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一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班上七成学生下课后不出教室”,引发热议。新华社组成调研小分队,在全国多地中小学校园开展深入调研,听取和分析多方观点,形成《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调查》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有效推动了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该系列报道荣获舆论监督类报道一等奖。
系列报道主创,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郑明鸿、海南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赵叶苹向中国记协“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舆论监督系列谈丨课间10分钟,怎么做成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本文作者:郑明鸿 赵叶苹
长春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课间在操场跳绳。(受访者供图)
(一)
课间10分钟虽然短暂,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间。记忆中的课间10分钟,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自由奔跑、嬉戏,可以去篮球场打球,校园里回荡着欢声笑语。
2023年10月,一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班上七成学生下课后不出教室”,引发热议。
“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和相关讨论由来已久。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家长认为中小学存在“安静的小课间”现象,小学尤为突出。2021年,也有报道指出,一些小学只允许学生在课间喝水、上厕所,禁止擅自离开教室,甚至不能在教室内走动、聊天。
校园变得静悄悄,让我们大感诧异。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小眼镜”“小胖墩”逐年增多。这样的背景,坚定了我们深入调查和报道的决心。
作为记者与家长,我们本能地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何危害?又该如何解决?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组成调研小分队,分赴东北、华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多方采访学校负责人、老师、家长、学生和专家,采集了丰富的素材。
(二)
调查报道无案例不成文,找到典型案例,是调研的关键。
我们一方面“广撒网”,深入各地中小学调研采访,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资源从侧面“突围”,深入了解情况。
我们发现,在吉林长春,许多学校要求孩子小课间不能去操场玩耍,只能上厕所或在走廊内安静活动;在海南海口,多所小学安排值日教师在课间巡查,严禁学生在走廊追逐玩耍……
“有学生曾因课间在教室打闹被惩罚。从那以后,他们下课后再也不敢跑来跑去了。”学生家长颇具现场感的讲述,进一步增强了稿件的可信度、可读性。
一些受访教师和家长表示,中小学生本就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两个40分钟的课堂学习之间都不能自由活动10分钟,神经一直紧绷,压力得不到释放,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这种现象为什么还会出现,甚至在各地蔓延开来,成为一大社会痛点呢?
为了保证报道客观、公正,我们冷静听取和分析各方观点。
学校认为,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面临两大困难:
一是一旦学生课间活动时出现磕碰、摔伤等意外,校方需要道歉甚至承担巨额经济赔偿,此类事例并不鲜见,目前也缺乏相关法规来“豁免”学校的责任;二是不少学校学生多,面积小,活动空间不足,缺乏保障学生课间活动的客观条件。
在学校看来,家长是“既要又要”——既想孩子课间自由活动,又不能容忍任何磕碰受伤,宽容度、接受度都太低。
而家长和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则认为,约束孩子课间活动,是学校和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的粗放、懒政式管理。
采访中,多名小学生表示:上学很累,一直被老师看管;不能下楼,因为楼层太高;不能追跑,大队委会扣分;为了跟同学聊会儿天,约着一起上厕所……
(三)
讲清危害,才能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中肯且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才能增强报道的建设性。
稿件中,我们援引权威数据、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全面揭示限制中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危害:虽能降低意外风险,但也可能对孩子身心健康、学习成绩等带来不良影响。
一方面,我们梳理部分学校的管理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我们提出,“把小课间还给孩子”需要综合施策。
学校要开展常态化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对学生运动、游戏技能的指导和安全教育,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指导意见,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社会和家长则要给予学校更多包容和支持。
我们还提出,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规范处理校园安全事件的工作机制,避免学校与家长产生直接矛盾。
(四)
2023年10月31日,稿件顺利播发,引发强烈反响。系列报道被近5000家媒体采用,新华网等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突破10万+,客户端浏览量超1700万人次,网民纷纷留言参与讨论,相关话题连续多日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榜。
教育部主要领导对稿件予以高度肯定,并针对稿件反映的问题,表态要予以整改,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随即开始行动。
北京市教委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要求各区各校重视课间休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江苏省教育厅发文明确,各校要督促学生到室外活动;贵州省教育厅在全省排查,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迅速整改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消失的课间10分钟”“厕所社交”等话题成为热点,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了相关话题。
5月1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该通知详细列举了“十二条负面清单”,其中明确规定:严禁违反国家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开始推行“课间一刻钟”,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放松身心、调节状态。为了保障孩子们玩得开心、玩得安全,各地还采取了系列措施。
比如,新学期以来,贵州省织金县八步街道各学校的班级公示栏上,多了一张“花样课间学生信息表”。每天早上,学生可以填写当天课间想玩的项目,每个项目每班限15人。学校会将信息汇总,给学生准备器材。
《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调查》系列报道,有效推动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并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激励我们继续直面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扎实调研推动社会进步,践行新华社记者的使命担当。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