就不必关注。
所以,我们应该去关注选题、问题意识和课题论证,它们的权重分别是2、2和4。课题论证的权重是4,选题和问题意识的权重加起来也是4。而选题和问题意识,更多体现在课题名称的拟定和最初300字的选题说明之中。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注意:虽然本子有7000字,但选题和问题意识的权重占了一半,而这个权重,又主要被(评委在心理和认知上)分配给课题名称的20-30个字,以及300字的选题说明上。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与其花太多精力在后面的内容上,不如好好打磨你的课题名称和开篇300字的选题说明。因为当你评审的本子多了,你会发现每个本子往后翻的差异并不大,至少没有课题名称和选题说明大。只要没有硬伤,彼此的分差其实很难拉开很大。真正能拉开分差的,是你的课题名称和选题说明。
我之前在进行时间精力分配时,认为选题和论证的比例应该是三七开。但现在我觉得应该调整到五五开,也就是说,你要在课题名称和选题说明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呢?因为最后在评审时,当你给那种特别好、毫无悬念的本子投完赞同票之后,其实剩下的大部分本子,就都比较平庸——彼此的差别就不大了。这个时候,如果评委不想浪费剩下的赞成票名额,那么,我们推己及人想想看,矬子里面拔大个,你作为评委,最可能把自己的赞同票投给谁?
是的,就是课题名称特别好,选题说明非常靠谱的。
因此我建议,包括我自己在申请时,也会把选题(课题名称+选题说明)的这部分千锤百炼,因为它的“投入产出比”,很可能是最大的。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选题具有溢出效应。其客观权重可能是2,问题意识可能是2。然而,评委在打分时并不会像机器和算法那样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执行,他们会有主观性、情绪和价值判断。因此,选题的溢出效应在最后投票时尤为关键,你可能更愿意将自己的赞成票投给那个选题最好的人,即使他的论证不够充分,前提基础有些薄弱。
所以,在打磨你的本子、提升本子质量时,最核心的还是要关注选题。
接下来,我还有第三个建议或体会,那就是现在(至少在青基领域)的学科属性正在淡化,我们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来选择自己申报的学科方向。以我评审的“****”学科为例,其中有社会学背景、历史学背景、国别区域背景、国际关系背景、政治学背景甚至经济学背景的申请者。你会发现,他的整个论证是纯政治学、纯社会学,甚至是纯历史学的。这说明,尽管申请是从“****”报进来的,但大家的学科背景却各不相同,学科属性正在逐渐淡化。
而且,在评价指标中并没有强调申请者的所在学科必须与他的项目申报学科相符。这不是减分项。因此,我想给出一个建议,也是我今后会注意的一点:学科属性正在淡化,我们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来确定自己的申报学科。
这也回应了我在前面关于选题重要性的分析。你提出一个好的选题,即使这个问题不在你的学科范畴内,而是属于其他学科,那又怎样?你可以从那个学科的角度去申报。这不见得是劣势,甚至可能是你的优势。为什么?因为那个学科的专家可能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比如说,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而我作为一个“****”的评委,从未见过从经济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然后你的论述有板有眼,逻辑特别自洽,我就会被你打动。当然,我被你打动的原因可能是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背景,但这反而成了你的优势。
因此我的建议是:以问题为导向。你的问题在哪个学科,你就大胆地去报哪个学科,这可能比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内申报更有优势。

3
项目申报小贴士
讨论的最后,我想再补充几个小贴士。
先说说页数的问题。在我评审的过程中,有看到6页半的、7页半的、8页的,甚至也有9页的。其实文字都已经写完了,但是由于疏忽还是怎样,表格最后的那条横线,是在第9页的上方,也就是把表格的小尾巴留在了第9页,然后在这个小尾巴的后面,整个第九页就那么空着。必须承认,这个问题是会干扰评委的判断的,这个问题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能反映出申请者的细心程度,甚至延伸成你申报的态度。
因此,我建议:如果页码是8页,就尽量做到8页;如果做不到8页,尽量是整页。你说7页或者9页也行,不仔细数其实也不知道多多少页。但是,尽量让它排成整页。
再有,不建议把申请书弄得色彩斑斓,比如大标题是红色的,小标题是蓝色的,技术路线图也是姹紫嫣红,各种颜色都有——除非你对自己的审美足够自信,否则不要挑战评委对色彩的理解能力。有时候,你会觉得特别乱。
最后一点,如果你的本子从头到尾没有加粗、没有下划线、也没有图表的话,现在看来已经是短板了。以前稍微加个粗、加个下划线、有一个小图表,大家会觉得新颖,好像能引起注意。现在,有这些东西甚至都成了常态。
而当这些操作都已经成为常态,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了。大家都有这些元素,评审时突然打开一份从头到尾没有下划线、没有加粗、也没有图表的申请书,反而会觉得这份本子似乎不够好,写得不够出色。
作为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时要有评委思维。这意味着我们要思考:评委会怎么看?评委是如何看待这些元素的?作为评审者,我们可能会想,甚至我也会想:如果我不加粗,但我写得好,为什么就不能立项呢?
需要注意的是,评委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他们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也会被花花绿绿的技术路线图所迷惑,也会被半页的或者整页留白的论证活页所干扰。他们是人,不是机器和算法。如果有一天用人工智能来评审,那么严格遵循规则就可以了。但现在是人在评,只要是人就有主观性,就有弱点,就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
因此,你要有评委思维,要把评委当作普通人来看待。你要保证自己的本子不会挑战他们的审美,或者激发他们的负面情绪。同时,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正向的情绪,让他们对你的本子产生美好的情感共鸣。
我倾向于认为,这样做对我们申请者来说是一个占优的策略,基本情况就是这样。目前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仅供参考。


来源:老踏谈科研(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