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媒体的虚伪与真实 4月1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5月5日结束,又称“广交会”。 我们先来看官媒“羊城晚报”的报道:
羊城晚报的报道很正能量,用了“万商云集,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等反映人多的词语,还引用了现场参展男子的话:“未曾见过这么多人参加的广交会!我现在在5号门里,估计要排半个小时才能进去……”文章还用记者的亲身经历佐证:人群中外国面孔比例高了很多。 然而,到了自媒体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很无奈:半天过去了,还没有看到半个歪果仁(外国人)。 自媒体拍的照片显示,参展老板孤单单的坐在那里,确实没见到半个外国人,其他的展位也是冷冷清清,少数几个人在那里走动,还不知道是不是参展工作人员自己。 为什么官媒和自媒体的报道反差如此之大呢?我认为主要是立场不同,官媒主要关注的是宏大叙事,择取的是正能量,以正能量来引导,而自媒体不会看谁的脸色,只关注具体的个体和真实情况,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用词也不会精雕细琢,就像个“老粗”:卧槽,半个人都没有。 当然,也不是说官媒是造假,可能开幕式那一会儿确实“人流如织”,也许是有关单位组织人员去的。但过后,一些参展位确实没有客人去光顾,而官媒不可能去报道这些不光鲜的“负能量”,即使写了也会审核不通过,记者还会挨批评。 所以,我们看新闻要结合官媒和自媒体来看,如果光看官媒,你会看到“繁花似锦”,只有再看看自媒体,你才发现“人间烟火”。 再举个例,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有篇报道:“现在白天开网约车,晚上5点半到9点半送外卖,平时有订单就去推销和安装卫浴。这3份工作,都能签订正式的合同呢。”39岁的沈阳市民林强身兼外卖员、产品推销员和网约车司机3个职业。“感谢政府的好政策,3份工作收入稳定,而且都受到法律保护。” 人民日报曾这样点赞灵活用工政策:工作有着落,日子有奔头。 人民日报也没错,本想挖掘正能量,引导全国人民努力创业,不断做事日子才过得充实。 但是有人就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个39岁的人同时打3份工能打多久呢?姑且认为林强第三份工作是晚上送外外卖之后完成的吧,工作时长给算2个小时不多吧,这一天下来就有14个小时的工作量,这好像超过了“好好干”的程度,接近了“拼命干”的边缘,这39岁的年纪了还能再拼几年呢?一个39岁一天工作14个小时的人,他的家庭和孩子怎么办呢?一般人39岁的年龄,按道理孩子应该读小学或初中,这在大城市都是要接送上下学的,即便上课后延时班一般也只到晚上5:30而已,起码放学回家你要给孩子做口饭吃吧? 一些自媒体还吐槽:人勤劳没有毛病,但是,如果哪个国家的百姓要靠打三份工才能维持生活,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同理,人民日报主要关注了39岁的沈阳市民林强“光鲜的一面”,而自媒体却关注了39岁的沈阳市民林强“悲惨的一面”。所以,我们看新闻要结合各方报道综合来看,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 我认为,官媒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下事件存在的可能性,照顾一下群众的智商,自媒体在发表负能量情绪的同时,也要把握一个度,尽量不去触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免得“寻衅滋事”。 作家杨绛说的一句话很有名: “当你身居高位时,你看到都是浮华春梦;只有在你身处卑微时,你才能看到生存之艰、民生疾苦;如果你身处卑微,还满眼尽是盛世繁华,那你不是眼瞎了就是心瞎了……” 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还是多关注“生存之艰、民生疾苦”吧,免得被骂“眼瞎”、“心瞎”! 来源:正知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lM9Uv4xkWaAx60A4kHNVQ 编辑:屈妍君
|